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月亮和六便士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月亮和六便士经典读后感10篇

2017-12-04 21:1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月亮和六便士经典读后感10篇

  《月亮和六便士》是一本由毛姆著作,外国文学出版社出版的32开 平装图书,本书定价:0.80,页数:29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一):梦想女人

  今天把书借给了朋友,我告诉她,你会喜欢里面的主人公,他的身体里含着原始的野性。

  作者在结尾对社会的虚伪狠狠地嘲讽了,仿佛不是这样一个结尾便不能使得作者尽兴。我们和斯特里克兰德生活的社会已经相隔一段时光了,思特里克兰德却是那么的富有生气,在薄薄的纸张里手持画笔耀武扬威。如果把这本书切分的话,相信有一部分是毫无疑问要划给“梦想”二字的。社会在一场接一场流血的革命里让人们彷徨欣喜,彷徨……其中交织着痛苦无奈。我们在好多好多的变革过去后,看到了一个可爱可亲的社会,社会上光芒普照,人们觉得自己的梦想握在了自己的手里,只要自己去努力,它就会有实现的一天。所以,大家鼓吹追逐梦想,梦想一词无比高大,一时一刻都在膨胀,被尊崇。《月亮与六便士》里的思特里克兰德也追逐梦想,人们都无法理解这样一个被“梦”的恶魔撅在手里的人,他疯了。普罗大众的价值观念不过是享受安逸的生活,有钱有势更好。安逸的生活才是大家的梦想,钱和势才是大家的梦想,任何威胁其中一样的行为都是可笑的。即便存在威胁,那就是风险投资,为了追求更高的名和利,成为一个拥有大房子,娶了美丽老婆的“爵士”。肤浅如思特里克兰德的第一位妻子。思特里克兰德可谓是看透了他肤浅虚荣的妻子,与其待在其身边忍受那可笑的包容的目光不如早早离开自由自在些。这个社会鼓吹名利,何曾鼓吹过追梦,除非你的梦刚好就是前面二字。

  我的那位朋友与我谈及拼了命追逐一些东西的人是可怕的之时,言语中不乏羡慕与钦佩。

  我们姑且认为思特里克兰德是突然发了疯要去画画好了,作者可没告诉我他画画的契机或者他内心的种子何时生长直至意图突破天际。他身上有不知名的原始的野性,这异于常人的东西使得他成为了天才和疯子。

  《月亮与六便士》里谈及女人或许会令很多女读者心生不快,我真希望有更多的女读者觉得羞愧。我不想否认,大多数的女人的视野就是那么狭隘,她们狡黠地意欲用柔软去固执一切生活的变数。丈夫孩子就是她们毕生用力抓住的对象。因爱之名,我可以给你一切,甚至给你看起来就是那么回事的自由,手里缠绕了无形的绳子把丈夫和孩子的脚牢牢牵住。这有一部分是女人的天性使然,她们天然一般地柔软,喜欢对你采取这样的手段。孩子和丈夫在女人的安抚里,建造的安逸城堡里,慢慢地把脑海里的不安分因子祛除,把奇异的有威胁的幻梦磨灭,让自己如泥土一般融化。这点不好吗,自然相对而言,我倒是觉得女人的不难理解的自私是很有利于世界和平的,可惜不利于思特里克兰德这样的天才成长而已。

  女人很不愿意相信自己做的事情伤害了孩子和丈夫,毕竟她们付出的满满都是爱。

  “女人可以原谅男人对他的伤害,但是永远不能原谅他对她做出的牺牲。”女人自以为是地以为自己宽厚无比,仁爱无比什么时候让你牺牲过。

  身为女子,我还是愿意给自己打个“呵呵”,毕竟我也自私,我可不愿意我的丈夫抛下我画画去,我深知自己没有那么伟大,我深知我的一些合理要求其实未必如表面看起来那么公平公正,合情合理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二):渴望着月亮又放不下的六便士

  就算没读过这本书,也一定听过“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这句话是对书中思特里克兰德放弃安稳生活,与家庭断绝一切联系,转而选择画画的一种意境描述,是美的。于普通人来说,那画面只能存在于想象中。人们喜欢不能发生在自己身上的那些看起来很美好的事情,那让他们充满幻想,从现实暂时的逃离,幻想自己正是那主角。

  现实有时候是残酷的,在他选择月亮的同时,他也在忍受着众多的无奈和困苦,当然,这些只是在一般人看来,对于他自己,他是快乐的,他的灵魂让他摆脱了这一切的困扰,没有任何事物可以影响他的内心。

  像思特里克兰德那样,放弃安逸的生活,而去冒着失去一切的危险,是很难的。

  我在读到这本书的时候,青春正在迅速的从我的指缝溜走,而我开始有些迫切。很多这个年纪的姑娘已经开始过上了安安稳稳的生活,然而我却辞掉了家乡原来的工作,拒绝了大家所谓的铁饭碗,并且打算放弃专业,投入到新的行业去。我这么说我自己,放弃了种种,像思特里克兰德一样冒着生活的危险,说的好像自己很厉害一样,然而我却没有任何值得称赞的才华,拿得出手的技能,更没有像他那样,感受到命运的召唤。完全没有。我常常在阳台望着外面的空地想,也许我真的太过于童真了,草率的决定了这件事。

  在这之前,至少是我辞职之前,我虽然常常充满了自卑,但我始终还是坚信着,以我过往的种种经历,我知道我是被文学吸引的(虽然我也没读多少书)。如果我再自信一点,我觉得我是有天赋去写好的。这是偶尔出现的,大多数时候,我对自己充满怀疑,特别是看着那么多一起写作的都纷纷出了书,而我写的东西还是一堆翔。是的,我常常感到自己写的是一堆翔,有时候也感觉别人的是翔。那种感觉,正如书里所描写的那样,在表面上恭维人家,但那人一转身,便说起了他的坏话。但不论如何,那些人的名气都还蛮大的。而我依然写不好,不仅如此,甚至写不出一个完整的文章来了。我把这一切归咎于我的无能。

  在读这本书的这段时间,我又一次对自己充满了怀疑。我忽然意识到在很久之前我所期冀的生活——写尽人世并且四处流浪,是很难实现的。我怀疑我自己真的如旁人所说,太过自大,飘在空中,对生活和未来抱有着不切实际的幻想。还有更难听的,说我已经不是人了。也对,毕竟我身边的人都很勤劳踏实。通常我是不在意这些的,偶尔也会自我怀疑,怀疑我真的脱离了正常人的轨道,怀疑我真的已经不是人了。而我现在正是在自我怀疑。

  虽然如此,我还得自我安慰一番。我正生在一个充满诸多可能的时代,即使我早就注定了是平平凡凡的普通人,但这不妨碍我也幻想。我也想望着月亮的,也有着不愿说出口的小小理想的。我祈求着有一天我能祛除掉那印在我身上的烙印,不再附属于任何地方任何人。其实说祛除是不对的,那是除不掉的,我只能在那里画上新的图案。那很难,我心里充满犹豫,可最后还是想试试。

  再继续说书,书中对“女人的爱情婚姻”的描写,到如今,也没有太多改变,女人依旧还是对八卦的天生热爱、对爱情的种种幻想、对家庭谎言式的坚守、对男人们傻瓜式的依赖。而男人们还是天性的专注和独立。还有那些普通人,他们自欺欺人式的生活。这些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是一样的。人性,人与人的相处,这些事被毛姆描述的透彻,甚至有些让人无所适从

  有些人,根本不会去意识。而有些却正是意识到,却怎么也无法挣脱自己的本性。想到罗曼•罗兰说:“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毕竟,渴望月亮却永远放不下六便士的人才是大多数。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三):艺术本就来源于生活

  起初忘了是在哪里看到一段话,大概是说他有幸在高中的时候能读过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让他深刻的明白人生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并说这对他之后的很多人生选择都有很大的影响。于是我心心念念的想要看看这本书,但是图书馆的显示一直是借阅状态。好不容易借到这本封面已破烂不堪、页面发黄的有些年代的著作,迫不及待的开始了阅读

  一开始以为只是小说,作者构造的而已,看到思特里克兰德突然地、莫名的出走巴黎,为了他所热爱的艺术,抛家弃子,却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到底为何做出这样的选择。毛姆给出的答案是他的肉体被狂热的灵魂占据了,他向往着艺术和自由的灵魂抛弃了他的肉体。而思特里克兰德是一个已经超脱于世俗之外的人,他不爱自己,更不可能爱别人。他不在乎名利,不在乎拥有什么失去什么,不在乎别人的恩情以及他对别人造成的伤害。然而他这一切都是可以被原谅的甚至是被理解的,更甚者我们应该同情他。因为他只是被灵魂最深处的东西给俘获了。他为了让人类看到大自然最原始的美,所以他抛弃了世俗的一切,他把自己的所有都投入到艺术的世界中,只为了让我们这些世俗的人看到什么是真正的美,让我们理解人性,理解他心中的执念。所以在作者看来这样的伟大的一个艺术家是不应该被讨厌的,我们应该同情他。但是自始至终我都理解不了这种状态,我也不理解他突然地转变。一个认为只有在最原始的状体和环境中才有美,而现代文明不过是枷锁的人真的知道什么才是美吗?也许是我太世俗太平凡,理解不了这种伟大的艺术,但是我又不得不敬佩他这种为了自己所热爱的东西放弃一切的勇气,这是真正的勇士。但是这不能说明除了他之外的别的人都是肮脏丑陋的。小说中塑造的思特利克兰德的妻子和孩子是多么的世俗和丑恶,而这种世俗和丑恶是通过作者对他们的评价和描述反映出来的。但是面对突然离开的丈夫,装作什么都没发生继续平静的过好自己的生活不应该是一种优雅吗?我不太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也许作者不是有意这样,而是在那个特有的时代下,艺术高于一切,抛弃现代文明追寻艺术才是通往神圣之地的唯一途径,而女性也不过是依附于男性的物件而已。但是我想无论何时,艺术都来源于生活,他不可能脱离生活,如果艺术不能反映生活,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那他存在的价值到底是什么?但是无可厚非,我对小说中的思特里克兰德是敬佩的,也是不解的。我不太接受灵魂战胜了肉体这一说法。也许是我太平庸,我认为肉体的享受和精神升华从来都是不冲突的,如果只有在磨难和痛苦中熬炼出来的才能叫做艺术,那人类文明的发展岂不是和艺术背道而驰的?无可厚非艺术本身就是一种人类文明。

  所以我自始至终不太赞同小说作者的这种主观情感和价值观,我也不理解思特里克兰德这类人的存在。但是看完小说发现这是根据法国印象派画家高更为素材所写的,我觉得有点震惊。所以查了一些高更的相关资料,我才明白其实高更也是一个受困于世俗人情的不得志的艺术家,并不像小说当中一样他似乎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追寻自己精神的家园。但是不得不说毛姆的这篇小说赋予了高更很多神秘的色彩,让人觉得如果不欣赏一下他的作品岂不是太遗憾?他的作品一定是人间少有、超凡脱俗的。但是很不幸,我对画没有一丁点儿的鉴赏力,对色彩也没有太敏锐的观察力,我只停留在最原始的鉴赏状态,能在视觉上引起舒适的就就没美的,能引起感情上共鸣的就是有价值的。但是如果有机会,我还是想亲眼看看高更大师的作品,毕竟不是所有的怪咖都能被称为天才。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四):我下次一定要做读书笔记

  书是从首师大图书馆借的,封皮上有岁月的痕迹,翻开一看书从83年开始出借的,大概已经有了20年的时间了。

  一般看名著都要看一段停一会,再看一段。这本书从头到尾一直深深的吸引着我。这 要多多感谢译者能够让我这等浮躁小子有机会安稳看完这本好书。

  书里面许多精辟的言论与片段,其中深深击中我心灵一段是思特里克兰德对于爱情的评价另一段便是阿伯拉罕的描述。

  “我不需要爱情。我没有时间恋爱。这是人性的弱点。我是个男人,有时候我需要一个女性。但是一旦我的情欲得到了满足,我就准备做别的事了。我无法克服自己的欲望,我恨它,它囚禁着我的精神。我希望将来能有一天,我会不再受欲望的支配,不再受任何阻碍地全心投到我的工作上去。因为女人除了谈情说爱不会干别的,所以她们把爱情看得非常重要,简直到了可笑的地步。她们还想说服我们,叫我们也相信人的全部生活就是爱情。实际上爱情是生活中无足轻重的一部分。我只懂得情欲。这是正常的,健康的。爱情是一种疾病。女人是我享乐的工具,我对她们提出什么事业的助手、生活的伴侣这些要求非常讨厌。”

  “性的饥渴在思特里克兰德身上占的地位很小,很不重要,或毋宁说,叫他感到嫌恶。他的灵魂追求的是另外一种东西。有时欲念把他抓住,逼得他纵情狂欢一阵,但对这种剥夺了他宁静自持的本能他是非常厌恶的,他甚至厌恶他在淫逸放纵中那必不可少的伴侣,在他重新控制住自己以后,看到那个他发泄情欲的女人,他甚至会不寒而栗。他的思想这时会平静地飘浮在九天之上,对那个女人感到又嫌恶又可怕,也许那感觉就像一只翩翩飞舞于花丛中的蝴蝶,见到它胜利地蜕身出来的肮脏蛹壳一样。”

  “女人把爱情看得非常重要,还想说服我们,叫我们也相信人的全部生活就是爱情。实际上爱情是生活中无足轻重的一部分。我只懂得情欲,这是正常的,健康的。爱情是一种疾病。”

  “要是一个女人爱上了你,除非连你的灵魂也叫她占有了,她是不会感到满足的。因为女人是软弱的,所以她们具有非常强烈的统治欲,不把你完全控制在手就不甘心。女人的心胸狭窄,对那些她理解不了的东西非常反感。她们满脑子想的都是物质的东西,所以对于精神和理想非常妒忌。男人的灵魂在宇宙最遥远的地方遨游,女人却想把它禁锢在家庭收支的账簿里。”

  我很怀疑,阿伯拉罕是否真的糟蹋了自己。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爱的环境里,淡薄宁静、与世无争,这难道是糟蹋自己吗?与此相反,做一个著名的外科医生,年薪一万镑,娶一位美丽的妻子,就是成功吗?我想,这一切都取决于一个人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他认为对社会应尽什么义务,对自己有什么要求。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五):值得一读的《月亮和六便士》

  我有一个很奇怪的毛病,就是特别怕去读某个作家最有名的书,或者去看某个导演最有名的作品。比如我会先读《中国北方的情人》,《平静的生活》等等一大堆,然后才读《情人》和《金发碧眼》,比如我会先读《笑忘录》和《慢》之类的,最后才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我那么喜欢看黑泽明的电影,他的《罗生门》直到前几天才第一次看。

  甚至,我对那些大名鼎鼎的小说也是惧怕的,哪怕我从来没有了解过这个作者。比如《月亮和六便士》。

  我现在读到190多页,我非常喜欢这本书。翻译得非常好,而且我也很喜欢毛姆这种一小段一小段的分章风格,就好像跑步跑两圈休息一会儿再跑。

  如果我没看过这个版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的后面的注释,我可能会被小说中的主人公给误导了。这个人,抛家舍业,对人残忍可恨,看破一切的世俗障碍,简直是匹野兽。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这样还能心安理得或者值得人为他写书而不是被咒骂之后失去一切。当然,主人公是那个大名鼎鼎的高更——一切解释都变得简单了。

  毛姆一边写事情,一边写想法,我也很喜欢。他会告诉你他的真实想法。很多艺术家不肯这样做,他要给你讲个故事,让你从这里猜想他的意思,这对我来说,有点儿累,我不知道他要说什么。毛姆这样做我觉得太棒了!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六):此事不关风和月

  作为一个社会阅历不丰富,尚未走出校园的人来说,世界是广袤的,光怪陆离的,充满畏惧与好奇。然后四处找寻,飘渺一点的说法,就是寻找自己的人生价值。

  本书看完,我还是没弄懂思特里克兰德是一个怎么样的人。自我?冷酷?书中的“我”把他称为一个半人半兽的怪物。艺术这东西太复杂,有点像爱情一样琢磨不透。尽管书中的思特里克兰德对爱情如此般不屑。

  他突然抛弃所谓的美好的生活,去追寻自己。神秘点的说法,就是响应自己灵魂的号召。最后死于一个都市人或小清新在无聊空虚寂寞的时候很向往的法属小岛屿。

  书中的“我”是从大众的角度去看这个抛弃妻子,不可理喻的艺术家。像大部分被历史记住的画家一样,他是死后才出名。看来艺术这东西,特别是画画,真的是很难理解的。

  难以排遣的肉欲,使他没能摆脱女人。但女人在他眼里是那么不值一提,像一个月不方便的那几天,不可控制。我们可以从这三个女子给他的人生划分段落。

  一个是他的原配妻子,英国籍的小妇人。平凡。

  一个是他的情妇,一个有夫之妇,最后为了他而自杀。(这段多少有点离奇,但是仍能为人理解)。挣扎。

  最后一个是小岛上的土著,那个善良且死心眼的朴实女子。归属。

  这里还有一堆的不固定的一夜情。付账或不付帐。幸运的是,他最后找到了自己灵魂归属——那个叫做“塔希提”的热带小岛,尽管在此处,他的肉体并不安逸。

  如果我是一个有神论者,我会这样子去理解天才。

  他们不为人所理解,他们的到来是为了完成上帝的指令。文明社会的文明排斥他们,通常等他们死后,才后悔当初对他们的不公。

  人最难理解的是自己,假如真找到了自己的意思,放弃又何妨呢?但是真到那刻,咱们能放得下吗?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七):追寻内心的声音

  《月亮和六便士》是一部脍炙人口的作品。毛姆对人物心理的刻画可谓技艺娴熟,对人性的剖析更是一针见血。

  小说的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是一位备受读者争议的人物,崇拜者对他的赞颂同贬抑者对他的诋毁固然都可能出于偏颇和任性,但是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那就是他具有天才。他是一个极其自私、毫无良心的人,无论对待家人还是朋友。当伤害到他们时,他表现出的冷漠无情,丝毫让人察觉不到他内心的愧疚感。然而,你又不得不敬佩他为追求理想不顾一切的魄力,不惜放弃待遇优渥的工作,抛弃幸福温暖的家庭,纵然穷困潦倒,纵然身败名裂,纵容千夫所指,也阻拦不了他追求内心的呼唤。面对世人的不解与冷眼,他毫不在意地说:“如果我自己都不在乎,与你又有什么相干呢。”他讨厌一切束缚他的东西,包括世俗观念中的伦理道德,为了追求内心最真实的自己,他会奋不顾身地与这些束缚决裂。他说:“我必须画画儿,我由不得我自己。一个人要是跌进水里,他游泳得不好是无关紧要的,反正他得挣扎出去,不然就得淹死。”他要挣扎出世俗观念的泥潭,不让他画画儿他就会死去。

  我能理解思特里克兰德追寻内心世界所做的一切,我也能理解并且包容这个世上太多与我价值观不同的行为与观念。很久以前我是多么看不惯吸烟的人、染黄毛的人、奇装异服的人,不理解这个世界上太多与我价值观不符的人和事,然而人总是要成长,总是要见太多与你价值观不符的人,当你与他们接触时,你会发现他们身上有一些闪闪发光的东西,令你钦佩不已,就好像思特里克兰德身上那种不同寻常的东西。一个人越成熟,你就会越发现,这个世界上完全不能接受的事情,会越来越少。

  然而理解归理解,我做不做又是另外一回事。我是不会为了追寻内心而偏执甚至极端地抛弃道德伦理,因为我不相信对社会对家庭的责任是一种束缚,反而是一种动力。

  我们太多人想要去同别人争论,想要去表达自己,将自己的观念强加于他人,容忍不了与我们价值观不同的观念与行为。如果一个人硬说1加1等于3,你非得迫不及待得去纠正他说1加1等于2。然而你却不知道你们判断结果的标准是不一样的。

  我们也太多人过于在乎别人的眼光,社会心理学中有一种效应叫做焦点效应,它意味着人类往往会把自己看做一切的中心,并且直觉地高估别人对我们的关注度。然而,我看到的世界,大多数人都懒得理你。非常喜欢Gayscript说过的一段话:“大学以来我一直在玩一个游戏,毕业后卸载了,因为我不想玩了,前两天又装上了,因为我又想玩了。我在知乎豆瓣上写东西,因为我想写。我不用知乎豆瓣了,因为我不想写了。我又用知乎豆瓣了,因为我又想写了。对于别人,但凡种种都需要一个恰当的理由,一定要去说服别人来认可,我不要。我想就去做,不想就不做。”之前我跟很多朋友说我不考研,我要毕业就工作。但现在我又说我要考研,我想晚几年再工作。要是以前我会解释为什么前后言行的不一致,但现在我不想跟任何人解释。我不太在意别人的眼光,懂我的朋友也不需要我的解释。并且,这个世界,大多数人都在忙于自己的生活,你不经意说过的一句话一件事,大多数人都不会刻意去记得,当你前后言行不一致时,更不会拿你之前说过的话来质疑你。你所在意的,人家才不会在意呢!当然,这只是对他人没有半点伤害的言行前后不一致,如果你的言行前后不一致伤害到他人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思特里克兰德身上的一些气质深刻地影响了我,比如专注、执着、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对他人的眼光的不屑一顾。当然,任何事物都要把握一个度,然而也正是这个度,最难以把握,也是我值得一生去体会,去经历,去反思。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八):多个标准

  只给四星,不是说书不够好,而是不久前刚看完《刀锋》,再看这本书时,就觉得毛姆的作品陷入了同一种格式。

  我想关于主人公那种对理想的狂热之情或许我们已经探讨得够多,这里我想说点别的。

  毛姆笔下故事的叙述者往往都有着一个宽容的评判标准关于人。无论这个人在世俗的眼中多么为人不齿,“我”都能看到他们的出发点并且试图理解他们。正是这样,“我”在两部小说中都成了沟通柏拉图式的主人公与其家人的纽带式人物。

  “ 我”允许世间存在多重实现自身价值的标准,在“我”看来能放下一切追寻自己的理想的人是伟大的,但是一生忙碌于组织或是参加各种宴会的人也不是渺小的,与妻子其乐融融的坐在客厅享受居家生活亦是一种幸福。

  所谓成功不过是满足他人眼球,满足虚荣的一种单一价值标准罢了。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九):追日者

  思特里克兰德是幸运的,他最终得偿所愿。

  但是不是每个思特里克兰德都那么幸运,即使你抛弃一切物质的享受,一切道德的束缚,大多也就是和夸父一样的结局。

  可就算如此,胸中始终有些什么始终搅得你心神不宁,总觉得内心有一块得不到满足,有一种欲望,不是物欲,不是情欲,也不是权力欲。还害怕它,弄不懂它,诅咒它,拼命不让它萌芽,牢牢把它按在土壤里,不想看到它。可以忽视它,却始终知道它的存在,对,它一直都在,却不敢触摸它,连想都不敢想。但它还是在,你生命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在提醒它的存在,特别是在寂静的夜晚,它让你坐立难安,让你的生活味同嚼蜡。

  一旦你一不留神让它疯狂成长起来,便会一瞬间将你吞噬,那时你就成了追日者,飞快得奔跑着,根本停不下来,再也停不下来。不问为什么,不问过程,也不问终点,只是知道一个方向,一个奔跑的方向。追日者的生命里只有一个方向,太阳的方向,大多数像夸父那样在路上被毁灭,少数幸运者像思特里克兰德一样幸福得被太阳毁灭。

  你是否也曾见过一个追日者呢?

  你心中是否有那么一颗让你心烦意乱的种子?

  你愿不愿意成为一个追日者?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十):寻找生命里的塔希提

  威廉·萨默赛特·毛姆可以说是我听说得比较早的外国作家之一。多年以前在书店掏过一本旧书,《啼笑皆非》,作者就是他;但没能看进去,作家的名字却始终留在记忆里挥散不去。后来,记得是暮春时节的一个傍晚,北方的黄昏总显得悠长,我在Q城文化宫前的旧书摊中发现了这本,《月亮和六便士》,似逢故人,心情莫名喜悦。这是第一本我看完的毛姆的作品。之后又接连看了《人生的枷锁》和《刀锋》。老实说,看完毛姆的这三大长篇力作后,我对毛姆有了一个比较总体的印象,他不是我喜欢的作家。《人生的枷锁》给了我许多厌烦的阅感,我觉得菲利普并不是一个积极的青年,而《刀锋》里的拉里倒是显出了某种另类的世界观,但似乎西方作家对这类人物的刻划诠释总显得漂浮不真。如果说要追寻毛姆给我的感动,还得回到当初,看这部《月亮和六便士》的时候,这是我最喜欢的毛姆的作品。 在这部小说里,毛姆采用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叙述了他与天才画家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认识的点滴经过,并追寻画家足迹来到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耳闻了解了画家死前的经历,对画家的艺术成就给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思特里克兰德的经历与法国后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有着许多的重叠之处(但不尽相同),因此更增加了这部小说的传奇色彩,以至于人们总是把思特里克兰德跟高更等同起来。 思特里克兰德是英国证券交易所的一位经纪人,有着体面的职业、社会地位和美满家庭。在他四十岁的一天,他似乎被魔鬼附了身,突然离家出走来到巴黎学习绘画。叙述者——“我”受思特里克兰德夫人委托,来到巴黎想劝说思特里克兰德回到妻儿身边。令“我”讶异的是,这个古怪的人绝不是一时心血来潮,他与过去生活和情感的决绝大大超出了“我”的意料之外。他身无分文,不仅宁愿承受贫穷和肉体的饥寒交迫,在精神上也时时处于紧绷的状态,他生活在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当中,但即是如此,他丝毫没有回到中产阶级生活中去的念头,理由不在于厌倦了工作和妻儿,就这么简单:“我必须画画儿”。如果说这种毫不顾后果和家人感受的冲动举动发生在年轻人身上,倒还可以理解,但出现在一个心智成熟的中年人身上实在令人无法理喻。这是“我”在思特里克兰德身上看到的第一个无法理解的矛盾。 使“我”更感惊奇的是,思特里克兰德对人与人之间爱的无视,在这方面,他可以说是一个极端自私的人,被社会道德所不齿。关于这第二个发现,“我”叙述了发生在荷兰画师戴尔克·施特略夫夫妇和思特里克兰德之间的一连串情事纠葛,思特里克兰德竟然无视朋友对他的帮助和宽容,拐走了朋友的妻子尔后又抛弃了她,导致她自杀。从毛姆笔下流露出的义愤填膺,我们能够深深地理解,并对思特里克兰德的自私与无情产生深深的厌恶。但是,这只是我们一厢情愿的想法罢了,思特里克兰德可不会这么想,他说的这段话堪称经典: “我不需要爱情。我没有时间搞恋爱。这是人性的一个弱点。我是个男人,有时候我需要一个女性。但是一旦我的情欲得到了满足,我就准备做别的事了。我无法克服自己的欲望,我恨它,它囚禁着我的精神。我希望将来能有一天,我会不再受欲望的支配,不再受任何阻碍地全心投到我的工作上去。因为女人除了谈情说爱不会干别的,所以她们把爱情看得非常重要,简直到了可笑的地步。她们还想说服我们,叫我们也相信人的全部生活就是爱情。实际上爱情是生活中无足轻重的一部分。我只懂得情欲。这是正常的,健康的。爱情是一种疾病。女人是我享乐的工具,我对她们提出什么事业的助手、生活的侣伴这些要求非常讨厌。” 毛姆对女人的刻薄和挖苦是出了名的,他本人据说就是一个同性恋者。思特里克兰德的这种情形在许多男人身上都存在,只是他们不愿意承认而已,这样的男人往往把婚姻、情欲与爱混为一谈,他们结婚是为了顺应社会的看法,为了要孩子,女人是工具,而不是精神上的伴侣和感情上的寄托。我不知道有多少女性在这种情感的荒漠中迷失,被剥夺了快乐和幸福的权利?我觉得很多的人性悲剧由此产生。 思特里克兰德的情感世界是一片荒漠,而心灵又是一团团生生不息的火,他在人世的大海颠簸流离,冷暖不自知,但是心灵里永远有着一个属于他的灯塔。他是一个怪异的冰与火的结合体。这种结合体要不冰封了自己走向冷酷的死亡,要不燃烧了自己照亮了永恒。他期待着一次爆发,他必须燃烧,生命因而才能灿烂。 但是“我”、我们怎能理解?可怜又可恨的人在马赛失去了踪影……直到多年后,“我”才获悉他去往了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那已是思特里克兰德逝世多年以后的事情。无论如何,我们难以理解那种自我放逐之痛,我们来到这世界,并不是孤孤单单的一个人,人世间给了我们太多牵绊,人们赞叹鲁滨逊的历险,但是大概没有人愿意将自己与鲁滨逊调换位置。我们是什么?我们必须在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在纷纷纭纭的世事和人际中去找回自己,难以想象除此之外,我们的归属感和使命感从何而来。因此,我们不得不抛开对思特里克兰德形成的一切偏见,尽量感同身受地走进他的内心,走进他的艺术。因此,“我”循着思特里克兰德的足迹,远渡重洋来到了塔希提,这远离西方文明的天涯海角,来到了曾经和他生活在一起的土著人们当中。只有在塔希提,“我”才能找到思特里克兰德留给“我”的第三个谜:他的生命追求之谜。那只有从他的艺术里去寻找。 有人这样问过思特里克兰德:“你离开欧洲从来也没有后悔过吗?有的时候你是不是也怀念巴黎或伦敦街头的灯火?怀念你的朋友、伙伴?还有我不知道的一些东西,剧院呀、报纸呀、公共马车隆隆走过鹅卵石路的声响?” 很久,很久,他一句话也没有说。最后他开口道:“我愿意待在这里,一直到我死。” 不知道为什么看到这里,我的心被拨动了,我似乎能感觉到有一点冰冻的东西在思特里克兰德的心里融化,那种恍如前生今世的虚无隔绝感,那种毅然决然的断绝,在这个追逐灵魂之永生的人身上,终究有着尘世的一点点牵挂,只是他不愿承认。他封闭了自己内心所有的退路,只为了给一种热切疯狂的激情筑就一个大缺口,他自有奔腾不止的灵感来源,只等着毫无顾忌地排放。“他热切地想创造出美来。……他好象是一个终生跋涉的朝香者,永远思慕着一块圣地。……世上有些人渴望寻获真理,他们的要求非常强烈,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是叫他们把生活的基础完全打翻,也在所不惜。思特里克兰德就是这样一个人;只不过他追求的是美,而不是真理。”在塔希提,思特里克兰德找到了灵魂的故乡,终于获得了平静,他在这里创作出许多艺术杰作。但是就像所有真正的艺术家一样,他一面创作,一面破坏;另一方面,他又是多么不同,他把最美的留给了自己,命令妻子在他死后将自己毕生最佳的杰作——绘在自己住房四壁的一幅表现伊甸园的伟大作品——付之一炬。这是思特里克兰德给我们的第四个谜。 小说通过思特里克兰德这样一个特立独行的怪才,探索了艺术的产生与本质、个性与天才的关系、艺术家与社会的矛盾等等引人深思的问题。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摆脱世俗束缚逃离世俗社会寻找心灵家园这一话题的思考。这是大家对《月亮与六便士》的共同看法。毛姆本人不知道秉持何种看法,但是在这本书里,让我最为感慨的是那种对生命视野的了望,这种思考与《人生的枷锁》和《刀锋》》是多么相似,作家贯注在作品里的思想总是一脉相承的。

  是的,生命的视野!不管是《人生的枷锁》、《刀锋》还是《月亮与六便士》,都在寻求着这个答案:我们生之为人,追求什么?我们如何在世俗束缚与灵魂追求上达到某种平衡,如果无法取得平衡,我们该怎么做?而什么才是人生的意义?或者,生命本就虚无? 毛姆从来没有给出意义方面的明确指认,他的作品总是透着一股虚无的气息,这让我很难将它与作家对世俗的洞察、对人性诙谐的戏谑笔触调和起来。思特里克兰德和拉里一样,一生都在寻找灵魂的归宿,前者受着一种创作欲的驱使寻找灵魂安息之地,后者则从东方的吠陀经中寻觅到人生的答案。他们都在纷纭的世事及各种情感羁绊中了悟到某种虚无,选择了隐遁。只不过拉里选择了隐于都市生活的纷扰当中,而思特里克兰德一生注定在寻找那处真正的世外桃源,以让心灵和艺术之花毫无顾忌的妖娆绽放,丝毫不愿受外来的干扰。至于作家本身,大概我们可以从他的自传色彩浓郁的《人生的枷锁》里去寻找答案:菲利普的一生是力图挣脱宗教和小市民习俗这两条禁锢人类精神的锁链,力图在混沌、纷扰的生活漩流中寻求人生真谛的一生。我们很难在世俗的价值、道德标准中拿出任何一条可用来衡量他们的人生取舍。毛姆要的不是标准,也不是推崇;即使如他,我们从文字中也读出了丝丝不解和势利的挖苦,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理解与宽容。毛姆的平常心和诙谐的笔触,为的是在我们内心里拨动起那么一丝共鸣与思考,答案就留给那些个出世的人吧。 关于“月亮和六便士”这个书名,与书的内容和思想没有直接的关联,据说是因为有人这样评价《人生的枷锁》主人公菲力普:“像当时很多年轻人一样,贪图虚荣,终日仰慕月亮,却没有看见脚下的六便士!”于是毛姆便采用了这个说法,来给本书命名。毛姆在后来对这个含义有了更积极的解释,大概是因为他本人即是一个比较矛盾的人吧,也可能他觉得应该把虚无留给自己,把实实在在的快乐传递给年轻的人们: “有些人年轻的时候只看到天上的月亮,却从看不到那六便士。现在我们仍然看到天上的月亮,但我们是站在地上仰望到月光。而且当我们的爱情不是憧憬和幻想的时候,却发现被月光照耀的现实也是美好的。只是我们谈起我们的生活曾有那么多的快乐,但在当时却从来都不觉得快乐,那么最重要的一点:在新的生活里要懂得让自己快乐。” @2011.04.17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