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晏殊是谁?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晏殊是谁?

2016-04-28 作者:碧叶迎东日 来源:碧叶迎东日投稿 阅读:载入中…

  晏殊是谁?

  蔡汉以

晏殊是谁?

  2016-04-28

  你听说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吧!这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上说的;

  你知道历史上著名的“王安石变法”吧!这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王安石的功绩;

  你知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是谁说的吧!这是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在《醉翁亭记》这篇散文中说的。

  然而范仲淹、王安石、欧阳修,这三位鼎鼎大名的人物,他们的老师正是晏殊,可见晏殊这个人非等闲之辈!

  据历史记载, 晏殊生于991年,故于1055年,享年64岁。老家在今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即北宋时称临川)。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晏殊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后任职为秘书省正字,迁太常寺奉礼郎、光禄寺丞、尚书户部员外郎、太子舍人、翰林学士、左庶子,仁宗即位迁右谏议大夫兼侍读学士加给事中,进礼部侍郎,拜枢密使、参知政事加尚书左丞,庆历中拜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

  本来我对晏殊也没有太多关注,后来从王国维人生境界即“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中,引起我对晏殊极大的兴趣!王国维(1877年12月3日—1927年6月2日) 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

  王国维例举的人生第一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晏殊在《蝶恋花》这首词中写的。晏殊真不愧是一位大人物! 连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王国维,也十分崇拜!

  那么“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什么意思呢?全词如下:

  蝶恋花 作者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注释:⑴蝶恋花即词牌;⑵槛即栏杆;⑶罗幕即丝罗的帷幕;⑷不谙即谙为熟悉,精通, 即不了解,没有经验;⑸朱户即大户人家;⑹凋即衰落; ⑺碧树即绿树; (8)彩笺即彩色的信笺; (9)尺素即书信的代称,古人写信用素绢,通常长约一尺,故称尺素。

  译文:清晨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兰花沾露似乎是饮泣的露珠。罗幕之间透露着缕缕轻寒,一双燕子飞去。明月不明白离别之苦,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还穿入朱户。昨天夜里西风惨烈,凋零了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那消失在天涯的道路。想给我的心上人寄一封信。但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处。

  赏析:上片运用移情于景的手法,选取眼前的景物,注入主人公的感情,点出离恨;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独望把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生动地表现出来。全词深婉中见含蓄,广远中有蕴涵。

  槛菊愁烟兰泣露: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象默默饮泣。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喻色彩(象喻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了,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愁”、“泣”二字,刻画痕迹明显,借外物抒写心情、渲染气氛。(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wenzhangba.com)

  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是因为燕子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的。这里,与其说是写燕子的感觉,不如说是写帘幕中人的感受,不仅是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轻寒,而且在心理上也荡漾着因孤孑凄凄而引起的寒意。燕的双飞,更反托出人的孤独。这两句纯写客观物象,表情非常微婉含蓄。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从今晨回想到昨夜,明点“离恨”,情感也从隐微转为强烈。明月本是无知的自然物,它不了解离恨之苦,而只顾光照朱户,似乎不应怨恨它,因为它本是无知的自然物,但这里偏要怨它!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过片承上“到晓”,折回写今晨登高望远。“独上”应上“离恨”,反照“双飞”,而“望尽天涯”正从一夜无眠生出,脉理细密。“西风凋碧树”,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落叶的回忆。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肃杀。“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显著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

  景既萧索,人又孤独,几乎言尽的情况下,作者又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广远寥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里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之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但这所向空阔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望。这是从“望尽”一词中可以体味出来的。

  这三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意绪,但感情是悲壮的,语言也用白描。这三句是此词中流传千古的佳句。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高楼骋望,不见所思,因而想到音书寄远。彩笺,这里指题诗的诗笺;尺素,指书信。两句一纵一收,将主人公音书寄远的强烈愿望与音书无寄的可悲现实对照起来写,“山长水阔”和“望尽天涯”相应,再一次展示了令人神往的境界。而“知何处”的感叹,更增加了无尽的情怀!

  这里我们深深地感触到,晏殊善词,文章典丽。晏殊是“婉约派”词人。这是一首颇负盛名的词,它不仅具有情致深婉的共同特点,而且具有一般婉约词少见的寥阔高远的特色。它不离婉约词,却又某些方面超越了婉约词。他的词语言清丽,声调和谐,写景重其精神,赋于自然物以生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来源:文章吧网 Http://WwW.wenzhangba.CoM 经典好文章阅读,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晏殊是谁?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