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恍惚的人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恍惚的人的读后感10篇

2017-12-12 21:4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恍惚的人的读后感10篇

  《恍惚的人》是一本由[日] 有吉佐和子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8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恍惚的人》读后感(一):直面老龄化的困惑

  最近读过的最好的一本书,没有之一。

  这本小说的主题一个现代社会比较普遍的问题,城市老龄化。也许不少在老龄化问题严重的城市的人已经有所感受:现在我们身边的老人越来越多了。公车上、地铁上、大街上,老人的数量和比例正在逐年增加。这个问题看似和现在年轻的我们毫无关系,但是实际上从文中“延长线”这个词语的视角来看,每个人都无法回避老龄化的问题。

  和战前的日本不同,战后日本更多的妇女走上了社会,开始从事着自己的工作,女主人公昭子就是这样一位现代职业妇女。由于丈夫并没有在家务上帮助昭子,因此相比一般的家庭主妇昭子更忙碌一些。正当她将走入人生半百的年纪之时,摊上了婆婆去世和公公变痴呆的大事,这让她不可避免地直面老龄化问题,在丈夫的不管不顾下,她只能全盘接过照顾老人的重任,也使得她更加日夜操劳,晚上睡不好觉。更为严重的是,昭子开始意识到了一个显而易见但通常都会忽略的问题:生老病死,人总会衰老。对于衰老和变成和她公公一样的痴呆的恐惧,让她对人生的晚年感到了焦虑。然而在文中中盘,公公患上急性肺炎濒临死亡,在昭子的悉心照料下公公竟然奇迹般活了过来,这让昭子重新燃起了全力让公公生存下去的决心和信念,在这种思想的支持下,她做到了自己能做到的所有事情,一直坚持到了公公生命终点

  相比昭子的坚持不懈努力,她的丈夫信利则是一个相对冷漠的人。在家庭的角色中,信利既没有照顾自己的爸爸(一方面由于爸爸忘记了信利),也没有正面支持照顾爸爸的昭子,经常都睡得若无其事,仿佛家中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怕麻烦、回避责任是文中他给我最深的印象。虽然他也和昭子一样,开始意识到了自己对未来的老年人生的恐惧,但或许是他并没怎么照顾爸爸的原因,他对于老年生活的认识并没有像妻子昭子那样深刻,也没有像她那样决定从现在做起进行规划和努力,而是更多地思索“观念性”、“哲学性”的问题。这更多是出于对自身未来的担心。

  信利和昭子不同的行为在文中一开始组成他们家庭的主要矛盾,昭子心中有怨气,不但对公公,也对丈夫。但是在急性肺炎之后,昭子消除了迷惘,决心一人之力延长公公的生命。比较可悲的是,正因为如此,家庭的矛盾立刻减少。但是如果说信利的行为更容易从自私自利和怕麻烦的角度进行理解的话,那昭子努力要将公公的生命延续下去解释起来就比较困难。或许是出于作为媳妇的封建上的义务,或者是道德上的责任,又或许是仅仅一根筋地做下去,文中并没有详细解释,但是相比自己的丈夫或者自己的儿子,昭子是一个在面对老龄化问题上值得推崇的典型。

  除了面对老龄化问题的困惑之外,小说还牵涉到了人的生死和衰老这个终极问题。文中昭子就感到了困惑:人取得了种种成功,繁衍后代,而最终却要落得精神病的结果,人究竟是为了什么活下去。人一出生就面临着死亡,只不过有时候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有时候意识到了而已。就像文中的儿子敏,那对研究生夫妻,他们尽管看到了老人的现状,但是也未曾像信利和昭子那样感到了危机感。客观上来看,人到了这个世界上就是为了生存繁衍的使命而来,和其他动物一样。但是因为人有了独立和复杂的思想,在生活面前懂得如何去享受快乐,也会在死亡和衰老面前有恐惧和担忧。作者并没有给出自己对于人生的看法和答案,只是为了写而继续写下去,某种程度上和人生一样,为了活而活。

  《恍惚的人》读后感(二):返老还童

  在奶奶成为了可爱的恍惚的人后,从图书馆的书架上再次拿起了这本书。父亲兄弟姐妹都已年过花甲,照顾鲐背之年的奶奶时的力不从心和恐惧,其实不再年轻的我也是可以感同身受的。面对恍惚的老人们,惊醒衰老已经在我们人生的延长线上严阵以待。科学文明为人类延长了生命,可生命的质量不见得同时得到提高。

  和书中昭子一起感悟到的是:照看恍惚的老人,需要的不仅仅是耐心,牺牲精神,最好能有成就感作为支撑和激励。当老人出于信任满足而冲你微笑的时候,油然而生的成就感或许可以成为唯一正能量的支持。让自己的视线跟随他们,努力倾听,也许可以不期而会他们世界里的美好之物。

  同立花家一样,我们也算是见证奇迹的一家人。“只有人类能无限超越人类”,生命是值得敬畏的。那些年迈体衰且恍惚的可爱的人们,一定都有着即使给别人添麻烦也要活下去的信念。所以无论如何都希望可爱的奶奶得以在我们的陪伴下笑容满面

  喜欢《恍惚的人》这个书名,也喜欢作者淡雅清理的文笔。沉重的氛围中不失恰到好处幽默。是一部看后激发思考的好作品。每个人都在朝着人生的延长线上生长着,没有只长寿而不衰老的人。祈祷等我变得恍惚的那天,依然记得对照顾我的陌生人报以微笑。

  《恍惚的人》读后感(三):恍惚的人

  第一次阅读关于老龄化的书,也因此开始正视老龄化的问题。

  本文以昭子的视角描述这个看似离奇又合乎常理的老人问题。其中出场的很多人,包括各个年龄层,反映了社会上对老龄人的不同态度

  敏(准备高考的孩子,茂利孙子):可以完成一些简单的照顾工作,不想过多关心。从父母爷爷的繁琐的照顾生活,说出了“爸妈你们千万不要活这么久”,到最后茂业去世后,他对昭子说“如果能让他再活久一点就好了”

  信利(公司副科长,五十多岁,茂利儿子):以工作为重心,并经常以工作为由,晚上不照顾茂利。茂利不认得信利。当茂利开始痴呆的时候,已经做好了去世的心理准备,他认为妻子可以照顾好他,能让他平安地度过最后的整个老年即可。

  光子(五十多,居远地,茂利女儿):并不想照顾茂利,觉得他活到现在已经没有遗憾,已经把他当成是离世之人。某次茂利病危,光子赶来给他送终,不料茂利痊愈,“光子一个劲的抱怨浪费了一张火车票“

  昭子(五十岁,上班族,茂利媳妇):只有她一个人一直在照顾茂利,虽然中间也有苦有累,曾经也想着让他快点死去,但是当他真的病危之时,又十分的慌张,当时只有想要把他救活的想法。当她慢慢习惯照顾茂利的生活之后,他就有了一种必须要让他活下去,直到安乐死的想法。

  照顾老人真的是一件很繁琐很痛苦的事情,毕竟小孩是可爱的(茂利老去的同时也是回归小孩的样子,文中多次提到了茂利和敏的对比)在衰老面前,老人也变得笨拙、愚蠢起来。昭子的一直坚持,不断地了解老人的情况,最后也使得茂利能够安乐地度过最后的一段时光

  作者说过”即便我年迈体衰,但是我仍然想要活下去,即便会给别人添麻烦,我仍然想要活下去。“或许这就是本文想要传达的核心价值吧。

  在茂利死去的时候,她头脑清晰,有条理地利索地办好所有的程序,等到吊客散去,”就在那一刻,昭子的眼泪夺眶而出,良久,她才意识到自己哭了。她紧紧抱着鸟笼,仿如雕塑一般,一直呆坐在那里“

  当有一天我们老了,头发白了

  手脚不再灵便,思维不再敏捷

  谁会心疼我们脸上衰老的皱纹

  现在的我还年小,没有太大的感觉,但是就像敏说的那样,还是要让他一直活下去吧,虽然自己很怕去照顾老人,但是还是要心存善意,心存感激地让他们活下去,毕竟他们已经为家庭和社会付出了大半生了,家庭和社会也必须要为他们负责。或许这样,自己才能够踏实地过生活吧。

  《恍惚的人》读后感(四):我们是否也有恍惚的一天?

  《恍惚的人》是一部反映老龄化问题的作品。虽然作品本身是虚构的,但是立意却是真实的。作者有吉佐和子在创作时,基本没有用到什么华丽的文笔或是精巧的结构,而是采用了最为朴实的写法,将故事娓娓道来。书一开始,就从立花一家突遭变故讲起:年迈的婆婆突然辞世,夫妻俩还未从震惊中回过神,却惊觉公公茂造已经罹患老年痴呆,神志不清,认不得亲生儿女,智力急剧衰退……从此,这个普通工薪阶层家庭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作者平实的笔触下却不乏生动的描写,将许多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描摹出来,让人颇有身临其境之感:照顾长者起居的艰辛;老年痴呆患者的“怪异”行为和令人困扰的举动;上班族女性家庭事业无法兼顾的无奈;以及目睹家人老去,意识到自己也终有这一天时的彷徨……可以说,本作虽非真正意义上的纪实类作品,但书中营造的强烈真实感,足以让读者感同身受。

  在阅读的过程中,对老龄化问题的思考也一直伴随着我。本书成书于1972年,正是日本社会迈入老龄化进程的时点。作者在那时便写下本作,足见其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洞察和直面问题的勇气。也难怪本书面世时能够热销,因为书中描写的种种引起了多数日本人的共鸣吧。而这本书如今在中国出版,也算恰逢其时,因为中国社会也已经开始了老龄化进程。众所周知,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很大程度上是日本的翻版,只是两者有着几十年的时差。日本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已经达到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7%的标准,而中国则要到上世纪末达到。当日本已经享受了战后团块时代的“人口红利”带来的高速经济增长,并进入人口负担期时,中国还在“人口红利期”之中。只是这样的日子也已经到头了,中国的老龄化进程比起日本,只有更快,这主要是拜独生子女政策所赐。另外,由于养老压力的巨大,生活成本的提高,少子化趋势也会日益明显。日本社会遇到的,中国社会也一样会遇到,而且由于国民财富水平还较低,出现“未富先老”的可能性极大。并不乐观的前景更需要我们未雨绸缪为此,日本的经验实在是值得借鉴的。

  其实,对于这类论调,我们平时也听过不少。只是空洞的社会报告即使有详尽的数字统计,仍然给人遥不可及之感。但是,通过文学作品的描述,我们却能以一种最直观的方式来感受老龄化给普通人所带来的影响。这种令人感同身受的力量,是文学所独有的。看过本书,即使你对老龄化社会的前景依旧不甚了了,但也会不得不思考这样的问题:终有一天,我也会变老,这是无法改变的。到那个时候,我该如何自处?如果我也成了书中“恍惚的人”那样,那对自己他人,又是多大的困扰?有人也许会抱定书中那对小夫妻的想法“一定要在变成那样之前先死了才好”,其实我一开始也如此想。只是,人的思想并非一成不变。几十年后,是否还能坚持这一想法?毕竟有些事说起来容易,可真要做起来却千难万难。求生的本能也许会让你抱持侥幸的心理,毕竟不是人人都会得老年痴呆。可等到出现症状,恐怕自身已经难以采取措施了。何况,就算你可以下定决心,但如果身边的人如父母有此不幸,又该如何?你是否有权决定他人的生死呢?这个情景离我们的距离,也许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遥远……

  总之,这是一本好书,值得读读。虽然它不能帮你得出解决问题的具体答案,但至少可以让你做好心理准备,不至于真正在现实中遇到问题时,手足无措

  本文刊于2012年5月《中国图书评论》

  《恍惚的人》读后感(五):如果有一天

  日本的女作家总是有着不寻常的嗅觉,她们能在生活精准地提炼出一类人群,描绘他们的生活,最终让读者在心灵上有所触动。诸如青山七惠讲述飞特族的《一个人的好天气》,中岛玳子表现败犬族的《汉方小说》,金原瞳诉说“非主流”女性的《裂舌》等,都有着读到的切入点,包含着让人难以忘怀的情愫。当然有吉佐和子的作品《恍惚的人》也不例外。

  小说讲述了立花家的婆婆突然辞世,公公茂造又患上了老年痴呆症,儿子信利几乎无动于衷,孙子敏忙于学业,媳妇昭子扛起了照顾与自己关系不睦的公公的责任。故事虽然是围绕着丽花一家而展开,但作家还是把主要的视角集中在了媳妇昭子的身上。小说巧妙地通过对立花一家生活的叙述,传达出了自己对于很多社会问题,尤其是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思索。

  平心而论,整个故事在情节上并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可每当我觉得乏味的时候却又有一种力量让我无法释卷,我把它理解为小说的一种内涵。作家用心地设计了很多介乎于合理与不合理之间的元素,如果读者一直试图把这些元素揣度清楚,那么就会在作家的引导下一步步把故事读完。

  茂造心智上的不正常到底是开始于婆婆死前还是死后?公公茂造与媳妇昭子一直以来关系紧张,可为什么却是昭子不遗余力地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茂造?茂造的亲生儿子、女儿在老人身患重病的时候为什么却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冷漠?对于老人的赡养到底是一种责任感的使然还是社会道德以及法律的约束?

  作者并不去把这些问题说透,读者更多地需要顺着小说的情节自己去思索,而这种朦胧感反而可以激发出人的阅读兴趣,达到了作者和读者在思维上的交流和互动。就像昭子夫妇在照顾茂造的时候反复思考自己到了晚年的光景一般,我们在阅读的时候能想到的东西就更加多样了。

  与日本相同,中国社会也在迅速地老龄化,而且因为“计划生育”的政策原因,我国老龄化的趋势应该比日本更加明显。早在很多年前就有人预想到了今后独生子女将要面临赡养四个甚至八个老人的局面,而在养老保险、医疗保障等方面都不健全的中国,新生代的中国人面对的必将是极大的困境,同时别忘了,这些孩子可能还是“房奴”。

  记得有一部日本电影,讲旧时很多日本老人在自己濒死之际自己走进荒山中自生自灭。这是生产力落后时期人类的无奈之举,在现如今的社会中自然不会出现。可是无论在《恍惚的人》这本小说中抑或是参照我们自己的生活,果真遇到茂造这样的老人,你难免会产生放任不管的想法。

  我以为有这样的想法是人之常情且并不可耻,就像书中的老人也不希望因为自己而拖累家人一般。面对人口老龄化以及它所带来的问题,社会上给予的关注还是太少。社会道德约束着年轻人,但是却没有法律保护他们。随着医学的发达,通过一些特殊的方法可以维持人的生命,但是这保存下来的生命已经失去了作为“自然人”的一些特点。但是面对这样的困境时,人们并没有第二条路可以选择。

  爱并不是需要长相厮守,不然也不会有庄周那句:“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亲情是一种羁绊,有时候这种羁绊太重了反而形成了一种拖累。可也绝对没有人敢站出来为诸如“安乐死”之类的事物摇旗呐喊,所以面对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人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令人敬佩的是,有吉佐和子早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就关注了人口老龄化这个问题,她通过小说表现出了这个问题,通过对书中人物的刻画诸如了自己的很多思考,通过情节的设置把这个沉重的题材写的温柔又不失力道,只是她给不了人们答案。反正总有一天我们会老去,从思考这个问题,到面对这个问题,再到成为这个问题本身,也就是匆匆数十年而已。

  《恍惚的人》读后感(六):交流一下关于老人的问题~

  刚看完此书,印象还有一点,本书主要就是讲述身为媳妇的昭子一路照顾丈夫爸爸的历程,文字表达清晰易懂,又生动,让人看得颇为舒服。反映了日本老龄化的问题,现在我们中国也有这个问题了,很多家庭都会有一位身体患病的老人需要照顾。看了这本书,我觉得非常之切合实际!

  可是,看完了此书我还是不知道应该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如果自己遇到昭子这样的情况的话,感觉到真的很糟糕。抛开感情,这样患病的老人,似乎真的是一个拖累,另到一个家庭发生很多麻烦。但好像又不能不理,真的很矛盾啊~在这个问题上,希望各位看到的朋友,多发表意见交流一下。

  看完这本书后,虽然好像没有找到确实的答案,但是自己会不知不觉间更加关爱老人,确实是一本不错的书。

  《恍惚的人》读后感(七):且行且珍惜

  茂造无疑是痴呆老人中幸福的。患病后儿媳竟然能够像对待自己的小孩一样给他擦身子换尿布。昭子随有过怨言但最终处理好了工作和照顾茂造的冲突,并且竟然觉得得心应手生活也快乐了许多。

  茂造第一次发生意外被认为可能要死去但又坚强地活过来的时候,鼻子一酸,觉得虽然茂造因为没意识经常大小便失禁或者是没人注意到的时候独自一人出门害人担心,这些都让人伤透脑筋,甚至有时候会在半夜会被吵醒导致第二天的精神及其不佳,但茂造在的时候会让人更加安心,至少他还活着。

  昭子觉得茂造是因为平时没有爱好才会得了这种病,于是更加注重自己对爱好的培养,比如说养了小植物,从家里搬到公司再从公司搬到家里。比如鼓励信利一起写写字看看书,防止到了年老的时候会像茂造那样。

  敏说担心自己爸妈会有老的一天,但爷爷去世的时候敏也希望返老还童的爷爷能多活一阵子,即使他真的给自己的妈妈添了不少麻烦,但他至少是这个家中的一员,有他在,大家庭才会真正的完整。

  相比于九十高龄还健健康康读书看报去老年活动中心的老人,茂造是不幸的。但相比于那些生了病被子女嫌弃的老人,茂造确实最幸福的,生病后不认识儿子却只认得之前一直被嫌弃的儿媳,儿媳竟也不计前嫌像对待自己的小孩一样照顾他。

  是啊,如今各种各样的老人都有,各种各样的子女也都有。作为子女,不让老人孤单,不让老人无助,时刻的陪伴也许是最重要的。而对于即将老去的我们,独立、上进、拥有爱好,也许会让我们看起来更年轻些。

  不管怎样,人生就这么一次,不管对自己,对亲人,对朋友,都应该多一些真诚与爱,才会收获离去时的平静。且行且珍惜!

  《恍惚的人》读后感(八):《恍惚的人》谈恍惚,话社会

  生老病死是每个人必走的一条道路。但是,如何面对那些垂暮之年的老人呢?这的确是我们每个人,乃至社会值得探讨的永恒话题。我们人人都将老去;我们人人身边都有着老人。他们曾经也是那么得年轻富有朝气;他们曾经也是那么得强壮支撑起家庭的支柱;他们曾经也是那么陪伴着身边的老人;他们曾经也是同样地思考过如此的话题。面对这一老年人群,我们是否也该深刻地思索下他们那些老年人的问题呢?

  日本女作家有吉佐和子便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在,在这样的期待下为我们带来了 《恍惚的人》一书。在书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再普通的工薪家庭生活写照。也许,这也许更是其他有老人家庭中的生活缩影。婆婆的离逝,公公的恍惚,家庭的重担,社会老人化的反应----让昭子一家人彻底打乱了原本平静的生活。这是一个无奈的话题,但是它却是一个真实的生活片段;这是一个当今社会不可避免的趋势,但是它却已经向我们世人敲响了警示的钟。面对家中的老人,面对社会的老龄化,我们又该何去何从呢?凭借着女作家的心思细腻,她用那最细致的笔画刻画着我们都无法逃避的话题;凭借着女作家的深刻用意,她用她那细致入微的观察展示给我们都需要面对的社会问题。正如书中所述“终有一天,我们也会老去。当有一天我们老了,头发白了,手脚不再灵便,思维不再敏捷,谁会心疼我们脸上衰老的皱纹?“。恍惚的背后有着深刻的话语;恍惚的背后有着我们需要探讨的意义。在这些再平淡无奇的文字之下,我们可以看到并发现一个已经需要引起社会重视的问题:那就是面对这人口老龄化的社会,我们又该如何妥善处置?

  书中的故事发生在日本,但是书中的问题同样存在着世界各地。其实,读着这本书,我们是不是更有着一种揪心的痛。因为,书虽是小说,却已经深刻入微地揭示给我们现实生活中残酷。书中虚构的故事,其实就是我们身边某处发生的真实刻画。对于人口老龄化这个话题,我们其实早就在身边的媒体报章中看到相关的数据统计,新闻报道。官方的文字之下只是更多的专业术语与总结陈词。在此书中,我们却可以随着作者的笔尖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那真实的一面,那感触人心的一面。也许,你此时已经在为着家中的“恍惚的人”而忙碌不已。那么,读着这本书时候,你会更加感受的心灵的震撼与共鸣。也许,你只是以旁观者的角度看着别的“恍惚的人”而叹息。那么,读着这本书的时候,你会联想到是否自己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去处理。无论恍惚的人将会是自己,亦或是身边的家人。我们究竟该如何坦然地面对,我们究竟该如何地何去何从呢?

  我们对于国家宣传的“老有所终“并不陌生。面对“恍惚的人”,我们是否更应该为之而深思这个已然升级为社会的话题呢?花屋百日红,人有衰老时。已入晚年的老人也有其人生的快乐;已近中年的家人也有其珍爱老人的义务;已迈入稳定发展的社会也有其为老龄化问题解决的责任。面对这个不可回避的话题,我们是否应该通过这本书的启发而先知先觉呢?希望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但是,这个黄昏依然可以那么得美好。在老人的问题上,我们需要做的是给予他们一个快乐生活的晚年;在老人的问题上,我们需要做的是给予他们一个同样值得尊重的晚年。引导老人可以发挥自己的余热去做有兴趣的事情;引导老人可以交朋会友;引导老人走出衰老的阴影去面对灿烂的世界;引导老人可以去游山玩水,畅游人生。相信,这样的晚年不会让人恍惚;相信,这样的晚年过的会相当的充实;相信,这样的晚年也是你我以后所期待的归属;相信,这样的晚年也是你我,乃至社会需要努力营造的完美空间。

  《恍惚的人》读后感(九):《恍惚的人》:不管多少岁,你都可以看看

  2011-07-15 12:00

  日本小说家有吉佐和子的小说《恍惚的人》,1972年出版,曾经在日本引起轰动,并影响了日本在进入老龄化社会后初期的政策。这本书1979年作为内参在中国大陆出版过,当时影响很小。今年南海出版社再次出版这本书,网上的推广也不是很给力,所以也没有形成相应的热潮。但是,不论是已经进入老年社会的日本,还是正在进入老年社会的中国,这本书都是非常值得关注的好书。

  《恍惚的人》主要内容是写一个老年痴呆症的男人给儿子、儿媳、孙子、女儿造成的影响,其中特别着力写的是儿媳对患了老年痴呆症的公公的态度。昭子和公公从前关系不好,但患了老年痴呆症的公公不认识儿子、女儿,反倒认识儿媳昭子。昭子不仅是传统的日本妇女,还是新派的职业女性,她对公公的态度中,既有传统女性的责任感,也有现代女性希望解放自我实现自我的自我意识,但最终还是责任感占了上风。

  如果这本书只是描写一位女性如何面对患了老年痴呆症的公公,顶多也就是日本版的“刘慧芳”。《恍惚的人》的不同之处在于,她虽然主要以昭子的视角看待老年人的问题,但更多引向的是对自身的追问。昭子、丈夫及身边的每一个人,都会因为茂造的病想到自己有一天也会这样,会忍不住发出“不要”的叹息。但毫无疑问,这种“不要”只能是想想而已,人都是懦弱的,一旦老年真的到来,也很难真的如年少或壮年的时候说的那样“不要”。

  昭子多少算是特例,一般的女人或者更多是昭子的邻居的那样粗线条地活着。他们既不会深入思考关于衰老的哲学命题,也不会将他人和自我的衰老引向对生命、社会的感喟,他们只是接受生活所给予的一切,并把一切当做理所当然的东西。这些理所当然的东西中,既有他们对已经衰老的人的轻视、嫌恶、厌弃,也有对自己有一天也要接受同样命运的事实的不加深究。这种不加深究的生活态度,或者是古典亚洲人活下去的重要生活哲学,但与已经有了自我意识的现代亚洲人多少有些格格不入。

  衰老这样的东西,就像《恍惚的人》中所说,像是一路必然到达的路,只要你往前走,它就在前边等着你。昭子的丈夫和儿子那柔弱的“不要”,乃至昭子的“不要”,都只是一种自我保护性的抗拒姿态,实际上大家都知道这于事无补。《恍惚的人》难得地没有向日本唯美派文学作品的倾向靠拢,既没有提出让老人们提前死去的想法,也没有通过昭子来暗示这一做法的可能性,而昭子丈夫的沉默暧昧的“不要”或者有这样的成分,但并没有深入探讨其可能性,没有将他向日本的自杀传统去引导。虽然,随着社会进入老龄化社会,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阶层可能自我选择不同的应对衰老的手段,自杀或者会是一种,但过分美化老人的自杀,无疑是对原始野蛮时代对老人的遗弃的变相的支持、赞美。

  日本的养老问题早就进入全社会的视野,并从制度层面得到一些保障。即便如此,亚洲传统的赡养方式、孝道传统与现代社会人对自我生活质量的强调仍会产生持续的冲突。中国社会正在进入老龄化社会,因为中国社会缺少响应的经济、文化稳定有序发展的阶段,社会的急剧变化使中国在赡养、孝道方面与现代社会生活方式、价值体系产生的冲突比日本要强烈得多。去年湖北某地出现老人集体自杀的现象,正是传统伦理道德体系全面崩溃,同时现代社会伦理道德体系及社会保障体系尚没有建立的过渡阶段所出现的问题之一。他们应该不是第一批因为衰老而自杀的中国老人,也不会是最后一批。

  从传媒上看,中国社会对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有所警觉,但始终缺乏足够的诚意去关注、解决,乃至实际上采用的是一种明知不可仍在逃避的鸵鸟政策。这一点从媒体对老龄化社会、衰老、老年人的相关报道中所反映出来的姿态,就能看得出来。从文学作品到媒体、公众,中国的老龄社会需要从观念更新到姿态、方法、制度,全面审视、应对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恍惚的人》曾经在日本老龄化社会到来之际发生了巨大的社会的影响,或者,只有中国自己的《恍惚的人》出现之后,引起全社会深层次的反思,才会真正迎来中国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开始。

  在衰老这样的问题上,上帝是公平的。不管你现在对这些问题关心与否,不管你是否觉得自己身边的老人就是自己的明天,时间不紧不慢地向前,别急,也别想逃避,每个人都会老的。你也会,一定会。

  原文地址:http://www.51gongyi.org/space.php?uid=36&do=blog&id=4258

  《恍惚的人》读后感(十):所有将老未老或者觉得自己活不到那么老的人都应该看看。

  从叙事技巧和小说结构上来说,这本书没有什么奇异之处。有吉佐和子用一个女作家细腻的口吻,老老实实地单线性讲述了从女主角昭子的婆婆去世那天开始发生的故事,一直写到鳏夫公公也去世为止。语言平实,细节写实,絮絮叨叨又清淡如水,通篇都是讲一个中年人怎么过日子,操持丧事的细节,照顾痴呆老人,工作和生活。居然也能让人手不释卷地一直看下去。

  可就是这么一本并无跌宕(甚至也谈不上有多大的故事性)的小书,看得人心惊肉跳。因为它谈到了世界上最让人不愉快却又无法逃避的人生话题之一:衰老、死亡,还有在这条黄昏步道上迎面冲撞而来的病弱、痛苦、沉重的负担,以及当时应该还没有被大众广为认知的阿兹海摩综合症。

  如果是青山七惠的粉丝,或者只爱《蛇舌》这类激烈又茫然的残酷青春情怀,或者只能接受吉本芭娜娜的温柔治愈,那么这本书对于这类读者来说可能实在是很没劲的。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的日本社会,昭和年代的中年妇女,在繁重的家务和走上社会工作之间庸碌劳作(却又还没有被大男子主义严重的夫权社会认可),但是社会经济和医疗的逐渐发达又让一个老龄化社会渐渐形成——这么说吧,四十年前(今年恰好是本书初次发行四十周年,不多也不少)的日本社会,跟眼下我所处的社会居然有让人心惊的相似。少子化、老龄化、高度资本主义化、女性主义化……

  而有吉佐和子在书中毫不避讳地写出了一个事实:久病床前无孝子。正如死者的家属大多为琐事所累(操办丧事)而甚至留不出力气为死者进行长久哀悼的恸哭,以及五十岁的儿子目视着八十多岁的痴呆老父亲,心惊胆战地发现那正是自己不久之后可能会成为的形态,因而产生“老了之后绝不和年轻人一起吃饭”“如果妻子死在我之前那我就自杀”的念头,那种绝望和不安,是只有中年人才能深刻体会的。年轻的时候我们也害怕死和老,不过青春如鸟儿扑棱翅膀的心总能及时地自我修复和安慰,在青春勃发的第二天找到新的乐子,但是那些人生几乎已经定型、可以一眼眺望到未来之路的中年人,他们只能坐困愁城,继续在扶老携幼的日常生活中麻木下去。这真是不可解的生之困惑。

  而阿兹海摩综合症也是本书很有前瞻性的一个切入口。就在几年之前,我们也只是简单地把这一类老人(失忆、健忘、行为偏激古怪)称为“老年痴呆”。残酷点说吧,一家子但凡摊上这么一个老人,就等于多了一个极大的负担。精力的虚耗和空洞的疲累是毫不留情的,再温情的人都会有累到不行的哀叹,这也是书中许多人直白的心声:“幸好妈妈没活到那么大年纪。”“为什么死的不是(老年痴呆的)公公,而是健康有活力的婆婆呢?”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本书真是残酷得可怕。

  幸好总还是有温情在的。许多时候我们应对人生的办法就是没有办法,继续干活,继续受累,继续坚持——存在的意义什么,有时候真不能多想。从这个角度,有吉佐和子写出了一个很真实的女主角:并不是那么善良温柔的媳妇,可是踏踏实实承担了照顾家庭和老人的重责;并不是没有眼前一片漆黑的时刻,可也还是很好地完成了自己的责任;几乎没有啰嗦的空想,有的只是顺流而行的生活。

  就算你是一个漂亮时髦到可以当街拍明星的老奶奶,是一个被孙子爱戴的奇特又牛逼的爷爷,大部分时间,“老”是一个毫不有趣的话题。假如你不在59岁的最后一天死去,那么你必将成为花甲老人。如果你不可避免要老,那么为了让自己有所准备还是……保重身体,爱护爸妈长辈,再来就是好好多赚点钱吧。

  这本书小孩子是绝对不会喜欢的,嗯。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