从丧到宅,这届年轻人真的不行了?
这 是 场 库 的 第 1884 部 每 日 一 片
我 明 白 你 会 来,所 以 我 等
时长:23'05'' 星级:8.0
一个班隔壁寝室的同学,天天宅在宿舍,从来不去上课。四年了,只在开学和拍毕业照见过两次!
我上次出门见朋友,几个小时没回家,把我爸妈吓坏了,打电话问我出门拿快递要这么久吗……
现如今的年轻人,是一年比一年宅了!
说到“宅”这个词,起初是从日本流传过来的,是“御宅族”一词的缩略。最早指那些对动漫全身心投入的人;后来经过演变,才用来形容喜欢窝在家里的人群。
他们奉行“能在家解决的事绝不出门”的原则,将“我爱我家”四个字发挥到了极致;
上次我偶然路过几位邻居身边,就见到她们一聊到小林这个孩子,立刻摇头惋惜、痛心疾首的样子……
谁也没想到,不知不觉,“宅男宅女”群体以惊人的速度壮大着,“宅文化”也在近几年飞速发展。
市面上甚至出现了以“肥宅快乐水”(俗称可乐)为首的“肥宅快乐系列”!
而追捧“肥宅快乐系列”的主力军,大部分是周一到周五上班上学,一逮到周末或小长假,就待在家里不出门的年轻人。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宅了呢?
她不是天生就宅,而是从工作之后才变宅的。
虽然和姐姐住在一起,但是每次姐姐回家,她都感觉自己的世界被人侵占了。
他认为现在社会,基础设施的发展已经比较完备了,已经可以满足一个人“宅”的所有物质条件。
而这个条件,放在我们小时候,可能是漫画书小人书手办;发展到现在,就是wifi和各种电子设备了。
只要有一台连了wifi的电脑或手机就全都能搞定,因此在很多人看来,完全没有出门的必要了嘛!
周末不管去哪儿,都是人山人海,想打卡网红店,排队都是按小时计的;
城市变大,交通又不够便捷,城南和城北的朋友见个面,一天都浪费在路上了……
还有一些朋友的处境就更惨了。
让他们变宅的,永远是看不到尽头的——工作。
闺蜜小文前几天还跟我吐槽:
“我已经好久没休息了,生活和工作完全分不开,下班以后工作群也响个不停,一堆事情等着我处理,哪有时间出门浪啊?”
不管是工作日还是休息日,客户一个电话打来,就得光速打开电脑进入工作状态,这在职场早就不是什么稀奇事了……
所以说,经济成本、时间成本和生活压力,可以说是宅的基础原因。
“你看我平时这么累,休息时哪怕能让自己心灵歇会儿也是极好的。”
说的在理,“宅”在这个时候,不失为一种对压力的发泄,像是一个乌云密布之下的喘息口,让自己喘口气。
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城市的快速发展让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被拉长,也顺便拉长了人们的精神距离。
外在表现就是:喜欢和自己独处。
毕竟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论是物质还是感情,不付出是不可能的:
——谈恋爱好是好,但万一两人吵架了呢?与其绞尽脑汁、想方设法哄TA开心,还不如一个人在家吃吃鸡看看韩剧。
——交朋友好是好,但交到真心朋友是越来越难了,大家都很注重自己的隐私。与其不痛不痒地聊聊家常,几个人围成一圈玩手机,不如彼此放过,几全齐美。
——而且朋友们工作的工作、恋爱的恋爱、各自有他们的生活要忙碌,总不好常常打扰吧?
……
时间久了,我们发现需要交涉的东西太多、需要兼顾对方的情绪太多,倒不如自己独处来得舒服自在……
有人把这种“宅”解释为一种孤独、不合群,甚至认为宅在家里是浪费大好时光,这种看法太过片面。
就像南森曾说过的:“人生的第一件大事是发现自己,因此人们需要不时孤独和沉思。”
”宅“也可以有自己的精神世界啊,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才是对自己最大的尊重。
当我们感到疲惫,认为过多与人相处是一种自我消耗时,我们在这里稍作歇息再赶路;
我们讨厌自己的世界被无休止侵占,所以把鲜有人知的最宝贵的东西保护起来,不允许别人偷窥;
我们在电影,音乐,美术等领域有自己未完待续的梦想,所以捍卫自己去触碰它的权利……
正如崔叔在节目里说的:
有自己的精神世界做支撑,能完成自己精神世界的闭环,人才能永远在这个世界当中生存下去。
宅未必是一种资源浪费,也不一定是自我颓废,而是在这个繁杂的世界里,我们为自己保留的一片天地——
如果你也有同感,
这是对V姐最大的鼓励!
【和V姐聊聊】
你喜欢宅吗?宅的时候都会做些什么?
图 / 网络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