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张居正(全四册)》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张居正(全四册)》经典读后感10篇

2022-03-20 11:13:5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张居正(全四册)》经典读后感10篇

  《张居正(全四册)》是一本由熊召政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1840图书,本书定价:112.00元,页数:2006-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张居正(全四册)》读后感(一):看完了第二本

  要用批判的眼光去看书,这里举一例:

  《张居正(全四册)》读后感(二):可惜历史注定了结局

  历史性的小说,有时候能从戏剧的角度告诉我们很多真实的故事,张居正是明朝历史上最优秀的政治家这一点毋庸置疑,朱元璋和张居正,这分处不同时代的两个王者是繁华大明帝国的两页浓墨重彩,小说跳过了作为天才少年的张居正成名之路,直接跳到作为内阁次辅的夺权斗争之中,木兰歌,水龙吟,金缕衣,火凤凰,用四个时期来分别说了张居正隐忍,勃发,如日中天和日落西沉的后半生,加之对明朝社会官僚和民生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与学校历史课本不尽相同的所谓封建时代,张居正本身很矛盾,一个如此优秀的政治家,但自身并不是一个完美的人,甚至专横,独裁,但又是竭尽全力为一个帝国和人民服务,敢作敢为,在固执坚守和妥协之间拿捏的很到位,终成大事,我很喜欢张居正这个人,虽然他有不少缺点,可惜历史注定了他的结局,致使在看到他辉煌的展开万历新政的时候,心里开始隐隐叹息,有些书,看过能让人心里翻来覆去,说不清什么原因,又感觉五味俱全,这就是好作品,无愧于矛盾文学奖

  《张居正(全四册)》读后感(三):精彩之极

  1、一代良臣死后如此凄凉,皇上的绝情让人唏嘘。伴君如伴虎,一入朝廷深似海。中国历代的朝廷和后宫权利之争真是一部宏大的血泪史。历史上对张居正这个人也褒贬不一,熊

  召政显然是偏袒张居正的,而百度百科里说他是权力专制奢侈荒淫之人,具体如何后人也无法得知。

  2、同时我又想到了二八原理。张居正改革,拿20%的达官显赫开刀,作用显著。同时也是这20%、甚至2%的人把他一世的清明推翻,差点遭受死后鞭尸的厄运。

  3、该书还详细讲解了和尚108颗佛珠的故事。由一年12个月,24个气节,72气候,三者所加得108颗佛珠。

  4、书里提到了许多典故知识,着实开了点眼界。

  5、史上都说人处于万物之上,若除了名、利、权,人这一生物也安居本分,若凡事一旦扯上这三者,人也变得不像人。

  6、喜欢里面的一句话:为生而筹计者,是为生计。若按年龄区分,则一岁至十岁,为生计;二十至三十岁.为家计;三十至四十岁,为子孙计;五十至六十岁,为老计;六十至七十岁以上,

  则为死计.

  7、目前好像没有关于张居正的电视剧,若拍成,一定很精彩。

  《张居正(全四册)》读后感(四):弄权谋,只为天下苍生。

  读完回味久久。精于治国,却不屑防身;弄权谋,不为自己,只为天下苍生。在那样腐朽得几乎无可救药的明代,临危受命,力挽狂澜。可贵在于,不拘泥于士林节气,不惧怕皇族豪强,正如张居正自己所言“得失毁誉关头打不破,天下事断无可为”。伟大的改革家。只慨叹,君王无情,官风腐败。百姓再受益,也是枉然。

  历史的洪流,总是演绎着相似的过程,每个时代,总有那样一些人,愿以一己之身,力挽狂澜,虽粉身碎骨、名誉毁尽也在所不辞。每每读到,都唏嘘感动不已。

  先生既是火凤凰,又何必,在这尘嚣浊世争短长?

  既已达成盛世宏愿,张居正也算不枉此生。只可惜,明朝盛世的势头随着先生的去世、改革的夭折戛然而止。这未尽的事业,想必先生在地下有知,会心痛不已吧。

  《张居正(全四册)》读后感(五):把历史写成小说的伟大作品

  从开始看这本书,便不忍释手了,这本书写得像小说,可以不得不怀疑其中的事全都具体发生过。

  隆庆皇帝因色心过重而死,死而无憾。不曾想即便他死了之后,皇城上下还有那么多人把他视为先帝,把他的遗言当作无尚的标柄,可见这封建制度深入人心,已不管其是否合理。

  张居正以正面角色登场,心中不免称快。一时间励精图治,教育幼主。其博学令人钦佩,其志向让人折服,个人作风也令万人敬仰。莫不是这样的人,就是所谓名副其实的精神领袖了。

  万历年间发生各种大事,其实许多是张居正主动向旧俗挑战的结果。在见识了张行事作风的同时,不得不感叹这千年的封建官场真的是藏污纳垢这地,其流毒之深,令人啧舌。

  张上了年纪之后,原先一直坚持的谨慎作风有所放松,心中不免担心这好不容易开创的事业会不会因为他的松懈而瓦解。好在国富民强了,人民有钱了,当官的享受些好东西,也无可厚非。

  一个人再如何努力革除痹症,也终不抵制度落后带来的自有劣处。

  看看张死后万历的作为吧:他完全废除了张的一切主张,把他的势力完全清除,重新启用被张罢免的官员,万历新政荡然无存。而早年兢兢业业的万历皇帝,也沉湎酒色,不理国事,导致他落一个昏君的名声,而明朝也在他死后几十年内灰飞烟灭。

  我们能看出来什么,正义与廉洁固然好,但制度毕竟是由人创造的,是人都会有一些固有的毛病,若非得死缠滥打,恐怕也难免物极必反。水至清则无鱼。

  所过来讲,张能令一个堂堂帝国有如此的进步,实属难得,且不论他被推翻的新政,他在世时的所做所为,真不愧为世人楷模。

  《张居正(全四册)》读后感(六):伶俐不如痴

  最近迷上了《张居正》,发现我最合适的是看历史小说,不若世俗小说那般容易让人上瘾,又不若那些总是抱着学习心态去看的书,严肃得累人,无味如压缩饼干。

  书中张居正经常强调的主张是:纳循吏,拒清流。在以儒家为主流的社会,真正是很新奇的思想,连我都震惊了不少。关于这句话,让我有两方面的思考【好吧,我理科了】:

  一是原则问题,世人总是无原则地去制定自己的原则,为官者不贪墨一分钱财,不徇私法度,然而,爱财好利乃是人之本性,至少人情这一项,在中国杜绝就是绝不现实的,严守者需绝对的能够忍受非议、孤寂、误解。窃认为钱财,名利乃是个人得失,而人情、礼仪进退则是经常让人动摇原则的问题,儒家以仁治国,韩非子之学以法治国,两者之推广,都有过犹不及之嫌。

  所以刻板地为自己定一个底线,定一个原则,则只是图个心安,曾经我经常做这样无谓的尝试,也经常感受到原则被迫降级的无奈挣扎,但是在接触了桑德尔的学说之后我开始明白:世间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原则,甚至没有放之一身而皆准的底线,但是我们不能丢弃的,是当具体情况面临时,良心的追问。那时候我希望我能够做到不受世俗成见的动摇,做出一个最权衡的选择。

  二是理想实现问题,古之为官者,为利为境界一,为名乃境界二【清流】,为天下大同,求百姓之福祉者则为境界三【循吏】。而我辈,貌似还不存在境界问题,在经历了数年的选择后,我忽然明白我的哲学就是,让自己快乐,让身边的人快乐,低俗吧,这身边的人还仅限于身边,非扩大到所有同胞。我不是那种会说出“我要改变世界”豪言壮语的人,一个原因是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变化,我的存在与经历当然也是其中的一部分,第二个原因是我明白世界之大,自然之壮阔后,我不愿意做那些尝试了,我觉得不划算(说不值得怕是侮辱了那些伟人),因为这一生的时间是属于我的啊,我不愿意那样支配。我不会说:我没有做到卓越,是因为我没有努力 这种轻浮的话,因为这只是一个选择而已,正如前面所说,一个关乎我人生的选择而已。

  回到文章标题,伶俐之辈,是前二者之境界,他们获得了社会的认可,我绝无意批判他们,否则有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之嫌。而痴人,境界三只是他们的一类人,还有人痴迷于旅行,痴迷于学术,痴迷于..(咳咳、痴迷于食物这个算么) 他们之痴是超越名利、并且能够长期坚持的,他们寻求的是一种心灵的满足,关于这种满足感我无法深究起根源,在我读书时有过,纵情山水时有过,运动时有过,所以我愿意去一再尝试这一些事,当然,我并不是说我就是一个痴人,我离这个境界还相差甚远,因为我没有长期坚持投身与一件事情,其中有世俗羁绊的原因,但归根还是我自身,一个是懒惰,一个是畏惧,我害怕那样的投入让我与世俗不容。其实迎合世俗是一件很简单事情,闭着眼睛顺水流罢了。

  于是谈到理想这个话题。于是突然文思就断了,因为一种大学中无处不在的迷茫侵袭而来,于是就此搁笔。

  2011-12-04

  《张居正(全四册)》读后感(七):第一本

  第一本大概讲张居正如何从次辅登上首辅,两个集团:高拱集团和张居正集团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描绘了封建时期地主阶级的政治斗争的残酷性。有几点体会:第一,做人得隐忍,张居正其实在高拱下面的位置坐的很不爽,早就想把高拱拉下马,但高拱结识和培养了一大批门户弟子,无论在朝廷和地方的根系都很庞大,关系很硬,要扳倒他谈何容易,所以张居正一直在忍受,一直在找机会。第二,作为一个政治家,要学会喜怒不形于色,不能把喜怒哀乐写在脸上,也就是说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张居正不论遇到什么事请,都是很稳重地处理,不会意气用事,这也让他在和高拱的斗争之中有了比对方更有利,能够把事情看得更加透彻,高拱很强,但最终避免不了下台的下场。

  关于玉娘,不知道历史上有没有这个人物,一个如花似玉的美貌女子,因为曾经”伺候“过高拱,当然这是一次,却在高拱被推倒下台的时候,要死心塌地地跟着他,高拱作为一个政治家,在后期是失败的,但有一个如此的”红颜知己“,他是成功的。不知道作者是不是为了平衡高拱政治斗争失败后而刻画出玉娘这个角色,但可以肯定的是,玉娘真是个有情有义的人。

  《张居正(全四册)》读后感(八):亢龙有悔

  《易·乾》:“上九:亢龙,有悔。”

  亢龙有悔一词,出自《周易·乾》中的卦辞。“上九”,就乾卦的爻位而言,已位至极点,再无更高的位置可占,孤高在上,犹如一条乘云升高的龙,升到了最高亢、最极端的地方,四顾茫然,既无再上进的位置,又不能下降,进退维谷,以致产生悔闷之意。

  隆庆六年,张居正取高拱而代之,担任内阁首辅。此后十年,张居正就像一条腾云而上的龙,冲破重重阻力,铁腕推行改革,给半颓的帝国注入一管新鲜的血液。前期的张居正,为人处世相当谨慎。可是到了后期,张居正可谓是皇帝高度依赖,太后甚为信任,内廷有内相冯保呼应,外廷无次辅掣肘,而且股肱之臣尽在左右,权力已如烈火烹油,地位已达人臣之极。然而,威权到了极致,往往放松警惕,行事做人就不会像当初那样缜密。

  可以从三个方面看出张居正这条“亢龙”的微妙变化。一是选人用人上,夺情事件后,张居正用人的导向出现了变化,对于政见不合的官员,他开始寻隙开除;对于一些溜须拍马的官员,他却给与重用。二是私人生活上,从积香庐金屋藏玉娘,到接受戚继光所赠的胡人姐妹花,张居正最终还是没过美人关。三是对身边人的管理上,对于管家游七的管理,随着地位的上升却日益松懈,以至于其整日与冯保的管家厮混,花天酒地,干尽奸淫之事。这些微妙的变化,埋下了“悔”的祸患。

  然而,张居正埋下的最大祸患,还得是万历皇帝寻欢曲流馆被太后发现后,他要万历帝写《罪己诏》,将自己的丑事公诸于世。这件事反映了已经处于亢龙状态下的张居正,已经无法敏锐的察觉到皇上内心的想法,没有很好的摆正自己的位置,还是以老师的身份自居,以教训学生的口吻对待万历皇帝。可是他却并没有想到,这时的万历皇帝已经成年了,已经有了自己独立的思想,不再是以前那个对他唯唯诺诺,高度依靠的小皇帝了。君臣毕竟有别,处于高位的张居正,在这件事的处理上着实不当,失了臣子的本分。

  东汉大哲王充曾说过:“处巅者危,势丰者亏”。万历十年,六月二十日二更时分,被病痛折磨近半年之久的张居正,终于带着无尽的忧患和对未竟事业的无比牵挂,怆然离开人世。张居正身前受封上柱国、太师,死后设九坛制祭、文武百官停朝一月、谥文忠。无论生前地位,还是身后哀荣,张居正都达到了极致。然而,物极必反,他的死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对它的清算即将来临。张居正一去世,万历皇帝仿佛脱掉了枷锁,心中压抑了许久的不满和愤怒,都在瞬间喷涌而出。接着就是一连串的清算,先是撤销了赠给张居正的“文忠公”谥号,接着,剥夺了生前受封的太师、上柱国等爵号,最后甚至决定抄家。如同黄粱一梦,一夜间,张居正就从人人敬畏的首辅,变成了大家避之不及的罪臣。

  为什么张居正落得如此悲惨的下场?作者借玉娘之口认为,张居正身后被反攻倒算的原因是他善于治国,疏于防身。然而,我认为这只是作者的一家之言。深究起来,张居正落得如此下场,其实有制度和个人两个方面的原因。

  先说制度方面,一方面,明朝作为封建帝国,经济是以土地为基础的,统治阶级就是最大的地主 。然而,张居正的一条鞭法和重新丈量土地等改革措施,直接导致了地主官僚收入的减少,触动了他们的利益,必然招致地主官僚们的强烈反扑。而且,封建王朝的改革都是制度内的改良,目的在于增加财政收入和提高行政效率。以土地为经济基础的王朝是趋向于稳定的,所以任何改革取得初步成效,只要缓解了国家窘困的局面,改革必然会被叫停。另一方面,自古以来地位凌驾于皇帝之上的权臣,几乎都没有好的下场。顾命大臣本身就是一个尴尬的存在,他们需要在皇帝年幼时监督皇帝、管教皇帝,掌握着实际的朝政大权,可是他们在身份上却只是臣子,要听命于皇帝。这样的关系,必然会产生矛盾。这样的制度在皇帝年幼时难以发现问题,一旦皇帝长大,有了自己的政见和注意,分歧就出现了,就像青春期的子女与父母会产生矛盾是一个道理。从顾命大臣的角度看,皇帝还年幼,缺少阅历,缺少执政经验,应该受到自己的管束。然后从皇帝的角度看,顾命,大臣们无时无处不在的管束,是不知大小,不懂进退的表现,觉得是对皇帝的指手画脚,凌驾于皇权之上,甚至包藏着非分之心。这样的对立,必然导致顾命大臣们的凄惨结局。

  可是,不论制度方面存在的客观阻力多么强大,也不能为张居正个人方面的主观原因开脱。

  因为十年的辅政生涯,让张居正取得了位极人臣的崇高地位,享有的乾坤独断的权力。朝中再也没有高拱一样的人物对他的地位构成威胁,虽然还有三位阁臣,但都是“随张先生入阁办事”,可以说是毫无制肘。张居正虽然在工作上事事躬亲,鞠躬尽瘁,但它毕竟还是一个人,是人就难免有人性的弱点。人在顺境中久了,不免骄怠。“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此乃人之通病。古往今来,无论皇帝大臣“患此病”者比比皆是,秦始皇扫六合,统中国,晚年却无心政事,热衷于求仙问道;霍光辅政昭帝,为汉室的稳定和中兴立下汗马功劳,但是后期却长期擅权,不知进退,死后惨遭灭族;李世民开创贞观之治,晚年却心骄志满,怒砸魏徴墓碑。张居正毕竟不是圣人,长期浸淫在权力之中,众人对他唯唯诺诺,溜须拍马,政治眼力自然会有所退化,行事做人自然也会有所疏忽。虽然他仍然兢兢业业,把绝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政事上,但是他却开始不能敏锐的察觉到,皇帝的细微变化,也就做不到“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

  亢龙有悔,回头无路。正所谓“月满则亏,物盛则衰,天地之常也”,无论做官、做人、做事皆是如此。也许“花未全开月未圆”才是最美好的状态。

  《张居正(全四册)》读后感(九):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在图书馆近乎翻箱倒柜的找齐了四卷本的《张居正》,终于还算没有让我完全失望。虽然有太多的小说技法雕琢的痕迹,但我感觉还勉强合乎事实,(其实也不知道事实到底是如何哈。)人物性格的塑造还算成功,不过我是种感觉人性描写太过单薄无力,也许是过多的关注社会历史的进展规律上了。

  读完第一卷大脑里面始终回放的是明代社会淫乱不堪的社会风气,并不能给人以明显的正能量,即使社会大潮流不可变更,但文学作品的人文关怀始终还是要体现出温情的一面是吧。从第二卷开始,最有趣的莫过于文武官员、朝廷内外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了。太多人喜欢把这些当做明达润滑的策略来学习,或许这就是官场小说的看点所在,不过老是以局外人人的眼光去看紧张恶劣的官场征战或总是用嬉皮笑脸的态度去欣赏后宫争斗,谁知道最后自己会得到什么,又会失去哪些。

  给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慈圣太后,小说里面居然把她写得跟张居正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自我感觉着明显是违背历史事实的。不过有了小说里面前因后果的铺垫,到不显得生搬硬套。不过我坚持认为这种写法明显是屈从读者的阅读兴趣,有一定的商业化意图。

  总的来讲,小说还是成功的,不过从的小说要表达的意思来看,用四卷本的内容来进行展示,好像有点浪费篇幅。

  《张居正(全四册)》读后感(十):怎一个正字了得

  从网上下了个电子版,从过年时开始断断续续的看,这两天看了整整两天,终于看完了,把眼睛看的涩涩的。以后看书还是看纸质了,电脑太伤眼了。

  个人感觉,这本书整体写的很不错,其中的人物对话时的心理变化写的很是精彩啊,从中感悟了不少人与人交往的注意之处。简直是现代官场官话的模板。

  感觉书得前半部分写的比后半部分好,尤其是高拱,张居正,冯保之间较量的情节部分,人物性情刻画的跃然纸上。张居正居首辅初时,面对李太后的猜测,小心谨慎,步步为营,逐渐化解李太后心中的疑团,取得其信任,足显其为官之道的老辣,精明,干练。

  书的后半部分主要写张居正推行其改革新政,人物对话的亮点少了许多,更多的是故事情节。个人感觉不太好。

  张居正的悲剧应该说是从小万历的罪己诏开始的,其后万历开始记仇并表现更多的是表面的顺从而内心是愤恨。

  张居正忘记了随着岁月的流逝,万历从一个孩子成长为君主,需要的是个人柄国的空间,而张居正没有给他,任然大包大揽。任何事物过则偏废,政治亦如此啊。

  :个人感觉书中全是赞扬张居正的,其实张有些方面做得不对,尤其是守制三年的事件之后,张的内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做事的态度也变了不少,而作者描述不足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