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看春晚?因为这是最简单的仪式感
你做我的朗读者 我做你的摆渡人
戳蓝字一键关注 摆渡人
☾
每晚21:39
无论你在哪里,请记得打开手机。
-1-
其实,并没有认真地全程看完春晚,家里大人小孩儿十几口子凑在一起,聊天的聊天,玩游戏的玩游戏,打麻将的打麻将,真正坐在电视机前安安静静看春晚的只有爷爷奶奶,坐在他们身旁的我成了答疑解惑的“百科全书”。
一会儿带着老花镜的爷爷问我这个小鲜肉是什么意思,一会儿穿着花棉袄的奶奶问我那个唱歌的又是谁,明明看不懂,偏偏非要守在电视机前直到那个跨年的钟声响起。
直到春晚结束,十几口子的人,最后只留下我陪着爷爷奶奶新年倒计时。
新年的钟声响起,爷爷遗憾着不能放一挂鞭炮过过手瘾,奶奶煮了两小盘饺子,放在供奉祖先的灵牌前,嘴里念念叨叨着保佑平安,然后心满意足地回房间睡去了。
我还沉浸在王菲和那英的《岁月》里睡不着,索性跑到微博看热闹,果然被《岁月》刷了屏,看到一条这样的评论:20岁以后,你也许会讨厌过年,35岁以后,你会突然珍惜过年。
突然想起,爷爷奶奶在电视机前说的一句话:现在的孩子啊,都不喜欢看春晚,可是连春晚都不看还叫过年吗?
-2-
过年的时候,安安静静地坐在电视机前看春晚,一夜不睡。
大年初一,凌晨四五点钟就起来,换上放在床头的新衣裳,然后呼朋引伴,看看谁的衣服漂亮,谁得到的压岁钱多。
那套美美的新衣,那沓不过百元的压岁钱成了新年最美的仪式。
如今,物质生活提高了,人们对待新年不是越来越细致了,反倒是越来越随便。
穿什么新衣啊,我天天新衣上身,光鲜亮丽;看什么春晚、守什么夜啊,手机多好玩儿啊……
奶奶说他们那个时候,年夜饭其实是在守岁结束之后吃的,新年的钟声响起,一家人围在桌子旁开始吃饭,然后等上三两个小时就去拜年了。
而今,鞭炮禁了,年夜饭没了,连一起看春晚的人也都没有了。
记得纪录片《舌尖上的新年》有这么一段话:“年味越来越淡,只因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年夜饭失去了吸引力……母亲每到过年就抱怨:吃什么呢?你们想吃什么呢?儿女们都说随便,您随便做。只好年年依旧。”
随便,这个词真可怕,没有了对新年的渴望和仪式感,才使得新年越来越寡淡无味了吧。
-3-
日上三竿,起床吃饭,还没来得及回复完亲朋好友们除夕晚上复制粘贴来的一模一样的新春祝福,手机又开始了新的一轮的微信轰炸。
(咳咳咳,竟然还有人一字不改的群发别人的祝福,连名字都没有更改,有多随便就有多不走心,大概是维持了一段塑料友谊,过了一个塑料假年。)
我和微微闲聊了起来。
“昨天晚上睡得早,今天早上起来,微信都差点儿崩溃了,千篇一律的祝福,千篇一律的复制粘贴不走心,怀念那个单纯社交的年代。
新春祝福,能够检验你和别人的感情是几分。
记得刚有手机的时候,如果收到的是短信而不是电话,会觉得对方敷衍;当群发短信疯狂肆虐的时候,私人定制一个字一个字敲打出来的文字变得格外珍贵;现在微信轰炸,如果有人给我群发短信,我都感动到痛哭流涕了,更别说是电话了啊!”
是啊,翻了翻自己的手机通讯录,静悄悄地躺着几百个人,发短信的一个没有,打电话的都是至亲好友,却也是五个手指能数的过来的。
再看微信,一晚上,被成千上万条的消息刷了屏,用手指划过去都是千篇一律的复制粘贴。
记得前两年,特别流行一句话:群发的短信,我不回。而今,只句话可以改成:群发的微信,我不回。
后来,微微说道,两年前自己没有回家过年,全家福中少了自己;而今,自己回家过年了,奶奶去世了,全家福中少了奶奶。
自此,全家福中全家再也没全过。
-4-
其实,在凌晨的钟声响起的时候,我发了一条朋友圈,没有人看见,因为设置成自己可见。朋友圈的内容是2018年的几个小目标:
1. 看五月天的演唱会
3. 发表100篇自己的文字
5. 看完50本书,50部电影
新年伊始,每个人都会对新的一年充满期待和向往,也都会为自己写下新年目标。
和春晚说了再见,新年计划成了我每年的仪式。
就像爷爷奶奶晚上拿出了他们结婚那年的记账本一样,里面记录的不仅仅是物质生活的变化,更是他们一去不复返的韶韶年华。
王菲和那英在《岁月》中唱到:
千山万水相聚的一瞬
千语万言就在一个眼神
万水千山相聚的时刻只在新年,千语万言只一句“过年啦”,生活是个复杂的剧本,不应改变的是我们对待新年的仪式感性。
-5-
在《小王子》中,小王子问道,什么是仪式感。
“这也是经常被遗忘的事情”小狐狸说,“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新年,之所以不同于其他的364天,就是这一天被我们赋予了仪式感;既然被赋予,那就好好的传承下去吧。
-End-
亲爱的
在兵荒马乱的朋友圈
谢谢你不是为我而来,却能为我而留
你的每次分享,就像给摆摆发年终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