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幽灵舰队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幽灵舰队读后感10篇

2022-03-20 11:12: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幽灵舰队读后感10篇

  《幽灵舰队》是一本由(美)约翰·斯卡尔齐著作,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8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幽灵舰队》读后感(一):选择的自由

幽灵这本书应该算得纯科幻小说了,起码不是冲着影视改编而写的。作者足够痛快,第二章就将全书的主要冲突交待出来,一位重量级科学家叛逃,人类面临战争的威胁。出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当然是找到叛徒,挫败阴谋。

故事足够简单、结局似乎也在开头交待了,一般来说这本书要么十分平庸,要么十分出色,因为要驾驭一个如此简单的故事,需要的情节驾驭能力很高。

这样一个简单的套路,让任何文化程度的读者都能读下去,不用费劲脑汁去猜什么,只要顺着作者给你留下的线索一步步走就可以了。

作者的想法很简单,出现问题咱们就解决问题,咋办,搞一个克隆人出来嘛。然后,克隆人是搞出来了,不过却几乎搞砸了。而这几乎是找到叛徒的唯一途径,死马当活马医吧,结果这群逗比的人还真蒙出一条路来。

情节一路推进,不紧不慢,到结局时刻也是如此,真相大白时刻也不缺少惊喜,而且居然还有满满的温情。

这本书还有一个意外之喜,就是语言风格很逗比,举例来说,特种部队训练时有这样一个段子:

第六天,雅列和八班的其他人终于明白了性到底是怎么回事。第七天是第六天导致的直接结果,他们休息。

一般来说,一部小说都会或多或少传递一点价值观,这点不好把握,说多了会变成惹人厌的说教,说少了就会显得没深度。在这点上,作者处理的仍旧不错,在剧情中不经意的透露出两次,每次也就简单的几句对话。但看完之后会发现,整个故事的基调确实是围绕这这一句话的价值观。

一本好看的小说就是这样,情节设置的让人能跟着一起读下去,语言幽默一些,顺便附带一点不惹人厌的深度,更重要的,故事的功利色彩很淡。这就足够了。

如果说还有什么优点,那就是这本书不长,几个小时就能读完。

如果有亚马逊会员的话,我推荐您看一下。

  《幽灵舰队》读后感(三):富有内涵的科幻小说

对我而言,这篇小说给了我很大的惊喜,其中最大的就是书中关于个人意识的移植:为了抓到一个威胁到人类存亡的“恶魔”,人类首先却必须要培养一个具有这个”恶魔”意识的人,而这个人不仅是个人素质能力极强的特种兵,而且还要和所有其他的特种兵一道合作去完成这个抓捕行动,这个过程会发生那些惊险曲折的故事呢?
尽管最开始他看起来和其他再生人特种兵无甚差别,可是随着他本人对周遭世界的接触日益增多,他终于开始有了一些“恶魔”的想法和意识,而这也让人类喜忧参半,关键时刻,会发生些什么?他具有的个人意志会起到什么作用呢?在紧要关头他会做出怎样的抉择呢?
书中不仅故事吸引人,充满张力,而且科幻感十足,是很有技术含量的硬科幻。而且更让人拍案的就是,这是一篇具有哲学深度的故事:当人的灵魂被置换掉,他还算是他自己吗?当人类被进行改造到只剩大脑是人类结构时,他还是人类吗?我们可以只保留集体意识而不要个人意识吗?也许要想回答好这个问题,也许只有罗素或者维特根斯坦等人才行。

  《幽灵舰队》读后感(四):一本保证让你公交坐过站的精彩小说

“你到站了,快啊”,媳妇推了一把,我的思维还没有反应过来,就急急忙忙冲下了95路公交车,真是“思维跟不上脚步了”。
小说中的重要道具“脑伴”能够和人的大脑完美融合,极大扩展人脑的能力,拓展记忆、提升反应,但是当人和脑伴的联系被切断时,人的大脑会感到茫然并且对周围的环境失去判断力——这就是我下车后走在人行道上的感受。前几秒还在激烈的异星战斗中跟着地球特种部队挽救一个小女孩,突然就来到了北京街头,旁边全是脚步匆匆赶着上班的人。
精彩从头到尾,甚至最后致谢时,作者还要“坦承”,如果你觉得小说精彩,那是因为我从XXX、XXXX和XXXXX那里偷来了绝妙的点子!
上一次看完一本科幻小说还是2011年,“宇观”尺度的《三体》。看完之后觉得写科幻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思维的广度完完全全超越了作为一个渺小人类的一切局限。
可是忙于生活,看的书越来越多的是关于工作相关,看小说已经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幽灵舰队》读后感(五):个人意志是个谎言

    小说里面反复强调的选择,个人意志,从某种程度来说,其实是值得推敲的。
    什么叫个人意志?个人选择?就是本人在不受外界干扰的情况下,仅凭个人的意愿做出决定,并甘愿承受此决定带来的后果。
    问题是:
    1、是否真的可以做到不受外界干扰?
    2、是否真的可以每个人只做自己的决定,不干涉其他人?
    3、是否每个人都能做到甘愿承受此决定带来的后果?
    
    先看第一个问题:是否真的可以做到不受外界干扰?
    我的答案是:NO。
    第一,人的大脑的思维方式是基于经验的,每一个新决定的做出,都是基于旧有经验决定的。那么,想要干扰他的决定,只需要设定或者说是输入一些旧有经验就可以达到目的?
    怎么输入或者说设定旧有经验?
    这个听起来很难,其实很简单, 而且这种手段在日常生活中每每被使用。
    是否要解放奴隶?
    只需要不停的宣传,奴隶的教育程度是如何低下,管理是如何混乱,已经解放奴隶的地区是如何生活在恐怖的治安混乱中。片面的选择几个点,将负面的故事无限放大的宣传,让每个人回忆自己身边的惨痛故事,今天报导这里发生的凶杀,明天报导那里发生的抢劫。很快,人们都会将这些故事口口相传,并陷入强烈的恐惧和反对中。
    喜欢听故事,这是人们的天性,越是激烈偏执的故事,越能激起人们强烈的情感,即使他没有经历过,但是以后每当有相似的情景出现时,这些听过的故事依然会如同经历过的经验一般,刺激着人们的神经,左右他们做出选择。
    另一方面,信息永远是不对称的。每个人都只能掌握一部分信息,有的人掌握的多,有的人掌握的少,然而每个人都无法知道自己掌握的信息到底是多,还是少,到底是全面的,还是片面的,然而每个人都倾向于相信自己掌握的信息是相对比较多的,是比较全面的。
     再看第二个问题:是否真的可以只做自己的选择,不干涉别人的选择?
     自由意志不仅仅意味着每个人可以自由选择,还意味着任何人都不可干涉别人的选择。
     但这是可能的吗?
     不,因为选择不是结果,选择后的执行才是结果。每个人的选择,都包含着对自己利益的保护,既然与自身的利益密切相关,当然每个人都希望能够尽可能的扩大自己的影响力,能够让更多的人站到自己的这一边。
     另一方面,每个人都相信自己做出的是“正确”的选择,既然自己是正确的,那么,都希望别人能够认同自己的正确;都希望能够“劝说”更多的人做出相同的正确的选择。
    比如,是否允许小贩随地摆摊?有人同意允许,有人不同意允许。这两派人必然会产生冲突,住在小摊楼上的人不堪其扰,必然对这种随地摆摊行为深恶痛绝,然而,晚上有习惯去喝一盅或者吃一顿的人,也许很欢迎,走两三步就能就地大吃一顿,又便宜又简单,如果真的实行起来,有可能大家都很克制的只“选择”吗?不可能,选择就意味着立场,意味着站队,而站队,有时候就意味着会自愿或非自愿的对另一方进行打击。
     最后一个问题:是否每个人都甘愿承受选择的后果?
     有趣的是,至少据我的观察,如果选择的结果是好的,那么大部分人都愿意承认这是自己的选择;如果选择的结果是非常糟糕的,那么很多人都会把这一选择归咎于别人:父母/同学/亲戚.......,或者其他因素:信息不对称/条件不满足.......
     正如我在第一个问题所说的,在做出选择的时候,我们都面临着或多或少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那么,当做出了确实糟糕之极的选择的时候,人们常常会事后发现之前没能掌握到的信息,从而懊恼的想:如果我当时知道/如果他们早告诉我,我就不会......自然, 不愿意承认是自己的判断能力出了问题,而更愿意怪罪于第三方。
     另一方面,周围的建议,也是信息的重要来源之一,那么,如果这个选择事后被证明是极其错误的,有多少人会扪心自省自己的判断能力不足,而是极力指责这些信息的提供方提供的信息不足或者有失偏颇?
     举个例子,服务员问我:是要加一个蛋,还是两个蛋?若我不喜欢吃蛋,多半会说加一个就好了。等以后,当我知道还可以不加蛋的时候,不会埋怨自己没有多问一句,而是会怪服务员别有用心的引导。
     那是不是就没有选择了?我觉得也不是,只是选择的个数是受限的,受限于当事人的资源和背景,受限于当事人的信息掌握度,受限于当事人的能力和状态,不排除有的情况下,有些人面临的是单选,而有些人面临的是多选。
     即使受到了如此多的限制,即使只能掌握非常微弱的信息量,但是人们仍然是有权利选择的,不止一个,而是数不清的选择,每一个选择都会朝着某个方向踏出一步,虽然最好的方向在哪里我们并不知道,只能试探着,一步一步,一次一次的选择。
    正如《真探》里所说:
    人人皆有选择。

  《幽灵舰队》读后感(六):一个呆萌的小战士拯救全人类的故事

       2015年4月27日读完,共22.5万字。
       这是一个呆萌的小战士拯救全人类的故事。读到后面发现这位呆萌的雅列·狄拉克是自己本书中唯一喜欢的人物,但在最后他选择牺牲来拯救更多的人,不免还是觉着有些遗憾。
       《幽灵舰队》是《来自十二个星球的敌人》的续集,从科幻的角度来说基本上“继承”了上一部的技术,脑伴、星际跃迁、风筝号战舰……读过上一部的人对此不会感到陌生。作为幻迷来说新鲜感不足。本书的语言较上部来说更为严谨和正式,少了幽默诙谐的句子,只能说有好有坏:使得部分章节有些无聊,但也能让小说显得更加成熟。
        在故事情节上,作者下了更多的功夫,一个从一出生就承载了太多负担的幽灵旅战士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眼前,有些让人觉着有些唏嘘。
 
      幽灵旅的战士本身似乎就是没有人性的一个群体,“殖民地联盟的工具,用来执行某些任务,这些任务他们不能交给拥有人生经验和道德自我的士兵,或信仰神灵以致担心遭受报应的士兵。”雅列在这个背景下被创造了出来。他原本以为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的士兵,战胜敌人是他唯一的责任。可他错了,他诞生的目的是充当叛徒查尔斯·布廷的记忆容器,找到他背叛的目的和藏身之处。在布廷的领导之下,勒雷伊人、艾尼沙人和奥宾人已经联合起来准备消灭人类。于是,雅列·狄拉克成了幽灵旅独特的一员,被特别保护却也被冷落的一员。
      
       “我出生是为了承载另一个人的意识。他们以为不会成功,结果却成功了。现在他的记忆成了我的记忆,他的人生成了我的人生。他的女儿……”雅列停了下来。简·萨根中尉俘虏来的勒雷伊人凯南曾说,大脑是硬件,意识是文件,而运行这些文件的软件,则是一个人的记忆、经验和感官活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征战,雅列渐渐有了叛徒布廷的记忆。他忧伤着他的忧伤,愤怒着他的愤怒,甚至还打了格雷戈·麦特森将军一拳。同时,雅列也有着超乎其他幽灵战士的幽默感和智慧。于是,雅列开始缅怀起布廷的女儿佐伊——人类相信正是因为麦特森将军拒绝布廷工作时把自己女儿带在身边,使得女儿被外星人袭击丧命愤而背叛殖民地政府的。
        值得庆幸的是,雅列遇到了凯南,曾参与创造出他并且因此对他抱有歉意的外星人。他让雅列坚信,“记住你不是他,记住你永远有选择。” 选择凌驾于意识之上,让雅列虽然有了布廷的意识,却可以看得更远。
        最终在阿瑞斯特一战,幽灵旅损失惨重,只有两个人活了下来——布廷当然知道幽灵旅的弱点。雅列放弃了让简·萨根中尉救自己的机会,因为他知道他的存在注定得不到别人的信任。但他还是用生命的最后一丝力量,拯救了殖民政府。他的选择最终战胜了一切。
      早在读上一部《来自十二个星球的敌人》时,就觉着人类为了更多资源和野心而视几乎所有的外星人为敌,不断侵略他人土地,到最后很可能自掘坟墓。这部作品中,人类的争斗更是险些让自己丧命。
      总的来说,这部小说较上一部更加成熟,故事更加精彩。但很多内容也是基于上一部作品而来的。因此有些新意不足。部分理论讲得太多。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幽灵舰队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