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龙应台的语句
●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场上等候上课的第一声铃响。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他们是幼稚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 ----龙应台《目送》
●你可以选择做官,你也可以选择挣钱,但你不能选择通过做官来挣钱;你可以选择做圣人,也可以选择做俗人,但你不能选择让大家像圣人一样崇拜你,还要像俗人一样原谅你。 ----龙应台
●历史,不分中外,都是政权的工具。 ----龙应台《人在欧洲》
●时间是一只藏在黑暗中的温柔的手,在你一出神一恍惚之间,物走星移。 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太疼的伤口,你不敢去触碰;太深的忧伤,你不敢去安慰;太残酷的残酷,有时候,你不敢去注视。 不是渐行渐远,而是有一天终要重逢。 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 寂寞的感觉,像沙尘暴的漫天黑尘,以鬼魅的速度,细微地渗透地包围过来。 ----龙应台《目送》
●第二站,搭公交车,红五号,从白云山庄上车。一路上樱花照眼,她静静看着窗外流荡过去的风景,窗玻璃映出她自己的颜容,和窗外的粉色樱花明灭掩映;她的眼神迷离,时空飘忽。
到了士林站。我说:“妈,这是你生平第一次搭捷运,坐在这里,给你拍一张照片。”
她娴静地坐下,两手放在膝上。刚好后面有一丛浓绿的树,旁边坐着一个孤单的老人。
“你的雨儿要看见你笑,妈妈。”
她看着我,微笑了。我这才注意到,她穿着黑衣白领,像一个中学的女生。 ----龙应台《目送》
●这么多的信件,来自不同的年龄层,我才知道,多少父母和儿女同处一室却无话可谈,他们深爱彼此却互不相识,他们向往接触却找不到桥梁,渴望表达却没有语言。我们的通信,仿佛黑夜上的旗语,被其他漂流不安,寻找港湾的船只看见了。 ----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
●我喜欢走路。读书写作累了,就出门走路。有时候,约个可爱的人,两个人一起走,但是两个人一起走时,一半的心在那人身上,只有一半的心,在看风景。 ----龙应台《目送》
●他还不知道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始 ----龙应台《孩子你慢慢来》
●幸福就是,寻常的日子依旧。
幸福就是,寻常的人儿依旧。 ----龙应台《目送》
●把回忆拥在心里,是得往前走,但是知道我从哪里来。 ----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
●所有的可能,像满地缤纷繁茂的野花,全在门外。你是门。 ----龙应台《银色仙人掌》
●我把她抱进怀里,把她的头按在我胸口,紧紧地拥抱她,也许我身体的暖度可以让她稍稍安心。我在她耳边说,“这班火车就是要带你回家的,只是还没到,马上就要到家了,真的。”
弟弟踱了过来,我们默默对望;是的,我们都知道了:妈妈要回的“家”,不是任何一个有邮政编码、邮差找得到的家,她要回的“家”,不是空间,而是一段时光,在那个时光的笼罩里,年幼的孩子正在追逐笑闹、厨房里正传来煎鱼的滋滋香气、丈夫正从她身后捂着她的双眼要她猜是谁、门外有人高喊“限时专送拿印章来”……
妈妈是那个搭了“时光机器”来到这里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车的旅人。 ----龙应台《目送》
●我的人生里没有那么多时间与精力去揣测别人对我的看法与评价;该做的事太多了。譬如在夜里听雨,譬如和喜欢的人牵着手散步,譬如听一支不俗气的
歌,譬如到田埂上看水牛吃草…… ----龙应台《美丽的权利》
●天空飘起微微雨丝,湿润的空气混了泥土的气息。花鼓队开始上路,兄长捧着骨灰坛,你扶着母亲,两公里的路她坚持用走的。从很远就可以看见田埂上有人在奔跑,从红砖砌成的农舍跑出,往大路奔来,手里环抱着一大卷沉重的鞭炮。队伍经过田埂与大路的接口时,她也已跑到了路口,点起鞭炮,劈里啪啦的炮声激起一阵浓烟。长孙在路口对那跑得上气不接下气的妇女跪下深深一拜。你远远看见,下一个田埂上又有人在奔跑。每一个路口都响起一阵明亮的炮声,一阵烟雾弥漫。两公里的路,此起彼落的鞭炮夹杂着“咚咚”鼓声,竟像是一种喜庆。 ----龙应台《目送》
●当一个人抱怨电视节目水准低落,他只是个可有可无的个人,当一万四千个人起而"罢视",就变成电视企业不敢轻视的力量,这个力量因而保障了渺小的个人,给予他尊严。 ----龙应台《人在欧洲》
●你一震,醒来的时候,仍旧闭着眼,感觉光刺激着眼睑,但是神智恍惚着,想不起自己是在哪里?哪一个国家,哪一个城市,自己是在生命的哪一段 二十岁?四十岁?做什么工作,跟什么人在一起?开始隐约觉得,右边,不远的地方,应该有一条河,是,在一个有河的城里。你慢慢微调自己的知觉,可是,自己住过不止一个有河的城市 河,从哪里来?
意识,自遥远、遥远处一点一点回来,像一粒星子从光年以外,回来得很 慢。睁开眼睛,向有光的方向望去,看见窗上有防盗铁条,铁条外一株芒果树,上面挂满了青皮的芒果。一只长尾大鸟从窗前掠过,翅膀闪动的声音让你听见,好像默片突然有了配音。
你认得了。 ----龙应台《目送》
●满山遍野的茶树,盛开着花,满山遍野一片白花。你们扶着母亲走下山。她的鞋子裹了一层黄泥。“擦擦好吗?”兄弟问。“不要。”她的眼光看着远处的祝融山峰;风,吹乱了她的头发。
下山的路上你折了一支茶花,用手帕包起。泥土路上一只细长的蜥蜴正经过,你站到一边让路给它,看着它静静爬过,背上真的有一条火焰的蓝色。 ----龙应台《目送》
●外面的世界固然荒凉,但是家却可以更寒冷。
一个人固然寂寞,两个人孤灯下无言相对却可以更寂寞。 ----龙应台《目送》
●魂兮归来,君无上天些。虎豹九关,啄害下人些。一夫九首,拔木九千些……归来归来,往恐危身些……魂兮归来,君无下此幽都些。土伯九约,其角些……归来归来,恐自遗灭些……魂兮归来,反故居些。 ----龙应台《目送》
●墙上,不敢挂什么真正和记忆终生不渝的东西,因为墙,是暂时的。在暂时里,只有假设性的永久和不敢放心的永恒。 ----龙应台《目送》
●夜色朦胧里,我看见路灯,把人行道上变电箱的影子胡乱射在一面工地白墙上,跟路树婆娑的枝影虚实交错掩映,看起来就像罗密欧对着朱丽叶低唱情歌的那个阳台。 ----龙应台《目送》
●难的是,你如何辨识寻找和放手的时刻,你如何懂得,什么是什么呢? ----龙应台《目送》
●又到了父亲来做复查的日子,年龄虽然不大,但身体已经到了需要照顾的年纪。小时候为我们遮风挡雨,可现在他们的内心已没有当初年轻时的坚强,我们的心要渐渐强大,强大到足够他们去依靠。每次送他复查后回家,看着他渐渐消失在人群中的背影,总会想起龙应台的一句话:所谓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只不过是你和他们今生今世的缘分就是望着他们的背影渐行渐远,在路口的转弯处,他们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讲“道德勇气”,也不是可耻的事,说“社会良知”,也并非不肤浅。受害者在主义与战乱洗礼的现代人以复杂悲观自许,以深沉冷漠为傲;你就做一个简单却热诚的人吧! ----龙应台《野火集》
●家,一不小心就变成一个没有温暖、只有压迫的地方。外面的世界固然荒凉,但是家却更寒冷。一个人固然寂寞,两个人孤灯下无言相对却更寂寞。 ----龙应台《目送》
●眼睛熟悉了黑暗,张开眼,看见的还是黑暗。于是把视线收回,开始用其他的感官去探索自己存在的位置。张开皮肤上的汗毛,等风。风,倒真的细细微微过来了。风呼吸你仰起的脸颊。紧闭着眼努力谛听:风是否也吹过远处一片玉米田,那无数的绿色阔叶在风里晃荡翻转,刷刷作响,声音会随着风的波动传来?那么玉米田至少和你同一个世代同一个空间,那么你至少不是无所依附幽荡在虚无大气之中?
可是一股森森的阴冷从脚边缭绕浮起,你不敢将脚伸出即使是一步 你强烈地感觉自己处在一种倾斜的边缘,深渊的临界,旷野不是平面延伸出去而是陡然削面直下,不知道是怎么来到这里的,甚至退路在哪里,是否在身后,也很怀疑,突然之间,觉得地,在下陷…… ----龙应台《目送》
●是不是因为,对于台湾和海外的人,“相信”或“不相信”已经不是切肤的问题,反倒个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伤逝”和“舍”,才是刻骨铭心的痛?是不是因为,在大陆的集体心灵旅程里,一路走来,人们现在面对的最大关卡,是“相信”与“不相信”之间的困惑、犹豫,和艰难的重新寻找? ----龙应台《目送》
●接通了,铃声响起,我持着听筒走到面海的阳台,夕阳正在下沉,海水如万片碎金动荡闪烁。直直看出去,越过海洋越过山屿越过云层,一重一重飞越的话,应该是澳门,是越南,是缅甸,再超越就是印度,就是非洲了。台湾在日出的那头,其实是我站在阳台怎么都看不见的另一边。我握紧听筒,对着金色的渺茫,仿佛隔海呼喊:“是我,小晶,你的女儿──你记得吗?” ----龙应台《目送》
●吾来看汝,汝自开落 ----龙应台《目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