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拉的名句_关于格拉的名句
●柏拉图要找最完美的麦穗,最后空手而归。苏格拉底告诉他,这就是爱情。
●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里说的这句话:
「不能听命于自己者,就要受命于他人。」
一方面掀示了他是「人本主义者」,一方面也自觉或不自觉的埋下疯狂因子:
所有心智健康的哲学家,终极或一直追求的不只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真理,譬如「天人合一」之道。
庄子知道,所以遨游九天,孔子做不到,所以汗流浃背的周游列国,苏格拉底好奇如赤子,所以伫立街头,
尼采和所有钻牛角尖的心灵(包括完美主义者如贾斯伯),不是发疯,就是得癌症。
所以,我若是尼采,必这么的补充一句:
「不能听命于自己者,每每受命于他人。若不愿如此,就多多的学习聆听,特别是大自然的声音。」
●希腊哲学仍旧致力于解决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等人提出的问题。他们都同样亟欲找寻人类最佳的生、死之道。他们关心人的伦理与道德。在这个新的文明中,这个问题成为哲学家研讨的重心。他们最关心的乃是何谓真正的幸福以及如何获致这种幸福。 ----乔斯坦·贾德《苏菲的世界》
●作为成年人,我们都很有必要体验一下用童稚的目光重新看一看我们这个世界。我前面说了,我没有多少时间来刻意思考生活的含义,可是我每天都在感受生活的含义。在我迄今为止的体验中,那段岁月依然是非常有意义的。我意识到自己是多么的幸运。在我们现代工业化的社会里,人们把经济上的成功看成是幸福的同义词,许多妇女是永远也体会不到做母亲那份纯粹的乐趣。许多妇女在生完孩子之后就想去工作,去继续干自己的事业。一些妇女不得不去工作,把挣到的钱拿回家——为的是维持家庭的生活水平或者仅仅是为了养家度日。在发展中国家,许多子女众多的家庭都在饥寒交迫的贫困中挣扎,做母亲的和做孩子的都没有什么欢乐可言。格拉布和我都算是幸运的。 ----简·古道尔《希望的理由》
●他不知道什么是虔诚,什么是勇敢,什么是正义。对于任何问题,他缺乏一个完全充分的真信念。对于任何观念,他缺乏一个正确的充要条件。对于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他更缺乏一个正确的理解。因此,当苏格拉底说他不知道答案时,他并不是反讽。他不知。他自知不知。 ----罗伯特·诺齐克《苏格拉底的困惑》
●格拉德威尔说过,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超凡的必要条件。
●爱因斯坦曾经形象地描绘过有知与无知的关系,他说,让我们来划一个圈,一个人所知道的东西好比是圈子的里面,一个人所无知的东西好比是圈子的外面。一个人知道的东西越多,这个圈子就越大,同时这个圈子的外面也就越大。也就是说,一个知道得越多,他所知道的无知也就越多。
苏格拉底名言:智慧意味着自知无知
●总是有些人喜欢自由,他们说想要一双可以翱翔的翅膀,总是认为着所处的地方是牢笼。
小时候嚷嚷着要飞出去,后来在另一个人的肩膀上找到了自己的翅膀。自由了,是么?
后来啊,看着过路的另一个人肩膀上也有一双,不用怀疑,那双总是比这双更像。
高喊着为了自由奔向远方。
无休止的找啊找,像是苏格拉底的麦穗一样,最像的永远在前方。
后来终于找的累了,想要飞回去的时候,怎么看都觉得原来那个像,但是因为脸面,因为各种原因回不去了。
才发现,所谓自由,不过是一个想要离开时的所撒的谎,没有人的肩膀能像是翅膀,倒像是吸引鸟儿的面包屑罢了。
也从来没有一个地方是牢笼,最大的牢笼不过只是在人的心里而已。
●苏格拉底的观点和处事技巧,现在被人们称为“苏格拉底辩论法”,那就是从一开始就让别人说“是”。他提出的问题总是可以获得反对者的同意,在获得一个又一个的“是”之后,他可以让对方不知不觉的放弃原本坚持的观点,从而接受他的建议。 ----戴尔·卡耐基《人性的弱点》
●安德鲁·埃利科特·道 格拉斯是一名天文学家,1895年他在美国亚利桑那州通过对树木年轮的检查,发现了一种特别的太阳活动,即太阳黑子。尽管他自己还一无所知,但是实际上他已经开创了一门新的学科———树木年轮学,这种方法是通过研究年轮来推断过去。他最早的发现之一就 是树木年轮在寒冷或干旱的年份较细,而在温暖或潮湿的年份较 宽,每年形成一个年轮,依此类推。从中他发现17世纪前后曾有过一次显著的降温过程,持续时间长达一个世纪之久。科学界对此 非常震惊,但大家当时所关心的只是当道格拉斯在森林中砍倒大树时,是否有其他人在场作证。哥伦比亚大学的劳埃德·波克博士发现,正是长达一个世纪的寒冷时期造就许多优美的乐器这一有趣现 象。这一现象似乎证明道格拉斯的发现和推 ----沙伦·莫勒姆《病者生存》
●乞丐:“哲学是什么?”
德安斯格拉:“什么都不是”
乞丐:“那它又给了你什么?”
德安斯格拉:“也没有什么,至少给了我面对各种生活的勇气” ----岳鑫《德安斯格拉》
●苏格拉底说“暗恋是世界上最羙好的爱情”可是“苏格拉底却昰个疯子”
●苏格拉底的弟子、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弟子亚里士多德,对世界(自然)的“变化”与“静止”进行了最理论化和体系化的阐释。柏拉图认为自然界中有形的东西是流动的,但是构成这些有形物质的“理念”却是永恒不变的。亚里士多德批判性地继承了柏拉图的这一主张,认为“形式”是事物不变的本质,“物质”与“意识”,“实在”与“理念”,“感性”与“理性”,在之后的西方哲学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二元论”就此成立,成为了哲学发展的必不可少的环节。然而无论是柏拉图的“理念”,还是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都是苏格拉底所追寻的“善”,也就是坚持以理性的方式认识世界。 ----茂木健一郎《通识:学问的门类》
●自从父亲死了以后,老大的婚姻使得原本就已难处的局面愈加复杂,但是只要格拉迪丝活着,弟兄俩都还尽量保护他,不让他受到茱莉亚那张毫不留情的嘴巴伤害,并且按照他们所理解的方式照顾亚瑟。他们甚至都不装出喜欢这位少年的样子,他们的慷慨主要表现在拿出大笔的零花钱,并且一切都听他自便。 ----《牛虻》
●苏格拉底:死亡无非就是两种情况之一它或者是一种湮灭,毫无知觉,或者如有人所说,死亡是一种真正的转变,灵魂从一处移居到另一处。
如果人死时毫无知觉,而只是进入无梦的睡眠,那么死亡就真是一种奇妙的收获,我想,如果要某人把他一生中睡得十分香甜、连梦都不做的一个夜晚挑出来,然后拿来与死亡相比,那么让他们经过考虑后说说看,死亡是否比他今生已经度过的日日夜夜更加美好、更加幸福。好吧,我想哪怕是国王本人,更不要说其他任何人了,也会发现能香甜熟睡的日子的夜晚与其他日子相比是屈指可数的。 ----石勇《世界如此险恶你要内心强大》
●苏格拉底的一句话:“美德即智慧。”
大智者必谦和,大善者必宽容。唯有小智者才咄咄逼人,小善者才斤斤计较。 ----周国平《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
●借助认知行为疗法,以及古代哲学,我把我无意识的价值观带至意识之中,省察它们,并裁定它们是不明智的。我改变了我的信念,这又改变了我的情绪和身体健康状况。我的价值观某种程度上得自我的社会。但是我不能责怪他人或我的文化,因为是我每天选择接受它们。苏格拉底宣称,“照料我们的灵魂”是我们的责任,这是哲学的教导—心理治疗的艺术,它源于古希腊人的“照料灵魂”。应该由我们来省察我们的灵魂,裁定哪些信念和价值观是合理的,哪些是有毒的。在这种意义上,哲学是一种我们可以用在自己身上的医术。 ----朱尔斯·埃文斯《生活的哲学》
●德安斯格拉你不就是我最深处的爱,最真的情吗? ----岳鑫《德安斯格拉》
●苏格拉到底有没有底?
●她安排我去的第一个客户住在格拉梅西,这对中年白人夫妇工作繁忙,忘记了他们虚弱的母亲臭得像猫屎,总在谈论亚利桑那号战舰上那些可怜的小伙子。她单独住在一个房间里,空调永远定在十摄氏度。第一次和那对夫妇见面的时候,妻子一眼也没有看我,丈夫看我的时间长得过分。两人都一身黑衣,戴相同的约翰·列侬式黑边圆眼镜。她对着我旁边的墙壁说,她在里面,做你该做的事情去吧。我有一瞬间心想他们是不是希望我去杀了那位老妇人。什么老妇人?房间里只看得见许多枕头和在床上堆成一团的被单。我不得不走到近处,这才看见床中央躺着一个矮小的老妇人。屎尿的气味险些熏得我转身就走,但想到阿肯色已经不再寄汇票,我就站住了。 ----马龙·詹姆斯《七杀简史》
●苏格拉底是全世界第一个提出,了解自己的人。可是他却被赐了毒药,因为他太聪明了,因为他击中了政治家的弱点,因为他发现了真相。他必须点死,因为人类的命运都掌握在政治家手里,所有的人都将成为棋子,只有人类糊涂,才能心甘情愿的每天工作,国家才好管理,这就是法制的形成。 ----野心家
●有的人宁愿死也不放弃怀疑,
有的人到死也不曾有过怀疑。
致:苏格拉底 ----伍天友《伍语》
●1. 要进来,先把希望留在门外——但丁
2. 我们走得太远,以至于忘了为什么而出发。——纪伯伦
3. 痛苦就是被迫离开原地——康德
4. 当你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着你——尼采
5. 我现在不存在,我过去存在——福克纳
6.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因为无论是这条河还是这个人都已经不同——赫拉克利特
7. 他人即地狱——萨特
8. “我相信你的爱”让这句话做我的最后的话——泰戈尔
9. 我只知道我一无所知——苏格拉底
10. 探索的终点将是开始时的起点
●我们必须正视事实:工作与生活中,那些语言表达能力强的人,往往令人愉快,获得很好的人缘,与同事相处融洽,深受领导赏识,因而获得升迁机会。而那些语言表达能力有所欠缺的人,则往往默默无闻,被人无视,甚至有时还会因为不会说话而得罪人,影响人际关系,结果事事不顺。
毫无疑问,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就是人生成功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数千年前的先知与智者苏格拉底先生说:“世间有一种能力可以使人很快完成伟业,并获得世人的认识,那就是令人喜悦的讲话能力。” ----李劲《别输在不会表达上》
●苏格拉底最大的人格魅力,在于他的彻底一贯的伦理人格,即对自己交代和负责。他说,“宁可遭受不义,也不主动为恶”;“宁可与他人失和,也不与自己失和。”所以一个人必须不断与自己展开对话,省察自我,保持道德的完整性。思考的过程是独在的,但不是孤独的和孤立的,因为它意味着敞开内心,跟自我在一起,就如老加图所言,“不参与任何事情时,我最活跃;独自一人时,我最不孤独。”思考因而塑造了独立的人格,即便整个世界堕落,与我为敌,我仍然坚持自我的正确性。苏格拉底意义上的思考由此开启了公民不服从的先河,即这种捍卫个体和谐至善的道德思考最终却强劲地指向着政治的不义。
●如果我们追随他(苏格拉底)的榜样,努力做到永远听从理性的律令,就会得到最大回报。 ----阿兰·德波顿《哲学的慰藉》
●我知道寒冰佳心没有心,就像许嵩说苏格拉没有底。
●苏格拉底笑了笑,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们,这就是人生——人生就是一次无法重复的选择。”
面对无法回头的人生,我们只能做三件事:郑重的选择,争取不留下遗憾;如果遗憾了,就理智的面对它,然后争取改变;假若也不能改变,就勇敢地接受,不要后悔,继续朝前走。 ----苏格拉底
●我曾经说过:“最聪明的是明白自己无知的人。”苏格拉底也说:“我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无所知。” ----乔斯坦·贾德《苏菲的世界》
●不过,苏格拉底另外一个弟子阿瑞斯提普斯则认为人生的目标就是要追求最高度的感官享受。“人生至善之事乃是享乐。”他说,“至恶之事乃是受苦。”因此他希望发展出一种生活方式,以避免所有形式的痛苦为目标。(犬儒学派与斯多葛学派认为人应该忍受各种痛苦,这与致力避免痛苦是不同的。) ----乔斯坦·贾德《苏菲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