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从哈佛天才少年,到荒野隐居者,FBI近20年悬百万赏金,竟抓他不着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从哈佛天才少年,到荒野隐居者,FBI近20年悬百万赏金,竟抓他不着

2017-10-14 23:30:25 作者:每个生命都要发光 阅读:载入中…

从哈佛天才少年,到荒野隐居者,FBI近20年悬百万赏金,竟抓他不着

今日坐台故事君:报十二娘

一个美国的炸弹怪客,近20年里连环作案近20次

导致死伤数十人

天才的美国刑事调查机构FBI公开悬赏100万美元,

抓捕了200名嫌疑犯,

竟然还是未能将真凶抓捕归案

甚至搞不清楚凶手是男是女!

最终凶手主动来信,

并提出一个非常荒唐的谈判条件……

随着这个美国FBI史上耗时最长、耗资最巨、投入警力最多的案子

案情迷底揭开,

一个怀有怪诞社会改革理想的荒唐天才浮出水面,

引起世人震惊和思考

1

1978年5月的一天,

美国西北大学工程材料学教授巴克利·克利斯,

收到了一个因为收件地址错误被退回的邮包,

信息显示,发件人就是他本人,

但克利斯教授并不记得自己寄出过这个包裹,

充满疑惑的他叫来了校警处理,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

邮包被打开的瞬间,办公室一声巨响,硝烟弥漫

校警当场被炸成重伤。

 

1979年5月9日,

美国航空公司的一架波音727客机,

在起飞15分钟后,

突然从行李舱传来一声闷响,接着浓烟滚滚而出,

在飞机紧急迫降后,

赶来的联邦调查局(FBI)特工,

在飞机行李舱中发现了一枚邮包炸弹。

 

1985年,

加州首府萨克拉门托一家电脑商店的老板,

被一枚寄来的邮包炸弹炸死。

1995年,  

加州林业协会伐木业代表吉尔伯特·布伦特·默里,

被一枚寄到办公室的邮包炸弹炸死。

……

 

2

从1978年到1995年

类似的邮包炸弹案一共在美国发生了16次,

造成3人死亡,23人受伤,

这17年间,

FBI曾出动数百名特工,对2万条线索进行调查,

抓捕了200多名嫌犯,打出了100万美元的悬赏,

但一直没找到真正的作案者,

甚至搞不清楚对方是男是女,

FBI不得不表示,

这是史上耗时最长、耗资最巨、投入警力最多的案子。

邮包炸弹技术越来越成熟,破坏性越来越大,

但没人明白作案者动机何在,

直到1995年4月。

有一天,

《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收到了同样的来信:

一篇35000字的学术论文——《论工业社会及其未来(后被称为《宣言》),

最令人震惊的是作者的附加信息:

如果报纸在规定时间内,

一字不漏、一字不动地刊登出这篇文章

他会停止邮包炸弹袭击,

否则,

他会炸毁一架飞机。

 

让人恐慌、困惑了近20年的一系列邮包炸弹案,

终于有了一丝真相。

经美国相关部门研究、讨论后,

《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

一字不改地刊登了《论工业社会及其未来》,

一方面是为了阻止炸弹案再次发生,

同时也希望读者中有人能通过文章提供作者线索。

3

原来,

一系列炸弹案件的背后,

是一位极端仇视现代文明的自然主义者

他在文章中清晰地阐述了自己的社会理念:

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灾难,

科技发展使人类失去自由

自由与科技进程互不相容,

人类必须终止科技进程,

生活返璞归真

重拾生命意义

 

所以,

那些推动科技发展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等高技术人才,

就成为其主要谋杀目标

他要阻止他们的工作,

实现解放人类的目标。

是炸弹怪客,还是现代版梭罗?简直让人懞逼

就像他在文章中写的那样:

“在特定社会背景下,

科技的前进方向只有一个,

它绝对不能反转。

一旦人们引进科技创新,

通常会对它形成依赖心理

除非出现更加先进的创新技术取而代之

不仅个人依赖新技术产品,

而且整个系统也会产生依赖性,程度更甚。

 

所以,未来,

要么人类无法幸存下来,

要么个人空前地依赖大型组织,空前地“社会化”,

人类的生理和心理是设计和改造的结果,

而不是自然的产物。

著名物理学家霍金也曾表示,我们所发展的科学技术可能将毁灭我们的地球。

他认为,

“(科技)系统的存在不是也不能为了满足人类需求。

相反,

人类不得不调整自己的行为以满足系统的要求。”

“为了发挥作用,系统必须详细规范人类行为。

工作当中,

人们必须遵照收到的指令完成工作,

否则生产过程将陷入混乱。”

 

而且,

“当社会及其面对的问题越来越复杂、机器越来越智能时,

人们就会让机器代替自己做决定,

仅仅是因为机器的决定产生的结果比人类的决定更好。

最终会达到这样的阶段:

维持系统运转的必要决策极其复杂,

人类智力已不足以制定这样的决策。

到了那个阶段,机器将成为有效的支配者。

就连关闭机器这样简单的事情,

人们也无法完成,

因为依赖性已如此之强,

关闭机器等于自杀......

科技最终的地位近似于完全控制人类行为。”

所以,

他呼唤人们能够回归自然,

不要被科技反噬,被科技所绑架、所约束。

在这篇数万字的论文中,

作者从社会学、心理学等角度分析工业社会给世界带来的影响:

“现代人被规则和法律捆住手脚……

这些法规大多数是不能取消的,

因为它们是工业社会运转所必需的。

当人们没有充足的机会时,

将产生厌倦感、道德败坏、缺乏自尊、自卑心态

失败情绪抑郁症焦虑感、负罪感、挫折感、

敌对心理、家庭暴力、贪婪的享乐主义、

反常性行为、失眠、饮食紊乱等。

(工业社会的规则)让人没有生活的成就感,

普遍遭受心理折磨。

工业革命带来了人类的灾难、社会的动荡、生命意义的消失”。

“技术创造了一个对人类潜能有敌意的病态社会。”

总之,

文章充满了对工业社会的悲观和对现代世界的拒绝,

 

4

可想而知

这篇文章引起的震动,

不亚于一枚邮包炸弹。

很多人批判他的丧心病狂

但也有人对他的理念进行深思,

从文章可以看出,

作者头脑冷静,逻辑清晰,具有高深的专业学术,

他的文章甚至被很多人认为是天才之作,

至少是有深度、相当理智的作品。

有人评价其为“先知般的预言”,

一位曾被邮包炸弹炸伤的耶鲁大学教授也表示,

“作者的确看到了科技的某些实质,

其中有些观点不得不重视,

工业文明时代,

人类的未来也许真的险恶重重。”

《纽约时报》一位环保作家则评论道:

“他是一个理性的人,他的信仰,即使不是主流,也是完全合理的。”

 

在众多读者中,

最为震惊的也许是一位叫做琳达的女人

因为,

她觉得作者像极了丈夫哥哥卡辛斯基,

虽然她没见过这位哥哥,

但她见过他多年前写给丈夫的书信。

卡辛斯基(左)和大卫

她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丈夫大卫,

大卫一开始认为这绝对与哥哥无关,

卡辛斯基尽管聪明过人,也有点古怪,

但他从来没有什么过激行为。

可是,

当他阅读了报纸上的文章后不得不承认,

“这像我哥哥的论辩方式,谈话风格,也像他的观点。”

这对FBI来说,

是一条非常重要的线索。

 

5

1996年4月3日,

在美国蒙大拿州的森林中,

FBI抓捕了嫌犯卡辛斯基,

在他生活的小木屋中,

警方找到了一枚做好的炸弹和一些零部件,

还有一份多达4万页的手写材料,

详细记录了他本人的所作所为

困扰FBI多年,

被称为“大学炸弹客”(Unabomber,University and Airline Bomber)的恐怖分子,

就是这位隐居森林多年的希欧多尔·卡辛斯基

卡辛斯基的森林小屋复原后的展览

1942年出生在芝加哥的卡辛斯基,

从小就展现出过人的天赋,

一直是一枚学霸,

小学五年级时,

他曾在智商测试中拿到了全校最高分:167分,

16岁那年,

他更是顺利拿到哈佛大学的奖学金,进入数学系学习,

1962年,

哈佛大学毕业的卡辛斯基进入了密歇根大学,

在那里,

他一边做些科研工作,一边读书,

1967年,

25岁的卡辛斯基获得了密歇根大学的数学博士学位,

他的毕业论文还被评为该学校年度最佳论文。

随后,

卡辛斯基成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助理教授,

该校史上最年轻的教授。

然而,

卡辛斯基并没有顺着年轻有为前程似锦的道路走下去,

工作中,

他并没有展现出应有的激情才华

两年后,

他主动辞去了这份工作。

20岁时的卡辛斯基

6

1971年,

卡辛斯基突然跑到蒙大拿州的一片荒野,

过起了近乎与世隔绝的生活,

在那没有自来水和电力的地方,

他自己建起了小木屋,

计划过一种远离科技文明,尽可能自然的生活,

他狩猎野兔,种植蔬菜,

偶尔走出森林去采购一些生活必需品,

其余的大部分时间都用来看书,

当然,还有研究、制作炸弹。

卡辛斯基居住的小木屋内

但在卡辛斯基被捕前,

并没有人了解他的隐居生活。

对于自己的行为,

他没有太多的解释,

只是在后来表示:

“我放弃工业文明社会的原因是我发现了其他的生活方式,

具体而言,就是原始人的生活方式。

我11岁的时候读了一本关于史前人类的书,

我觉得那种生活太棒了。”

而当他隐居在荒野中几年后,

附近区域开始出现一些徒步旅行者和猎人,

1983年夏天

卡辛斯基想搬到了一个自己很喜欢的,

从他的小屋走过去需要两天时间,

被他称为“自第三纪就存在的高原”的地方,

那里有沟壑纵横的山坡,还有一条瀑布

可是,

当他到达那片理想乐园时,

却发现有人修了一条直通那里的道路!

7

本想建立远离高科技的生活,

但却被文明入侵得无处可逃,

十多年后,

狱中的卡辛斯基仍能清晰地描述当时的心情

“你简直无法想象我有多么不安,

从那时起我决定,

与其努力掌握更多野外生存技能,

不如想方设法报复科技系统。

但这似乎并不足以解释其极端行为,

所以,

人们一直没有停止对他的分析,

从各个方面分析其性格、心理中极端的部分。

 

有人认为心理伤害始于卡辛斯基幼儿时期,

那时,

他曾因为生病被独自放在医院隔离治疗。

对婴幼儿来说,

这“被抛弃”的体验在心理上意味着毁灭性的孤独和恐怖。

 

也有人认为,

异常聪明、经常跳级的卡辛斯基总是比同学们年龄小一些,

他虽然看上起也很活泼,

但在心智上是不合群的,

内心的孤僻在那时起就悄悄萌芽。

虽然他的中学老师、进入哈佛大学时的体检医生,

都证实他是个正常的学生,

但很多人相信哈佛大学的那个实验项目极大地改变了他。

那是心理学教授亨利·默里主持的“精神控制”实验项目,

据说,

那个精神科学院的实验项目,

实际上是美国中央情报局运用性格分析法创造的,

用来对付冷战时期的苏联间谍的心理审讯法。

智商非常高,科学信仰坚定的卡辛斯基,

在没有被告知真实情况的情况下,

被选中成为实验对象,

如果这套心理战术能够攻克他,

那么也能够攻克那些间谍。

 

实验中,

审讯员把卡辛斯基的科学论文逐字逐句地分析,

然后想尽一切办法攻击他,羞辱他,

试图用极端心理战让他放弃自己的信仰。

卡辛斯基挺过了审讯实验,

心理状态却遭受了极大的冲击,

并陷入了强烈的自我怀疑,

一直发展到后来的辞职、隐居,

并且发展出一套希望全世界都看到、认同的,

激进的自然主义,反现代科学的思想

16岁时的卡辛斯基(左)

也有人认为是各种情感打击,

触动了卡辛斯基脆弱的心理。

1978年,

卡辛斯基曾短暂回到芝加哥,

并在弟弟的公司上班,

在那里,

他还和一位女上司产生了恋情

这段感情并没有维持太久,

随后,

卡辛斯基还因为一首侮辱女上司的打油诗被大卫解雇。

也就是在同一年,

他寄出了第一枚炸弹。

 

没有人能确切明白他的精神世界

1996年4月,

警方以恐怖主义,谋杀、使用及制造炸弹等罪名起诉卡辛斯基,

其精神问题成了新的关注点,

但卡辛斯基坚决拒绝律师关于其有精神障碍以避免死刑的辩护,

也拒绝家人给出任何关于精神疾病的暗示。

虽然卡辛斯基曾试图自杀,

但绝不允许自己成为精神病人。

也许,

他想用天才的骄傲告诉世人,

他才是真正的清醒者、警示者。

8

1998年,

他承认了所有的罪行,

最终,

卡辛斯基被判终身单独监禁,不得保释,

他被关在了科罗拉多州一所用现代科技武装起来的,

美国安全警戒级别最高的一所监狱中,

再也不能回到大自然中去了。

但卡辛斯基并没有停止对科技文明的思考和抵制,

监狱外,

他也有着不少的思想追随者。

 

他从监狱图书馆里的大量书籍和期刊中,

了解21世纪的新科技,

与众多笔友的通信,

则成为其对科技进行公开“笔伐”的途径。

几年前,

他还完成了一部书稿:

《反科技革命:为什么和如何做》

他也曾和密歇根大学的一些师生通信,

交换他们对互联网的看法,

虽然入狱多年,

但他的信中仍然透露着令人惊叹的逻辑和思考。

虽然一直在反科技,

但卡辛斯基也从来没有完全脱离过科技,

在森林中隐居时,

他的小木屋里堆放着机器生产的靴子、衣服、塑料壶、水桶、洗衣粉等生活用品,

在狱中,

为了节约邮资和时间,

他会写信给某一位笔友,

然后要求其将信件扫描后分享给更多的人,

他甚至考虑过将自己的作品发布在互联网上。

本文由好报原创。欢迎转发朋友圈。公号转载请后台回复“转载”。

一生那么短,

为何碌碌度过

好报

每个生命都要发光!

长按二维码关注

↓↓↓↓↓↓

好报30天写作群,开始报名了!

写作,是改变个人处境最好的方式

好报30天写作群第21期报名入口

↓↓↓↓↓↓

[来源:文章吧网 Http://WwW.wenzhangba.CoM 经典好文章阅读,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