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心感知
本文摘自 |《步步莲花》
作者 | 江泓
朗读 | 袁方
戴尔·卡耐基的成功书,曾经风靡一时。他有个观点,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只有百分之十五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其它百分之八十五要靠人际关系和做人处世能力。
并不认为要处心积虑去经营关系,但是如果和自己的亲人之间气场都有阻滞,那就足以郁积成一个问题,影响到我们身心的平衡。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目送》代序里,龙应台引用这段话。
“ 我跟我的母亲,有了连接,而我同时意识到,这是大部分的人一生都不会得到的‘份’,我却有了。”——《亲爱的安德烈》出版之时,安德烈,她的儿子回望感慨。
《阿凡达》里每一次连接的场景,都令我在轻微的悸动和庄严肃穆中,心驰神往。
其实这种连接,就是我前文里所说到的全身心的感知。真正爱一个人,亲人之间融洽相处,首要的还是连接,就是全身心的感知。而现实生活里,有多少这样的感知机会,被我们漫不经心的错过。
那些明亮灯光下,丰盛食物的餐桌上,有多少家人间的连接,能够如同泥土下深埋的树根,细密、深入,丝丝相扣,盘根错节?又有多少觥筹交错,欢声笑语笼罩下的隔阂与绝缘,有意识抑或无意识?
年纪渐长,对人生“目送”的含义也渐有所悟。《目送》扉页上一行小小的、庄重的楷体字,“献给我的父亲、母亲和兄弟们”,已经让我眼睛里蒙起一层轻雾,内心湿润,一个小小的缺口,都会诱发决堤的欲望。
全身心的感知亲爱的人。无间的连接,也许就是我们生命中,一层不可或缺的意义。
讲一个亲历的故事。
一个90后的小友,去年考上一所香港教会大学。第一个寒假回家,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对父母一言不发,视若无物。思女心切的母亲,无法理解和接受女儿冰一般的冷漠,伤心痛哭到深夜,把一双眼睛哭成烂桃。
大医院里的主任大夫,病人眼里的权威,尽管心怀焦虑,电话里对我诉说起来依然有条有理,温柔缓和。遗憾的是,纵然权威如斯,温柔如斯,也无法和女儿沟通。也是,智慧如龙应台,是也曾为无法进入儿子纤细而复杂的成长焦虑万分?!
我约女孩喝茶,差不多四年没见,已经俨然成熟少女,吹弹可破的皮肤,清汤挂面的直发,看上去清秀文静,最爱的却是脚蹬轮滑,和一群惨绿少年呼啸着刷街,甚至是在午夜时分。而她博客上挂着的最爱音乐却是久石让忧伤的钢琴,我仿佛触手可及她青春的忧伤,湛蓝、幽深。
太久没有联系,最初的不自然、不自在,我们都觉察到。乳白的牛奶渐渐融入棕色的咖啡,我们之间的触须逐渐触碰、勾连,当年的感觉有点回来了。
和她相识在去新疆的旅游团,她刚刚考上高中,从父母那里争取到只身出游的机会,背包里塞着一本《文化苦旅》,每天晚上写日记。尽管她小我很多,因为我不太有年龄的意识,团里又只我们两个单身女性,自然而然搭成临时伴侣。(美文 www.wenzhangba.com)
在甘肃月牙泉旁边的鸣沙山上,我兴奋的“凹”造型,一会把自己的两腿伸成180度,一会又把身子和腿叠成0度,一会又把身子后弯成拱桥,小朋友惊叹我的瑜伽身手,尖叫着为我拍照。
晚上回宾馆,湖南的超女比赛渐进佳境,我们一起看一起聊,她会一直看完,我会在没有结果时就扛不住,睡着了。这就是我们之间的连接状态,尽管不同步、不完全,但是自由、平等、开放。她喊我江泓,喊得自然,而我答得有一点犹疑,我要比她多一些束缚和窠臼。
女孩习以为常的对我说,母亲总是为她焦虑,不止一次请教心理医生;跟父母无话可说,尝试过,都是些废话,毫无意义;听大人之间说话,也觉得几乎可以都不用说。
如果事先知道她是我认识的同行的女儿,如果在她父母陪伴下认识,我们之间应该是两代人,彬彬有礼的模式,没话可讲,或者,讲几句废话。
我在电话里,对她母亲说,她不愿意,你就忍耐一点,保持一些距离,观察她,了解她,欣赏她,别过多的评判她,干预她,让她自己去发现自己,点亮自己,然后回过头来发现你们。我私下里认为,如果子女出了问题,根子多半在父母那里。何况,她,其实没多大问题。
母亲举例给我说,她去深圳旅游,快10点了,打电话给家里,“你们上次住哪家宾馆啊?”快担心死了啊,一个单身女孩子,陌生的城市,夜深了,还没有安全的入住!女儿却不以为然,“我就是喜欢一个人,背个包去陌生的地方,等待一个新鲜的未知。”
这是需要矫正的事例吗?我都要击节称好了,我也喜欢这样未知和有限度的冒险。
我没有表现出喝彩,我知道,我不是那孩子的母亲,无法体会那种因为急切的爱产生的过虑与担忧;我没有青春期的孩子,也无法真正理解,父母渴望进入子女的世界,子女却连条门缝都不肯打开的绝望心境。
那次下午茶之后,以为小友的母亲会短信给我,没想到一直没有。
打电话过去,才知道,小友缄口未提我和她的约会。他们只是奇怪,为什么女儿的态度有所好转呢?
向女孩的母亲推荐《亲爱的安德烈》,相信读这本书会令她心情好很多,更希望她能找到她和女儿的连接方式,能够全身心的感知,不必等到他们已经破败和衰老,尽管很多人都要等到那样的时节,也有人一辈子等不来。
我还推荐电影《绯闻计划》,让她去看父母的宽容与信任,几乎抵达纵容的边界。而孩子最终如何没有辜负这全然的爱。
我曾听一个温和忠厚的中年男人说,对自己的母亲,再怎样好都不为过。
可是,有没有想过对于“好”的理解,即使是亲人也并不一定一致。
在我看来,爱首先是感知,全身心的感知。血脉相连,终究是最神秘、最神奇的一种的感知,没有丝丝入扣的逻辑和推理,却最容易有融为一体的接纳和包容。
就从亲人开始,放下自己的要求和社会的标准,静下心来,感受你的亲人,会感觉到一种力量,在你们之间传递。
声明:本文属“纯棉系”原创作品,如须转载请回复“转载”联系授权。
江泓
作者
一个热爱写作的媒体人,出版有《活出那份娓娓道来》、《人生转折上的一二事》、《一半明媚 一半忧伤——民国那些女子》、《步步莲花》、《风动玉兰满庭芳》等。公众号“纯棉系”(ID:chunmianxi)发起人,希望藉此让主张素朴而诗意生活的人们找到彼此。袁方
朗读
主任播音员,安徽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广播《全省新闻联播》节目主播,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获得者,全省宣传文化系统“六个一批”拔尖人才,安徽省播音系列中高级职称评委会评委,安徽省广播电视局、安徽省广播电视学会播音主持作品奖评委。文章推荐 点击题目即可跳转
学会与家人相处才是我们最大的修行
宁静,如一面湖水
唤醒“昆达里尼”
暗藏玄机
八瓣瑜伽之莲
棉亲QQ交流群:387057876
投稿请发至邮箱 chunmianxi@163.com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