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最美的教育最简单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最美的教育最简单的读后感10篇

2017-11-14 21:14: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最美的教育最简单的读后感10篇

  《最美的教育简单》是一本由尹建莉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36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最美的教育最简单》读后感(一):总体是有收获的,总结了中国家长的一些常见毛病

手中另外在看的一本书《别错过孩子敏感期》,里面强调的核心思想和这里差不多,大意就是要尊重每个孩子独特的特点,不着急不违反自然的成长规律,每个孩子都是天使,给合适的成长空间,就已经足够了。
看这本书的时候,不断地联想到自己童年,里面提到的常见情节,基本上我的童年都出现过。母亲脾气暴躁同时对我要求严格。到今天这个岁数,依然记得小时候,因为打烂一只碗而会害怕到浑身发抖的情景。当然那种打烂日常用品都是小孩子的不小心,绝对不是刻意为之,却因为知道会激怒母亲,小小的孩子内心害怕得不得了,好像自己做了什么杀人放火天大的事情。看到书中写到这些同样的情景,不禁回忆。后来也不知道自己是从哪里学来的反驳精神: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家长之间良好的关系,难道就还比不上一只碗的价钱吗?那个时候自己还很小,却懂得自我安慰了。
用本书作者的话来说,我真是个难得的孩子,并不会因为长期处于这种负面的影响下产生情绪病,反而可以自我强大到反驳母亲的做法。真不容易啊,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说。
甚至至今还记得,初中的时候和同学去沙滩,带回一罐子小贝壳和小螃蟹,回来便养在厨房里,哪里知道半夜全死光了,然后咸腥的气味在厨房久久不散,就这样,又被老妈子一顿暴打。真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也不明白为什么母亲会如此大怒。仅仅是因为把厨房弄臭了?
另外一件典型的事情是,母亲从小就教育我,自己学到的什么好东西都要小心藏着掩着,以防被别人学到同样的窍门,这样就不显得自己的独特之处了。
这当然是在读书之后的事情,我依然记得,从高中开始,我的参考书都要用书皮包着,不让人知道我在看什么书,并且不轻易外借。后来遇到一个挺好的朋友,她居然很慷慨地把她的参考书借我看,同我分享,当时诧异得不得了,还有人这样“无私”的。
这种意识一直持续到我读大学,也非常不愿意让别人知道我在看什么书在研究什么,当然包括有什么心得也不轻易同人分享。后来是,居然是看了倪匡的科幻小说,里面有一句话当时深深地打动了我,并且至今依然印象深刻,那句话的大意就是: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之后还是一样你有一只苹果,我有一只苹果。但是思想这种东西的特别之处,就是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交换之后,我和你分别同时拥有两种思想。
看到这种和我妈从小教育我的信条截然相反的东西,内心触动非常大。我从来没有这样来看过这个问题。正如书中作者提到的,家长内心狭隘,还把这种狭隘和局限性传给孩子。非常可怕,至今,我妈依然保持她的信条,她做饭有一个独门秘籍,有朋友专门请教过她,她故意不说,还说自己的做法就是很简单很常见的做法。就这个问题我同她交涉过好几次,依旧没有办法扭转她的思维,我不明白她,她当然也不明白我,后来就随她去了,一把年纪也没法改变了。
啰啰唆唆地说了那么多,只是想说对于孩子来说,家长简直就是神一样的存在,有什么样子的家长自然就会成长出来什么样的孩子。我自己简直就是一个特例,熟悉我和我妈性格的亲戚朋友们都知道我们性格截然不同,有着不同的三观。我想,自己另外成长成今天的样子,还是和自己广泛的阅读爱好,以及非常早的早恋有关。初中的男朋友,发展到今天的丈夫,他一直给予我非常正面积极的影响。这点真的很重要。否则,今天的我,重复着我母亲的老路:天性悲观、谨慎多疑、斤斤计较目光短浅
这不是在批评自己的母亲,怀孕之后看了许多的育儿书,我知道父母也是从自己的原生家庭成长起来的,上一辈的家庭也有自己的毛病和问题,同样也影响了自己父母的性格,好的坏的。因此可以更加理解父母,也更加明白,自己今后要怎样对待自己的孩子。
回到本书,本书作者提到的几点,还是收获匪浅。比如说,说到要尊重孩子,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嘴上说说而已,孩子只是生活经验没有我们足,但是不代表他没有智慧。这点很重要。
还有就是有一个例子印象深刻,有位家长因为孩子喜欢摸市场里的豆腐而发愁,我读到这里的时候也在想,是我的话该怎么处理了。作者的办法是,孩子摸了那一块,就把那一块买回家,想办法做菜吃了,那位家长又问了,那下次去还摸怎么办,继续买,摸,继续买。如果孩子实在很有兴趣,也不妨借此机会在家中自己和孩子一起研究豆腐是怎么做出来的。说实在的,这个办法我从来是不会从这方面考虑问题的。我只会陷入烦恼,孩子这个毛病怎么办啊?看,区别就在这里,我已经把他的这种行为定义为“毛病“了,不过是小孩子对不熟悉事物的一种好奇而已,正因为孩子的好奇,如果家长人为刻意去限制,会让孩子对这个更加好奇,也错过了就着孩子的好奇点来解释一件事情的机会。一块豆腐,哪怕天天买,连续买一个星期,能费多少钱呢。关键是解决事情的思维。
作者非常崇尚道法自然,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承认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她自己也说,也遇到不少家长对她的做法“抬杠”。用非常极端的例子来对冲她的观点。怎么说呢,当然不能说这种极端情况不存在,但是我实在也看不出来,抬杠有何积极的意义更何况有一种情况是为了抬杠而抬杠,把你噎着说不出话来,那些人就仿佛觉得自己赢了,真是没有办法正常交流。
那些举出极端例子的家长,本身就已经把自己的孩子处在一种“极端情况是正常”的思维下了,他们总觉得自己的孩子一直不停地在给自己惹祸,犯错误,是故意的。有这种先入为主的思想,自然就会把孩子往极端的情况下带跑,其实是一种恶性循环。作者也有反复强调,要相信人之初,性本善,没有哪个孩子是天生反社会反人类的,一切不过是家长的思维和做法在孩子身上的折射而已。
深以为然啊。
当然里面有些观点我保持质疑,但都是细节而已,读者完全刻意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加以选择,但总体书里面传递的育儿心得,我觉得还是有正面意义,值得推广的。

  《最美的教育最简单》读后感(二):最好的教育在妈妈(二)

自从阅读过《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之后,我一直都非常关注尹建莉,并期待着她的新作。现在的尹建莉在作家出版时工作,并且经营着自己的微信公众号,致力于阅读推广和帮助家长和老师们能够为孩子们带来更好的教育环境。
当我得知《最美的教育最简单》出版并销售的消息之后,抚摸着这本书朴实优雅的封皮,我顿时举得这段时间等待并没有白费,《最美的教育最简单》这本书不仅题目更好,封面设计更好,图书的内容也能够感受到尹建莉自身的成长与成熟。毫无疑问的是,《最美的教育最简单》这本书从创作上来件,成功度超过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并且获奖无数。
《最美的教育最简单》这本书依旧采用了之前的案例学做的手法,因为尹建莉的积累与学习,案例的来源不仅仅是自己的孩子,涉及到了更多的人群。尹建莉在书中表明的教育理念,不能只是培养孩子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成绩,更是要通过引导与陪伴让孩子们拥有更加健康与快乐人生,更加独立与自主的人格,也让工作在教育一线的老师和家长们,能够更好地提升自己的认识,改变自己过去做得并不那么好的地方。
就如同龙应台女士的《孩子你慢慢来》和《亲爱的安德烈》一样,《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中都流露出作者一种顺其自然心态,这种顺其自然并不是不管不问,而是尊重孩子的成长发展,给孩子留出空间,不要过度掌控。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总会有这个那个愿意和别人家孩子比比比的家长,他们总是盲目地攀比或者骄傲着孩子如何如何,从不会考虑自己孩子内心中流露的真实情感,他们总是过分看重自己的面子,而不在意孩子内心深处的小情绪,他们总是觉得自己为了孩子做了多么大的努力,付出了多少的辛苦,但是从不过问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这些的这些在尹建莉老师的书中都有详细的介绍、意识纠正和案例实操。
从尹建莉老师的书中,我们还可以学习到哲学家弗洛姆、英国教育家杜威、卢梭、蒙台梭利和A.S尼尔等教育家的教育理论。如此一来,我们既能够了解历久弥新的教育理念,又能够在尹建莉老师的引导下理解这些理念。也可以再理解了案例之后,再一次思索这些教育理念的精髓,从而帮助我们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认识。这也是《最美的教育最简单》超过《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地方之一,当然,也是超过同类其他书籍的地方之一。
除此之外,尹建莉老师还有一本书,是脑科学专家洪兰教授合著的《好孩子》这本书。这本书不仅具备着《最美的教育最简单》的有点,还吸收了洪兰教授先进的脑科学理念,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教育类佳作。

  《最美的教育最简单》读后感(三):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刚推出新书时,作者有关自闭症的观点就被多位行业内专家所批判,因此我一直没有读过这本,昨天试读了该书前面几章,让我彻底失望。不准备再看后面的了。
作者对棍棒教育做了批判,这一点我有同感,但是还有更多的观点有失偏颇,举例也很极端,我并没发现作者是怎样用“学者的严谨”来“还原教育的真相”。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本书看完最好接着看看《正面管教》,否则小心中毒。
举例极端 不够严谨:
作者认为孩子应该有试错的机会,成人不应剥夺孩子的这份权利。这点我非常赞同,但是她举的例子却不能让我信服。让她两三岁的女儿蘸白酒品尝,且长达一个月,这是什么样的心理?白酒对孩子的身体会不会造成伤害?万一发生酒精中毒呢?家长在给孩子试错的机会时,是不是也要将安全问题作为首要考虑原则?
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看法,引用的例证有时很极端,以此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比如,因为某位月嫂在给婴儿做精油抚触时婴儿哭闹,就说是“折腾孩子”,全盘否定月嫂的工作价值。比如,因为某个孩子使用尿不湿,导致后来的阴道炎,于是全盘否定尿不湿。实际上给孩子用过尿不湿的家长都应该了解,顶多会有一点红屁股,也会很快恢复,请问使用尿不湿一定会导致阴道炎吗?
很显然,这些新兴的事物是作者在育儿过程中没有遇到过的,作者不做过多了解与调查就一概全盘否定,将之归纳为“反自然”,一棍子打死。
自相矛盾 快速打脸:
第四章中,有关国外流行的金钱观,也就是孩子做家务拿报酬,作者持反对意见,并列举了一系列不良后果作为反对的理由,认为会导致家庭观念淡泊,甚至认为美国就是“老人的地狱”,事实真是这样吗?恐怕是作者太天真
这种观点暂不做评论,但是到下一段,作者忽然举例,自己的女儿没钱买心仪的玩具,于是作者提议,女儿做家务,从父母这里拿报酬,筹集起来去买玩具。于是作者大段描述这种做法的好处,似乎忘记了前文自己否定过这种做法。
常识错误:
作者认为,不能让规矩破坏了孩子的天性与亲子的情感交流,这种观点我赞同。但是请看作者的例证。
作者为了论证给孩子设计太多规则的坏处,引用了一个例子,一个五岁的孩子在妈妈设立的家庭规则之下,出现了“执拗行为”与“不可理喻的行为”。这些行为是什么呢?让我们看看,孩子要将掉下的葡萄接回去,开车只能走每天相同的那条路,这两种行为其实正是孩子处于秩序的敏感期,孩子的家长只要尊重孩子,等这个阶段的敏感期过去就行了。但是作者似乎走偏了,她只字不提敏感期,反而将这种行为描述为负面行为,认为孩子“不可理喻”、“拒绝合作”、“膜拜规则”、“逆反冷漠”,将这种行为认定为是家长制定太多规矩而导致的恶果。
这种逻辑混乱的事例会给家长带来很多实际教养上的混乱。如果给孩子少点规则,是不是孩子就不会出现这类敏感期表现呢?如果孩子出现这类敏感期表现,家长是不是就应该反省自己哪里出问题了呢?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孩子在出现这类行为时,家长用爱心包容孩子,尊重孩子,所谓的不可理喻很快就会过去。
最后的自闭症问题,就不说了,作者想当然地认为,自闭症患者不应该做康复训练,自闭症患者的病因在于家庭教育问题,我虽然了解不多,但是仍然诧异于作者的自以为是,这种言论伤害了多少自闭症儿童的家长以及那些自闭症医疗工作者们。
作者的书中确实有一些观点很正确,凭借着中文系毕业生的文笔,确保了语句优美,行文流畅,旁征博引,确保了全书高大上的基调。但是整体上来看,也只是一家之言,某些观点主观臆断,偏激,举例缺少说服力,逻辑混乱,不够严谨。当成鸡汤育儿书看看就行了,毕竟都是育儿书籍的各种冷饭。但是如果拿她女儿的事例往自己家孩子身上套,只会找不到北,如果再掌握不好度的话,很容易从爱与自由走向反面,也就是溺爱与无原则。
说是找茬也好,断章取义也好,只是自己的一点看法,想说一句话,想做救世主真的不容易。

  《最美的教育最简单》读后感(四):有点耐心,多点爱,做出榜样,再谈你要让孩子成为什么样子


因为基友推荐看的这本,和之前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不同,这本确实有很多值得记录的干货。真正开始当老师后遇到一些情形真的心累,和家长沟通大多数也比较顺利有一些我可真的想买本这书送给他,孩子到底该怎么教,大环境改不了,能改变的只是自己啊。特别认同这句话:“父母是最好的老师,亲情是最好的营养品,餐桌是最好的课桌,家是最出色的学校。”记录一些比较感触的点,也提醒自己时刻努力践行之,师者,传道授业,更要尽自己所能影响一点点也好,在孩子的世界里留下美好的痕迹和细微的光~
Notes:
1.作为父母,如果我们留给孩子的只是一些消耗性的财富,是不可靠的;只有给孩子留下一些生产性的、可持续性的财富,才是真正对他们一生负责。在任何事情上,只要家长自己做出了好榜而且信任孩子,不总以狐疑的眼光打量孩子,孩子没有为某件事长期和家长处于拉锯战中,那么孩子不会对一种内涵不深的东西有太长久的兴趣的,而且他也是乐意听家长的意见的。
2.童年的任务不是向外延展,而是向内积累。一个人内在力量强大,才能很好地把控自己,未来才有可能处理好自己和世界的关系,在人生事务中获得主动权——这才是培养竞争力的正常顺序和逻辑。孩子们在不适宜竞争的年龄,被卷入无节制的竞争中;在尚不具备抗挫折的年龄,被成年人搞得心理失衡,这怎么能用一番说教解决呢?就像不可能通过说动听的话让一个饥饿的人不再需要食物,我们也不可能通过给孩子做思想工作,解决他正常生命秩序被扰乱的困惑。
   
3.人生中的不幸与失调的主要原因,是人们过度高估各种处境间的差别。贪心过度高估贫穷与富裕之间的差别,野心过度高估私人职位与公共职位间的差别,虚荣心过度高估默默无闻与声名远播间的差别……生活中最大的敌人不是任何具体的对手,是“虚荣”和“恐惧”。在本已险象环生的人生中,虚荣是一种自残行为。
 
4.面对一个弱小而又有无限潜力的孩子,与其着力培养其“竞争意识”,不如专心培养他的良好品格。每一种好品格都可以催化出面对世界、面对困难的能力和勇气,好品格本身就是竞争力。
5.没必要的介入,或不得当的介入,一方面会把孩子间的矛盾刺激放大,另一方面也没给孩子留出学习解决人际关系问题的机会,第三个坏处是容易让孩子遇点小冲突就觉得是个大事,反而变得斤斤计较,心胸狭隘。
6.“三不原则”:不生气,不介入,不怕吃亏。“三不原则”的核心内涵是两点:第一给孩子做出好榜样,第二营造豁达和善意的环境。两者要的都是家长自身的修养。
7.儿童有能力自己解决相关问题——只要他们成长中获得过友善和尊重,只要他目睹过得体的礼貌和修养,他就得到了这样的滋养。
8.强迫孩子出让自己的利益,这种做法并不能培养孩子的大度精神,反而强化他的紧张感。如果一个孩子感觉别人总是侵犯他的私人领空,干涉他的事情,他会变得特别警惕,表现得更自私。在和小朋友发生冲突时,孩子能根据具体情况,主动退让,并且能通过转移注意力自我化解情绪;在小朋友得罪她后,不计前嫌,快速进行情绪代谢,重新投入友好的玩耍中。所有这一切,都是孩子在用天性中的纯洁、豁达和自爱,努力发展自己的人际协调能力。这是一种潜能,这种潜能几乎深藏在每个儿童体内,只要没有错误的外力干涉,他们都可以在未来的成长中把握好各种交往的分寸。
降低了孩子在人际交往上的坦荡,也束缚了他接纳世界的心胸,甚至会培养出反社会人格。
9.被捆绑的孩子,他们最终变得心理失序,懦弱胆小,逆反暴躁,谎话连篇,刻板狭隘,等等,都是有可能出现的症状。
胎教的最高原则是让自己身心舒泰,基本判断标准是:凡内心向往,有轻松感和愉悦感的事就是对的;凡有些勉为其难,感觉有压力或有些烦躁的事都应该是不对的。
10.中国传统文化讲“道法自然”,这其实是一个普世法则。可我们现在在养儿育女的问题上,做了太多反自然的事。几乎孩子所有的生活细节,都恨不能用人力来控制。
11.身体自有它的调节功能,孩子也自然有他正常的抗挫折能力。并且儿童甚至比成年人更宽容,更能理解并消化父母偶尔的脾气。孩子最受不了的,是父母经常性的严厉和苛刻。
12.首先不要有培养完美孩子的想法。要想培养一个尽可能如意的孩子,就要学会欣赏孩子一些不如意的行为。凡有冲突,必有伤害,放下改造思想,才可避免把“牛顿”修改成“牛倌” 。
其次要接纳孩子的与众不同。最典型的是经常会有意无意地设计孩子的未来,以自己对生活的理解,来规划孩子的人生,这反而有可能降低孩子的前程高度,束缚他的发展,使其“泯然众人矣”。
第三,家庭生活中要戒断严厉和专横。所以在教育中,为学生提供休闲的享受是一项非常严肃的责任。这不仅是为了学生眼前的健康,更是为了对他们的习惯形成永久性的影响。
13.因为学习是件需要智力和情绪双轨并行来发展的事,成绩和孩子的情绪、情感完全呈正相关。
为孩子营造一个友好善意的家庭气氛,让孩子无任何负罪感地去玩,孩子有能力慢慢协调好游戏和学业的关系。
14.爱的最高境界是“不打扰”,它比不停地给予更让人幸福。一个宽松的环境中,孩子才有面对自我的时间和空间,才有机会学习适应和调整,才能聚集起自我成长的力量~
15.孩子的好与差,不在于管或不管,而在于环境变态不变态。不正确的管制,本身就是变态的一种,比不管还要糟糕得多。冷酷的手段确实能立竿见影地让孩子变乖,但冷酷本身也一定会给孩子留下深刻印象。儿童是从榜样那里学会如何对待他人的,如果有朝一日他表现出对其他人、对父母或对自己冷酷,请你不要吃惊,也不要委屈。如果一个孩子和父母的关系融洽,他就不会变坏,也不会去自杀。因为父母一方面是孩子最好的心理依靠,另一方面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又深刻地影响着孩子对世界的态度。
16.面对幼小的孩子,如果家长不能首先想到如何给孩子自由,而是如何对孩子进行规范,尤其在一些无关紧要的生活细节上,向孩子提出大大小小的各种规则和要求,并且经常为孩子不能达到这些目标、不遵守这些规则而去批评孩子、惩罚孩子,那么他几乎不可能培养出一个健康的孩子,只可能打造出一个刻板者、自卑者和偏执狂。
17.语言输入,背诵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是一种能量储备。应该让孩子尽早进行母语经典背诵,这对他国孩子同样适用。把经典语言文化早早放进如白纸一样纯洁的大脑中,这些东西迟早会转化为孩子内在的文化财富。
关于幼儿诗歌背诵: 第一,这项工作可以做得更早一些,从孩子几个月就可以开始。具体办法为,把古诗当作普通儿歌,在和孩子玩耍或哄孩子睡觉时,顺口背给他听。第二,不要操之过急,目的性不要太强,对背诵应该有游戏心态,不要计较孩子花多长时间背会一首诗,也不要在意他背会又忘了,这些都正常,当作游戏经常做、反复做,慢慢就记得多记得牢了。只要孩子一直愿意和你玩这个“游戏” ,就做成功了。第三,经常在某个固定时刻或固定场合下背诵,让孩子慢慢养成一种习惯。
18.幼年的孩子如果缺失了这两样东西:丰富的语言交流和母爱的温暖,正常的生命潜能就有可能无法被激活。父母是否愿意和自己的孩子相处,在孩子的生活中扮演主角、配角,还是客串,这在当下只是形式和数量上的差异,最终却是一个孩子生命质量的差异。温暖的怀抱、慈爱的眼神、温柔的话语、肌肤相亲,是一个有智力的生命能正常成长的不可或缺的东西。
19.培养儿童规则意识要注意的三点是: 第一,体验中一定要用“问”来启发孩子自己的思考,而不是以“讲”来说明和灌输。两种方式,效果大不一样。第二,通过“角色代入”的游戏让孩子体验“听话”的好处。第三,在向孩子灌输规则意识时,切忌采用吓唬的方式。小孩子最会察言观色,在某些关键时刻,只要家长流露一点软弱,他立即会把握住,并在以后加以利用。所以要想培养孩子乐观面对困难的态度,家长的态度首先要乐观,不能无意识地去渲染困难,避免放大孩子的负面情绪。
20.世上有太多不讲信用的成人,却很少有不信守诺言的儿童。“言而无信”是后天习得的一种社会行为,“食言”也是需要经历才能学会的。如果一个孩子没有遭遇连续不断的无理要求和言而无信的对待,他是不懂得食言的。家长和孩子相处从来不“拧”,孩子就能形成很好的理解力与自制力,变得“懂事”。如果成人从不信任孩子的理性,认为孩子不懂事,需要被强行控制,那孩子往往会以“不懂事”的行为,来证明家长的防范是有必要的——这真是个微妙的问题,悟到了,就是海阔天空。
21.比如,把“先写作业,然后才能玩游戏”改成“如果今天写作业时间太长,挤占了玩游戏时间,罚明天不能写作业”,或者“玩游戏的时间到了,玩去吧,不可以写作业了,没写完也不要再写了”。这样,作业和游戏就具有了相同的价值和乐趣,这样才更容易让孩子对学习怀有好感,也不容易导致孩子出现过分迷恋游戏的情况。(※)
22.学习管理要注意些什么 首先,在孩子学艺过程中家长进行外围服务就够了,对具体的学习活动的参与程度不要太深。家长如果表现得太积极,很容易消解孩子的兴趣和责任感,让他觉得是在为爸爸妈妈学。其次,不规定练习时间,只着眼练习效果。第三,允许在练习中偷懒,甚至某天不练习。
23.《金刚经》里讲,任何一颗恒河的沙粒都包含着整个宇宙。每个孩子也都是一个小宇宙,需要我们心怀谦卑地以诚相待。作为父母或教师,如何检验我们对待孩子的办法对不对,如何避免被一些所谓的“教育专家”或“心理专家”误导,有一个简单的测试方法:你在让孩子哭泣、忧郁、屈服,还是让他欢笑、平和、悦纳——此方式不仅用于自我鉴别,也可用于判断专家水平高下——不要用教育意图来说事,也不要用专家名气论高低;教育的对与错,用孩子的表情和反应足以判断出来。
24.一是坚决不动手,只动嘴;二是赶快结束,不纠缠。
25.母子间的感情应该是绵长而饱满的,但对孩子生活的参与程度必须递减。强烈的母爱不是对孩子恒久的占有,而是一场得体的退出。母爱的第一个任务是和孩子亲密,呵护孩子成长;第二个任务是和孩子分离,促进孩子独立。
26.孩子认识世界的过程,是心理秩序建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他的一切行为总是被阻拦,被负面评价,他就会时时处于茫然失措中。小小的人,既要发展自己,又要反抗外部压力,然后又要不断屈服,经常处于这种纠结中,本该正常建立的心理秩序就会被打乱,心理功能在某种程度上开始失效,无法对外界事物做出正常的反应,给人的感觉就是没分寸感、鲁莽或傻乎乎的。
27.真正的好习惯,或者说最大的好习惯,是孩子有能力也有兴趣安排自己的一切事务。一个孩子能健康自然地发展,他其实就是在养成好习惯。他越是意识不到自己在形成一种习惯,这种习惯越是自然地生发在他身上,成为他牢不可分的一部分。像卢梭说的那样:儿童应该自由成长,对他们来说,最好的习惯就是没有习惯。
28.家长要从孩子所有的坏习惯中看到自己的坏习惯,然后加以改善。几乎所有行动慢吞吞的孩子背后,都有个心急火燎、动作麻利的家长;所有不爱吃饭的孩子背后,都有个喜欢一勺接一勺往孩子嘴里喂饭的家长;所有不自觉学习的孩子背后,都有个对作业和分数过分计较的家长……如果想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先打量一下自己有没有坏习惯。家长要有始终统一的言行,尤其要做出榜样,多身教,少言传。
29.不要让孩子在某事上有被否定感,而要让他体会到成就感和荣誉感。好情绪中,事情才会往良性循环的方向走,坏情绪只能让事情陷入恶性循环。用令孩子不快的坏方法来清除坏习惯,几乎都会失败,会制造出更大的坏习惯。
————————————
书中多次提到家长要做榜样,如今依然存在着那种孩子一错就打非要纠正他成为自己想要的样子,熟不知,自己根本没有资格提出这个要求,要孩子每天好好学习却在一旁玩斗地主,要孩子认真听讲可自己从来没认真听过孩子的心声,错了就打,然后恶性循环,没有尊重更没有小孩子应有的自由,真是悲哀。
我带的孩子大多数家长还是通情达理,而我对待孩子也是宽松政策,哪怕其他人多说老师你对孩子严点更好。我始终相信孩子都是好孩子,要相信他们,给予他们自主选择和尊重,还有爱,所以有点进步我都要大大的表扬,毫不吝啬。只要保有学习的乐趣,最终好习惯一定会形成。
有点耐心,多点爱,做出榜样,再谈你的要求。
对于自己,继续加油!

  《最美的教育最简单》读后感(五):大道至简,法无定法

    多年前看过尹建莉老师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喜欢的不得了,赶紧推荐给亲友,这次拿到这本书刚读一两页发现一句:竞争需要耗费能量,而老人和孩子都缺乏能量不适宜竞争,这话太对了,又立刻推荐给身边同事。趁着过年细读了这本书,又有了一些新的感觉。
    《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主要揭示的就是大道至简,育人之道就像种树,只要播种、浇水、灭虫、施肥,加上阳光雨露,静待时日,就有收获。要是以十倍勤奋去施肥浇水,长速也不会加到十倍,也许还有害,更别提违背规律的揠苗助长了。孩子的成长比起树木对环境要求更高,可也有一个规律在,过分心切贪多贪快也行不通,将规律倒行逆施更是不可取。所以,做好该做的,其余的交给时光就好。
    
     既然要遵循规律,顺其自然,就不该刻意为孩子制造温室,温室里的植物可以保得一世无忧,谁又能顾得了一个孩子一生一世?所以该面对的还得让孩子面对,让孩子自己产生免疫力要比大人时时刻刻保护要好吧。
    书中提到尹老师的女儿圆圆在学乐器时第一个老师从专业出发,比较重视基本功训练,可是由于一直没有成品,小孩子没有兴趣,作为懂教育的母亲,尹老师又给孩子找到一位能迅速提供成品的老师,孩子很快就有了成就感,学得很开心。尹老师的说法是要保护孩子的兴趣,并不苛求孩子成为音乐家。这种考虑当然有道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保护孩子的兴趣,家长和老师可以缓缓铺垫台阶,缓冲练习的艰苦,甚至为孩子量身打造一个成长计划,让孩子得到近乎完美的发展。问题是,是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得到这样完美的的教育呢?这种完美的教育适合所有的孩子吗?总会有一些孩子学音乐是为了有所成就,哪一件事做到顶级不需要艰苦的努力呢?哪一条路没有坎坷呢?父母都能一一去设计吗?经历一些磨练会让孩子产生承受力,这样面对父母设计不到的方面是不是会好一点呢?另一方面,兴趣对于入门很重要,但是学习音乐是不是全靠兴趣呢?仅靠兴趣能支撑孩子坚持到底吗?书里有点过于强调兴趣了。所以尹老师这个办法应该作为一个经验介绍,一种选择,不能借此去抨击其他做法。
   
既不能刻意制造温室,也要坦然接受电闪雷鸣。记得尹老师在书中提到打孩子的部分很是激动,把另一个写“打孩子”的专家批判一番,论据倒是没有,大意就是呼唤爱,其中有一句话说到“小孩子没有错,错的是大人”。我觉得这个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孩子真的是一点错都没有吗?错误全来自大人吗?孩子的成长过程也是不断与外界沟通的过程,并不全靠大人教,有时候也是试探加反馈的过程,通过看大人的反应来判断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大部分孩子讲道理就够用了,也有已经变得狡黠甚至邪恶的孩子,他们做错事的时候,一般的劝说不能起作用的时候,怎么办?讲道理不见得无力,对于这些难度大的案例尤其需要好的时机和好的切入点,更需要时间和精力,问题是孩子的管理者不见得有这么专业的认识,他们也没有这个时间和经历,他们自己不堪重负,又缺乏相应知识,简单来说没有掌握“讲道理”这个技能。当这些家长面对比较棘手的情况,是采用不擅长的手段还是干脆打一下让孩子迅速得到教训呢?保护自尊心和是非观相比,有些紧急情况真得二选一,既然出发点都是为了教育孩子,大部分家长也都不至于虐待儿童,干吗非得较真不能打孩子呢?况且也真有些孩子犯的错已经不能简单叫犯错了,还不能给点教训吗?世界并不是以孩子为中心的,更不能以每一个孩子为重心,保护了这个伤害了那个,不行;保护了现在,伤害了将来,也不行。理想很美好,现实总得权衡。
    
书中还有一节,我现在还理解不了,期待其他书友的分析。尹老师的小孩在很小的时候跟小朋友打闹受了欺负,她让孩子自己处理,由于双方家长都明白事理,家教应当很不错,两个孩子很快和好,没再闹过矛盾,所以尹老师得出结论小孩子的事大人不要参与,他们会解决好的。这种说法我也很不理解,因为确实还有很多地方大家的素质达不到,以礼待人并不能收获以礼相待,这时候孩子受了欺负,委屈得不得了还要自己摸索着解决问题,要是持续一段时间还不得心理疾病吗?中学生乃至大学生跟同学处不好关系而产生心理问题的事还少吗?更别提这些学前班的孩子了,处理好真是运气。所以适当情况下,我们一定得过问或者指导,否则后果不敢想象。
    
当然书中也提到一些好的例子,比如金钱教育方面和保护孩子求知欲好奇心方面,都有层次地给出了具体做法和孩子的反应,对于许多家长来说都是可以借鉴的。
  
  不足之处:可能因为隐私问题,书中除了作者自己的孩子,其余的小孩几乎都是亲戚朋友的,显得例子不够普遍。另外,个别案例只给出了处理办法,原因却不够明确,比如书中写道一个朋友的孩子喜欢扔东西,尹老师就配合孩子捡东西,一个不停地扔一个不断地捡,最后小孩居然变乖了
。对于尹老师来说肯定是分析了小孩的的心理之后作出的判断,可是又没有给出具体分析,这样的例子是不是对所有扔东西的小孩都适用呢?还是知道背后的心理原因后对于同样心理不同行为的小孩也适用?如果盲目照搬会不会引发其他问题?若是在每个案例后面都给出背后的动机和教育原理,相信这些好的经验办法会更易推广,并能激发家长的“举一反三”。
   
 所以总的看下来,尹老师的书中提出了非常正统的教育观:大道至简,顺其自然,在细节方面也给出了许多案例可供参考,只是有些做法有待探讨。作为一名教育家,她写的这本书能够引领和带动更多人对教育的关注和思考,意义已经达到了。
另外,作为一名教育专家,说话是要考虑影响的,比如那句“小孩子没有错,错的是大人”要是被断章取义,小孩可以随便犯错,大人作为不作为都是错,教育还怎么进行?

  《最美的教育最简单》读后感(六):《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中对我有用之处总结

《最美的教育最简单》偏理论。
教育中给孩子最好的宝物,第一件是“阅读”,第二件是“自由(给孩子选择权,尝试权,犯错误权)”,第三件是”良好表率(少言传,多身教)”。
目前阶段,我正在学习第二点,给孩子自由,自由与规矩到底如何把握,是我要学习衡量的点。至于“良好表率”也提醒到我,家长跟孩子说大道理的危害,身体力行带着孩子感受规则才是正确的。另外就是,家长少干涉。
提到对我有用的点为:
1.如何培养孩子的想象力:答案是,不限制就是培养。在教育上不是家长做的越多就越好,有时恰恰相反。尤其是在孩子想象力方面,“少就是多”是一条黄金法则。减少干涉,给孩子留下开阔的思考空间。
2.关于需不需要立规矩:不要急于给孩子立规矩,只要不危险,不妨碍他人利益,都可以放手让孩子去尝试。
3.关于思考习惯和探索兴趣:由于儿童年幼和背景知识的不足,各种“过失”行为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只有环境正常,孩子会自己成熟起来,越做越好。正如学走路,开始跌跌撞撞,却完全不需要人为解决。家长没必要批评。儿童能量十分有限,如果把注意力投注在事情对错的问题上,对思考和探索就无暇顾及,而注意力的分配,也是一种习惯养成。
4.孩子与孩子之间相处的问题:孩子们在一起玩的时候,互相发生小矛盾很正常,家长不必马上出面干涉,更不必因此而生气,不严重的情况下,假装没看见,把矛盾留给孩子解决;较严重时,简单的拉开,不必计较自己的孩子吃亏了还是占便宜了;道理可以简单讲一下,也可以不讲,关键要保持友好轻松的态度。“三不原则”:不生气、不介入、不怕吃亏。
遇到孩子和别的孩子抢东西,总要求孩子出让,也不对。幼儿尚未建立合作的概念,自己的玩具不让别的小朋友玩,或者抢别人的玩具,都是正常的表现,强迫孩子出让自己的利益,并不能培养孩子大度的精神,反而强化他的紧张感。
5.安全防范常识:家长应该把人际中各种潜在的危险告诉孩子,比如周围人发生了什么事情,或者媒体上报道了什么相关内容,就事论事的跟孩子谈谈,让孩子增加常识。
6.让孩子学会自我控制:来自成人的外部控制,特别容易打扰孩子的自我调适功能,导致心理秩序的紊乱,自我管理能力下降。要信任孩子,尊重孩子,让孩子获得自我管理的权利,必然会唤起孩子内心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家长说了太多的“不许”反而会让孩子产生“心里抗体”。
7.和孩子有矛盾的时候:先满足孩子,不再在这件事情上和孩子纠缠,让孩子的行为转化为和家长的一种游戏,一直玩到她腻。
8.孩子的专注力问题:注意力不需要培养,越培养越涣散,“不打扰”就是最好的培养。是否全神贯注,主要取决于孩子对手头上正在做的事情是否感兴趣。
9.关于孩子的学习与爱好:不需要孩子去把一项爱好学的精通。一个人对某件事情痴迷有多深,天才就有多高。爱好就是天才。不要让儿童放弃自己的兴趣以服从家长的安排。学习重要在于"兴趣“与“探索”,而不是培养“习惯”。
10.孩子的玩耍与游戏:玩耍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成才非常重要。儿童首先是在玩耍中去认知、模仿和体验各种常识。剥夺玩耍的快乐,就是阻碍了他们有效的学习方式。
如何判断一个游戏的优劣,第一,参与程度高不高;第二,孩子投入的主动判断多不多;第三,是否伴有愉快的情绪体验。
11.制定计划:一定要听取孩子的建议,如何执行则要交给孩子……如果你实在不知如何做,哪怕不做,也比错误的要好。
12.给自由和溺爱不同,溺爱往往是包办,给自由是理解和接纳,让孩子有空间成长。(规矩部分再讨论)
13.家长立规则:家长可以给孩子呈现规则,却不能强迫孩子执行规则。如果有什么规律特别需要孩子配合,要想办法,通过合理的方式,让孩子看到规律之美(??)在规则教育中,家长的榜样作用和包容心远比强制性更能让孩子学到守规矩。如果有什么要求,只要讲给孩子,并作出示范,同时想办法让孩子愉快接受就可以,没有必要为了”规矩“的事,整天和孩子弄得不愉快。在道德和安全的底线之上,几乎可以允许孩子去做的一切想做的事情。
14.启蒙教育:两个方面,一是智力启蒙,二是情感启蒙。
智力启蒙:语言输入,尽早进入阅读和背诵。不要用卡片来教孩子认字。看到文字的地方家长顺口读给孩子听,一起有阅读的习惯,经过不断地重复,孩子很自然地就记住了。另外,背诵方面,从古诗入手。
情感启蒙:多和孩子接触,少看电视。
培养爱运动的习惯,首先家长要动起来。
误区一:不要轻易把启蒙教育交给早教机构。孩子最合适的环境是温馨的家,最佳的营养是安全感,最好的刺激是父母的陪伴。
误区二:不要把启蒙教育和“提前学习”混为一谈,启蒙教育是在激活孩子的脑力,提前学习是往大脑里灌输一点知识,前者是动力,后者很可能成为阻力。
15.母亲带孩子的技巧:母亲的技巧是他和孩子合作的能力,以及她使孩子和她合作的能力。她只有真正对孩子有兴趣,而且一心一意要赢取孩子的情感,并保护孩子的利益,才会完善这种技巧。
16.父母如何和孩子说话(注意潜台词):如果想避免潜台词对孩子的负面影响,消极的办法就是少说,如果不知道该如何说,不说就是最好的。积极地办法是,用正面思维,给孩子正面暗示。
17.孩子逆反,利用提问的方式,和孩子一步一步的沟通,引发孩子对矛盾的思考,引导孩子说出正面的结论,而不要去说服孩子。孩子逆反,说明她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选择的勇气。
18.说道理不可取。如果你已经发现讲道理没有用,那至少说明在这件事情上,讲道理是不对的,发现不对,就应该立即停止。
3种对孩子不但无益反而有害的教育方法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
家长当然可以直接给孩子将一些正确的道理,但如果孩子不听,就应该考虑换一种说法,实践证明,想要孩子接受一个观点,从情绪上入手最容易,通过问答的方式,调动孩子去思考,刺激他天性中善良的一面。
想让孩子懂道理,家长就要口头少讲道理,行为符合道理,这样孩子才能明白道理。
19.和孩子相处:“讲道理”是下策;发脾气是下下策;发脾气加虚伪是下下下策。
20.家长唠叨:家长如何发现自己爱唠叨?经常看看孩子的反应,如果孩子常常为你的某些语言或指令不愉快,那就要注意了。如何减少唠叨?第一,接受孩子不是完美的;第二,如果说了很多遍,孩子还是依旧,多说反而会加深孩子的缺点。最好的做法就是改变策略,换种说法或以某种行动,不动声色地帮孩子矫正;第三,实在没有好办法,那就什么也不做。
21.养成习惯:真正的好习惯,是让孩子有能力也有兴趣安排自己的一切事务。要养成学习的习惯,而不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出学习样子的习惯;要养成好的生活习惯,而不是在教条中刻板的去重复某些行为的习惯;要养成好的品行习惯,而不是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的世故习惯……
家长自身要起示范作用。
22.不要要求孩子完美:孩子活泼,你认为他不够安静;孩子安静,你认为他缺少运动;孩子喜欢到外面运动,你又要求他坐下来画画;孩子喜欢画画,你希望他也喜欢唱歌……如果家长不知自己是否要求完美,你允许过孩子哪些方面的不足?
书外话:(尹老说强调的自由,同时还是有些规则要让孩子养成)
2岁后是给孩子立规则的重要时期。究竟要立哪些规则呢?
1.安全规则:危险的东西不碰,不走在马路中间...
2.自我照顾规则:上厕所知道告诉大人,自己穿衣服,睡前刷牙洗漱...
3.家庭规则:不撕书,不在床单、家具上涂鸦,跟妈妈一起收拾玩具……
4.礼貌规则:不打人推人,会说谢谢、对不起、请……

  《最美的教育最简单》读后感(七):教育的真谛,简单而美丽

作者:李兰
几年前,曾在朋友的极力推荐下阅读了尹建莉第一本家庭教育的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书中为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她“无为而治”的教育理念。多年后,在我仍对家庭教育有诸多迷茫时,这部《最美的教育最简单》在2014年8月正式出版发行,这本书又再次为我点亮了育儿的心路历程。
在我看来,如果说《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作者的角色更多的是家长,对案例的分析也主要源于自己女儿的成长经历,那么在《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中她的角色则转向了教育学者的身份,所引用的案例也是更加贴近现代社会家庭教育所关注的问题。她既有学者的理性思考,又有作为一个母亲的感性认识,她的教育理念里充满了对孩子无限的爱和关注。
每个孩子都牵系着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也是一个家庭头等重要的事情,作为家长我们每天都在绞尽脑汁培养我们的孩子,但是又在不断地失望和挫折中认识到:教育并不是一项科学技术,它没有统一的科学标准应用到每个不同的个体上。因此我们又在反思,教育的真谛究竟是什么?孩子到底需要怎样的父母?
在《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中,它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让我们看到了种种教育弊端和观念误区,让我们发现其实在与孩子的相处中可以不用那么剑拔弩张、针锋相对,当我们更了解孩子和自己的时候,教育其实可以变得很简单,并且因为简单而美丽。

  《最美的教育最简单》读后感(八):我有两个孩子,一个二十多年精神病,一个刚出生


豆瓣没有熟人,所以可以敞开说自己的经历。看这本书时,和看作者第一本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时的心情一样,像再经历了一次童年,回忆了爸爸对我的教育, 爸爸对我最大的爱,就是给我自由 。
在看到书中《小春的故事》时,我那个有二十多年精神病的妈妈,正在闹自杀。于我,其实她更像是我的孩子,而非母亲。由于妈妈的确是有多次自杀经历,我很担心。同时,我八个月的宝宝发高烧到41度,我有点焦头烂额。
而看了小春的故事后,我坚定很多棘手的问题都是心理上的问题,不听话的孩子背后,其实都有他们的诉求。妈妈表面上是和爸爸吵架导致轻生念头,其实深入的原因是她心里没有成就感,一直被爸爸定义为废人,所以非常没有安全感。我跟爸爸一番沟通之后,爸爸答应以后吵架不翻旧帐,就事论事。隔天打电话回家,妈妈就没事了。感恩。如同书中被定义为多动症和自闭症的小春一样,当得到老师和母亲的关爱后,便不再疯癫。
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
而我的宝宝,未来的事我不知道,但是我一定会好好爱她,这是为什么我决定一个人辞职带孩子,不假手于家婆。我希望尽力贯彻自己的育儿理念,让她成为一个有很多爱,并且可以给别人爱的善良之人。那三件宝物:阅读、自由、言传身教,妈妈都会细心地放到你手上。
回归到本书,与《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相比,少了些有趣的例子,多了理论说教,同时也给出不少事情的具体做法。比如:
小孩不愿意上幼儿园怎么办?
(答:带宝宝去看妈妈上班的环境,让幼儿园变成有趣的地方,偶尔一两天不去也没关系)
三种无用的方法: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但家长总忍不住发脾气怎么办?
(答:离开半个钟)
小朋友之间闹矛盾怎么办?
(答:不生气、不介入、不怕吃亏)
孩子经常搞破坏?
(答:好孩子天生好奇,满足了求知欲后好快就会腻的,所以与其阻止,不如满足。无理的要求不要理)

  《最美的教育最简单》读后感(九):给自己的一点提醒

书中有一个令我非常痛心的极端案例,印象深刻。所以育儿之路上绝不要迷信所谓的权威或教师的话,要相信自己的感觉和对孩子的了解和爱。

摘抄下一些句子,以提醒自己,在育儿路上不要迷失。

“所以我们必须时时刻刻尽可能温和地对待儿童,避免粗暴。教育的真正准备是研究自己。

注意力不需要培养,越培养越涣散,“不打扰”就是最好的培养。

纪律和作业已不是为教育和学习服务,而是在为某种流传的坏习惯服务——纪律成为君权,作业成为宗教,儿童被要求成为顺民和虔诚的朝拜者——被折磨着长大的一代人成为老师,反过来又用同样的东西折磨下一代,一代又一代,且愈演愈烈。不知有多少孩子在这样的折磨中沉重成长,才华尽失。

爱默生说过:“如果一个人不屈不挠地坚持自己的才能,并且一直坚持,那整个世界就是他的。”

所谓“不管”是不动声色、没有斧痕地管,。。。

溺爱往往是包办,本质是成年人爱自己;爱则是理解和接纳,本质是爱孩子。只要是正常的爱,给多少都不会让孩子变坏,得到爱越多的孩子,成长得越健康。冷酷从来不是教育,它是教育的反义词,冷酷教育只能制造冷酷。

自由是规矩存在的土壤,自由的孩子才能成为自觉的孩子。

在规则教育中,家长的榜样作用和包容心远比强制力更能让孩子学到守规矩。

信任本身就是一种道德教育。诚实是本性,说谎是技巧,如果依本性能解决问题,他是不需要再动用技巧去解决的。

爱幼小的孩子其实再容易不过了。而检验一个母亲是否真正具有爱的能力,就看她是否愿意(在孩子长成之后)分离,并且在分离后继续爱着。

卢梭说过,3种对孩子不但无益反而有害的教育方法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

最后,列个小书单,

卢梭《爱弥儿》

弗洛姆《为自己的人》

尼尔《夏山学校》

  《最美的教育最简单》读后感(十):奶爸看后

       断断续续的看,从孩子她妈的孕期,到此时女儿宋子墨已近3个月大。对有些隐形男子主义的爸爸来说,纠正了自己很多观念,比如孩子的成长需要棍棒,对幼儿的不良表现要凶恶纠正等。
    说实话,幼儿教育没有作者说起来那么简单朴实。每个当父母的人都会有自己的教育实践及个性体会。当父母,第一素是要有耐心。记得春节期间晚上带女儿,最困的时候与她折腾,真得很不爽。可是每当逗她,她与我互动,对我天真无邪的笑时,所有的辛劳、不爽都融化了。
    我心里急躁时,看一段这本书,可以让自己归于平静。希望自己能吸收本书精髓,不断学习,做一个好爸爸。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