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保国:沙漠深处的居民——走进蒙回(三)
黄保国:沙漠深处的居民——走进蒙回
黄保国:沙漠深处的居民——走进蒙回(二)
(三)关于“蒙回”的由来
关于居住在阿拉善沙漠深处的蒙古族回民的由来,要追溯到八百年前元朝的成吉思汗西征。
在公元1218年——1220年,蒙古军占领了中亚和欧洲东部的许多地方,成为横跨亚欧大陆的蒙古大汗国,成吉思汗将这些地区分封给了三个儿子。咸海以西,里海以北地区封给长子术赤;东起阿尔泰山,西至阿姆河,包括新疆天山南北的辽阔土地封给了次子察合台;鄂毕河以西至巴尔喀什湖以东的地区封给了三子窝阔台。
从公元1235年——1244年,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术赤之子)继续西征,平定了钦察,斡罗思,勃列儿(波兰),马扎尔(匈牙利)。成吉思汗的另一个孙子旭烈兀(成吉思汗的四子托雷的儿子)进行第三次西征(1253——1259年),攻占了木刺夷(伊朗),报达(巴格达),天方(阿拉伯诸国),并成立了第四个汗国——伊立汗国。从此,四大汗国组成了蒙古大元帝国。
东察合台汗国的黑滴儿者汗继位之后,与贴木儿汗义和,其子马哈麻不久就要求东察合台汗国的各族人民皈依伊斯兰教。……不久,大多数蒙兀儿人都皈依了伊斯兰教。(注:贴木儿:1336年出生于撒马尔罕,突厥化蒙古人,建立了不可一世的贴木儿帝国)
在蒙古大汗国兼容并包的信教政策指导下,伊斯兰教在蒙古人中得到广泛传播,蒙古族广泛信仰伊斯兰教,早在元世祖忽必烈时期,其孙子安西王阿南答就皈依了伊斯兰教,并传播于唐兀(今天的宁夏一带)之地。他所士卒15万人随后大多都皈依了伊斯兰教。阿南答自幼受穆斯林抚养,熟知《古兰经》,常年礼拜、诵读《古兰经》,并在军中传教,是一位虔诚的穆斯林。1295年,即合赞汗继位不久,在当地的封建主和木速蛮的支持下,合赞汗和全体异密们全部皈依了伊斯兰教。
从以上资料看,成吉思汗的后裔时期,蒙古大汗国的社会环境均在伊斯兰教世界里度过几百年。西方学者如此评说那个时期成吉思汗的后代:蒙古人先用武力征服了穆斯林的土地,然后穆斯林用伊斯兰教征服了蒙古人的思想。
1368年,随着明朝的崛起,朱元幛将蒙古人又赶回了蒙古高原。同时在中亚和中东地区,奥斯曼帝国的崛起,统治这片穆斯林世界一个多世纪的蒙古人便成了奥斯曼帝国的臣民。原来的蒙古帝国很快分裂成大大小小的部落。元末、明初的西部蒙古瓦剌部本身就是一个伊斯兰化的蒙古部落,其后归附的永谢部,乜克力部出都是伊斯兰化部落,这两个部都来自于中亚回回部,有人说他们是蒙古人,也有人说他们是畏兀儿人。总之,最终都归属于瓦剌部。故作为瓦剌部之一,阿拉善和硕特部可以说早先是一个伊斯兰化的蒙古部落。
从以上史料可以看出,早在元朝末年,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回回作为蒙古人的一部分就跟原住民(蒙古人)一起生活阿拉善这片草原上。在明朝,这片土地属于边外,虽然属明帝国的疆土,但明皇朝又管不着他们,对他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让他们的部落之间产生冲突,好得“鱼翁之利”。根据白贞先生所掇写的“明代内蒙古中西部回族源流考论”一文,在明代中期漠南蒙古右翼,三万户中有一永谢布部,其首领布库索尔逊被瓦剌部首领也先所杀。永谢布部初属于伊斯兰教的乜克力部,首领癿加思兰、亦思马因和亦布刺率领东迁河套地区后,成为永谢部领主。乜克力部于明中叶驻牧于吐鲁番地区,元朝属于察合台汗国东缘。察合台汗六世孙秃黑鲁铁木尔于1353年皈依伊斯兰教(当时他24岁),并施行割礼,其后,整个汗国的蒙古部众都皈依了伊斯兰教。明朝末年,永谢布部分为两部,一部曾与察合尔部贵族首领,蒙古最后一个大汗林丹汗对抗,最后融于土默特部。另一部由亦布刺率领逃往西海(今天的青海),后融入漠西蒙古卫拉特部。直到明朝灭亡,清朝崛起后,他们仍然有自己的势力,乃至于到了康熙年间,康熙皇帝还要派遣重军驻守在嘉峪关,以防外敌。
据《阿拉善盟文史》记载:阿拉善和硕特蒙古族是清卫拉特四个部落之一,广居于内蒙古西部和新疆、青海、甘肃部分地区。16世纪中后期(清顺治年间),这里民族矛盾尖锐,战乱四起,百姓不得安宁。到康熙年间,少数民族部落间纷争再突,准噶尔部落兼并了卫拉特其中三个部落后,势力强盛。成为康熙大帝的心腹之患,清廷不得不派重兵驻守嘉峪关,以御外侵。时年,成吉思汗的后裔和罗理率众一万余人围攻嘉峪关,势均力敌,久攻不下,进退艰难,故派亲信与康熙皇帝谈判和解。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康熙帝根据和罗理的要求,同意其居住阿拉善草原,贺兰山西,龙首山以北。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又赏其“札萨克”印,将其部改编为阿拉善和硕特额鲁特旗。从此才将他们纳入清皇朝的统治范围。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阿宝(和罗理的第三子,出生于1686年,康熙二十五年)世袭王位,成为阿拉善和硕特旗第二代札萨克王爷。阿宝年轻气盛,才智过人。他在位30年,其中有20年是在军旅中度过的。在康熙、雍正二帝授权平定青海叛乱、抵御新疆入侵的战斗中屡建战功。在《阿拉善左旗志》中记载:“阿宝于雍正年间到青海平叛,归来时带来青海西宁一带的缠头回回百余人”,“第三代旗王罗卜森道尔吉于乾隆年间为平息准噶尔叛乱而远征新疆,带回受降兵卒之维吾尔人和哈萨克人,大概两百多人,这些人大部分加入了蒙古籍,同当地蒙古族长期相处,互相通婚,成为阿拉善蒙古族的一部分。他们加入蒙古籍,但仍然信仰伊斯兰教。”这一史料可以从蒙古回回第十代伊玛目安迪扎·巴音敖其尔的遗书中得到证实。他在遗书中这样写道:“乾隆十三年间(1749年),由阿玛里、扎玛里同哈日古立伊玛目带领色仁(谢)、巴日古德(胡)、安迪扎(安)、乌古德(乌)四姓多人,带嘎西格文来阿拉善定居,他们不是维吾尔人就是哈萨克人。他们把嘎西格文交旗府之后还受赏赐。”雍正十年(1733年),清朝政府赏贺兰山西麓的“定远营”城(今巴彦浩特),世袭罔替。阿拉善和硕特旗王府从青海宝尔重克(原阿拉善和硕特旗府暂住地)迁回定远营,历经九代十王,直到全国解放,政府才废除了他们的王位。
如果从历史的根源去寻找“蒙回”的由来,还是元朝遗留的瓦剌部伊斯兰化的蒙古族有关,假如他们是来自于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人的话,他们自己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不会那么容易融于蒙古民族,今天的蒙回应该还是以伊斯兰化了的蒙古族为多数,即使有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也是少数,是后来其它少数民族(如东乡族,撒拉族,回族等)融合为蒙古族穆斯林的。所以,现在居住在这里的蒙古回回他们从语言、文字、衣着穿戴乃至于一些风俗习惯上都与阿拉善的蒙古族融为一体了。
今天,如果当你去询问他们:“你们是蒙古人吗?你们是回族人吗?”他们会自豪的告诉你:“我们是蒙古族穆斯林。”他们是什么民族已经不重要了,他们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他们与当地的蒙古人一起相互促进,共同繁荣。他们世代生活在这片水草茂盛的大草原,他们曾经创造过辉煌的历史,同时也收获着今天的文明。在他们的体内不仅涌动着蒙古人的粗犷和彪悍,热情和豪爽,同时也有着回族人的勤劳和勇敢、善良和坚韧,这就是蒙古族穆斯林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他们将和全国各兄弟民族共创美好的未来。
苹果用户赞赏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