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龙眠河——我们的母亲河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龙眠河——我们的母亲河

2018-01-10 19:03:10 作者:龙眠清流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龙眠河——我们的母亲河

  龙眠河——我们的母亲

  我住在一座小城,一条河穿城而过,这就是我们的母亲河龙眠河。

  这条河得名于它的源头龙眠山。龙眠山位于小城西面,是属于典型江南特色的山丘。山体不大,海拔不高,山峰错落有致,形成蜿蜒曲折的山谷。龙眠山山峰小巧灵秀,林木苍翠繁茂,如画的景致吸引了历代文人来此游览隐居。最有名的当属北宋画家李公麟。李公麟是舒州人,他长于诗文,工于绘画,尤其白描独步当世,晚年因病致仕,归隐家乡的龙眠山。隐居期间,他广建山庄,潜心作画,画了二十幅《龙眠山庄图》。如今山中媚笔泉,传说就是当年李公麟濯笔之泉,桐城派散文家姚鼐游览此处曾写过一篇《游媚笔泉记》。可惜的是《龙眠山庄图》今已失传,然而“龙眠”二字却因此名扬海内。受其影响,后世桐城名家巨子,纷纷在龙眠山中筑建别业,龙眠风物从此长盛不衰

  龙眠山泉水清澈见底,泠泠击石,汇聚于山谷中,形成深涧,成为龙眠河源头。泉水一路向东,潺湲而下,流出山里,穿过城区,斗折蛇行,绵延十几公里,最后汇入嬉子湖。

  水是一座城市灵魂,没有水,城市就会缺少灵性。桐城钟灵毓秀,当然是因为有了龙眠河。龙眠河流经城区,河道变宽,河水变深。河水滋养了这座城市,哺育了百姓,流淌出文化

  十几年前,龙眠河河堤没有砌上石头,修成驳岸,河道中间也没有建起塥坝,河堤高低起伏,河道宽窄不齐。汛期时水势浩大,白浪滔滚,河水甚至漫过河堤。不过河边有一座小山(就在桐中背后),成为天然屏障,洪水几乎没进过城区。往昔桐城县城很小,只有残破狭窄的一两条街道,沿河两岸多是田地,那时龙眠河在灌溉、水利甚至人畜饮水上都功不可没,哺育了小城百姓。秋冬时节,龙眠河水落石出,仅有低洼的河床有股细流涓涓流淌。河床上遍布各种形状的鹅卵石,有的光滑发亮,新奇别致,有人还特地捡回家当作收藏品呢。靠近岸边潮湿的泥地沙地则长满了杂草,杂草中不时见到一两块菜地,那是附近的人开辟整理出来的。那时河道还没有整修,这样的菜地并不怎么碍眼,反而因为蔬菜长势良好色彩斑斓给河里增添了景致。

  一到周末,河里热闹起来了。有全家出动来河里看风景的,有一对对情侣到河里散步的,也有淘气的孩子在河里追逐嬉闹的,更有那些勤劳妇女手脚浸泡在河水里洗着衣服。她们挽起袖子,使劲地搓洗,高高地举起棒槌,响亮地捶打着衣服。天气已日渐寒冷,她们额头上却沁满了汗珠。她们边洗边说笑,洋溢着快乐幸福。龙眠河的棒槌声曾经多少次响起在诗歌散文中,它是小城动听的音乐故乡割不断的情思。

  然而随着经济发展,龙眠河水体污染日渐严重,两岸市容市貌改造升级迫在眉睫,于是政府着手整治龙眠河,建造龙眠河公园

  政府首先整治河床,清淤河道,然后修建塥坝,调节水位。为改善水质,政府强化管理,禁止沿岸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排到河里,禁止市民到河里洗衣洗菜、垂钓捕捞。经过努力,如今龙眠河终年有水,水质亦有所提升。沿河两岸建有绿道,植有品种繁多的花草树木。一到春天,小草吐绿,杨柳依依,桃李斗艳,花香鸟语,风景尤美。为抵御洪水冲击,堤岸全部用石头砌成驳岸。驳岸上设计有各种灯光,并装有音响。驳岸下建有供行人步行的道路,有的靠近岸边,有的建在水上。近岸大多用砖石铺成,建在水上的则是由木块拼成的栈桥。道路上全都装上了彩色的地灯。白天行走在河边听着轻柔婉转的黄梅曲,看着秀美雅致的风光,的确是一种放松惬意极了。晚上在河边走一走,也如同走进瑰丽奇幻的画中,边走边聊天,既锻炼身体,又愉悦心情。整治后的龙眠河重新焕发出青春,成了桐城一张金光闪闪的名片。

  龙眠河上桥多。单从城区段来讲,有七八座之多。有有着重要交通意义彩虹桥、龙眠桥、杨桥,有有着休闲意义的落水桥、廊桥,有有着历史文化意义的紫来桥。这些桥有的气势恢弘,有的造型精巧,有的富有现代化气息,有的蕴含古典韵味。她们装扮着龙眠河,使龙眠河更见风致。然而我最喜欢的还是廊桥。它是石拱桥,四五个巨大的石拱上分别立有肩拱,这样桥身稳固,还便于泄洪。之所以称为廊桥,是因为桥上建有亭廊。亭顶由红褐色的琉璃瓦装饰,四个檐角上翘,紧围中心,是典型的亭榭建筑风格。亭顶往下四围由镂空的窗户修饰,窗下伸出亭檐,也盖上相同的琉璃瓦,两者颜色一致但不相连,所以从外看,有两层的感觉,很是气派。八根朱红的立柱稳稳地支撑着凉亭。桥上共有六座凉亭,它们是由廊檐连在一起的,横跨在桥上。桥两边分别建有围栏靠椅,中间是通道,可容两辆汽车并行。廊桥是步行桥,没有车辆通行。无论白天还是华灯初上,桥上游人如织热闹非凡。有聊天说笑的、闭目静坐的、眺望风景的、打牌下棋的,更有一帮老年人搬来乐器,敲锣拉琴,唱起了黄梅戏,引来过往行人纷纷驻足围观。唱的动情,拉的专注,听的入神,场面感人。远看廊桥好像一排城楼,气势雄伟,特别是一到晚上,廊桥顶上彩灯闪烁,简直是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非常壮观。

  龙眠河上散发着文化气息。一到彩虹桥,就会看到文化广场上矗立着一座巨大的雕塑,雕塑通体火红,从四面看均是一个巨大的汉字——“文”,它昭示着桐城是一座文化之城,也告诉我们龙眠河是一条文化之河。从彩虹桥沿着南岸往下游走,约摸两三里路,便到了紫来桥。紫来桥本身就具有丰富的历史意蕴。紫来桥是取“紫气东来”之意,它原名“桐溪桥”,又叫“子来桥”,“良弼桥”,东接东大街,西抵紫来街,是用麻条石垒成的。最早捐建石桥的人是方苞的先祖方德益,方苞是桐城派的开山鼻祖。如今“紫来”已成了富有地方特色的词汇,一些精明的商家纷纷拿它作自己公司、店铺、产品等的名字。紫来桥南岸岸壁上自上而下,全是由褐红色的岩石制成的浮雕。桥西是用生动的形象和简明的语言给游客讲述着桐城先贤的事迹;桥东,给人们讲述的则是桐城的历史演变。从龙眠桥向下游走,我们一路上感受到的又是浓浓的黄梅气息。桥边黄梅戏主题广场,让我们不由得向这位伟大艺术肃然起敬;巨大的唱片雕塑一下子就能把人们带回到过去,领略艺术家当年的辉煌毛泽东同志的题词字体遒劲,褒扬至高,更使人感受到黄梅戏的魅力。沿台阶走下栈桥,漫步栈桥,只见驳岸上不时出现连片的石刻。这些石刻,有形象有文字,让我们一直沉浸在《天仙配》《打猪草》《女驸马》等几部经典的黄梅巨著中,品味着唱词,领悟着剧情,不断受到感染与教益。走上河堤,回头折向西,徜徉中还是惊喜不断,取材于桐城当地风土人情的各座雕塑、桐城歌谣墙、三国故事墙、地刻、东作门等,无不让人感受到桐城文化的深广博大。

  如果傍晚,你来到龙眠河堤上,你会发现这里到处飘荡着优美的黄梅调,那是黄梅戏的发烧友们正在精彩表演。曲调悠扬,嗓音甜美,甚至做功、身段都带着范儿。这哪里是公园,简直就是戏院。

  龙眠河,一条生态之河,更是一条景观之河、文化之河。她哺育了我们,滋养了我们。我们珍视她,呵护她,让她变得水更清景更美;我们研究她,开发她,把她变成历史博物馆、黄梅大观园;我们更是品赏她,融入她,使她成为文化的血脉、精神的家园。龙眠河——桐城人的母亲河。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