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宁为玉碎的名言
●莫邪者,古之宝剑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玉簪花花事极短,如木槿般朝开暮落,骨子里却透着一份难得的高贵矜雅,故而世人虽多叹息花易凋零,更多的却是赞扬玉簪的品性——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连城女子《帝阙惊华》
●过去不是不再回忆,更不是永远忘记。
我,在感情上一向孤傲,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哪怕知道世界不可能有自己所想要的纯洁的感情,但是我依然在寻找,寻找着……
不愿意将就,不愿意成为别人感情的寄托品,我再也不愿意做别人的公主,我要做自己的女王,远观不可亵玩。
或许千帆过尽,我依旧独自飘零,或许在人来人往的街头,我会想起曾经的誓言也飘荡在缥缈的宇宙,然后落寞,然后继续行走,但是,再也不会回头。
因为过去,就要让它过去。
44天,我对自己说。
●越不过的天堑,追不回的流年,尘埃落定后便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悼林昭
怒抗暴政遭狱囚,宁为玉碎不低头!
心中呐喊血来写,盗来圣火照神州。
(始闻林昭事,心痛心酸,几乎泪下!想我中华几万万须眉男子彼时都哪里去了?反抗强权暴政,男儿本应一马当先当仁不让,殊料却被一如花江南弱女挺身而出独领风骚,可感乎?可叹乎?可敬乎?可悲乎?呀,呀,我的祖国,我的同胞,原来你身上还有那么多的伤口在流血,实实的满目疮痍不忍卒睹!林昭,敬仰你的人们称你为我们自己的“民族圣女”,你是当之无愧的!安息吧,愿你身上的伤口已愈合不再流血,你有多少血可流啊?你已尽了自己的全力,实践了自己的誓言:宁为玉碎,以殉中华!剩下的事让后来者去完成吧。好好休息,安心睡觉,人们会来守护你,不会再有魔鬼来侵扰加害你了。也不用担心人们会不会把你遗忘
●热血沸腾的同时,或许第一批上前线的将士便已经在流血。极不喜欢一句话:「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如果这句话作为个人的人格目标,是没关係的,但是一旦成为一个民族的群体共识,在战争时,就成为了一句逼迫选择的话语,将反对战争、恐惧战争、逃避战争的人,都往战争这个火坑里推,而不经过当事人同意。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宁为瓦全,但求碎玉重圆。
●不要和我说你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我觉得你碎了也是瓦!
●对于有的人,容易得到的便不珍贵;对于有的人,珍贵与否只在心,与易得与否无关;对于有的人,完美只在自己的感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不可以委屈自己;对于有的人,感觉永远不孤立,瑕不掩瑜,完美本身就是一种感觉,我愿意就完美。这么多年,明白了心痛最安静,所以怕自己待着,所以不敢欠别人什么。
●有多少人最初 笑着说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然而最后都默默转身成全?
●死,沈炎萧从未怕过。
苟且偷生,才是她无法忍受的。
与其多活那么一点点时间,最终还要成为敌人的一部分,不如先行解决了自身。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是沈炎萧的原则。 ----夜北《绝世神偷:废柴七小姐》
●我觉得黛玉的感情是有毁灭性的。一段感情深到某种程度,很难没有毁灭性。青少年之间的感情,有点像初恋。纯粹到不能有一点杂质,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所以,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都是毁灭性的故事。这种毁灭性就是要或者不要,中间没有妥协。然而,当人到了一定的年龄以后就会知道,感情在现实当中不是这样绝对的,也不是出现一点杂质就能毁灭掉的。可是宁为玉碎的美每个人都不会忘掉,无论看多少次《梁山伯与祝英台》,读多少遍《罗密欧与朱丽叶》,你还是会被感动,那是只有在十五六岁时才会发生的情感。黛玉最后不可能和宝玉变成平常夫妻,因为他们的爱太特别了,是宁为玉碎的毁灭性的爱。黛玉大概也不计较一定要在现世里拥有宝玉,她在她的精神世界里完成了。 ----蒋勋《蒋勋细说红楼梦》
●俗话说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可俗话又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可俗话又说人靠衣裳马靠鞍
感觉不会再爱了,迟早被中国俗话玩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