傻姑娘娜塔莎和傻小子皮埃尔
当今的日子,
对于一个忙碌上班族来说,
阅读一本长篇文学名著似乎成了一件有些边缘化的事情。
但怀着对俄罗斯文化的热爱与向往,我还是翻开了《战争与和平》。读这本书的契机是BBC出品了《战争与和平》的剧集。
我经常在影视剧和原著方面产生纠结,不知道应该先看哪一个。对于当代人来说,影视剧是更容易被接受和传播的载体,但是当所有故事情节和悬念都被灌输给你后,还有没有兴趣去读原著,就很考验人了。
因此,我决定,先读书。
BBC版《战争与和平》
让人想到电影《黑天鹅》
这部书虽然太长,但是之前读过雨果的《悲惨世界》,感觉自己还是有信心去攻克一部又一部又臭又长的外国文学名著的。
《悲惨世界》的故事很小就知道,通过一个世界名著连环画系列,故事情节扣人心弦,插图又美炸,怎能不让人印象深刻;然而读了翻译过来的原著才知道,雨果写起东西来多么任性,随时打断叙述,写论文似的议论个没完。
当刚刚翻开《战争与和平》大部头的头几页时,心里是高兴的,因为感觉托尔斯泰写小说功力明显比雨果好,文字有张力,有意味,分分钟能标注出各种金句,怀揣着兴奋和期待读了下去。
殊不知,托尔斯泰他老人家正挖了一个亘古深坑,等着傻读者往里跳呢。
列夫·托尔斯泰
所有教科书上的外国人长的都一个样
本书与《红楼梦》某种角度有那么点像。
反正篇幅长得很,铺得多开都不怕。写了四个家族,着笔较多的是鲍尔康斯基家族和罗斯托夫家族。中间再大起大落地铺展战争描写,从宏大到细微,与四大家族中各个人物的命运缠结在一起。
我读这部书很长时间都以为安德烈是第一男主角,因为他身上太多主角光环了,那么骄傲,又那么孤独,兼具诗意与理性。相比之下他的好基友皮埃尔空有一颗善心,却长时间以来都并非经世致用之人。
行动上完全没有魄力。仿佛早上刚许下宏愿每天读几十页书,但人一踏上地铁就不由自主掏出手机玩起消消乐;妄想晚上睡前再充充电,结果刷着微信订阅号昏昏睡去。我作为一个拖延症和懒癌晚期,花了九个月时间读完《战争与和平》这速度也是醉了,但还是懒懒地坚持下来了。
等到后来,托尔斯泰连连反转,安德烈几次死里逃生我以为结局一定是他和皮埃尔老友重逢,然后畅想战后俄罗斯的光明未来,谁知道他竟!然!死!了!他死的那段我读了完全没来得及伤感,我整个人是懵的。然后,安德烈可能一部分灵魂转化到皮埃尔身上了,皮埃尔突然璞玉一般剥落了世俗的外壳,开始放光。也许,皮埃尔才是托尔斯泰最熟悉的那个人。
1965年苏联电影《战争与和平1:安德烈·博尔孔斯基》
我没力气考证这些死老长的俄罗斯名字有多少种中文译法
书中,帝王将帅脱去光鲜外衣,谋士参将也都显得可笑,缜密的战略规划敌不过前线的瞬息万变,更不用说后世记载战争的历史学家,怎样被托尔斯泰恶狠狠地吐槽。特别是拿破仑这个人物,简直不堪。
《悲惨世界》里详尽描写了滑铁卢战争,其中的拿破仑是惜功败垂成的落寞英雄。
《战争与和平》里,拿破仑一路傲视庞大的亚历山大一世军事集团高歌猛进,却被托尔斯泰冷眼相看,最终带着几分当局者迷的可笑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关于这场战争的是非成败还有太多功课要做,但这样角度,拿破仑复杂的文学形象,颠覆了个人英雄主义的名将模式。托尔斯泰关注的是战争中的人,最本能的反应。
安德烈,玛丽亚,娜塔莎,皮埃尔,埃莲娜,阿纳托利,尼古拉,索妮娅,都是战争中的人。
托尔斯泰是爱娜塔莎的吧?她是唐晓芙这样天真清纯的人设,她订婚后因空虚和虚荣受了诱惑,都不是她的错;到最后,她既能赢得理念上的爱,又能获得世俗的幸福。
我总觉得,老天在给了她美貌和纯真的时候,始终没有给她某种能独立思考的慧根。或许是因为美貌与家庭社交的环境,无法让她沉淀出足够的智慧。她与安德烈的相爱是因为傻,迷茫被诱惑是因为傻,快乐是因为傻,痛苦也是源于傻。最后成为了一个傻傻的少妇。
不知道我的措辞是否有些刻薄。
安德烈、玛丽亚,因为清醒和智慧而痛苦;而娜塔莎和皮埃尔,则带着傻气。
皮埃尔生长的客观环境当然给了他足够修习思考的空间,所以他的傻是所谓的书生气。傻人可能都有傻福,皮埃尔最后娶到娜塔莎,整个过程都是很好的注脚。
好莱坞版《战争与和平》娜塔莎
对于脍炙人口的文学名著来说,阅读体验是一件一言难尽的事情。不断打断故事,大发议论,从背景,从史料记载,从各种思潮流派对这段历史的不同解读,洋洋洒洒。
话说回来,现在大家在政治课本中学到、烂熟于心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当时还是某种新鲜出炉的状态,被托尔斯泰在书里赤裸裸地植入,无时不刻地安利着。
假如以时不时读到艰涩、繁琐的议论为代价,换来偶尔能读一读托尔斯泰对各国人民带着小小偏见的吐槽,那也是值得的。
法国人之所以自信因为他认为他本人不论在智力还是在肉体,不论对男人还是对女人,都有一种不可抗拒的迷人力量。
英国人很自信,其理由是他是世界上组织最完善的国家的公民,再者,一个英国人永远知道他应当做什么,而且知道他作为一个英国人所做的一切都毫无异议地正确。
意大利人之所以自信,因为他总是激昂慷慨,容易忘掉自己和别人。
俄国人自信是因为他什么都不知道,也不愿意知道,因为他不相信有什么东西是可以完全知道的。
因为种种原因,我喜欢了一些俄罗斯的歌手,进而或多或少了解了一点俄罗斯人,并看了入门级俄剧《战斗民族养成记》。我发誓,这段话看起来并不幽默,也不适合当段子讲给别人,但心里早已笑翻了天。
《战斗民族养成记》
总在想,时间与空间都如此拥挤的现代生活中,留给大部头文学名著的空间有多少呢?
想获得一个故事,影视剧现在是最快最直观的方式。
但是书里也有影视剧不可取代的内容。只是非常一言难尽。会有人问,这部电影好看吗?这本书好看吗?后一个问题往往特别难回答。
也许影视剧现在会带动原著的阅读,经典文本也一直在荧幕上活跃,比如音乐剧以及根据它改编的电影《悲惨世界》。
从托尔斯泰在书里洋洋洒洒地传播新锐观点的热情来看,在当年,长篇小说应该是一种很热很热的媒介,它所产生的内容,一如今天讲的,是热门大IP。
• END •
排版编辑:花开草哭
【文章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请稿件录用作者一周内主动联系
冷香小筑王小宝领取稿费
“王小宝”微信号:wangdabao5044
暗号:稿费
冷香小筑用户·小团月(供稿)
点击“阅读原文”加入冷香小筑投稿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