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湘行散记》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湘行散记》读后感10篇

2017-11-13 21:3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湘行散记》读后感10篇

  《湘行散记》是一本由沈从文著作,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0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湘行散记》读后感(一):湘西浅谈

       我看过电影《湘西剿匪记》中的湘西,也看过沈从文《边城》里的湘西,更知道朱镕基《七律——重访湘西有感》中的湘西。湘西湖南省西北部,云贵高原东侧的武陵山区,与湖北省、贵州省、重庆市三省市接壤,湘西也是沈从文的家乡,也真因为如此,让沈从文的散文有种江南水乡的细腻。昨日我借朋友的《湘行散记》,看看这本作者家乡的散文,湘西真的很美。
    今天我就献丑,从沈从文的《湘行散记》来谈谈作者笔下的湘西和这个著名的作者沈从文。如果你有写过情书经历,应该知道这句“我行过很多地方的桥,看过很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如果你有和命运挣扎的经历,应该知道这句“睁大了眼,什么事都分明,但自己又何尝能支使命运”。一本《湘行散记》写出了真正的沈从文。
    唯美的江南,多是水造就的,湘西也不例外。这本《湘行散记》多的也是水,无论是写戴水獭皮帽子的朋友还是一个爱惜鼻子的朋友,都是必须有水的,再加上一点小雨或者雪,那就更是美得离谱了。“我平日里想到泸溪县时,回忆中就浸透了摇船人催橹歌声,且被印象中一点儿小雨,仿佛把心也弄湿了。”回忆中的湘西,这么的静美和谐
    也许从一开始我们在小学学过朱自清的《春》,对朱自清都很欣赏和了解,沈从文对朱自清有“其为人也,温美如玉,外而内贞”的称赞。但是想到朱自清的话,下一个就应该想到沈从文了吧!民国时期的散文,一个北方、一个南方,两个风格截然不同的作家。真因为有朱自清,我们也知道了沈从文的江南之美。婉转的橹歌声中,荡漾着生命勃发的生机,沈从文凭借一颗诚心,一支笔,用最干净的文字塑造了纯美的湘西世界
    《湘行散记》最初的母本是因沈母亲病危,沈从文匆匆赶回湘西。行前,他与夫人张兆和约定,每天给她写一封信,报告沿途所见所闻,另外次本书还收录《废邮存底》、《云南看云》和《偶感怀人》。无论写什么,沈从文的散文风景都那么有人情味,风俗人情都很惬意。
    澄澈纯净的沅水之间,一片明朗朴野的湘西风光,闪耀着桃源般耀眼的余晖,这就是美丽的湘西风光。我是不是应该去湘西看看,这么美得地方,但是我又很了解湘西,从《湘行散记》中我就已经去了湘西、了解了湘西,还有去的必要吗?风景犹在,故人不存,我确实应该去看看湘西,为了心中的沈从文,也为了《湘行散记》中的湘西。

  《湘行散记》读后感(二):守得云开见月明——品沈从文先生的情书

文/ 海蓝蒲雨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
看过许多次数的云,
喝过许多种类的酒,
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一个女人在诗人的诗中,
永远不会老去,
但诗人,
他自己却老去了。
——沈从文
《湘行散记》是极有意思的一本书。一来,可以跟随沈从文先生的脚步,踏入萦萦绕绕醉入心头的湘西。二来,去触及最原始最朴实的湘西老乡们,虽有些乡野但却很真实。三来,看到了一个不虚无缥缈食人间烟火的沈从文先生,让人亲近起来。
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在这本书里竟然还收藏着沈从文先生写给张兆和女士的信件,里面的字眼是浓烈的,热烈的,滚烫的,让人激动和振奋的。我是听说过沈从文先生和张兆和女士的爱情一个老师对学生的爱恋。他在信纸上写的情话,刻骨入心,甜酥酥的,一颗带着强烈爱意的心跃然纸上
——XX,你是我的月亮。
——我把你当成我的神,敬重你;
——我很安静,似乎为爱你而活着。
——‘萑苇’是易折的,‘磐石’是难动的,我的生命等于‘萑苇’,爱你的心希望它能如‘磐石’。
——XX,莫生我的气,许我在梦里,用嘴吻你的脚,我的自卑处,是觉得如一个奴隶蹲到地下用嘴接近你的脚,也近于十分亵渎了你的。
——想到所爱的一个人的时候,血就流走的快了许多,全身就发热作寒,听到旁人提到这人的名字,就似乎又十分害怕,又十分快乐
——你是没有害过这种病的人,你是不知道它如何厉害。
——我只告诉你,一个爱你的人,如何不能忘你的理由;
——我说我很顽固地爱你,这种话到现在还不能用别的话来代替;
——每一次我说到“我爱你”时,你就觉得受窘,你也不用说“我偏不爱你”,作为抗拒别人对你的倾心。
这些滚烫的字句,句句灼心。任何一个女子看到都会不免的心动不已,暗自脸红。这样美好且动情的情书,沈从文先生一写就是四年,连当时的校长胡适先生都帮着他一起劝说起张兆和来,可是她不为所动。就像先生自己说的一样,他的心是磐石,是无法转移的,也是专一的,遥遥无期等待都无法改变爱她的心。
一个乡下的汉子,用一支笔走出了故乡湘西,在这里遇见了赏识的老师文章诸见报端,名字日益响亮了起来。一封封有爱有情的信写了过去,默然寂静,毫无回应,但仍不可动摇这颗顽固的心。他爱她爱得深沉,爱得深刻,爱得无法自已,爱得感天动地
他如奴隶般跪倒在女神旁,却苛求不到女神的垂怜。他称她是皇帝,是月亮,是莺,是花,他痴心地等待着。他爱到骨头里,甚至有些卑微,连称自己是“奴隶”,是“乖僻的汉子”。他轻视自己,甚至还曾说过“成天只想‘死’”,可是依然不放弃
张兆和虽不回应,但是沈从文先生写给她的信都一一存放好。日子久了,顽固的心开始动摇态度有了微妙的变化,“一片心肠总是可怜可敬的了”(张兆和日记)。一封电报“乡下人,喝杯甜酒吧”,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
结婚后的沈从文先生,文学创作激情迸发,典型代表作就是名扬四海的《边城》——那个叫茶峒的地方,潺潺的溪水,身体硬朗的渡船老爷子,还有黑而俏丽的翠翠。里面的翠翠,就是以张兆和为原型创作的。不得不感叹,他爱她爱得深沉。
情书是极好的,只是不求爱得卑微。罢了,还是多读读沈从文先生的情书吧。

  《湘行散记》读后感(三):我去凤凰,只为寻梦

文/文小妖
    2011年的时候,我独自背包去凤凰寻了一次梦,梦里,凤凰还是沈从文笔下的那个民风淳朴的凤凰;梦外,灯红酒绿下的凤凰仿佛失去了一股最原始的力量,悄然改变,与昨昔告别。
    我想,很多人到凤凰,心里都怀揣着一个沈从文,去寻一寻他笔下的湘西,去看一看江边的翠翠……
初读沈从文是在高中语文课本上的那篇《箱子岩》,我依然记得那夜镀了银的月光和跛脚什长。当时只觉沈从文笔下被月光覆盖的一切迷人极了,那时,我在沈先生的文字里读懂了什么叫意境。
很多人喜欢沈先生的小说,但我相对更喜欢他的散文多一些。每次觉得心情浮躁的时候,总会把先生的《湘行散记》翻出来读一读,让自己走进书里,走进那个让多少人魂牵梦萦的淳朴湘西。
我所读的凤凰含章修订版的《湘行散记》全书分为“湘行散记”、“废邮存底”、“云南看云”、“偶感怀人”四个部分,里面择选了沈先生散文的精华部分。
船慢慢地从江面划过,沈先生一路走来,一路看去,这些点点滴滴全部成了文字,他用最淳朴的文字还原了当时的场景,水手落水,有去无回;妓女与水手之间赤裸裸的情话;乡民之间的朴实情谊,或热烈的争吵都被高度还原,让人感觉当时就在那个场景之中,只不过是默默旁观的一员。
那个时代,动乱、灾害不断,众生皆苦,命如草芥。在很多人眼里宁静美好的湘西,依然也会暗涌不断,只不过比起外界大城市,算得上小巫了。我想,如果没有沈从文,那么便没有湘西文化,也许曾经那些关于湘西精彩的、动人的故事,会被时光无情地淹没。沈先生如实记录着所见所闻,字里行间中透着一股子的灵气,有大爱,也有小爱,有人文,也有民族风貌,所以很多人因沈先生而繁衍出一个湘西梦。
在书中的四个部分中,我偏爱“云南看云”这个部分,大概因为云南是我家乡,因而无缘故的觉得亲切。先生写道,“云南特点之一,就是天上的云变化得出奇。尤其是傍晚时候,云的颜色,云的形状,云的风度,实在动人。”几句话道出彩云之南的“美”与“特点”,从小我就喜欢看家乡的蓝天和云朵,天空蓝得像梵高的油画上的蓝,泛着迷人的色彩和光泽。而云南的云总是变化莫测的,每一朵云都是独一无二的。后来离开家乡,那里的天空和云朵竟然成了一种牵挂,看过太多不同地方的蓝天白云,我依然觉得家乡的蓝天白云是最美的,一如沈先生对湘西的感情,我想这就是乡情吧。
沈先生的《湘行散记》再一次把我带到当时的年代,我随着他的文字一遍遍游历湘西的山水,看遍不同的民俗乡情,被打动着,被惊吓到,也被感动着。先生真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他的笔下没有所谓的大奸大恶,有的只是人性,让观者可叹可感……
    记得在凤凰的第一夜,我坐在沱江边,望着暗蓝夜空上的那轮皓月,举起手中的啤酒,对着它轻轻一敬,也对着沱江一敬,这是我对沈先生的怀念,也是对他的致敬!

  《湘行散记》读后感(四):一切愿望都庄严神圣,一切梦想都可能会实现

一切愿望都庄严神圣,一切梦想都可能会实现。 ——《黑魇》 2015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湘行散记》由四个部分组成,分别是《湘行散记》《废邮存底》《云南看云》和《偶感怀人》。 遥想沈从文一生,无论前期写作世外桃源般的《边城》《长河》还是后期埋首古代文物出版《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给读者的感觉,沈从文一直都游离于主流文学思想之外,埋首纸书之间,不关注革命现实,只歌颂田园牧歌。所以,在三四十年代,不参加左联的沈从文,一度成为激进文字工作者所抨击的对象。然而,在《湘行散记》中,即便没有很正面的谈论青年人应如何拯救社会面对现实,但他也在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年青一代的寄托和希望。如在《云南看云》一文中,他直接指出大学生无暇感知生活,却把全部精力投注于金钱之上,头脑已经失去了应有的灵敏和弹性。“社会研究所的专家,机会以来即向银行跑。习图书馆的,弄考古的,学外国文学的,因为亲戚、朋友、同乡……种种机会,又都挤进银行或相近金融机关做办事员“这种情况在我们今天看来,似乎太过平常,然而问题的严重性则在于”大部分优秀脑子,都给真正的法币和抽象的法币弄得昏昏的“,进而“失去了对于生命较高的认识”,所以在民国时期,个例可理解,但所有人都趋之若鹜则应了那句老话“熙熙攘攘,皆为利往,挤挤挨挨,皆为利来,利之所在,群集若蛆”。 在《白魇》一文中,沈从文同样写了一篇慷慨激昂的肺腑之作,足以证明他绝不只是桃源空想的歌者。在回忆了他的几位年轻友人不幸去世之后,他说“这个国家,因为前一辈的不振作,自私而贪得,愚昧而残忍,使我们这一代为历史担负那么一个沉重担子,活时如此卑屈而痛苦,死时如此糊涂而悲惨。更年青一辈,可有权利向我们要求,活得应当像个人样子!我们努力来让他们活得比较公正合理些,幸福尊贵些,不是不可能的!”声声控诉但依旧饱含希望,足见他并不是不关心世事,而是宁可选择一种疏离的笔调。毕竟,不是所有作家都适合鲜血淋漓的直白笔调。 相比于《云南看云》,如果想了解更多湘西的风土人情,那么沈从文阔别近二十年重游故乡写下的《湘行散记》或许会带给我们直观的感受。《湘行散记》共12篇,从《一个戴水獭皮帽子的朋友》到《滕回生堂今昔》,每一篇都讲述着不同的故事。传奇如《五个军官与一个煤矿工人》写了一个工人年轻时杀了一个哨兵将他推入煤井而后自立山头拉旗称匪,几年后却被五个年轻军官抓住,押送途中工人使诈自投煤井死亡,这个煤井也是当初他推哨兵的煤井。读起来颇有点博尔赫斯《恶棍列传》的味道。民风淳朴如《一个多情水手和一个多情妇人》不难发现,即便是一个普通辰河水手和一个娼妓的露水情缘,也是放了真心实意在里面的。否则也不会有水手早起离去,妇人撑着窗子红着眼睛喊“我等你十天,你有良心,你就来——“如此动人的话语。及至《老伴》一篇,读来一定会感慨”原来《边城》的翠翠是从这里来的“虽然有资料表示沈从文笔下的“翠翠”是集他当初在崂山脚下遇见的一个女孩子以及张兆和的形象而写成的,但在这篇文章中,沈从文写了一个三个男孩子(包括他)都喜欢的天真活泼的绒线铺的叫做翠翠的小女孩,他甚至直接写道“我写《边城》故事时,弄渡船的外孙女,明慧温柔的品性,就从那绒线铺小女孩印象而来。” 如此一对应,像极了寻宝,期间的乐趣难以言明。但客观评论起来,我最喜欢的一篇是《虎雏再遇记》,读罢文章,活脱脱一个充满孩子气的军人形象浮现眼前。 《废邮存底》顾名思义,包含了作者的几封信件。尤其以和张兆和的通信引人注目。迄今被世人传为爱情圣经的“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即出自这里。但这句话后面还有,便是沈从文承认自己这是求而不得的对自己的安慰之词。爱情使人热烈,也使人苦恼。尤其在双方付出不对等,而付出偏多的一方却有希冀时,最是折磨。所以依我看来,固然爱情圣经值得人津津乐道,但沈从文的自我剖白却更打动人。他说“每人都有一种奴隶的德行,故世界上才有首领这东西出现,给人尊敬崇拜。”而没有首领崇拜的人,则会放低自己,对另外的事情低头。对沈从文而言,自己则是奴隶,崇拜的便是张兆和。原来才发现“这奴隶的德行是先天的”。张爱玲说过类似的话语“遇见你我便得很低很低,一直低到尘埃里去,但我的心是欢喜的”沈从文也对张兆和表示如果爱你这件事“使你感到窘迫,使你觉得负疚,我以为很不好”联想到以后二人的相处,尤其是建国过沈从文的精神状态,这里是极赚人眼泪的一处。有学者指出,可能沈从文一生都在追求自己心目中的翠翠,但张兆和并不是翠翠,所以很遗憾,他终究失望。事实可能如此,但读沈从文年轻时的书信,他是真的爱张兆和,也无比真诚。 该书最后一部分是《偶感怀人》,五篇文章,印象深的自然是写徐志摩和朱自清。对于前者,原本只了解到他的死亡是陆小曼过于奢侈铺张致使徐志摩疲于奔命赚钱养家终于飞机失事造成。今天读到《三年前的十一月二十二日》和《友情》两篇,算对他死亡当时的情形有了清晰的了解。比如徐志摩所乘是每天飞行的邮航班机,平时不售客票,有特别票时可带一人。徐志摩的票是友人所赠,从南京起飞时天气晴朗,飞机降落济南时大雾,在空中盘旋时,撞到白马山斜坡上,徐志摩死亡。他当时是想飞去北平观看林徽因的演讲,换来的却是从北平赶来的梁思成去看他的尸首。人事转移。写佩弦先生的一篇叫做《不毁灭的背影》,沈从文说他对朱自清了解不多,概括朱自清先生的人品应该是“其为人也,温美如玉,外润而内贞”。我无意探讨朱先生去世的原因究竟是中学课本中所说的“拒领美国救济粮”还是后来有学者指出的“胃病”,但可以肯定的是朱自清是一代青年人的精神偶像。原因也如沈从文所讲“外润而内贞”。不知怎么忽然想起《北平无战事》了,电视剧里将朱自清的死亡和领粮紧密结合,但更触动我的却是在听闻朱先生死讯后,上千名学生不顾生命危险齐声背诵《荷塘月色》的场景。 斯人已矣。无论是朱自清、徐志摩、还是沈从文,他们都已称为现代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名字。现代文学重小说,但有时散文或许更发人深思。三言两句,便可以缓缓道出人生哲理。历经数十年,依旧经久不衰。沈从文先生的这部《湘行散记》就是。

  《湘行散记》读后感(五):一本书,一趟旅行

有些书非常奇妙,明明不是旅行游记,可是读它们,却像一种旅行。不只是足迹的到达,更是一场心灵的涤荡。在喧嚣的城市中,那种纯与真,离我们很远很远,仿佛只存在于记忆中,甚至幻想中。
《湘行散记》,带我完成了一趟湘西之旅。远在我意料之外,却也在情理之中。
那些对事物细致的描写,仿佛用单反拍下一般逼真,完完全全地定格、还原了自然的风貌。而自己,就像亲眼所见、亲手触摸了那些古朴之物,感觉实在又真实。
那些对人物传神的描写,仿佛用摄影机从远处不断拉进、放大,直到可以看清他们的生活,甚至是他们的模样。有收藏大量字画的旅店老板,有可悲可叹的妓女,也有夜生活丰富的打渔人家等等,他们的音容笑貌,像是高清电影一样,真切地显示在自己面前。而一个个“不喑世事”的小县城,一个个桃花源一般的小村庄,就是这部电影的拍摄背景,是那样单纯,那样美好。
书中的他们,说话直来直去,在城市中已经很难见到了。虽然有时有些“荤腥”、有些过分直白,但这也是我们感受不到的另一种美,一种古朴民风刮来的清新之美——无需猜忌,无需勾心斗角。而城市中的我们,享受不到;反而多的是压到哭不出来的生存压力,活得不够轻松自在。于是,很是怀念这古朴的民风。
可以看得出,作者对妓女是充满忧虑与同情的,言语中尽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不过不能简单地归罪于她们不努力,奥巴马的母亲安•邓纳姆曾做过的科学研究表明——穷困的人为了摆脱贫穷也是很努力的。不过很难将其称为奋斗,更应该说是挣扎。因为经济环境太过恶劣,严重地限制了他们的发展。比如说在大山深处的村庄,村民们常常整天耕种或者上山采摘,十分辛苦,然而这对于改变他们贫穷的现状,并没有什么用处。
高中时,《边城》是语文课必修课文。当时非常奇怪为什么翠翠不向她心爱的人表白,也非常遗憾最后她独自守着渡船,孤寂地等着心上人的归来。在这本书中,进一步了解当地的民风民情后,有些能明白了。那里还和古代差不多封闭,还是媒婆提亲的传统,不提倡自由恋爱,女孩子要洁身自好,做好一个妇道人家该做的事情,不能主动和男孩表白。
那个年代的湘西,民俗古板得有些不近人情,却是人们不可逾越的鸿沟。很是心疼明明两情相悦却又阴差阳错分开的人,也甚是无奈。
那些小城,像不加勾画的白纸一样,纯纯的白。只是这纸有些泛黄,蔓延着古老的年代感。如果它能在保持自己纯白的同时,洗去那种刻板的古老,就妙极了。很难说在轰鸣的现代工业的冲击下,它不被浓墨重彩地涂抹,但至少,曾经拥有过纯与淳。
现在,如果说哪个城镇还像这样一尘不染,估计经济已远远落后。若经济发展能与淳朴保持相对平衡,不失去最初的人性温暖,那一定是人间天堂,远胜于书中的湘西。只可惜,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冷漠与人性缺失仿佛已经演化为常态。不仅仅是中国,就连大洋彼岸的世界头号强国——美国,也是如此。举一个经典的例子。1964年,纽约城,生活在昆士区的基蒂•吉诺维斯被人用刀捅死。这个案件备受瞩目的原因是,她在大街上被人追赶,半小时内受到3次袭击,她的38位邻居在自家的窗前目睹了这一切,当时却没有一个人报警。因为在大都市中,冷漠,可以缓解生存上的压力、避免惹上麻烦。也正以此,失去了原本的可爱与温暖,没有了湘西一般的纯粹与真诚。
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与难得的一方净土,似乎是个相悖的问题,倘若能解决,就有希望看到微笑的北京城,或者像北京一样发达的纯粹湘西。
但愿宁静的小城不被打扰,人们仍然热情开朗,只是在那白纸上勾勒出现代工业,让人们在物质生活上绚烂多彩。也但愿这样的小城,不只是在书中相见,希望有一天,能将书中之旅变为一趟真正的旅行,亲身感受这幅优美别致的风土人情画卷。

  《湘行散记》读后感(六):湘西一种凄馨意

     施蛰存1992年拿到了新出版的《沈从文别集》,施感慨沈又出了文集。30年代施曾对沈的《月下小景》表示不满,认为有凑字数之嫌,沈自己则说体例仿《十日谈》、《天方夜谭》,试着写一些故事,是尝试性的创作。过了几日,施从架上把这套书拿出来闲翻,又看到《月下小景》,施觉得沈对这些创作是有所偏爱了。沈的不同创作,有褒有贬,通常是两个极端,这也是很有意思的,喜则极喜,薄则极薄,当然施绝不是薄者。翻到《湘行集》时,《湘行散记》与《湘行书简》合而为集,施眼前一亮,原来沈是有心的人,当年的书信保留的这般完好,另外《书简》中配有沈从文返乡途中的涂鸦,施蛰存感叹:“原来,从文还会画画。”,这束《书简》是沈从文1932年返乡途中邮寄给新婚妻子的书信, 《湘行散记》则是当年以《书简》为底本扩充改写,公开发表的文字。
     
      我拿到手的这本江苏人民出版社的《湘行散记》是以当年的名作《湘行散记》为底本,又辑了《废邮存底》、《云南看云》、《偶感怀人》三组文章,其中《废邮存底》是沈当年就出过单行本的,是把一些没发出去的信收集而成的一本书,其中《一封未曾付邮的信》是沈有据可考的第一篇发表的文章(1923年);《云南看云》一组当年的公开的出版是《昆明冬景》以及《七色魇》,现在并作一集;《偶感怀人》一组文章则并没有出过单行的集子,有30年代悼念徐志摩的文章,有抗战胜利后悼念朱自清的文章,有50年代悼念靳以的文章,再然后就是80年前后悼念陈翔鹤及王际真的文章,这一组文章时间跨度之大,近半个世纪。比较遗憾的是沈文革后重新写有怀念徐志摩的文章并未完稿,只收录于全集未完稿中,那篇文字之细腻,远非沈其他公开发表的怀人文字可比,可惜戛然而止。这样一本精选集跨度之大,想来编排上是要对沈一生散文创作有所把握,但文体上未免偏而杂乱了,我若求全的话,《湘行散记》是定当与《书简》并行的。《书简》为里,《散记》为表,从中尽可以比较阅读作者创作的心态,以及公开发表文字与私密文字的不同,沈从文是个很爱写信的人,《沈从文全集》中书信卷占大半壁江山,《湘行书简》是其中最为动人的篇章。家国之思,历史现实静观,分外动人。
     
     上面罗里吧嗦地谈了些《湘行散记》的掌故,如果只用一个词来形容品嚼这本书的滋味,我想“凄馨”二字最合意,“凄馨”语出施蛰存悼沈从文的挽联:“湘西一种凄馨意,彩笔争如沈凤凰”。在《湘行散记》里,甜苦杂存,冷暖互现,读过之后未免不能分那么清楚,何者冷?何者暖?什么是冷?什么又是暖?或许冷就是暖,暖就是冷,莫要以为我是打摆子,缘有例:
  “年轻水手向吊脚楼一方把手挥动着。
  ‘哎,哎,我记得到!……冷!你是怎么的啊!快上床去!’大约他知道妇人起身到床边时,是还不穿衣服的。
     妇人似乎因为一番好意不能使水手领会,有点不高兴的神气。
  ‘我等你十天,你有良心,你就来——’说着,‘砰’的一声把格子窗放下了。这时节眼睛一定红了。”(《一个多情水手与一个多情妇人》)
     水手把用命换来的钱,一个月的薪资,用来和这妇人亲近一次,这到底是冷还是暖呢?人性的丑与美,仿佛失去了界限,沈从文自己,也在沉默中体会到一点“人生”的苦味。“我不能给那个小妇人什么,也再不做给那水手一点点钱的打算了,我觉得他们的欲望同悲哀都十分神圣,我不配用钱或别的方法渗进他们命运里去,扰乱他们生活上那一份应有的哀乐。”
        《湘行散记》是沈从文湘西系列,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了,小说中沈从文隐藏他的苦乐哀痛,散文里往往就明明白白的道出来,沈的散文以及自传实际上是理解他其他作品的一个突破口。近年来,对沈的褒奖,隔靴搔痒的论调,依然常常看到,从美到唯美往往让人忘记了他的心苦后人知。在散文的篇章里,有苗妇人、放蛊,有浩荡湍急的滩水,水手搏命换钱,妓女卖身却不忘本心,80岁如同托尔斯泰一样的老头子执着于生……湘西自有其可爱单纯处,但也有其强悍不屈精神雄强处。
       沈说过一段有意思的话,如果没有湘西的香花臭草,没有瑰奇的景色,屈原即便再疯一点,也写不出离骚。这里是荆蛮之地,这里是五蛮溪的故所,这里是避秦的化外所在,这里历来被视作异端,清末仍可以见到的绿营军制,只为了镇压苗人叛乱,这里真的不是江南。沈从文文字之美,时刻带上点滴泪的淡然微笑,笔尖流溢的凄美之光,明晃晃隐着带血的铡刀。30年代有人评价沈从文的审美是带着镣铐的舞蹈,沈绝不是玩味和欣赏,而是用朴实纯粹的语言,表达深挚的爱,无言的痛。大滩的血泪,这些被历史遗忘了的民众,并不需要。
        湘西这个地理概念,渐渐演变为一个具有文化意义上的概念,除湘军之外,全托沈从文之故。沈挖掘地方性,赋予其精神,《现代文学三十年》一书说沈从文是“湘西魂魄之所在”绝非一纸虚言。众所周知,49年伊始,沈从文疯去了,大多是认为政治的原因,我却觉得1947年湘军最后的残余在淮海战役中全军覆没,对沈从文的影响更大,在《一个传奇的本事》里,他一再的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缅怀这些与之共命运的乡人,他们在历次战争中亡了、腐了。他的生命就仿佛劫后余生,他失去了要他书写的群众,也失去了他想要刻画的一群,“我仿佛全个孤独”,心冷了,仿佛若有光,这光焰照到了别处。
                                                                                                                                                                                                              
                                                                                                 2015年9月17日凌晨

  《湘行散记》读后感(七):沈从文

挺喜欢沈从文的,尽管我对她的了解并不是那么多,就因为一句话,一句情话,就爱上他了。
~~~~~~~~~~~~~~~~~~~~~~~~~~~~~~
本来我还欠着一篇书评,打算补完作业就写,所以,我现在对书评,是那种拖累的心理......
这本书我点开过,点开过好几次,一直在犹豫,但当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改变了。
~~~~~~~~~~~~~~~~~~~~~~~~~~~~~~~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沈从文 《湘行散记》
感觉书不错,求中,书评一定写!到时候两篇一起赶!
 看,这就是我当初求书的话,那时候说的还真是.............当时赶暑假作业,现在初中作业多,又懒.......
说实话,当初选择这本书,就是因为我在我家电脑边角的日历那里,看过这句话,之后还背了一下。
其实,我看着书也就是因为里面有爱情线,还有那句很美的话。好吧,我是不是太直白了......
沈从文和张兆和的爱情故事我知道的并不多,但就那句话,我就很喜欢了。沈从文和张兆和是师生恋,沈从文追的张兆和。张兆和那时候也是个美丽、优雅的佳人,也难怪沈从文不动心。沈从文追张兆和的爱情说俗一点,就是火也浇不灭的,每天都写着热情满满的情书,爱惜人才的胡适甚至去找了张兆和。张兆和依旧不为所动。?因为,追张兆和的优秀男士海了去了~他们的关系也是师生,这在那时候,也不是很容易接受吧。
其实我挺佩服沈从文的,追女孩好厉害啊,把张兆和那件如磐石的心都打动了,充满才气的情诗,╮(╯▽╰)╭,不是我们现在的盼望的。
沈从文的湘行散记里面貌似也有他写的信,那是一种很朴实的美,书的开端的那些文章也很朴实,里面还有许多类似方言的话。我记忆颇深的就是那个带着水赖帽子的朋友,野话大辞典~
好了,我说完了~挺喜欢沈从文的,他的爱情~坚持不懈啊,还有才气!

  《湘行散记》读后感(八):2015再读沈从文


2015年7月,江苏人民出版社与凤凰含章共同出版了沈从文的《湘行散记》,又勾起了我业已逝去的记忆。那是何时,我曾迷失在这世间最美的句子里;那是何时,我曾被一丝牵引,隐约定下了心中最终的方向;那又是何时,我毅然落笔于纸端,写下一封又一封信笺……
读《湘行散记》,自然不能错过迷人的湘西风景。跟随一九三四年的沈从文,从《一个戴水獭帽子的朋友》讲起,一边由武陵(常德)过桃源,一边听着《一个多情水手与一个多情妇人》的故事,在《箱子岩》的石壁下怀古伤今,在《老伴》的故事里寻觅“翠翠”的身影。在这样自由畅快地行进中,沈从文的语言时而恣意汪洋,时而鲜活生动,时而哀伤凄婉,时而悲悯内省,我便也跟随着那个时代的他去做一场绮丽迷人的湘西梦。
《废邮存底》中,沈从文用热烈而近乎痴狂的笔与心去一次次叩击张兆和的心门。“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这女人在诗人的诗中,以及诗人的心中,却永远不能老去。”哪个女人能不为这样两手空空,唯有一颗痴心的“乖僻的汉子”动心呢?
然而,自古文人多风流,沈从文虽然痴情,但这份无法稀释的爱纵然再浓烈,也敌不过生活这杯苦酒。当被奉为“女神”的张兆和走下神坛,实实在在地来到他的生活中,为他生子、操持家务时,他发现女神的光环褪去了,先前因距离产生的“美”也逐渐消失。高青子和《紫》的出现,彻底击碎了沈从文张兆和“才子佳人神仙眷侣”的童话。于是,当再次读到那些“舍你其谁”的情书时,我心中竟是隐隐的痛。
正如有学者所言:“沈从文的人生,始终是需要审美的,他的一生,是用美来装饰理想的一生。”他选择了美,选择了自己钟爱的文学世界,饱经沧桑,却始终不被身边最亲近的人理解。直至晚年张兆和在整理编选他的遗稿时才“真正懂得他的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压”。
每每读到这些文章,我总会思绪纷飞。时而想到牧歌般纯美的《边城》,那里的人物就是孕育在这沿江而去的旅程之中;时而想到如今说走就走飞去云南大理、丽江的年轻人,他们是否也曾在“云南看云”时,为民族与国家命运担忧?时而又想起令人不忍卒读的“偶感怀人”《三年前的十一月二十二日》,还有徐志摩那一语成谶般的《火车擒住轨》……
还有那个曾经隔空与我读过最美文章的人,不知如今是否依旧把那本已经发黄脱胶的书放在身边……
2015年7月,再读沈从文。《湘行散记》依旧是《湘行散记》,我却已然失去彼时那最好的人。

  《湘行散记》读后感(九):一个神奇的人,一本神奇的书

我是看完《边城》之后,再购买《湘行散记》的。本来就想随便看看,但这本书给我整个阅读历史进程留下一个深刻的注脚:沈从文的书我一定会再多读几遍。自己平时也写写东西,但看了这本书以后,觉得自己写的——真的是一文不值。
       明明是一本散文,读的却像小说加活生生得景点介绍,简直比VR还要真实。吊脚楼、水手、船、水獭帽,还有最后那个有性情的小豹子,一幕幕画面顺着章节逐一呈现,简直就像看了一本画册,不得不佩服沈从文功底深厚。其中的描写不必赘述,强烈推荐愿意写东西的人去读,太生动太形象。知乎有一个著名的专栏作家叫李盆,看了《湘行散记》之后,感觉李盆的文字有沈从文加刘震云的合体。
       除了文字好,沈从文的嬉笑怒骂中永远带着深刻的道理。多情水手与多情妇人的一段描述,表面上看着只是一段感情,但我认为他想说的是一种殊为不易的理想:水手的命运在船上,并不在自己手中,所以闲散时的逍遥享乐其实是一件太过正常的事。反倒是其中的真情,难能可贵。
      一个人,要有何种的能力,才能有这番体会,我不得而知,大概只有真正去过湘西了,才能感受到别样的情怀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