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知乎超10万人关注的话题:人是怎么废掉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知乎超10万人关注的话题:人是怎么废掉的?

2018-04-17 22:00:58 作者:洞见出品 阅读:载入中…

知乎超10万人关注的话题:人是怎么废掉的?

  洞见(DJ00123987)——不一样观点不一样的故事,数百万人订阅的微信大号。点击标题下蓝字“洞见”免费关注,我们将为您提供有价值有意思的延伸阅读作者:洞见Lambkin

  跟不上地球自转的表是废表,跟不上时代进步的人是废人。

  ♬ 点上方绿标可收听洞见主播周周朗读音频

  知乎上有个关注人数超过12万,浏览次数达到2600万的话题:人是怎么废掉的?

  在这个话题下,有网友总结了四个词:闲,懒,不思考,不学习

  好像在这个时代,吃饱了睡,睡饱了起,起了就刷手机,成了多数人的生活常态

  阎锡山说,跟不上地球自转的表是废表,跟不上时代进步的人是废人。

  精选了该话题的几个高赞回答,与君共勉。

  01

  不懂得保持内在确定性。

  心理学上有个“20英里法则”,说的是:

  从美国圣地亚哥,到三千英里外的某个地方途径繁杂的地貌以及变化多端天气,每天走多少英里才是最佳的速度

  答案是,每天都走20英里。

  那么走完全需要150天,花费5个月左右,但极少有人能在5个月、甚至6个月的时间内走完全程

  有人觉得匪夷所思,每天走20英里而已,半年时间还不够

  吉姆·柯林斯把旅客归类成三种。

  第一种旅客,总是受路况和天气影响,躲在帐篷抱怨期盼天气好时多走点,但天好路顺的情况非常少,这种被外界干扰的旅客,总要花很长时间逗留在原地,需要花费八到十个月才能抵达终点

  第二种旅客,刚踏上旅程心情好精力旺,一路冲锋,但随着旅程推进,便逐渐失去初始的热情动力,速度变得越来越慢,到终点需要七到八个月的时间。

  第三种旅客,从不被天气和路况打扰,内心总保持良好的自律和稳定坚持每天走20英里,最终如期到达目的地

  稻盛和夫在《干法》里提到,所谓人生,归根到底,就是一瞬间、一瞬间的积累,如此而已。

  那些让人惊奇的伟业,实际上都是极为普通的人兢兢业业、一步一步持续积累的结果

  顺境不骄纵,逆境不退缩,谦卑执着,执着而无畏

  在外部环境不确定的条件下,要保持内在的确定性。

  倘若你不能确定内心的航线,总是被外界打扰,多半也成不了大事,最终只会沦为废人。

  02

  短期努力换不来预期回报,就放弃努力。

  有读者讲过一个故事

  “以前种过向日葵,每天悉心照料,定点浇水、施肥,盼着它发芽长大。

  可一两天、一星期过去了,花盆里一点动静也没有,就放弃了。

  过了段时间,家里需要空余的花盆,在阳台收拾时,才看到之前种向日葵的盆子里,有一颗枯萎的芽儿。

  原来它也曾努力生长,只是我给的耐心和时间不够。”

  前几天和大学同学老周吃饭,几年未见,本以为按照他当初的人生规划,现在早已经是飞黄腾达的老板

  碰了面才发现,那个学生时代聪明勤奋少年,现在早已成了大腹便便,“地中海”显露的油腻中年男。

  我问他,民宿经营得怎么样了。

  他摸着脑门,哈哈一笑:“啥民不民宿的,早黄啦,这玩意儿,看上去美好的很,实际上不好做啊。”

  酒过三巡,我才在老周嘴里听到些“心里话”。

  刚开始,从硬件设施人文管理,老周也算是花了心思去做的。

  只是后来刮起了一阵民宿潮,老周的民宿就被淹没在了浪潮里,关门大吉

  而在这阵浪潮里挺下来的,最后赚的都是盆满钵满,比如老周的邻居,以前开的桑塔纳,现在早就换成大G了。

  老周闷了口酒,叹道:早知道挺下来就是一场胜仗,当初再难也不会放弃。

  可人生,千金难买早知道,万金难买后悔药。

  放弃努力的人,不是废掉了,就是在通往“被废掉”的路上。

  03

  拒绝输出,丧失思考能力

  知乎网友@peachhhhh说过一段话:“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基本都是信息投入和产出组成的。”

  你看视频,刷新闻,读公众号,都是一种输入。

  当你开始输出的时候,你的投入才会通过大脑的思考和逻辑,内化对你而言有价值东西

  和哥们聊天,谈到知识输出这件事儿

  他说,以前还在上学的时候,听数学老师解题,听的时候都懂,听完啥也不会;听语文老师分析文章言辞华丽,轮到自己写时,词不达意;英语就更别提了,看懂不会写,听懂不会说。

  现在工作了,虽说没有懈怠阅读,身边一年征服百本书的,也大有人在,但一半以上的人都有个通病:书里的东西都留在了脑子里。

  真正需要表达的时候,想要出口成章,实际上支吾半天,想要说得圆满,其实勉强也就六十分。

  这就是只输入不输出的症状,如果你长时间不输出自己的知识,就会导致吸收的知识不断被遗忘,知识变成废料。

  我这哥们是个作家,他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来自于多萝西娅•布兰德的一本书:

  “拖延不动笔或是写不下去,造成这一现象的背后原因是:等待灵感火花迸发的依赖心理。这样做是为了追求完美的、理想的结果,就像总也等不到天光大亮一样。”

  你有一百种获取知识的方法,但思考了行动了,才是内化知识的唯一途径。

  存在脑子里的东西如果不去利用,最终也只会消散于无形。

  伯特兰·罗素说:“有些人你要他去思考,不如砍了他的头。许多人宁愿死,也不愿思考,事实上他们也确实至死都没有思考。”

  当你仅是沉浸在获取里,不输出,不思考,多半也离废掉不远了。

  04

  深陷捧杀而不自知。

  有这么个故事

  田里有一只骁勇善战的蛐蛐,脸黑项宽,腿长尾细,俗称“乌背老白青”,被它打败的虫儿,都尊它一声“老元帅”。

  老白青飘飘然,觉得自己势必天下无敌。

  一日,小飞蛾赞老白青:“大元帅,你可是我们的骄傲,若是与大公鸡相斗,定会凯旋。”

  老白青半信半疑,小飞蛾又赞:“公鸡虽大却笨拙,大元帅你身材矮小灵活敏捷,只要你敢于挑战,定能让它臣服,到时候就可以冲出虫届,威震鸡群了。”

  老白青被这么一顿夸,恨不得立刻就找大公鸡一试身手

  第二天一早,大公鸡站在矮墙上高声报晓,老白青见了,立马冲出田地,要与其一决雌雄。

  大公鸡正有些饿,斜眼瞟见一只蛐蛐近在脚边,一张口就将其啄进了嘴里。

  鲁迅先生曾总结出两种害人手段,其一就是捧杀。

  把人捧上天,使其狂妄自大欣欣然,然后再撒手,摔个稀巴烂。

  写了《苔》的袁枚,是清代数一数二才子,他在赴任县长之前,去向老师辞行。

  老师问他为上任做了哪些准备,他答准备了一百顶高帽子

  老师叹气,说年轻人怎么尽学些不上道的。

  袁枚很淡定:“社会人人都爱高帽子,有几人像老师这样不爱戴的。”

  老师点头,觉得袁枚讲得很在理。

  当袁枚告别老师后,同窗问他和老师聊的怎么样。袁枚笑道:“我已经送出了一顶。”

  “捧杀”于人而言,是一把温柔的刀,杀之于无形。

  也许有人能扛过无穷无尽的讥讽与艰苦,但是没有任何人能够抵挡住日日徘徊在耳边的糖衣炮弹

  当谗言足够顺耳,足够美丽,还有谁会用理智去思考真实的情况。

  ▽

  《活法》当中有句话:

  “当有人问‘人为什么来到这个世上’时,我毫不犹豫地、毫不夸耀地回答,是为了比出生时有一点点的进步,或者说是为了带着更美一点、更崇高一点的灵魂死去。”

  人来世上走一遭,不拼一把,白白浪费大好人生,一路长大一路废,却又何必呢?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请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 关注洞见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