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康熙大帝(共四册)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康熙大帝(共四册)的读后感10篇

2022-03-13 12:45:2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康熙大帝(共四册)的读后感10篇

  《康熙大帝(共四册)》是一本由二月河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6.00元,页数:201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康熙大帝(共四册)》读后感(一):杂烩

  买了kindle之后,下了一堆书,其中就包括这本康熙大帝。当时下载的时候不知道是小说,以为是人物传记。既然二月河的名字隐约有点耳熟,猜测可能这本书写的就像《明朝那些事儿》的风格。

  果然第一部少年康熙,看起来是非常轻松的,就跟看《鹿鼎记》前半段的感觉似的。自古英雄出少年。可能也是因为,一个拉里邋遢的糟老头子,即使再是个英雄,也让人提不起兴趣来吧!由此可见,怕老的不只是少女。

  看第四部的时候穿插着看了另外一本书,吴思的《潜规则》。这本读史笔记,虽然笔法和《明朝》一样很轻松,但是传达的东西过分黑暗沉重了。不是作者的问题,而是他讨论的话题的原因。世界就是这样的,你知道越多,你就越像孤儿(这是哪里的话来着的?)。所以,才要难得糊涂。

  又说远了。

  说这本书的时候,又提到那本书,是因为我意外地感受到了相辅相成的效果。当时看《潜规则》的时候,有些东西并未细想;可是在看《康熙》的时候,潜规则里讲的东西冷不丁地从脑子里冒出来,站在字里行间对我偷笑:“瞧瞧,我说的对吧?”

  是的,毕竟九子夺嫡的时候,康熙已经是二十四个皇子他爸了,已经深谙御臣为君之术了。而冷眼瞧去,尽是些官场权谋。这两本书合在一起,有点像当初看《明朝》时一样,又有点醍醐灌顶的感觉。

  轻松活泼而又剖析历史的《明朝》把我的世界从黑白变成了彩色,而《康熙》第四部和《潜规则》,则把所有的色彩全部都搅在一起,再也分不清谁是谁了。

  记得两年前,看到一个故事。孔子有个学生很孝顺。有次他可能做错点什么事情了,他父亲火了就拿着鞭子狠狠地揍他。他不敢惹父亲生气,乖乖站在那里,忍痛接受父亲的惩罚。他父亲也是下手没轻重,差点把他打死了。后来,孔子知道这件事了,不但不表扬他孝顺,还把他批评了一顿,说你这样自以为孝顺,其实是大不孝。我当时觉得孔子就是脑子就有病,非得绕来绕去的,把人都绕晕了好显得自己有多高深莫测。现在觉得,其实道理很简单,所谓“小受大走”。这个世界不是方的,不应该走极端。所以,“中庸之道”是很有道理的。

  方苞初见康熙之时,有过一番评论。说那些所谓直臣,自以为自己多么清高,不惜一己之命为些没什么了不得的事就冒着惹恼天子的风险直言上谏,其实尽是些“沽名钓誉”之徒。他们尽想的其实并不是如何发挥自己的才干安邦定国,而只是自己的名声。为了这名声,他们自己丢了命,还让君主搭上不纳谏之名。

  刚巧晚上听书,听《明朝》,刚好讲永乐靖难那一段。朱棣花了三四年功夫,终于达成所愿。很多人为气节英勇赴死,当年明月对他们表达了大大的赞赏,而对盛庸、平安等曾经为保卫国家忠心耿耿的大将们最终投降表示了遗憾。我想,这并不遗憾。不管是哪一方,都是好样的。那个听说朱棣篡位依然决然自杀的臣子百姓们,一个个都是好样的。可是,盛庸他们若都这么死了,也真的可惜了。这些有用之才若是留下性命,将来或许还能为百姓做点有用的事情。我还是挺舍不得他们死的。毕竟,在朱允文还是主的时候,他们绝无二心从不叛主;毕竟,朱棣再是“逆子”,好歹也是朱元璋的儿子。这毕竟不同于满洲入关之初,或是日本侵华。

  唉,今晚时间不多,想简单写两句。结果一写,脑子和手都刹不住车了。想到哪写到哪,乱七八糟的。以后若是有时间有心情来改,再说吧!

  《康熙大帝(共四册)》读后感(二):隐藏在《康熙大帝》中的《红楼梦》

  此段颇为精彩,读来想象其场景,令人喷饭。而甲戌本《红楼梦》第三回“金陵城起复贾雨村,荣国府收养林黛玉”中,脂砚斋有一眉批如此写道:

  而间接素材呢就不是那么明显了。甚至可能作者本人也对从《红楼梦》中取材没有注意,这也就是《红楼梦》对作者耳濡目染之功了。

  比较突出的例子除了前文所说魏东亭与曹寅的关系,便是史鉴梅性格的塑造。史鉴梅在现实中恐怕是没有人物原型的,但却是有其在《红楼梦》书中所对应的人物的,这个人正是史湘云。《红楼梦》中之女子,各有一种性格,谈及洒脱侠义,只史湘云一人当得。第五十七回写邢岫烟寄居贾府,与迎春同居,迎春木讷不知寄居之苦,邢岫烟为度日乃至当了棉衣,幸得宝钗之助,后来黛玉湘云二姝相问,宝钗见不好隐瞒她两个,遂将前因都告诉了她二人.黛玉的反应是说"兔死狐悲,物伤其类",不免感叹起来。而史湘云却动了气说:“等我问着二姐姐去! 我骂那起老婆子丫头一顿,给你们出气何如?"说着,便要走.宝钗忙一把拉住,笑道:“你又发疯了,还不给我坐着呢。”黛玉亦笑道:“你要是个男人,出去打一个报不平儿。你又充什么荆轲聂政,真真好笑。”湘云道:“既不叫我问他去,明儿也把他接到咱们苑里一处住去,岂不好?”此段刻画史湘云性格之好爽侠义,竟至以荆轲聂政作比,实是史湘云性格之绝佳写照。

  荆轲聂政何许人也,游侠也。而《康熙大帝》中之史鉴梅,正是江湖好汉史龙彪之义女,有胆有略,洒脱不羁,在鳌拜府中虽身陷敌营却能虚与委蛇而交通魏东亭,为剪除鳌拜立下大功,实在是女中丈夫。而最后与魏东亭成婚似乎也暗示了红楼梦的另一种结局,即贾宝玉除了薛宝钗和林黛玉的第三个选择,也就是史湘云。

  “对,罪不容诛!”康熙被这几句不凉不热的“求情话”激得越发按捺不住,一拍椅子站起来说道:“你们父子弄权,拿了朕的心腹侍卫,还敢说‘没有牵连’!”最终吴良辅被盛怒的康熙以廷杖处死。

  讷谟当夜离开了康熙,心头仍在突突乱跳。他手按腰刀在雨地里徘徊,一再追忆当时的情景:我拔腰刀时,康熙到底瞧见了没有呢?他欲在文华殿前行刺康熙,并未得到鳌拜首肯,实在是当时条件太好,灵机一动陡起的杀心,并未思及后果。

  《红楼梦》第二十五回,写宝玉和彩霞嬉闹,被贾环听见,贾环素日原恨宝玉,如今又见他和彩霞闹,心中越发按不下这口毒气。虽不敢明言,却每每暗中算计,只是不得下手,今见相离甚近,便要用热油烫瞎他的眼睛.因而故意装作失手,把那一盏油汪汪的蜡灯向宝玉脸上只一推.只听宝玉"嗳哟"了一声,满屋里众人都唬了一跳.连忙将地下的戳灯挪过来,又将里外间屋的灯拿了三四盏看时, 只见宝玉满脸满头都是油.王夫人又急又气,一面命人来替宝玉擦洗, 一面又骂贾环.凤姐三步两步的上炕去替宝玉收拾着,一面笑道:“老三还是这么慌脚鸡似的,我说你上不得高台盘.赵姨娘时常也该教导教导他。”一句话提醒了王夫人,那王夫人不骂贾环,便叫过赵姨娘来骂道:“养出这样黑心不知道理下流种子来,也不管管!几番几次我都不理论,你们得了意了,越发上来了!”

  贾环之害宝玉的写法,凤姐“劝解”王夫人之语,正合《康熙大帝》中讷谟之害康熙,苏嘛拉姑为吴良辅“求情”之笔法相同。

  《康熙大帝(共四册)》读后感(三):魏东亭与曹寅

  其一,康熙的保姆或者说魏东亭的母亲孙氏。此事有明文记载,《永宪录续编》载曹寅“母为圣祖保母”。《御书萱瑞堂记》康熙三十八年条下,写康熙于南巡途中又见孙氏,“色喜,且劳之曰,此吾家老人也。”

  两笔写康熙孙氏舐犊情深,动人心脾,无疑正是“此吾家老人”一句之扩写。

  其二,魏东亭之子。还是《康熙大帝》第三卷第二十六回魏东亭进京述职,魏东亭对康熙说“贱内史鉴梅,今年产下第二胎,已在折子里奏明了的……”康熙笑道:“朕答应给这孩子起个名儿,就叫——魏俯罢——横竖不久就要见面的。朕明年南巡,叫鉴梅给联糟两坛好鹅掌预备着侍候!”初读此节,颇以康熙所起之名为怪。后来方知,曹寅之(继)子,曹雪芹之(叔)父,其名正是曹頫(fu,俯音)。也就是二月河信手把雪芹之父的名字取了个谐音,安在了魏东亭之子身上。

  其三,魏东亭之职位。按书中所写,魏东亭出场职位为御前侍卫,后为粤闽滇浙海关总督,有密折专奏之权。不仅向康熙报告江南官场大事,且报告江南人物风情奇闻异事等等。而实际之曹寅,亦曾在奏折中说“臣自黄口充任犬马”,最迟十六岁已被选为侍卫,后任苏州织造、江宁织造,其职责除为宫廷采办所需丝织品外,便是向北京提供江南地区的各种情报,此事与魏东亭之职责相合。

  其四,魏东亭之破败。《康熙大帝》第三卷第四十七回中,康熙南巡即住在魏东亭府邸,康熙问孙氏,“阿姆,朕这次来住,恐怕要把你家花得河干海落了吧?”孙氏回答,“这是魏家祖上有德,奴才才挣来这个体面,别人家做梦还梦不到呢——倾了家也心甘情愿!”此句为谶语,暗伏日后魏东亭因亏空而坏事。而真实的历史中,曹寅家由于深受康熙宠爱,康熙六次南巡四次住在曹家。

  《康熙大帝(共四册)》读后感(四):风雨帝王路

  一、这本书的主题?

  二、作者的主要声明与论点?

  对于为人处事: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世,众必非之;辣椒红了值钱,人红了危险。万言万当,不如一默。

  关于佛教:佛在众生中,明心即是见佛。不眠亦无所思,静观月升星落;佛虽慈悲,还设了十八地狱。

  儒以修己为体,用于治人;道以修静为体,以柔为用;佛以定寂为体,以慈为用。从来处来,向去处去。

  关于名利:生当效忠,死当尽节;只可直中取,不可曲中求;利旁有倚刀,贪人还自戕。所以君子之于利,合于义则行之,背于义则舍之……

  三、这本书说的有道理吗?

  这本书中主要人物大都是正面的,作者可能是相信人之初,性本善的,没有大奸大恶的。同样的《大清相国》就是只有陈敬一个人是正义的,人物显得有些单薄。

  四、这本书与自己的关系?

  最欣赏的两个人是伍次友和魏东亭,淡泊名利,修身静体。栽松不难邀风,植花亦可赏月,有书即能忘忧,移樽且为去愁。

  实践清单:

  1、写《大清相国》读书笔记

  2、继续读《曾国藩》,比较这几本书的特点

  引文摘要:

  太极无始更无终,阴阳相济总相同。

  走即粘来粘即走,空是色来色是空!

  任他强敌多机变,焉能逃吾此圈中?

  郎似桃李花,妾似松柏树,桃李花易落,松柏常如故

  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南方人比北方人会吃,北方人比南方人会住

  退居泉林,浪迹天下,泛舟随水而去,舞鹤于升平之世。

  畜生是知足不知羞,人是知羞不知足,你怎么不知足也不知羞?

  世上最聋的是装聋者,最哑的是作哑者,最傻的是扮傻之人

  结甚么仇?造什么孽?害什么身家性命?侥你颠倒衣裳,此日自夸权在手。

  贪尽了利,占尽了名,丧尽了天理良心。看他横行道路,一朝也有雨淋头!

  周培公从容回奏,“但世人只读其文义,不解其精髓。敌我双方皆读此书,却有胜有败。知变则胜、守常则败,如此而己。

  绿水长流不改,青山大路回转,怕不能再见?再见时,岂有擦肩而过之理?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末利,休苦劳……神。似隙中驹、石中火、梦……梦中身。满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取天真。不如归去……唉……做个闲人。背一张琴,一……一壶酒,一……一溪云……”

  关汉卿的《黄钟尾》来,便吟道:

  〖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口,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我几般儿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

  着青袍 对青灯 读青史册 擎青龙堰月刀 六合充忠义之气

  生赤面 秉赤心 闪丹凤目 骑赤兔追风马 千古树儒将风标

  松高枝叶茂 鹤老羽毛新

  贫道居东倒西歪观,四处云游,成了南腔北调人

  你是岳飞,我就是岳飞之母;你是秦桧,我就是秦桧之母!这就是‘夫死从子’!你好生想想吧!

  火到猪头烂

  处小人难,处君子其实更难!当今万岁天赐之资,处起来难不难?

  你有你的千条计,我有我的老主意

  每天只能看四方天,看青砖地,看蚂蚁上树,看花开花落,看天阴天晴

  心有山川之险,胸有城府之严

  女要俏一身孝,男要俏一身皂

  皇上打骡子惊马,用心极善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英雄

  《康熙大帝(共四册)》读后感(五):一本好书

  五月风筝2008-10-20 10:24:59

  终于拜读完二月河先生的这整套书,感觉松了一口气。他写了十五年,我才看了十五天,实在惭愧。

  二月河先生的文化根基确实是深厚,对于诗词赋及易学都有很深的研究,所以文章内容非常丰厚,实在不是寻常作家所能抵及的境界。

  个人感觉《康熙大帝》是相当优秀的一部分,我非常喜欢。书中内容紧凑,情节过度明快,且基本符合史实。所以读来,即使作为历史知识的参考,都有不可磨灭的价值。但作为小说而言,则尚是过于紧了一点点——若是再稍微放开一些的去写,感觉效果会更好。会更加吸引人。

  纵观整套书,还是觉得下一部——《雍正王朝》会更好看一些。

  第一个撞到枪口的便是鳌拜。一个年轻小伙子去和一个事业有成的中年人,进行博弈,朦胧一看,用现在中年人的话说:我吃过的盐比你走过的路还多,结果理论上应该是不言而喻的。或者说是轻敌和高傲,又或者用比较迷信的说法,叫邪不胜正,鳌拜最终是倒了,倒在了他自己的控制范围内,被翻盘的感觉肯定是非常痛苦的,不过,也正是由于这段初期的政治经历磨练了玄烨。

  接来下的三藩和平台湾以及对付北方,个人认为,如果放在当时,成败是完全可以预测的,与鳌拜斗是把脑袋提在裤腰带上过日子,但是与三藩斗,则是把脑袋系在马车上,过了这两关,后面的,对康熙来说,只是用兵的延续。

  总体的感觉,在康熙的生涯中,马上得天下的能力胜过马上治天下。

  《康熙大帝(共四册)》读后感(七):遗憾中的希望

  先看来电视剧版的《康熙大帝》,而后在<向天再借五百年>的震撼中,又拾读了小说。刚开始不觉沉浸在大事件的震荡中,但是当心中的激荡过后。顿觉有些失落。感觉书中,多是有歌功颂德的味道。二月河先生,写的不够恢宏,不够立体。后人看康熙所处的那个时代(特别是现代人)。不仅是欣赏几件大事拼凑而成的流水席,更希望看到一个时代转折处,那起风口浪尖上,古人的思考与取舍。还有夹在在其中的满汉文化的交流和碰撞。文人武将江湖市民各俱魅力的展示,而不仅仅是大事前那简单的效忠表现(敌对的双方),和宫廷里的倾轧。对于人物思想浅薄的叙述,使小说给人一种好像是写,明君和他的女人们,和他的对手们,和他的手下们的故事。给读者的是中国宫廷斗学,谁是真正的历史正义。中国必将开创盛事的阿谀。但是那样一个时代真的如此的“单纯”吗?那些精英的思考在那里,境界在那里,无奈在那里,悲哀又在那里。大时代的洪流在昭示着什么。时代的潜流暗示着那些,清朝最终衰败的隐因在那里?中国走向失败的启示在那里?

  不知道是读者没有去深思,还是……。

  《康熙大帝(共四册)》读后感(八):关于二月河老师上的人物描写课

  二月河几乎是我见过的中国最会描述人物的作家之一,当然这并不妨碍他把故事说得同样精彩,年少初读时便想,这要是怎样的一颗心,才可以把那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明珠,一颗颗串起,串成一场传奇。

  三套书几年前就曾读过,当时胤禛同学尚不曾得到后宫片的追捧,远没有当今这般红火,但刻薄寡恩的形象便刻在心里,以至看到后来的步步惊心,觉无论故事如何,人物形象塑造颇有可取之处。然后中间隔了多年,又把康熙和雍正两套零零碎碎重读了遍,乾隆一套虽然字数上很占优势,终究印象不深。

  我是很久才百度得知所谓邬思道,伍次友甚至魏东亭,吴六一不过是先生顺景捏出来的人物,不过回味也是,其中几位往往一语中的,确实像历史的旁观者:

  关于描写这件事,先生偏爱书生,便是雍正这般的“冷面王”,也罩着一身儒雅的本,印象最深刻的竟是他那口“细白的牙”。

  摘抄了些许关于书生的描写,书生可以是这样的:

  lt;伍次友>

  没等皇甫保柱回答,伍次友又接着说:“皇甫将军,适才听你言谈好象是读过书的。我倒想问你一句,你懂得什么是国士?””

  皇甫保柱来不及回答,只见伍次友端起酒来,一饮而尽,然后“啪”地一声,将酒杯摔在舱板上。就在众人一愣神儿之际,他已奋身跃人了滔滔河水之中。

  是这样的:

  lt;周培公>

  “你,你,你这是血口喷人。我汪士荣乃陕西名士,自幼游学天下,从来是以诚待人,这‘欺人’二字从何谈起?!”

  “哈……好得很,你确实称得起‘名士’二字,你初学三秦,壮游三吴,足迹遍及南国,琴书携至天涯,精诗词,擅啸吟,会围棋,能双陆,潼关去西、武当向南,饮酒金陵,弹梁桑园,无论是通衢大都,抑或是云岭曹溪,何人不知你汪士荣的大名呢?”

  汪士荣心中一惊:“嗯?我与此人素不相识,他对我的经历怎么知道得这么清楚?看来今日我要在此出丑了。他想驳回周培公的话,可他刚才所言既没有丝毫的贬意,又无一句差错,想驳回去,又怎么开口呢?只好搭讪着说:“啊,岂敢,岂敢,周先生过奖了。不过我是什么样的人,似乎用不着你来评说,天下自有公论!”

  “对。平心而论,你也确实有过人之处。美风仪,善姿容,举手投足,莫不温文尔雅;玉容花貌而又顾盼自怜。身为男子而形若处女;出入军中却无粗野之举。每至一处,撩拨得一街两巷赞不绝口,少男寡女从者若流。嘿嘿,汪先生,除君之外天下谁能有此风流,有此艳遇呢?”

  汪士荣听出这话音的嘲讽意味了,但自己一向以貌比潘安而自得,又怎能不认这笔帐呢?他还没想好怎么说,周培公又开口了:

  “汪先生游说布道于南北各地,纵横捭阖于诸侯之间。长歌啸吟,挥酒论文;临危不乱,神气自定。谈锋一起,四座皆惊;提笔千言,顷刻而成。凭着你的机变之能,如簧之舌,往返奔波于广东、广西、福建、云南以至陕甘、西域之间。或策划于密室,或鼓噪于军前。造谣生事,挑拨离问,煽动叛乱,惹起事端,阴*险狡诈,坑蒙拐骗,八面玲珑,左右逢源。哼,这等心机,这等手段,普天之下能有第二个人吗?”

  “你,你……”

  “别着急汪先生,还有呢。你的德行,你的人品,与你那美若少女的容貌,更是差之千里,异若冰炭。你叛君王,欺父兄,背恩义,卖友朋,种种千奇百怪,人所不齿的行为,就是古往今来的元凶大恶也无法与你相比。怎么,还要我一一说出来吗?”

  汪士荣忽地站起身来,挥舞着手中玉萧,狂怒地尖叫着:“弟兄们,不要听他的胡言乱语!……”

  “哈……汪先生,没有你的胡作非为,哪有我的胡言乱语呢,我问你:吴三桂是你多年的旧主,你却背着他与尚之信勾连,为的是什么?傅宏烈与你有八拜之交,你口口声声尊他为兄长,却先借尚之信之手害他,又把他骗到吴世琮那里,使他惨遭杀害,这又是为什么?辅臣将军及其部下一向敬重你的才华智谋。用你的计策,信你的誓言,可你却一步步把他们推到了这荒漠之地,推到了这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绝境,如今又要他们信你那五万精兵的鬼话,这是对待朋友的信义和诚心吗?当你的父亲病重之时,你不在床前尽孝,却欺母、淫嫂,做出禽兽不如的丑事,以至气死结发妻子,惹出漫天的大火。似你这等寡廉鲜耻之徒,这样的孝心,这样的名士,真是旷古少有,天下第一!”

  汪士荣不跳了,也不叫了,他颓然跌坐在椅子上,一口浓痰,涌上喉头,憋得他喘不过气来,手中玉萧拄在地上,支撑着他那摇摇欲倒的躯体,可是周培公还是不依不饶地说着:

  “汪先生,就说你这形影不离的玉萧吧,它来自何人之手,你又为何至今视若性*命?假如你今日死了,我问你,你拿着它,又有何脸面去见你的父母兄嫂?是交还给嫂子呢,还是让你的父亲用它来责打你?天哪,天哪,连年的兵灾,已经使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了,为什么还要让汪士荣这样的衣冠禽兽活在人间呢?”

  周培公话未落音,汪士荣已经挣扎着站起身来,举起手中玉萧,“叭”地摔在地上。他踉跄几步,喷出一口鲜血,便倒地而亡了!

  是这样的:

  lt;高士奇>

  康熙笑得眼泪汪汪,指着高士奇道:“好,我来问你,如来是何许人?”

  “这不用问,如来是个女人。”

  “为什么?”

  “《金刚经》上说‘趺坐而坐’。如来不是女人,为什么丈夫坐了才敢坐呢?”

  康熙忍着笑又问道,“那——太上老君呢?”

  “女人!《道德经》上说‘吾所大患,以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不是女人,怎么会有身子了呢?”

  “照你这样说孔子也是女人了?”

  “当然。子曰‘沽之哉,吾待价而贾者也’——他如不是女流,怎么会‘待嫁’?”

  康熙纵声大笑,起身对明珠道:“这位高士奇真是个可人!你这奴才倒瞒得朕好紧,在府里这许久,却不荐入大内!”

  又或者,是这样的:

  lt;邬思道>

  胤祯默默地点了点头。邬思明却一笑说道:“文觉和尚的话不无道理。不过,据学生看,处小人难,处君子更难。当今万岁乃英明圣主,你们说和他相处难不难?”

  一句话引起了大家的兴趣。性*音和尚问道:“哟,先生这话说得可真玄乎,你干脆明说吧。”

  邬思明轻松地一笑:“好好好,我说,我说。在父子之间,处平庸的父子容易,处精明的父子就难;在手足之间,处孤寡兄弟容易,处众多的兄弟就难。咱们的万岁爷,一是精明过人,二是子弟众多,所以在他面前;想讨好是不容易的。你要是一点才华都不露,木木呆呆的,老人家用哪只眼睛瞧你呢?可你若是处处显摆,锋芒毕露,又必然会让老人家起疑心。这么多的兄弟,各有所长。这个会吟诗,那个能作画,这个会舞刀,那个会弄剑,都想在皇上面前露一手。你出尖儿了,就有人要掐你;不出尖儿,就有人会踩你。谁也不服谁,可谁也制服不了谁。你们说,这不比和小人相处更难吗?”

  一番话,说得两位和尚开怀大笑,纷纷夸赞邬思明。可是,胤祯却从邬先生的话中,听出了另一番意思。嗯,邬先生讲的,不是一般的君臣、父子、兄弟、手足的关系,他讲的话关系着国家命运,关系着将来谁坐江山的大事啊!他沉思着给邬思明斟上一杯酒,小声说:“请先生教我。”

  邬思明略一沉吟,郑重地说:“四爷,学生思忖了好多天了,只有八个字:不逐是逐,逐是不逐。”

  性音一听又急了:“哎呀呀,邬先生,您的话我怎么老听不懂啊。”

  邬思明调侃地一笑:“嘿……性音哪,你真不愧是位酒肉和尚,怎么连这句话都参不透呢?自古以来,都把争夺江山这件事,比做‘逐鹿中原’。逐,就是追赶,追逐的那个逐字。如今,皇上废了太子,又决意不立太子,这意思明摆着,老人家是放鹿于中原,让皇子们去追,去逐。这可就见学问了。有人会大喊大叫地去追逐,有人会围追堵截地设计谋,有的人呢,却红着眼睛在一边盯着,坐等别人把鹿赶到自己手里。其实,他们这样做全错了!”

  本来想再找点国士的例子,奈何实在晚了,只记得雍正本里作者借当时还是雍亲王的胤禛点评十三爷的句子,一直印象深刻:

  胤禛站在檐下,望着雪中愈去愈远的背景,半晌方喃喃说道:“天不能拘,地不能束,心之所至,言必随之,行必践之……我真羡慕十三弟。”

  序言兼论狭隘的民族主义

  最具有代表性的汉族中心主义论点即是认为蒙元与满清的统治史是中国的亡国史,对少数民族政权的积极意义进行全盘否定。这种论点的潜在逻辑即是只有汉族人才能是中国的统治者,任何非汉族政权均不具有合法性。但其实中国文化已绵延五千年,而汉族的出现却连两千年都不到,因此汉族文化只是中国文化之一部而非全部且是在中国文化发展的中晚期才出现的一种文化形态,而汉族出现后的中国文化亦不断处于变化之中。中国之概念,无论是在地理疆域上,还是政治结构、民族构成、社会现实上都不能在长时段内作出明确的界限与定义。

  可以说,中国文化属于一种文化复合体,其中至少应该包含汉族文化、满族文化、蒙古族文化、藏族文化、苗瑶文化、壮族文化、回族文化、纳西族文化等十数大类,消亡的民族文化类型尚不在此列,而他们都是中国文化的贡献者与有机组成。尽管各族的文化有显著的差别,但彼此之间的联系又远大于与外国文化的差异。中国文化中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互动也是非常活跃的,当然互动的形式不仅有和平的文化商业交流,也会包含非和平的战争掠夺,但归根结底,都脱不出中国文化内部交流的框架。

  狭隘地认为满清的统治史是中国的亡国史的极端民族主义分子,其否定的正是一种宽容的中国文化类型而代之以闭塞的汉族文化。这种否定暗含的是对边疆分裂的支持,对汉民族文化边界与政治边界的自我封闭,因为边疆的少数民族文化已经被他们排斥在了“中国文化”之外,尽管这只是他们短浅的目光无法迈出汉族中心主义的局限。每当论及在某个特殊历史时段少数民族文化凸显强势时他们脆弱的神经就觉得难以承受,但是大部分时期内汉民族文化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覆盖与消融却被他们认为是理所应当。

  罗尔斯在《正义论》一书中曾描写过一种“无知之幕”(Veil of ignorance),是指在一个问题中所涉及的所有各方,都应该被置于同一个幕布之后。在那儿没有角色之分,没有社会差异,每一个参与者都被作为整个社会的平等成员来对待,然后决定作出后,人们被随机分配社会角色,只有在你不知道你会是哪一方的情况下做出的决定才能保证公平正义。这种思维方法无疑为我们破除狭隘的民族主义提供了一种极为有效的方法。当我们对少数民族或者与我们有争端的国家发表意见与看法的时候,我们如果能先想一想,如果我们是少数民族人或者我们是异国人,我们对同一个问题是否还会有相同的看法。当这样设身处地站在对立面想问题而与我们现在的想法能达成一致时,这个态度才是代表了我们真正的态度。否则,我们就是在使用双重标准,就是自私自利。

  对于近些年荧幕上充斥的辫子剧,笔者也是深感头痛。但笔者反对的,绝不是什么辫子剧的泛滥导致华夏精神的丧失这种无聊的观点,而是因为现在的辫子剧大都粗制滥造罔顾历史现实,甚至连对于艺术的美的追求都谈不上。基于同样的理由,笔者同样也反对抗日剧的泛滥。所以,反对的只是滥剧,而不是某种特定题材的剧。真正优秀的作品,在题材上是应该是没有限制的。

  那些看到辫子剧就本能的反对,并上纲上线到民族主义批判高度的人们啊,你在反对满清人的辫子,我却看到你们心中一条更粗大更丑陋的辫子呢,现实中本来就已经没有人再留满清的辫子了,而你们却一直试图把你们心中那丑陋的大辫子安到每一个人心里呢。

  《康熙大帝(共四册)》读后感(十):刚看完第一部分,记录一下

  从顺治出家到捉拿鳌拜,康熙步步为营,最终成功捉拿鳌拜,本应鼓掌称赞这一诛杀乱臣贼子的好戏,但其中个人结局却令人唏嘘不已。

  近身宫女苏麻拉姑,康熙初登基时也是亦师亦友的人物,倾心帝师伍次友。捉鳌拜后,康熙欲赐婚,遭太皇太后以满汉不能通婚为由反对。康熙觉得若不能嫁于伍次友,那便归了自己,自己也不算对不起伍与苏二人,却逼得苏进了冷宫出家为尼。

  魏东亭,承蒙其母孙氏为皇上乳娘,谋了个皇上近身侍卫的差事,遂成为亲信。引荐伍次友为帝师,替皇上拉拢吴六一,寻布库游戏的侍卫,大殿上擒鳌拜,都是忠心耿耿立下汗马功劳。最后却连明珠都落个左都御史、钦差大臣,他却只得一句留在朕身边,过几年给你谋个好差事。继续做了他那一等带刀侍卫。

  明珠。伍次友教康熙以水与油来识人,康熙认为其是油,但康熙自己却也说食不能无油。后得了左都御史、钦差大人,南下时诛杀西选官时好不威风。

  鳌拜从龙入关,立下赫赫战功,又极力保全皇太极之子,从而遭到多尔衮的打压,可谓忠心耿耿。保顺治也好,将康熙不放在眼里也罢,最后冲突的原因无非圈地。若顺治还在,又会怎么处理呢?毕竟圈地由他起,是发现民不聊生后立即叫停,适可而止,还是责令圈地各主退耕田于民,又或者也会像康熙那样,捉了鳌拜以儆效尤?

  历史是没有如果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