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去陈耳看红叶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日志文章 >

去陈耳看红叶

2016-09-28 作者:鹅黄的柳 来源:鹅黄的柳投稿 阅读:载入中…

去陈耳看红叶

  去陈耳看红叶

  “诗画陈耳”红叶节,是由洛南县委宣传部主办、由陈耳镇政府承办的。被邀请者多是近年来活跃于商洛“六县一区”的年轻诗人和小说散文作家,还有西安一些所谓的美女诗人,以及部分摄影与书画界朋友。其目的,是以陈耳境内一个名叫佛山的山顶红枫景观为看点,宣传和颂扬陈耳山水,以利旅游开发。此次所去人等,最“压秤”的斤两人物当数我的老兄孙建喜。孙老兄历来对商洛文坛关注有加,常常热情洋溢、不厌其烦地推介那里的一切艺术家的作品,戏剧、音乐不论,对文学新秀更是悉如膝下儿郎。有些年轻诗人之佳作,他会常常打印了装在包儿里,逢上饭桌就会朗诵起来。我等有时看他,觉得他像个孩子,但他在文友中,已有了“孙老者”地位。他的回乡,自然受到了隆重拥戴。当然,平凹呀,英文啦,可能主办方也想诚请,只是顾及不好请,故未邀耳。

  陈耳,在县城东北百里以遥。按洛南土话,叫做“深山老囜”(音:nin),是个极为偏远的地方。陈耳与寺耳紧邻,而我的老家在县城正东的古城镇,是洛南县最大的米粮川,因此在少时的印象中,那个陈耳、寺耳,便是不毛之地了。后来也常琢磨,陈耳、寺耳之地名,何以均带一“耳”呢?莫非是古汉语中的助词,表示着“罢了、而已”之意,如:“此无他,唯手熟耳”。后来终于弄明白,其实这个“耳”字,也表示所处位置的偏和旁,比如寺院或宅院的房子,有大殿和正房,便有耳房之说。看来,陈耳、寺耳自有了地名起,就明确宣告说那是居偏之一隅了。然以现代人的观念看,偏远却倒有了好处,那便是难得的幽静,是保存了原始而自然的美好。难怪这二年人们都喜欢去逛西藏!前多年,我带着平凹回洛南,曾在莽岭沟里逮鱼耍水。二次他独赴洛州,我因故未同,王盛华陪了他去寺耳,他便写下名篇《游寺耳记》,只用了短短几百字,极尽言语之能,巧妙盛赞了那里空气的清新和环境的幽静,成为宣传寺耳的代表之作。这次我去陈耳,感受最深的,也还是那里的幽静和自然。

  车队从县城出发,前有警车开道,后有轿车和中巴车列队迤逦,威威乎,荡荡乎。向东,向北,再向东,在山沟底里拐来拐去,行百余里,翻过一个山梁,然后突然往下一跌,陈耳镇政府的所在地就到了。这是个并不宽展的川道,两山之间距离很近,一条潺潺小河,等距离的铺陈在两山中央。横跨小河的桥头,已有镇政府的头头脑脑在那里等候多时了。

  车队的到来,搅扰了山川的宁静,但我能想见,平素的陈耳,一定是个月挂东山顶,犬卧柴门角的安宁世界。起伏的群山和满山的林莽,还有稀少的人烟,定能吸纳和消化一切喧闹的。

  与镇政府在此等候迎接的几辆小车汇合后,车队继续行进。山越来越挤,路越走越窄,不一会儿,就来到了佛山脚下。在一个小沟口,在一张小小的课桌旁,举行了简单的登山仪式。人家在举行仪式之时,我和鱼在洋迾得很远,心中不屑于那种俗套的表面形式。我俩站在溪水边抽烟,远远观望着官员们认真进行的各项游戏规程,感慨着场地虽狭,条件虽陋,却也如小麻雀之五脏,还得肠肠肚肚什么都有。仪式毕,在红旗的引领下,登山的队伍才开始了攀援。

  原以为是个低矮的山梁,爬爬也就算了,没想到这佛山之高、之陡、之难行,确让我吃尽了苦头。山高山陡不说了,泰山也是人爬的,华山也是人登的,问题是这座所处偏隅、不被人知的佛山上,根本就没有路。一行人马开始还有说又笑,不一会儿就都不吱声了,而且已稀稀拉拉,不成了队伍。人群分化成若干小股,前后相距几里之遥。我,自然是被落在最后的一拨。起初,我在林间攀爬时,踩踏着厚厚的落叶,还仔细辨认哪是槲树哪是栗树哪是柞树的叶子,看见坠落一地的橡子核儿,就想起了橡子凉粉。心中还琢磨着“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的诗句,想温庭筠当年所走的山路,也绝对不会有这么难走,因为他走的是驿道,是官道,是唐时的公路啊。渐渐的,我脑子里就成空白了,什么也顾不得去想,所有的精气神,全部都用来对付艰难的攀登和大口的喘气了。爬了很久,由低处往高处看,感觉是快要到顶了,然而咬牙爬上一个山峁,再往上看时,主峰却又变得十分遥远,一时就气馁起来。不由联想攀登珠峰的登山队员们,在迈向峰巅的最后时刻,会是多么样的艰难?在电视上看人家登山是一回事,自己亲自攀登又是另一回事,这也如看中国足球队踢球一样,往往会犯站着说话不腰痛的错误,自己上去试试,就知道远不是那么回事了。

  实在走不动了,就坐下来歇,十步一歇,五步一歇,在树上折个干枝当拐棍,辅助着硬往上爬。我想红军当年的长征,掉队的怕就是我这种人了。其实我年轻时也是爬过这种没有路的高山的,十几岁就爬尖山,翻莽岭,还要挑七八十斤柴禾,一天一担柴,不黑不回来。……问题是现在毕竟成了五十多岁的老汉,加之这些年在城里又懒散惯了,不爱锻炼,老了。“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老了不说当年勇,年岁不饶人啊!然而想起见喜兄比我年岁大多了,人家不也早就走在了前边嘛;在洋呢,开始还顾惜着我而相随于前后,现在也没那耐心,自顾前边去了。我怎么办?总不能赖着不走吧?于是深吸一口气,起来继续爬。吸引我的,诱惑我的,还是那山顶的红叶。我是去过几次香山的,想象着一旦爬上山顶,定能观赏到那灿烂于漫山遍野的艳艳红叶。(好文章摘抄 www.wenzhangba.com)

  终于爬上了山顶。上得山来景更宽,心儿一下豁朗。其实,此时还并未抵达峰巅,只来在山肩的一个较大平台,平台处有坍塌的旧庙废墟,布满苔痕的黝黑石块凌乱堆积。大伙儿多数在此歇息,我环目四顾,仍未见到红叶,却奇怪脚下怎有了浓浓绿茵,竟如足球场的草皮那般平整,与落叶满地的来路反差甚大,于是一扑塌席地坐了,对身旁的何慧娟说:我已没一点“囊形儿”了。这“囊形儿”的土话,想我那同乡与本家何慧娟,一定最能神会。人是皮囊之物,我已没了囊之形性,可见疲倦到了什么样子。有人送过矿泉水和煮鸡蛋,啖饮间,听那厢人堆里起了歌声,我又禁不住诱惑,用仅有的一点气力,一同吼起了商洛民歌。

  登上佛山最高处,那感觉是十分惬意的。因为顶点地方不大,同伙们分别上去,各自体会山高人为峰、一览众山小的种种感受。相机啪啪响,欢呼阵阵涌,那个唯一的队旗,被轮换着在空中挥舞,熟悉的诗朋文友们,一时都显现出非常模样。我在峰巅久久流连,远眺东秦岭一带的群峰奔涌,俯瞰四面起伏小山上层林尽染,看这边陈耳境内的两处金矿,开采的炮声和尾矿的堆积,已使植被浓密的大山露出了白哗哗石头;看那边,却已是河南省灵宝县的朱阳镇,火柴盒似的房子与细线一般的小街,漂浮在山海之中。一丝丝白云在头顶“翻交交”变换,感觉触手可及;一座座山峰在脚下很乖觉的排队,以为等待号令。站立天地之间,纵览无限风光,此时侯,你便是不想有毛泽东的襟怀,也由不得你了。然而奇怪的是,在这人迹罕至的山顶,竟然伫立着一个一人多高、一席见方的简陋小庙,而且是个娘娘庙,尚有香火遗痕。近旁的枝桠上,稀落地飘挂着前来求子的信男信女们送上的锦旗,已如“尿借子”一般零落,依稀可见,下方有朱阳镇某某或陈耳镇某某某的落款。看来,河南陕西都一样,走到处的百姓,面对皇天后土,面对苍山峻岭,山民们最大的愿望,还只是想做个愚公,希望着子子孙孙无穷尽也。

  下山时选了另一条路,就更不好走了。我少时曾一度因逞能而见天上山弄柴,不幸膝关节落下病根,膝盖少了一定的控制力,而人在下山之时,全凭膝盖控制着下坠的惯性。如今的残膝,已不能抵御185斤体重所带来的惯性,克服不了地球对我的强大吸引力,于是就惨了。我只能像螃蟹一样,侧身横着下滑,每下一段陡坡,都要用上十分的气力。回头看时,女诗人杨莹也和我一样,颤巍巍如小脚女人般移动金莲。同行的洛南乡党,不得不前呼后拥地护卫着我俩,我想我俩是最狼狈的人了。

  一直是沿山脊下行,下一截,可见一段平台,于是喜出望外,然那平坦处毕竟太短,走不了几步,便又是立能能如膝盖一般的陡崖了。如是重复,次第降落,觉得这下山的路怎么就无穷尽了呢。想起少时进山弄柴记住的顺口溜:“上坡腿瘫,下坡腿软,走平路刚谄,可惜就是太短!”如此引申人生之路,何尝非如此也?不过还好,因为走走停停,倒有机会真正的欣赏了红叶。这陈耳的佛山红叶,与北京的香山红叶不尽相同,香山红叶可连片,陈耳红叶如星点,遥看杂陈黄叶里,细寻觅,却见红叶又在更远处。终于在近旁发现一树,摘几片细赏,是小小的三角枫,叶子黄中透红,红中透亮,如晚霞一般的颜色,灿烂是灿烂了,却让我想起一首离别诗的句子:“君不见满山枫叶,尽是离人眼中血!”同时,我还又一次深切体会了那个“映”字的更真实含义。大凡有光彩的、优秀而出众的物什,都一定具备了“映”的能力。由于其浓重色块的映射、映照,而影响和改变了其他物质的色彩。你看,正是这些为数不多的红叶,映山红似的映红了满山黄叶;又是那满山的秋染黄叶,铺衬和包藏了血色红叶,于是斑驳了山的色彩,丰富了山的层次。这,便是陈耳红叶别于异域之独特了。

  终于下到山底,有乡党朋友从菜地里拔了一只萝卜,在溪水边洗了递给我,咬一口,那个清脆,那个爽甜,使我的心脾也为之沁透了。

  晚间的篝火晚会,是在刚拔完萝卜的一片菜地里进行的。篝火熊熊燃烧,一弯冷月,悬挂剪影一般的山顶。感觉后背有点凉,而面前的篝火却不停地溅爆出彩花,映红了近处的山民和远来文友的张张笑脸。文朋诗友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就近山民见所未见,闻所未闻。一会儿,整个山坳就沸腾起来了。不得不夸耀那个刘剑锋,他主持着整个晚会,不仅能前瞻后顾,潇洒自如,而且才华横溢,妙语连珠。即兴式的主持,最难的是随机应变,恰如相声演员的“现挂”,非经验丰富和词汇积累丰厚者所不能,他的游刃有余,可见其功力之一斑。我平素亦喜主持风头,常夺人麦克,然遇上剑锋,只能在一旁叹骂:既生瑜儿何生亮啊!

  赴洛南陈耳一趟,来回不过两天,然而回来已半月之久,余韵尚且绵绵,该记住的,已成烙印,即便不用文字,终也难得忘却了。

[来源:文章吧网 Http://WwW.wenzhangba.CoM 经典好文章阅读,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去陈耳看红叶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