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格言警句
●deal is the beacon. Without ideal,
there is no secure direction; without direction ,there is no life.
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
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Leo Tolstory(俄国作家托尔斯泰)
●河海小楼,窗下芦苇萧萧,友谊的长谭,艺术的小弥撒,几年后就被座中一人检举——「反动小集团」,为首者当然是我,抄家,拘留审查,说来说去不过是托尔斯泰、莎士比亚……爱艺术是要代价的,第一次我是这样付了。 ----木心《同情中断录》
●也许是因为得到了我会满足,得不到我也不伤心。 ----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娜塔莎对自己说的话很不满意——她觉得没有说出她在这一天体验到的充满热情和诗意的感觉,而她又想把它倾诉出来。
“我理解她。”安德烈公爵想道。“不仅理解,而且我也喜欢她的这种精神力量,这种真诚,这种坦率,她的这种仿佛受到肉体束缚的灵魂,我就爱她的这个灵魂……爱的那么强烈,那么充满幸福的感觉……”突然他回想起了他的爱情是怎样结束的。“他根本不需要这些。他根本没有看到也不理解这些。他只看见她是一个漂亮的和色彩鲜艳的姑娘,并不想把自己的命运与她结合在一起。而我呢?直到现在他还活着,生活得很快活。”
安德烈公爵好像被人烫了一下似的,急忙站起来,又开始在棚子前面走来走去。 ----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
●如果有多少脑袋就有多少种思想,那么有多少心就有多少种爱情。 ----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在奴才的心目中不可能有伟人,因为奴才对伟大这个词有奴才的理解。 ----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
●我历经世事
如今终于觅得幸福之所在
归隐田园
帮可帮之人
助无助之者,行善行之事
修身养性,怡情山水,泛舟书海,唱游天地
邻里坊间,其乐陶陶
这就是我理想的幸福
然后,最重要的,有你为伴,或许还有孩子
若得如此,夫复何求? ----托尔斯泰-家庭幸福《荒野生存》
●托尔斯泰在《复活》中曾经这样描述一张面庞:
对了,这个人就是她。现在他已经清楚地看出来那使得每一张脸跟另一张脸截然不同的、独一无二的、不能重复的脸。尽管她的脸容不自然地苍白而且丰满,可是那特点,那可爱的和与众不同的特点,仍旧表现在她的脸上,她的嘴唇上,她的略微斜睨的眼睛里,尤其是表现在她那天真而含笑的目光里,不但她脸上而且她的周身都流露出来的依顺的神情里。 ----托尔斯泰
●和尼采一样,陀思妥耶夫斯基也深深地浸透在所谓“后塞壬时代”的悲哀之中,只不过他选择的道路与尼采完全相反。尼采选择了非理性的“超人”,陀思妥耶夫斯基则选择了非理性的谦卑。托尔斯泰所发现的自我拯救的道路是“激情”。他和海德格尔曾经不约而同地宣称,没有激情,生活其实毫无意义。 ----格非《博尔赫斯的面孔》
●我认为,从本质上来说,托尔斯泰是一个虚无主义者。而他的合理身份也许还不只是一个思想家,倒更像一位没有具体信仰的神学家。 ----格非《博尔赫斯的面孔》
●纪昀在《清艳堂诗序》中写:“凡物色之感于外,与喜怒哀乐之动于中者,两相薄而发为歌咏。”这句话揭示了一种现象,文学创作往往是由于内在情感与外在物象相契合而产生。列夫?托尔斯泰创作中篇小说《哈吉?穆拉特》的例子能生动地阐明这个创作原理:当列夫?托尔斯泰看见了一株断掉的牛蒡——尽管曾被车压过,但仍然向上挺着,他酝酿的哈吉?穆拉特的形象一下子鲜活起来。 ----《江苏苏州徐飞老师》
●我以为,大多数情况下是这样的:大家的活法其实都一样,都是按照人生存的基本原则在生活,这种基本原则不仅与教义毫无共同之处,而且大部分与之背道而弛,教义不参与生活,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从来不涉及教义,个人生活中也不能参照教义行事。这种远离生活并独立于生活之外被信奉着的教义,即使涉及,也应该被当作一种表面现象,与生活没有丝毫关系。 ----托尔斯泰《忏悔录》
●赢得那枚金牌后,我成了本地的英雄。库斯喜欢我得到的那些关注,他喜欢聚光灯。可我一直想的是这事到底有多疯狂。我还不到十五岁,我在布朗斯维尔差不多有一半的朋友要么死了,要么走了,要么不见了。我在卡特斯基尔没什么朋友,我对上学也没有兴趣。库斯和我已经设定好了未来要实现的目标,相比那个目标,上学算得上是会让我分心的事了。我不在乎他们教我什么,但我确实有一种学习的渴望。所以库斯会鼓励我,我会去读他书架上的一些书。我读了奥斯卡·王尔德、达尔文、马基雅弗利、托尔斯泰、大小仲马和亚当·斯密的书。我喜欢历史,读过一本有关亚历山大大帝的书。通过读史书,我学到了人性,读懂了人心。 ----迈克·泰森《永不后退》
●这是由超过一百万个不同一直、遭遇、贤智愚庸不一反应共同参与并决定的结果,托尔斯泰甚至不用略带神秘性的“偶然”一词来说明。他坚信“因果之链”的存在,每一个结果都有前导的原因,但麻烦在于,原因的数量接近无限大,而每个原因的分量又趋近于无限小,这就是托尔斯泰说的“历史的微分”,你要洞悉结果,发现历史法则,理论上可能,通过“历史的积分”的艺术,找出无限小的总和就好了。但这又是做不到的,因为没有任何人能完全观察并完整记录下这无限多而小如天上星海中砂的原因,予以排比、串组并演算,这些逸出我们认识能力之外的无尽因果,于是又只能以偶然视之。 ----唐诺《八百万零一种死法》
●即使我无欲无求,但在不清醒时分会意识到,这就是虚妄,然后也就没有什么好向往的了。 ----托尔斯泰《忏悔录》
●理想有胜于现实的地方,现实也有胜于理想的地方,
唯有把两只融为一体才能获得完美的幸福。 ----托尔斯泰
●“我在心里说:来吧!我以喜乐试试你,你好享福,谁知,这也是虚空;我指嬉笑说:这是狂妄,论喜乐说:有何功效呢?我心里察究,如何用美酒使我肉体舒畅,我心却以智慧引导我,又如何持住愚昧,等我看明世人在天下一生中当行何事为美?” ----托尔斯泰《忏悔录》
●看到自己有两个面包,两条裤子,两栋房子,而别人没有,就会深深的自责,这是托尔斯泰。所以他讨厌自己的身份。中国的济公和尚也是。类似这样的情结很多很多。可是托尔斯泰对自己的家人呢。可以说是很差劲的。他的儿子说:”他作品里写的那些温暖,我一点也没感觉到。“ ----灵遁者《非线性波动》
●这是我唯一相信的,我们仁慈的君主知道自己崇高的使命,将忠实于它。 ----托尔斯泰
●一直坚持生命不息,折腾不止,不管怎样,努力过后,请不要在秋天失落,容我暂时脱离正规。记得托尔斯泰怎么写的吗?皮埃尔经历过战争,觉得很震撼,他以为自己和全世界永远为之改变,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后,他告诉自己:”我还是像从前一样对巴士司机大叫,咆哮,就像从前一样“。就像人不可能时时刻刻正能量一样,不要压抑不要强装,一切就像从一样,再迎接折腾而不止。
●她只想证明自己,却伤害了所有人 ----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我为我的童话付出了一笔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无法估计的代价。为了童话,我放弃了自己的幸福。”安徒生临终前如是说。他的生活圈子始终很窄小,或出入几个善待他的家庭,或者到国外旅行,之后,他总要孤单地回到他的斗室之中。 托尔斯泰花费了十年的时间解读安徒生的作品,他只读出两个字:孤独
●哲学的目的,应该是好的。是要告诉人们改如何更好的生活的。托尔斯泰是富豪,他说自己被富贵的身份束缚。维特根斯坦家族更是超级富豪家族,可是他却把所有的财产给了哥哥姐姐们。中国也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也有天子呼来不上船的李白。 ----灵遁者《非线性波动》
●我发现,凡是写一手好文章的,字里行间总是潜伏着一个假想敌,或隐或现的。比如,曹雪芹的敌人是男人,金庸的敌人是女人;鲁迅的敌人是他人,托尔斯泰的敌人是他本人,张爱玲的敌人不分男女,只要是她的亲朋好友就行——陈晓卿的敌人,不是人,是城市,人造的城市。敌意之深浅,与城市体量及其距离乡村之远近,成正比。 ----陈晓卿《至味在人间》
●她爱您,真的很爱您,她一心想为您做点儿什么,哪怕是一件消极的好事。 ----托尔斯泰《复活》
●请不要随意玩弄女性,她们只有一颗心,很脆弱,要玩就玩她们的奶子吧,有两个呢。 ----托尔斯泰
●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出场人物几乎都不令人同情,而对屠格涅夫笔下的主人公则马上产生同情之心。我甚至同情《87分署》系列小说中出现的人物。这恐怕是因为我本身在人性上有诸多缺点。缺点多的人常常同情同样缺点多的人。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人物身上的缺点很多时
候很难使人视为缺点,因而我不可能对他们的缺点倾注百分之百的同情。托尔斯泰笔下的人物缺点则往往过于明显过于静止。 ----村上春树《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