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新刊试读 | 旁观其实是一种自我观察(下)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新刊试读 | 旁观其实是一种自我观察(下)

2018-08-22 19:30:55 作者:王咸X《萌芽》 阅读:载入中…

新刊试读 | 旁观其实是一种自我观察(下)

   编者按 

  去年底,一本题为《去海拉尔》的短篇小说集打动了许多读者,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位笔名王咸的神秘作家,就是《收获杂志社的“王老师”。在本期访谈中,作家王咸将与读者分享多年写作编辑生涯中的故事,以及他所旁观到的,“真实生活”。

  王咸X《萌芽》

  新刊试读 | 旁观其实是一种自我观察(上)

  写作,

  同时不过“作家生活”,

  对写作好像更有益处。

  《萌芽》:《去海拉尔》中,城市边缘村子小镇是大多数小说的基本背景。您生活中也是住在靠近苏州河的上海郊区,这样的生活环境,对您的写作有没有什么影响?能说说您和“城市”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吗?

  王咸:有影响的,很多写作素材都来自它。我和“城市”的关系应该算比较疏离的。我上大学才进了城,毕业后还是在大学里工作,然后又到了杂志社工作,就一直没变过。我的“城市”就是几个文化单位。我老早在郊区农村里买房子,上班的时候当地人招呼都说:进城啊!地铁十号线通车后,我再上班感觉就是从菜地里钻进去,然后从豪奢的环贸大厦冒出来,下班则相反。

  《萌芽》:在写作时您一般有什么习惯?平时除了阅读和写作,您喜欢做些什么?

  王咸:写作时喜欢翻翻自己喜欢名著。除了阅读(工作)和写作,还比较喜欢打乒乓球,也喜欢摄影,但也就是喜欢而已。

  《萌芽》:最后,还想请您和《萌芽》的读者分享一些读书、写作上的心得。我们先从阅读谈起吧。您曾在《去海拉尔》里写道:“有人主张重读中国经典,我就引鲁迅的话说读中国书,‘总觉得就沉静下去,与实人生离开’,有人只读西方书,看外国电影,我又会认为过于轻浮。”想请您谈谈,哪些作家对您的写作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在文学阅读方面,您对青年读者有什么建议呢?

  王咸: 我从格雷厄姆·格林那里学会一些如何尊重任何一个人物——既作为最低原则,同时又作为最高的原则;从日本作家夏目漱石那里学会如何反观我们当下的生活,从现代派、后现代回撤一下。阅读建议肯定老生常谈,就是多读,最好能读相反意见的书。

  《萌芽》:在您看来,怎样算是做到尊重任何一个人物

  王咸:这应该是作者对所有人持有的一种平等心,就是所有人都是在善与恶、对与错、幸福痛苦里徘徊的人,借用斯宾诺莎论政治的一段话也许更好理解:“所以,我致力于政治学研究目的不是为了提出新的或前所未闻的建议,而是通过可靠而不可争辩的推理,并且从人的真正本性去确立和推论最符合实际的原则和制度,而且,为了把人们通常在数学研究中所表现出的那种客观态度运用于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中,我十分注意避免对人们的行为加以嘲笑、叹惋,或给与诅咒,而只是力图取得真正的理解,所以对人们的诸种激情,如爱、憎、怒、嫉妒功名心、同情心,以及引起波动的其他各种感觉,我都不视为人性的缺陷邪恶,而视为人性的诸种属性,犹如热、冷、风暴、雷鸣是大气本性的诸属性一样……”文学离不开嘲笑、叹惋和赞美,但是有这种一元论做底子,文学可以呈现出一个更开阔富有人性的世界

  《萌芽》:在对作品的阅读和理解上,中国自古有“文如其人”和 “知人论世”的说法。不过,《去海拉尔》里说:“大部分作者,熟悉了其人,则更容易理解其作品。而李朝则相反,我越是了解生活中的他,越觉得他的诗歌玄,现实中的细节不是路标,反而是路障。”在现实的阅读经历中,您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吗?您是怎么面对这类作品的呢?

  王咸:遇到过,不过我觉得还是对作者了解得不充分缘故。有人说“文如其人”只在我们传统文学里起作用,放到现代文学里就不灵了,其实就是变复杂了一点,不那么容易辨认了,灵还是灵的。

  《萌芽》:除了阅读,“模仿”也是许多初学写作者所关心问题。您曾说:“模仿是必须的,但最后要形成自己风格。”对于写作者来说,您认为模仿是必经之路吗?您曾说大学时您进行的是一种训练性的写作,会模仿其他作家写作,比如从卡夫卡、格非、乔伊斯开始,到最后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您有什么样的体会

  王咸:大作家们都是这样说的吧,我也是鹦鹉学舌。只是所谓“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往往是在有能力忘掉模仿的东西的时候,而这个能力往往是时代赋予的。若整个时代都是“模仿性”存在,谈“自己的风格”几乎就是奢望

  《萌芽》:关于写作的状态,您曾说:“一个人最好不要专业写作,我喜欢那些非专业的,把写作当成很高的修养。专业从事文学创作,反而会丧失一部分‘文学性’,也就是反文学的东西。” 在您心中写作最好的状态是怎样的?

  王咸:在分工这么严格的时代,这也只是一种理想的说法而已。写作,同时不过“作家生活”,对写作好像更有益处

  《萌芽》:您觉得专业从事创作可能会丧失的是什么呢?这种“反文学”指的是什么?现在培训写作的课程非常多,您怎么看写作培训班

  王咸:专业从事创作可能会丧失很多“一手生活”的感受,变成过“二手生活”。当然这是相对的说法。作家写得最好的作品往往是他表现没有变成作家时的生活。我个人觉得作家的生活一般是比较贫乏的,一个作家继续得到新的灵感的时候,往往也是他不作为一个作家行动时产生的感受。创意写作对学习写作肯定是有好处的,我说创意写作的坏处跟批量生产的坏处差不多

  《萌芽》:像《去海拉尔》中的诗人李朝、作家兼编辑艾特,对于文学的态度比较激烈,有一种为了文学、为了写作而生活的倾向。李朝认为“世界的存在是为了一本书”;艾特的存在就是为了一本书,“不管遇到什么事,都同时有一种置身事外眼光观察它,看它如何成书”,如果今天是世界末日,那就要“写下我最后的感受,然后用最牢固的东西密封起来”。想请您谈谈,写作在您的生活中是怎样的位置

  王咸:我希望生活更重要,但是人一旦写作,就会把写作看得很重。

  《萌芽》:在您看来,经历不等于内在,比如卡夫卡的经历很少,“但他对人性、社会和文化的思考是非深刻的”。那么如何不借由“曲折”的经历,也能磨练敏锐洞察力,并进而将之付诸于文学创作?有什么好的建议给我们的读者吗?

  王咸:说一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话,就是去追求真理,容易变得敏锐——因为追求真理很容易失败,一失败人就变得敏锐了。另外生病也容易变得敏锐,对创作有好处。

  《萌芽》:对于现在非常流行的 “看世界”“在路上”这种主张,您也保持了一定的警惕性。您曾说,“如果是为了文学而游历,反而感觉是游离于文学了”,这种观点新颖,能请您在这里再谈一谈吗?

  王咸:文学本来是“不平则鸣”的鸣,为了“鸣”故意去干什么总是有点滑稽的。

  本文为节选,刊于2018年第九期《萌芽》。萌芽微信公众号所刊载内容知识产权为萌芽杂志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者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