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法国妈妈育儿经》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法国妈妈育儿经》读后感10篇

2018-08-27 05:49: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法国妈妈育儿经》读后感10篇

  《法国妈妈育儿经》是一本由(美)帕梅拉•德鲁克曼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30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法国妈妈育儿经》读后感(一):我们的生活是不是太随意了,还是应该有点要求的。

  人家都说七八岁的孩子特别讨人嫌,可我家的小少爷为什么才三岁多就让我有点儿不能忍受了呢?三岁的叛逆期加上全集控再加上初到幼儿园的小小不适应,一下子把我可爱懂事识商量的儿子变成了一个小霸王。之前从育儿书上学来的曾经百试百灵的转移视线欲擒故纵全都宣告失败。讲道理试过,全明白,但不听。小打小骂小惩罚也试过,哭一哭(有时连哭都不哭,神了,真有那么坚强?),一点儿都不怕。反正就是坚持大人作对到底了。

  面对这么一个说不听动不得的孩子,看来我还得学新招儿呀。那天在网上看到《法国妈妈育儿经》一书的简介当时的感觉真是羡慕嫉妒恨呀。同样都是妈妈,人家怎么就能收获小人儿的尊重培养彬彬有礼、具创造力艺术天赋宝贝;同样都是妈妈,人家怎么就能拥有优雅轻松,高品质的生活?法国妈妈既可以保持住家长权威,又能给孩子充分自由,她们的孩子既非常听话,又不是一味顺从,能坚持自己个性。真的可以做到这些吗?

  翻开这本书之前我一直在祈求,千万不要让我看到一本炫耀的书呀,在饱受自己家孩子折磨同时,看人家轻松的调教好孩子不是二次受刺激吗。还好还好,用几天时间读完了这本书,收获还不小。首先,我们要调整一个观念,那就是:妈妈是妈妈,孩子是孩子,孩子已经从肉体上和妈妈分开了,我们就不要总在精神上过份的牵挂他,妈妈和孩子都是独立的人。从孩子一出生起,我的主要精力就都集中在他身上。从小时候无微不至照顾,到大点之后充满鼓励爱护陪伴,都让孩子的幸福感自信心倍增。但是,这种爱也造成了我生活情趣上的缺失、孩子对别人关注度要求的提高和孩子独立性上的差距。其次,感觉国家庭的规矩执行都是很严格的,不像我们家,太偏美式,自由大世界一样。孩子倒是被尊重了,但是家长的尊严在很多时候都没有得到保障。规矩定出来就要大家一起去坚决执行,可以经过磨合而调整,但不能任意改变、废除。最后,用自己的魅力影响孩子。这点我觉得非常重要中国妈妈大都为孩子、为家庭拼命牺牲根本打扮自己,也没有什么高雅爱好,每天不是做家务,就是陪孩子做功课灰头土脸的。这样妈妈,不用说孩子,就连妈妈自己也会真心不喜欢。如果我们能够好好的支配时间,既保证家庭生活的品质,又能使自己得到提高,让孩子对妈妈既亲又爱,既尊重又敬佩,那么何愁亲子关系不好

  写了这么多,回头细想,改变真的就在生活中一点一滴小事里。每天多听一点儿音乐,少一些吵闹,多读几本好书,少看几集肥皂剧,多带孩子去公园博物馆增长见识,少在家当一天沙发土豆,只要坚持下来,孩子总会向好的方面发展的。

  我们的生活是不是太随意了,还是应该有点要求的。

  《法国妈妈育儿经》读后感(二):法国妈妈育儿经

  浅浅出生快半个月了,这半个月的时间基本上没有睡好觉,刚好在豆瓣上看到一个友邻分享了看完这本书的一些看法,挺有意思的,于是花了几个小时的时间看了一下。

  本书将的是一位美国妈妈移居法国后,在法国的各种育儿的经历。主要的内容是在法国,爸爸妈妈们是如何培养孩子的,其中不乏拿美国来进行对比(感觉和中国比较类似),法国的育儿理念受到卢梭和多尔托的影响,主张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即使在非常小的时候,孩子也有自己的认知,有自己的思想的,对待孩子应该是把他作为一个小大人来看待。

  作为大人,应该善于倾听孩子们想法,并且向他们解释这个世界,对他们的信任和尊重会赢得他们对自己的信任和尊重。在培养孩子的时候,应该给他们设定一定的界限,什么时候可以干,什么事情能干,而在界限之类,孩子可以自由地做任何事情,以睡觉来举例子,可以要求孩子在 9 点钟就进自己的房间,但是具体她在里面做什么样的事情,我们可以不管,这样,孩子在里面玩耍,一会儿累了,就会自己上床睡觉。这样的好处是可以保证孩子的教养安全,有素质情况下,最大程度地让孩子的天性可以得到自由的发挥

  当然,除此之外,作为家长,千万不能以孩子为中心,家长应该有自己的空间和时间,也是独立的个体,不能一天到晚地追着小孩子跑,孩子是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但是生活中应该还有其他也非常重要的部分:工作,旅游,夫妻之间的约会等等。不能认为有了孩子,那么家长所有的时间就都是孩子的了。孩子长大了还是会独立,会离开,而你的配偶才是与你度过下半辈子的人。这方面,我们已经见到我们的长辈身上的一些悲剧,我不止听到一个人提起过,他的母亲有说过:「要不是为了你,我早就自杀了」这样的话,这样把孩子作为绝对重心的家庭往往会导致家庭的悲剧,我们这一代人,不能重蹈覆辙

  书中除了写了一些发过的育儿理念之外,也有一些比较实用操作,比如如何让宝宝养成在几个月内就能够整晚睡觉的习惯关键就是在孩子半夜哭起来的时候,先等一下仔细观察一下,看下孩子到底是不是真的需要换尿不湿了,或者真的是饿了,可以让她先哭上个几分钟,小孩子的睡眠周期大概是两个小时左右,哭一会,她会尝试控制自己,然后直接进入了下个睡眠周期了。作为家长,在这方面不能太急,需要有点耐心,有点狠(作为一个父亲,我发现女儿哭起来的时候,我就有一种冲过去抱抱她的冲动),控制一下抱她的冲动。这个技巧,我们也在尝试中,期望在浅浅几个月大的时候可以整晚地自己睡眠。

  另外一些有用的操作就是如何养成孩子在吃东西上的一些习惯。一个是养成孩子定时吃饭的习惯,方法是让孩子能够等一等,不能孩子想吃的时候就想吃,慢慢习惯之后,孩子会在吃饭的时间尽量吃饱,然后即使饿了,也会自己耐心等一等。另一个是如何给孩子尝试各种食物,就是如果孩子不吃某种食物,可以几天之后再尝试给他吃同一种食物(可以用不同烹饪方式),经过几次之后,孩子就会吃的。

  当然,本书也有不少瑕疵,一个观点抛出来,和这个观点无关的废话有点多。有几个章节作者主要就是在讲自己的经历(比如,双胞胎出生的那一章节),而没有谈育儿的内容,比较水。总的来讲,书中的一些方法和观点对于新爸爸妈妈们还是有一定的参考意义的,建议兴趣的可以阅读一下。

  《法国妈妈育儿经》读后感(三):法式育儿,比你想象中要粗犷得多

  只要贴上“法式”的标签,这事物必定是优雅、时尚

  沉浸在婴孩尿片奶粉世界里的宝妈,蓬头垢脸,随便穿着居家服、挂上拖鞋就出门。哪有心思去关注时尚呢。

  和宝妈一样想法的爸爸妈妈,恐怕会错过一本有思想深度、有实战指导的育儿书。因为这本书大大地贴上“法式”标签,冠名为《法国妈妈育儿观》。

  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美国籍作家,在巴黎结婚成家,先后生了一个女儿和两个双胞胎儿子。在法国生活的那些年,作者夹在美式和法式育儿的冲突中,也从中研究两种育儿观念的差异

  真正法式育儿,在现在中国父母看来,简直是简单粗暴

  宝妈挑选书中其中的两章,带大家看看“法式育儿”有多么粗犷。

  ================当爹妈以后没得睡安稳觉吗?法国父母好像从不担心。==========

  作者第一个孩子出生几周后,被小区邻居问得最多的问题是“小BABY搞定她的夜晚了吗?”意思是问,你家孩子能睡上整晚觉吗。来自美国的作者很好奇为何邻居会这样问。等她调查身边的法国父母后,她更吃惊,“大部分法国孩子,在出生2至3个月就可以睡上整晚觉”。

  作者不相信法国的孩子会如此好养,因为她身边的以英语为母语的朋友,尤其是美国的,没有一个不为初生婴儿的睡眠而烦恼

  宝妈也不太相信。宝妈身边吃母乳、吃奶粉的,自己带的还是老人家带的,能在一岁前后睡上整晚觉的婴儿不多。目前认识能早在2个月大就能睡整晚觉的婴儿只有一个,其妈妈是一个新生儿科医生。而宝妈家的大宝,直到两岁多,才学会睡整晚觉。

  作者一家虽然生活在法国,但孩子不会自动变成法国人。家里孩子3个月大时,夜里还是要醒来几次,两夫妻被折腾得无法休息。作者决心要好好研究法国人是如何教会小婴孩睡觉的问题。

  作者求助在美国纽约执业的法国籍儿科医生麦克-科恩。在这位医生的带领下,生活在纽约的美国孩子同样建立起法式睡眠习惯,2至3个月大时就可以睡整晚觉。这位医生是这样建议的:“我的第一个干预是,自宝宝出生,不要在夜晚动不动就出现在宝宝面前,给宝宝一个自我安抚的机会,即使是对刚出生的婴儿,也不要自动地回应他。”

  肯定有父母担心,孩子这么小,万一晚上独自饿怎么办。这位医生解释,不必担心4个月或更小的婴儿夜晚会饿的问题。“她饿了,但她还不需要喝奶。你在半夜的时候也会饿,但你会忍住不吃,因为这样对肚子又好处,可以让肠胃好好休息,这对于宝宝来说是同样的。”

  这个医生的建议,是有科学根据的。不论大人还是小婴孩,每一段睡眠都是存在周期节律的。每一段睡眠大概持续1个半小时至2小时。为什么成年人可以睡整晚觉?因为成年人每段睡眠周期之间没有完全清醒过来,每段睡眠就连接起来了。这位医生解释“新生儿一般都不会自己连接睡眠周期;但到了两三个月的时候,如果给他机会学习,一般都能学会”。小婴孩一开始不会睡整晚觉,“宝宝会在两次睡眠周期之间醒过来……在他们学习连接这两次睡眠周期时,哭一下是非正常的”。

  经过这样的解释,连作者在内的很多美国人接受法国儿科医生的建议,让小宝宝学习建立睡整晚觉的习惯。只不过,作者家的孩子已经超过4个月大,“这个方法只对4个月以内的宝宝有效”,因为孩子再大一点儿,“不好的睡眠习惯就已经养成了”。

  作者接受这套睡眠理论,用“任哭法”让孩子学习睡眠,也就是让孩子在两次睡眠周期之间哭过去。事实上,作者用了两个晚上就让孩子学会睡整晚觉,不禁感慨,孩子是为了父母而醒过来的。

  培养初生婴儿建立睡整觉的作息,反映法国父母的育儿哲学。“法国父母认为他们的工作是教宝宝如何睡好觉……之后,他们会用同样的态度教宝宝养成好的卫生习惯、均衡饮食、骑自行车”。法国父母认为,(半夜起床照顾孩子)是 “孩子出现睡眠问题,而且整个家庭失衡”。

  法国父母的育儿方法比较粗暴,他们不会认为半夜操心孩子睡眠饥寒是奉献表现。“对于法国人来说,教小宝宝睡整晚夜觉,并不是懒惰家长自私策略,它是孩子学习自立、学习享受独立的个体,非常重要的第一节课”。

  宝妈家第二个孩子刚出生那会,宝妈没有一个晚上睡得好。即使夜里孩子醒来次数不多,但孩子稍有动静宝妈就会醒来;担心孩子在大冬天不够暖和,半夜把孩子从婴儿床搬到大床被窝里。经历一个多月夜失眠,宝妈决定对孩子狠一点,夜晚把孩子放回婴儿床。自从孩子夜睡婴儿床,宝妈醒来次数就减少,不再容易被孩子的轻微动静而影响。只消两个夜晚,孩子就习惯了睡婴儿床。不到一个礼拜,孩子夜醒的次数降至1、2次。到孩子将近3个月大时,已经学会睡整晚觉。

  正如作者所说,“那些夜晚对宝宝哭闹反应慢一点的父母,大多会有一个乖乖睡的孩子”。

  =========================你的孩子是“老板”,还是“员工”?=================

  作者在法国居住数年,从街头公园、幼儿学校、朋友聚会上,观察到各式各样的孩子。最令她印象深刻的是,法国孩子不像美国孩子,不会冲着家长、老师顶嘴。

  对比之下,作者身边的美国家庭,孩子简直就是上帝。比如,在一群美国人朋友聚会上,当一个3岁小女孩出现的时候,餐桌上的20多个大人是停下谈话、“将注意力全部放在这个孩子身上的”,或者对着孩子幼稚表演拍手称赞

  一位熟悉法国美国育儿文化差异的美国妈妈说“美国人的方式又有点太极端,养孩子就好像孩子在统治世界一样。”

  这番话是不是听起来很熟悉。看看身边的国内家庭,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乃至叔舅姑姨围着小孩转,每个人把孩子当成宝贝,甚至大声地直播孩子的一举一动,孩子再幼稚的举动都会被大人惊呼“真棒”。

  但法国人会受不了。不止法国的父母很严厉,连医生都会对小孩严厉。

  作者的一位生活在法国的美国籍妈妈,有一次带1岁的孩子去看医生。当时孩子哭闹,拒绝站在体重秤上,孩子妈妈蹲下来想说服孩子。医生阻止了她。他说“不要向他解释为什么。只说‘这就是你要做的,你上秤就好了,不能讨价还价。”这位朋友觉得很惊讶,认为儿科医生太严厉了,就换了医生。

  聊起这件事,在法国土生土长的一位爸爸认为,那位医生的做法并没恶意,相反,他在帮助教育孩子。 “他说你自己要很确定,你需要让孩子站在秤上。如果你给他很多选择,他就会有不确定感。你必须让他知道这就是他需要做的,不是坏事也不是好事,就是这样……. 这是很简单的动作,但这是任何事的开始。对待有些事情,根本不需要解释。”

  “法国父母会在孩子早期就把界限设立好……要让自己有权利对孩子说‘立刻给我站到秤上去’”。

  如果你是当孩子是“老板”,恐怕从此“你的时间就不再是自己的了”。但是,法国人会让孩子知道,父母才是“老板”。对法国人来讲,“养育‘小皇帝’的生活是不平衡的,对整个家庭也不利……这会磨灭日常生活中的许多快乐,不管对父母还是对于孩子”。

  “一个孩子越被宠爱,他就越不开心……当一个孩子被自己的欲望淹没,他就会开始发脾气”。给孩子设立界限,一个家的生活才不会失衡。而对于孩子来讲,有自信的父母的指令,会让他们不会不必要地焦虑。

  ==========================为何宝妈会推荐?==========================

  这本书,是宝妈怀第一胎、还是个职场女性的时候买的。当时只记得,难怪法国女人可以优雅地当妈,因为当地政府会提供保姆津贴、超低廉的日托班。待宝妈将大宝接回家,正愁如何教育3岁小孩建立独立生活能力时,想起这本书,里面提供有效的方法。如今宝妈再添一娃,在此书帮助下,3个月不到的小婴孩建立良好睡眠习惯。

  读此书最有意思的地方,不是看作者引用的各种理论和实验,而是看到如今国内育儿各种流派的影子。你以为那些从小给孩子海淘大牌奶粉贵价衣服、上天价早教班、上学之余热衷兴趣课的父母过度紧张,恐怕美国中产阶层父母的做法才真的称得上“让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你以为那些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过于纵容,那些围着孩子转的老外才是真的“把孩子当成上帝”。你认为那些从小要求孩子定时定候生活学习的家长太过严厉,连法国儿科医生都要求家长不要给孩子机会讨价还价,那会吓你一跳。

  究竟哪种育儿哲学是最佳的呢?作者不断查阅专业图书,采访生活在法国及美国的朋友,在法国甚至在美国本土寻找法籍儿科医生的帮助。她发现,普通人的法国家庭,普遍遵循一些连他们都叫不上名的育儿法则。这些朴素又有科学根据的育儿方法,帮助作者轻松地养育三个孩子。

  没有哪种育儿方法是放之四海均皆准。作者没有用文字强力推销“法式育儿”,行文的姿态非常低,文笔亦轻松有趣。即便看到最后,你不认同作者的做法,你也会欣赏作者实事求是的态度,因为在讲故事当中,作者安插了有关育儿的科学实验和著作依据。光是获知这些,读此书都值回书价。

  这本书原文是英文版,中文版翻译也非常不错,适合平时轻松一读。值得注意的是,市面上还有一本打着法式育儿的书,名叫《法国妈妈育儿经2》。这本书是另一个美国籍记者所写,只是在法国呆了几个月,尝试用法式育儿来教育家中二孩。行文啰嗦、毫无逻辑可言,没啥实质性建议或有用的经验。千万不要被书名误导而买。

  《法国妈妈育儿经》读后感(四):《法国妈妈育儿经》书摘

  1、在40周蜕变成母亲,不应该成为剥夺你做女人的权利的理由。

  2、宝宝有时候确实需要喂奶或者抱抱,但如果我们不暂停一下观察观察,我们就无法确定。“当然,如果(宝宝的)哭闹变得更坚决,就需要你喂一下了。”科恩在书中写道,“我不是让宝宝大哭特哭。”他的意思是,你要给宝宝一个学习的机会。

  3、让孩子快乐的最好方法是让他们感到受挫。“并不是说你不让他们玩耍,或者不去拥抱他们,” 普莱克斯说,“当然必须尊重他的感觉、他的节奏和他的独立性。简单说来,孩子必须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他不是世界的中心,而事情要一件一件地做。”

  4、认为家长应该认真倾听孩子,并向他们解释这个世界。

  5、即使是好妈妈也不应该时时服务于子女,而且也没有必要对此感到抱歉。

  6、 “当我在孩子身边时,我投入我100%的精力。但当我不在时,我就彻底放松。”

  7、孩子明白他不是世界的中心,这对他的成长有好处。”

  8、 “如果一个孩子一开始发飙,父母们就赶紧给吃的让他们安静下来,那么他们以后只要遇到问题,就会寻求食物的安慰。”

  9、教孩子,而不是管孩子,这种观念会让法国的父母说话语调温柔

  10、有些赞扬对孩子有好处,但是如果赞扬得太多,你就不能让他过自己的生活了。让孩子们“过自己的生活”并不是要把他们丢到野外去或者放弃他们(虽然法国学校组织的旅游确实让我有一些这样的感觉),而是在承认孩子并不是父母想要成为完美家长这种野心的载体。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着他们自己的品位、愉悦和对世界的体验,他们甚至有着自己的秘密

  《法国妈妈育儿经》读后感(五):家家有本育儿的经

  看过好多家爸爸妈妈的育儿经了,有的是低调的炫耀自己的成功,有的是强势的得瑟自己的御女术,比如说曾经的虎妈,她觉得自己是成功的,但是未必读者会认可,我就是持反对意见者之一,我觉得跟孩子的快乐相比靠强横专制的逼迫得来的成绩根本不值得炫耀。在看到这本《法国妈妈育儿经》之前,我还在忐忑猜测这是不是又是一本虎妈狼爸的著作,看到封底虎妈蔡美尔的短评,直觉得她不配,但是她说的话挺对,就是“不同文化背景的父母应该互相学习”,虽然我相信她根本学不来,也做不到法国妈妈的态度,真按照法国妈妈的方法去教育她的女儿,她会感到痛心、难受到无法忍受,毕竟她在书中曾经坦率的写过,因为吃一段饭的时候女儿忤逆她该怎么吃的建议而那么难受。对于一个控制欲这么强的妈妈来说,这本书绝对不是她的菜。

  这本书是一个美国妈妈写的一段在法国居住时发现的两国之间的育儿差别。从文中可以知道,作者以前是个一点育儿经验也没有的职业女性,一直忙于工作,直到失业后嫁人,自然而然的怀孕生产,然后就是在漫长的育儿之路上摸索总结经验。可以说,结婚怀孕生产育儿对作者来说都是第一次,在这方面她并不会比别的新手妈妈强多少也就是一张白纸一脸茫然。但是作者有个别人没有的优点就是做过记者善于表达感受,善于观察总结。在书中,作者把她怀孕时对孩子的期待和对未知事情的焦虑都详细的记述下来,从中可以看出,等待一个孩子的时候,他和我们没有什么不同,都是希望与焦虑并存,既充满期待又无知不安。

  孩子生出来不好带,在她的印象中,美国妈妈焦头烂额,法国妈妈轻松自如,这是她看到的,所以她仔细观察深入思考了,然后发现了两国妈妈的育儿方式的不同,看到了人家的长处。比如说,小婴儿夜里不睡觉的问题,是因为妈妈太敏感对孩子照顾得太及时响应速度太快了所以孩子才睡不着,如果妈妈不理睬孩子的哭闹,孩子知道没指望就会收敛会乖乖睡长觉。这样看来就是妈妈太殷勤干扰了孩子的休息。所以作者总结出育儿绝招1就是“孩子哭了不要立即去抱”,哭啊哭啊的就睡着了。这样做想当然会有效,但是这样做科不科学谁知道?

  作者还总结出了其它看似好用的育儿绝招:

  绝招2:孩子一日四餐定点定量,绝对不给零食;

  绝招3:六岁前,让孩子多听音乐会,少识字;

  绝招4:孩子不是“宠物”,是需要平等对待的“小大人”;

  绝招5:在家里,孩子不是中心。妈妈才是“老板”。

  好的教育没有国界,不同文化背景的父母应该互相学习,我相信好的教育不都在法国,美国也有,只是作者过分迷信法国,没有发现来自本土的圣经罢了。当然,作为聪明的中国妈妈,我不觉得会比她们差。作者的经验都是感性认识,虽然没什么理论支持,但是在她自己的试验品小豆豆身上都看到过转变。一个孩子一个样,这些绝招对作者的孩子好用未必就适合所有的孩子,自己的孩子自己了解,多用些心思跟孩子建立起感情,想怎么教育妈妈说了算。

  法国妈妈的育儿经,我已经学习过了。作者在书中写出了育儿的从无措惶恐到坦然淡定的转变过程,每个新手妈妈都会经历过同样的过程然后走向成熟。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妈妈的保驾护航,妈妈的经验随着孩子一起增长。

  一本书能够吸引人,文笔很重要。一本译文能够受欢迎,翻译的水平很重要。我看不出翻译上的准确与否,但是我看可以读出来翻译完的中文感觉好不好。我觉得,在翻译上,这书还欠火候,生硬不够优美,比如说第15页最后一段的第一句话:“我有许多说英文的朋友后来都离开了法国,通常由于他们的工作变动”。看这句不伦不类的中文,翻译的时候难道不可以调整一下语序让句子更通顺更符合国人的阅读习惯吗?是没能力呢还是觉得没必要呢?这样的文字,我看着不喜。

  家家有本育儿经,别人未必比你行,所以信自己,给孩子爱和尊重还有适度的约束,轻松养大好孩子。

  《法国妈妈育儿经》读后感(六):中、美、法三国妈妈大PK

  在中国虎妈、狼爸、鹰爸引发激烈争论之际,人们开始逐渐思考何种教养方式更为适度,能帮孩子走得更远。中国悍母式的严厉管教效果显著,但难免会有扼杀孩子的创造性之嫌;美国自由式的教养激发孩子潜能,但又容易陷入放纵养育的怪圈。

  而此时,极具超前视野的妈妈们已把目光投向法国——一位在法国育儿养育了3个宝贝的美国妈妈帕梅拉•德鲁克曼著书宣称:在育儿智慧上,法国妈妈更高一筹。

  法国宝贝是世界上公认的最彬彬有礼、最具创造力和艺术天赋的宝贝;

  法国妈妈优雅、轻松,享有较高的生活品质;

  这一切都源于不一样的法式育儿经!

  帕梅拉•德鲁克曼的这本半自传、半人类学的《法国妈妈育儿经》(Bringing Up Bebe: One American Mother Discovers the Wisdom of French),上市即引发全球父母和权威媒体的关注,迅速蹿升美国亚马逊网站畅销书榜、《纽约时报》畅销书榜第1名;版权售出英国、法国、意大利、芬兰、瑞典、丹麦等18个国家;《华尔街日报》《出版人周刊》《三联生活周刊》《文汇报》等45家国内外权威媒体纷纷强力推荐。

  近日,《法国妈妈育儿经》中文版已由中信出版社引进出版,从怀孕、喂养、习惯养成、入托等各个方面对法式育儿进行了深入的讲解,结合权威的人类学、教育学著作对这些做法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进行分析,为0-6岁中国孩子家长提供了全新的育儿视角和选择。这种跨文化的视角更像是一面镜子,既能映射出中国父母对“过度养育”“独生子女日益骄纵、心理脆弱”的焦虑,也能引发人们关于“儿童究竟是什么?”“孩子的天性如何”的哲学思考。

  中美“草莓儿”PK法国“蒲公英孩子”

  中美妈妈认为:宝贝像“草莓”,有不满了自然要哭闹,喊叫也是不可避免的;

  法国妈妈认为:每个孩子都是思想家,他们有强大的内心和成长节奏。他们能够受挫,更能够学会等待,就像是随处播种就能生长的“蒲公英”。

  中美妈妈普遍认为孩子就是一张白纸,妈妈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因而在养育过程中大多事无巨细,希望让孩子的成长不留遗憾;而法国妈妈却认为每个孩子都是思想家,相信孩子在自我创造,有着自己的成长节拍。

  法国妈妈在育儿态度上表现得更为平静,她们不会过于紧张,也不会轻易打断小宝贝的成长节奏。她们相信宝宝是有学习能力的,能够应对挫折的小人。法国宝宝两三个月大就能睡整夜觉了,她们不认为半夜起床照顾孩子是父母奉献精神的体现,相反,她们觉得这是孩子出现了睡眠问题,整个家庭都会失衡。法国宝宝大约4个月开始,就有固定的吃饭时间,而且不吃零食。他们很少大喊大叫,能安静愉快地做自己喜欢的事儿。

  而反观零食不断、稍有不满就大哭大闹的中美宝贝,法国宝贝简直就像是快乐的小天使。

  计划式教育VS. 顺应天性培养

  中美妈妈,笃信计划式培养,智力越早开发越好,孩子要赢在起跑线上。我们越是努力地刺激、催促孩子的成长,孩子就会成长得更快。

  法国妈妈,强调顺应天性,认为观看各种音乐会和艺术演出,要比学习识字更重要。

  中美妈妈注重孩子获得实质的技能和达到成长的阶段。孩子优秀,是因为父母做得好。家长的选择和干预的质量对孩子发展极其重要。他们大多为孩子很早学会说话、学会识字而更感到骄傲。

  她们更看重让孩子自己“启迪”和“发现”。启迪(awakening)孩子,是说让宝宝获得感知经验,其中包括品尝各种美食。这不需要家长事事参与。它可以是凝视蓝天、准备饭菜时闻一闻饭香,或者在毛毯上独自玩一会儿。通过这些,可以让孩子的感觉更敏锐,同时让他感知不同的体验。这是教他成为一个可以自我娱乐的大人的第一步。

  保有家长权威VS.给孩子自由

  中国妈妈:拿孩子当“宠物”,没有真正的规则和平等。

  美国妈妈:孩子是“老大”,充分给孩子自由和尊重,却陷入放纵养育的怪圈。

  法国妈妈:妈妈才是“老板”,同时把尊重和倾听做到极致。

  既要树立权威又担心过于严厉,既要给孩子自由又担心过于放纵,是中美父母普遍热议的话题。而法式育儿在这个方面则做出最佳示范:法国妈妈保有家长权威,又能给孩子充分自由。法国孩子非常听话,他们不会时不时就匆忙离开、顶嘴,或者无休止地讨价还价。但他们又不是一味顺从,法国孩子头脑灵活,还保有自己的个性。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法国妈妈认为孩子只是个头矮一点的“小大人”,父母的主要责任就是倾听孩子,并向他们解释世界是什么样的。他们希望孩子有自己的个性,还要有规矩。法国妈妈不采用严厉的惩罚手段,她们只是根据建立好的规则,做一些小的、礼貌性的、预防性的调整。她们不是独裁者,更不希望培养出顺从的机器,相反她们把倾听孩子做到了极致,如果有“最具耐心妈妈奖”,她们肯定会拔得头筹。

  好妈妈,不必完全牺牲自己

  中美妈妈:照顾孩子是第一位的,为此牺牲身材、性生活……都是值得的;

  法国妈妈:“好妈妈不必随时服务孩子,应该有自己的生活”。“当家长固然重要,但不能占据了其他的角色”为了孩子失去自我是不健康、不平衡的。

  在大多中美妈妈身上,都能看到疲劳、担心以及焦虑的情绪。小宝贝一出生,几乎吸引了中美妈妈的全部关注力,也搞得家庭忙乱不堪,夫妻生活压力陡增,疲惫和抱怨甚至会引发家庭危机。而且她们的妈妈角色非常受限。她们戴妈妈“帽”,穿“妈妈衣”。孩子只会见到“妈妈”的那一面。

  而法国妈妈不仅时髦,而且很少焦虑和发脾气,做不做妈妈丝毫不影响她们女人的魅力。法国妈妈并不会把关注力全部放在孩子身上,她们认为丈夫才是陪伴她们一生的人,她们仍然很注意身材、保养、享乐,不会为了要做“完美妈妈”而牺牲自己。她们关心孩子,但不被完美妈妈的概念所禁锢。法国妈妈,就算是全职,也会偶尔把孩子送到半天日托中心来让自己喘口气。她们允许自己单独待一会儿,允许自己在精神上和孩子分离一下。

  做好父母,不仅要探索不同文化背景下更科学合理的育儿法则,更重要的是通过他山之石,反观我们对孩子及其天性的认识。书中对法式育儿既身体力行又高屋建瓴的理解和探讨,相信会引发中国新生代父母更深刻的哲学思考和理念冲击。

  《法国妈妈育儿经》读后感(七):优雅育儿法

  《法国妈妈育儿经》(美)帕梅拉•德鲁克曼

  一说到法国,就都是优雅的,可难道育儿这件事,也跟优雅有关系吗?本书作者帕梅拉•德鲁克曼是一位到法国暂居的美国妈妈,孕期里她见识了法国妈妈们神奇又优雅的育儿之道,她们的孩子就是能在饭桌上安静地吃饭,在公共场所小声交谈,待人接物礼貌绝佳,这些行为同美国的孩子简直差天共地,令她充满疑惑又不敢置信,加上她原来就是一位记者,所以带着对法国妈妈法国小孩的种种疑惑,她展开了调查,在生育一女一双胞胎的过程中,以身试法,验证法国妈妈们的育儿理论,理论结合实际,最终写出了这本书。

  最近我是一口气买了十几本育儿书,所以这个月几乎就是“育儿”主题读书月了,看到后面老实讲我还真的闷了,都提不起太高的兴致,但是这本书不负众望,观点独到,值得推荐!到底法国妈妈的“育儿经”是怎样的?我把其中有意思的几点记下来跟妈妈们分享。

  第一、重视孩子的学习能力,父母需要等一会儿。法国人特别注重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人,即便是很小的婴孩,也认为他们具有非常强大的学习能力,不需要大人呵护备至于。其中一个非常鲜明的例子是大部分的法国婴孩,在两个月的时候就可以“搞定自己的夜晚”,也就是无需大人陪伴在侧,单独入睡,一觉到天亮,中间不吃奶。这种“尊重”的方式,很难为我们的父母所接受。但就书中所介绍,全法国人民都这么做,他们觉得孩子需要时间去学习怎么处理当前所面对的情况。当孩子哭闹的时候,先等一等,观察孩子的情况,看他是否真的醒了饿了,还是只是闹腾一下就能过去。父母要在保护孩子安全的情况帮助孩子调整自己的状态。而不得不让你惊讶的就是,法国孩子还真的很争气,六个月就是最慢“搞定自己的夜晚”的!不仅在入睡这个问题上,父母需要等一等。在其他日常生活中,父母都会在给予孩子反应之前,先有一会的时间让孩子试着先自己处理当前的情绪,可能这些情况有愤怒、伤心、悲哀、嫉妒等等,这就是给予孩子学习情绪控制的机会。

  第二、注重培养孩子的礼仪,父母需要严格要求。见面问候,再见告别,这是最基本的要求。法国孩子就好像天生拥有这项能力。再大一些,还需要学会更多的日常正式礼仪用语,比如见面打招呼用正式的“先生”、“女士”的称谓问候。如果家中有客人来访,整个主人家从小到大都必须出来一一和客人问候打招呼,而即便是再小的孩子,也会同样得到客人正式的问候。这种礼仪传统深入人心,在这种氛围下所有的法国妈妈自然而然能培养出优雅的孩子。除了这个原因,还有一个很值得提醒家长的作用,作者认为这种面对面、正式的问候,不仅是有助于培养良好的社交能力,还有助于孩子确定自我,通过问候别人,得到对方的同样的问候,让自己内心也充满自信和愉悦,能意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语对于周围人的影响,从而发挥自己积极正面的能量。

  第三、独处的时间,孩子与父母同样需要。一般观念中,认为孩子是需要父母多陪伴左右,特别是现在独生子女太普遍了,父母们都不愿意让孩子独处,怕他寂寞怕他孤独。但法国妈妈却相反,她们认为孩子也是喜欢有独处的时间,也需要有独处的时间。这点我非常赞同,独处也是一个必修的生活技能,它是一个人自我调整的时段。孩子需要,那法国妈妈更需要了。全职妈妈在法国是少之又少,而愿意牺牲个人独处时间的妈妈就更少了,就算是全职妈妈,也不愿意一天24小时只围着孩子转。正是这种认为彼此都需要独处的时间,让使得法国妈妈和法国孩子亲密得来又不失独立自信的神态。

  除此之外,法国妈妈还认为在尊重孩子的权力之外,父母权威至高无上是不容置疑的,这一点跟我们的传统相同,但跟我们现在的情况就不太一样了。很多育儿书都一直在强调对孩子的个性不要压制,不要过分约束,可是法国妈妈认为,有限制是为了在限制之外有自由,凡是总是相对,在这个约束的框架内,可以自由发挥,但绝对不容挑战这条约束。我绝对赞同!就是这个度比较不好把握,所以父母需要根据孩子的不同时期不同特点不断调整。

  法国妈妈养育出优雅的法国孩子,这事其实一点也不神奇,这不是当地的环境所催生出来的育儿经?要照搬到我们这儿来,真不合适。但还是那句话,吸收了就能成了自己的,点头了就表示你接受了,接受了你就会运用它了。育儿书的作用,能这样就很赞啦!

  《法国妈妈育儿经》读后感(八):PDF版电子书需要可以找我要。

  书一开始就吸引我的注意力了

  为何法国妈妈更胜一筹呢

  为什么法国的小孩可以安静地等待食物的到来?为什么法国的小孩可以在婴儿前个4月睡整觉呢?。。。。

  带着种种的疑问,我认真翻阅《法国妈妈育儿经》

  -------------------------------------------------------------------------------------

  背景:一位美国妈妈到法国后,发觉她的女儿小豆豆没有法国宝宝那么懂事,那么守规则。应该睡觉时睡觉,不会一夜醒来好几次!应该吃饭时吃饭,不会在饭桌在捣乱!大人说话时,小孩不会去打扰!小孩玩时,大人没必要去干涉!……

  正文:

  看了一部分,让我感觉到法国妈妈跟我们中国妈妈不一样,他们关注孩子的同时也在关注自己,并不认为爱孩子就需要过多的奉献。他们认为凡事都绕着孩子转,对每个人都没有好处。而我们呢,则全家老少都围着这个小皇帝转!

  法国妈妈非常热衷和孩子聊天,带他们认识自然,并给他们读大量书籍。他们会送孩子上网球课、绘画课,以及参观互动式的科学博物馆。但,他们设法让孩子积极参与而非强迫他们参与。他们认为即使再好的父母也不应该时刻围着孩子转,更没必要为此内疚!

  这个观点现在基本为中国大多数妈妈认同。只是我们感觉会付出更多会觉得心安,付出少会内疚。

  关于孕期饮食。

  美国妈妈是非常注意饮食均衡的,怀孕不能吃的东西,像咖啡,烟,酒是不沾的,这点跟我们很相似。

  但法国妈妈就不太在乎这个(如果我们看到法国孕妈妈抽烟,可能就此一根烟,并非是一直抽烟的)。他们认为绝对有害的和受到污染的食物才有危害。孕期并不像我们中国人忌讳太多,他们表现平静,胎儿重要,但自己的生活也一样重要,并没有因为怀孕而去过多改变自己的生活。非常的淡定和理智。

  身材方面:孕妈妈非常注意不要留下妊娠纹和乳房的保养。这点让我加深他们爱孩子同时也爱自己的印象。

  这章还提到一点:法国的孕妇书籍不会把最糟糕的例子拿来详细评论,相反上面会建议孕妈妈最应该保持平静放松的心态!!我们呢,都知道怀孕时要保持好的心态,可看到的书籍经常把最严重的情况告诉我们,让我们想不担心都难!这点得赞!

  关于睡眠:

  我很快就看到为什么法国的小孩可以在婴儿前个4月睡整觉的答案了!就是----暂停法!父母应该暂停一会,先学会观察宝宝的需求再做处理,而不是一哭就马上抱回来,或者喂奶。在婴儿前4个月时,让他等待这个方法,可以显著地改善宝宝的睡眠。还可以教孩子要耐心!

  当然,不是让宝宝大哭特哭,宝宝有时候确实是需要喂奶或抱抱。只是我们需要暂停一下观察观察,不要一哭就抱!

  如果错过这4个月的话,就采取任哭法!这点大家都听说了,只是作为父母都不忍心。

  法国父母认为暂停法是必要的。但也没有当成万能药。他们认为暂停之所以起作用,是因为他们相信小宝宝是有学习能力,相信小宝宝能明白父母的意思。这点中国很多书籍也提到这点,认为小宝宝一样有自己的精神体。

  其实教宝宝睡觉,也是促使孩子明白世界不是围绕自己转,别人的需求与自己的需求一样重要。

  关于等待:

  我觉得这点跟暂停法的延伸,就是让孩子学会等待,学会有耐心!这点我们都知道,但我们没有做到,宝宝一有什么要求,我们立马放下手中的活计,赶紧办她的事先。这样的话,宝宝就会认为,她的事就是最重要,慢慢地就会以自己为中心。

  所以,我们要让宝宝学会等待,等不上一分钟,等几秒钟也行,慢慢地,她就会明白的了。

  关于拒绝小孩不正当的要求:

  在法国,当一个孩子有心血来潮的要求,法国妈妈会对此说“不”!他们会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来绕开这个要求,通过一些行动(拥抱),或者看着他来与孩子保持紧密的沟通。法国不认为孩子受挫折会伤害他们,相反,处处顺应他们会觉得让他们承受不了挫折。

  而这点,我们就不太一样了,目前国内的有些书籍好像都是说顺应孩子的要求才是正确,这样,孩子才会感觉到我们是爱她的!

  我想,只要孩子明白即使我们拒绝他,但我们也是爱他的。那么拒绝她一些不合理的要求也是可以的。

  书中还有很多精彩内容。

  我再多提一点,我也比较认同这个观点,就是他们希望小孩有规则,不是事事都可以挑战父母的权威,小孩要听话,但这个听话不是让小孩什么都听我们的,小孩一样可以有自己的想法,但是有个底线,有个限制的情况下的她就可以自由。像吃糕点,只能在4点吃下午茶时吃,这是规则,到点随便她自己吃。该吃饭时吃饭,该睡觉时睡觉,该玩耍时玩耍。说起来简单,我们做到有多少?但是他们就做到了,且认为这些都是理所当然的。这些真的值得我们去学习。

  由于年前时间的问题不能一一细述了。

  这本书的育儿观我觉得非常不错,这本书值得推荐!

  DF版电子书需要可以找我要。我买了好多这方面的电子书

  《法国妈妈育儿经》读后感(九):到底要怎么做妈妈?

  传统妈妈的形象:为孩子、为家庭牺牲自己,每天家务缠身,几乎没有完全属于自己的时间,能够保证睡眠和锻炼就谢天谢地了,没有精力打扮自己、灰头土脸,更不要谈什么兴趣爱好、精神世界了。妈妈要是留着孩子自己在家出门社交,会心神不宁、内疚歉意重重。

  也有一些外向型的妈妈,社交活动多多,不怎么管孩子,孩子如果养成不好的习惯、学习成绩不好等问题,这样的妈妈通常会受到各方指责。如果恰好是一个懂事的孩子,人们也只会说,这孩子懂事、让人省心,这个妈妈好命。

  到底要怎么做妈妈?如何与孩子、与丈夫、与自己相处?

  如果我们能够好好的支配好时间,既保证家庭生活的品质,又能使自己得到提高,让孩子对妈妈既亲又爱,既尊重又敬佩,那么何愁亲子关系不好?

  **********第一部分:如何处理与孩子的关系?**********

  ■■ 第四章 “让宝贝学会等待”

  ●让孩子延迟满足 VS 对孩子有求必应

  孩子在3-6个月时候,就开始逐渐适应等待(看似小挫折),加上父母给予的爱,会让他慢慢习惯。——有助于孩子养成自我为中心的态度——有助于孩子更加通情达理。

  (1)能够延迟满足的孩子,耐力和注意力更好一些、他们更加平静、适应能力更强。对孩子有求必应,会让孩子焦虑、急躁、要求很多。

  (2)能够延迟满足的孩子,不容易在压力面前崩溃。有求必应的孩子,上一秒阳光明媚、下一秒电闪雷鸣。

  (3)当孩子吵闹的时候,父母说“等等”,而不是“安静”、“stop”。

  (4)跟孩子说“乖一点”,不是要求孩子在别人家做客的几个小时里温顺,结束之后又充满野性。而是在跟孩子说“行为得体”。“乖一点”不是要求孩子做行动拘束的呆瓜!

  ○让孩子等待需要一些技巧,让等待的过程不要那么沮丧甚至不愉快。等待需要练习!

  如果父母无法承受孩子的愤怒而妥协,孩子将以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认为自己能够决定自我需求,当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就会焦虑。应该训练孩子懂得,不可能有求必应,不可能凡事即时满足。

  (1)吃。3个月之前按需喂养。3个月之后,开始间隔3小时、4小时,逐渐进入每天4顿的节奏(早、中、下午4点、晚上8点。)(崔玉涛医生在谈到“追着喂饭的孩子”时要求,规定每次吃饭的时间,比如15分钟,孩子不吃的话也不要粗暴地批评孩子甚至恐吓孩子,语气温柔但坚定地告诉孩子不吃的话,必须等到下一顿吃饭的时间才给食物,而且一旦说出口的规矩就必须坚持,孩子一顿、两顿、三顿都是饿不坏的。)

  (2)和缓地、慢慢地施加挫折。每个孩子都能承受等待,需要多多练习一下。

  ■■ 第五章“孩子知道一切,他是个小大人”

  ●弗朗索瓦兹 多尔托:“认真倾听孩子,并向他们解释这个世界”

  与孩子相处的时候,告诉他你在做什么。“妈妈把你抱起来”“我们换尿布了哦”“宝贝,我们准备洗澡了哦”

  即使婴儿,也可以听懂你的要求并学着自控。记住,“温柔”很重要!!!对孩子也应该“礼貌但坚定”。不要做大喊大叫的妈妈。

  ●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学会自己玩。

  (1)按照孩子自己的节奏做出反应。当孩子自己玩的时候,别去打断他。

  (2)不要做时而令人喘不过气、时而又不在身边的妈妈。“灵敏度很重要”,在孩子需要自己的时候出现。

  ■■第十三章“妈妈才是老板”

  ●怎么对孩子说不?语气坚定(背后是坚定的态度),而不是大喊大叫。

  ●设立界限

  (1)设立界限

  (2)关于界限的对话非常有礼貌。

  **********第二部分:如何处理与丈夫的关系? **********

  ■■ 第十一章 “我好爱这法棒面包啊!”

  ○妈妈不要把注意力全部放在孩子身上(潜台词,重视夫妻关系)。蒋佩蓉在妈妈经里也说到过,孩子的要求是即时的、零碎的,很难做到不围着孩子转。而丈夫是强大的。

  ●同时做妈妈、妻子、职员很累,但是将压力归咎于丈夫、带着抱怨甚至怨恨、抓住男人的缺点、错误、失职喋喋不休,于事无补。除非日子不想过了,只会让事情变得更加糟糕。

  ○记住男人天生不善于做一些事情,不要有过多的期待和要求。

  ●让丈夫主管一个特别的领域,比如晚餐后的打扫,一个卫生间、特定时段陪孩子。而不是提出“你也应该承担一些家务”之类说不清、道不明的要求。

  ○最最忌讳的是,不给任何具体要求、甚至百般迁就,再一把鼻涕一把泪地抱怨对方什么忙也帮不上、一点也不体贴。

  ●努力追求一种良性循环。“法国女人不会对男人的缺点和错误喋喋不休,因此男人们就不会意志消沉,男人对妻子的态度会更慷慨,赞扬妻子们在家庭管理上的成功以及家务细节上的要求,是赞扬,而不是紧张和怨恨,看上去让这种不平等(男女不可能百分之百的平等)更容易让人接受。”

  ■■不要以孩子为中心 “为了孩子牺牲夫妻关系,是一种不健康和不平衡的生活状态”。

  《斯波克育儿经》,“不必要的自我牺牲和过多的关注”。应该怎么做呢?

  (1)与孩子在一起的时候,全心投入。让孩子感受你浓浓的爱意,尽可能不伤害到孩子的安全感。增加与孩子相处时间的质量。“只有当为孩子付出必要的时间和努力之后,才可以做自己的事”。

  (2)“大人时间”,主要在孩子睡着以后。在孩子的睡眠问题上坚决一些,争取属于自己的世界。

  (3)夫妻二人共度的假期。这很重要,应该根据条件许可努力,而不是武断地认为这绝对不可能。如果做不到只有夫妻二人,也应该努力试着带着孩子度假。至少,公园野餐应该成为家庭传统活动。总之,不要让丈夫感觉,他是多余的,你和孩子是一体的。(“孩子也需要偶尔离开父母,享受一下私人空间,当小别再相聚,感情更亲密”。)

  (4)在孩子小的时候,借助旁人的帮助(提前做好准备)争取夫妻独处的时间。(关键是你是否有意愿这么做,如果妈妈自己是那种有点时间就想围着孩子转,哪怕是看着孩子傻笑,那就没办法了。)孩子大一些的时候,可以设限,比如“如果我们不打开房门,不准进入我们的房间,孩子神奇地学会了自己玩”(这一点需要慢慢训练,而且随着孩子慢慢变大,这也会变得自然而然。)

  (5)“让孩子明白,他不是世界的中心,这对他的成长也有好处”。

  **********第三部分:如何与自己相处?**********

  ■■第七章 法国妈妈更“轻松”?

  “妈妈”和“女人”的角色完美融合在一起。

  ●一般妈妈的状态:疲劳、担心,以及随时处在爆发边缘的情绪。(妈妈自己太焦虑、就会发脾气。这样对孩子、对整个家庭都很不好。)

  ○法国妈妈的状态:不会失态,她们整理好发型、喷上香水、脚蹬高跟鞋,身穿紧身牛仔裤,昂首挺胸地走过,不会大喊孩子的名字或者带着一个哭哭啼啼的孩子匆匆走过。

  ●关于母乳喂养,法国妈妈并不十分坚持,即使喂母乳的妈妈,也认为自己有权利睡几个小时的安稳觉。将婴儿送去育婴室,宝宝的情况也没有变得更糟。P131,有时候,是某种强迫症造成了焦虑和自责(心魔)让人很累。

  ●法国妈妈产后三个月恢复了身材。“周一到周五不吃面包,周末或者特别的日子,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减肥和维持体形最好的方法就是认真监督自己。”p134 不拒绝吃某些事物,而是告诉自己以后(假定周末)再吃。

  ○不只是身材,更重要的是状态。

  (1)与孩子保持一定距离。A 妈妈跟着孩子一起攀爬游戏架 vs. B妈妈们在游乐场周边相互聊天。A 每个房间都是孩子的玩具,将书架上的书都收起来摆上孩子的游戏用品 vs. B孩子的玩具不会占据过多公共空间,孩子的世界是她自己的房间。

  (2)家长的角色很重要,但是不应该占据了这个人的其他角色。妈妈不应该时时刻刻服务于子女,更不该为自己难以做到这点而自责内疚。即使不工作的妈妈也认为,暂时忘掉孩子让自己喘口气是理所当然的事。————关键是享受没有内疚感的自由。p139

  ■■第八章 世间没有完美的妈妈

  重新调整身心返回工作岗位。

  就算不整天和孩子待在一起,也能营造出和保护经常在一起的那种平静氛围。

  ●没有工作的妈妈们唯一的优势就是可以看着孩子长大,但同时,成为一个全职妈妈会带来诸多不便,尤其还带来了孤独和寂寞。p147 法国妈妈们采取“5个工作日休息4天”的做法。

  ○“当我在孩子身边时,我投入100%的精力,但当我不在时,我就彻底放松。”p152

  ●“让孩子自己玩儿”,多尔托,应该让孩子自己安全地待着,四处摸索摸索,自己来解决问题。

  ○ 如何克服内疚感。“妈妈和孩子整天待在一起,对谁都不健康,对孩子过度关注和担心,以及发展令人担忧的“排外性母子关系”——母亲与孩子的需求过多地交织在一起,都可能带来不良后果。小孩子,甚至是婴儿和学步儿,都需要在没有妈妈持续地干涉下完成内心的成长。”

  ● 法国妈妈也认为生下女儿5天就返回工作岗位的司法部长是“工作狂”。司法部长和全职妈妈的共同问题:生活重心偏离。当然,平衡是一种理想状态。

  《法国妈妈育儿经》读后感(十):追求理想也能成就幸福的两种美德

  一本书是否能勾起他人的阅读欲望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我经常听到相熟的编辑抱怨:你知道有好多读者说为啥不想读这本书?因为封面上有那谁谁谁的推荐语……因为很少会有名家推荐的时候说些诸如:虽然我不同意作者阐述的很多观点,然而确实说的很有道理。像《法国妈妈育儿经》这本书,腰封上那么多陈词滥调都没动摇我分毫信心,却差点因为封底虎妈蔡美儿的的一句褒奖直接把书扔进垃圾桶。鉴于有很多如我一样不停在了解教育领域却比我更有钱更没时间脾气更强硬的读者,我觉得中信为了合法范围内理应追求的利益而把蔡美儿的推荐语给删掉,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意见。

  本书的作者,原本是报社国际新闻版块专门负责拉丁美洲的记者,成年要在外面跑,后来终于多亏经济危机被解雇了成了自由撰稿人,随后与丈夫来到巴黎定居,通过她的著作与经历我们可以看出来,在拥有孩子(我是指她计划要孩子,而不是一个婴儿呱呱坠地之后)前,她生活中的绝大多数东西都和教育一个全新的小生命一毛钱关系都没有,而且本身就是一个码字的,我们却可以看出来她和我们的父母,全世界的很多父母一样,对于教育甚至选择教辅书籍上感觉无所适从(是教育辅导,不是我国特有的教学辅导),是什么促使她写了这本书呢,是一个世界上最出名,没有之一的懒散城市的多数居民居然都能教出世界上最有教养的孩子。没有证据证明上帝特别青睐巴黎,事实也证明这些孩子的父母可不是教育学科班出身也没偷偷扔掉没教成功的孩子。那么他们何以能成功呢?帕梅拉用整本书的篇幅来讨论这个问题,并呈现给我们看自己的娃“小豆豆”的转型过程。

  中国的父母有一个比较牛逼的特点,就是能够在把自己搞的惨不忍睹的同时让孩子也终生痛苦。我此前在一个与我所学专业南辕北辙的单位上班的时候,非常难过的亲眼目睹了“大多数时候,是上等人还是下等人完全是由你自己决定的”这个真相。正届轮流去外地培训的时候,有一个人品很差的同事,向我们叙述自己不放心去外地的理由竟是“女儿每天晚上不扯着自己的耳朵就不能睡觉”。就我所见所总结,一个人的素质修养与学历并没有直接的相关性,但同样,更不能说素质高的人都学历不高。这位没读过几年书还没到三十岁的同事是二婚。后来我分析这个案例的时候,唯一能得出的结论是,她由于自身能力的欠缺只能依靠加强女儿依赖性的方式来绑定丈夫。从乱七八糟的民间“智慧妈妈经”来说,这个做法很聪明,但囊括再多男人不会离开的技能点,都抵不住一个诱使他精神出轨的理由。不惧怕残酷理论只是因为被诱惑的一方硬件不够强而已。前不久我读《无后为大》时盛赞作者是有真正道德的人,有旁人对我狂吠:你个教书匠,我们都不生,你教什么,喝西北风去……你应该相信,人种本身并无退化之理,就是因为有你这种渣滓一样的父母,孩子们的整体素质才会江河日下。

  法国的育儿理论一直都是世界范围累最先进的,在这里就不赘述教育学理论了。对于法国的父母来说,对孩子所做的一切,不是为了表现自己在奉献身心是最重要的。我要教你礼貌,教你有修养,教你学会独立,做这些,是要让你学会尊重,我们是你的爸爸妈妈,但这并不代表就应该一切以你为中心,每个人都应当有自己的空间,当我们在一起的时候,教养是为了我们能享受这样的时刻,你也能,而不是其中任何一方使用强权或撒泼以及大嗓门为所欲为,而另一方痛苦不堪。这种教育最直接的体现,就是等待。父母应当有自己的时间,孩子应当尊重,这是人生中极为重要的一课。作者用婴幼儿夜里总是醒来,父母睡不好觉的例子无情的告诉大部分“时刻不忘体现自己一切为了孩子”的爸爸妈妈们:你的宝宝是为了满足你的需要才半夜醒来的。如果不是央视的垃圾广告浅薄的发动各色人等抹黑教师欣慰的表情,我愿意用最灿烂的笑容褒赞帕梅拉的领悟能力——多少混进教师队伍的货色终其一生都不能领悟到的道理,你领悟了。这个道理,面对摩崖石刻能融会贯通者,除了孜孜不倦的学习与天赋之外,还需要一颗摒弃虚荣善于自省的心。

  持续时间将长达30年的著名的“棉花糖实验(在我国棉花糖被随意换成蛋糕之类)”的主持者米舍尔教授友情出场,有力的证明教会孩子忍耐与等待更有助于成就两代人的终身幸福,这样务实,不惧装腔作势的家长们的结论也同样值得我等致敬。

  总的来说,如果你是有教育理论与实践基础的人,帕梅拉学到并总结出来的这些是毕业于哈佛大学的王涛先生的“规矩和爱”侧面呈现,所以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很多案例可以用我此前知道的理论来理解,不过需要注意的一点,法国专家提醒我们:对宝宝的回应机制只在出生后约4个月内有效,以后就很难纠正了。

  文末顺便告知妄想一辈子劫持孩子的父母们,作者在本书中抱怨美国还未引进的法国著名儿童教育学家,儿童精神分析学家弗朗索瓦兹 多尔托(也译为多尔多)的名作《儿童的利益》好几年前就已经由上海社科院出版社翻译出版了,一不小心又让你们少了一个推卸教育责任和栽赃教师、社会的理由,真是不好意思,不过我也是出于保护同行们的道义,你们被大官们只能到教育系统残害生命的渣滓亲戚惯坏了,我需要提醒你们一下,而已。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