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无用方得从容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日志文章 > 无用方得从容的相关文章

无用方得从容

陈道明 一晃都年过六旬了,说不注意身心 健康 那是假的,但上升到正经八百的养生高度,又似乎不那么对味儿。因为我做的,用 冯小刚 的话说都是奇技淫巧以悦妇孺,不过,不做无为之事,又何以遣有涯之生? 这观念打远了说,可能与我早年的 经历 有关。我生在天津一个中医世家, 父亲 是燕京大学毕业生,后在天津医科大学教英文。受 家庭 影响,我少年时期的 理想 是当律师、外交官、医生, 人生规划 里完全没有演员。但高中时为了躲

《无用方得从容》的相关文章列表

后悔无用
后悔无用

日期:2014-12-28 22:05:20 点击:27 好评:0

后悔是一个极端负面的词 因为一旦你察觉到自己的后悔 就说明你在否定过去否定过去的自己 就说明你现在过得不开心不幸福 就说明你开始假设开始幻想 假设从前的你选择另一条路 幻想在另一条路上获得幸福感 但这仅仅是假设和幻想 你有没有想过一旦选择另一条路...

读书无用论真的成了现实吗
读书无用论真的成了现实吗

日期:2015-01-02 12:30:24 点击:21 好评:0

这个年代看到很多人低学历成为打工皇帝,创业者,公司老板。很多孩子便开始讨厌读书,甚至过早的辍学,最后扛不住生活的无奈。记得我在四年前看过一部短片,叫做《出路---读书读书致贫》。片中唯有一句话我特别喜欢“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我并不是说他...

读大学无用,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读?
读大学无用,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读?

日期:2015-01-14 21:47:22 点击:303 好评:3

近年来,社会上盛传“读书无用论”,此说法并非空穴来风,究其真正原因是高学历并没有带来高收入。又有“大学毕业即失业”的说法,使一部分人对读大学产生了怀疑。认为读大学无用,那么我们到底应该学些什么,学什么有用呢? 有的人认为大学所学的仅仅是专业...

遭遇无耻、无情、无用的男人该怎么办?
遭遇无耻、无情、无用的男人该怎么办?

日期:2015-04-19 16:58:37 点击:517 好评:0

遭遇无耻、无情、无用的男人该怎么办? 男人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但有无耻、无情、无用之分,姑且称之为三无男人。这三种男人虽然并不占男人的多数,但一粒老鼠屎会坏了一锅汤,三无男人恰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面对此等“丑陋不堪”的男人,女人们往往显得束...

无用的知识,可怜的学生
无用的知识,可怜的学生

日期:2015-08-02 08:15:07 点击:86 好评:0

我自小是个好学生,特别喜欢数学。可上到了高中学习三角函数时,对大量繁琐的公式望而生畏!为了考大学,每天早上晚上都要看一遍记一遍,头皮都是麻的! 上了大学后,高等数学更是令人费解;大量的微积分习题令人眼花缭乱。记得一次考完数学,同学们都说一道...

读无用的书,做有梦的人
读无用的书,做有梦的人

日期:2015-08-04 17:45:04 点击:160 好评:0

记得听高中语文老师继红姐说过,和一个懂文学的人一起生活,生活质量都会提高。那天在朝升彩霞的时候和晨光来了一个邂逅,只为了一睹周国平先生的风采,先生在讲座上说,懂得体悟生活中的文学是一种精神享受、一种高层次的幸福,是一种高品质的精神生活。这两...

放弃那些无用的社交
放弃那些无用的社交

日期:2015-09-16 19:33:14 点击:403 好评:24

那年我一个人来到北京,带上父亲跟我说的一句话:多交朋友。 于是,上大学时,我酷爱社交,参加了三个社团,只要有活动,都会去参加。我乐意留别人的电话,曾几何时,我把留到别人电话的数量当成炫耀的资本。 我待人热情,对人诚恳,却总是被忽略。他们只有在...

那些无用的社交(深度好文)
那些无用的社交(深度好文)

日期:2015-10-22 21:22:55 点击:71 好评:4

那年我一个人来到北京,带上父亲跟我说的一句话:多交朋友。 于是,上大学时,我酷爱社交,参加了三个社团,只要有活动,都会去参加。我乐意留别人的电话,曾几何时,我把留到别人电话的数量当成炫耀的资本。我待人热情,对人诚恳,却总是被忽略。他们只有在...

请放弃那些无用的社交
请放弃那些无用的社交

日期:2015-12-01 15:05:39 点击:208 好评:14

1. 那年我一个人来到北京,带上父亲跟我说的一句话:多交朋友。 于是,上大学时,我酷爱社交,参加了三个社团,只要有活动,都会去打个酱油。我乐意留别人的电话,曾几何时,我把留到别人电话数量当成炫耀的资本。 我待人热情,对人诚恳,却总是被忽略。他们...

不是读书无用,是你无用
不是读书无用,是你无用

日期:2016-01-11 14:48:00 点击:1054 好评:34

在我国上个世纪七八九十年代,曾一度出现一个颇具中国特色的现象脑体倒挂。所谓脑体倒挂,是指受过多年教育训练的脑力劳动者的收入,竟然低于缺乏文化知识的体力劳动者的收入,通俗地说就是『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须刀的』。由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