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35岁,人生已败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35岁,人生已败

2018-03-01 18:23:35 作者:胡说又胡说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35岁,人生已败

  茅侃侃打开煤气罐自杀的那一刻,刚好停留在他35岁。

  这位曾经生活在聚光灯下的创业明星选择了这种方式来告别,很多人觉得惋惜。同为80后,我听到这个信息也是比较惊讶的,但同时,我也理解他的“身不得已”。

  车子房子都抵押了,重新创业也不太现实,毕竟之前几个项目耗光了资源精力和大家对他的信心;要重新让他去打工内心曾经骄傲也不肯低头,所以选择了这样一种方式来结束

  时不时会遇到一些朋友咨询我转行的事情,我一问年龄:37,38,42。遇到这种35岁以上的情况,我也很为难。一般来讲,35岁之后就不要随便转行了,但是他们确实也有不得不转的理由,转行的方法技巧和路径倒是很多,但是伴随而来的成本也很高。

  以前说起中年危机,都是四五十岁的事情,现在都提前到35岁了。整个社会其实都很焦虑。从“华为清退部分35岁以上员工”到“中兴被辞退员工跳楼”,这些新闻之所以热议,不是大家可怜这些被清退的员工,而是大家都很恐慌,害怕自己有一天面对这样的窘境。

  最“酷”的35

  35岁的人生只有一种“酷”,那就是“残酷”。

  人到35岁,上有老下有小,往往家庭负担重, 房贷、车贷、孩子教育父母赡养都需要钱。

  如果还在基础岗位,你的上司可能都比你年纪小,心理落差会很大;同级的年轻同事比你精力更旺盛薪水要求更低,如果你不是能力比别人强上一个档次,也有可能在公司内部慢慢被边缘化。某一次绩效考核不合格,或者合同到期公司没跟你续约,可能就只有重新在市面上找工作了。不过现在很多公司招人都只招35岁以下的,35岁以上的职场失业人士,要跟90后同场竞技找工作,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即使35岁爬到管理岗(虽然这已经是少数分子了),也照样会遇到职业危机:行业不景气,派系内斗,或者自己业绩不佳,失业的厄运随时可能降临。连华为这种巨头公司,对于部分34岁以上的工程师,都是说裁就裁,更别提大多数不那么正规,也不用顾及社会影响的中小公司了。

  这时候再出来重新找工作,自己心气又高,高不成低不就的。比中年离婚难过的,大概就是中年丢饭碗了。

  人在20几岁的时候,总期待35岁能财务自由,可是现实却是,35岁离失业更近。

  像我这种创业者,也同样面临很大的压力,即使现在顺风顺水,要是过几年市场不行了怎么办?

  回去打工吗?收入上的巨大落差,时间自由度上的落差,自主决定权的落差。我要是就此跌落,不知多少人等着看笑话。最怕大家在背后对我指指点点:那个就是吴寒笛,号称营销界吴彦祖,还不是没营销出去,自己灰溜溜的回来打工了。

  这个社会,对于35岁以上的人是很不宽容的。

  上有老,小有小,生活负担重,精神压力大。最关键的是,失败的成本高。年轻时瞎折腾一下没事,大不了从头再来;可是35岁这个年纪,你要是失败了,从头再来谈何容易,光是几个月的房贷车贷以及子女教育费用都会压得你喘不过气。

  我们中国人的一生,注定都是时刻操劳的一生,每一阶段都是如此:

  22岁前要努力读书。

  22-30岁,要努力适应职场,要有一些事业积累,还要赶紧找人结婚生孩子。

  30-35岁以后,应该是事业的快速上升期,要努力赚钱,承担起家庭责任

  到了35岁,其实是一个人生节点,要是在这个年龄上,你已经混得不错了,比如资产千万,那么接下来的路相对好走一些。

  要是混得一般,或者还在基层岗位上打转,其实真的不好办了。

  已婚的,要负担起家庭、孩子的巨大开支,真的挺难;未婚的,工作不给力,要想找个像样的老公/老婆,也不容易。

  很多岗位,拿着月薪两、三万的收入,看着还可以,其实抗风险的能力也很低,要是事业有个波动,其实也经不起折腾。

  当然,我写这篇文章,还是主要跟大家探讨解决方案。其实所谓的35岁中年危机,还是可以通过提前规划,降低其风险和冲击,甚至可以转“危”为“机”。这个事情我也想了很久,看过很多人的例子,在这里分享一下我的观点

  如何避免“35岁危机”

  应对35岁中年危机,最好的解决办法,不是临时抱佛脚,而是提前做好规划。下面说的这些建议,都是普通人可以做到的:

  方向规划

  30岁之后尽量就不要随意换行业和职业了。

  比如说你在贸易行业,30岁之后就不要再跳槽到房地产行业了。

  比如你之前做的是HR,30岁之后就不要转岗到销售了。

  这就像赌博一样,买定离手,错爱不究。

  任何一个行业,任何一个职业,做得好的话,都是有发展前景的,不然这个行业和职业早就已经被淘汰了。要折腾,要找方向,尽量在30岁前完成,到了30岁,就要找到一个能为之奋斗的行业和职业扎进去。

  这样的话,等你到了35岁,在一个行业至少也深耕了5年以上,如果公司出现动荡,那么凭你的行业经验和资源,在本行业再找一份工作不算很难。

  但是,如果你在30之后还频繁换行业和职业,陷入一种职业定位混乱状态,就不太好办了。

  物质准备

  一个人的抗风险能力,其实是和资产多少成正比的。

  年轻的时候,一人吃饱,全家不饿,人的经济负担较轻,往往容易大手大脚,这是不对的,应该培养储蓄和理财的习惯

  行业景气,收入高的时候,要知道:这一切不会永久持续下去。比如现在的互联网行业。赚得多就多存点,赚得少就少存点,量入为出,到了35岁,多少会有一些积蓄

  如果事业出现危机,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到那个节点再做选择,相对会从容很多。

  钱这个东西,即使不花出去,也是有它的价值的,而且我觉得这个价值是最大的价值,就是抗风险的价值,它给你安全感

  第二收入来源

  现在流行“斜杠青年”这个词儿,即同一个人,拥有不同身份和职业,我觉得特别好。

  很多人觉得选择了打工,就注定是靠时间换钱,其实不是这样的。其实大多数人,都可以琢磨在业余时间,做个时间、精力、资金负担不重的副业,私活儿、行业培训知识付费、自媒体、微商、淘宝,各种行业拼缝,其实能够琢磨的事情还是很多。

  你多看看我的文章,学点方法,慢慢找,总找得到可以切入的点。

  所以我其实不是很建议大家去找那些996式的,过于透支自己时间的工作:一方面影响健康;另外一方面,没时间思考,没时间做副业。

  副业不仅能拓展资源、经验、人脉,还能带来一些收入,做好了甚至可以创业;更重要的是,增加收入来源,是你对冲职业风险的一个方式。就像最容易被情所伤的人,恰恰是对于爱情忠贞不渝的人,因为他就一个对象,吹了就感觉世界末日了;而花花公子,很少为情所伤,因为对象太多了,一个不行就找另一个,恋爱的风险都被对冲掉了。

  另外一个收入来源就是可以做一些投资和理财。买房、炒股、买基金、做投资,这个因人而异,但是类似意识必须早做培养。事实上,有相当一部分人能晋升到中产阶层,靠的都不是职场死工资,而是投资理财。

  不要让另一半全职在家

  很多人收入不错,就让另一半在家带孩子了,这其实是不太明智的,除非你的钱多到一般自花不完,尽量不要让另一半当全职的家庭主妇(或家庭主夫)。道理也很简单,家庭收入增加一个来源,风险就会被对冲掉很多。也许你现在一个月赚几万块钱,觉得家庭开销都够。让另一半出去打个工,多赚个几千块钱意义不大。

  但是当你出现职业危机,另一半的收入就会显得非常重要了,哪怕是随便找个文员或者行政的闲职干一干,一个月也可以再贡献个几千块收入,至少可以让你从容的再找个合适的工作,避免坐吃山空

  20年前那波下岗大潮,想不开的一般都是夫妻双双下岗的,因为家庭瞬间失去了经济来源,就容易集体崩溃。而现在,如果夫妻双方都有工作,不大可能同时失业,回旋的余地较大。

  另外,另一半有自己的事业,整个人的状态也好一些,两个人都在同步成长,共同语言多一些,感情也会好一些。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35岁,人生已败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