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余罪5》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余罪5》读后感10篇

2022-03-20 11:14: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余罪5》读后感10篇

  《余罪5》是一本由常书欣著作,海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38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余罪5》读后感(一):左右为难的时候就做你觉得对的事情

  网剧《余罪》已经下架了,偌大的江湖里只留下张一山版余贱那削瘦浪荡的背影。尽管我总是在先生面前批评改编之后的剧本拖沓而狗血,可一部靠着自来粉成为全民大热的作品一转眼就被关进小黑屋的突兀转折也是真狗血。

  所幸作者老常可以暂时摆脱与网剧编剧组掐架的烦恼,先生狐兄终于开始翻开了原著。在各种任务中摸爬滚打的我终于看完了这套小说的第五本。

  紧跟着第四本里面盗牛案的侦查,余罪带着几名乡警四处追踪,终于把整个贩药、盗牛、销赃的跨省网络端掉了。余所长不但成为了省里有名有姓的会破案的一块牌子,更重要的是总算在这偏僻的羊头崖过上了备受乡民爱戴的好日子。不过,他手下的人还是有“积极上进”的好同志,撺掇着一心想做粮食和山货生意的余所长接下了一宗拖了十八年的积案。

  十八年前,一个十七岁的青年在一次意外的街头冲突中,捅死了一个劣迹斑斑的流氓。这个名叫武小磊的青年在混乱中逃走,留下老父母在县城为他赎罪。而余罪的任务就是在茫茫人海里,把武小磊找到,缉捕归案。

  这个故事和余罪之前处理的案子不同,它的案情一点也不复杂,没有穷凶极恶的悍匪,也没有狡诈多疑的幕后黑手,高科技手段用不上,刑侦攻心术也不起作用。突破口只能在翻了十八年的卷宗、两位垂垂老矣的长者以及当年同在案发现场的四个证人里面去找。

  案子当然还是破了,破案的种种关键之处说起来也就是四个字:“人之常理”。最难得的是,已经打算在羊头崖消磨时日、享受生活的余罪居然在这时候开始思考所有执法人员都要思考的终极命题: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为什么我还在坚持。

  老常总是很努力地把余罪描写成一个表面贱兮兮的不良警员,不知道他有没有发现他笔下的余贱已经被写成一股不妥协、守着奇怪底线的泥石流。余所长的手段虽然又黑又毒,偶尔还形迹猥琐,却不争功、不坑弱小、胸中有热血。

  老常当然不可能解答所有一线刑警的灵魂拷问, 《余罪》这本书也不负责探索哲学命题。一个叫做老常的人写了一个名字叫做“余罪”的警察。心向正义,身有余罪——老常借书中的人物,写他心目中的正气:清洁的精神。这是侠义、热血、扶危、济贫、惩恶、扬善的综合,它主导一个普通人在命悬一线的时候做出不可思议的事情,成为世界的英雄。

  事实上,余罪的自我反思正是我最近郁结于心的问题。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对错之间往往颜色并不分明。如何才能找到茫茫旅途中的指引呢?

  以前看过的探讨正义的鸿篇巨著虽然好,却不如眼下的这部小说来得趁手。“做你认为对的事,如果可能是错的,那就做你认为自己承受得起的事情。”这是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一句话,很朴素的行为指导。

  既然正义的问题太复杂,那我就专心思考我的标准和底线就好了。不欺凌弱小、不屈服于权势、服从于真理——这是我心目中“对的事”,即使要付出代价也要坚持。而犯错的话,就尽力弥补、不推卸责任、勇于认错。在现实世界里,我们总是要面对左右为难的抉择时刻,我们所要倚仗的标尺也还是自身而已。古人的一句话说得好:“世事岂能尽如人意,俯仰但求无愧我心。”所以绕了一大圈,还是要跟随自己的心意、不越底线才能够坦荡生活。

  《余罪5》读后感(二):法与情的较量

  又一本《余罪》系列看完了,从第一本开始,每一本都给我不一样的感觉,这本书就好像一个黑洞,吸引着我不断的去探索接下来的内容。我一直想给《余罪》定义为一个逗比行径的从警生涯,可是这本却又给了我新的震撼,老常,你用你朴实的文笔把我感动哭了,你知道吗?原来你不光写刑侦破案,还挺能煽情。

  偷牛案从上一部书就一直牵动着我,余罪的刑侦套路一直都超乎我的想象,不可否认,马老在余罪的破案道路上给了他很多的启发,如果说许平秋是个慧眼识珠的伯乐,那么马老就是余罪的人生导师,是他的指路明灯。最喜欢看他俩一起揣摩嫌疑人的心理,怎一个神奇了得?就那么随随便便换一个思路,换一种心情,就轻而易举的与幕后的“牛魔王”心意相通,从而将其绳之以法。通过女人来找犯罪嫌疑人,通过旧情来寻觅他的逃跑路径,这种前所未有的侦查方法给余罪带来了收获。

  关于余罪审问犯罪嫌疑人的方法,屡屡都会出乎我的意料。比如说这个一直都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牛魔王”,他就会用一种崇拜的、仰望的语气跟他“聊天”,效果也是意想不到的好,轻轻松松就把作案细节都套了出来,像嫌疑人那种隐匿在旧爱家乡无欲无求的类型,如果跟他硬碰硬的对着干,可能什么都问不到,也就余罪这个贱贱的性格,才能想得出这么贼贼的招式。

  这本书里涉及到的第二个案子对我的触动很大,也正是这个案子让我从内心深处思考了法与情的问题。法律是严肃认真不容辩驳的,可是人情却是温和柔软充满宽容的,一个激情杀人的罪犯潜逃了18年之久,而罪犯的父母为了替儿子赎罪,倾其所有,晚年过得无比凄惨。罪犯的父母已经获得了受害者家人的谅解,甚至连受害者的近亲属都帮助隐藏包庇杀人犯的行踪。就是这样一起法律上仍在追究,但人情上早已释然的案件意外落到了余罪的头上。

  他抽丝剥茧,缜密分析,他利用网络暴力,激起罪犯内心深处的对家人的担心,他用的方法实在是上不了台面,以至于他接触的嫌疑人还有知情人都觉得他根本不像个警察。是啊,一个受过正统警察教育的人,肚子里怎么会有那么多的馊主意!

  也正是这个案子,让我看到想哭,余罪劝武小磊的那一段,没有什么激昂慷慨的念白,也没有什么感天动地的辞藻,就那么平静直白的叙述着事实,就让这个抱有死志的汉子发自内心的想要伏法认罪。

  余罪……他到底有什么感染力,我不知道,但是他看似奸诈的外表下却包裹着一颗真挚滚烫的心,他对待同事真诚,肯为了成全没有编制的协警放弃自己的功劳,他对待犯罪嫌疑人真诚,肯亲自到狱中看望并传授生存之道,他对待每个人都很真诚,即使有的时候表达方式没那么体面,但是他的真诚确实是由表及里的,我崇拜他,敬畏他,如果身边也能有个余罪,我也许会爱上他也说不定呢!

  《余罪5》读后感(三):法?还是人情?这确实是一个问题。

  这一部读过去之后对于抓捕凶手的那段情节描述感觉并不如后面对于让不让整个事情真相浮出水面的那段思考描述来的更加感人。

  法在国内而言好像没有那么至高无上的感觉,在法的衡量范围内,很多时候人情却成了一道可以左右事态发展的拨杆,于是才有了“法不责众”,单位有人好办事,这样的东西出现,确实是这样的,本来是有法可依的东西,鉴于有一些抹不开的人情在里面,或许就变得有些擦边而过却不转身了。

  没有办法,国内对于法的接受程度依然还维持在青天大老爷,为民请命的那段思维段里面,诚如姜文拍摄的《让子弹飞》,一声枪响,不准跪,跪倒一片;再来一声,不准跪,依然是跪倒一片。

  这是千年的劣根,抹不去的东西,不是单单那么几句话就能圆的清楚的。显然,主人公也开始在这里开始变得纠结了,这是对于工作中的一个思考期。

  再来就是对于抓还是不抓的一个思考,一个已经沉寂多年的东西,真的让它浮出水面的话又得惹起层层的涟漪,这样真的是对的吗?余罪找到了答案,他觉得这是对一个人,对一个甚至几个家庭的救赎,通过警察这样一个职业对这个事件进行一次洗礼,一个从头开始的人要比一个永远活在黑暗世界里抬不起头影子要开心的多。

  被抓的武小磊的表现也确实证明了这一点,担惊受怕的日子一天两天或许没问题,但是常年的那种提心吊胆会让人从精神上崩溃的。

  对于人性的思考或许才是这部小说最大的亮点内容了。

  《余罪5》读后感(四):重新理解一些东西

  首先还是忍不住吐槽一下,买余罪3的时候,宣传语里还说如果没看过1和2也没关系,然后4就有3的尾巴,5又有4的尾巴...刚开始读5的时候偷牛案的细节都不记得了。还好5的故事完结了,期待下一部。

  偷牛案后面的故事和之前想象的很不一样,但是这个“大隐”的人生轨迹确实刷新了我的三观。人们对犯罪者总是不能原谅的,因为大多数人都在自己谋生,用每日的工作换来房屋、衣食。偷窃、抢劫、诈骗这样不正当的赚钱行为便是不能被这样的普通人接受的。大家似乎都理所应当地以为,违法者仿佛是放着平静规矩的生活非要去触犯法律的。然而违法者未必都是利欲熏心,那些社会的边缘人,始终没有真正融入我们的生活中。一个同时和几个不同的女人保持关系的人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也许很多人在仅仅了解这一点后马上会说,人渣。但是余罪和老马一点点勾勒出了他卑屈的一生,了解了这些以后人们的评价会不会缓和一些?可是现实中又有多少人愿意去了解一下再去评价?

  武小磊案则是从另一个角度理解法律。虽然是命案,其实只是年轻人的激动而已,多年过去,坚持要抓住他究竟有多大的意义?普通人心里或许都藏有这样的一点点侥幸,觉得自己若是知错了,一直不被抓到也没什么。但是看看这个犯人的父母,亲人,朋友被毁掉的生活,才知道原来朋友协助他逃跑其实真的是害了他。就像一个毒疮,总要忍痛挖掉。

  此外,作为一个没看电视剧的小说党,觉得感情线没有什么推进其实可以接受。个人并不执着主角到底要和林还是安在一起。不过这部里居然开始有点卖基了?倒也在能接受的范围内。还是觉得余罪系列的好看之处在于警方破案过程中的各种步骤,以及犯人作案的流程和心理。

  谢谢阅读。

  《余罪5》读后感(五):《余罪5》评论-8分

  用了大概一个月的时间,陆陆续续读完了《余罪》系列,每一本其实都是抱着一个期待的心情开始的,而到了最后,却又都感觉似曾相识,第一本还好,因为有陌生感,后四本故事的模式几乎没有区别。这集的结尾处又是交待的不清不楚,匆忙收笔,这是还要接着写啊,可还是接着写一个个的案件,然后余罪出马逐个击破吗?那就太无聊了,莫不如就此罢了。

  偷牛案首先上来收尾,一号人物李宏观,因为到处包养妇女,精神上不太正常,顺着这些妇女,线索逐渐清晰,偷牛案顺利告破。余罪在全省刑侦研讨会上,讲解案情,算是正大光明的露了个脸。最后这个案件是武小磊杀人在逃案,于情于理,把这个案件放在最后,倒也是增加了几分教育意义,可模式读者们早已明了,反正是要最终顺利拿下的,只是在过程上曲曲折折而已,阅读乐趣逐渐在下降。

  按说余罪和林宇婧是男女朋友关系,我以为在这本里,应该会有所后话,可林宇婧又是消失了一整本,反倒是安嘉璐和余罪总眉来眼去的,多不好。女贼楚慧婕又出来了,改邪归正,帮助余罪办案,他俩的水平凑到一起,那更是游刃有余了。对于主人公余罪的感情部分,实在是过于混乱。

  幸好这五本都是在微信读书上看的电子版,不花钱,这要是纸质书,可就不合适了。

  如果常书欣还要写下去的话,我当然还得继续看,群众基础毕竟已经建立起来了,这就不容易,另外还有电视剧顶着,毕竟这是件很挣钱的事儿。可是,目前的固有模式必须要破一下了,这故事不能这么一个一个的接着来,有种小时候看《猫和老鼠》的架势,结果人人皆知,好人一定赢,并且赢得很彻底,坏人一定很傻,最后被绳之以法。

  这种感觉肯定是极具代表性的,很多人一定也这么觉得,但如果故事继续,也依然还会有很多人继续接着读。看完五本,现在我明白了,这本书的性情,就是余罪的性情,看着惹人烦,但又让人无可奈何,还得跟着他继续走起,这就是常书欣的高明之处。

  《余罪5》读后感(六):乡村的侦探

  余罪还是在小小的乡村来的快活自在,没有任何压力,没有人管。自己还想犯点错误,好让领导将自己调离这个荒郊的乡村。

  自然,生为警察还是要为百姓服务的。真是犯了案件,且犯在余罪手中,那就要大霉了。这不,乡村丢了牛,别看丢牛是小,那也是百姓的全家资产,也是好几万的资产。几头牛离奇的丢失,那就等于把百姓的性命都会丢掉。

  这个案件,余罪经过认真的思索后,竟然神奇的准确判断出再次前来偷牛的时间。老百姓还真不相信,只是那天偷牛人还真的出现了。其破案手法,让众人神奇,连上级询问时,也当个法宝藏在心中,不愿透露。直至在案件交流分析会上,阐阐而谈,令众人佩服。

  别看,余罪平时吊儿郎当的,看起来时刻象个混混,这是因为其曾经卧底,在拘留所里和混混合住了一个多月,成了混混大王。但干起事来,极度的认真负责。尤其是遇到大案,那可高兴了,感觉是在跟高手对决,那是种很爽的感觉。拖拉数年、跨省市的的偷牛大案就是在他的手中告破。沉积在身边的陈案,也没难得住他。

  他不是普通的侦破,他是用心在侦破。这不,发现他的身边还有部《心理学》图书,连研究犯罪心理学的专家都不得不佩服他的侦破手段。高,实在是高!当余罪将嫌疑犯短暂释放,让其回家看望父母,去坟前祭拜祖先,让领导惊诧不已,坐立不安,时刻担心嫌疑犯逃跑。现实确是嫌疑犯在祭拜完祖先后,自觉来到派出所投案。余罪看人,看心,真是看到家了!

  工作上风风火火,日常生活中余罪混的也不赖,这不有那么多的女孩喜欢上他。有刚毅的女警、有沉默的女法医、有漂亮的出入境工作者、也有高手的女贼。看似普通的男生,拥有出色的能力,自然值得别人喜爱,不仅仅是女生的喜欢,还有其周围的一帮男孩伙伴,甚至是他的敌人。那,他的同行会喜欢么?

  事业上的太成功,只因是个另类,自然不能被上级赏识,这才被发配在边远的小乡村当所长,或许,这也是种遗憾。

  《余罪5》读后感(七):世间哪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余罪4》的偷牛案正看得津津有味的时候,发现,这本书的最后竟然不是结局,差评!等啊等,等了好久,终于等到了《余罪5》出现,刚一上市,便迫不及待地买来翻开。余罪对我来说,已不是一个简单的故事的主人公,更像是认识了很久的老朋友,我看着他一路从青涩走向成熟,从愣头青变成了可以独挡一面的警察,从警校的混混学员,变成了羊头崖派出所所长,余罪对我的意义,大于《余罪》本身。

  其实在上一部的时候,整个案子已经快接近尾声了,余罪带领的那群人历尽艰辛但也算是误打误撞地,揪出了大部分的作案人员,不过这个案子的头目,却还没有抓到,余罪,又是余罪,总是余罪,在最后关头,抓到了最关键的人物,解决一大堆麻烦和问题。有时候真的不知道,他的这种好运气,究竟取于什么。坚持?勇敢?不按常理出牌?还是聪明?

  从《余罪1》开始,已经追到第五本了,有时候,不免会有一种被套路的感觉,作为故事的主人公,主角光环是一直存在的,不过刚开始,没有那么地明显,慢慢地有一些固化的模式就突显出来了,比如,在小说里,但凡是戏份稍微多一点的女性,都喜欢余罪,尽管他长的不帅,却总能够讨她们欢心。再比如,让所有人都焦头烂额的案子,却老是让余罪攻破了,这种说故事的方法,时间久了,多少会让人有些审美疲劳,可是不妨碍,《余罪》依然是好看的,喜欢,总有喜欢的道理。

  “偷牛案”办得漂漂亮亮的,经历了很多波折,终于把终极大boss绳之以法,但是对于余罪来说,生活好像并没有发生太大的改变,还是那个混吃混喝的小所长,还试图带领羊头崖乡的人民走向发财致富之路,并从中小赚一笔,他流里流气的模样,始终是文章最独特的地方,也是最真实的地方。

  结束了那个大案子,余罪又变得无所事事,可是作为光芒万丈的男主角,谁能允许资源被这样浪费呢。在狗少的鼓动下,他又开始进入了警察的角色,想要公破十几年前的旧案。不过这个案子一点也不复杂,不离奇,但是在茫茫人海中寻找逃了这么多年的罪犯,无异于大海捞针,更为艰难地是,在法理和情理之间,做为警察的他们,究竟该如何去选择?

  小说中的武小磊,因为一时冲动杀了人,那时他还未满十八岁,在朋友的帮助下仓惶逃走,不见踪影,留下年过半百的父母,为他的过失还了半辈子的债,很多人看到这会很气愤,很想赶快把他绳之以法,但诡异的是,杀人犯的父母和受害人的父母出乎意料地感情还不错,尤其的受害人的女儿还是在老两口的帮助下上了大学,顺利地成长。当那群警察看到两位老人每天辛辛苦苦地为自己的儿子赚钱,为他赎罪时,心里都十分不忍,觉得如果就这样下去,好像也没什么不好,非要在原本已经很不幸的家庭身上,在强硬地揭下那块伤疤,斩断他们唯一的希望,是很残忍的一件事。

  老实说,在看到文章的后半段,我也很纠结很纠结,一方面觉得犯罪嫌疑人罪有应得,另一方面又同情他们年迈的父母,心情随着剧情上下起伏。可是余罪就是余罪,他在这件事上从不犹豫,从不妥协,坚定地认为自己是对的,哪怕所有人都不支持。罪犯就像已经埋入身体的一根刺,如果它没有那么痛了,谁也不想将它鲜血淋漓地拨开,太刺眼了,可是不动它,它终究会越埋越深,潜入你的皮肤里,总有一天,会痛地深入骨髓。事实证明,余罪又是正确的,他抓捕了罪犯,可是罪犯没有恨他,罪犯的父母也没有特别恨他,他们的生活似乎并没有因为儿子进了监狱就变得更糟一点,所有的一切,看上去,可能是目前大家所能想到的,最为圆满的结局。

  我一直在想,余罪为什么总是能够成功呢,可能与其他人的思想不一样的是,他把他们当真正当作人吧,能感受他们的感受,能体会他们的痛苦、绝望、不被人理解的快乐,和在生活边缘挣扎的艰难。

  哪有什么两全其美的解决方法,警察和犯罪,终究是对立的,在两个极端矛盾的中间,能做到一点点地平衡,让两边都能得到相对的完美的结局,也算是一直非常难得地本领吧。

  《余罪5》读后感(八):血太热

  《余罪》是2016年现象级的一部小说,很多人说是因为张一山主演的同名电视剧大火引起的,其实早在电视剧火之前,小说已经非常流行了,央视也在几年前就因为这部小说专门采访过作者常书欣。

  《余罪》的火还是因为小说本身,本来作为刑侦类小说就已经有广泛的读者基础,但《余罪》与其他同类别小说相比,有着非比寻常的真实性,真实得就像你在现场一样。这好像说的是废话,好多刑侦小说都很真实,有些就根据真实案例写的,有些作者本身就是公安系统的,甚至亲身参加过案件的侦破工作。但《余罪》还远超过它们,有点夸张地说,这本小说除了写刑侦本身外,还很“啰嗦”地记述了好像与案情无关但与人性有关的其他很多事情。

  《余罪5》在这一方面做得更“过分”了,一个人杀了地痞流氓,被家里了掩盖了二十年,除了“故意杀人”之外,还有“包庇罪”啊,但整本书读下来,不是跌宕起伏的情节让人欲罢不能,而是掩藏在故事后面的各种情感因素让人唏嘘不已,甚至快潸然泪下,最后把武小磊送进了监狱,好像不是大快人心,余罪他们见到罪犯父母反而尴尬不已,余罪、袁亮、李逸风三人去监狱看武小磊,不是叫人家好好改造早日出来,而是“羡慕”对方房子买对了老婆孩子也有啦出来就是富二代,特别是余罪,竟然让武小磊在里面横一点,即便做不了牢头,也要把牢头巴结好。

  的确是一部不一样的刑侦小说,《余罪5》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那部著名的侦探动画《名侦探柯南》,在那里面,很多凶手杀人都是有原因的,甚至都值得同情的,但《余罪5》比《名侦探柯南》更进一步的是,这种情感叙述得更充分和有基础得多,就像这个世界一样,人是很复杂的,人做一件坏事或错事是有原因或偶尔的,其实他绝大部分时间还是个不错的好人,你说怎么来评判?有人说瑕不掩瑜,功过七三开;也有人说,一百节铁环的狗链,坏了一节连狗也拴不住了。

  这样看来,《余罪5》就不是简单是一本刑侦小说了。

  文/ashley

  书评原创,转载刊用请豆邮联系~

  《余罪5》读后感(九):情,不能为罪恶买单

  你有没有因为一个案件的审判,被告人被判死刑或者十几年不但没有感到罪有应得的大快人心,甚至为之扼腕叹息,深深感到法律的不公,甚至怀疑法律是否侧重偏向了那一边的坏人或是当权者?我会。

  当我看到贫苦农民被政府强强拆而四处投诉无果,无家可归后满怀一颗对当地当权者不作为的愤恨之情炸掉了政府的办公大楼后被判死刑时,我会同情他,甚至似乎可以理解他,宽容他。换位思考一下,若是遭受这雷轰境遇的自己,多番上访仍旧因大石压死蟹而只能忍气吞声,吃下这口哑巴亏,或许自己也难免做出极端行为吧。当当权者不再站在正义这边,力量弱小而又对这个世界不抱希望的人也选择反动或许也是他最后唯一能做的事了。虽然激进不可取,但似乎也得到不少人的同情和宽恕。

  就好比一个常年受丈夫虐待的妻子,丈夫因为挑衅外人而意外被杀,她从而从这个看不到尽头的苦海得以解脱,尽管她再嫉恶如仇,也会觉得自己的丈夫死有余辜,而杀害自己丈夫的凶手反过来会显得无辜。何其无辜,受其侮辱,被他打骂,一个防御不当对方死了,他死了一了百了,留下一堆恐惧悔恨和法律制裁给别人,那个人也实在无辜。

  但同情也仅限于同情,若因为个人心中道德的判断而产生怜悯进而网开一面,那法律也就失去了强制力,每个人评判是非的参照点不一样,由于教育,境遇等等不同,所做的判断也大相径庭。有人是纯粹道义的,做出的判断也稍微理性有依据;而有些人单纯的个人判断,那些判断好坏的标准是五花八门的,毕竟一个再坏的人也可能做过别人眼中视为好事的事,而再好的一个人也可能做过错事;还有一种人判断是非好坏的方式直接是亲亲相护,有钱使得磨推鬼。若法律的审判不再依照法律条文查证、宣判,而以人情定夺,真是细思极恐。

  我们的同情是我们每个人受学校,家庭教育和在社会生存时所选择的结果,大多数是针对弱小群体被欺压而做出极端反抗发出的一种怜悯,杀人凶手杀的明明是我们眼中的恶人,总不能等到他犯下滔天大罪,无辜者受害才被制裁,这时候是否太迟了?可是,我们生活在一个法治的社会,野蛮粗暴的人治时代已经过去了,在这个最好也是最坏的时代,我们都有自由生存的权利,没有人可以剥夺。于道德一面而言,他是个蛮横无理的恶人,但相对法律而言,他并没有触犯法律,我们没有权利剥夺他人生命。无能的政府官员让人深感绝望,可是法律会给予最大限度的公平审判,极端的暴力手段压制不了这一风气,而恐怖份子式的轰炸砍杀,伤害的大多是无辜的市民,你可以杀掉一个两个不作为的官员,可世界那么大,还有后来者啊!而你的一番行为,赔上了自己的宝贵性命,彻底改变了自己的生命轨迹,甚至连家人、亲戚、好友的一生都随着影响,噩梦一旦开始,醒时也是惊醒。

  这世界有太多可恨之人,太多不公之事,若每个人解决事情的方式都是拳脚兵器,那我们不是又回到打打杀杀的野蛮时期?文明在倒退,小打会演变成大战,战争啊!多么可怕的字眼,叙利亚人恐惧的双眼是因为目睹战争带来的尸横遍野;巴勒斯坦因为战争,国民流离失所....生杀屡夺,这已不是一个文明社会的主流,国际崇尚和平,人与人之间更应该需要和平,和平靠什么维持?靠大家知法守法。法律有它的评判标准,收起我们的情网,每个人都要为自己因各种原由犯下的错而买单。法网下,犯人才能得到心的救赎。

  《余罪5》读后感(十):说透关于警察的“精神” ——读《余罪5》

  文/岸晓风

  设想一个场景,多年以后,有人问我:你对那部关于警察的小说印象最深?你最喜欢哪部警匪类小说?我想我的答案已经想好了,恐怕以后也不会变化。

  那就是《余罪》系列。

  从第一部到第五部,每部一出来,我基本都是通宵阅读的节奏。这种阅读体验恐怕也只有当年读金庸、古龙有这样的劲头了。

  第五部主要是讲了两个案子。一个是接着第四部的“牛魔王”案,一个则是武小磊。前一个案子带给我们的仍然是缜密的思维和酣畅淋漓的阅读快感,后一个则带给我们更多关于人性的思考。

  其次是作者在潜移默化中讲透了关于警察的精神。看得出来,作者是非常欣赏余罪的,也花大力气来刻画余罪这个人物。但是这并不是作者的全部野心。作者要做的就是传输作者的价值观,那就什么是警察精神。警察的心中都有一种“清洁”的精神。这种清洁的精神,是狭义、热血、扶危、济困、惩恶、扬善等等优秀品质的综合,这种精神总是蛰伏在每个人心里不知名的地方,在时局危难的时候、在命悬一线的时候,这种精神就会出现,会主导着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让他干出不可思议的事情,于是,这个世界就有了英雄。而这种精神在警察心里,从来没有消失过。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