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死了,我却没和他看过一场足球赛”
“小说的目的在于精确地描述生活”,电影也是。家庭生活最具生活气息,每个人的大部分生活和最重要的生活也在家庭中发生。
人生路上,走得太急,总是会错过很多,但生活只有一次机会,错过就不能重来,幸好能在光影故事中回味来时路。
▼
《天伦之旅》
影评名为“天伦之旅”,很容易让人感觉是讲述亲情的温情影片,实则不然,这是一个退休老人回归家庭,发现“每个人都很好”背后不完美现实的悲伤故事。
年老退休,加上妻子去世,一场老年危机悄悄降临到他身上。失去了引以为豪的工作,失去了日常相伴、负责与子女联络的妻子,弗兰克一下子没有了生活的重心。
为了难得相聚的家庭聚会,弗兰克在超市买了好的牛肉、红酒,还有烤箱,兴致勃勃地准备着晚餐,可惜等来的却是四个子女告知太忙无法回来的电话和语音留言。
弗兰克决定去看望四个子女,不顾医生的劝告,特意准备了给每个人的信,特意带了相机,“要把沿途的风景拍下来,给你们看。”第一趟火车兴致很好,主动找人搭话。
弗兰克身为四个孩子的父亲,深感责任重大,勤勤恳恳工作来抚育他们,对他们要求严格,希望他们“好好努力,出人头地”。而在他的印象中,孩子们没有辜负他的期望,分别成为了各自领域的出色人物。
实际上事情并没有如想象中美好,他们都各自经受到了生活的艰难与无常。大儿子如他所愿成为了艺术家,但却失踪了。二女儿事业成功,却已离婚,她儿子也叛逆不羁。三儿子撒谎说自己是交响乐团的总指挥,实际上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鼓手。四女儿是个舞蹈家,住在豪宅里,事实上她是同性恋。
每个人过得很好的背后,其实是巨大的谎言,却因为父亲的殷切期望和严厉要求而无法开口说实话。
后来,弗兰克卸下身为父亲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态,分离时只是会问“你过得快乐吗?”可惜每个人都不能诚实回答他的问题。
到后面弗兰克心事渐渐加重,再没心情闲聊。在路上好心资助流浪汉,却被抢走钱包,救命的药被倒在地上踩碎,在回去的飞机上病发晕倒。醒来时三个孩子终于团聚在身边,却唯独不见大儿子大卫,噩耗已经无法隐瞒。
“白发人送黑发人”,弗兰克掩面痛哭,但往事已追悔莫及。
夜里,梦见了孩子们的小时候,那时他总是忙,总是很严厉,总是按照自己的标准去强求孩子们。
后来,他在妻子和大儿子墓前反思当父亲的失责。
人生总不能如愿,身为父母只能陪伴子女,而不是决定他们怎么走,毕竟生命总是不规则、无章序的,你永远不知道一个人的生命应该长成什么样。
影片除了说家庭,也以小见大以家庭反映社会,通过路上与人的交谈,反映美国社会老龄化、忙碌的社会节奏、冷漠的家庭关系。
▼
《步履不停》
相比起视觉效果宏大的好莱坞大片,刻画真实生活其实更难。是枝裕和最擅长“还原真实的生活”,每个人都能在影片中看到自己。
带有日本淡淡的物哀之美,以舒缓速度叙述日常生活,代入感强,节奏舒缓,看《步履不停》,仿佛回到了家里,在紧绷的生活中松下一口气,品味琐碎悠闲的家庭生活。
大量画外镜头传递出岁月静好的感觉。餐厅的孩子在吵闹,大人在絮语,画面却转到空旷的门廊大厅。以旁观者的角度观看家庭聚会的热闹,才知难能可贵。
良多一家睡前在说笑,画面转到餐厅,定格在餐桌上玻璃瓶里的花,透过墙纸可以看见屋里温暖的灯光。
因为大儿子的忌日相聚,家庭中的一员虽已离去十五年,却仍然深刻地影响着家庭中的每一个人。一次家庭聚餐,浓缩了每个人的一生。
父亲是镇上诊所的医生,深受敬重,对自己的工作引以为豪,同时偏爱继承自己医生事业的大儿子纯平,而对“不务正业”的小儿子很是冷漠。
大概每个家庭都有这样一位长辈,严肃、不苟言笑,代表着传统家庭的权威。父亲退休后仍非常爱惜自己的羽毛,不肯提着篮子上街买东西,却在听到炸天妇罗的声音立马出来觅食,对良多的继子甚是和蔼。
母亲是一位家庭妇女,总是笑眯眯的和蔼慈祥老太太,能做一手好菜。看到她,会想起家里的老人,不愧是演技派。
有厨房的地方才有家的味道。解渴的冰红茶、炖烂的萝卜、香脆的炸玉米;称职的老母亲,对食物的料理极尽耐心,小心挑出鲜虾脊背上的内脏;儿子良多是剥玉米能手,因为这是小时候的“家庭作业”。
为人父母,大多是“刀子嘴豆腐心”。老母亲嫌弃良多的妻子是寡妇,说不希望他们有自己的孩子,却在晚饭后劝说他们要生孩子。
跟儿子说不希望女儿住进来,说不喜欢跟陌生人住、嫌他们吵,却在泡澡时唠叨起女婿说要帮忙修瓷砖,却在吃饱喝足之后一走了之,其实心理已经接纳女儿一家。
但在慈母笑容的后面,隐藏着生活的酸甜苦辣。年轻时遭遇丈夫出轨,隐忍多年没说过半句,却在晚饭中因为“一首属于自己的歌”说出当年的秘密。
大儿子溺亡,她没有歇斯底里,坚强地活下来,以自己的方式,每年邀请儿子救起的孩子在忌日当天过来拜访。
因不能释怀而耍的心计,是一位老母亲隐忍的悲伤。影片并没有美化任何人,真实地描述每个人真实的心境,那些并不美好的真实。
影片中更复杂的关系是父子关系。小儿子良多一直被哥哥压一头,在父母的印象中,哥哥总比自己聪明。因为一直得不到父亲的认可,变得异常敏感。孩子渴望父亲的认可,却在屡次受挫之后选择防御性逃避,将真心隐藏。在饭桌上反驳父亲:“我们不都还是人?”,“孩子不需要按照你想要的方式长大。”
父子两代的沉默无言
儿子其实一直对不能继承父亲的衣钵感到愧疚。他小时候曾在日记本写下想“像爸爸一样”当医生,被发现后生气地撕掉,过后却小心粘好,这是属于他和爸爸之间的美好。
虽然没有走上当医生的路,却依旧希望得到得到父亲的认可,特意纠正父亲说“炸天妇罗的玉米不用偷”是他说的而不是哥哥说的。
老父亲对他的继子说“你的手适合当医生”时,良多生气地让继子离开,老父亲开口说“我等不到二十年了”,这个片段莫名的泪目。或许只是长辈亲近孩子的套路,却被过于敏感的儿子误解。
看到洗手间为防滑安装的扶手;父亲送邻居上急救车时,想要插话,却被忽略。意识到父亲已经进入迟暮之年。可三年后,父母亲都相继去世。
“三年后,爸爸死了。我没有和他看过一场足球赛。妈妈一直和爸爸吵架,直到他死去。但是她很快也就随着他去了。我从没有开车载过她。”
其实聚会分别后都想起了相扑演员的名字,却再没有说出来,因为“没有意义了”。“人生路上,步履不停,为何总慢一拍?”
但有些东西却继承了下来。良多的继子也在夜里偷偷许愿说:“如果做不成跟爸爸一样的钢琴调音师,就做一名医生。”良多虽然不屑母亲说的黄蝴蝶故事,但却告诉自己的女儿同样的故事。
是枝裕和以家庭的纽带传承淡化了生离死别的沉重,转而表现出淡然与豁达——人生路上虽充满遗憾,但总是步履不停,按照时间缓缓地往前推进的。
▼
每个人都有独立的人生,剥开他们的身份,背后都隐藏着同样的疑惑、悸动、快乐与伤痛。一个家庭的人,互相影响、互相扶持着进行生活的轮回,在漫长的时光中生生不息。
文丨桨一
图片来自网络
未经允许 禁止转载
《文周》开放征稿-回复“2”了解详情-
点击文章标题看“九月”文章精华牯岭街少年今安在每个不曾被辜负的十八岁,心里都有一张《千里江山图》空巢青年们怎样才能更好地独居?在信仰面前,新一代藏人早已进退两难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原谅你 和你的无名指正确掌握诺兰“打飞机”的姿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