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音乐即自由》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音乐即自由》读后感10篇

2017-11-27 21:0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音乐即自由》读后感10篇

  《音乐即自由》是一本由[日] 坂本龙一著作,中信出版集团/楚尘文化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6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音乐即自由》读后感(一):哲学家作曲,能不发人深省

上天不仅给了他一副好皮囊,更给了他一双德彪西般的巧手,把汹涌澎湃内心世界流淌于指尖。
我是听了Bibo no Aozora这首曲子开始对他感兴趣的。后来发现,我喜欢的一系列的其他旋律,原来都出自他之手。
起初,我也并不知道Bibo no Aozora是电影《巴别塔》的原声音乐,听到它是在一部有点文艺、又有点令人反思的央视纪录短片《在别处》里,导演用来烘托城市的孤独、浮躁、喧嚣……
后来我有机会独立拍摄一部纪录片,也是城市主题,于是很自然的在后期制作时选用了Bibo no Aozora作为片尾音乐。
这首曲子虽只以钢琴开头并铺陈以小提琴重奏,但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厚重感,直接把你带入一种沉浸思索境界。你说它有点悲凉,但又透着一丝丝光晕,你说它阴沉,但旋律又不停地在背后刺激你思绪万千,总之就是那种平静之下暗流涌动的氛围。
今天一口气看完了《音乐即自由》,我终于明白了他的音乐为什么有这种力量。
他初中开始读笛卡尔、弗洛伊德,他读黑格尔、康德,他一直保持着阅读有分量的思想类书籍的习惯。他说,有一天如果退出音乐界,就一个人躲在山里读书,他现在仍然无法割舍掉这样的想法。
他一直在做自己喜欢的事,过着多姿多彩人生
在新宿的酒吧里,他结识的人除了来自音乐圈和文艺界的,还有那些和音乐看似没有什么关系的人。他还把和哲学家对谈的内容集结成书出版。
“与这些音乐领域以外的人频繁交流,不是因为我有什么上进心,或是基于什么策略。我只是单纯地认为,只要是能力所及,不管什么事情都去做做看。”
“无论是工作或晚上出去玩的空当,或是在车上或录音室的等待时间,我也经常看书。”
他说,他应该是通过音乐大量吸收了其他领域的事物。
“有人说,人的思考分为语言型和空间型,而我似乎是通过了类似音乐型呃思考模式,去感受或理解各种事物。经由音乐这个窗口,或许我也一直在吸收语言或图像类型的事物。”
内心如此细腻的男人,不得不让我怀疑他的性取向。他看过弗洛伊德的书,他应该知道自己是哪一种。
高中合唱团里那位优秀的学长,坂本龙一说,当时对他真的就是爱慕的感觉。“学长的五官明显、长相英俊,侧面看起来很帅……由于喜欢学长的缘故,社团活动还是很快乐的。”

  《音乐即自由》读后感(二):坂本龙一,音乐使人自由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想找到合适的言语评价坂本龙一实在是太难了。怎么写都会显得太“知乎体”。于是就引用一下别人的总结方式吧。木心先生,从三方面评价一个艺术家:才能,心肠,头脑。

头脑:智慧程度,就是能否看到更透一点,更全一点,更清楚一点。

心肠:就是道德,就是好心,仁心的程度。

才能:就是技巧,方法。

按照这个框架,我们来给坂本龙一也照猫画虎地搞个分析列表:

头脑:资深乐迷,资深影迷,资深书迷。

心肠:少年时期参加各种学生运动,而今多次发声关于环保和人权等社会活动

才能:近乎全知的音乐家。

古典、现代、氛围、极简、爵士、先锋、techno......无法用具体工种-作曲家,编曲家,钢琴家,音乐教育家,midi键盘手等等来定义。甚至在音乐领域更为跳脱常理的诸多尝试并没有发行成碟,大众能够听到的仅仅是坂本龙一音乐世界的冰山一角

两年前,坂本龙一的自传《音乐使人自由》中文版买到手的时候我晒了张朋友圈。之前大二时一起玩乐队的键盘手妹子自打去日本留学就很少在朋友圈出现,居然破天荒地地给我写了条评论。她说,她看到书名就被猛戳了笑点:“《音乐使人自由》,教授是真的彻底自由了。教授甚至尝试过无和弦无调式无节拍的音乐...那可真是自由大发了...”这本说讲得像是流水账,无论讲什么都是平淡又略微日式的小幽默。因为他自由,所以就连他想评价自己大概也很难。与其“说不清道不明”地说一些高深的东西,不如就这样随便说说。

高中时龙酱曾经好朋友女朋友写过一封情书。内容是:“你就是主宰死囚命运的刽子手。”出自波德莱尔的《恶之花》。没有署名,扔进了女同学的鞋柜。当然这样的内容立马被猜出是坂本这货写的,但...也没被人家当成情书。后来这位好朋友如愿地和这个女孩结了婚。这件事除了让迷妹们笑一笑之外,还透露出一件事:龙一他喜欢含羞遮面地表达。包括YMO的解散的其中一条理由也是:“本来只是想玩玩音乐,结果一不小心玩大了,坂本龙一讨厌做名人。”这个性格特点,恰恰说明了教授是个研究型人格。至于成为明星,尽管龙一吐槽自己当年土了吧唧的半年不换一条牛仔裤,整天穿着人字拖。是高桥幸宏(YMO的鼓手)一手包办了衣服才让自己改头换面出门泡妞像“傻”网捕鱼连海鸥都吃掉...但我们得承认,硬件设施好长得就是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由!

一个人可以随口哼出一段旋律,但不太可能随口哼出一篇乐章。编曲和作曲是不太可能存在“醉酒诗百篇”的情况的创作行为。乐章的创作需要优异的情商和巨大的想象力。尽管坂本先生说过自己有些曲子就是在一夜过后就这样谱子摆在自己面前了,甚至不知道自己喜不喜欢。这种高中时同班学霸告诉你考试前ta并没有复习一样的的话听听就好!天才谦虚起来就是这样的!

所以,我们换个角度思考,不再纠结无止境的内容和形式,而是去想想它带来的感受。举个例子,教授的电影音乐中《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最广为人知。但教授无数次说自己并不知道为什么大家会这么喜欢这首曲子,甚至无论走到哪里大家都会请他弹这首曲子曾经让他觉得厌烦。的确,拉出谱子看这首曲子的和弦走向,和声变化,节拍之类对于坂本龙一那种天才级别的音乐家来说听起来很模式化,通俗化,像是用来练手的。

但它为什么火起来了?其实也是种必然。

音乐是所有艺术中最早脱离“模仿自然”的艺术,它最能表现人情感的折光。音符的力量,乐句所诉说的东西太过深邃,三言两语说不清。而后有一次教授偶然在一个瑞典的教堂里听到了这首曲子,忽然他也觉得这首曲子有种莫名的力量。

人类的大脑是个复杂的东西...越是接近人声频率的乐器越能得到人的情感共鸣;大调多为喜悦,小调多为悲伤;作曲家们玩弄着B和C两个音表示着悲伤的情绪...虽然这种说法听起来像是二线城市电台里放的卖假药的广告,但的的确确科学证实,乐音的声波能刺激中枢神经,影响内分泌甚至影响新陈代谢

《御法度》就是个借助配乐将这个悬疑故事的诡魅感推向极致。配乐和导演意图的高度结合的表达,让这个游走在狗血边缘的日本历史同性情感故事变得充斥着异色之美。加纳这个妖魅的武士,撩动着沾满血气、雄性荷尔蒙炸篷的组织里所有汉子们的心。观众觉得配乐有多棒,就是在说坂本龙一将音乐与微妙情感融合的能力就有多强大。大岛渚对坂本龙一的偏爱众所周知。不仅每次将他的配乐全盘照用,就连在剧组里拍摄时暴脾气的大岛渚都不会骂龙一。

理由是:龙一说如果大岛渚骂他他就逃跑。在拍摄《战场上的圣诞快乐》时,第一次做演员的龙一都不知道演电影是要背台词的(他以为会有人举着台词的大牌子站在旁边)。大岛渚喊了cut已经一只手指在了龙一身上,但硬憋着把手指掰到北野武的方向开骂:“你怎么演的!你这么演龙一都不会台词了!都是你…”一直以来龙一对大岛渚都异常尊重,二人的合作也是灵魂深处mariage级别…

P.S. 其实在让龙一获得奥斯卡奖的《末代皇帝》的配乐剪辑是残暴的,对于这点龙一一如既往地话里话外吐槽贝托鲁奇不够尊重他配乐。

日本音乐人现在大致分为两派:守旧派和实验派。坂本龙一属于后者。而且,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教授的音乐一直在变化。我想,是因为他的优势不断在变化。从炽热,到成熟,乃至睿智。从叛逆,到反思,乃至诗意。毕竟电影是大众艺术。情动于中,故形于声。音乐审美是是主体心理结构和客体动态结构相互协调的双向活动。在电影配乐领域,景框的范围内进行的音乐创作。以服务于“电影存在的时间”,教授也一直致力于将传统配乐和新式音乐思维的结合,在大众能够接受和理解的范围内。

这个就体现在《荒野猎人》中。这是教授最近参与配乐的作品。配乐的名单中出现了alva noto,当时着实让我惊讶了一下。Alva noto曾经和教授于2011年合作过一张实验音乐专辑《Summvs》(两人曾有多次合作)。这张专辑里使用了大量高频脉冲波(波形为锯齿状,电流音,听感上略微不适)混合在节奏中以刺激听觉神经。

果然,这部电影的配乐延续了这张专辑的风格。这个音乐思路与被遗弃在荒野之上的猎人那彻骨冰冷无限契合:天寒地冻,刺耳的凄凉与孤独。一部电影的镜头上百上千,承装它的容器便是景框。有剪辑经历的人都知道一个剪辑工程上最后在预览框里看到的只是一条画面轨道的输出,而一个电影剪辑工程的音频轨道理想化讲,可以是无数条。

那么强行将电影中的声音进行标签化的描述的话,我比较赞同以下划分:Son diégétique (叙事境声音:在画面中找得到发声体的声音)和Son non-diégétique (非叙事境声音:在画面中找不到发声体的声音)。配乐大多属于后者。“电影的声音并没有容器”。它以景框为瓶口,但下面是个无限大的空间,可以注入无限的东西。优秀的配乐的节奏模拟对应着画面中的每个因素。音乐中的节拍,节奏,速度是产生生理和心理快感的主要原因。响度渐强渐弱表示情感的波澜起伏,运动的靠近拉远,光感的清晰或朦胧。提琴缓缓地下行蠕动,脉冲波刺激着耳膜的极限...坂本龙一不仅在尝试用音符来打动人心,更想通过声波对人的生理刺激达到为画面增值的目的,让观众接近参与故事中的情感,让观影接近“现在时”。这也是他自己所说的将传统配乐和他的想法结合起来,给电影配乐一个新的设计思维。

坂本龙一无数次说自己是个影迷,是戈达尔的粉丝。除了戈达尔“元电影”的思想影响了教授的音乐之外,还有个很有趣的证明。2008年,教授和摄影师高谷史郎合作了一个音乐X视觉概念作品集《生命=流动,不可见,不可闻… LIFE: Fluid, Invisible, Inaudible...》。这个先锋影像像极了戈达尔的风格。教授曾经做客《北野武和秋刀鱼的名人小店》。明石家秋刀鱼打趣说:“北野桑,你和龙酱这么熟,就找他做配乐嘛!你心里也想请他吧!”北野武一脸正经地说:“虽然我也想请,但他逼格太高了!出了雇他做配乐的钱,我就买不起胶卷拍电影了!”教授忙摆手说:“不是不是,我今年就接了个活没要钱。因为我很喜欢就没要钱。”时至今日,他挑选影片的配乐工作的标准仍然是:是否喜欢这部电影。

坂本龙一的创造思维大概因为他的青春期在六十年代—应着时代的风口浪尖的潮流而叛逆。坂本龙一初中二年级时第一次听到德彪西的《弦乐四重奏》被九和弦这种东西深深震撼,其后很长一段时间都自认为自己是德彪西转世。他自己也不断强调着这段人生经历对他的重要性。 高三时,龙一经常逃课跑到“维也纳”音乐咖啡馆吃饭,和学运分子聊天。与女孩子搭讪经常是以下对话:“现在越南发生的事,你怎么看?”一般对方会回答:“我觉得战争是不对的。”于是坂本就会顺坡下驴:“我也这么觉得,我们明天一起去游行吧!”虽然他自己开玩笑说总去爵士吧是为了泡妹子,但爵士乐的的确确深深影响了他:大量使用爵士乐和弦,并且在和弦之外加入延展音。这样的和弦思路大概和他高中时开始长泡爵士乐吧有关。

对于他自己音乐的每一因素:旋律,节奏,和声,音色都在完善着“坂本龙一”的特殊性。《Ryuichi Sakamoto - Music For Film》于2016年11月18日发布,收录了坂本龙一1983以来经典的影视原声作品。有趣的是,这张专辑不是把原来在电影里的音乐汇总起来单纯地发张作品集,而是把这些音乐重新录制了一遍。这些音乐不再被画面框住,而是多年后教授对自己为这些电影们写下的音符。关于电影,他的诉说倾泻而来,经历了岁月,他反思后的音乐-电影的影子自由舞蹈起来。

鸣谢森森,shu。

  《音乐即自由》读后感(三):全本读完,评价不太高。

买、读这本书也挺偶然。因为四月下旬,网上看到一篇文章,《坂本龙一唯一自传出版 回忆《末代皇帝》拍摄细节》(http://book.ifeng.com/a/20170420/48157_0.shtml),其实就是引用本书的一部分章节,题目有点吸引眼球而已。我理解,就是推销此书。换句话说,是中信出版社营销得好。然后就从亚马逊买了。
        最早知道坂本龙一是当年上学时看的电影,奥斯卡斩获九个大奖的电影《末代皇帝》。他是电影配乐的主要创作人员。本片获奥斯卡最佳电影音乐。作曲家三个人,Cong Su/苏聪(中国)、Ryuichi Sakamoto 坂本龙一(日本)、Dadid Byrne/戴维.伯恩(英国)。坂本做的配乐最多也最重要。他在片中还演了一个重要角色。坂本龙一长得比较帅。我个人觉得,他的眼神,比较“邪”,一种描述不出的感觉;与日本传统浮世绘中的人物眼神非常像。
图片
        当年的《末代皇帝》在国内引起轰动,但批评也很多。这里就不谈了。
        读完这本书时,因为书中提到了他在《末代皇帝》之前主演并作曲过另一部电影,《俘虏》我没看过,于是搜了一下;发现,这本自传在2013年已经在国内出版过,叫《音乐使人自由》;重庆出版社出版,译者也是同一人,何启宏;封面也一样风格。
        喜欢坂本龙一的音乐的人非常多。坂本龙一,网上一般尊称之为“教授”,的这本自传其实是别人对他的访谈整理成的,他本人无暇写自传。基本是流水账。有些夹叙夹议。
        读他的自传,感觉,教授在六七十年代-上高中、大学-时,也是一个左派文青,经常上街游行,立志要“为人民大众写音乐”,类似六十年代欧洲和中国的年轻人。都是那样疯狂、热血。
        书中很重要的一章是关于他参演并作曲《末代皇帝》的内容。读了这一章--读别的章节反应还不是很强烈--感觉,这个译者肯定不是从日语版翻译过来的,大概是从英文版或者德文版翻译的。我不知道初版是哪个语言的、是不是根本就没有日语版本。封面的罗马字书名是Musik macht frei显然不是英语,大概是德语。据说纳粹关押屠杀犹太人的集中营门口一个标语,Arbeit macht frei,一般翻译作“劳动带来自由”,因为纳粹把犹太人宣传为贪婪、懒惰的人。我为什么说不是从日文版翻译的呢?
        因为,这一章里涉及到了一个企业和一个人。这个企业,是“满映”,即“株式会社满洲映画协会”,书中译为“满洲电影协会”。这个人,是甘粕正彦;问题不是出在人名,而是他的军衔--书中写的是甘粕上尉;其实,日本那时的军衔应该是大尉;日本军衔序列是少、中、大,尉官、佐官、将官都是这样。我在其他书中读到过日军某某上校,其实是某某大佐。
        这个问题就出在,日本和中国都使用汉字;所以,如果是译自日文原版书,上述这两个词汇都是汉字,也无须翻译,直接拿过来就好;如果是译自英文、德文版、法文版,那么,说明译者对日本、对中国的历史都缺乏了解。也因此,对整部书的翻译质量也有疑问。
        说到甘粕正彦,链接中的引文中写了一些。我想说的是,那时的日本人在中国东北,也就是满洲国,下了很大力量;甘粕正彦在满映第一次提出了满洲人和日本人演职人员一律平等。绩效考核经常有满洲演职员比日本演职员收入高的情况。李香兰这样的大明星也是从满映以中国名字而红起来。书中有一段说,在满映的片厂,也就是长春电影制片厂,调试钢琴;有一位稍懂日语的老先生知道他是饰演甘粕大尉的人,跟他说,甘粕老师对他很好,甘粕老师是个很了不起的人。
        书中还提到了一个事,电影原来拍摄的时候有满洲国皇帝溥仪访问日本,昭和天皇在火车站迎接的情节,并专门找了一位饰演昭和天皇的演员,一位在华日本公司的员工。但是,我看到的,无论1987年在电影院看的国内公映版本,还是现在网上的奥斯卡获奖版本,还是“导演剪辑加长版”中都没有这个情节。按说,这是溥仪最风光的一段时光,没有表现,很可惜。
        总的来说,作为坂本龙一的拥趸,通过这本书对教授的生平有了更多的了解;但就整本书而言,不是很出色。
        题外话,网上已经多次有过教授辞世的流言了,还好,都是谣言。
2017-05-07.

  《音乐即自由》读后感(四):自由

坂本龙一的音乐几乎没有刻意修饰的痕迹,纯粹的动机堆积在他的作品里。与他同时代的,比如说久石让,在配器和结构方面十分专业,但是这样第一造成了创意不足、千篇一律的问题;第二是雕刻的痕迹太重,不够直接深入本质,所谓深度不够。

坂本龙一的音乐反倒由于极少修饰,形式化的东西根除,使得最纯粹的灵感最容易抵达心灵深处,这是最内省最深刻的音乐。音乐是心灵之间的沟通,所以如果你要伪装,瞬间就可以被察觉到。举个例子说像Amore,他甚至几乎完全摒弃了旋律,音符以和弦音柱形式来出现

他的音乐是见过了大风大浪之后的一种释然,从他的音乐可以读出这就是他的内心,这就是他的生活,pure life。同样是科班出身,久石让有本事能把妹子拾掇得很漂亮,坂本龙一则全是素颜美女。

舞台演奏方面,我没有见过任何一个演奏者有这样的姿态。他的背景总是布置得很暗,他的头总是低得很沉。黑直的长发挡住了他的脸,你看不到他的表情,但是你能感觉到他完全融入,甚至引用一下youtube上的评论“他在和钢琴做爱”。看着这样的表演,加上之前说过的听到接近心底的音乐,听众和作曲家完成交互。这是以琴为媒介,以一种最内敛的方式,散发着自己的内心感悟。

他是我所知的玩票级别的音乐人里做的最专业的。怎么理解呢?就是坂本龙一一直都是在用一种玩票的方式涉猎于各种风格之间,这也是为什么他出的专辑数量比Frank Zappa都多的情况下却很难产生一张五星级的经典专辑。他的专辑大多数都好听,独特,甚至另类,但是还谈不上有多经典。当然数量多了总有那么若干张能称得上经典。只是在他一系列庞大的高质量的音乐专辑中,真正称得上经典的比较少。所以我认为他是把音乐玩票玩的最牛的艺术家。

因为坂本龙一是具有双面性的,从小受的是古典音乐教育,但被人知道的著名作品确实偏POP的,导致这些玩味儿的拿来赚钱的商业品成了他的代表作。音乐才华是靠天赋的,也靠后天。教授家境优越,让他在那个时代里受到了最好最系统的古典音乐教育,让他音乐素养深厚,而青年时期遇到了Y.M.O,和同样内力深厚的细野晴臣合作,被高桥幸宏的优良审美影响,又让他对商业信手拈来,后来出演《圣诞快乐劳伦斯》,又得到贝托鲁奇的赏识,和David Byrne一起给意气风发锋芒毕露。他的一生,简直就是传奇的一生。

  《音乐即自由》读后感(五):自由的灵魂

从书里来看,似乎坂本龙一的音乐之路一帆风顺水到渠成,没有什么波折,没有什么走弯路,没有什么拨乱反正。可是其实,仔细一想,只不过他没有花语文去诉苦而已。

突然想到阿信和刘若英一起上一个访谈节目的时候,阿信说自己这一路特别幸运,刘若英却说,他们看起来好像顺风顺水的样子,毕业就出道,第一张专辑就很受欢迎,但其实他们背后的苦你们都不知道,尤其是写不出歌的时候,痛苦的……

坂本龙一也是如此。他大学学的是作曲,可是能考进作曲专业,也不是天赋。天赋当然也是有的,但他从小花了多少时间去上钢琴课和作曲课。

他能拿下《末代皇帝》的配乐,并且和导演保持了友谊,也是因为他被临时通知给电影配乐时能够豁出去真的在两个星期里把音乐做出来。按照他的说法,第一个星期在日本和助手一起写好的曲子到了伦敦后却发现因为电影剪辑的原因根本不能用,于是只能重写,白天录音晚上写曲,一星期都没有合过眼。这种日子,他轻描淡写,可是没有经历过恐怕都无法体会那种苦吧。光是一星期不睡觉已经很痛苦了,还是在一直动脑创作新曲的情况下不睡觉。大概大学里平时不看书到考试时临时抱佛脚通宵K书的人也许能体会一二吧。

他有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包括他的第二任妻子,也是从音乐上的朋友开始的。但尽管如此,他的灵魂却一直是自由的。

初中到大学时候的叛逆,毕业后做着类似散工的工作不愿意固定在一个团体里,不想给自己打上哪个固定的标签。

大概就是灵魂太过自由,所以YMO组合没多久就解散了。问题是,这个组合的三个人并不是公司给凑的,而是在之前三个人就是非常信任的好朋友。高桥幸宏和细野晴臣再加上坂本龙一,在1978年组成了YMO(Yellow Magic Orchestra,黄色魔力乐队)。坂本龙一出生于1952年,所以那时候才26岁。YMO红了,却没多久就散了,原因是坂本龙一对走红后不自由的反感,并将这种反感的情绪迁怒于邀他组队的两位队友身上。1981年,才成立3年多,就解散了。

其实我很不能理解坂本龙一的这种反感究竟是为了什么。红不好吗?能和好朋友一起做音乐做巡演不好吗?也许就是因为我没红过,所以无法感同身受吧。但无论如何,我看到了坂本龙一对灵魂自由的追求,他想做自己喜欢的音乐而不被人限制;他想自己主宰自己的人生,哪怕其实他自己也没有想好未来要做什么。从他对地域的超级不介意也可以看出。工作在哪里他就去哪里,完全不介意自己居住在什么地方,日本或者曼哈顿或者意大利,对他来说都没有什么区别。

可我还是羡慕他的生活。虽然一直不清楚自己想做什么,似乎一路都是恰巧。可是从学钢琴学作曲,到如愿进入想去的学校,到为别人写曲打工,到成立组合成为日本炙手可热的音乐人,再到为电影配乐。每一步都能留下很多值得回味的故事和作品,这一生也值了吧。

  《音乐即自由》读后感(六):一个投对了胎的音乐天才成长史

写在前面:我在“南山往事”公众/号制作的第一个书单就是有关传记的,选的都是我个人很欣赏的日本艺术家的自传(如下图),截至目前已经看完了一大半,如果说有什么共同的感受的话,那就是他们都忠于艺术本身,而且普遍是书迷影迷。今天看的是坂本龙一的《音乐即自由》,在看的过程中我一直在反思中国音乐的现状,然后我得出的结论是:坂本龙一幸好没出生在中国。因为在中国,既没有尊重音乐的传统和土壤,更谈不上创作自由。这让我想起上次某日报的一篇文章(我把他们公众号取关了,没找到链接),简直是哭笑不得,落后太多了好吗?!

  《音乐即自由》读后感(七):【书评人俱乐部】三次选择,和唯一的坂本龙一

我当然是不懂音乐的,知道坂本龙一,也是偶然一次因为高晓松在自己的节目中表达出的对其的仰慕。唯一庆幸的是,他的作品,我是在《末代皇帝》里听过的,再多,也就没了。
既如此,干嘛还要试图了解一个自己根本一无所知的人呢?我想,原因大概是这样的:
每一份伟大的作品,注定都会有着其伟大的灵魂支撑,一个年轻时候曾经罢课抗议、游行示威,但也迷恋于德彪西、贝多芬、披头士,并潜心阅读黑格尔、胡塞尔、德里达等的作曲家,他的作品中,“灵魂”到底是什么?聆听时候,又会给我们的心灵造成怎样的冲击力?我十分渴望了解。
253页厚度的全书读完,感慨颇多,最大的感受是——身为一个音乐家,坂本龙一是幸运的,从他的母亲在为小坂本挑选幼儿园时就是如此,母亲没有选择公立幼儿园,而是把坂本送进了东京世田谷区的“自由学院附属幼儿园”,这让他与其他同时期的孩子相比,有了很大的生活阅历不同。但若只是幸运,恐怕也不足矣成就坂本。坂本龙一今天的成就,与其说是能够幸运的朝着既定目标前进的结果,倒不如说是三次选择成就的“偶然”。
如果没有在痴迷篮球的时候意识到自己的体内好像少了些什么,坂本不会又回去找钢琴老师和作曲老师,那是他第一次积极主动地下定决心学音乐。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他察觉到“自己原来是如此喜爱音乐啊”,自己主动去思考,去选择真正想做的事情,这是坂本人生的头一遭,也是成就他事业的开始。
如果不是因为父亲是编辑的缘故,坂本的家里不会摆满了书,而若不是为了显示自己已经是个“大人”,他便也不会开始对《谈谈方法》这样高深哲学著作的阅读,自然也就不会有后来潜心阅读黑格尔、胡塞尔、德里达等的故事,其作品中的色彩感和哲思,自然也会大打折扣。
成名后的坂本,从没想过要给给自己设限,这是又一个伟大的选择——创作《async》时,他会去尝试打破人们对“声音”和“音乐”的固有认识,大胆地将二者融合在一起;在被认为不适合“流行风”的时候,他突然尝试起了流行风格的曲子,创作了Energy Flow,大卖160万张,让那些小看他的人统统闭上了嘴;在深谙流行音乐之后,他会尝试推出一张完全古典风格的专辑Discord,并且开始尝试歌剧作品;在音乐事业风生水起的时候,坂本龙一突然参演了电影《俘虏》,还挑战了电影配乐这个新领域,创作了那首脍炙人口的《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
选择何其难,否则,人类又怎可能会有一种毛病叫“选择困难症”呢?选择又是何其重要,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面对多重的诱惑,一着不慎,满盘皆输。那么,该怎样增强自己的选择能力呢?马云曾经给出过建议:“你一旦有了使命、愿景和价值观,在可以有多种选择的时候,你的选择就会变得简单。”
什么是坂本龙一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呢?很难概括,却也在他的这本自传中有个很有代表性的故事能说明一二:“发片前大概有两年左右的时间,每天从中午十二点到晚上十二点,我都是来回奔走于各地的录音室,靠着演奏赚钱。我整个人已经是身心俱疲,就要撑不下去了。在 快要放弃时,唱片公司问我要不要发行个人专辑。 我当时心想,差不多是时候可以有张名片,把自己的名号打出去了。不要再一直帮别人做那些半吊子的工作,自己应该要做出一些成绩,告诉大家:这就是坂本龙 一。”
我想,这大概就是我在追问其作品中,“灵魂”到底是什么?以及什么是坂本龙一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时候,我能得到最好的答案了吧。
不论干什么,“自己应该要做出一些成绩,告诉大家:这就是坂本龙一”。

  《音乐即自由》读后感(八):“坂本龙一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

日本当代著名国际音乐大师坂本龙一唯一自传!2017年新版上市。

青年时,他是一名彻头彻尾的“愤青”,罢课抗议、游行示威,但也迷恋于德彪西、贝多芬、披头士,并潜心阅读黑格尔、胡塞尔、德里达等。期间,他 曾一度拒绝学习钢琴,正因为这次“拒绝”带来的空虚,使他察觉到“自己原来是如此喜爱音乐啊”,音乐使他自由。此后,他真正开启了自己的音乐人生, 凭借《末代皇帝》的配乐,他登顶国际舞台赢得盛誉… 在口述中,坂本龙一不断俯瞰自己迄今为止的生命,以期看清现在的自我。书中还穿插着他不同时期的照片50余幅,展现了这位音乐大师充满魅力的人生历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