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李逵日记之聚义厅》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李逵日记之聚义厅》经典读后感10篇

2022-03-20 11:14:3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李逵日记之聚义厅》经典读后感10篇

  《李逵日记之聚义厅》是一本由仓土著作,中国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3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李逵日记之聚义厅》读后感(一):玩转官场的圣经

  如果说大师的作品,是能让人在平凡的文字读出深刻的内涵,那鬼才仓土的《李逵日记》,便是在嬉笑怒骂的文章中,让人学会一项混迹官场的本领,从这一点来看,《李逵日记》更像是一本工具书,一本屌丝逆袭、玩转官场的圣经还要再加上羊皮卷。

  水浒在我的眼中是江湖,在仓土的眼中却是官场,虽然一样是大块吃肉,大碗喝酒,但是在仓土的眼中,水泊梁山上却少了一份义气,多了一份算计,108条好汉之间没有肝胆彼此相照,多的只是两肋插你几刀。

  这里的梁山泊,以宋江,晁盖为首,表面上一团和气,彼此兄弟,识英雄重英雄,背后却互相诟病,相互算计,这里就和那野生的大自然一般,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没两把刷子,不是成为斗争的炮灰,就是成为他人前进的踏脚石。

  这里的李逵,也已经不是水泊梁山中的那一个浑人,更不是那个外表粗犷,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胸无半点墨,脑中一根筋,只会成天里嚷嚷着“砍了那个鸟人”的莽撞汉子,这里的李逵,心思缜密,步步为营,腹黑的心,厚黑的头脑,他懂的在看到矮脚虎生出宋江模样的黑小子时,沉默不语;也懂的在母老虎顾大嫂的面前讨巧卖乖,争取好感;更加懂的在宋江和晁盖之间中庸为人,既讨好宋江,又不得罪晁盖。

  书中的李逵在梁山泊这个大染缸、大官场之中的表现绝不是如同一块未经锻造的生铁一般,生猛刚硬,不撞南墙誓不回头,反而更像是一块精钢,刚中带柔,柔中有刚,任你四面八方来风,我自太极圆润周旋。

  书中的李逵深悉官场为人处世之道,对领导、同事、下属都有准确的认识,面对突如其来的事件,能把准脉,下好药,该精明时精明,该卖萌时卖萌,这里是官场,也是战场,要胆大,更要心细;要能大碗喝酒,也要能小口品茶。这里是官场,也是新手的坟场,俗话说:一如官场深似海,稍有不慎,便一失足成千古恨。

  梁山泊,忠义堂,108名好汉,108只狐狸,个个都是老手,酣醉之下仍能心细如针,满口胡言却能阐述说不明,道不清的至理。这里不是过家家,更没有你侬我侬,这里的水极深,路极黑,每天都要提着脑袋留着心做人。李逵,一介莽夫,是如何在这趟浑水中,摸爬滚打,翻转腾挪,最终成为梁山泊上厅级干部的呢?仓土给我们做了最细致,最幽默,也最权威的解释。

  读《李逵日记》,不该在昏黄的灯光之下,僵坐在书桌之前,手捧着书卷默读,准确的读法应该是手中握着一支笔,桌上平铺一个笔记本,要有清晰的大脑,敏锐的思维,读一章,思一章,记一章的笔记。官场文化,也是柏杨老师笔下的“酱缸文化”,向来权谋胜于操守,黑暗多于光明,而《李逵日记》却可算是这个“酱缸文化”中生出来是一粒无心之果,仓土利用一个接一个短小精悍、笑料百出的段子,为全天下有志进入官场的抱负之士撰写了一部攻略,一部带你玩转官场的攻略。

  《李逵日记之聚义厅》读后感(二):黑厮的智慧

  在你的眼中,李逵或许是一个只知道杀人放火赌钱喝酒的莽夫?如果你还是这样认为,你就大大的out了。因为李逵进了官场,早已不是昔日的江州黑厮了。

  身处梁山小官场,李逵看清自我,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是一个“大愚若愚”的人。虽然比不上“大智若愚”的朱武,也不及“大智若智”的吴用,但是比“大愚若智”的鲁智深高的可不是一个档次。鲁莽只是自己的一种装饰。 虽然李逵、武松与鲁智深被称为梁山三大猛人,但是李逵一直觉得与鲁智深齐名简直是对他的侮辱。因为在李逵的眼里,他们完全是三个等级的人。武松做事想了再做,自己做了再想,鲁智深那厮做了都不想。虽然都比较鲁莽,但是自己实在,鲁智深就是蠢。

  官场上总是少不了派系斗争,梁山上也是一样。宋江和晁盖总是为了“小孩儿像爸爸还是像妈妈”这样鸡毛蒜皮的小事吵得死去活来。两家都得罪不起,只好喝酒装醉,喝多了还总结出了男人酒场上的三大尴尬:自己喝醉了缠着兄弟老婆,老婆喝醉了缠着自己兄弟,兄弟老婆喝醉了缠着自己。在酒海的历练中还发现了男人的长相也会影响女人的酒量。因为和自己喝酒时,女人个个都是女中豪杰,揎拳捋袖,千杯不醉,时不时还来两句他妈的;如果换成武松,那旁边的女人抿两口就脸色绯红,直喊头疼,甚至步履踉跄,东倒西歪,真TM邪了门了。

  在李逵的眼里,领导就喜欢装逼。其实他们本来就喜欢装逼。宋江将逃跑当做是诱敌深入,天天晚上爬房梁;公孙胜穿着道袍人模狗样,其实一肚子男盗女娼,每次喝醉了都盯着扈三娘胸前看,眼珠子都能瞪出来;晁盖逛窑子不给钱,还说自己叫宋江;最可气的就是吴用,没事的时候喜欢拿把破扇子站在山头上看前程,连个举人都考不上还天天说自己是天纵奇才,就连嫖个妓吧,每次都要讲半个小时的三从四德,忠义节操,完事后还嫌你叫声不够高,真是个衣冠禽兽。

  在李逵看来,官场上就两种人,一种是禽兽,一种是衣冠禽兽。尽管李逵觉得自己这两种都不是。

  ……

  但凡翻开这本书,读上几句,定会忍俊不禁,看到精彩处更是狂笑不止。笑过后还会有茅塞顿开、确实如此之感,突然觉得李逵你哪里是梁山好汉啊,你丫就是我朝的公务员嘛。

  《李逵日记之聚义厅》读后感(三):莫言客评《李逵日记》:梁山“官场”的世态炎凉

  五大三粗的李逵写日记,实在有些让人贻笑大方。

  奇怪的是如今的读者,居然会对李逵所记的日记如此感兴趣——网上说,《李逵日记之聚义厅》刚一发布,人气点击量一日之内便飞飚到20万,2个月内超越500万点击量。随后在猫扑被转载,一个多月点击超过一千多万……

  在近年“写书的越来越多,读书的越来越少”的阅读萧条期出现这样的阅读热,这倒是罕见的现象。想搞明白引起这一阅读热的作品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书,我向出版此书的“纸磨坊”索书,公司老总刘水晶说,《李逵日记》系列的第三本正在付印阶段。但他传来了此书的电子版。

  看了十多页,便被《李逵日记》深深吸引——十多页就能抓住读者,除作品饱满的故事元素外,批判现实主义的“讽刺”艺术技巧更是给人一种贴近“梁山”生活,贴近真实梁山“官场”的感觉,一开篇便让人咀嚼出了梁山官场那种与中国历史同样渊远流长的世态炎凉。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李逵日记》似乎是想告诉世人:指导官场的不是情感,而是权力和利益。官场本无情,大家玩儿的都是虚情假义。

  《李逵日记》的开篇是从“晁天王病了”说起的。

  晁天王是梁山的一把手,是权力的象征——“权力是一个人或许多人的行为使另一个人或其他许多人的行为发生改变的一种关系”。于是,这种“关系”也改变着梁山“官场”所有人对晁天王的态度:他中箭后,“众兄弟不分白天黑夜,一窝蜂往山上跑,门槛都被踏破了,人都排到三关外”。但后来听说他中的是毒箭,性命危机,有可能告别第一把交椅时,“立马就没人影了。”只两句话三个细节,便开门见山地把梁山“官场”的世态炎凉凸显了出来。

  过去,我们只知道梁山人都是重情重义的好汉,但《李逵日记》却揭示:即使在张口闭口都大讲忠义的梁山,封官进爵、金钱利益照样成了无底的大海,淹死了梁山官员的人格、良心和情义。

  《李逵日记》通过晁天王病情的不断好转和恶化,把形形色色的梁山“官场”人的本来面目不断暴露出来——开初,大家都绞尽脑汁,掏空肚肠地表示“心意”,在这种难以预料效果的“表示”中,大家彼此心照不宣,互相攀比较劲:王矮虎弄了条金色大鲤鱼,曹正假公济私,杀梁山公家的猪熬制猪脑汤送去给晁天王解毒,解珍捅马蜂窝弄到一灌蜂蜜,时迁不顾寒冷,跳进河里捞了两只王八,李逵花五十两银子淘换了颗千年老人参……

  这种“表示”有些像下赌注,梁山的官员们都以期“表”得够分量,“表”到点子上,今后好产生良好的“投资效应”。 但实际上,这些官员并非真想孝敬梁山的一把手,他们一边千方百计地给晁天王行贿送礼,一边担心“礼刚送上,人没了”。连老实憨直的李逵都“发现一个规律:病的越重,看望的人越多的,那生病的肯定是领导亲戚。病的越重,看望的人越少的,那生病的肯定是领导自己。”李逵发现的“规律”在梁山官员们身上得到了很好的诠释:解珍以为晁天王会一命呜呼,压根没准备礼品;只要听说晁天王又昏过去了,前去送礼的王矮虎立马就会把他那条金色大鲤鱼提回去;一向仗义的黑哥李逵也埋怨,“人要人品,赌要赌品,病也要有病品,晁天王一点病品都不讲,一会昏过去,一会醒过来,把众兄弟耍得团团转,山上山下来回跑……”

  接下来,《李逵日记》笔锋一转,用蒙太奇的手法通过三个山寨女头领对自己的“领导”的态度变化突出表现梁山官场的人情冷暖:晁天王病情好转时,三个女人争先恐后地赶往聚义厅,挤不进晁天王身边,便“曲线”拍马屁:扈三娘坐在炕沿上,拉着晁夫人左手,不停摩挲,姐姐长姐姐短的安慰着;顾大嫂拉着晁夫人右手,一边叹气一边垂泪,说本来就不赞成天王亲自带兵,没想到会有此劫,幸好老天保佑,没有大碍;孙二娘去晚了,没抢到手,站在一边生闷气……

  晁天王死后,“扈三娘拍拍屁股说孩子要喂奶,溜了;顾大嫂把鼻涕一擦,说老不死的要吃药,闪了;孙二娘说有要紧事要办,火急火燎的走了,偌大的庭院,刚刚还吵吵嚷嚷,转眼之间冷冷清清。”

  晁天王下葬时,三个女头领居然说“跟晁天王一向不对付,没啥感情,拒绝哭丧,宋大哥再三做工作,三人还是不肯……”但三个女人都不约而同地对宋江“曲线拍马屁”:扈三娘拉着宋老爹左手,不停摩挲,夸他有福气,孙二娘这次跑的快,拉着宋老爹右手,夸他身体硬朗,顾大嫂跑慢了,没抢到手,站旁边直翻白眼……

  其他官员在无法达到预期的“投资效应”时,也纷纷原形毕露。正如一作家所说,“亲近的、亲切的、亲密的,一个接一个地疏远、疏隔、疏离了。而且,越是亲近亲切亲密的,就越发地疏远疏隔疏离。”晁天王刚咽气,当初一听说晁天王醒来就提刀杀猪熬猪脑汤的曹正马上抢先给宋江熬鲜猪脑汤,还对“匆匆赶来的众兄弟,斜着眼睛,一脸鄙视”。王矮虎拎着那条金色大鲤鱼就往回走。时迁一边嚎一边把自己送的那两只王八悄悄捞出来藏在袖边,边拍边嚎:我的天王啊,你不能死啊。汤隆去聚义厅摘下十字牌砸烂,扯起风箱点起火,要造新匾,结果,杨志已经扛来“忠义堂”的大匾挂了上去。还说,家里准备了三块大匾,晁天王死了,就挂“忠义堂”,宋大哥死,就挂“聚义厅”,为应付突发情况,他还预备了一块“军师万岁”的匾……

  几个情节,将官场人的见风使舵和虚伪无情刻画得淋漓尽致。

  《李逵日记》中还有一个传神之笔说的是条狗的故事:晁天王家养的那条名叫大黄的狗相中了张清家的母狗小花,可惜小花看上了刘唐家的二黑,一直想跟晁天王结个狗亲家的张清找刘唐一谈,刘唐二话没说就把二黑宰了。这刘唐本是晁天王的死党,以前见了宋大哥头都懒得抬一下,但晁天王刚死,他就大义凛然地说:谁反对宋大哥坐头把交椅,我就跟谁急!

  奉承无疑是一种面对面的索取,奉承者十有八九有求于被奉承者,至少也是一种“有尝投资”。过多的甜言蜜语犹如高利贷,听得愈多,信的愈切,持续的时间愈久,愈要求付出昂贵的代价。

  这些细节告诉人们:满嘴忠义的梁山官员照样是“当官不发财,请我都不来”的主。他们照样免不了“领导的表情就是我们的心情,领导的嗜好就是我们的爱好”的俗套。

  也许,《李逵日记》这部具有诙谐讽刺的现实主义特色的谴责小说不能被许多《水浒》迷所接受,也许有人会认为此书描写梁山的世态炎凉是在给重情重义的英雄好汉抹黑。

  《李逵日记》的作者仓土如此“曝光”梁山官员阴暗的私生活,是他在历史中考察到了什么真凭实据还是与他生活背景有什么联系,我们不得而知,但他的作品中却讲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古今中外的官场不仅世态炎凉,其血雨腥风更是普通百姓难以想象:古代的杨广、李世民、朱棣、雍正为了权力和利益杀兄弑父;我国的导师斯大林清党干掉了跟他浴血奋战的70%的军长、60%的师长、50%的团长,领导十月革命的29名中央委员他毙掉15人,71名中央委员处决得只剩19人……

  所以,你就别以为梁山官场那些好汉们不至于如此绝情寡义了。

  《李逵日记之聚义厅》读后感(四):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作者系实力作家 王念清

  梁山无疑也是一个江湖,社会上那些江湖风气江湖潜规则这里都有,也许某种程度上比社会上还要厉害。一切都因为108将的成分复杂,思想文化截然不同。

  108将来自五湖四海,但是绝对不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的。一部分人是以阮氏三兄弟为代表的,他们出身草根,铤而走险杀人越货,梁山是他们的安乐窝,是他们的天堂。一部分人是以卢俊义为代表的,他们或身居官职,或富甲一方,他们的梁山之路,严格意义上讲是被诱骗上来的。相对而言,林冲是个例外,出身高官,“不合得罪了高太尉”,充军发配,家破人亡,属于被逼上梁山,实属无奈。从出身来划分,基本是两大阵营,即高富帅和矮穷丑,一方是暂居水泊以等招安,一方是安于现状及时行乐。这样的两大阵营无论是思想文化还是道德水准,泾渭分明势同水火。

  梁山又是几个山头合并而成,梁山是老大,梁山系的将领是正宗的,根红苗正,说话可以口无遮拦,其他山头的强龙难压地头蛇,多少有一些人在屋檐下之感。尽管为了平衡各山头关系,其他山头的可能官职不小,但是终究难成心腹,宋江最为倚重的是花荣,在他面前可以放肆的只有李逵。

  梁山还有一个特殊情况,先王伦,再晁盖,至宋江已经是三度易主,王氏梁山尚未形成气候,几个遗老遗少除林冲之外不值得一提。晁盖经营梁山时间虽说不长,但正是在晁盖时期梁山初步形成一定规模有了一定影响。宋江的招安理念和晁盖截然不同,自然形成两派,时间长了矛盾加剧,梁山后势难以估量,所幸晁盖中箭身亡,没有造成内部火并的格局。晁盖虽然死了,但是他必究曾为山寨之主,和他一起上山以及跟随他时间较长的将领,与后来者之间自然也有着鸿沟,成为一种不安定因素。

  凡此种种,构成了梁山的江湖。

  应该说,宋江是有心胸的,包容了这许许多多的利己和异己分子,宋江也是有手腕的,平衡了方方面面的关系,把这形形色色的人等紧密团结在自己的周围,按着自己的想法,做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从一个角度来说,那些非嫡系将领也是明智的,知道自己不是宋三郎对手,甘拜下风。

  表面的和谐下面,涌动着江湖暗流。

  揭开江湖黑幕的合适人选,只有李逵。

  在108将之中,李逵由于在宋江坐牢之时“护驾”有功,尤其在劫法场时舍命相救,宋江自然把李逵纳入心腹行列,这个地位只有花荣堪可一比。较之花荣出身官宦之家,李逵出身贫寒,目不识丁,平生以喝酒喝杀人为两大快事,出于生存的需要,李逵不得不研究那些江湖规则,江湖黑幕就此揭开。

  这就是《李逵日记》的作者高明之处。吴用等人是不会写出这样的日记的,对江湖规则他们司空见惯,习以为常,只有李逵,也只有李逵,才会有那么多触目惊心的惊人发现。如何向上爬?如何巩固自己的位置?如何讨好上级?如何敛财?如何断案?……

  掀开皇帝华丽新装的,是一个纯真的孩子。

  在梁山,李逵就是那个孩子。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