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不借
孔子的不借
张叶
孔子最讨厌唯利是图的人,他在《论语•里仁》里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对于那些将钱财物质看得无比的重要的人是最为不屑的。但他的弟子里面,有个叫卜商的,为人吝啬,孔子却不肯疏远排斥他。
卜商聪敏过人,学业精进,深得孔子认可。然卜商有个“毛病”,就是吝啬,这大概与他幼年饱受贫寒之苦有关。有一次孔子要外出,天却下起了雨,他没有伞。门人对他说,卜商有伞,去借他的伞吧。孔子回答说,“卜商的为人,对财物特别吝啬,我听说,和别人交往时,要宣扬他的优点,避开他的缺点,这样才能长久交往下去。”这是孔子社交之道的缩影,虽然他是卜商膜拜尊敬的老师,完全可以不顾卜商吝啬的毛病而去借伞,甚至可以以师长的身份大大地教育他一番。而孔子却做到了站在对方的角度,明白“推其长者,讳其短者,故能久也”,尊重学生的缺点,宁可因无伞耽误行程,也不愿去做让人反感的事。毕竟,吝啬是一个人的权利,不算是道德败坏。
这是孔子的肚量,更是他的处世智慧。这肚量还包括:不夺人所爱,不戳人痛处,不欺人短处。常人虽然明白其中道理,在现实中做到却不易。我大学时经常和班长一起去老师家借书,老师的书柜上写着四个字:爱书如命。班长成绩优异,是老师最为喜爱的学生。但班长借老师的书,经常“恃宠而骄”地据为己有,还自以为很可爱地告诉老师把书丢了。如此一久,老师也学会了其人之道,她再去借书时,老师就将书柜锁了,耸耸肩“可爱”地说:“命能外借乎?更岂能常‘丢命’?”好好的师生情谊就这么尴尬起来。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wenzhangba.com)
孔子所教给我们的,就是懂得分寸,再好的关系也不能无所顾忌。
我听外婆说,她的父亲也是个吝啬的人,平时邻居去借农用具,明明在那里摆着也不肯借给人家。到人家走了,老爷子才说:“他们都不爱惜这些家什,看看他们用的锄头,都是豁子,莫不是拿了刨石头!”但是每逢来了拉弦子讨饭的,外婆的父亲则不闻不问,任外婆那个大方的母亲给人家粮食甚至上好的棉花。正因为他骨子里的善,所以这个“倔老头”一辈子都让人又怕又敬。
吝啬有时候不是瑕疵,只是一个人自己的原则。尊重是成功社交的基础,也是得到真心的第一步。换一个角度看别人,就会懂得,别人并不是那么讨厌,只是和我们不一样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