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天地有大美》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天地有大美》读后感10篇

2017-11-19 22:11:4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天地有大美》读后感10篇

  《天地有大美》是一本由蒋勋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19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天地有大美》读后感(一):生活态度

蒋勋的大名,耳闻已久;他的书籍,渴望读完一本也很久了。记得第一本接触的是一本帖子的解读吧,台湾故宫博物馆的书帖影响美仑美奂,文字的解说相得益彰。只是似乎电子书总不能解这种带图像书的纸质感受,所以一直视为未曾读毕。而《天地有大美》则是我的意义上的读完的第一本他的书。对于书本身,诚如某些豆友说的,有些啰嗦,这并不是文字,只是形成文字的讲话。而所谈的内容,说是美学,我更倾向于这是一种生活态度
本来嘛,衣食住行,这样样都是生活的根本。你可以说生存在这儿,所以你并不享受它,你厌恶着这份为了生存的工作努力带来的束缚。可以说,这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里最低的一层。蒋勋说,人,不能停留在这儿。随着物质的丰富,生活改善了。那么,我们就要提高生活品质了。衣食住行,依然是生存品质的根本。蒋勋说,我们要的是一种讲究的生活态度,他说这是美。我特别欣赏他的一个观点,不,是他引用的一个观点,区分美感与快感。快感是我觉得爽,跟刺激有关;美感呢,是一种选择与取舍,一种从容的态度在其中,你感受到的是一种舒服。你走路时,子弹一样的飞奔,很爽,停下来后,哎,无聊,或者挺累。你走路时,感受你的脚踏着地面材质的软硬,感受地面的起伏与温度,你的身体摆动中感受到空气的流动,耳畔是各种声音,眼睛所见是鲜明的景象,这时你觉得跟平时不一样了,你觉得新奇,你觉得舒服。或许,这样两种就是快感与美感不同的一个不恰当的比喻。

  《天地有大美》读后感(二):那些细节的美


         蒋勋在大众美学上走了很远,作为一个艺术大家,他积极普及美学的理念,《天地有大美》说的就是衣食住行里的美。
          悠闲从容自在的生活里,就有了美存在的空间。一道为朋友精心准备的茶水,一件自己穿了很久的白衬衫,一个下了班就愿意回去的房子和一段慢慢欣赏的路。在飞速发展的社会,给自己慢下来的机会,体会小事情带来的欣喜快乐
          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说现在很多有钱人买了车之后,发现走路的机会少了,不利于健康,于是每年花十几万办高尔夫球会员,结果一年也打不了五次。蒋勋的书告诉我们不要被物质捆绑,从名牌和潮流中解脱出来,不一定都要买好车追求速度、买奢侈品装饰自己,对生活形成自己的思考,选择适合的方式。
          衣着推荐朴素端庄,住房强调空间,食物贵在用心,行走悠闲舒适。
          美是一种选择,我们倡导一种少而精的生活。人生是随时停下来欣赏风景的旅程。

  《天地有大美》读后感(三):美是一种选择

      从生活的角度,即日常衣食住行四方面来切入。
       忙是心亡。因为忙,选择将三餐将就;借助机器来完成日常家务;争相住在市中心。殊不知,美就是在日复一日的忙之中消逝。美,就是让生活慢下来。
      美是一种选择,是一种放弃。然而我总觉得,美是一种丰富,也是一种适可而止。是看尽繁花似锦之后,仍觉得厅前的那杯茶温暖
      一个人,没有一种察觉美的能力,是一种悲凉。
     对美,可以拥有不同的标准,但那是一种,告诉自己,这个世界温暖的能力。
     对食物,不必过于饱腹,反而消化也是一种负担。所以自助餐什么的,就是给自己找罪啊·····
     对穿着,不必强求品牌,选择质感好的,适合自己气质的。偶尔,选择手洗。
     对住房,不必把距离看的太过重要,选择环境好的郊区也可以作为一种尝试。虽然我是很不同意这一点的。当然作者在文章中也谈到了建筑之美。但鉴于各个没法将它上升到意识方面的总结,我选择性的忽略。
     对于出行,这一部分是在是和前面的交错太多了,感觉就是为了写作而写作,一直在套用作者巴黎,京都的经历。过于啰嗦。
     这本书完全就没有展示蒋勋的水平。只能是当鸡汤阅读
     但是,依旧截些许片段。感受看这本书的美。
      美是一个自我选择。
     美其实就是一种生活态度。套用时下流行的一句话就是“生活不仅只有苟活,也有诗和远方。”
     
       

  《天地有大美》读后感(四):美是选择

还在大学的时候,就经常在qq空间上看到别人转发的文章,类似女孩子要生活的精致,而这本书就是在教你如何在食,衣,住,行四方面生活得精致,这里的精致跟鸡汤文里的精致又有点不一样。
它是一种生活美学,是一种选择,可以多的时候可能会选择少,可以昂贵的时候可能会选择便宜,可以近的时候可能会选择远,可以快的可能会选择慢;它是一种情感的注入,专注地做一份腌制苦瓜,精心呵护着那年夏天朋友送的纯棉白T恤,用心布置家里的一切,让家充满温暖;是一种怡然的心境,选择和居住环境较远却舒适的住屋,等渡轮时悠闲的看着书,坐渡轮回家时和船夫聊聊天,在交通拥堵工作忙碌的时候也不焦躁不烦闷,依旧可以坦然面对。
全书最喜欢的就是关于食的文字,作者简直就是一个美食家。以前听他讲红楼梦的时候,他就可以很细致地分析红楼梦里出现的美食,现在更是把一些美食的做法写入书中,让人跃跃欲试。他教你怎么做意大利海鲜汤,告诉你怎么吃生鱼片和握寿司,还教你如何在春节做一道腌制苦瓜笼络人心。我已经迫不及待想试试了。
对食而言,美更多的是一种专注。不管是制作食物的过程,还是慢慢享受食物的时刻。制作者的专注让人觉得美,成型后的食物也美,细细咀嚼着享受美食亦是美。日本的寿司之神一生都专注于寿司,做出让世人惊讶的寿司。很多美食都是经过好多年的积累,代代相传,从而融入了情感上的牵挂。对于以前住过的地方,吃是必不可少一种回忆,尤其是小吃,想起以前在厦门的时候,家附近有一家小小的虾仔面馆,店面很小,味道却很棒,生意很好,老板说虾仔面的精华在于汤,而那个汤是用虾的壳熬出来的。想起以前在广州大学城,经常去光顾一家牛肉丸摊位,那里牛肉丸的嚼劲之后在哪里都找不到。日后若回到曾经呆过的地方,这两个小店必然是要去光顾的。
在穿方面,我把美理解为个性。这种个性,建立在对自己的了解之上,知道自己的身材比例五官肤色,从而在衣服的选择上,挑选适合自己的材质,款式和色彩,从而形成自己的个性。穿着也会有感情的注入,因为特别喜爱某件白衬衫,洗的时候会不舍得用洗衣机洗,而是选用上等的洗衣液浸泡一晚上,再用手揉搓袖口和领口的位置,也不舍得挂着晒干,而是平铺着晾干,再用蒸汽轻轻熨烫起皱的地方,这种细心呵护也是美。
住的美美在和谐。房间里往外眺,是钢筋水泥,还是青山绿水,这是住所与环境的和谐。家里的气氛是紧张剑拔弩张的,还是温暖充满关怀的,这是相处的和谐。家里的一切都是精挑细选的产物,都有感情的倾注,在外工作忙劳累的人自然会憧憬着回家。若有妈妈可口的饭菜和有趣的故事陪伴,对于小孩来说,一定是成长过程中难得的美丽
行,更多的是一种选择或者心境。尤其是现在需要挤着公交车上下班的人儿,难免会因此引起内心的烦躁和不适,但如果选择另一种出行方式,换成走路或者骑车甚至踩轮,心态是不是也会变得坦然一点。
整本书谈的是美,实际上更多的是讲心,作者反复提到忙,是心亡,提醒我们慢下来去体会生活,将自己的感情注入到生活中的小物质中去,这就是生活中的美学。

  《天地有大美》读后感(五):天地有大美

记得刚刚工作的时候,爸爸对我说:从此之后,要好好工作,好好生活。“好好工作”的意思我明白,“好好生活”又是什么呢?当我成为早高峰通勤大军中的一员,急匆匆的追赶着时间的时候;当我成为方便食品爱好者,打发早餐或者晚餐的时候;当我成为挑灯夜战的夜猫族,下午困倦萎靡的时候……我常常想问自己这样的日子算是“好好生活”吗?
理查德•加纳罗曾说:艺术让人成为人。台湾艺术家、美学家蒋勋告诉我们,美让生活成为生活。在《品味四讲》中,蒋勋老师以庄子的“天地有大美”引题,以艺术家的审美眼光和长者谆谆教导的口吻,娓娓道来,铺展出一幅人间烟火的画卷,既接地气又不失风雅韵味,带我们拨开生活的迷惘,擦亮能够发现美的眼睛。
生活之美源自于平衡。“现实生活中最大的矛盾是衣食住行里很多东西是大量量产而来,工厂里量产的东西很少是‘人关心的’在里面,因为它太快速了。” 现在的人吃饭快、走路快、看书快……做什么都想按快进键。因为太快了,所以总是来不及。为了追逐“快”,我们总是很“忙”。忙得心无旁骛,忙得生活只剩下忙而已。这样的忙,就是“心”、“亡”。蒋勋老师告诉我们,“一只脚踩着油门,另一只脚永远准备减速,速度在加快跟缓慢之间有平衡感”的生活才是最美好的生活。有平衡才会从容、悠然之心。就像有句广告词说的那样:行动,心不动。无论怎么忙碌,心灵不能变得慌张。不慌张,才能有时间欣赏生活、感受美。
生活之美源自于珍惜。清代理学家朱伯庐曾说,“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现代社会“仓廪实”、“衣食足”,在很多人眼中“一粥一饭”、“半丝半缕”变得十分微不足道。但是,微不足道并不等于无足重轻。无论时代怎样发展,我们依然离不开“一粥一饭”的滋养,“半丝半缕”的保护。这些才是生活的起点,更是美的起点。正如蒋勋老师所说,美不需要太昂贵的价格,美可能不在美术馆、剧院、音乐厅……美就在人间烟火之中。再忙也要用一颗从容、犹然的心去关心生活。关心盘中餐,动手为自己准备一些家常便饭来代替方便食品;关心身上衣,尽量去选择让身体舒服的衣服来代替笔挺华服;关心头上瓦,通过整理清洁让自己拥有舒畅的天地;关心足下路,偶尔选择慢一点的出行方式,让自己有时间欣赏一下街景和人群……让这些生活中的点滴因“关心”而形成自己的生命风格,活出独特的“范儿”。不仅仅像流水线上的合格产品,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生活之美就油然而生了。
生活之美来源于专注。谈到专注,蒋勋老师最为推崇的榜样就是《庄子•养生主》篇中的庖丁。“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血淋淋又繁琐复杂的解牛过程怎么会变成美?秘诀就在于两个字——专注。庖丁把“解牛”看成一门学问去钻研,十九年如一日的勤奋练习,把这门繁琐费力的工作化为游刃有余潇洒自在的行为艺术,甚至能够和桑林、经首这样的古典舞蹈相比。让人叹为观止的不仅是其解牛过程的本身美感,更是源于劳动者的智慧和创造。无论是西方人引以为傲的“工匠人精神”,还是中国人尊崇的“鲁班精神”,都将“专注”作为对职业标准的最高要求。专注是劳动者的哲学体现,是踏实苦干的汗水浇灌。作为劳动者的一员,专注于本职工作,力求接近“庖丁解牛”的境界,也许就能化腐朽为神奇,化平庸为审美。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犹如江上清风、山间明月,取之不禁、用之不竭。我们需要用发现美的眼睛和感受美的心灵,从一茶一饭中品出滋味,从一针一线中体现风韵,从一砖一瓦中看出积淀,从一走一停中得出从容……更需要拥有创造美的智慧和勤劳。我想,这样生活才算“好好生活”吧。

  《天地有大美》读后感(六):天地有大美

很久之前,听别人介绍了蒋勋的细说红楼梦,听了很长的有声小说。然后就深深迷恋上了红楼梦,和这个声音温和略带磁性的大叔的声音。今年又通过宇奥读书会认识了专门讲美学的读书群,群主是蒋勋的铁粉,因为他,又看了这本《天地有大美》。我想我并不是吃货,但在蒋勋老师的这本书里,提到的关于食的时候,讲到了两道菜,实在是印象过于深刻。其中一道(苦瓜料理)看完真的很想煮点粥,配点料理。另一道叫(蝴蝶扑泉),光看看他的文字,就觉得美不胜收。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