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破冰北极点》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破冰北极点》读后感10篇

2017-11-08 21:3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破冰北极点》读后感10篇

  《破冰北极点》是一本由毕淑敏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页数:2017-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破冰北极点》读后感(一):在世界的边缘呼唤爱

从未真正意义上踏出过广袤的土地,因此,也很难想象北极的盛景。

那个传说中世界的边缘更像是一个神奇的国度,到底是白雪皑皑,还是冰川林立。

萧瑟的西北北风呼啸而过的时候,空气把几缕北极熊的沉重的呼吸带到耳边。

艰难的步伐留下深浅不一的脚印,冰雪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宛如“嘀嗒嘀嗒”的时针。

很寒,很冷,依旧有刺骨的风,每一口呵出的冷气在空气中迅速凝结成为冰凝,就像离人破碎的心。

疲惫的双手,支撑着前进的拐杖,疲惫的双腿,似乎再也无法丈量天际的长度。

光是想象完这样一个艰辛的画面,好像都已经花光了我所有的力气。

离开中学课本已经很多年,再次翻开有着油墨香味的书卷,震惊猝不及防

就这样和那些年那个写着《心理医生》的毕老师狭路相逢,这些年,这位知心大姐已经默默转型,成了MOLLY一样的旅行界KOL。

不是文艺青年的穷游,不是小年轻浪漫徒步,一下子就来到了北极,极寒、极远之地,带着年过半百的身躯。

据说,能去过那里的,全球,也不过两万人而已。

没有P过的照片,没有年轻的身姿,没有旺盛的体力,有的,只是一意孤行的决心。

有些旅行,为了陪伴;有些旅行,为了美食,有些旅行,为了美景…

而这次穿越北极点旅行…到底又是为什么而去。

也许是惊人的毅力。

从莫斯科飞往摩尔曼斯克就要两个多小时,到达摩尔曼斯克,已然北极圈内,正值极昼。

摩尔曼斯克缺也只是这段旅行的渺小开始,从这个海港出发,乘坐“50年胜利号”,“核动力破冰船”到达遥远的北极点。

沿途有漫无止境的白天,书本上传言的画面铺在眼前,犹如一望无际的白雪。

也许是强大的决心。

乘坐世界上最大的核动力破冰船“北极级”,核动力破冰船光俄罗斯就有有五艘,“50年胜利号”便是其中之一。

冰船上装有两个核反应堆,几十千克新的核原料。

这次北极点的旅行大约用掉一千克核原料,足见行程之艰辛和破冰船的强大动力。

而行走,是为了回到你的过去和寻找你的未来

在极寒、极远的状态下,接近空白的思想去体悟不一样的人生,颇有凌寒峭壁之感。

把过去放在冰川之下,把未来放在海面之上,和心里的爱不期而遇

  《破冰北极点》读后感(二):是游记是小说也是是心理学读本

如今的书,真是包装的越来越好了,营销也是做得越来越综合了。
除了书以外,还收到了一本小册子关于“坐船去北极点需要注意点什么”,注明了推荐航线和推荐航行时间等等,之后的几页里还有一些很特别值得回味的句子
- 行走是为了回到你的过去和寻找你的未来。
- 主动选择暂离熟悉的环境,有可能让深层自我逃出来,我们就有机会和它探索存在的终极意义。
- 很多事情,少有欠缺才是常态。
尚未真正打开,我已非常欣喜。毕淑敏,果然没有让我失望,不枉费我第一时间把她读完。
----------
毕淑敏,国内一流的心理咨询师,她不闭门造车,她环球旅行,她写的书几乎本本都是畅销书。更难得的是,她还有医学背景,做过军医,和一般的心理咨询师还真不大一样。
而这次,她选择了去北极点——全世界只有两万人去过的北极点。
好的作家,应该是具有极高的思考和逻辑表达能力的。
好的心理咨询师,对生活的观察是多维的。
好的心理咨询作家,或许可以把多维的观察加以深刻的思考,给予我们不用的理解
毕淑敏就详细讲诉了全人类是如何进入到北极点的。
比较让我感怀的是铅中毒吃人肉这个现实。这或许不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发生这样的悲剧,但近代史上也依然少见,我也钦佩简倾家荡产勇气,换做我,是没有的。
如今科技进步,应该不会再重演这样的悲剧了吧。
故事尚未真正开启,人性的拷问却已经开始。
如果是你,你会怎么选择?
-------
经济学上有个词,叫做“资源陷阱”,就是当你某个资源丰富的时候,可能就会丧失其他资源获取的能力。
看似贫瘠的北极,养活着北极熊——世界上第二大的陆地食肉动物。
北极什么都没有,所以北极熊如巨蟒一般,可以在不活动的时候,将呼吸频率放慢,将营养消耗减到最低。他们有厚厚的皮下脂肪层,寒冷时充当外套,下海则成了救生圈,食物匮乏时就是干粮袋。
这是北极熊为自己的生存创造来的。
你可以为自己的生存创造什么?
----------
如果你把它当一本游记来看,它比Lonely Planet更生动,你会跟着“我”一起去探访和北极点相关方方面面的关键人物。
如果你把它当一本心理学作品来看,它绝对优于市面上超过90%只有鸡汤味儿的作品,你会读到“我”的思考,并且,你也会思考
如果你只是把它当一本小说来看,它比小说更真实更具体更科普。它不是旅游攻略,毕淑敏自己也这么说,只是船上的琐碎事儿
恍惚间有种感觉,写作是生活细节的观察和思考,好奇心是源泉,帮我们打开更多的视角,获得更多的观察。
或许,你也可以写出一本破冰南京路,只要你滋养了你的好奇心。

  《破冰北极点》读后感(三):旅行的意义

我喜欢毕淑敏的书,他总是能写出人最真实的感受,毕淑敏说:“人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但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为自己确立一个意义。”我知道,个人行走的力量微不足道,但是如果能够照亮自己脚下的路,顺便也能给他人带来一点慰藉和鼓励,那便是幸中之幸了。看到这个年纪的毕淑敏写的游记,那属于人生的诗和远方,在书中相逢,同游世界洪荒尽头。乘舰载直升机,探访林立的北极冰山,近在咫尺地观察北极熊白莲花般的遨游身影,倾听惊悚并感人至深的北极探险故事。在狂风呼啸风雪弥漫的极地极昼中,思考地球和自己的未来。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 父母去,人生只余归途,在北极破冰点的地方,所以更应尽己之力用有限生命去拓宽无限眼界和爱去生活。人生归根到底源于父母源于爱,很少人能去一次北极冰,感受这个广阔的庄严神圣的时刻去进行一些人生的思考,北极离天国最近也是证明存在的地方,以前有听过说问人生的意义,其实人生的意义只不过是自己活出来的罢了,在有生之年走走看看有所感悟告知他人也是美事一桩。
    旅游有它本身所具有的意义,我们会看到更广阔的世界,感受到陌生人的爱,更懂得寂寞的意义,人生最珍贵的课题就是珍惜。多少次明明幸福的我们败给了自己的不满足;多少次忽略了父母对我们的爱;多少次爱人对我们百般宠爱也依然恃宠若娇;而旅游会带给你不一样的风土人情不一样的,北极点这个时刻登上的感觉无数话语想要和人去交流,那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你今天承受的诸多痛苦、无助、孤独以及人生的危机,其实都来自一个意想不到的角落:当我们能够用语言表达,创伤才有了疗愈的契机。人生都是一段不停向前的旅行,甜酸苦辣,却依然意犹未尽,我们都是孤独的个体,面对孤独的人生去做属于自己的意义。现在所有的痛苦都是未来一笔带过的幸福。非洲,南美洲,北极点,毕淑敏老师最近写的书都这么有探险精神。她就像这种力量本身。在《破冰北极点》末尾,毕淑敏写道:“这颗星球上有一些地方,会让你稍慢下来,畏当所畏,安静缓缓升起,沉着即是力量。”

  《破冰北极点》读后感(四):破冰北极点

“苍茫白夜中,一粒橙红色的甲虫,锲而不舍地向地球的最北端倔强挺进,终于攀上了地球冰冷头颅的银色王冠之顶……”在书的前言中,毕淑敏以这样的一句话开篇。苍茫白夜在极夜时抵达北极点的;这艘船就像是。橙红色的甲虫,传神地写出了破冰船“50年胜利号”的颜色、质地;其中的描述 锲而不舍还有倔强,既写明了破冰船向北极点进发时的艰辛,又写出了他们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那一种执著前进的精神

就在2016年7月27日7时57分,毕淑敏乘坐着俄罗斯的破冰船“50年胜利号”抵达北极点。据说到过北极点的,全世界不过两万多人——而毕淑敏是其中之一。全世界有三个极点——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毕淑敏已到达了其中的三分之一。其实,有信心、有决心出发前往这两极的,已经可以算是相当了不起。而她在青藏高原的阿里地区当过兵,这一次又胜利抵达北极点,此情此景内心中的感慨可想而知!难怪,她在《破冰北极点》正文的开始前,开篇中 惨烈惊悚的北极往事中,可以看到当时的艰辛困苦;当时,虽然英国的约翰·富兰克林爵士未能如愿征服北极、打通北冰洋西北航线,但他依然留下了最壮烈的一页;在约翰·富兰克林爵士之后,继续以莫大的勇气征服北极的,还有很多的后来人

当然,同样作为60岁生人,毕淑敏到达北极点的条件,已非当年的富兰克林爵士所能相比;唯一相同的,是他们身上所具有的那一种勇气。人生就是这样。三国时,曹操曾赋诗称:“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一份豪情壮志,唯有勇者的内心中才能自然而然地散发开来。在世界的尽头,前往极点的旅行,是一场孤独的旅行。一路上,很少有人,也很少有动物——毕淑敏说,北极区域内每1000平方千米才能平均上一只北极熊那一种孤独,绝对是常人难以理解、难以忍受的。

所幸,有毕淑敏在。一路前往北极点的征程中,她的文字,让我们见识了环境的恶劣与人的超强毅力和意志~去北极点当然会有点风险,毕淑敏对此并不讳言,不过,在这一句之后,她紧接着写道:“不过世上最可怕的险境,是凡事万分小心。”是啊,所说险境,大自然也不过那样!因为万分小心,所以不愿意轻涉险地, 那才是真正的“最可怕的险境”

只有真正的勇士,才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才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如果未曾经历过一路的艰辛,又怎能欣赏到一路的旖旎风光呢~你愿意付出多少,你才有可能得到多少。即使得到的远远不能和付出的成正比,那也是非常值得的。付出的过程本身,就已经是一种难得的宝贵的财富

中国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将进酒》一诗中写道:“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而在毕淑敏的笔下,我们见识到的,却是“唯有勇者留其名”!能够在北极点上留下自己的印记,哪怕只是“到此一游”,也足以胜过千言万语

  《破冰北极点》读后感(五):初见即是永别——评毕淑敏的《破冰北极点》

这是我写过的最难的图书评论。因为无法想见路途中的惊喜与恐惧,而阅读过程中所承受的精神压力,也远远超过我的预想。 但不能否定的是,这是一本写满孤独与勇气的书。 《破冰北极点》,亦是破冰人生路。这是毕淑敏的一本旅行日记,也是每个人应该倾听的人生呓语。 开篇即“世界上只有两万人到过北极点”。作为万分之一亲历北极之旅的普通人,作者毕淑敏,是除了有那么一些胆量,其他全无的旅行者。 作者在开篇前言的一句话让我一直深有感触:“世上大多数梦想,并非破灭,只是被主人以各种理由推迟,直至无力完成。”而“世上最可怕的险境,是凡事万分小心。”手里紧攥着最后的勇气,踏上这个旅途,便是万事俱备。 北极点,在普通人看来从未脱离过地图上的平面印象。当真正踏上这段旅行,精密的策划必不可少,路线便是其中之一。从莫斯科飞往摩尔曼斯克用了两个多小时,到达摩尔曼斯克,已是北极圈内,正值极昼。这是俄罗斯十二座英雄城之一,围绕海军舰船而生。而毕淑敏将从俄罗斯重要的军事要塞摩尔曼斯克军港出发,前往北极点。 在摩尔曼斯克州有220个核反应堆,100多艘已经废弃但并未处理的核潜艇,还存在很多核燃料和核废料。在这个城市里,还有尔罗斯最高大的士兵雕塑“阿廖沙”,在莫斯科时,一个博士翻译再三嘱咐毕淑敏注意阿廖沙的方向,她听出翻译另有深意。 摩尔曼斯克只是北极点之行的开始,从这个海港出发,乘坐“50年胜利号”,“核动力破冰船”到达北极点,才是毕淑敏此次旅行的最终目的地。 “北极级”是世界上最大的核动力破冰船,俄罗斯有五艘,“50年胜利号”便是其中之一,装有两个核反应堆,并刚刚更新完几十千克新的核原料,这次北极点的旅行大约用掉一千克核原料。 一位面部几乎没有表情的船长如此介绍。面对游客的问题,或答,或不答,都能引起船上游客的一阵唏嘘。 这艘船可以说有六十年的历史了,作为军事用船,它仅有短期的用于商业旅行,而能乘坐这艘船的旅客也只有百余人。船长说中国人与其他国家游客最大的不同在于“中国人问题最多”,是否会出现泰坦尼克号的事件,装有多少核原料,做这个“50年胜利号”船长之前在做什么等等。中国人似乎更关注一些家常问题,喜欢刨根问底,有不吐不快之感,更期待听到不同的答案。似乎如此便可以拉近关系。 当这艘船真正踏破3米多冰层时,人们开始感叹科学的力量。有人将破冰比作“热刀切黄油”,但经过毕淑敏的观察研究,发现这个比喻那么蹩脚,不可再用。 从北极悲惨经历的回顾,到踏上这次北极之旅。从温暖的不冻港,到涌漫着厚厚冰层的北极点,从往返于南极与北极的北极燕鸥,到北极的一朵白莲——北极熊,从初到北极点,到永恒的离开。这场旅行踏破了常规,突破了极限。 这场初见即是永别的破冰之旅,更像一次勇气的试炼,没到过那里,永远无法想见生命的伟大。

  《破冰北极点》读后感(六):世上大多数梦想,并非破灭,而是被主人以各种理由推迟,直至无力完成

毕淑敏老师的系列游记包括坐船环球行、非洲专列行、南美洲行,一本本都读起来非常有味,因为她经历的旅行不是一般人所能经历的普通旅行,而是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和充足的时间才能实现的旅行,虽然能实现并完成的人也不少,但像她这样又能写且写得又十分精彩的就太少了,她的游记不只是描述她的旅行见闻,更经她独特的人生阅历和思想过滤后,展现出的是一粒粒生活的精华。这本北极行同样也是描述的常人难以企及的旅行,作者在书中描述说,迄今为止只有2万人到过北极,远低于在中国能跑全程马拉松的女性4.7万。

对于作者的旅行,我等一般人确实难以企及,但也说不定某天机会就来临了,如作者在文中所说“人们常以为能享受这等好运(指既拿着工资又能满足自我乐趣的工作的)的人凤毛麟角,必有显赫身世或有贵人相助。现实并非如此骨感,坚定地知道想做什么,正当努力地砥砺前行,抓住机会,最终达成理想的人,绝非一般人想象的那般罕见”,其实关键在于心态,就像有些人总想着现在不能享受要吃苦,以后就会苦尽甘来,如果你现在都过不好,以后也很难过得好;就像孩子在儿童时不能感到幸福,长大后幸福也不会自然就来临了,因为他从小就觉得受苦的生活才是正常的,他只配过受苦的生活,即使幸福来临他也不敢接受。

书中第一个故事就描述了我才在另外一本书(《致命元素》)中读过的故事,即19世纪时,一支北极探险队伍因罐头食物中的铅封而铅中毒全员死亡。读到此时,你会体会到阅读的美妙,同样的故事出现在不同的书中,分别由不同的人描述出来,然后在同一个人的大脑中邂逅相逢。

很喜欢读书中作者的感悟,特别是作者极力赞同旅行对人生的重要意义,关于旅行,作者说“旅行似一株还魂草,让陈旧记忆水灵灵地复活。奇异并不仅限于此,你还会在旅行的某个瞬间,不可抑制地眺望未来”.......“若你一直待在家里,日复一日地刻板生活,在熟悉的环境中,你只能和此刻的自己像连体婴儿似的牢牢贴附着,腾不出气力回顾和展望”.......“因为灵魂的拯救不会来自忙碌喧嚣的文明中心,它来自孤独寂寞之处”,所以“主动选择暂离熟悉的环境,有可能让平时潜藏不露的深层自我,兴趣盎然地逃出来,我们就有机会和它摸索存在的终极意义”。“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束连续的光,被日常生活的斑驳栅栏,分隔得支离破碎。旅行的银针,将我们破损的记忆缝缀织补起来。新的印象如魔术师的毯子,遮掩住千疮百孔的过往”,而旅行中“所有的触景生情,看似无根浮萍,其实都和他的经历息息相关”。”不断有令人惊喜诧异的时刻,汇入我们的精神仓库。它们化成心灵的黄金储备,匮乏时提出来变现,一展为韧性和勇气”,这就是旅行的魅力之一。而旅行的神秘“就在于你会猝不及防地遭遇深沉的触动,你会在不知不觉中修改自己的心境,对炎凉世界多一分微明的期许”。

关于人生梦想,作者认为“世上大多数梦想,并非破灭,而是被主人以各种理由推迟,直至无力完成”。所以,对使用生命的方式,不必贪图完美。生命乃乘兴而来,尽力生动有益即可。人们常常埋怨命运的不可知性,但只要不是太离谱的要求,不存太多私心杂念,一个心智健全的人,在太平盛世中,基本可以执掌人生的基本走向。不一定是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但可随理想而起舞”。对于“遇事儿怎样给自己以恰切解释,是人所应必备的重要应变力之一。只要大方向基本正确,便是对自我的包扎安抚。只要对他人无害,哪一种对身心较妥,便用哪一种,有时并无高下对错之分。很多事情,稍有欠缺者是常态”。

关于朴素,书中说“朴素,不仅表现在穿衣和住房的简约上,在食物上也应保持平常心,不吃特别来之不易的稀有食材,不用非常繁复的烹调技法和漫长时间,不用五光十色、华而不实的食器,不矫揉造作伪装自然天成的就食环境.......只求干净和营养全面足矣”——深以为然!

关于南极和北极的区别,书中说“前者是水包地,后者是地包水”,非常简略精准!对学者特点的描述,作者认为“往往在他们不内行的领域和日常生活中木讷,甚至显出轻微愚笨。一旦进入了他们擅长的领域,就像被喷了一口净瓶甘露的枯枝,枝叶复活并口吐莲花”,许多真正的科学家都是以这种状态生活着。

详见http://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141130202644668

  《破冰北极点》读后感(七):我们都得一步一步救自己

2016年7 月27日, 65岁的毕淑敏登上了北极点——一块位于北纬90°0′0″的巨大浮冰——站在这里四下眺望,目力所及之处,皆可以称之为“南方”。
    至此,她已经走过全球73个国家, 足迹遍布七大洲四大洋。
    “世上最可怕的险境,是凡事万分小心,”她说,写完《破冰北极点》后,她打算去趟南极。
    
    孤身涉险这种事,毕淑敏并不陌生:17岁就赶赴西藏参军,背负武器、干粮、行军帐篷一个人在无人区跋涉的毕淑敏曾骑马渡过冰河为藏民送药,也曾在冰川上铺一张雨布席地露营;她在哨所种植葵花,看着葵花籽生出小小的青枝绿叶,开出五分钱硬币大小的金黄花盘;她也曾为牺牲的战友整理仪容,清理战友流出腹腔的内脏,偷偷在他的衣兜里塞上几块水果糖。
    “我想他身边的冻土,有一小块一定微微地发甜。他在晴朗的月夜,也许会尝一尝吧?”多年后她提起这段往事,哀而不伤。文字没有脂粉气,也不见老态,一如既往地质朴而有风骨,洞明练达,像个勇往直前的少年。
   同时期出道的作家渐渐都销声匿迹,毕淑敏仍然一本一本地出新书,陈丹青曾说“我们都得一步一步救自己”,他靠一笔一笔地画画救出自己,毕淑敏就靠一个一个汉字救出自己,靠一场又一场长途跋涉救自己。年过花甲而手不释卷,她认真地写每一篇文章,不烦躁,不敷衍,不放弃。写《破冰北极点》前后,毕淑敏查阅了几十万字的史料,为了便于学习,她搬到了首都图书馆附近居住。为了写好这本书,她要看18世纪的探险家们手绘的航海图,也要学习北极熊捕猎海豹的技巧。但最大的障碍,是心理这一关。毕淑敏的双亲都在冬季去世,寒冷和冰雪,与她最痛苦的记忆紧密相连。“父亲已经离去24年,母亲也已经走了11年,我未有一天不思念他们。”悲伤像酒一样随时间发酵至醇厚,不论是去非洲旅行,还是去美洲采风,她都随身携带父母的照片,“我想时刻和他们在一起……我觉得他们也愿意看看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直到在北极点闭目冥想的瞬间,她心头的重担才终于放下,“父母的面容在北极点的空中出现,粲然微笑……我在那一刻恍然,他们其实是时刻与我在一起的……他们在如何寒冷的地方安然出现,说明他们对此无所畏惧,也说明他们希望我能走出冰冷刺骨的哀伤。”
    我们今天承受的诸多痛苦、无助、孤独,以及人生的危机,其实都来自一个意想不到的角落:我们内心深处的那个孩子在受苦。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余归途。
人生就是这样一次苏醒的过程。这个世界层层叠叠地向我们展开,这一刻迷离的面目,下一刻就会清晰;这一刻不能宽恕的人,下一刻就会得到原谅;这一刻不能接受的现实,下一刻就会变得容易理解。我们不断地消除着自我的狭隘、偏激和片面,一点一点苏醒,活到老,醒悟到老。
    这或许就是真正的,旅行的意义。

  《破冰北极点》读后感(八):孤独之后,世界尽在眼前

印刷质量非常棒,图文并茂诚意满满,北极点历来都是令人神往的地方,地球就是围绕这个点的轴心在自转,多么神奇,据说世界上到过北极点的人不到2万人,作者已经走过73个国家,65岁的时候到达北极点并且在那样一个纯净世界的体会和感悟分享给我们,真是令人感动!

读完之后,会让人久久回味,让我看到的是一个独立坚强的女人,不依附、不求全、即使有悲伤,也是找寻到真正的自己,睿智的女人都应该学会思考,都应该找到真正的自己,她落笔恬静深清是萦绕而难以割舍的一缕情怀。是喃喃自语的诉说,也是绵绵不绝的沉默。

  不禁让人思索这一次次出发,越陌渡海,辗转千里,虽说还是走不出时间的河流,但是可以打破心魂的井隘。旅行中更让人惘然怀念的,究竟是不期而遇,还是期而不遇?

手捧此书,心间暖暖的感动熨帖般舒服。经历了岁月无情的变迁,释然吧!只愿岁月静好!

  《破冰北极点》读后感(九):我们是地球的匆忙过客

看《破冰北极点》之前,我多少有些怀疑,一个作家能否写好需要涵盖地理、历史和生物等多学科知识的北极?看完之后,我的疑虑消除了,作者毕淑敏不仅提供了详实的科学知识,还以其女性特有的细腻而丰富的情感,将原本枯燥无趣的科普素材,穿针引线,变魔术般将其转为生动有趣的游记作品。她笔下的北极褪去了极寒荒凉的神秘面纱,露出了极昼蓝宝石般熠熠生辉的美丽真容。比如她文中:“北冰洋近似一张圆形桌子,北极点就是桌子中心安放转盘轴心处。桌子为美丽蓝色,不过你寻常日子看不到它的底色,其上铺一张雪白蕾丝桌布,这就是万古不化的北极海冰。桌布未完全遮盖的边角,就是基本上常年不封冻的巴伦支等近海。有餐桌自然有客人,周围落座的计有8位,它们是加拿大、丹麦、芬兰、冰岛、挪威、瑞典、美国、俄罗斯。俄罗斯身宽体胖,海岸线最长,加拿大居第二。美国人之所以今天能有一把餐椅,要感谢俄罗斯人当年的短视失当。1867年,俄罗斯以720万美元的价格,把面积巨大的“不毛之地”阿拉斯加贱卖给了美国。”
作者除了对北极的历史、地理以及生物有非常生动的描述,对于“50年胜利号”上一群被称为“极友”的旅行者们之间发生的故事,也同样有着精彩的叙述!这些原本素昧平生的极友们,因为同一个目标登上了同一艘船,通过在船上短暂的朝夕相处,彼此间结下了特殊的情谊。他们是地球上75亿人口的幸运儿,不仅付得起价格不菲的旅费(南极旅费若是60万人民币,北极砍一半也得30万),而且可以去到冰天雪地,人迹踪绝的地球最北端,不愧为人一生中旅行之大事件!
其实对北极的探险自古以来就有,而且是前赴后继。如果说古人探险北极是为了开发神秘未知的北冰洋,那么现代人探险北极应该多了一份责任心和紧迫感。因为我们人类最初赤裸裸地来到地球,只不过是一个匆忙的客人身份,但后来我们反客为主,肆无忌惮地消费着地球这个主人的资源,并将我们赖以生存的星球破坏殆尽,即便是最后一片圣洁之地的北极也未能幸免,受到了污染和破坏!
《破冰北极点》除了唤起人类共同保护“地球”这个我们唯一的家园,还通过北极之旅让我们深刻地检视自身生存和生活的现状。北极既没网络,也没微信微博,人们一夜间回到了最原始自然的生活状态。走出虚拟世界的人们多了真实的人际交往,并且从互动往来中收获了人与人之间最宝贵的真情实感。正如作家所感悟的那样“旅行的神秘就在于你会猝不及防地遭遇深沉的触动,你会在不知不觉中修改自己的心境,对炎凉世界多一分微明的期许”。
我也许这一辈子也没有机会去到北极点,但这不重要。能够随着作者的文字一同去探险北极,也让我收获了别样的感动!

  《破冰北极点》读后感(十):凡心所向,素履所往

我是在盛夏的尾巴翻完这本书的,窗外艳阳高照,书里冰天雪地。某些瞬间恍惚觉得自己也在那艘破冰船上,吹着北极冷冽的空气,看着一望无际的北冰洋,安然澄静。
回想起初中看《一颗开花的树》时的感动。毕淑敏的文字,像太极一样刚柔并济,平和有力,情意总在不经意间喷涌而出。
常常在想,世人们总是想的多,做的少。纵然有100个人燃起做某件事的念头,10个人起了头,大抵也只有1人会坚持下去。去北极这样的梦想,还要加上费用,身体状况,潜在危险等条件限制,因此倍加珍贵。
 
走过七十多个国家的她说:“年龄提醒我,有些理想,要进入优先考虑级别。不然,必有力不容心的一天。世界上大多数梦想,并非破灭,只是被主人以各种理由推迟,直至无力完成。”感念这样通透的认知,反思己身又自惭形秽。
破冰船上的旅程比想象中更有趣,似乎时刻都有新鲜事发生。不管是组织方的讲座,活动,还是与极友们的对谈。失去手机信号的旅途,人与人的关系前所未有的亲密。每个人都是一本书,大家相互阅读,有欣喜,有感动,从不孤单。也许越贴近壮阔浩瀚的自然,越能感知自身的渺小,人也因此愈发谦和平静。
北极不缺故事。一代代葬生于此或凯旋而归的探险家,万里翱翔不止的北极燕鸥,孤独又矢志不渝的北极熊,面朝大海的胡克岛,缄默的安静湾,肆意张扬蓬勃生机的北极罂粟。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呼一吸都是传奇,无一不让人敬畏。
建筑师安藤忠雄曾说:“当我把旅欧的决心告诉外婆是,她说’钱不是拿来存的。钱善用在自己身上才有价值’这句有力的话语,让我带着无牵挂的心出国,我只要存够了钱就去旅行。正如外婆所言,二十多岁时旅游的记忆,成了我此后人生中无可取代的财产。”
旅行的价值,正如阅读,无法用金钱衡量。旅途中的见识,遭遇,全部都融入血液中,嵌在身体里,在我们的谈吐,气质,在胸襟的无涯。它让原本艰难的生活迸发出小小的光芒,为如孤岛一样的我们创造更多关联,赋予生命更多意义。
不敢断言此生是否有幸到访北极,合上《破冰北极点》,仿佛跟着破冰船上的一众游客,历经了旅途中种种激动人心的瞬间,纯白安然的北极点就近在眼前。
飘着小雪,如烟如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