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下老人
乡下老人
乡下老人,是一道风景,但不是“夕阳红”,“夕阳红”是城市老人的色彩,他们退休后,仍有一份工资,无生活之忧,可以安享晚年。乡下老人则不同,他们没有终点站,只要生命不息,就要劳作不止,他们是“夕阳下”的那段“黄昏”,可哪一天又能少了这一段“黄昏”的亮光呢?
乡下老人,有着同样的形象,同样的生活方式。黄土地染就他黝黑的皮肤,黑山梁铸造他大山般的筋骨。几十年劳苦下来,背虽有点驼,但他们,站着,仍是一座山;卧下,还像一道梁。年复一年,他们翻动着春种、夏耘、秋收、冬储的日历。黝黑的脊背,承载着日月的光华;刀刻的皱纹,收下的是饱经风霜的沧桑。日出日落,他们仍是在晨鸡报晓中早起,在夜阑人寂时入睡;不酣的睡梦中放映着他们并不辉煌,但却依旧温馨幸福的过去;梦醒后,不多考虑未来,执着地抱定一个信念:干。不问报酬,但知耕耘,默默无闻,平凡依旧,用他们那黄昏的余光,继续为这个世界增添亮色。
乡下老人很“无用”,但很知足,乡下老人,没有权,没有钱,既不能给儿女留下大笔财产,更不能为别人帮上大忙,所以用“利益”的尺度衡量,很“无用”。但他们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着中国人朴实无华的美德,嘉言懿行,为儿女留下殷实的家风,为社会淳化出一种正风,他们是在“无用”中创造了“大用”之效,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美德的滔滔大河,就注入了他们的涓涓细流。乡下老人很“知足”,几十年都是跟黄土地打交道,一辈辈,重复着上一代同样的履历:结婚、生子、养子、盖房、嫁女、娶媳。在这一切完成之后,他们释然。于是谦让地把好房子留给儿女,自己则呆一偏房蜗居下来,三块砖头支一个锅灶,一把柴草烧熟一锅粗粮,为子女,守着户,理着家。在这种“知足”中,为社会创造着一份平静,为人类营造一种安详。 (情感故事 www.wenzhangba.com)
乡下老人,把经验积累成智慧,把历史的传说奉为“大道理”。抽旱烟、喝劣酒,摆龙门,侃大山。在呛人的烟味中、在刺人的辣酒中,他们交流着自己的一生,提炼、凝聚后,形成一种朴素的“智慧”,于是许多生动的“民谣”便在他们口中诞生了,如果人们认真思考一下,这其中的一些民谣,又是多么生动、真切地演绎了某一段历史,或预示了某一种未来。唱戏文,话人物,乡下老人读不懂,也不想去读那一本本厚重的史书,但他们却津津乐道那戏文中、传说中的历史人物,他们为白蛇洒下同情的泪,为刘墉拍手叫好,看包公扬眉吐气,他们认为这一切都是真的,因为他们相信善良、正直的存在,他们希望为官者秉公执法,向往一个朗朗乾坤的太平世界。他们明白:什么是道理?为百姓实实在在的做事,这就是人世间最大的道理。
读乡下老人,我们也会明白一个道理:什么叫“大智若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