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放养孩子》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放养孩子》读后感10篇

2018-02-26 20:2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放养孩子》读后感10篇

  《放养孩子》是一本由[美] 勒诺•斯科纳兹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237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010-11-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放养孩子》读后感(一):放养孩子,你做到了么?

  没想到在美国,对于孩子的限制保护中国严重,或许这是我个人想法,因为我也见过在中国,对待孩子如同笼中小鸟般的。但我还是想不通,让一个9岁大的孩子独自乘坐地铁和公共汽车回家,这件事竟然引起了全世界的轰动,其实是有点诧异

  不谈美国,就拿我们身边的例子来说,就算是在我身边,我也能看到很多刚读上小学的孩子独自乘坐公交车上学,我小时候也是如此,从来都没有让家长送过一天,小时候交通虽然比现在是好很多,但也不至于像作者所言,自己让9岁大的孩子独自乘坐地铁,就真的是一位“无知疯狂愚蠢冷漠、令人无比失望母亲”。或许是因为我个人的家庭原因,我对于孩子一向都是处于“放养”状态,所以我对这样的事情,始终觉得不可思议

  作者在书中讲述了“放养孩子”十四诫和“放养孩子”行动指南,这些对于我个人来说,都算是志同道合,我本人很欢迎这样的理论再覆盖一层在我身上。我家儿子今年2周岁,在同龄的孩子来说,他勇敢大度、外向、活泼开朗……确实在现在这个社会背景下,有这样的综合品质的孩子实属不多,大部分孩子都是怕生、内向自私小气,蛮横等等,所以在我能拥有我家宝宝这样优秀的孩子我很庆幸,当然我们的引导也是不可小觑的。很多妈妈对于我放养孩子的做法相当赞同,但只是思想上的赞同,在行动上,她们唯恐孩子哪里摔了?累了?丢了?

  我每次带孩子去公园或是别的地方玩,对儿子的交待就是“自己去玩吧,不要走得太远,要记得回来找妈妈!”,于是,孩子在1岁多,刚学会走路开始,我就处于“放养”状态,跟别的妈妈在公园里聊天,而儿子自己跟着别的小朋友看放风筝,看吹泡泡,看做游戏……自己可以随意去到自己想去的地方,而我当然会一边跟朋友聊天,一边会注意观察宝宝。当儿子不小心摔倒,我一般都是让他自己在远处自行解决,而旁边的朋友会不断提醒说:“你家宝宝摔倒了!”呵呵,我总是一笑了之,或许在那些妈妈的心中,我这个妈妈是最不称职和最轻松的。而儿子每次在玩到一个阶段时,会时不时回头看看妈妈还在不在?会大声叫唤妈妈在哪里?然后看到妈妈后,又很开心投入下一个阶段的玩乐当中,而我呢,乐得其中,永远只是远远的观察,并在每一次亲近的时候,会告诉宝宝,什么是危险的?如何避免危险?

  我们放养孩子,其实就是教会孩子独立自主父母可能跟随孩子一辈子,而在适当的时候培养孩子这种独立性,对于成年之后是一笔巨大宝贵财富。什么现在很多孩子长大成人后,反倒成为“啃老族”?而且城市明显农村的“啃老”现象严重,其实很明显,越是“疼爱”的孩子,其“啃老”的机会越大,因为从小他就是被教育成“啃老”的,长大后你又如何不让他“啃老”呢?

  很多妈妈羡慕我家儿子的独立性,认为他很幸福,这么小就有如此独立的个性人格,想干什么或不干什么,他有很强的自由发挥能力,在一定安全范围之下,他可以随意自主,这也就是我为什么想要“放养”,正如作者所说,“放养”跟“放任”完全不同,并非意味着不管孩子。在育儿中,常见错误便是矫枉过正,当我们不忍心看着孩子过多改造的时候,便 有以尊重孩子个性之名,行放任之实的观点冒出来。任何时候,有效的监护和指导都是必须的,所谓放养正是如此,它应该包括激励、制约、示范和提示等,绝非简单地看着孩子像野草一样疯长!

  放养自己的孩子,你做到了么?

  《放养孩子》读后感(二):轻松做父母 放养出骄子

  这本书定位为80后父母的必读书很贴切,80后初为人父母,对于育儿的经验还很缺乏,教育方式甚至很盲目,一心想着教育出人中龙凤的父母最后却成了葬送孩子前途罪魁祸首

  原本我以为作者会在书中大肆强调如何来放养孩子,但出乎意料的是,她没有,她在向家长讲述放养孩子过程中的十四诫,显然,看这本书的读者不应该把眼光放在如何放养上,而应该关注在放养的过程中注意什么,从而打开不敢放养的心结。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说,孩子的放养也是有一定尺度的,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要根据不同的年龄和不同的时期进行有选择性的放养,这样才会给孩子空间同时也让孩子懂得规矩,任何的盲目都是对孩子教育的一种缺失,都会让孩子在父母出于好意的被教育过程中出现意外的偏差。

  有人说作者是个糟糕的母亲,但看完这本书用过这些放养的技巧后,你会认为他是一个拯救了无数孩子的伟大母亲,不但解放了孩子,也解放了父母。全书的语言不但风趣而且有力度,观点更是鲜明独特,无论是范例的列举还是观点的阐述都置地有声,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更让人惊愕的一点在于,作者打破了现在专家们所讲述的教育孩子的常规,颠覆了父母们的惯性思维,而主张回归放养的原始教育方式。书中作者告诉家长如何养育出独立、自信健康的孩子,关键在于给孩子自由的成长空间,让他们学会自己玩,用良好沟通来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技巧,这些都是当今温室中的孩子最需要的成长过程,同时也一语道破并纠正了父母控制孩子强迫症,一定会惊倒很多家长,但仔细想来自己的成长历程与现在相比不可同日而语,而进步社会中孩子教育却丢失了太多宝贵的东西,孩子变弱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父母的教育方式使然。如果你认为自己的孩子不优秀与自己的要求不符,还是先应从自身的教育方式找问题,可以根据第一部分每章后边的小贴士的初中高三级别来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再利用第二部分的行动指南来进行实际演练,在给孩子自由的同时也会让父母的担心不再痛苦

  我们都听说过这样一句话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确,在现代都市中,吃苦耐劳已经成了农村出身在都市中打拼的青年的代名词,相比较在城市中养尊处优长大的孩子来说无论在生活能力还是在工作职场中都具有不可估量优势,这也得益于小时候的成长环境,他们在父母无暇看管的放养中练就了生存的本领,也有了应对能力。但由于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这也给对孩子的放养制造了难度,以前一个家庭好几个孩子大的看小的的时代已经远去,而更多的是六个大人围着一个小孩转,我们在感叹孩子生活环境好了的同时,更忽略了无形中小孩的压力也在增加,他们的生活只有两种状态:一种是不能做什么,另一种是必须做什么,而不能做的事情只有两种,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而必须要做的是这也必须做那也必须做,看起来很合理又很矛盾的事情其实都是被强加的大人意愿,而孩子不光是无知,更是无辜

  无论在中国还是外国,父母的教育都从在一定的雷同性,正如作者书中所说的大多数对孩子实行过度圈养的都是家庭主妇,在中国受“男主女主内”思想的左右,男性时间精力都会受到限制而没有时间进行子女教育,女性负责子女教育的现象已经很普遍,而男人主要是负责在外赚钱养家,这种看似完美分工恰恰导致了孩子的爱缺失,教育缺角,身边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大多数男孩在常年跟随母亲生活后都会受到影响出现女性化情节。而在职业女性和家庭主妇的对比中也会发现:往往家庭主妇会对孩子的担忧比较多一点,不光表现为对男性是否有婚外情表现得敏感,而且对于孩子是否会出现意外而变得神经质,这就是一种过度的精神寄托甚至是精神幻觉导致的,究其根源我想就在于这些女性的无事可做,一旦她有自己感兴趣体现自己价值的事情去做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的话,这些情况都是会得到一定缓解,孩子也会感受到一定自由,家长也会给自己的精神放松,所以我建议,对于一日三餐没事可做的全职妈妈最好还是给自己找点事做,这样不但给孩子一个好的成长环境,还能在这个过程中提升自身的魅力,增进夫妻间的感情婚姻保鲜。

  《放养孩子》读后感(三):过犹不及

  或许是因为我家宝宝从小就大病小病不断,故而一直就带得比较小心,所以我很早以前就希望能读到关于如何放养孩子的书,所以在看到这本新书出版时,可以说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它,希望通过这次阅读,能改变自己带孩子的方式,给孩子更大的自由空间及发展机会,而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那些详尽殷实的儿童意外情况统计数据,以及由此计算出来的发生意外的概率,也的确大大地降低了自己对周遭那些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的担忧及恐惧

  书中对大多数父母不愿或不敢放养孩子的心理根源进行剖析,将这种心理归咎于信息时代那无处不在的对危险及意外的报导,当人们从各种媒体(包括电视网络收音机)获知这个世界上存在如此之多的意外、绑架、谋杀、诈骗时,人们会理所当然地产生一种戒备心理,并自然而然地将此心理引申到孩子身上,尤其是在仍然提倡独生子女的中国,任何一个家庭也无力承担失去孩子所带来的毁灭性后果,这就势必使得我们这一代的孩子如同生长在温室中脆弱花朵,被温柔呵护着成长,却因此失去了很多经历风雨雷电的机会。

  在书的第一部分以“十四诫”的形式,提出了在放养孩子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及改正的十四个方面,在阅读的时候,你会为大量的统计数据所叹服,以至于会认为自己阅读的并不是一本普通的育儿书籍,而是一本有详尽的数据基础做为支撑的教育论文,不过,这样做的缺点是在某种程度上显得略为枯躁。同时,我觉得作者对于支持圈养孩子的家长所持有的态度,是理解有余,尊重不足。作者在谈到那类父母时所用到的语气,是尖刻而嘲讽的,仿佛因为担心孩子安全而不放任孩子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或不让他们独自外出是一件多么可笑多么荒谬的事情,说实话,我觉得这样的态度削弱了我阅读这本书的快乐。作者应该想到,愿意阅读这本书的读者,可能很大一部分都是想放养孩子却在很多时候难以下手或放心不下的那类,换言之,那些尖酸刻薄的嘲讽其实是直直地落在了正在看书的读者身上,让他(她)们(包括我)后背发凉,以为自己曾经的那份关爱是多么愚蠢且不可原谅,并且在多大的程度上扼杀了孩子自由的天性和创造力,这样过分强调的话,是不是有些过犹不及了呢?

  我个人认为:这本书更适合定位于理性的探讨,而非针锋相对的辩论。因此,作者也该收一收文字中的锐气,让自己的心态变得更平和一些,尊重读者,也尊重那些因为爱而不放心放养孩子的父母,用生动的例子去说服正犹疑不定的他们,令他们改变自己对待孩子的态度,从而给孩子更为自由广阔天空

  相比之下,我更喜欢书的第二部分,因为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行动指南,首先让家长逐一审视自己周围的危险因素,并一件件地帮助家长分析,从而排除它们可能产生的危险,其次是教会孩子一定的应对技巧,打消他们内心顾虑和恐惧。不过,如果书中能再多讲一些当孩子自己不愿意被放养时,如何正确地引导他们克服内心的恐惧情绪,勇敢地走出家门,我想会更好一些。

  另外,我并不象作者那样排斥一些婴儿安全用品,比如安全角碰,在我认识的人里,曾在茶几的尖角上撞得头破血流的孩子比比皆是。所以,我个人认为,对于不懂得保护自己的婴儿来说,为他们设置类似的安全保护伞还是很有必要的。

  写到这里,想起上上周小熊生病时,我下了班去小区门口接他做雾化,要求他自己从家里出发,将奶奶为他准备好的包带上,独自一人从家里走到小区门口坐上我们的车。这样短短的路程,虽然对他来说很熟悉,但却一直没有独立走过,所以当他欣然同意这一要求时,内心也一定有过忐忑不安,但当他一路小跑地抵达小区门口并坐上我们的车时,我能看出他红扑扑的小脸蛋上抑制不住的兴奋骄傲,他从这件小小的事情中感受到自己内心潜在的勇气力量,我想这便是放养孩子的第一步,下一步,或许我会按照书中的建议,要求他独自去门口超市买一样东西或是独自守着购物车在指定地点等我,我相信,这种新鲜而独立的感受会是他生命中不可多得的一笔财富,也一定能带领他开启人生道路上的自由之门。

  《放养孩子》读后感(四):放与不放

  由于计划生育文化传统的原因,中国家长对孩子的关注,他国无法可比。又由于计划生育、文化传统和其他不能随便说的原因,中国的拐卖儿童行业发展蓬勃,美国等番外蛮夷更是不能想见。要让本书作者看到中国被拐儿童的统计数字(被拐数字没有,2010年解救被拐卖妇女儿童近1.9万人),估计她会收回中文版权以免贻害一方。

  不过,在基本保证人身安全的前提下,中国家长仍然应当尽量放养孩子,特别鼓励他们放手去创造和尝试。中国孩子从小听到最多的话,可能就是“你不能”了,不能乱跑,不能爬树,不能不遵守学校和家长制定的一千条行为守则。和“不能“配套的,则是“应该”,应该听话、应该做功课、应该好好学习。独独缺乏的,是“可以”。“可以”即使出现,也少不了“不能”和“应该”左右监护,比如:

  你应该先做完作业。(做完了。)那可以出去玩一会儿,不过必须在吃饭前回来,不能上街,不能靠近水池子,不能…………听见了没?

  这种应该与不能,是老而不死的文化习俗使然,也是日渐局促的社会环境使然。劣质食品、有毒环境、违章车辆,在在让中国人的生活变得更憋屈、更危险,但如果面对危险的压迫只一味退让,改为不吃、不喝、不出门,即使不是死路一条,也不过培养出继续被宰制的下一代而已。从这个角度说,放养孩子,增加了延续种族的伟大意义。

  《放养孩子》读后感(五):放养孩子,放飞自由

  放养孩子,放飞自由

  评《放养孩子》

  对于初拥有孩子的喜悦,也许是每个父母最难忘的一刻。父母把孩子当做上天赐给的最好的礼物,就像泰戈尔说的:你这属于千万人的,竟然属于我了。从孩子出生一刻起,父母和孩子的命运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对于孩子的培养方式,却依旧有很多的争执,有的人主张管的多一些,毕竟孩子还小;有的人主张让孩子更多去自己体验生活,这样有利于孩子更快地成长。

  就像作者在结语上说的一样:今天的孩子们需要一次解放,就像20世纪50年代的家庭主妇们一样。家庭主妇们的受约束是长期以来的制度问题,而孩子们受到过多的约束则是来自于父母的过度担心。的确,孩子很需要照顾,从身体的成长,到心智的成熟都需要得到父母、大人们的细心呵护。社会上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培养的问题本来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往往会出现过犹不及,过度担心孩子的安全,不仅给父母自己增加很大的心理压力,同时也会给孩子的成长增添了很多的心理负担。美国是个高度自由的国家,从本书看来,美国人对孩子的担心甚至超过了中国。但是未来,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文明的进化,我们是不是也会面临着这样的问题?

  分析这种过度担心的心理问题,我觉得和我们的社会也有一定的关系:越来越多的我们住进了不是自己建的房子,用着不是自己制作的工具,吃着不是自己耕种的粮食,我们依赖于别人得以生存下去。历次食品安全事件、毒奶粉事件让很多人痛苦不堪,我们更是因此产生了怀疑和不信任。这种心理,和对于孩子的担心,更是加重了我们对孩子的看护。

  好吧,该担心的我们当然要担心,不至于把孩子束缚到一个小小的空间里生存吧。我们能做什么呢?我认为主要就是:循序渐进地减少对孩子的控制,引导孩子;逐步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帮助他们建立自尊与自信。比如作者说的:用一种平常心态去看待孩子的喂养,并从中获取乐趣;让孩子尽早参与到家务劳动中,有责任心地长大;尝试着让孩子自己去玩,自己去做一次有意义的旅行……只有不敢尝试的人才是失败者,对孩子来说是这样,对父母来说也是这样。

  最后,我想用纪伯伦的《论孩子》结束本书的评论:

  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

  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

  他们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

  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

  你们可以给他们以爱,却不能给他们以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却不能荫庇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那是你们在梦中也不能想见的。

  你们可以努力去模仿他们,却不能使他们来像你们,

  因为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与“昨日”一同停留。

  你们是弓,你们的孩子是从弦上发出的生命的箭矢。

  那射者在无穷之中看定了目标,也用神力将你们引满,使他的箭矢迅疾而遥远地射了出去。

  让你们在射者手中的“弯曲”成为喜乐吧;

  因为他爱那飞出的箭,也爱了那静止的弓。

  《放养孩子》读后感(六):去芜存青育儿书,恰到好处放养孩子

  这是一个美国妈妈依据美国本土情况而写就的一本育儿书,写了一系列放养孩子的观点方法。然而,当我---一个中国妈妈读着这些文字的时候,不得不说有些地方我无法接受或认同作者的观点。也许这要归结于各自的国情与社会环境的缘故吧。

  读这本书,我由此至终只抱着一种了解的态度。因为作者说的相当一部分放养观点,似乎并不能得到我的认同。但怎样都好,从本书里至少使我有了一些如何养育好孩子的更深远思考。

  作者说到第二诫的时候,批判法制类电视节目强化了父母担心的本能。提出当电视播放这些案例的时候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关掉电视,不看去这类耸人听闻的电视节目,以免造成心理上对孩子的担心,从而不敢放开牵紧孩子的手(过度的担心导致对孩子实施起圈养)。并且说诸如此类对儿童拐骗绑票的机率很少,但谁能否认,无论任何一个国度,此类事件发生的机率虽少但却是存在的事实。基于这样一种社会现状,作为父母的我们为什么要略过这样一些警醒提示?谁也不希望那少之又少的机率落到自己身上。总之,了解这些犯罪案例,帮助父母们提高对孩子的安全防范警惕,这是有必要的。我们为什么要去拒绝看此类法制电视节目呢?但是凡事得有个度,我们看法制节目应基于一种了解的态度,不是说我们看了此类电视节目,心理上便变得万分恐惧起来,于是人也变得神经兮兮起来,每时每刻把孩子绑在身边犹还担惊受怕。这样做的确过了头,使得整个人成了竭斯底里。这样的一种心理,只能说明父母对社会认知的脆弱,是一种非理性和成熟的表现。成熟父母应该做的事情是不逃避危险,去认知危险,从而获得一些规避危险的借鉴参考和意识。例如打开电视机看法制节目一样,使我们对社会危险有了一些最新最深的认知,从而知道教导孩子一些必要的危险意识和应对危险的方法。

  其中第十一诫说到基因和养育方式对孩子性格影响孰大孰小的时候,作者的观点是基因的影响大于养育方式的影响。也就是说,这个人的好坏出色与否,更多是从父母的基因里遗传的结果。这又是我不不能接受的观点。一个人的天性的确有基因的影响,但是一个人性格的形成如何又不受其教育,环境而影响呢?中国有句古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假若一切放任自由,不加以制约与管束,即使孩子有着最优良的基因,放在一个良莠不齐的大染缸里,长此下去,能会不被染上一身黑色么?总之,在我认为,基因还是处要的,后天的教养才是最重要的。如果孩子犯了错或长大后犯下社会法制所不容的事情,这与基因何关呢?一定是后天的教养方法出了问题或是孩子身边周遭的不良环境影响的结果。诚然,即使以同样的方式养育不同的孩子,其结果一定是各人有异。要知道,每一个人本就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既然是独一无二,那么即使是相同的养育方法养育出来的孩子也一定是不同的每一个人。

  读完全书,对照自己这一路来养育女儿的过程,感觉有些许值得欣喜。例如我能够信任六岁的女儿独立自由走出家门去找大院里的小伙伴快乐玩耍;能够时常帮助孩子拥有一种积极健康的心态;没有剥夺孩子玩乐的自由;不在乎孩子是否上特长班;重点教导孩子一种正确面对失败的勇气和勇敢......

  检视自己上面对待孩子的教养方法,也许和放养沾了点边边。但是更深地知道,养育好孩子的路何其艰巨而又漫漫,我仍需不懈努力......

  《放养孩子》读后感(七):放养是有尺度的

  以前一直不明白放养和圈养的分界线在哪里,但心知肚明那不可能是泾渭分明的,其实我们一直在拿捏养育孩子的尺度,所以我们才会买来一本又一本的亲子书,希望能从中得到答案。实际上,做父母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但在实际的养育过程中,我们往往放大了责任,忽视了自己的能力和孩子的能力,于是过度管教的问题就自然形成了。

  其实,我们都懂得适当放养会让自己和孩子更轻松、更快乐、心里更阳光。但是,关乎自己家的独苗,殷切期望如无形的枷锁使得我们对孩子管得过多、管得过严、管得过死。《放养孩子》这本书仿若一缕阳光,提点我们生活中自由和独立多一些,生活也会阳光一些。时不时停下来检查一下自己的育儿尺度,退一步,给孩子一个相对独立的成长空间。

  《放养孩子》读后感(八):还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

  给孩子自由,这句老生常谈的话,似乎离我们的现实生活越来越远。今天的中国孩子,每一个都是全家的掌中宝,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吃的,穿的,玩的,用的应有尽有,无论父母的经济状况如何,一家人首先满足的就是孩子的需求。按理说,这样的孩子应该觉得很幸福了吧,然而恰恰相反,在孩子们的口中最常听到的话却是:无聊,没意思,没玩的,物质的丰富反而剥夺了孩子们童年本该享有的,种种无法复制与补偿的乐趣与自由。

  看过这本由美国勒诺·斯科纳兹所著的《放养孩子》,对其中的许多观点深有同感。作者说:童年本应该是探索世界的年纪,不是像个囚犯一样被关在家里,透过DVD光盘,视频游戏或车窗远远观看外面的世界。一个懂得如何照顾自己的孩子,要比对外面世界一无所知的孩子更安全,因为孩子不可能永远处在父母的保护之下。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拥有充实的童年,我敢保证,你自己小时候印象最深刻的事情当中,肯定有很多都是你自己独立去做的。没错,有几个字就是孩子们最有威力的魔咒。那就是:我自己做的!

  想想我们自己的童年,尽管物质匮乏,但那种无拘无束,无忧无虑的快乐,却是什么贵重的物品都难以取代。幼年时,我家三兄妹随当医生的父母生活在一个偏远的乡村小镇,记得上学第一天是父母给提前办好手续,自己和几个小伙伴走路去的。每天放了学,单位院子里的孩子们一起做完作业,就可以到田边地头小河旁四处闲逛,做游戏,逮昆虫,摘野果,只要吃饭睡觉时回家就可以。大人们忙于工作,孩子们乐得逍遥,却很少听到周围有多少危险的事情发生,有多少不良少年产生。如今我们都已人到中年,那样缺吃少穿的日子却感觉是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光。而今天的孩子再也不可能享受到那样的自由快乐,更无法想象没有父母眼手不离的照顾小孩子该怎么生活。

  作为全球公认最自由的国度美国,书中的作者因为让自己9岁的孩子不带手机,独自坐地铁回家,而饱受社会各方的指责,甚至被称为“美国最糟糕的母亲”。本来一件最简单正常的事情,却成为众矢之的,今天的父母和社会究竟是怎么了,中国和美国,虽然国情体制不同,父母对孩子各种各样的担忧却仿佛有过之而无不及,做什么都小心翼翼,三思而后行,以致包办代替,孩子变成父母手中有生命的木偶,完全丧失了自主与独立,于是啃老族,冷漠族,自闭族频出,许多违背道德人性的事,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父母爱孩子是天经地义,顺理成章的事,但如果爱得太过,管得太宽,最终只会适得其反。在本书的导言里,有这样的话:作者以中肯实用的“十四诫”告诉父母,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永远没有遭遇风险的机会,恰恰才是最大的风险,父母需要做的就是把需要的东西教给孩子,然后给孩子一个自己玩耍,自己闯荡,自己体验失败和自己赢得成功的成长历程。

  当然,如书中序言一李雪琴所言:放养孩子跟放任孩子完全不同,在育儿中,常见的错误便是矫枉过正,当我们不忍心看着孩子受到体制过多改造的时候,便有以尊重孩子个性之名行放任之实的观点冒出来,于是,孩子的错误或者坏习惯也在这个大旗底下得以姑息,任何时候,有效的监护和指导都是必要的,所谓放养也是如此,它应该包括激励、制约、示范和提示等,绝非简单地看着孩子像野草一样疯长。不管多么好的方法和理论,如果不能结合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而一味地照抄照搬,结果肯定不会都是皆大欢喜的。

  我自己的孩子7岁上小学,我们家离学校有15个公交车站那么远,是起点的第二个站到终点这么远的路程,开始是我和孩子一起坐公交上学,一个礼拜后,我们尝试让他一个人乘车上学,他父亲骑车在后边远远跟了两天,结果一切顺利,于是孩子从此一个人每天坐公交上学,至今已两年。孩子的独立性与每天父母送着上学的孩子明显好很多。诸如此类,我相信,正确的放养会给孩子带来全新的感受,成为他人生初期最宝贵的生活体验。只要父母愿意尝试,给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你会激发出孩子无穷的能量。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