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因为你从无远虑,所以你的孩子总有近忧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日志文章 > 心情随笔 >

因为你从无远虑,所以你的孩子总有近忧

2017-05-08 作者:房团惠 来源:房团惠投稿 阅读:载入中…

因为你从无远虑,所以你的孩子总有近忧

  在孩子成长中,有多少东西是父母紧紧盯着觉得无比重要,回想起来,却发现原来忽略了孩子其他更重要的东西呢?

  1

  有一种冷叫“***觉得你冷”

  有的父母特别怕孩子营养不够,总是追着、哄着甚至逼着孩子吃饭。过年期间,去朋友家,大家一起吃饭,他5岁的儿子吃饭的时候特别费劲,姥姥追着喂,孩子一直跑,姥姥说饭好吃、看看其他小朋友吃得多香,孩子怎么都不听,最后大吼一句:我最讨厌吃饭了!看孩子的身体,确实比较瘦弱,为什么我们把吃饭,这本来身体需要、该享受的一件事变成孩子厌恶被控制的一个过程呢?

  类似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孩子小的时候,我们特别重视孩子的吃喝冷热,但是紧盯着这些,过度关注的话,会忽略孩子内在的心理感受,比如有的父母会为了孩子喝水的量,比医生告知的少10ml着急上火,逼着孩子喝完,孩子喝水就觉得是完成任务;有的父母觉得孩子小抵抗力弱,外出逼着孩子穿衣服,忽略孩子运动起来容易体温比较高,孩子说:妈妈,我不冷,妈妈说:不行,我觉得冷!孩子打针说疼,我们告诉孩子不疼、不疼;孩子玩具坏了伤心地哭,我们告诉孩子,别哭,有什么可哭的,再买一个不就行了……

  我们觉得孩子小,不懂事,于是就按照自己感觉替代孩子的声音,我们是否应该相信孩子对于吃、喝、冷、热有自己的感觉,如果他们的感觉是错误的,比如没吃饱,自己选择的衣服外出确实冷,那么他们是否会通过体验调整下一次的行为呢?有时候,尊重孩子心理的感觉比盯着孩子身体的感觉更重要。

  2

  有一种兴趣班以“父母的兴趣”为主

  现在很多父母,特别喜欢给孩子报各种课外兴趣班,本来兴趣班,应该是以孩子的兴趣为主,看到很多父母和孩子的矛盾冲突,发现原来我们更多以父母的兴趣为主导了。有一次,我听到家长和老师这样的对话:

  老师:为什么要让孩子学习钢琴呢?

  家长:让孩子有一技之长。

  老师:孩子学到什么程度算一技之长,是做专业艺术家吗?

  家长:不是。我想要锻炼孩子手脑协调的能力

  老师:那打游戏也能锻炼手脑协调的能力,你为何反对呢?

  其实很多家长不一定想清楚了上兴趣班的意义,但是我们会紧盯着孩子周末按时去兴趣班,上课要好好听讲,回家要坚持练习……不过有多少孩子是过程中硬着头皮地学习、完成任务式地练习,考完级就再也不碰钢琴了呢?

  我曾问一位钢琴爱好者,如何让孩子学好钢琴?我本来以为他会分享学习的规律,比如分解目标,制定计划,因为他就是这样练习的,但是他说:带孩子听音乐会,看相关的优质的音乐电影,看好的钢琴表演……有了兴趣,才能谈后面的练习,有了成就感,孩子才能发自内心的坚持。我们做的好像本末倒置,因为我们想先有能力,然后激发出兴趣。

  水墨画家林曦在“美育比画画重要一百倍”的分享中说:

  美育是给孩子带去美的世界快乐,它是孩子一个快乐的锦囊,让孩子有一个“独乐乐”的小天地,孩子如果很会独处,自己玩得开心,他也会吸引别人,和别人相处得来,艺术的学习和快乐有关,不是在弥补自己的短板,艺术培养学习的循序渐进,有次递地前进,建立孩子内心的秩序感,家长需要的只是创造环境,不需要介入过程。

  说得太好了,我觉得林老师对美育的看法和我们对于培养孩子兴趣的态度应该是一样的,但是现在的兴趣班的学习形式好像变为正好和快乐相反,而一味地紧盯着追求结果、速成,也让我们忽视了兴趣带给孩子最宝贵的快乐,破坏了孩子内在的秩序感。

  3

  有一种孩子叫“别人家的孩子”

  除了忽视孩子的内在感受和兴趣,等孩子到了入学的年纪,面对成绩,父母更容易忽视其他一切问题。就像文章开头的那篇“世界最佳小小说”,我们把成绩看成评价孩子好坏的最重要甚至是唯一标准,那么紧盯着成绩背后的风险是什么呢?我认为,父母过于看重成绩,让孩子最害怕的是父母是有条件地爱自己,即成绩好父母才爱我,成绩差父母就觉得自己丢人,所以才有“别人家的孩子”的说法。这种有条件的爱,容易让孩子没有安全感,为了得到父母的爱,有的孩子可能从小选择听话、努力,但是他们也会很在意他人的评价、也容易“输不起”;有的孩子可能学业上表现不佳,如果一直有挫败感,就容易“习得性无助”,最后失去信心,自我否定。 wWw.wenzhangba.cOm

  而面对孩子学习表现不理想,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前几天,看到一位父亲给考试惨败的孩子的一段话,首先他没有责怪孩子,而是分享了自己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失败,对儿子表示理解,另外,他回忆了很多孩子身上比成绩更重要的品质,例举了很多孩子的成就事件,比如打篮球、健身,信任孩子可以克服困难,也鼓励孩子继续探索和努力!整整八张微信截图,我看完都感觉到深深的力量!孩子也在接下来的学业表现中取得进步。而我们是否会用指责、否定甚至羞辱面对孩子呢?相对成绩而言,孩子的尊严自信更重要,因为成绩的好坏是暂时的,但是如果孩子认为自己就是差生、失败者,这些内在的自我评价是会影响孩子一辈子的。

  4

  有一种好是“我为了你好”

  以前我接触过很多职业生涯咨询的学生和刚工作的年轻人,他们的困惑就两个字“迷茫”。

  如果我问他们:你对什么专业或者工作感兴趣呢?

  他们多数回答:不知道。

  我问:那现在的专业和工作呢?

  他们说:不喜欢

  我再问:那你现在选择的专业或者工作,是怎么选的呢?

  他们回答:我爸妈给我选的。

  他们的问题是“老师,我只知道我不喜欢什么,但是我不知道我喜欢什么”,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其中一点就是父母一直用“我为了你好”,替代了孩子的尝试和体验,因为就像上面说的内在的感觉、兴趣、自信,孩子都没感受到,他们会容易忽视自己的喜好、优势,很多人会用毕业后的几年再去发现、尝试、寻找自己。有些人给现在的90后、00后贴标签,觉得他们“不好管理”、“不负责”、“没长性”,还爱“无病呻吟”,其实我觉得他们有比上一代人幸运的部分,但是他们对自己和未来的迷茫、恐惧也是真实的,如果在他们人生的重要选择中,我们不紧盯着你认为好的专业和工作,少一些限制和包办,给他们一些尝试、选择甚至试错的空间,他们也会更容易让自己鲜活起来,为自己热爱的事情付出。

  前几天和一位朋友聊天,她的孩子6岁,遇到一些孩子更小的妈妈们提问,那些妈妈都很焦虑,这位朋友却觉得那些都是小事,因为她是过来人了,这也是很多二胎父母的心态,“老大照书养,老二当猪养”,有了经验,我们就容易放松,所以你如果不知道怎么避免“人无远虑,总有近忧”,可以适当地和比自己家孩子年龄大的有经验的父母聊聊天,多看一步,可能会让你豁然开朗,教育孩子也会更加遵循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

  企业管理上,有一句话叫做“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我想这句话用在教育孩子上,也是这个道理,因为你从无远虑,即使很忙碌辛勤,但是因为没有关注更重要的东西,所以你的孩子总有近忧。正如父母养育孩子,从小过度关注吃穿、兴趣班、成绩、专业、工作,希望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我们很努力,但是却发现我们忽视了更重要的,那些不能用分数衡量的东西,孩子的内在感觉、兴趣、好奇心、自信、创造力、理想……这些看似最虚的东西却是最可贵的,而那些你眼前盯得最紧的却不一定是最重要的。

  台湾著名女作家张晓风在散文《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中,写道孩子上小学的第二天的情景,透露出母亲对孩子的爱与牵挂

  想大声地告诉全城市,今天早晨,我交给你们一个小男孩,他还不知恐惧为何物,我却是知道的,我开始恐惧自己有没有交错?

  我把他交给马路,我要他遵守规矩沿着人行道而行,但是,匆匆的路人啊,你们能够小心一点吗?不要撞倒我的孩子,我把我的至爱交给了纵横的道路,容许我看见他平平安安地回来。

  可怜天下父母心!孩子成长的路很远很远,在把孩子交给社会前,我们父母需先交给孩子走向独立的技能,这些技能不是钢琴几级、成绩排名,是成长中我们给予的爱让他拥有勇气和自信!

[来源:文章吧网 Http://WwW.wenzhangba.CoM 经典好文章阅读,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