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你不闭嘴,孩子怎么表达?” | 为什么让中国父母倾听那么难?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你不闭嘴,孩子怎么表达?” | 为什么让中国父母倾听那么难?

2018-07-30 09:01:53 作者:壹心理主笔团 阅读:载入中…

“你不闭嘴,孩子怎么表达?” | 为什么让中国父母倾听那么难?

  壹心理主笔团 | 触角

  大学女儿要用被奖励的钱买LV包,

  我应该怎么跟她说?

  前两天我逛知乎时看到上面这个问题,当时想试着回答,但又觉得太难了:

  给孩子买的自由担心是否助长孩子的虚荣心

  不给孩子买,有是否限制了她的愿望,会引起反抗

  要如何劝她,才能让孩子心服口服建立正确价值观呢?

  当我正苦恼时,我看到了这样一个答案,第一句就打我脸了。

  

  这个回答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很多现象

  很多家长最大的问题是说太多却从不听;

  太想做家长,却忘了把孩子当成一个人......

  而其中最戳泪的一句,就是:我什么都不想说,我想听她说。

  01 

  多少孩子一开口就会被堵住

  前两周我们发过一篇文章,其中提到了最近热门综艺少年说》的一个场景,让人看了很压抑

  一个常年生活学霸闺蜜阴影下的初中女生,带着被怼回来的担忧登上天台,向总是拿她和别人家孩子对比妈妈表露心意

  

  

  而此时妈妈听到后,先是立马指出了她学习存在的问题,然后说出了自己理由

  

  得到这个回复后,女孩再次想为自己争取:

  

  听到这里,妈妈没有再回应她的问题,而是开始反问她,那为什么妈妈提的要求你都达不到?

  女生听到这里又委屈无奈,知道说不动妈妈,所以哭着下了台。

  

  节目一出来后,很多人都在感叹:和父母沟通怎么那么难?为什么有时候我已经掏心掏肺了,但父母就像一座山一样难以推动和沟通?

  这似乎是典型交流模式:孩子开口的每一句话,都会被父母用各种教育的话硬生生堵住,背后的心声也往往无法被听见。

  之前看过一个新闻,青海15岁少年小陶由于不堪同学欺凌选择自杀。在他留下3封遗书中,尽数被霸凌的细节:拿饭盒,打开水、洗饭盒、倒洗脚水、洗头,勒索,甚至时不时就殴打,打到他头昏眼花。

  而这并非没有征兆。在事发的前一个月,一直在学校寄宿的他突然回家,询问之下他告诉父母被霸凌的事情。但当时父母只是因为他擅自回家把他责骂了一顿后,就将他送回了学校。

  之后小陶再次逃学,但这次不敢再回家的他,来到一家饭馆想要打工。随后好心老板收留他后打电话给其父母,告知逃学的原因并让他们领走孩子。但尽管知道孩子在受校园霸凌,但母亲还是劝说他不能逃学,并打算把他再次送回学校,而这一次,小陶选择了自杀。

  此时,看到遗书后的小陶母亲才恍然大悟追悔莫及

  如果那个时候,能真的听进去孩子的话,听听他为什么冒着逃学的惩罚也要回家的理由,了解心底恐惧可能一切都会不一样了。

  说到底,比起不会好好说话,不会好好听话才是很多中国父母的问题。

  02 

  没有被听见的孩子,最后都沉默了

  之前在做教育方面工作时,我常常会遇到不少父母的困惑为什么孩子总是不愿意跟我聊天?

  除了自我意识觉醒之外,孩子心中的沉默和不想说,其实更多是因为:曾经说了,但是被反驳,被惩罚,或者被忽视。这些反驳、惩罚和忽视,本质上是一种情感拒绝

  像小陶一样,经常被拒绝的孩子,往往难以和父母袒露真实心事,并且可能衍生出一些不健康的应对方式,在家庭生活中过得隐忍而孤独

  (1)表面上顺从,私底下叛逆 | 被动攻击

  之前在早会上JK分享了一个用户留言:

  每次只要我的话是以“我想”“我要”“我打算”开头时,妈妈总会等不及我说完,便开始迫不及待地反驳我,或者想办法阻止我了,最后我学会了说谎,很多事情自己悄悄做了,也不愿意再和她分享心事了。

  很多她让我做的事情,我也总是搞砸,例如让我洗碗我总会洗得很油,想用这种方式来让她感受到我的不满,也反抗她的安排

  这种行为本质上是一种被动攻击 —— 用一种隐蔽的方式表达攻击和愤怒当他意识到自己的所有需求无法被正面满足时,他选择了表面上顺从妈妈的意思,不再提出自己的需求,实际上却用疏离和搞砸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这种长期的对抗,会消耗孩子很多生命力,即使在对抗中获得胜利也很难获得快乐,相反,他们会越来越认定无法从父母那里获得支持和爱,越来越沉默和孤独。

  (2)得不到的就也算了吧丨自我压抑

  前几天朱雨辰因为妈妈的一番言论上了热搜,有段几年前的采访网友找了出来。我们才发现,面对强势的妈妈,朱雨辰并非没有表达过自己的需求,只是都没人听。

  当时有次妈妈做了一盘鸡毛菜,但朱雨辰当时不想吃,可能是没胃口不喜欢,也可能是太累了。妈妈没有询问为什么,只是立即拿出了自己的手急着劝说:为了弄这道菜妈妈把手都弄裂开了,你怎么说不吃就不吃呢?

  听到这句话后,朱雨辰压力更大了,甚至放出狠话:你会把我搞死!

  同样的,这句话也得不到回应和妈妈的改变。他最后选择了妥协,把鸡毛菜和面弄在一起,硬生生吃撑了。

  后来回忆这件事情,他说:“何必呢?”表情并不明朗语气中透着无奈。

  这其实是长期得不到理解、需求无法被满足下的自我压抑,言下之意就是:算了就这样吧,反正说了也没用,反正我的需求你也看不到,我就按照你的意思来吧,没关系.......

  节目里面有个画面,朱雨辰送走了所有前来聚餐的朋友后,一个人抱着小狗望着门呆了好久好久。妈妈在一边的演播室里面吐槽他曾经的女友,而他现在依旧未娶,在孤独的夜里失落着。

  (3)我想要的不合理丨自我否定

  如果一个孩子从小没有被倾听,那他可能会产生自我否定的惯性,甚至产生自我认同和自我价值感上的问题。

  例如一个内向的孩子被要求社交时,他可能会表达出害怕、不愿意去的想法,此时若父母只是简单粗暴地认为会社交是件好事情,没有重视和理解,反而强迫孩子去社交,会让他产生这样的困惑:

  我对于社交的这种不适感是不合理的;

  我不想社交的想法是不对的;

  是因为我不够好,所以我才没办法和其他人一样快乐地融入集体.....

  这种自我怀疑和否定,也将让孩子生活在自我攻击中,在大家面前变得越发的自卑

  03 

  能被倾听的孩子,有多幸运

  讲道理、爱孩子的父母不少见,而愿意听孩子说话的父母更难得。

  在《少年说》中还有这样温馨的一幕。

  一名初二男孩吐槽说,小学期间被要求每天吃1个苹果,这样吃了6年共2190个,等到上初中总算不用吃苹果了,却被安排每天吃一个鸡蛋,一吃就吃了一年半,至今500多个,说多了都是泪。

  最后他喊出了自己一直以来的心里话

  

  

  听到这段话后的妈妈,虽然调侃说是因为吃苹果和鸡蛋儿子才长这么帅的,但到最后,还是爽快地答应了

  

  尽管是个小小的需求,但妈妈这句简单的“好的,不吃就不吃”,不讨价还价,不谈条件爽快得出于意料,赢得了全场学生的欢呼和鼓掌

  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男生和妈妈的整个沟通氛围,与本文开头紧张的女孩完全不同。无论是大喊自己的需求,还是笑着反驳妈妈说他“帅”的调侃,都非常自然轻松

  这可能也是他们家里的一种沟通习惯声音流动而不是被堵住,情感能被看见而不是被忽视,需求能被接住而不是被反驳,孩子才能如此踏实淡定地说出心里话。

  著名心理咨询师武志红老师曾说过,生命力如果被看见,才是好的生命力,才能有创造有向上,但如果生命力没被看见,那将会衍生出来愤怒等负面情绪

  被倾听也是一种被看见的形式,能被听见的孩子注定是幸福的。

  因为这意味着,他们的需求和情绪能被接纳、理解和对待,真正意义上得到了父母的支持,在如此安心和流动的家庭环境中,他们的生命才能放松柔软,得到释放

  04 

  倾听是一门技术活,要怎么做才好?

  对于大多数父母而言,倾听是“反人类”和“反直觉”的。

  给孩子建议指导,帮他们解决问题,或者阻止孩子“不够成熟冲动”,已经根深蒂固地成为父母的第一反应,倾听并非易事

  那究竟应该怎么做才好呢?

  两年前我参加过一次教育培训,在一次课堂上老师抛出一个问题:“如果上课过程中,孩子突然哭着要出去怎么办?”

  大家开始讨论和回答,答案大概分为几类:

  1.建立规则:告诉他这是课堂,不能哭闹

  2.同伴学习:让他看看其他的小朋友那么安静,要向他们学习

  3.注意力转移:用玩具转移他的注意力,让他忘了哭闹

  最后老师说,

  如果是我的话,我会先听他说为什么:

  我会安排其他小朋友安心学习,然后拉着他到一旁安抚,问他为什么哭:是身体哪里不舒服,是突然发生了什么事情,还是有什么不开心.....最后才想办法帮他解决。

  要相信孩子的每个请求和情绪背后,都有他的原因,对他而言都不是一件小事

  我们要认真听,认真对待。

  最后,回到文中很多父母苦恼的问题:孩子为什么不愿意和我聊天怎么办?

  其实通往孩子内心并不难,在开口教育他们之前,先用这2把钥匙

  一句温柔的“我想听你说”;

  和一句发自内心的“为什么”。

  这也就够了。

  注:文首知乎回答源自知乎答主“娜珈”,

  原答案链接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9764146/answer/418564691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 The End -

  为你推荐 

  来自父母温柔的倾听,正是注入孩子心理的营养,而很多父母本身,是缺乏心理营养的。

  童年时缺乏父母倾听和肯定的人,容易自我怀疑和否定,自卑、认为自己不好、不值得被爱。为人父母后,还会在无意识中,将这种缺失遗传给孩子,让孩子生活在自我攻击中。

  改变这一切的前提,是先疗愈自己,并且越早越好。童年已经不能重来,我们该怎么办?

  好在成年之后的我们,是有能力做自己的父母、补足心理营养的。向你推荐这门已经为1万人带来改变的课程《童年缺失的心理营养,如何在成年后补足》

  

  ☝长按扫码开始学习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