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日光流年》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日光流年》读后感10篇

2017-12-23 21:1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日光流年》读后感10篇

  《日光流年》是一本由阎连科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80元,页数:44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日光流年》读后感(一):日光流年什么都没改变

  如果小说完全按照现实生活来写,会多么无趣。毕竟现实生活总是缓慢、平淡乱七八糟,所以在现实生活之外,小说总会有一点假设的想法,假设你包括亲人包括村寨里的族人,寿命都只有40岁,你要怎么活。

  这样的假设很残酷,死线紧紧的逼着你,在30多岁的时候就体会日薄西山感觉你的人生会过得非常匆忙,为了能享天伦之乐,必须在十几岁的时候就结婚生子,然后在30多岁的时候抱孙子。这样的人会被冠以幸运的标签,长寿而享天伦之乐,让人羡慕。如果死去之后能有上好的棺材裹身,那便是人生的巅峰了。

  这样的想法与现代中国人并无两样,只不过小说把生命的时限作了限定,人们的生活便像按了快进键一样的,挣扎往前,也才有了几代人与命运斗争的悲歌。夹杂着时代的大背景,三姓村的人坚持着想多活几年的朴素愿望,最终也还是屈服于现实。

  即使到了现在,我们也还是一样,为了活得更久更好忙碌奔波着。我的父母坚持着与三姓村人一样的理念,年纪到了就该结婚生子,然后养孩子求生存,到年老时抱孙子,帮忙把孙子带大,一生的使命也就算完成了。

  于是他们像大多数父母一样,把我们的婚事当成头等大事。可惜的是,我们没有生活在三姓村这样一个封闭的空间里,村长说一不二不让姑娘外嫁,所以傻子、瘸子都有人指派媳妇。现在的父母们,需要发动身边的亲朋帮忙介绍好的资源,需要到公园里,列出条条框框招募合适的对象,同时也把自己儿女,放在橱窗里贴上标签,抛售。

  在小说里,作者写出了三姓村人为了生存所作的努力,也许挣扎更确切些,这个过程中卖皮、做人生意,因为有了求生存这样一个崇高大家一致认可的目标,变得合情合理。在村子里卖皮是荣耀,做人肉生意也无人唾弃。道德本就摆在生存之后。

  同样的父母可以顶着繁衍大计的招牌,用孝顺的说辞,要求放弃人生规划,如同其他所有人一样,到了什么年龄做什么事情。现实的荒诞可能比小说更甚,只是我们已经习惯

  《日光流年》读后感(二):延续存在是一种宗教

  前半部看,司马蓝是一个儒学思想武装下的有志青年。虽然不识字,但是从小内心中有纲常伦理思想,逼母亲上了吊;长大后舍弃内心的爱情选择了村长宝座;带着兼济全村的伟大理想,带领大家割皮卖身,改造世界,让仅有半辈子生命里充满挣扎,不禁要问这样的日子还有没有必要延续,用现在的话说是不能活在当下。 总的来说不符合我的审美。莎士比亚说悲剧需要大英雄来支撑,大英雄需要悲惨来衬托,司马蓝和三姓村给我一种悲剧崩塌,悲惨四溢的感觉。 直到读至司马笑笑用自己的身体(尸体)吊乌鸦让村里人吃的时候,才突然觉得,司马笑笑-蓝百岁-司马蓝三代村长有点儿像尧舜禹。一样的有权而无利,一样的靠威信和禅让继承。三代人性格不同,统治方式不同,思考角度不同,但有同样的无私奉献精神个人权力欲望。似乎当了村长就不再是一个人的身躯,而是自己就变成了一个村子,村子的延续,村子里每户人家都成了自己的一部分。高过个人的生死,高过自己的来生。 换个角度看一切就有了史诗般的感觉,哪怕是必然的失败,哪怕是可笑的延续一个村子的理想都显得有了意义。至于什么意义我也说不清楚,可能存在和为了存在的努力就是中国人一种宗教。常见那些不肖子孙残酷对待父母,却愿意为自己儿女牺牲一切。似乎不能简单地当作道德和善恶来讨论,而是含有信仰成分。 日光一流就是几千年,没有多少爱恨,没有多少幸福痛苦,只有无尽的时间在冲刷和无尽的我们的抗争。

  《日光流年》读后感(三):《日光流年》荒诞不经×人性拷问

  本书重口&荒诞不经、愚昧悲惨、却处处夹杂着人性拷问的大杂烩~

  有无数种因喉咙肿大而死掉的惨状描述

  有无数荒诞不经却描述细致的恶心场景

  1. 故事的发生地: 耧耙山脉-三姓村

  2. 故事梗概:几代人为了活到40岁想尽各种愚昧荒诞的方法却无力抗争喉堵症~

  3. 结局: 所有人活不过40岁

  4. 有一波儿想当村长的人: 司马蓝、蓝百岁、司马笑笑、杜桑

  5. 有一系列续命的壮举:拼命生孩子、种油菜、翻新地、修灵渠

  6. 有两项难以启齿的生存法宝: 卖皮、卖肉 (对,你没想错)

  7. 有1个可能是男主的人: 自私鬼坏胚子—司马蓝

  8. 有2个可能是女主的人: 杜竹翠&蓝四十

  9. 有3样难以想象的食物: 蝗虫粉、乌鸦汤、红土拌饭

  10. 有2件恶心而震撼的事情:食人肉、残障孩娃喂神鸦-健康人食鸦汤

  11. 有1个超级重口的称谓: 肉王

  三姓村几代人,拼命生孩子→种油菜→翻新土→修灵渠,总有人想在这贫穷愚昧的地方争得村长的头衔 ,意图带领大家活过40岁,却始终无一人跑过死神的脚步。 一开头灵渠修通后大家信仰崩塌、梦想破裂,已经奠定了本书悲剧的基调。

  以倒叙的手法,从司马蓝之死追溯到司马蓝和蓝四十孩童时期,各个阶段三姓村人不同人不同命,却都拥有各自的愚昧人生以及悲惨死法。整个观看的过程中,多个场景恨不能冲进书里给男主-司马蓝几个大耳刮子,他真的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自私鬼,让自己姑姑去陪睡,为了当上村长辜负蓝四十,为了修灵渠让喜欢女人去做皮肉生意,为了活下去甚至让两个女儿去求蓝四十二次卖肉~ 此书的女主-蓝四十也是个彻头彻尾的悲情角色,自小喜欢的人为了当上村长娶了表妹为妻,一辈子未出嫁却为了负心汉去镇上做皮肉生意。

  还有无数个荒诞愚昧却令人发指的场景,比如食人肉,比如残障孩娃喂神鸦,比如尸体当诱饵捕捉乌鸦,喝鸦汤,比如全村大战蝗虫..... 这样的场景太多,书里描述的更加细致、震撼~

  想说,这样暗黑、荒诞不经的小说,却真的为我长见识不少,刷新了三观。继《檀香刑》之后,另一本重口小说,好的是,读完这本书,突然觉得自己身边的人和物真好,聪慧、仁慈,偶尔有些人性黑暗面暴露出来,也突然觉得不像以往那么难以忍受,自己竟然也开始站在他人的立场来考虑,学会了包容和理解~ 世界之大,没有什么是不可理解的,没有什么是无法忍受的~

  如果此时的你,快要对生活失望了,快要对身边的人和事失去耐心了;如果此时的你,很容易生气,很容易对他人对这个世界不满;那你可以看看这本荒诞的小说~

  3句话感受这本书

  1. 他看见一片尸体,像一片坏腐在地里的红薯样,躺倒在沟湾里一片崖落的白色沙土上。比他大或者比他小的死尸的眼和鼻子都没了,都被乌鸦啄去了。烂肉像污泥样挂在骨头上。

  2. 他没有在崖下找到滑坐下来、手里还拿着树枝的堂哥,也没有看见大哥司马森坐在死尸的最中间,手里抓着人家的胳膊吃。

  3. 他们的衣服全被乌鸦啄破了,肠子在肚外流着,心肺脾胃如坏核桃烂枣样在地上搁滚。

  原文发布在微信公众号【书乐养心阁】中~ 谢绝复制粘贴,欢迎交流~

  《日光流年》读后感(四):如果死去,你将死很久

  全文是非常精彩的倒叙。从死向生,不断追溯,不断补充细节,明晰前后因果,人情恩怨。“她死了,我们得活着”这句话一度以各种形式惊颤到我,不论是大兴生娃(响应人多力量大),炼钢,文革,“红卫兵”……不论遇到怎样的境遇(粮荒)根深蒂固的炽热的原始求生本能始终贯穿着全文,你会惊叹为了生存,人可以做到这种地步(以人尸引鸦觅食,卖人皮),半敬畏半惊恐。三姓村这个魔幻主义象征的村子就像被世界遗忘了似得,没有存在感,天管不了,地不待见。没有时间进程里该有的规则,一直自生自灭着,但它的确充斥着它的生命力,你可以看到为了活着有多么努力。非常巧妙的是结尾的设定,想渡全村人的司马蓝早在年幼以游戏的方式体验了自己的葬礼和死亡,仿佛因此而给人一种能免疫诅咒的错觉。而最后一章的自然状态最接近儒世大同。活着是好的。因为一旦你死了,你将要死很久。

  《日光流年》读后感(五):情节回顾

  读完第一篇章,对书中的描写印象颇深,有些比喻甚是让人惊叹,不过呢,这样的描写太多了就懒得去看了,后面直接略读,也许这样的书适合第二次逐词逐句细细品读吧。三姓村、喉堵症活不过四十岁、修灵隐渠、人肉生意、教火院卖皮......一幕一幕,太现实太残酷,把平时只会在暗地里偷偷想、偷偷做的东西,一件一件,光明正大说给你做给你看。看完第一章,很惊奇,咦,整个故事不是讲完了吗?后面还会讲什么东西?看了半本书,愣是没搞懂篇章之间是什么逻辑关系,知道看到3/4才明白,整书采用倒叙,从司马蓝当村长,到他相当村长,到他还是青年,到他还是孩子,到他还在吃奶,一步一步讲述了三姓村人在一代代村长的带领下,吃油菜、翻新泥土、开挖灵隐渠,以求得可以破解村人活不过40岁的魔咒。在吃油菜这一段,他们碰上了蝗灾,粮食几乎绝收,为了减少粮食消耗,村长提议把残障村人舍弃,将他们放在一片石滩上却意外发现尸体可以招来乌鸦,于是他们打乌鸦来填饱肚子,司马蓝等一群孩子看不下去把尸体埋了,却不料又被大人挖出来继续作为诱饵打乌鸦,最后村长知道自己死期将至,自己跑去当做诱饵,以为村人带来乌鸦肉,让他们可以活下去。血淋淋的画面。在修灵隐渠的那段,为了买到炸药等开挖工具,没钱只能让村里的女人去做人肉生意,男人去卖腿皮。司马蓝快得喉堵病将死时,为了活下去,让蓝四十再去做人肉生意赚钱给他治病,说自己活了才能接着修灵隐渠,让村人可以活过四十岁,最终蓝四十因为下体溃烂而死,司马蓝因为深爱着蓝四十,随她而去。经历了一代又一代,村人因为喉堵病活不过四十岁的魔咒没有因为村人的各种努力而打破,希望随着灵隐渠修通却流来污水彻底破灭了。

  纵观全文,司马蓝和蓝四十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一代代村长作为三姓村的灵魂人物,一直给村人以希望,让村庄在灭绝边缘挣扎,却始终坚强,一路走来。虽然村长们提出了一个个最后被证明没有用的方法,但是他们是村人们的灵魂支柱,一代一代都在奋斗,我觉得这就足够了,生活嘛就是这样,有点目标,有点奔头,一天天过去就好了。

  读完第一章我就觉得这本书和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活着》有点类似,都是把血淋淋的事实写给你看,让人心疼不已却又无可奈何

  命啊。

  哦,对了,书中的喉堵症,其实是因为水中的氟含量过高引起的。

  《日光流年》读后感(六):世外地狱

  这是一部「世外地狱」的记述。

  它像一只黑色的鸟儿,在铁制的笼中不要命地扑腾着,将自己撞得头破血流,将自己的羽毛像种子一样扑腾到空中,再又让它们零落到土壤里。

  羽毛们钻入泥土,像是燃烧一样滋滋地爆响着,再又长出一株黑嫩的苗子来。苗子越窜越高,枝桠上生出了几只细小的黑色鸟儿。

  它们被束着,无所顾忌地呼吸着那雨露,触摸着那阳光。直到岁月终于使苗子伸入了笼中,直到日头终于催得这些小黑鸟从枝头脱落下来。它们也就只能如自己的祖辈一样,在铁制的笼中不要命地扑腾着;如自己的祖辈一样,将自己撞得头破血流。

  每一株苗子的生长,都迫着黑鸟撞得更加凶横。每一次的瓜熟蒂落,都将那铁笼再一次筑得越发坚固。

  于是,笼外的日光穿过那白花花的流水,泛着银黑的颜色,将这笼中的世界窥了个片甲不留。

  《日光流年》读后感(七):新俄狄浦斯悲剧

  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经典故事大多是悲剧,大概是悲剧更具有感染和净化人心的普适性。生命的难以确定使得坎坷和伤痛在每个人身上尽情施展,因此我们对悲剧总有更强的敏感度,同情心也成为人之为人的生理和社会要求。

  俄狄浦斯悲剧给人类留下一个永恒话题:面对命运的轨迹,个人的作为是多么有限无知,人自以为逃脱命运的时候却是更深的陷入命运的圈套。俄狄浦斯的命运是索福克勒斯借神之口说出的,对此我一直心存芥蒂。我们没有遇到预示命运的神谕,那我们的命运是怎样的?它已经被确定了吗?如果是,那我们还可以做什么?其意义又在哪里?世界一片安静,没有回答。

  我们终究是得不到神谕的,但人类的智慧和探索已经证明,面对命运,生命的意义在于对生存和生活的永恒希望与不屈抗争,生命便是在这抗争中诞生并最终走向厚重和丰满的死亡。

  阎连科在《日光流年》中,即为我们建构了另一个俄狄浦斯式的悲剧。三姓村是耙耧山深处的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山村,大自然中无法测控的微量元素使得村民们的寿命逐渐缩短,从七十到五十后来又降至四十,村里几十年没有人能活过四十岁,为了拒绝喉堵症的死亡邀约,三姓村的前四任村长带领村民们开展了规模宏大的改造自然的活动,这是一个充满血泪和艰辛的过程,四任村长也在各自长达十几年的抗争失败后走向既定的命运。

  第一代村长杜拐子凭借一部《黄帝内经》成为村里惟一的医生和首任村长。他鼓励村人多生育,只要生的数量超过死的,三姓村就不会亡,而那些到年龄的人依旧自然而又不甘地走向死亡。第二代村长司马笑笑发动全村人种油菜,以改变饮食结构来挣命,结果一场蝗灾导致的饥荒使得村里出现人相食的局面,最后司马笑笑也用自己的身体供养了村民。第三代村长蓝百岁以翻地来对抗命运,他们借助当时的社会力量,在付出极大的生命和尊严的代价后却依然无功而返。第四代村长司马蓝幼年时曾在县城看到过一条清澈无比的河,修渠引水的想法便在他心里根深蒂固。成为村长后,司马蓝带领村民耗时几十年来修建灵隐渠,为了筹钱,男人们轮流到烧伤医院买皮,女人们则到省会卖淫,包括司马蓝的初恋情人蓝四十。灵隐渠终于修成了,村人们在热闹张望,欢喜庆祝,没想到等来的却是上流早已被城市建设污染的河水,伟岸的灵隐渠里到处漂浮的垃圾死命地扼着村人们的眼睛和心灵。同时,村长司马蓝也在他四十岁生日这天搂着因得黄病而死的蓝四十寿终正寝。

  大自然抛下了四十节的命运阶梯,没有人能够爬到第四十一节。但三姓村人不服,他们几代人前仆后继地抗争,与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各种灾难抗争,反抗的代价是他们不自觉地制造了更多的悲剧和死亡。为了生,不惜死,这样的悖论在三姓村循环上演。他们牺牲了生的尊严,牺牲了道德伦常,也牺牲了爱情,最后只剩下“活”是唯一尚具生命力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放大了的生死与缩小了的生死交替上演,同构了三姓村村民独特的生死观。

  面对肆虐的大自然,他们本能地向希望之光闪现的方向攀援,走到最后却绝望地发现,原来又是一个深渊。回首来时的路,他们已踩着汩汩的血和汗走了这么远。死亡一直潜伏在路边窥视,他们来不及修整,甩甩脚,忍着苦痛辛酸便再次上路了。一路上有得喉堵症而死的人,有缺粮饿死的人,翻地累死的人,修渠累死和致残的人,在这条寻找生的路上,最不缺的就是死亡,死亡一年一年按部就班,却仍旧惊心动魄。大自然只安排了他们的生死,却不能掌控他们生死间的路程,亦无法终止他们对死的抗争。

  生命不就是过程中不停的努力与抗争吗?自然的悲剧,人为的悲剧,原始的悲剧,现代的悲剧在大地上奏起不歇的凯歌,响彻生命开始与终结的整个过程,我们在悲中作乐,在苦中作乐,在悲苦中丰富和成长。生命本就一个过程,苦难的赐予或是为了丰富人生个中滋味,验证希望的不可或缺。俄狄浦斯的悲剧中内含的不就是俄狄浦斯一直未曾放弃的希望吗?神示的命运已在俄狄浦斯自毁双眼的那一刻终结,而俄狄浦斯自己的命运却是刚刚开始······

  《日光流年》读后感(八):留在地里的人埋的很深

  一

  看阎连科的《日光流年》用了一个星期。看得很慢,很沉,有的时候需要停下来,想一想,喘口气。

  这是一本沉重之书,苦难之书,生存之书,死亡之书。也是大地之书。

  耙耧山脉深处有一户小村庄,住着司马、杜、蓝三姓人家,因此叫做三姓村。这村有一桩怪事,人人的寿命活不过四十。四十岁是一道坎,大多数村人在到那个岁数之前,就得了喉堵症死了,小一点的还不到二十岁,活到三十七八就算高寿,“死就像雨淋样终年朝三姓村哗哗啦啦下,坟墓如雨后的蘑菇蓬蓬勃勃生长。坟地里新土的气息,深红艳艳,从春到夏,又自秋到冬,一年四季在山梁上叮咚流淌。”这个村在地图上找不到,大部分政府里的人也不知道有这么村子。他们偏居一隅,种麦种谷,养猪养鸡,也能维持个温饱。想要改善下生活,或者光棍想娶个媳妇,就要去城里卖皮,卖人皮,走上八十里地,到城里的烧伤医院(村民习惯性称之为教火院),把自己身上的好皮卖给那些烧伤需要植皮的人。

  虽然几辈人都这么过下来了,但总有不甘心,总有人想打破宿命。这本书写的,就是三姓村几代人想要活过四十寿限的前仆后继的挣扎。这是一段血色笼罩的旅程。沿途留下累累白骨,血泪汗珠,和那些藏在心里像春雨麦田样藏不住的感情。一年又一年,他们豁出去一切尝试,就是不肯离开这块土地。

  故土难离,这是这块大地上传承了几千年的情感,血脉里的印记。而土地是要人命滋养的,有白骨,血肉,才肥沃。

  二

  小说主角是司马家的两代人。父亲司马笑笑,是摩西一样的人物,在写他的那一卷里,所有章节的题词都出自《圣经出埃及记》,耶和华说:“现在,百姓的哀声达到我的耳中,故此,我打发你去,是你可以将我的百姓领出苦难来。”他献出了自己的尸骨血肉,却仍未能让宿命终结。

  而儿子司马蓝献出了自己的感情和从小喜欢的姑娘作祭品。小说第四卷“奶与蜜”写得其实是大灾荒,其中的第 36章,有一段全书最温馨的情节,7岁的司马蓝和要做他媳妇的女娃蓝四十,在油菜花的地畦里过家家许下誓约

  他说:“我想着我长大也要当村长。”

  她忧虑地望着他:“你当村长让我下地干活吗?”

  他问:“你会烧饭吧?”

  她说:“会。”

  “你会缝衣吧?”

  “会。”

  “我娶了你你冬天给我暖被窝吗?”

  “暖。”

  他又说:“我最爱吃萝卜炖肉了。”

  她就说:“我现在就给你烧一锅萝卜炖肉。”

  她就在油菜棵间挖坑作灶瓦片当锅,用蚂蚱和菜枝给他烧了萝卜炖肉。吃饱了,他们又脱了衣服睡在油菜地里。司马蓝从未见过女孩娃脱光后的身子竟会那么亮,那么嫩,红红白白,像是落日的天空中堆起来的一小团云。女娃说,“你可真的要娶我,我脱光衣裳了,你都摸我看我了……荒年里不能让我饿死哩,还得让我吃一顿萝卜炖白肉。”男孩泰山压顶般又沉又重地点了头,还把嘴唇咬了咬。

  她为了救他的命,宁愿去城里做皮肉生意,而他终究是没能娶她。他被几辈人的那个大梦魇住了。他很小时候就领略了太多的死亡,就分外想活下去,和他喜欢的女子,和村里人,活到七老八十。

  “活着该有多好啊,能吃能喝,能穿衣,能睡觉,手能摸,眼能看,耳能听,嘴能说,可是死了呢?人死了还能干啥,还能说话吗?还能做事吗?还能冬天到门口晒日头,夏天到梁上吹西风吗?司马蓝想,世上千好万好的事,还有啥比活着更好呢?更为实在呢?”

  三

  当代中国,最好的小说都离不开农村,陈忠实的《白鹿原》,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寒川子的《四棵杨》,余华的《活着》,还有这本《日光流年》。每一本书里,一行行文字中,都渗透了血水和汗珠,不歇脚的苦难,天灾人祸,苦难下面是人的坚韧,在这块算不得丰腴的土地上,挣扎着生存下来的坚韧。阎连科说,“那是因为我终于可以以我的生命去面对生命,以我的灵魂去面对灵魂,只要是爱,只要真诚,哪怕是雷雨对土地的搏击,稼禾对干旱的恶言,细草对沙漠愚呆的顾念,其实也都是眷亲的爱恋,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奉赠,一种生命对另一种生命的情仇疼痛。”

  《日光流年》的结构如同《本杰明巴顿奇事》,从死亡开始,写到出生,仿佛一个人倒退着走生命的旅程,直要去看看自己的来处。阎连科的文字有一种粘稠的气质,以此状写颜色和声音,状写天地万物,状写求不得的荒凉人生。

  “蓝四十直起腰来,半旋了身子看他,像看一个不相识的生人,然而眼圈确是滋滋拉拉红了。他长长久久地盯着蓝四十那张热汗淋淋的脸,彼此就那么隔山隔水相望着,日光在他们的目光上闪着炽白的光色,发出细微而又清晰的声响。”

  丰收之后荒凉的大地

  人们取走了一年的收成

  取走了粮食骑走了马

  留在地里的人, 埋的很深

  《日光流年》读后感(九):不变的日光,即逝的流年

  我是一个农村姑娘,家在河北平原,80后。

  大饥荒,蝗虫灾,63年发大水,外出讨饭……从小听着这些故事长大,并不陌生。可是看完《日光流年》第一卷还是被惊到了,惊到一度没有勇气继续。

  故事发生在河南耙耧山区的三姓村,作者用五卷笔墨倒叙,书写了近40年跨越三代人的故事,可核心却只有一件事儿——想尽一切办法去除人们的“喉堵症”,解开三姓村人人活不过四十岁的魔咒。

  从小长在非山区的农村,说实话对于山村和城市有一样的向往。山村不同于大平原,感觉总是山青水秀,人杰地灵,虽然物质贫乏,但景美人美自然美,而且很多长寿村都隐藏在名不见传的山沟里。三姓村本来也应该是这样一个世外桃源,可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村里人大多都会在40岁之前因为“喉堵症”而去世,最年轻的17岁,几乎没有一个例外。

  司马蓝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的,因为村里从未有过老年人,所以在他第一次亲眼见到70多岁须眉浩然的外乡人时,那种震惊和艳羡驱使他把老人家掉落的一根银须如宝样藏在胸口最隐秘的口袋里,闲来无事在阳光下看它折射的光芒,做着村里人都能活到七老八十的梦。这个梦让他有一种责任和使命感,那就是长大了要做村长,要让村里人都听自己的话,带着大家寻找活过四十岁的办法。

  那会儿的司马蓝毕竟还是个孩子,现任村长杜桑正坐在他梦想的位子上做着这一切,可是他并没有什么好办法,虽然在村里人看来医术精湛,给妇女接生不成问题,但是对于喉堵这个绝症却是束手无策。临终前把村里的男人一个个叫到床前叮嘱的无非是最原始的一个理念,要想村子后继有人不绝迹,只能生的比死的快。所以,那一夜全村人似乎都在忙着生孩子。

  但是司马蓝的爹不这么想,这个愿意担当也蛮有魄力的男人接任村长后第一件事儿就是动员大家种油菜,因为他见过的长寿人都是常年吃油菜的,包括司马蓝见到的长胡子外乡人也这么说。想当然的,大家也都吃几年油菜也许就能解决这不治之症。这个念头虽然没有根据又朴素的要命,但是却在司马笑笑的心眼里扎了根。以至于蝗灾发生后,他唯一一道命令就是所有人要舍弃玉米保油菜。油菜最终是保下来了,可是蝗虫太厉害,油菜产量又太低,饥荒之年不期而至。一次次的分粮,一次次的力图挽回自己的威望,不惜与妹妹妹夫闹翻,甚至主动抛弃村里的残疾智障儿(包括他自己的三个儿子),只为能让大家坚持更久。最终还是没能逃过喉疼的命运,在收粮前的十几天以自己尸体为饵猎取了最后一批乌鸦肉,帮大家熬过了这个灾荒之年。

  跟前两位村长相比,蓝百岁的计划看起来似乎有用——把全村四百亩土地翻一遍,埋旧土,换新土。吃了新土长出来的庄稼,就可以不再生病。可是全村一百多口人,壮劳力也就几十个,要完成这个计划谈何容易。这时19岁的司马蓝已经很有些主意,他帮着村长找县里书记请求把三姓村作为试点,召集全公社的壮劳力来给三姓村翻地。没想到这个计划居然还成功了,可是翻到一半又出问题,县里有人提反对意见,书记也打了退堂鼓。从小跟司马蓝青梅竹马的四十牺牲自己的贞操使得卢书记回心转意,完成了翻土计划。结果日光一样照在翻过的新土上,三姓村的人也还是一样喉疼离世,包括30多岁的蓝百岁。

  司马蓝终于走马上任,从小就一心要嫁给她的表妹翠竹给她出了第一个难题,她要嫁到外面去,除非司马蓝娶她。可是在此之前司马蓝不止一次答应过四十要娶她的,在她主动提出去侍奉卢书记的时候,在她骗村里人她爹死时交待让司马蓝做村长的时候。

  司马蓝投降了,为了他的村长梦,为了他从小肩负的使命。蓝四十成了嫁不出去的老姑娘。

  几年前灵隐渠那清涓的溪流还萦绕在他的心里梦里,喝了那里的水村人总该不再喉疼生病了。于是发动大伙开山修渠:征用农具,强行捐款,卖尽村中棺材、树木、陪嫁迎娶的家当,甚至组织女人卖淫,男人卖皮子,外加赔上十几条人命。

  第一次组织全村人男人卖皮子,大家手里有了钱,谁也不再听村长的,各自为政。修渠工作不得已中断。

  直到司马蓝喉咙开始疼,又使他下定了再修渠的决心。他带着三个闺女跪在四十面前请她去为自己筹钱,并第三次许下娶她的诺言。

  喉疼治好了,渠修通了。四十性病死了,司马蓝自杀了。

  因为随着贯通了的灵隐渠奔淌而来的再不是16年前司马蓝魂牵梦绕的涓涓碧水……

  四任村长前赴后继,却没能改变三姓村的命运。司马蓝一腔热血,终扭不过滚滚前进的车轮。

  有时候在想,

  如果村长不固执于非要改天换地,鼓励大家都走到外乡去讨生活,是否不再有这样的悲剧?

  如果第一次修渠没有因为各自贪财而中断,灵隐渠在16年前贯通,是否能改变村人的命运?

  可是那有什么如果呢?

  三姓村的宿命如日光样一成不变,三姓村人付出的努力却如流年样转瞬即逝,只是把人的心都揪疼了。

  《日光流年》读后感(十):丢掉尊严甚至人性的生与怀抱遗憾的死,你选哪一种?

  并不算非常好读,故事设定在北方,从一开头就被笼罩在深深的绝望和无力感里,像西北冬日里的寒风,粗砺、干涩、凛冽,而你又无御寒的衣物,只能站在荒地里瑟瑟发抖,感受着被吹得生疼的面颊渐渐僵掉。

  倒叙,就是从一开始就告诉你这很惨,后来你发现,走过的这一路和结尾一样惨,不只是惨,更是残忍,情节的残忍,也是历史和人性的残忍,几乎没好过。

  唉,你觉得荒诞么,你觉得恶心么,你觉得魔幻么?可很多情节却是事实的包装演绎而已,茅文没颁给它不意外,因为这书太直白太不留情面了。

  是啊,这一群人,为了活着,为了活久一点,为了打破「40岁魔咒」,可以逼着性交,可以逼着吃人肉,可以逼着卖人皮,可以逼着心爱的女人做娼妓,可以安慰自己说为大家活久而牺牲的亲人「死得其所」,不过是「沒福份」。

  魔幻么?太现实了,人性中的自私、贪欲,善于自我慰藉自我麻痹的人群。即使退一万步,抛开历史,阎连科依然抛出一个问题,「丢掉尊严甚至人性的生与怀抱遗憾的死,你选哪一种?」

  站在旁观者我们大可以装圣人,可历史却残忍地说,多数人选了前者,包括许多所谓受过教育的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