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平和里三部曲(1)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平和里三部曲(1)

2015-12-31 作者:宜昌石头 来源:宜昌石头原创 阅读:载入中…

平和里三部曲(1)

  平和里三部曲(1)

  一、平和里的兴起

  平和里与那座始建于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当时还被厚厚的城墙围起来的宜昌老城无关;与清光绪二年(1876年)宜昌开埠、我国的第一次对外开放有关;与当年英国领事馆的设立、开埠后的第二年,宜昌海关的建立有关;与那些高鼻梁、凹眼窝、穿西服、说外文,不是到宜昌来淘金就是到宜昌来传教的外国人有关。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一句话:“百姓怕官,官怕洋人,洋人怕百姓。”如果说,在中国打开国门以前,是皇帝说了算,一旦开放以后,就是外国人说了算。宜昌也是这样,民国三年(1914年)省署就是聘请英国人编制《拟修宜昌商埠规划》。决定在老城区的大南门、通惠门外东南2公里以内4。6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修20条道路。用道路与老城区相连。形成通惠路、公园路(中山路)、陶珠路、二马路、一马路、云集路、福绥路、怀远路、滨江路那一片商业区,各新路之间又修建致祥里、美华里、源发里、新源里、安福里、青云里、平安里、清泰里、平和里、梅安里、培元里、同春里、中宪里、强华里等为住宅区。因为是老外领衔,规划建设自然就仿照上海、汉口租界的基本格局,这就奠定了当时的宜昌新城区的基本格局。

  最迟不过民国八年(1919年),宜昌就有了平和里这条从云集路到二马路、全长不过120米的小街。据记载,这条道路宽不过6米,为条石、碎石、煤渣、素土路面的道路对改善宜昌港埠客货疏运、繁荣市区工商贸易没什么关系,与中国人也没有什么关系,只是与外国人有关系。因为这里距离老城区不过一箭之遥,距离沿着大南门外沿江延伸的当时宜昌主要港区距离很近,加上开埠后的宜昌海关便建在这一带,英国领事馆在迁到桃花岭前也建在这附近;同时,各国列强就在刚落成不久的通惠路(解放路)抢滩宜昌开始商业运作,在二马路开商行、设货栈、建码头,同时,光绪四年(1878年)招商局在南门外正街设立分局,买办的出现、华商的跟进,就把围绕着平和里附近的那片地方形成了商行转口贸易的中心和商业中心。

  平和里除了那些海派的石库门,就修建起一栋栋高大、结实而又带欧洲风格和海派建筑特点的两至三层的办公楼、住宅楼。基脚多是大青条石砌成高一米左右的防潮空间,上盖木板作底层地板;墙体为青砖勾缝线,屋顶为歇山顶,有槽沟;屋内设有套间室,底层和楼上有壁炉,并有烟道相通。有的室外当面为两层走廊,廊柱间半圆拱顶相连,有护栏。设计精巧而严谨,典雅而大方,经济而实用。 (qq空间经典友情日志 www.wenzhangba.com)

  到了民国十九年(1930年)12月,贪官赵铁公拆除宜昌城墙,在其基础上修建了环城东路、环城北路、环城西路(后并入沿江大道)和环城南路等四条环绕老城区的道路,第二年又修通大公路(一马路至天官桥溪口),填南湖修建了康庄路,将道路向东延伸至下铁路坝(胜利一路、市中心医院一带)。到那个时候,也是宜昌商业在民国九年(1920年)之后形成的第二个黄金时期。有数据显示,至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宜昌已成为在湖北仅次于武汉的第二大城市,形成了南北约5公里、东西约半公里、大小街道260多条的商埠区、人口为105917人的新兴城市。无怪乎有人感叹:“旧城内街巷狭小,住户不多。小南门外为商埠,马路纵横,洋楼栉比,足与汉皋相若”。

  不过,那条平和里一直很低调,因为它不过就是那些洋鬼子和那些民族资本家居家的地方,没什么可值得点评的,不过就是洋楼林立、人来人往而已。值得一提的就是,那个为了革命牺牲了自己两个儿子、又被自己创建的党开除了的陈独秀在1938年6月12日,请包惠僧找了一条军用火轮,将刚从安庆逃难来武汉的嗣母谢氏、儿子陈松年、儿媳窦珩光和春天才出生的孙女长玮送到宜昌。隔日,陈先生给陈松年去信,叫他到宜昌二马路平和里17号找一个人,并说他自己准备明后天乘武汉行营开往重庆的差船,在宜昌换船时,上岸找他们。

  但是,陈独秀并没有如期到达宜昌,因为就在这时,他的大姐一家人也逃难到了武汉,在汉口吉庆街165号找到了他。姐弟俩30多年未见,当然无法及时离开,只得又写信给陈松年,叫他们先去重庆。直到7月2日,陈独秀才与潘兰珍(妻子)及包惠僧、夏松云夫妇,乘船直接去了重庆,这位先生就这样与宜昌失之交臂。

  这算不算是个遗憾

[来源:文章吧网 Http://WwW.wenzhangba.CoM 经典好文章阅读,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平和里三部曲(1)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