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关于基思·斯坦诺维奇的名言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语录 >

关于基思·斯坦诺维奇的名言

2019-05-25 16:42:02 作者:基思·斯坦诺维奇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关于基思·斯坦诺维奇的名言

  1、在街上随便拦住100个人,让他们说出一个活着的或已故的心理学家名字,然后记下他们的答案。毫无疑问,他们提到的会是菲尔博士(Dr.Phil)、韦恩·戴尔(WayneDyer)及其他一些“媒体心理学家”。如果我们把这类媒体和通俗心理学家排除在外,只考虑那些对心理学做出过卓著贡献的心理学家,那么这项非正式小调查结果就几乎没什么悬念了——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Freud)会名列榜首,8.F斯金纳(B.FSkinner)可能会屈居次席,但远落后于弗洛伊德。没有任何其他的心理学家具足够知名度来撼动这两位的地位。因此可以说,弗洛伊德和那些在媒体上频频露脸的通俗心理学共同定义公众心目中的心理学。 ----《对“伪心理学”说不》

  2、我们关心的不仅仅是我们如何打发时间,我们也关心我们是谁。 ----《机器人叛乱》

  3、总结一下三种立场社会向善论者认为,有时候人们推理很好,而且人们可以做的更好。卫道士认为,人们推理不正确,但是他们做了自己能做的。最后,盲目观者觉得,人们推理的相当好——实际上,在这个所有可能的世界上最好的世界中,他们已经达到了任何人能达到的最好表现。 ----《机器人叛乱》

  4、其实只有两件事可以让心理学有成为是一门独立学科理由。那就是,用科学技术手段研究人或非人的所有行为,以及把这些研究成果在付诸应用时,也通过科学的方法来达成,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心理学也就失去了存在意义。 ----《与“众”不同的心理学》

  5、在人类理性问题上的辩论,这是一个高风险争议,这个争议混杂着原始政治偏见和心理偏见,两者是那种一触即燃的组合。 ----《机器人叛乱》

  6、对于科学进步来说,真正地危险是人类有一种固有的倾向,即避免让其信仰暴露在可能被证明错误情境之中。 ----《对伪心理学说不》

  7、科学是用来解决可以解决的、具有明确性的问题。也就是说科学家所解决的问可能用现有的实征技术找到答案的问题。如果一个问题是不可能有答案的,或是一个理论是目前没有技术可以来验证的,那科学家就不会去研究它了。例如,"在照顾3 岁以下的小孩子时,给予结构语言剌激的孩子,其日后的阅读学习水平是否会比不给剌激的孩子要好呢?",像这样的问题就是一个科学问题,因为这个问题可以利用现有的实征方法来获得解答。而"人性本善还是本恶呢?"和"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则不是可实征的问,也就不属于科学的问题了。 ----《与“众”不同的心理学》

  8、人类价值观经常以批判我们一阶偏好形式发挥作用。因此,实现我们一阶偏好和高阶偏好之间一致性努力,是人类认知的一个独特方面。它把我们跟其他动物分开。跟其他的心理特征包括意识现象相比,价值观都表现出了强大区分能力,而意识则可能是以连续等级方式,分布在动物界具有不同复杂性大脑中。 ----《机器人叛乱》

  9、对于早期获得的模因更要谨慎,因为这些模因是父母亲戚或者孩子传递给我们的,这些早年获得的模因往往很长命,原因在于,它们避开了对我们有用的有意识的选择性检测。 ----《机器人叛乱》

  10、根据你有多少(物理的和心理的)资源可用,在这个世界上,以一种你能得到自己最想要结果的方式行动。 ----《机器人叛乱》

  11、在那漫长的演化历程中,你的主人——人类就是那个机器人,而基因则是人类的主人。 ----《机器人叛乱》

  12、有积极开放思维倾向的人,会倾向于依赖统计证据,而非证言证据。值得注意的是,在控制智力水平的影响之后,这种相关性依然存在。 ----《超越智商

  13、许多行为和认知疗法,都曾通过相当严格的心理学检验程序支持有效性,但是有关这些疗法的书籍却很少出现书店书架上。电子传媒情况就更糟糕了,电台电视台几乎没有任何正儿八经的心理学报道。相反地,他们总是请来许多伪"疗法"的散播者和爱出风头的媒体名人来上它们的节目,而这些人与心理学这个领域可谓是风马牛不相及。媒体之所以会这样做的主要原因是,正规的心理治疗法从来都不会声称自己能令病人马上痊愈,甚至不会担保治疗一定成功,或者夸大其治疗的范围(例如,"你不仅会把烟戒掉,而且你生活方方面面都会得到改善! ")。同样地,现在互联网上也出现了类似情形一一缺乏严格的同行评审,在网上推销的治疗方法通常都是不可靠的。 ----《与“众”不同的心理学》

  14、人们总是认为,如果一个序列是随机的,那它就不应呈现重复的某种模式。 ----《对伪心理学说不》

  15、可证伪性标准是:要说一个理论是有用的,那么根据它所作的预测必须是具体的。也就是说,理论在告诉我们如果它是对的话,哪些事情应该发生同时,还必须说清楚哪些事情不会发生。一旦后者发生了,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知道:这个理论有些地方出错了。这时就有必要对该理论进行修改,或者提出一个全新的理论来取代原来的理论。这两种做法都会使我们提出的理论更接近实情况。相反地,如果一个理论的预测包括了所有可能观察到的数据,那么这个理论就如张五常所讽刺的“套套理论”,套套逻辑永远需要也不会修改。因此,一个成功的理论并不是那种可以解释或预测任何一个可能出现的事实或现象的理论,因为这样反而恰恰丧失了该理论的预测能力。 ----《与“众”不同的心理学》

  16、科学方法的本质是证伪。 ----《对伪心理学说不》

  17、和大多数学一样,心理学研究所得出的是概率式的结论——大多数情况下会发生,但并非任何情况下都发生。 ----《对伪心理学说不》

  18、科学是一套不断挑战原有信念机制,在这种机制里,原有信念以一种能够被证伪的方式接受实证检验。 ----《对伪心理学说不》

  19、鲜活例子在人们的判断中被赋予了过高的权重。 ----《对伪心理学说不》

  20、要将一个研究成果认定确定的科学事实,可重复性至关重要的。 ----《对伪心理学说不》

  21、人类大脑通过进化发展出不断地搜寻各种既定模式的认知方式。我们不断寻求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物间的相互关系、究其原因并寻找其意义。这种思维特征无疑是极具适应性的,但是它带来的副作用会让人们给随机事件赋予意义。这种行为模式时常发生在股票投资者身上。股票大盘以及各只股票的走向不断受到一些不可预知事件的影响,但这些随机事件对于公司的分红(股票长期价值的主要决定性因素)并无影响。投资者试图对这些随机事件进行解读并做出反应,这种做法无疑是非常错误的。有一些投资者对消息的反应阈限非常低,任何风吹草动就会让他们过度反应。这种为随机事件寻求解释的心理倾向导致投资者频繁交易,进而减少了长期收益。 ----《超越智商》

  22、宁可犯太过挑剔的错误,也不要被相关数据所欺骗,误认为两个变量因果关系。 ----《与“众”不同的心理学》

  23、1、人们倾向于使用尽可能多的、容易获得的先验知识,把问题语境化。即使问题类型是形式的,只能通过无特定内容规则来解决。
2、人们倾向于把问题人际化,即使在人际线索很少的情况下。
3、人们倾向于看到有意的设计和类型,即使在缺乏有意设计和类型的情况下。
4、人们倾向于使用某种思维的叙述模式。 ----《机器人叛乱》

  24、多数人的心智程序中并没有存储一些重要的概率理论规则,因为这些知识无法通过基础教育获得。简而言之,缺乏概率理论知识是一种心智程序缺陷,也是很多非理性思维和行为的根源。 ----《超越智商》

  25、在认知科学领域,人们往往会对本质相同表面看起来不同的问题给出不同的答案,这种现象称为“框架效应”。框架效应违背理性的选择。人们的选择不应该因为问题的表述方式发生变化。无论你认为政府应该提供怎样的公共服务,政府早晚需要筹集一定数额的钱去为这些公共服务买单。因此对特定群体减税,必定意味着那些不符合减税条件的人将缴纳更多的税。那些提出问题的人,也就是设置框架的人,才是实际控制你政治经济行为的一方。
人们需要学会从多个视角思考同一个问题,学会习惯性地打破框架。并由自己来重设框架。许多政见的分歧实际上就是不同框架之间的抗衡。其实所有政党心知肚明,能够设置框架的一方,可谓不战而胜。 ----《超越智商》

  26、如果信念不一致性被检测到,就可能是一个信号,信念形成过程不是最优操作,即在一个人的知识基础中存在了两种相互矛盾的信念;此外,欲望不一致性也是一个信号,行为决定过程将可能导致非最优化目标满足。 ----《机器人叛乱》

  27、个体没有必要在反省维度上不断追求卓越,反省维度最大化的人会迷失在无穷尽的思考犹豫过程中,可能永远都无法做出决策。与之相类似,个体也没有必要追求思维灵活性的最大化,这样的人有可能会成为病理性不稳定人格。反省和灵活性都是“好”的认知风格(由于多数人欠缺这两者,因此会形成“越多越好”的错觉),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要追求这两种思维倾向的最大化。 ----《超越智商》

  28、最终被揭示的行为规律,通常情况下都是一种概率关系。 ----《对伪心理学说不》

  29、科学家认为终极问题是无法回答的。 ----《对伪心理学说不》

  30、我们的基因可能是不朽的,但是基因的集合,也就是我们每个人,事实上注定要分崩离析。 ----《机器人叛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