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抑并难以感到快乐的背后,这四千多人到底在表达什么
投票罗列了12项精神压力症状指标:
长期处于过度疲劳状态
逃避问题
因过度担心导致失眠
无法做决定
无法战胜困难
对生活毫无兴趣
对所有事情都过度考虑
自信心全无
无法集中注意力
没有社会存在感
7天时间,投票截止。有来自全国的7269人参与投票。
其中“压抑并难以感到快乐”得到4133票,以高出第二名661票的绝对优势获得“2017年度中国最受欢迎精神压力症状”称号。
获得第二名的是“逃避问题”,3472票;第三名是“对所有事情都过度考虑”,3270票。
而最后一名“无法战胜困难”只得到2020票;倒数第二名“自信心全无”也只拿到2048票。
对于这样的结果,我无法用科学来解释。我只有用艺术的眼光来看待它——这是一次表达。是的,仅仅是一次表达。
那么,这里就有一个问题
这表达了什么呢?这个问题,真的每天都缠绕着我,直到今天。
要知道,这12项症状的排序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年龄层,不同性别等人群中是不同的。比如,我最近看到的一个欧洲某人群样本的调查报告,排在第一的是“长期处于过度疲劳状态”,“压抑并难以感到快乐”排在第二。而“逃避问题”排在最后,“对所有事情都过度考虑”也排在后六位里。同时,“无法战胜困难”和“自信心全无”却排在前六位。
真不知道那群欧洲人遇到了什么无法战胜的困难,使得自信心全无~
当然,这回“压抑并难以感到快乐”会在中国夺冠,我不是特别意外。我不敢说全国有50%的人有这个问题,但是,我敢说50%的人对此都不陌生。随便上一辆公交车或地铁,不用刻意寻找,你就会看到紧皱的眉头,下垂的眼角和嘴角,僵硬的肩膀。或者打开微博或微信朋友圈,从许许多多的文字和图片背后,仿佛都能听到一声声叹息。
但是,考虑到这次投票的主力军是25~45岁的人。那么这群人想表达什么?
我尝试把得票最高和最低的几个选项连起来看。最高的三项:压抑并难以感到快乐;逃避问题;对所有事情都过度考虑。最低的二项:无法战胜困难;自信心全无。
我好像发现了什么
并非陷于无法战胜的困难,却压抑?
并非没有自信,却难以让自己感到快乐?
对所有事情都过度考虑,却觉得自己在逃避问题?
原来是选项间彼此的矛盾一直缠绕着我
虽然,常有人说中国人是一个矛盾的民族
但是,我懒得管
我尝试对这些矛盾做自由联想
我想到的第一个画面
女汉子今年回成都时和一个老友聚会。她是个有车有房的白领。当她无不郁闷非常地跟我讲完她的工作和同事、生活与感情,我对她说:对自己好点。我这句话不知道说了多少次了,她以前都会说:咋对自己好点嘛?然后,我就给她几个点子。接着她给我几个白眼。感觉这都是每次见面的固定节目。但是,这一回。她回了我一句:哎呀~莫法~子都曰过了,三人行必有一汉子。
那一刻,我被她逗乐了。但是,转念一想,她以前说的“咋对自己好点嘛”,这句话的最后,也许当时就不是个问号,而是一个叹号。
她也许早就意识到,在所有的人际关系中,总有一个人会成为承担最多的那个人。这个人总是显得有能力,或有时间,或有闲情,帮周围人搞定大大小小的事情。但是,她自己的事情,却也得自己出马。无论换几分工作,她都是最“有情有义”的哪个女汉子。
我想到的第二个画面
路痴一位温柔的家庭主妇,在接受了半年心理咨询后,选择了跟她的丈夫离婚。在第一次咨询时,她迟到了,她说是因为自己路痴,并且说,因为以前出门都有丈夫认路,自己就习惯了不认路,慢慢的就成了路痴。她因此察觉了自己对丈夫的依赖,所以,她难以接受离婚,来咨询就是想改变自己以挽回婚姻。
在之后的一次咨询中,谈到她与丈夫谈恋爱时的回忆,她想起了一次旅行。在一个古城,从酒店出发,一路玩的很开心,最后,决定返回时,两个人迷路了。返回找路绕圈的过程中,她开始还和丈夫讨论一下,后来丈夫有点着急,说话音量都提高了。天也黑了,她就拉着丈夫的手跟着走,对了错了都拉着,她觉得挺好,她觉得小说里的女主角都是路痴。后来,终于走回酒店了,两个人都很开心。丈夫略显得意却亲昵的叫了她,小路痴。她亲吻了丈夫一下。
这是她第一次被叫路痴,也是她成为路痴的开始。听起来挺甜蜜的。但是,这个甜蜜的回忆却让她猛地一惊。她意识到,她成为路痴,原来不是自己出于依赖的需要,而是,丈夫的自尊心的需要。当时,如果不是怕丈夫急眼,她不会放弃找路。这个原本在学校里比男友优秀的女生,结婚后成了处处依赖丈夫的居家妇女,她猛地对自己“变笨”感到一种羞耻。
这位女咨客最终选择了离婚。她发现,自己有意无意之间选择放弃自己的某个能力,也许并不是因为自己想依赖别人,而是对方需要被依赖的感觉,一种自恋的满足。而这种牺牲一旦开始,就会滚起雪球来。
自由联想一开始,就有点收不住。比如:牺牲自己真实情绪情感,以照顾父母感受的青少年;牺牲自己个人空间,以给家人无条件爱的丈夫;牺牲个人多年的兴趣,以维系朋友关系的各种北上广漂们……
好多画面,好多人物出现在我眼前。他们以各种“心理上自我牺牲”的方式来满足他者。牺牲时间、精力、能力、兴趣、个人空间、情绪情感等等。
原来,一个人虽能战胜困难,却总战胜的是别人的困难,而自己的,却要一个人面对。那么,他即使并非陷于无法战胜的困难,也会总是陷于压抑之中。
原来,一个人以削弱自己来使对方快乐,以求关系看起来像是自己想要的样子,还错把别人的快乐当成自己的快乐。那么他即使有很内在的自信,也会在表面上对自己的能力进行阉割,这让自己的自信随时处于被冲击的风险当中,又怎么快乐的起来。
原来,如此多人勾选“逃避问题”,只是他们的一个潜意识愿望。因为他们真心里知道,那些自己想要逃避的问题,其实不属于自己。对所有事情都过度考虑,是他们真正的样子——害怕孤独的样子。
通过这个玩笑般的投票,撕开一个小小的口子,有的真实的东西就涌现了出来。那些我在咨询室里看到的个案身上的矛盾,可能以非常广泛的程度存在于人群中。
而此刻,浮现在我脑海里的那群人是——中国独生子女。他们被称为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一个“人类亚种”。曾经被诟病集万千宠溺于一身,被认为是坐享其成的一代人。有多少人会相信,这样的一群人,会以潜在的非物质的方式,做出心理上的牺牲,来对他们所看重的人好?
其实,在动笔之前,我本来想到的是弗洛姆论述的“物质丰富与被动人格”的矛盾。弗洛姆描述的是被物化、被工具化的,吃得好、娱乐得好,却是被动的,缺乏活力和感情的美国的一代人。
表面看起来和我们现在真的很像。我以为这是解决我看到投票结果之后纠结的答案。但是,后来我自由联想出来的画面,却与弗洛姆描述的美国的那一代人有非常明显的区别。
虽然独生子女们看起来也是吃得好,娱乐得好,但是,他们不被动,不缺乏活力和感情。一点也不。他们只是对自己不够好而已。
子曰:三人行,必有一汉子
三个和尚没水喝的事情估计不会在独生子女身上发生
因为,总会有一个人跳出来当汉子的
我也不知道这汉子是好还是不好
只希望如果你是那个汉子,对自己好一点~
如果你身边有个汉子,偶尔也对ta好一下~
作者 何异
欢迎关注我们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心理咨询预约电话
(周一至周五10:00~17:00)027-85308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