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李白:奉命作文,心中憋屈有谁知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李白:奉命作文,心中憋屈有谁知

2018-10-04 07:15:09 作者:文学赞赏 阅读:载入中…

李白:奉命作文,心中憋屈有谁知

  李白:奉命作文,心中憋屈有谁知

  作者:孙心世

  (图片来自网络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

  这是唐玄宗天宝三年(公元744年)的春天京城长安一个有些破旧小院里,翰林学士李白,正手举酒杯,在小院里边饮边舞边高声吟唱

  一向喜欢呼朋引伴的他,今晚却例外地只有他一个人。孤孤单单的一个人,与他相伴的,只有天上冷冽的月亮,还有地上不时随着他晃动的他的身影。他就这样,把长安城的繁华喧嚣紧紧关在院门外,一个人坐在这里自斟自饮。

  裴十八走了,刘十六走了,与自己同为“饮中八仙”的老贺也走了……在人满为患的长安城内,可以“呼”和“引”的人似乎也很难再找到了。

  人们都说李白“斗酒诗百篇”,可他今晚不是为了“借酒写诗”,而是为了“借酒浇愁”。从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秋天来到长安,新旧已经三年。短短三年,不,准确地说只有一年多的时间,他对于人生社会认知,竟然发生了连他自己也意想不到改变

  都说酒醉心明白,这是真的,比如现在,李白的心里,就如明镜一般通透过往的一切,历历如在眼前……

  01.为酬壮志,历经周折

  五岁就能诵六甲的李白,自小就有远大抱负。他经常把自己比作管仲、诸葛亮、谢安,立志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李白《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

  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清高得几乎不食人间烟火的李白,有时也不得不“入乡随俗”,放下自己的身段,“遍干诸侯”“历抵卿相”(李白《与韩荆州书》),想方设法与那些公卿大臣接近,希望能够从他们那里得到提拔或引荐。

  李白不过一介书生,要想接近这些人,难免遭到冷遇,有时甚至被弄得颜面尽失。特别是那次拜见李邕,李白至今想起来还觉得冒火。

  那是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李白离家漫游,途经陈州时,李白顺便去拜见了李邕。当时李白26岁,说句实话,确实是想通过李邕在体制内谋点事做。可李邕对他却爱理不理,十分轻慢。后来听别人说,李邕本来就一直对年轻人持有偏见,而且李白行为洒脱不拘小节喜欢高谈阔论,李邕更是不能接受,认为李白难堪大任。李白真是气不打一处来:一笔难写两个李字啊,你竟连一点面子也不给!我行为洒脱,不拘小节,喜欢高谈阔论,那是我天生的个性啊,这怎么了?你整天板着面孔深沉,摆出一副君子模样,我更见不惯呢。李白当时气得呀,在李邕的案头留下一首诗,头也不回地走了。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李白《上李邕》)

  是的,李白就想做一只鹏鸟,一只“扶摇直上九万里”的鹏鸟!

  以后他又多次拜见过其他官场中人,甚至在西游时恰巧碰上唐玄宗出宫狩猎,他还乘机献上《大猎赋》,但最终都没有什么结果。直到后来他认识了时任太子宾客秘书监的老诗人贺知章,事情出现转机

  贺知章,注定是李白生命中贵人

  他和贺知章相识,那是在长安城内的紫极宫中。一天,客居西安的李白到紫极宫游玩,在熙熙攘攘人群中,他发觉一个人,一个老人,从衣着举止都跟别人不太一般。一打听,才知道这个人就是神交已久的贺知章。李白喜出望外,赶紧上前拜见,自然又要送上自己的诗作

  佛说,世间所有的遇见都是一种缘分,李白和贺知章的遇见真的就是一种缘分。对于李白,贺知章也早有耳闻。接过李白递过来的《蜀道难》和《乌栖曲》两篇诗稿,须发皆白的贺知章当场展开,读着读着就眉飞色舞起来,他很想拍案叫绝,只可惜面前无案可拍。两个年龄相差四十余岁的人,把手紧紧地握在一起,很长时间不肯松开。

  从此,李白多了个名号叫“谪仙人”;西安城中的饭馆酒肆里多了一个组合叫“饮中八仙”;“金龟换酒”被传为文坛上的一段佳话;还有就是李白的人生,也发生了奇迹般的变化

  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

  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

  昔好杯中物,翻为松下尘。

  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

  (《对酒忆贺监二首》其一)

  02.初到长安,志得意

   

  经过贺知章和玉真公主的举荐,特别是看了李白的诗赋,唐玄宗渐渐对李白产生爱慕之心,终于答应召他入京。听说唐玄宗诏书已下,正在会稽(今浙江绍兴)一带游览的李白,立刻回到南陵家中,与儿女告别。当时的他,意气风发,确实有一种“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上李邕》)的感觉。41岁,还正是建功立业黄金阶段,实现政治理想机会已到,他甭提有多高兴了。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李白是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秋天到京城长安报到的。那天,天气很好,秋日映照下的皇城,显得更加庄严肃穆。一介书生李白,可是享受到了多少人梦寐以求却不能得到的礼遇!唐玄宗不仅降辇步迎,而且在召见李白的殿内特意设席款待,还亲自为李白调制羹汤。席间,对于唐玄宗提出的有关治国理政方面问题,李白都对答如流,让唐玄宗感到十分满意。末了,唐玄宗安排他到翰林院上班。李白当时心里想,遇到这样的明主,以后一定要认真工作殚精竭虑,肝脑涂地。

  当时的翰林院,地位显赫,有“号为内相”或“天子私人”之称。能进入这样的要害部门,李白自然感到十分自豪,走起路来,都感觉轻飘飘的。

  朝入天苑中,谒帝蓬莱宫。

  青山映辇道,碧树摇烟空。

  谬题金闺籍,得与银台通。

  待诏奉明主,抽毫颂清风

  归时落日晚,蹀躞浮云骢。

  人马本无意,飞驰自豪雄。

  入门紫鸳鸯,金井双梧桐

  清歌弦古曲,美酒沽新丰。

  快意且为乐,列筵坐群公。

  光景不可留,生世如转蓬。

  早达胜晚遇,羞比垂钓翁。

  (李白《效古二首》其一)

  (图片来自网络)

  03.愿望丰满现实骨感

  可惜好景不长,李白这种良好的感觉并没有保持多久。在翰林院上班,尽管有些枯燥,李白倒也能够忍受,可唐玄宗安排李白在翰林院上班,其实是将李白的编制放在翰林院,平时在翰林院上班,更多的时候是要写诗作文,供皇上娱乐。比如碰到皇上有宴请或郊游等活动,那必须随时陪侍皇上左右,充分利用写作方面的长处,赋诗写实,将其文字流传后世,从而向后人夸示当时的盛况。其实说白了,唐玄宗不过是用他来点缀升平,借以标榜自己是“开明君主”。

  天宝二年(公元743年)春,唐玄宗领着杨贵妃外行乐,无数宫女跟随前往。玩到开心时,唐玄宗对弓着身子站立在他身边的高力士说道:“值此良辰美景,怎么可以只用乐伎奏乐呢?倘若能有杰出词人当场吟诗填词,既可增添乐趣,又可向后世夸耀。”于是立即派遣宫人去寻找李白。

  这天恰逢宁王邀请李白饮酒,李白喝得酩酊大醉,来到宫中拜见皇上时还是东倒西歪,说话时舌头都无法伸直。玄宗命李白为宫中的乐师作五言律诗十首,李白再拜后说:“启禀皇上,刚才臣在宁王府确实喝高了,只有陛下赐臣醉酒也不必畏惧,臣才敢在陛下面前献上薄技。”

  旁边的人都惊出一身冷汗,以为大胆的李白这下祸闯大了。可玄宗却波澜不惊地说道:“可以。”立刻让两位内臣搀扶着李白,并命人为李白研墨。将笔蘸好墨后,又命两个内臣在李白面前摊开朱色丝绢。李白拿起笔,不假思索,一口气写出十首五言律诗,而且一点不用改动。字迹遒劲锋利,如龙舞凤飞;韵律合规,对仗工整

  ……

  柳色黄金嫩,梨花白雪香。

  玉楼巢翡翠,金殿锁鸳鸯。

  选妓随雕辇,征歌出洞房

  宫中谁第一,飞燕在昭阳。

  (李白《宫中行乐词》之二)

  ……

  没过多久,同样的人物,同样的剧情,又一次在兴庆宫上演。这天晚上,唐玄宗一时兴起,又带着宠妃杨玉环,趁着月色,前往沉香亭观赏那四株刚刚从别处移植过来的牡丹

  彼时,兴庆湖边,水光与灯火交相辉映,管弦随春风翩翩飞扬。为唐玄宗和杨贵妃特意安排的歌舞准备开始,唐玄宗却走过来摆了摆手,对乐工李龟年说道:“赏名花,对妃子,岂可用旧日乐词。”命李龟年拿着金花笺去找李白,要李白赶紧写出新词(也就是配合歌唱的七言律诗)。

  这可苦了李龟年。多方寻找,才终于找到李白,他正和几个朋友躺在酒楼里,已醉得一塌糊涂。李龟年赶紧用冷水把他激醒,叫人将他架进兴庆宫。半醉半醒间,李白写下了三首《清平调词》

  ……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李白《清平调词三首》其二)

  ……

  一次次,李白虽然极不情愿,但又必须遵命而作。有人说过,人最痛苦的,莫过于想哭的时候还得笑,这正是李白当时的感受

  也许人们觉得他整天跟在皇帝身旁,要多荣耀有多荣耀,但其实他的内心是十分痛苦的,因为他就是想哭的时候也得笑。只知道整日歌舞升平国家大事漠不关心,你本来对此十分憎恨,但你还必须在旁边不停地拍手;莺声燕语,以色迷上,你本来无比恶心,但你还必须搜肠刮肚,极尽赞美。虽然他也不时在“遵命”的文字中随时插入几根刺,可不知道人们是否能够看得出来。

  李白的良心,无时无刻不在受着煎熬。一想到那些刻意而为的溢美之词,他就会感觉到全身爆满鸡皮疙瘩,可又有什么办法呢!有时他在想,今天的江湖上,关于他,不知道人们在讲述着什么样的传说。在人们的眼里,他还是那个率性而为、不畏权贵的李白吗?

   

  04.遭人嫉恨,屡受排挤

  李白的《宫中行乐词》和《清平调词》,深为唐玄宗所赞赏,特别是杨贵妃,更是时常挂在嘴边吟唱。还有一个人也会经常把李白写的这些拿出来读一下,那就是高力士。

  高力士读李白的作品,不是喜欢,而是为了从中发现问题。李白向来看不起高力士,有一次唐玄宗让李白写公文,李白竟借故酒醉,当着皇上的面叫高力士为他脱鞋。因此,高力士一直对他怀恨在心,总想找机会算计一下他。

  这一读,他还真就从中发现了“问题”。他迫不及待地向杨贵妃举报,说李白的《宫中行乐词》和《清平调词》中明目张胆地影射贵妃娘娘。“你看!”他指着两篇诗作的手抄稿对杨贵妃说,“李白在《宫中行乐词》中提到赵飞燕(“宫中谁第一,飞燕在昭阳”),在《清平调词》中也提到赵飞燕(“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这不是以飞燕之瘦,讥娘娘之肥;以飞燕之私通赤凤,讥娘娘之宫闱不检吗?”杨贵妃一琢磨,还似乎真有这方面的意思。杨贵妃有了怀疑同床共枕时自然免不了将这些话告诉唐玄宗。

  李白对这种御用文人生活渐渐感到厌倦,和贺知章等人结成“酒中八仙”,常常喝得烂醉,旷工或迟到、早退现象时有发生,有时甚至连皇上需要他时都找不到。

  唐玄宗过去因为看重李白的文才,对他的狂放不羁不太理会,现在看到李白经常喝酒误事,再加上杨贵妃不时在枕边吹风,心里便有些不高兴,于是渐渐冷落了李白。

  与此同时,那些同僚过去因为唐玄宗十分看重李白,对他的诗词多有赞赏,心里早就十分嫉妒,现在看到李白渐渐失宠,便千方百计排挤他,诋毁他。对于同僚的嫉妒,李白可以不屑一顾,因为在李白看来,他们与自己相比,无异于东施与西施。

  自古有秀色,西施与东邻。

  蛾眉不可妒,况乃效其颦。

  所以尹婕妤,羞见邢夫人

  低头不出气,塞默少精神

  寄语无盐子,如君何足珍。

  (李白《效古二首》其二)

  但是,对于皇上的冷落,对于同僚的诋毁与排挤,他却无法做到淡定。奉诏入京时一腔热血,立志报效国家,而今横遭打压和排挤,抱负无法施展,他的心中感慨万千。于是他想到了东晋时候敲击玉壶、吟诵曹操《龟虽寿》的王敦;想到了西汉时候博学多识,大隐于市的东方朔。

  烈士击玉壶,壮心惜暮年。

  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

  凤凰初下紫泥诏,谒帝称觞登御筵。

  揄扬九重万乘主,谑浪赤墀青琐贤。

  朝天数换飞龙马,敕赐珊瑚白玉鞭。

  世人不识东方朔,大隐金门是谪仙。

  西施宜笑复宜嚬,丑女效之徒累身。

  君王虽爱蛾眉好,无奈宫中妒杀人

  (李白《玉壶吟》)

  “早达胜晚遇,羞比垂钓翁”(《效古二首》其一)的*已过,“功成谢人间,从此一垂钓”(《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的念头暗生,李白对宫中的生活已经开始厌倦,甚至已经失望了。

  可是,是去还是留,李白一直还在纠结。要不走吧,这样的工作实在是无聊,这样的处境实在是尴尬,要一走了之吧,又觉得有负圣上,还有曾经大力举荐自己的老贺和玉真公主。

  少年落魄楚汉间,风尘萧瑟多苦颜。

  自言管葛竟谁许,长吁莫错还闭关。

  一朝君王垂拂拭,剖心输丹雪胸臆。

  忽蒙白日回景光,直上青云生羽翼。

  幸陪鸾辇出鸿都,身骑飞龙天马驹。

  王公大人借颜色,金璋紫绶来相趋。

  当时结交何纷纷,片言道合惟有君。

  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

  (李白《驾去温泉后赠杨山人》)

  这是天宝二年(公元743年)冬天,李白随唐玄宗游骊山温泉宫,回来途中遇到自己的朋友杨隐士时,赠给杨隐士的诗。虽然从诗的末尾看李白已生出归隐山间的想法,但诗的前面仍然十分“正能量”,表示自己要感恩明主,报效国家。

  (图片来自网络)

  05.故友已走,深感孤独

  裴十八走了,此去之后,他是准备归隐颖水源头(今河南登封市境内)的鲁山。

  何处可为别,长安青绮门。  胡姬招素手,延客醉金樽。  临当上马时,我独与君言。  风吹芳兰折,日没鸟雀喧。  举手指飞鸿,此情难具论。  同归无早晚,颍水有清源。

  (《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二首》其一)

  刘十六走了,他说他不会再回来,他打算回到楚地(今湖南),归隐于楚山。

  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

  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

  湘水上,女萝衣,白云堪卧君早归。

  (李白《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

  最让李白感到难舍的,是老贺也走了。老贺老贺这一走,李白的心里顿时觉得空落落的。

  去年年底,85岁高龄的贺知章得了一场大病,命悬一线。好在后来死里逃生,于是他上表奏明皇上,请求回乡当道士。皇上批准了他的请求,并同意他把自己在京城的家捐赠出来作为道观,还特地赐名“千秋”。贺知章动身这天,唐玄宗命人在京城东门设立帐幕,让百官在长乐坡上为贺知章饯行。那天,李白和贺知章依依不舍,犹如生离死别。他写了两首诗,一首是尊皇上诏命的应制之作,一首是自己的送行之作。

  久辞荣禄遂初衣,曾向长生说息机。

  真诀自从茅氏得,恩波宁阻洞庭归。

  瑶台含雾星辰满,仙峤浮空岛屿微。

  借问欲栖珠树鹤,何年却向帝城飞。

  (李白《送贺监归四明应制》)

  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

  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

  (李白《送贺宾客归越》)

  06.我也走吧,天亮就出发

  月亮早已偏西,夜已经很深了,可李白仍然还在院子里。他,仰面躺着,嘴里还在轻声地吟唱。他的声音,在略带寒意的春夜,显得有几分孤寂和凄怆。

  穷愁千万端,美酒三百杯。

  愁多酒虽少,酒倾愁不来。

  所以知酒圣,酒酣心自开。

  辞粟卧首阳,屡空饥颜回。

  当代不乐饮,虚名安用哉。

  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

  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

  (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四)

  今年的长安不知怎么了,虽然已是春天,但寒意却一直没有完全退去。飕飕的冷风,拼命地从门缝里挤进来,但李白却全然没有感觉。院子里那一丛同样显得孤寂的说不出名的花,在寒风中瑟瑟地摇曳。倒伏在花丛下的酒壶,在默默地向主人宣示:酒,已经喝完!

  还是走吧,李白心里想,最近听说皇上也打算将自己“赐金放还”,还留在这里干什么呢。而且他还听说,为了这事,玉真公主跟皇上大吵了一架。据说还跟皇上赌气,宣称如果皇上要将李白打发走,她也不稀罕什么公主名号了,她的财产也不要了。一想到玉真公主,李白的心里便生出无限的旖旎,身心都感到暖暖的。这个难得的红颜知己,真难为她了,为了他,玉真公主付出了许多许多。

  走吧,前年秋天来,现在是春天了。“昔视秋蛾飞,今见春蚕生。”(李白《古风五十九首·大雅久不作》)永远离开这“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李白《古风五十九首·燕昭延郭隗》)的长安城吧!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岐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三首》其一) 

  (图片来自网络)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