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江山小说|丙安记事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江山小说|丙安记事

2017-10-02 13:00:15 作者:纳兰寻 阅读:载入中…

江山小说|丙安记事

竹韵南山社团精品小说

作者:纳兰寻

        

 【前言】      我有病,除了我的家人,别人都不知道。有时候我自己也不知道,因为我的记忆只有24小时,所以,对我而言,每天都是新的一天。   我有写日记习惯。日记,就是我记忆的载体。   每当夜深,我都会坐在桌前,打开手中的日记,寻找着自己的回忆。蓦地,目光停留在了2004年7月。对于我来说,这个7月,注定是不平凡的。      2004年7月5日,天气多云      坐了一个上午的汽车,终于到了周宇的老家,贵州省赤水市丙安古镇。   到的时候是中午十二点二十四分,大家都劳累不堪,周宇就领着我们去了镇里一处依山而建木质悬空吊脚楼里,据周宇说,这是他大伯开的一家当地土菜馆。周家大伯和大娘都是很和气的人,见了周宇十分惊喜,嘴里说了几句当地的方言,三人交谈了几句,周大伯就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招呼我们上楼坐坐,那上楼的楼梯是木板搭建而成,又窄又陡,看上去有些年代了。李嫣有些害怕,嗯,她长得有些胖,莫非是担心将楼梯踩塌了?还是在她的男友云成再三安慰以及周大娘的解释下她才战战兢兢地上了楼。楼上比较干净,坐在竹子编成的靠椅上,看着窗外不远处静静流淌的赤水河,鼻尖嗅到的是草木的清香,即使是炎炎夏日,也感到一片清凉。   周宇在一旁介绍着古镇的历史与传说,李嫣听得入迷,而云成,却一直看着窗外。   十分钟后,周大娘端着一个托盘上来,周宇接过,看到托盘上的水杯有些惊讶,周大娘和我们说笑了几句就下去了。周宇将水杯一一送到我们手上,还特意叮嘱我们一定要喝完,奈何水中泡的不明物体卖相不佳,李嫣连碰都没碰,云成倒是喝了几口就放下了,许是不和他胃口。我知道这杯子里泡的是珠茶,是赤水特产之一,想不到这周家大娘竟用此茶招待我们,看来他们对周宇很是喜爱。   我们在周家吃了午饭,席间的一道爆炒竹笋深得我心,希望夜晚还能吃到。   吃完饭,周宇就带我们去了他家。周宇家在镇子成片吊脚楼后面,是一栋三层楼房,看到这里,李嫣明显松了口气。周宇的父母都在赤水市上班,所以周家显得很是冷清,周宇将我们安排在二楼的三个空房间里,房里家具俱全,除了有些久不住人的灰尘味,其他一切都好。待我们收拾安顿好,周宇带我们去了古镇的石板街,周宇说,这条看着窄窄的街从古至今一直是周围几个村寨商品交易的重要场市。李嫣很喜欢这里,街道两旁都是具有浓厚历史气息的商铺,脚下踩着长长的青苔石板,仿佛置身于那个古老的年代。   我不耐久走,就在一家茶肆歇息,周宇陪着李嫣继续一家家店铺逛过去,奇怪的是云成居然没有陪伴在李嫣身边,而是和我一样也坐在茶肆里。   茶肆的摆设犹如明清时期,里面有七八个茶客,大部分都是耄耋老人,少有两三个如我们这般的游客。我不太了解茶肆里的情况,店员问我需要什么茶时,我就说和临座的那位大爷一样即可,那大爷听到我说的话,对我一笑,眉宇间透出的一股子鹤寿童心之气,我回以一笑,那大爷就直接和我聊了起来。大爷说,他点的这茶叫做“盖碗茶”,碗中所泡的茶,按各人所需,皆不相同。说话间,就有一店员将我点的茶端了上来,我看了看,有些惊讶,这茶碗里所泡的茶,细如沙粒,十分罕见。和大爷聊了有半个小时,周宇就带着满载而归的李嫣回来了。同大爷告别后,我们又去了古镇的吊桥,沿路有不少游客拍照留念,李嫣见了,也自拍了十七张,还让周宇帮忙拍了五张她和云成的合照。   从吊桥回来,天有些暗了,黄昏下的古镇,别有一番沧桑厚重感。许是在山区,感觉有些冷,山风吹过来,凉意满满。镇上的游客只剩下三三两两,整条石板路走下来,安静得只能听到鞋子轻叩石板的哒哒声,静谧安好。

丙安记事

输12

       2004年7月6日,天气晴      昨晚睡到半夜,起来喝水,忽听见楼下有说话的声音,是周家大伯夫妻俩,本来不欲窥探主家隐私,可这房子隔音只是一般,楼下人估计以为大家都已睡熟,纵有人听见也听不懂当地的土话,奈何我能听得懂。躺在床上听了半个小时,才听见楼下有关门的声音。   之前就觉得这周家夫妻对周宇未免太好,如今看来,也是有缘故的。   这周宇是周大伯的幼子,因为当年在城里工作的弟弟只生了个女儿,所以将幼子过继给弟弟,一来当时周大伯家实在太穷养孩子负担不起,而孩子过继给城里的弟弟也能给孩子更好的生活条件,二来,弟弟是公务员只能有一个孩子,总不能让弟弟断了香火。前段时间听说弟妹怀孕了在娘家偷偷养胎,周大娘立刻就急了,她想要回自己的孩子,在她的心里,一旦弟弟有了自己的亲儿子又怎么可能对她的儿子好?而周大伯却不赞同,并非他不在乎周宇,他认为弟弟将周宇拉扯大,自己没有资格要回儿子,而且,弟弟也不是那种有了亲生的就不管周宇的人。至于周宇,从他的话里可看出,他对养父母很亲近,即使早就知晓自己不是亲生的也挡不住近二十年的朝夕相处,所以,他的拒绝也不难理解。   但是早上大家聚在一起用早餐的时候,周宇的脸色还是有些不好,为此,李嫣还问了一句,云成也表示了关切之意。周宇的状态的确有些不好,上午他带着我们去了丙安红一军团陈列馆,据说是林彪曾住过的地方,厚厚的木门上悬挂着三个牌子,隐于民居之中并不显眼。许是天气炎热,游人并不多,我们进去随意参观后就出来了,然后去了油纸伞制作工坊,里面摆着各种颜色的油纸伞,错落有致,还有的悬挂在房梁上,那是上了桐油的伞模。李嫣对这些江南情调很感兴趣,买了一把白底描大红牡丹的油纸伞,就在长廊上摆各种姿势拍照,只是,这次拍照的人不是周宇,而是云成。周宇有些心事重重,看着河边的一棵黄果树愣愣发怔。   由于周宇状态不好,我们就早早回去了,午饭是在周大伯那里解决的,周家夫妇和昨天一样热情,不同的是周宇有些寡言。   下午我们并没有出去,我在房里上网,李嫣在楼下客厅整理她昨天的战利品,云成陪同。   上了两个小时的网,感觉脖子酸痛,楼下很安静,我躺在床上睡着了。再次醒来已是六点,李嫣在外面敲门喊吃饭。   晚饭是粥,配着五盘炒菜,倒也清爽。只是,周宇没有和我们一起吃饭,云成说周宇不在房里,可能去了周大伯那里。   我们没有在意,给周宇发了条短信,他也回复了说自己不回来吃饭。   吃罢饭,周宇还是没有回来,我们认为他可能是留宿在周大伯家,何况他自己有钥匙,大家就关门回房休息。      2004年7月7日,天气阴      早上起来吃早饭,我们没有看到周宇,打他电话更是关机状态,起初我们以为他手机是没电自动关机,并没有在意。等我们去了周大伯店里找周宇时才知道,周宇昨天下午是去了周大伯那里,但待了不过半小时就离开了。周大伯很是镇定,先是拨打周宇电话,发现是关机状态后就又拨了个号码,响了好久才有人接,周大伯问对方可否看见周宇上山,然后又问是什么时候,双方聊了几句,周大伯脸色恢复如常,挂了电话后对我们说不用担心周宇去了周老爷子那里。   周老爷子是周宇的爷爷,一个人住在山里,也不和镇上的人打交道,镇上的年轻人有的甚至不知道后山的林子里还住了人,就是同辈的,说起周老爷子,也是用怪老头代替。因为周宇不在,我们也就没有到处乱走,李嫣和云成直接回去,我就一个人去了前天的茶肆,居然又碰见那位大爷,还真是有缘。我和他攀谈几句,不经意说到周宇,没想到大爷也认识周宇,大爷说,周宇是镇上唯一一个考到首都的大学生,那段时间,周家大摆筵席,着实教人艳羡,就是周家那位很少露面的老爷子也出现在席上。我顺势问起那周老爷子,大爷却摆摆手说年纪大了不禁坐,要回去了。   看来,这周老爷子还蛮神秘的。   我们是在中午接到周宇失踪的消息的。   当时周家大伯很是焦急的拍门,问我们周宇有没有回来,知道没有,他整个人脸色都白了,然后我们才知道,周宇的确在昨天去找周老爷子了,还在那用了晚饭,天快黑的时候,周宇就下山了,然后,就失踪了。   周老爷子住的地方下山只有一条道,住在那小路旁边有户人家,也就是之前周大伯打电话的那个人,说根本没看到周宇下来,而镇上的街坊也说没看到周宇出镇。   我们从中午找到傍晚,还是没有周宇的消息,周大伯已经报警了,而周大娘早就急晕过去躺在床上。也就是这时候,我见到了周老爷子,一个瘦高瘦高的老人家,发须尽白,走在山路上竟然健步如飞,实在令人惊讶。周老爷子话很少,我们对他自我介绍的时候,他也只是对我们点点头,即使是他的儿子周大伯,他也没有多少言辞。我们一行人还有两个警察在山林里摸索,因为我们推测,周宇可能是失足滑到山涧里了。然而直到天黑,也没发现什么蛛丝马迹。夜里,我们三个人就被安排在周老爷子的住处休息,其他人仍在继续寻找。毕竟我们对这里地形不熟,白天还好,晚上只怕帮忙不成反添乱。基于这一点,我们在太阳落山前到达了周老爷子的住所。   周老爷子住在山林里,房子是古建筑,两进的宅院,四周松竹环绕,白天看着很是古朴幽静,夜晚就有些阴森了。本以为李嫣会害怕,没想到她居然只是脸色有些发白,什么都没说的就进去了,而云成则是一路无话。我们在东厢房寻了三间空屋子住下,这三间空屋子可能是周家其他人偶尔落脚的地方,收拾的很整洁。虽说看着古香古色的,但除了房梁上添了仿古样式的照明灯,其他都是一看就很有古韵的布局摆设。万幸这房子看着古老,该有的还是有,至少可以洗个澡舒舒服服的睡一场。(伤感日志文章 www.wenzhangba.com)

输入

丙安记事

       2004年7月8日,天气雨      早上起来的时候,外面下着小雨。   夜晚没有睡好,可能是老房子的原因,总听到悉悉索索的声音,估计是老鼠太多。起床后没有见到李嫣和云成,当时我以为是他们两人嫌我起的太晚,就提前走了。   好消息是,周宇找到了,他果然是滑落在山沟里,而且手机也没电自动关机。看他的精神还好,只是人有些虚软。周大伯背着他下了山,我同周老爷子告别,他看了我好久,看得我有些毛骨悚然,这才对我点点头,我赶忙下山。   在山下也没遇上云成他们,我拨打这两人的手机,居然是不在服务区。   莫非他们两个也和周宇一样掉山涧了!   警察还没走,我立刻将情况说了,还好他们没说什么不足24小时不立案,而是迅速帮忙找人。然而,滂沱大雨给搜寻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阻扰,所有可能成为线索的痕迹都被雨水冲刷走了,喊话的声音也被雨声压下,我披着雨衣找了整整一上午,最后被警察劝回去了。      2004年7月9日,天气雨      淋了雨感冒发烧我也不知道,最后人倒下,下午才清醒,嗓子干痛嘶哑,太阳穴时不时阵痛。周宇听说我醒了,就给我打了个电话,说云成他们已经找到了,让我不要担心好好休息,然后就匆匆挂了电话。我听着电话那头很是嘈杂,估摸着他正忙,再加上我实在太难受了,就没有回拨过去。等到夜晚时候,周宇才一脸疲惫的进了门,告诉我事情的起末。   云城是在周老爷子宅子后的山涧找到的,受了不轻的伤,昏迷不醒,而李嫣,是在通往赤水的高速公路上的一辆旅游大巴上找到的。云成的伤是自己滚到山涧里碰伤的还是被人攻击致伤然后推下山涧,这一点需要等云成清醒后才能知晓。而李嫣,却是携物逃跑。   原来,周老爷子在解放前是胡家的管家儿子,而胡家,在上个世纪是当地人尽皆知的书香世家。在那个动荡的时代,胡家散尽家财帮助革命军,胡家子弟在德国留学经商,所赚取的资金又辗转寄回来,帮助国家。后来胡先生患病需要开刀做手术,就举家去了德国。而胡家最重要的珍贵书籍文物,胡先生都藏在了胡家老宅里,也就是周老爷子在山上的两进宅子,由当时的胡家大管家周老太爷保管。后来周老太爷去世,周老爷子就继承父亲的遗志,守着胡家的珍宝。   而李嫣,不知如何打开了老宅的密室,盗走了唐人王维的《蓝玉烟雨图》。   王维的诗画,在唐时就是千金难求,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如今仅存的几幅也都收录在博物馆,谁也没想到,在这个不起眼的山林老宅里,竟藏着传说中失传已久的《蓝玉烟雨图》。因事涉国宝,当地政府已经介入,李嫣也被带走调查。至于老宅的其他珍宝,迅速被保护起来。这个消息很快就轰动了整个小镇,当地人或许不知道《蓝玉烟雨图》是什么价值,但听说是唐朝人画的就敬畏不已,也就明白了为何周家老一辈都窝在山林里不出来的原因了。一想到周家老一辈守着金山不曾染指分毫,有说周老爷子做人实在的,也有说周老爷子傻的。当年周老爷子的妻子,周宇的奶奶得了血癌,那时候当地的医疗条件简陋,得了癌症有条件的都去北京治疗,而周家当时和全国大多数人民一样,穷的揭不开锅,周老太太不想拖累全家人,就从山上跳了下去。如今,知道了周老爷子守着金山却不动分毫,这才有人说他有信义的,也有人说他冷血的。其中,周宇的父亲和大伯情绪最激动,这两人年幼丧母,相互扶持长大,所以兄弟感情很深厚,当知晓当年母亲的死是父亲见死不救才导致的,两个人都难以接受。

  周父是昨天晚上赶回来的,他之前听说周宇滑落山涧,急得不行,连夜请假回来,谁料一回来就遇上这件大事。   我不知道该怎么说,那些文物财宝是属于胡家的,周老爷子只是看守人,就如同银行守金库的安保人员,难道因为急用就能挪用金库的资金?所以,原则上我比较赞同周老爷子的做法,一诺千金,坚持本心。但是,大道理谁都懂,小情绪却难以自控,人性,就是这么奇怪……   我看周宇整个人都不对劲,就劝他好好休息,这混乱的一天,难为他还强撑着。   等周宇去休息后,我仔细思考了下,有点明白了。   那天夜晚我在老宅休息的时候听到的声音,可能就是李嫣在行动,而云成,估计也听到了动静,他就出来看看情况,可能是担心李嫣会害怕吧,结果,撞上了李嫣,于是,为了掩人耳目,李嫣就干脆动手了,嗯,李嫣身手不错,这一点我们都知道。   当然,这些都是我的猜测,至于真相如何,还是等云成醒了才知晓。

丙安记事

输12

        2004年7月10日,天气晴      早上醒来,阳光明媚,心情瞬间好了许多。重点是,我的感冒也好了。   用过早饭,我去了镇上的诊所,本来是打算探望一下云成,但是没法进去,病房外有警察守着不让进。正当我不知道该做什么的时候,看到了周宇,他似乎心事重重,我也不好过多询问。   下午的时候,云成回来了。   他是昨天半晚醒的,上午做了笔录,就从诊所出来了。他额头上贴着纱布,手臂上还缠着绷带,看来都是皮外伤,未曾伤筋动骨,真是万幸。   云成神色黯然,看来的确如我猜测的那般,是李嫣下的手。被自己女朋友扔下山涧,也难怪云成整个人都不好了。   我们没有聊多久,云成是伤号,还需修养,周宇满腹心事,也不知想些什么。我们三个回了周宇家,云成就回房休息,我就收拾行李,这次旅游,实在是劳心劳力,还是早些回家吧,结果周宇突然来找我。   周宇告诉我,他看过他爷爷的密室,那不是用蛮力就能打开的,即使发现了入口,也需要一把钥匙,那个钥匙,周老爷子有一把,而另一把,则在胡家人手上。没有钥匙,除非炸开密室,否则根本进不了。而周老爷子的钥匙他都是随身携带,从不解下。那么,李嫣是如何打开密室的?   这个问题困扰了周宇,现在周家老宅被保护,里面的藏品实在太动人心,闲杂人等不得靠近。周宇也不能进前细看,只能自己一个人琢磨。   而这个问题,直到我离开丙安镇也没有解开。      2004年7月11日,天气晴      胡家人来了。   老宅的禁解了。   两辆武装押运车还有一大群头发发白据说是省里专家教授,他们一个个神色激动不已,离开的时候有些人更是又哭又笑,状若疯癫。   周宇说,胡家人将密室里的书画都捐给了国家,暂时由贵州省博物馆保管,待修复后送往故宫博物院。   下午的时候,传来周老爷子跳崖自尽的消息。   周老爷子是在当年周老太太跳崖的地方跳下去的。   他留下了一封遗书——   “滴水之恩当涌泉以报,昔日胡家有恩于先祖,周家世代铭记……”   “人处事不可无信,胡家以信任托付,周家以性命守护……”   “而今前事已了,无牵无挂,曾允夫人相伴一生,今日便是我践行诺言之时……”

输入

丙安记事

       2004年8月5日,天气晴      饭桌上,哥哥说起一个事情,美国有个船王对我们国家的文化很是痴迷,尤其喜欢唐朝文化,最爱王维诗画,提出只要有王维的真迹,就送上重礼。   我就问,《蓝玉烟雨图》那船王有提到过吗?   哥哥说,这卷图可以换一条航线,听说,有个人拿出了这卷图去换的。   母亲笑了,那船王估计被骗了,真正的《蓝玉烟雨图》已经在博物馆了,以前是胡家收藏的……   然后,我就同家人讲起我在丙安的事情,也将当初周宇的疑问提了出来。   母亲皱眉问我,你脖子上的玉坠可还在?   见我不大明白,母亲就告诉我,她是胡家人,当初出嫁,嫁到国内,就接手了这把开启密室的钥匙,也就是我刚刚怎么找都找不到的玉坠。当年胡家出国,担心文物遗失损毁就将它锁入密室,本想等安定后再处理,谁料世事多变,一直拖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胡家人才回国,当他们看到周老爷子几十年如一日的守着,而且看样子将这个当成活下去的唯一信念,胡家人就默默回去了,想着等周老爷子寿终正寝后再来。后来母亲嫁到国内,就将此事托付给母亲。而我是苏萨克氏症候群患者,记忆最多维持24小时,母亲发现当我佩戴玉坠时会减缓头痛症状时,就将玉坠戴在我的脖子上,毕竟,这个玉坠看起来其貌不扬,在不知晓它用途人的眼里,就是一个不值钱的假玉。   所以,如果有人乘我不备取走玉坠,是可以很轻易的打开密室。况且,我每天都会翻阅近期的日记,可日记中记载的是我知道的事情,玉坠的丢失,自然是在我不知晓的情况下。那么,是李嫣偷走了我的玉坠吧?   母亲看完我上个月的日记,大概是吧,不要再琢磨这些了,毕竟那些文物已经在国家保护之下了。   上楼之前,我听到母亲在打电话,询问那个得到一条航线的人是谁。   母亲真是可爱,让我不要想太多,自己还去打探是谁让那个船王上了大当……      【后记】   “阿成此事办得不错!”从二十岁,在家中藏书中发现先祖留言在《东坡文集.书摩诘蓝田烟雨图》旁边的话,就开始关注胡家,图谋二十年,从胡家人回国开始策划,如今,终于到手。谁又能料到,博物馆的《蓝玉烟雨图》是赝品呢?就算是赝品,也只当是胡家人收藏的时候走了眼…..   “恭贺父亲!都是父亲教导有方。”用一个李嫣吸引所有人的注意,事情当然是闹得越大越好浑水摸鱼。至于那个女人,贪心不足,竟然想反水,哼,幸亏当初留了一手,她抱着一幅赝品被警察抓住的时候想必表情一定很精彩,可惜没有亲眼看到。   【全文终】

丙安记事

输12

编者按

一篇日记体推理小说。作者采用叙事人方式,为读者描述了一个起伏迭宕、引人入胜的故事。全篇遵循顺叙手法,按照时间顺序,紧紧围绕事件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尾声展开描写。使得文章情节完整,逻辑清晰,结构紧凑,推理严谨。 作者对作品的驾驭与掌控能力已可见一斑。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全文虽然涉及的人物不多,作者却能够赋予每个人物鲜明的个性。人物之间有的彼此交集,有的相互衬托,很好地起到了服务于主题的作用。构思上,全文结构严谨,事件鲜明,矛盾突出,环环相扣。作者很好地把握了文章的架构,各种事件及人物关系巧妙结合、相辅相成,却又主次分明,清晰得当。足见作者对全篇的驾驭能力。在艺术手法上,通篇采用顺叙方式,有条不紊,娓娓道来。尾声部分出人意料,将故事推向高潮的同时,嘎然而止,耐人回味。语言的运用上,人物语言鲜活生动,既符合人物身份,又极富个性;叙事人语言简洁流畅,平实易懂。 纵观全文,贯穿始终的,是作者对人性的拷问与鞭挞:父子、夫妻、恋人,出于种种原因需要做出选择时,每个人的决定,充分展示了人性的弱点与光辉,烛照着每个读者的灵魂。拜读佳作,问好作者,倾情推荐共赏!夏安,精彩继续!【编辑:竹韵南山】【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507240012】

纳兰寻

作者简介:纳兰寻,花信年华,生在江北,活在江南。平生无大志,沉醉古诗文,最爱饮水词,也喜豪放诗。愿与文字两相伴,自娱自乐自清欢。

竹韵南山社团

宗旨: 竹韵南山,温馨家园,红尘有你,快乐相伴!愿我们携手同心,互相勉励,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文友群:580885149

鸡毛蒜皮

江山首部幽默职场

喜剧《鸡毛蒜皮》,开播八集700万播次,此剧正在热播中,手机扫右侧二维码观即可,观看精彩剧情!开心与你同在!

江山文学网目前拥有作者八万人,作品70万余篇,是创作群体最为广泛的文学原创网站。开设栏目有:长篇频道、短篇频道、江山征文、江山萌芽。短篇频道:情感小说、传奇小说、江山散文、杂文随笔、诗词古韵、江山诗歌、作品赏析、微型小说、影视戏曲、微电影剧本。长篇频道:人生百态、军事历史、青春校园、经典言情、悬疑武幻、剧本连载。其中江山“萌芽”是全国中小学生习作园地,专门选拔优秀编辑一对一,手把手对孩子作品的不足与亮点给予细心修改和充分肯定,以最快的速度提高孩子的写作能力。

江山文学网http://www.vsread.com/

江山微信推广团队

制作:满天星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来源:文章吧网 Http://WwW.wenzhangba.CoM 经典好文章阅读,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江山小说|丙安记事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