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众媒时代》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众媒时代》读后感10篇

2017-11-16 21:1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众媒时代》读后感10篇

  《众媒时代》是一本由腾讯传媒研究著作,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52.00,页数:37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众媒时代》读后感(一):新媒体的超体

文/周源:知乎创始人、CEO
翻看《众媒时代》这本书时,我不自觉地把它和《超体(Lucy)》这部电影联系在了一起。
吕克·贝松的《超体》去年上映后,很多人都觉得这个“按百分比开发人类大脑”的故事设定没有想象力,但抛开这个逻辑不谈,我的确被女主角信息连接能力不断增强,肉身升华成一堆信息,最后比特流“变身”的过程震撼了一把。
一端是女主角自身飞速地进化升级,一切可连接,一切可进入;另一端则是信息、数据和内容的任意使用和支配。而在最后阶段,两端竟然合二为一,成为非人非信息的“超体”,很多影评也恰如其分地把其称为“变身为神”。
从某种角度来说,这部 2014年的电影作品,算是近几年对新媒体领域最开脑洞的一部电影了。
说起新媒体,我总觉得这是一个带有误导性的词汇,因为提到“媒体”总是指向某些具体的形式,当然,形式非常重要,因为我们脑子里的“媒体”好像就一直等于某种形式的内容。一张报纸、一本杂志、一个网页、一条推送文章,甚至是一堆搜索结果。而一说到“新”,总让人习惯拿旧的东西来做对比,但“旧”到底是指什么,好像又说不太清楚。
要把这些概念理解清楚,必须要回到两种职业人群——程序员和记者。
机缘巧合,这两份职业我都干过。两者之间确实存在非常多微妙的联系,比如两者都拥有千万级的受众群体,前者的被称为用户,后者的被称为读者;前者写代码,生成程序后放在服务器上,可以变成各种产品让用户来使用;后者写文字,产出一篇一篇文章,让读者可以阅读和消费。程序员和记者的产出物都非常有价值,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来说,大家既需要内容,也需要各种消费内容的产品。
表面看起来,他们所处的行业——科技业和媒体业——应该是两个亲如兄弟你好我也好的伙伴。但实际上却完全不是这样,我们看到的现状是,传统媒体经营艰难,形势每况愈下,而互联网生机勃勃,好像也没费什么力气,就从传统媒体手上拿走了他们的用户、资金和人才。
这一背景,大概也就是“新媒体”被热议的原因。我相信很多人都思考过传统媒体为什么会衰落,有说法认为是读者转移了,但这种说法可能只描述了表面现象。只站在传统媒体角度去思考,很容易陷入到媒体如何互联网化,做一个 App,还是开一个公众号,这样具体的问题里去。
我觉得,关于这个问题最重要的一个事实是,内容单纯作为消费品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内容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沟通介质。
我在创业做知乎之初,就有一位转行做投资的媒体人给我讲过一个观点——未来最厉害的媒体公司,一定是科技公司。五年过去,此话成真了。
从消费品转变为沟通介质,虽然不是突然发生的,但是它必然会发生。其实内容做为一种消费品的需求,一直在增长和扩大,而且未来还会继续增长,你可以想一想每天起床之后开始翻手机看各种内容,一直到公司都不停下的情景。所以我一直认为,如果仅仅是新闻门户竞争,这并不足以造成真正的打击。真正关键的变量是,内容一旦开始做为一种沟通介质出现在用户面前,由此产生和释放的需求,就完全不是一个量级的增长了。
拿知乎来举例,过去有一段时间,很多人都把它当一种媒体,因为知乎每天都在产生海量、新鲜和高质量的内容,用户可以把这些内容当成消费品来阅读。但熟悉知乎的人会发现,知乎本身并没有雇佣任何一个专业的写作者来生产这些内容,对于那些想解决具体问题,寻找答案的人来说,知乎充当了他们的介质的角色,提供源源不断的碰撞机会、新建内容和新建关系。某种意义上讲,知乎提供了一种还没有产生的知识和还没有产生的关系的连接能力,而这种能力的本质,就是一种介质。
说穿了,科技公司将注意力和资源投入生产新的介质,让人们重新连接和碰撞,让内容不断再组织,传统媒体在已限定的介质上生产内容。而对于普通用户来说,抽象的介质可以具体成各种他们熟悉的形式,这时,彻底的分野来了,科技业和媒体业,变成生产介质和生产内容两种在进化速度上完全不同的东西。
我想这就是我在看到《众媒时代》中描述万物皆媒时,会联想到《超体》的原因,我们过去熟悉的媒体,都在按照某种固定形式生产内容,而且我们已经非常习惯,比如报刊的开张(开本)、版面有限,所以能印刷上去的字数、图片量,以及排版方式差不多都被纸媒这一形式决定了。类似的是,按网页、屏幕大小来生产内容几乎是网络编辑们天天都在做的事。
而在科技的推动下,介质的进化速度太快了,形式变得越来越模糊,各种形式在不断地消失,我们把一页一页的纸变成了网页——还算是很像纸的东西——之后,大小的限制就没有了,而现在到了移动互联网上,我们每天刷的是信息流,至于内容的载体是网页还是别的什么,也好像不是太重要了。
这还仅是已经发生的,接下来呢?我们如何想象,当一处需要现场报道的事件发生时,一个全景摄像头可以让全球千万VR用户身临其境体验现场的情形。那时候,我们还需要发现场报道的理由是什么呢?
坦率说,介质更迭带来的媒体形式的土崩瓦解,已然是不可阻挡的事实。但在此过程中及无法遥想的未来,内容会发生什么变化,仍然未解。我每天早上可以冲着离我三米远的iPhone喊“今天天气怎么样”,但似乎最顶尖的科技依然没法解决我应该买哪辆车的困惑。这也许代表了新的机会。
在我看来,对于同时在思考新媒体的科技从业者和媒体从业者,这个机会,并没偏向任何一方。

  《众媒时代》读后感(二):人人皆是媒体

科技行业入侵传媒业,众筹、众包等新的玩法也是层出不穷,但是不会被改变的是人们对于传媒行业的需求,或者说是通过传媒行业获取“有价值”信息的需求
传媒行业不可或缺的角色:
采集人:手机让信息的采集变得更加容易,不过高质量、有深度的信息依然是非常重要的
把关人:人工智能也许会部分取代这个角色,然而短期来看,人的作用还是不可或缺的
传送人:目前这个角色被FB、微信等科技巨头迅速攻占
面对科技行业带来的冲击,传媒行业唯有转型才可以更好的生存,不然就会成为旧时代的恐龙。
战术:优化结构
战略:拥抱移动 以及新兴的Chat Bot 更多的通过视频进行传播
同样的,盈利模式的多元化对于传媒行业也是一个机遇。毕竟以前的盈利模式仅仅是付费订阅和广告,相对来说比较单一。
针对受众更多通过移动设备获取信息的特点,在制作内容的时候需要富有针对性。当然,VR又开始崭露头角,不过此时感觉还没有必要快速切入,毕竟第一个吃螃蟹的往往不是笑到最后的。
网红的崛起是必然。很多时候说互联网是去中心化的,这是不对的。互联网很多时候反而是更加中心化的,在互联网中的人们会自然的制造中心,当然模式和之前的是会存在去背的。毕竟之前的传播通道是掌握在传统媒体手中。
关于如何创造十万+的文章:
在排除运气等因素之后,找到背后共性的原则,毕竟我们无法控制运气,但是通过确保操作流程的正确性可以有效的提升最后取得好效果的概率。
媒介跨界电商:其实原生广告是也是跨界点上的一种情况
更多的跨界和融合

  《众媒时代》读后感(三):以宣传企鹅产品为基准的样本工具书

最讨厌看各种互联网思维风暴、新媒体战略转型类的工具书,可能是自己缺少分析将成功案例与自己工作结合的能力,总觉得这些所谓的经验教学落不到实处上。
但没办法,前几天领导突然说她看完了一本书觉得不错、也让我学学,我就无奈接下了。看的不认真但也简单翻了几下,第一部分作为开篇强调的还是重要性的问题,其实省去也可以,毕竟现在这时代谁不知道互联网边界在消逝、我们要与世界重新连接?介质、社交、虚拟技术简直是老生常谈想让人直接翻过;第二部分就是用数据说话了,因为书是16年年初发行的,15年的例子现在看来有些老旧了,而且多以美国各大社交平台为前提,各种“从0到1”,反正我时觉得这些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有点水土不服;第三部分还好点,终于讲到了点实在的东西,比如朋友圈爆款的打造,虽然大的方向都知道,但结合它分析的几个自媒体大号,确实可以具体的比照一下。当然,想减小其中的差距可不是单位的工作人员看一下这种书就能解决的,要不要改、能不能改好像更是先要解决的问题;最后一部分就是其他媒体人基于“众媒时代”主题之上,对本书的一顿夸赞了,当然也给他们自己打了一个广告。都是一个圈子的,还是要互相帮助啦。
所以整体感觉一般吧,可能跟自己的阅读喜好有关,也可能是自己缺少对行业内的认知的责任。它也许是很多人精深学习的宝典,但更喜欢看点与自己兴趣相关的书吧,无关工作。还要说一句,这书的作者应该真的很喜欢看《权力的游戏》,书里提了无数次。不管我跟人家在专业上、对媒体的态度上差很大一截,但可能现在我们应该都在做一件共同的事,就是一起等第七季的第六集吧。这样一想,瞬间觉得这本书都变得有些“亲切”了。

  《众媒时代》读后感(四):没头没尾的杂记

本书的案例有些来自于腾讯新闻和微信公众平台,因而有广而告之告的潜质。但如果问这个行业还有谁能有资质去分析今天媒体的机遇与挑战,貌似再没有了。首先,腾讯新闻本身就开始让其为“Dreamwriter”的机器人写作,作为互联网技术公司,对于技术的敏锐度比其他媒体要高;其次微信公众号和腾讯新闻有自身的影响力;最大的一点,腾讯是靠社交起家的,对于用户的需求把握比其他媒体要高得多。但局限于商业本身,经济,政治和文化本身就是三位一体,互不可分的。如果再能从政治和文化(里面却有涉及到文化层面,但仍不能令人满意,像碎片化阅读,病毒式传播,这些都是基于当下的用户阅读模式的考量。例如如今的女德讲座,新儒学的奇怪展开等等,这些讲座讨论势必引发大众讨论,舆论批评的背后便是文化的积淀。而在讨论中会有一个大的偏向,这个偏向代表着中国媒体的一个尺度。这便是我想说的文化)的背景去谈就更好了。 共享经济,亚文化群落,技术劫持的媒体……不得不说,是技术在改变媒体,而媒体在改变沟通的方式。很难想象10年后的中国,可以肯定的是我们现在所热衷的逐渐会老去。惟愿有一颗不自大不狂傲的心态,仍能与社会和睦相处,唯一不变的便是变化的本身,至少,不会恐惧它。

当平台控制了内容,当技术劫持了媒体。与其一窝蜂的去构建平台,倒不如给内容商提供技术帮助。B2B,C2C,O2O……一转眼这些词也老去了,但里面的思维仍能给我们以启示:换角度寻找问题的突破口,不断试错,寻求一个清晰的自我定位,swot等等都是相同的工具和手段。成功的方式千奇百怪,但失败的原因似乎只有那么几个,这或许可以认为被思维局限。技术作为实现梦想的工具,也仅仅是工具,想法似乎是最重要的,但在理性上又不能将一切归于想法本身。所要考虑的问题太多了:市场、环境、政策和对策……就如同一个设计师一样。商业的魅力也在于此,出乎意料但又合情合理。 2016年出版的这本书,里面讲到了国内媒体的繁荣和广阔的前景,反观2017年出现的一些事不由得捏了把汗:首先是人民日报为《长城》的评分打抱不平,将矛头直指豆瓣猫眼电影等一批电影评分网站,接着又是对《王者荣耀》的讨伐,语调一如06年对《QQ音速》的的憎恶。所有的一切都是打着为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的旗子。后面紧接着就是一系列大手笔,大型媒体平台诸如微博、微信等等关闭了八卦的账号,而随后以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积极向上的文化,打击低俗文化的口号出了多项文件,涉及到视频、直播、翻译用语和网络小说等方面。对此书而言,真是一种回应。里面缺少对政治因素的考量以及行业的应对措施。如果能在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之前成立一个行业的自我审查委员会,意味着把握住了主动权。在商言商,耐人寻味。 资本和竞争,在商业中就如长江后浪拍前浪,最终,前浪死在沙滩上。小子玩命玩死老子,没有多少可以值得书写的地方,因为总有一天小子也会成为老子,然后被人玩死。 互联网下的玩法好多,众筹、众包。吸引其他人参与进来不仅是建立于互联网的分享精神的之上,而必须带有游戏性,与其是商业的胜利,倒不如说是游戏的成功。上班从事机械系的工作无论在心理还是在生理上都会处于疲惫的状态,但如果是为了在游戏中获得好的装备而不断刷级,恐怕每个人都会以一种亢奋的心理进行下去。有意思有意义,前者比后者更为重要。有此开放,参与和自由也就更为和睦的加入进来。参与感本身就是媒体增加客户粘稠度的方式,而提高参与感的方式便是共情——提供场景,提供身份,让用户更加直观的方式加入,满足认同的需求。例如小米的参与感,让用户参与到手机的设计过程中,在这一过程,用户所扮演的是设计者的身份,而自己的建议如果被采纳,他不仅仅会获得认同感的满足,而且也会与小米这个公司更加亲近。其实不仅于此,另一个场景化的原因是视觉更为直观,也更能引起共鸣,例如新闻的战争报道,用文字描绘不如用视频展现,而用视频展现不如用VR将用户直接放到那个场面中。故而在技术上VR似乎成为媒体的必然选择,而商业上细分市场,构建圈子则成了不二战略选择。以此衍生出去的IP,粉丝效应都能视为对场景化的解读,例如《魔兽世界》的电影,电影本质上是IP电影,目标消费群体是游戏粉丝,其方式便是用电影将IP变成可视化的场景,引起共情。场景的细节处理上需要考虑用户的接受度,过于血腥,残忍的手段会引起不适,如果直观表现出来会起到反效果,这时需要柔化处理——通过动画的形式展现。而动画也能更好模拟现实,用户在知道结果的同时也能直观看到起因。

这本书貌似在按swot来写的,行文比较周密。但不拘泥于此,而是在谈媒体行业在挑战和转型前所做出的种种努力和尝试。 怪不得腾讯等一帮大佬在投资电影业,原来瞄准了电影付费业务,以期获得像美国的电影盈利模式。路漫漫其修远兮,如果美国的电影盈利模式只能本土化,但活下来的能有多少。与其寻找蓝海红海机会投资,倒不如稳扎稳打一步步走上来,资本不是万能的,绝对不是。但试错本身有无过错,选择越想越是一场赌局。

还有,腾讯想做电商的野心还在蠢蠢欲动。拿自媒体打造品牌,用品牌吸引消费者,从而走向电商。想法很好,如何突围便是问题的核心所在了。毕竟,这里涉及了多方利益。如果换个思路,将电商自媒体化,又显得有种软文的潜质。产品质量和宣传双方都不能缺,竞争本身会让所有都处在一条线上。看电影时,前面的人为了更好看到画面,站起来了,后面人势必也会站起来,最后所有人都会站在将电影看完。电商的自媒体化也类似于这一过程吧。我倒觉得电商真正的着力点应该是定制服务和解决方案。顾客提出自己的需求,电商能提供一个满足此的解决方案。而消费者通过对比不同商家的解决方案以期获得最好的那个。从而完成整个购物过程。 其后在分析十万加文章那块可以扣出来当成写作的一个方式。内容细节颇多,有反复提味的余地。 当我们在谈论媒体的时候,我们在谈什么?现在看来,应该是技术吧。技术已发的变革还在继续,还有其他的玩法和可能性存在。但技术永远永远都是硬件,而内容才是灵魂。当技术发展到一个平缓期的时候,内容的变革才刚刚开始。 好喜欢里面一句话:创业者无路可退,但创业者可以随时开始。不管我们对这个行业了解有多深,不管我们看了多少资料。当踏入的第一步开始,便是在凭借本能反应。与其踟蹰,不如来一场华丽丽的失败。

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众媒时代》读后感(五):手把手教你写出10W+爆款文

手把手教你写出10W+爆款文

——内容摘自《众媒时代——文字、图像与声音的新世界秩序》一书

文字整理=独居江南

因为在做公众号的缘故,一直以来都被一个问题纠缠:为什么别人可以写出10W+的爆款,而自己却不行?每当看到朋友圈里那些被刷爆的文章时,自己内心的情绪很复杂。说一千道一万,又有哪一个做自媒体的不希望自己的文章刷爆朋友圈呢?10W+如同一个魔咒,始终萦绕在自媒体人的心头。刚好,酒保先生最近在看的一本书《众媒之道》的第十章解答了这个疑问,那就是如何才能写出10W+的爆款文章?

一、爆款的文本生产之道

1、 制造“有用”的幻觉

★发现:即可以让用户在使用社交媒体时获得新知识、新启发。

★经验:即可以帮助人们通过社交网络获得和自己切身相关的、可以借鉴的经验。

★有用:实用的技巧仍然广受欢迎,例如小贴士、技巧、实用指南等。

2、反复触碰高频普世情感

所谓高频的“普世”情感,是指长期的、贯穿日常生活的、反复出现的、人类共通的基本情感。这些情感包括爱恨、情感困惑、生活、悲伤、死亡、孤独等精神场景,并交织贯穿在约会、逛街、工作、饭局、思考等物质场景中。而对于当下的用户来讲,可以引发情感上的共鸣、触碰内心“柔软地带”,并能够找到情感上的归属、排解孤独的内容,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

3、文本适配移动阅读

移动时代,碎片化阅读实际上是用户对于阅读时空限制的突破,阅读既是逃离日常时间束缚的方式,也是弥补空间限制的途径。

移动场景进一步加剧了人们对于个性化阅读的深度需求,因为“阅读关乎时间掌控和空间解构,是美好生活的定义方式”。一般来说,个性化需求=个体偏好+空间/场景适配。

在内容上的限制,让内容生产者集中在某个“窄”的领域或某一个话题。形式上的限制,让内容生产者把一种感官手段运用到极致,从而带来更高程度上的满足。

4、明确用户画像,从文本出发形成圈层社区

一个良好的社群,具有超高黏性,并在互动中再次加强对新媒体品牌的依赖性。而高质量的社群基于拥有身份认同感的粉丝。因此,差异化定位、锁定用户需求、描绘用户画像,是所有品牌社群在建立初期必须面对的最大难题,解决了这些问题,品牌社群便可以运营社群,从而利用增值服务及平台化运作模式吸引更多用户。

5、为用户提供“社交货币”

人们潜意识里希望用分享的信息来完成自我的“标签化”,“成为别人眼中,聪明的、风趣的、理想的自己”,而这些会令人们觉得可以凸显自我独特性和良好形象的信息,就是“社交货币”。

★分享有价值或娱乐性内容给他人。

★定位和展示自我形象(通过分享转发,“告知”他人自己是什么类型的人)。

★维护关系(分享转发可跟他人保持联系)

★自我实现(分享转发会给人一种“更多关注和参与世界”的感觉)

★通过分享转发他人文章,借他人之口表达自己关注的议题。

二、爆款的热文的共性所在

1、文章都会引发对于社会问题的讨论。

2、文章包含明确的冲突性。

3、文章无一不采用借势的传播策略。

三、从大数据看什么样的文章会被疯狂转发

1、包含研究结论以及强观点的内容,会被更多转发。

2、不是短文章更容易被分享。

3、文章需要引起用户情绪变化。

四、BBC移动端写作黄金法则

1、标题:长短搭配,减少阅读障碍。

2、导语:重要信息,一句话说清楚。

3、段落:“倒金字塔”结构仍然是金科玉律。

4、篇幅:短小精悍,不要挑战读者的耐心。

5、结构:创新问题型结构。

6、链接:增强可信度,丰富内容。

7、表格:以最小尺寸呈现事实。

看完了方法论,酒保先生祝你也能写出10W+的爆款,从此笑傲朋友圈,谢谢!

  《众媒时代》读后感(六):移动端写作黄金法则

1. 2014年近半数使用移动终端超过3小时,26.6%的“重度用户”每天使用超过5小时,每天低于1小时的用户占比不到一成。晚间21点到24点成为在线高峰。

2. 短视频,够简单、 具备创意,可以表达创意、观点、记录事实。

3. 2.08分钟嘴合适,稍短的24秒最佳。

4. 网红,就是自我赋权的权威。- 徐小平

5. 10万+文本生产之道:“有用”的幻觉、普世情感、移动阅读、用户画像、建立社区、推送自己的价值观、为用户提供“社交货币”。

6. 社交货币:自我分享的特质贯穿于我们的生活中

7. 现象级 phenomenal 共性:引发社会问题的讨论,文章包含冲突,借势传播

8. 什么样的文章容易被分享,包括结论及强观点,长文章更容易被转发,文章需要引起用户情绪变化。

9. 故事

BBC移动端写作黄金法则

1. 标题:长短搭配,减少阅读障碍

2. 导语:重要信息,一句话清楚

3. 前四段把故事讲述得基本完整

4. 篇幅:短小精悍

5. 结构:创新问答型结构

6. 链接:增强可信度,丰富内容

7. 表格:以最小尺寸呈现事实

吴晓波

不要试图一炮而红,不要试图讨好所有人,不要做与价值观违背的事情,不要只依赖线上的推送,不要盲从,不要用底线与任何集团交换。

  《众媒时代》读后感(七):媒体融合走向哪里?共媒时代与智媒时代

文/胡正荣(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
当下,从国际上媒体融合实践看,传统媒体融合新兴媒体不是简单的传统媒体加上新兴媒体,更不是传统媒体产出一些新兴媒体产品。媒体融合是一个全新的生态系统再造的过程,除了中央说到的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需要一体化后的新格局,更需要在互联网思维下重新建构一个融合媒体产业的生态系统。
未来融合媒体发展的方向已经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这就是融合媒体生态是以用户数据为核心、多元产品为基础、多个终端为平台、深度服务为延伸的全新的开放、共享、智能化的系统。这个新的融合媒体生态系统以共享化和智能化为主要特征,因此,媒体融合将进入一个共享媒体时代和智能媒体时代。
共享经济下的共享媒体
共享经济这个术语最早由美国得克萨斯州立大学社会学教授马科斯·费尔逊(Marcus Felson)和伊利诺伊大学社会学教授琼·斯潘思(Joe L. Spaeth)于1978年发表的论文(Community Structure and 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A Routine Activity Approach)中提出。哈佛大学商学院商务管理教授和历史学教授南希·科恩(Nancy Koehn)表示,共享经济是指个体间直接交换商品与服务的系统。
“关于共享经济的驱动力,科恩给出了三个理由。第一,消费者感觉有更大的主动权和透明度。现在人们经常会遭遇到四个问题,即波动性、不确定性、复杂性和模糊性。共享经济能使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充分发挥自我掌控能力。第二,当今世界范围内正出现信任危机。来自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尤其是年轻消费者对目前的商业和其他大规模组织的信任度越来越低。不少人对大商家的印象并不佳。为此,当他们发现卖家与自己产生共鸣时,感觉更可信,这类消费更具吸引力。第三,消费者和供应者都在交换过程中更受益。消费者通过合理的价格满足了自己的需求,供应者从闲置物品中获得了额外的收益。”
互联网对媒体行业的最大改变就是改变了一直以来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即专业媒体工作者只负责生产与传播,而消费者只负责接收与消费。互联网将传统媒体封闭、垄断而单一的传播生产与消费方式彻底颠覆。互联网,特别是当下的移动互联和未来的智能互联将赋权消费者,使他们变成“生产消费者(prosumers)”,他们可以将自己所拥有和所生产的信息资源释放出来,通过基于互联网的共享平台,传播给互联网上的所有人,供大家消费和使用。这就是对社会资源的重新组合,而不经过传统媒体,从而实现了根据社会需求重新配置社会信息资源的过程。
互联网、共享经济形态、用户被赋权等使得媒体融合正在朝向一个共享媒体时代进化。融合媒体产业具有共享经济的共享化基因。这个是互联互通社会中的普遍特点,基于融合平台,各种联通后的资源汇聚,创造机会,实现价值。信息资源的共享性使得信息也像airbnb平台上的自有住房、Uber平台上的自有汽车等资源一样,需要大家共享,并通过共享才能获得信息的最广传播,完成信息的最准到达,实现信息的最大价值,发布者也才可以获得最大的回报。
共享媒体意味着传播资源的所有权多样化、传播资源配置方式多元化、价值实现渠道多重化。共享媒体意味着传播生产者多元化,可以是专业传播工作者,也可以是用户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一般的生产消费者,这就意味着传播领域有更多的就业方式、更多的生产时间与消费空间。共享媒体的发展需要社会信任为基础,同时依靠多元化平台和大数据、云计算、智能物联等技术做支撑。
共享经济影响下的共享媒体可以是传统媒体内容的聚合与共享,也可以是自媒体的聚合与共享,还可以是众筹模式下的聚合与共享,甚至可以是机器智能学习与生产的产品的聚合与共享。当然,上述各种利益相关方的相互聚合与共享也是一种融合媒体共享经济形态。也就是说原来理解的媒体融合只是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其实除了前面的融合形式外,媒体融合还不断演变成为专业媒体与自媒体、人的媒体与机器学习以及它们之间相互的融合。
共享经济影响下的共享媒体经济具有这些特征:首先,传受双方的产销关系变化,传受双方平等。专业媒体工作者与社会大众都具有生产、传播、消费的能力与权利、权力;其次,信息资源所有权的改变。传统媒体一家独大的垄断被打破。共享经济对垄断行业、封闭行业的冲击最大。信息所有权多元化了;第三,信息资源使用率提高。由于互联网平台的支持,除专业生产者外的众多信息资源拥有者有了交换共享信息资源,从而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回报的可能;第四,传播生产组织的非中心化和微型化。中小组织,甚至个体都可能成为一个传播生产组织;第五,共享媒体经济可以是B2C,更可以是B2B、C2C、甚至是C2B,这在当前和未来的智能媒体时代更加成为可能;第六,共享媒体的管制就可能从传统的自上而下管理变成更加扁平、民主、赋权管理,同时,传统媒体的行政管理模式就需要向互联网自组织管理和共同规制转型。
按需经济下的智能媒体
也有人提出,共享经济也是“按需经济(On Demand Economy)”,即每个人只要将自己的需要提出,互联网就能随时随地满足你的需要,而且“随时随地,随叫随到”。移动互联的通信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特别是智能互联的到来,正在改变传统的供需曲线,零边际成本下的供需同步增长正在成为可能。
传统互联网实现了信息传播能力的颠覆式提升,传播仍然是其核心。而智能互联网将实现的是对世界的感应、认知,服务则是其核心。
大数据、云计算、感应技术、智能物联等是智能媒体的技术条件。通过这些技术,实现高智能机器学习,从而智能识别媒体用户的长期与短期需求、个性化与普遍化需求,并向用户推荐和提供满足这些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智能媒体解决的正是媒体供给与用户需求的高度智能匹配,从而不仅仅是识别用户、发现需求并智能匹配供给,以满足其需求,更重要的将是生成用户、创造需求并智能匹配供给,以引领需求。这将是一种全新的媒体生产与消费方式,同时也带来了智能媒体的颠覆式的盈利模式与发展模式。
智能媒体又是在各种各类场景中实现这种生产与消费的。场景就是一个生产消费者所处的时间与空间,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各类需要的总和。人们的需求都是产生在特定的场景中的,这些需求可以是短期的,也可以是长期的,可以是完全个人性的,也可以是普遍性的,可以是固定的,也可以是变化的,但是它们都需要得到实时的、场景化的满足,而满足这些需求,就需要智能媒体识别用户、感应场景、分析用户数据、发现已有需求甚至创造新的需求,然后高度准确地匹配给用户信息和服务。
我们已经看到了国内一些初露端倪的智能媒体初级产品,它们已经可以根据用户需求定制、推送信息和服务,但是它们往往满足的都是短期、当下和不完整的个人需求,仍然缺乏满足用户长期、变化的和个性兼顾普遍的需求的能力。这个就应是智能程度不够,水平过低,而且更重要的是基于这些需求而创新、生产、提供服务的能力不足。
向着智能媒体的这种进化是在“工业4.0”即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背景下才得以实现的。第四次工业革命通过信息通讯技术和网络空间虚拟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相结合,将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工业4.0”将实现“智能工厂”“智能生产”“智能物流”,从而实现供需双方的高度匹配,资源最大利用,价值最大实现。
无论共享媒体还是智能媒体,它们都在传播的生产、消费方面对传统媒体传播进行了颠覆式创新和改造。它们不是互联网+传统媒体,更不是传统媒体+互联网,而是基于互联网精神的开放、共享、智能的融合媒体,以及围绕这种融合媒体建构的一个全新的生态系统,其中,资源及其配置方式、生产及消费方式与形态、市场系统与模式、组织结构与机能、社会管理方式与体系、社会互动与社会关系等都将创新,最终呈现出的将是颠覆的、全新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胡正荣博士,传播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学科评议组第一召集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等。)
注:本文为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胡正荣为《众媒时代》作的序,版权属于中信出版社。
好文共赏,欢迎转发。支持原创,严禁转载。
谢谢各位!

  《众媒时代》读后感(八):《众媒时代》:2015年美国传统媒体在移动时代的困惑、冲击与转型,最遗憾的是没有对微信上的信息传播情况的全面的概括分析。三星推荐

主要讲2015年美国新媒体的情况。资料汇编的部分比较多,作者的概括分析预测太少。
有一小部分篇幅概括2015年微信公众号的热文传播情况。比较遗憾的是,没看到腾讯官方对微信公众号文章的传播情况的概括分析。
以下是书中一些重要的信息的摘抄:
1:2015年,移动端、智能硬件、直播应用三大“介质”正深刻地颠覆媒介生态。#184
2:目前,媒体界已形成共识:移动端的访问量占据媒体的半壁江山,而这一趋势还将进一步扩散。#190
3:移动端流量和收入之间极不相称,也被业界称为“移动收入鸿沟(mobile revenue gap)”,这对于诸多新闻媒体来说,仍是难以跨越的壁垒。#226
4:通过PC端,人们80%的时间都在消费B2B内容;而在移动端,有79%的时间是花在浏览流媒体内容之上。#237
5:总体看来,目前更多的虚拟现实新闻产品还集中在一些从业者的尝试。众多媒体仍停留在报道层面,观望并等待着。#364
6:不过虽然各大公司的公报都是一片叫好,但根据随后的新闻报道以及实际观察不难发现,新三板上的媒体股们至今零成交。#2415
7:众筹新闻、众包新闻和记者联盟,共享经济时代新闻业的三大创新,正在悄然颠覆新闻生产的各个环节。#2432
8:众筹新闻的自发性、公开性以及不确定性,几乎将其推向了非法集资的临界点。#2541
9:众筹新闻面临的第二点质疑就是“有偿新闻”,如何确保这样生产出来的新闻不受赞助大户的控制,是新闻业亟待解决的问题。#2549
10:许多媒体的编辑室都已经采用了这样的布局:记者、编辑、销售以及技术人员都分别形成小团体聚拢到一起,整个办公室空间是开放式的,没有格子间或挡板的限制。#2896
11:重组办公空间、放开管理权力,编辑室结构调整的背后,其实已经蕴含了编辑室文化和思维上的转型。#2917
12:机器人的到来将大大改变媒体的工作方式,原先花费在搜集、整理、描述数据上的精力,如今都可以解放出来,这样一来,记者、编辑就可以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原创内容的制作上来。#2962
13:移动与视频:媒体不可忽视的两大关键领域#2987
14:此前,新闻报道更多被局限在“二维”界面(如一张屏幕报纸或者一面屏幕),而移动设备则提供了第三个维度,即基于技术手段的物理交互方式。#3206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