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将才》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将才》读后感10篇

2017-12-23 21:3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将才》读后感10篇

  《将才》是一本由杜书伍著作,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202图书,本书定价:25.80元,页数:2010-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将才》读后感(一):适合刚工作朋友看,很系统讲了职场的知识

  写个我自己感悟最深的一篇,平时我就喜欢思考,思考各种事,这是我几年以来才形成的一个习惯想不到在这个公司已经开始模块培训这个能力了。

  善用联结经验,整理大脑资料库

  接下来的话是学习要“如何学习”。刚才谈到小学求学过程那段,我强调的是跟亲身经验在做结合,这个结合相当重要,因为我们的脑是个很大的资料库,它储存了很多的经验,所以当你听到什么,和脑袋的经验相印证的时候,它们就结合在一起了。

  因此,培养自己能力相对快速有效的方法,就是要不断地整理自己的经验,使得你的资料库(脑)丰富且有条有理,不要像家里的仓库一样,有什么就丢什么,结果要找找不到。所以我们平常应该对自己经历事物不断地整理,学到一样的东西,就把它整理进去。今天听一场演讲、看一篇文章或是看一则新闻,其中谈到的事物跟我的资料库里哪些资料有关联,当你把它关连在一起的时候,就是把新学到的东西加进脑海中,并放置在正确位置

  什么叫作思考?思考就是一个事情跟我脑海里的事情有什么关联。这有很多种情况,例如说这是新的,那我就加进去(脑中);或是听到的东西跟我的认知不太一样,但是我一听觉得很有道理,我就去寻找我错在哪里,这叫作更新;当有冲突而整理不进去的时候,这就形成问题,你有质疑但也觉得别人对的时候,这就产生了讨论。我把原来的拿掉,听进来的放进去,所以我们在听、读的过程,你的眼睛、耳朵所接受的讯息,其实是跟脑海的资料库做交流的。这样的一个机制,要能变成一个习惯。

  刚刚所说的很多动作,大家都有在做,但是大家做了多少?频度有多高?有的人可以联结到好多事物,有的人只会联结到一个事物,这些都决定了你学习的成效。有很多人学习能力很强,不知不觉就会出现这种现象(动作),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其实就是他喜欢思考,所以经常在做此种联结动作,愈习惯做,愈会联结更多。所以学习效果要好,养成联结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打个比方,1980年前后,我走在路上看到街上的招牌,就觉得有的招牌看起来很顺眼,有的看起来就很奇怪,原来是交叉的灯管在里面,好像国字后面打了一个大“×”。我就去思考为何有的招牌会这样,有些就很平顺。我就开始做联结,想到光线的亮度与距离成反比,这是在学校学过的,会形成“×”是因为灯管跟外面的压克力面板太接近了,就联想到做招牌要注意厚度,不可以太薄,不能让压克力面板跟灯管太过接近,否则亮度会不均匀。这表示你在看的时候就在脑中做联结,走在马路上就可体悟到很多东西。所以1990年联强在挂招牌的时候,我就告诉销售人员要注意哪些事项。

  看到事物就跟经验不断联结的习惯,会让你在看新闻、走路或是聊天都在做联结,变成随时都在学习的状态;而不是进到教室才打开(学习的)开关,出了教室就关掉开关。人应该是随时开着学习的天线,培养出这样的习惯后,自然而然看到东西就有反应,就会学到很多东西,这是第一个要培养的习惯。

  全文的读书心得http://blog.sina.com.cn/s/blog_7b9385b001016vzv.html

  《将才》读后感(二):你用什么身份去做事,决定了你成为什么样的人

  最近正患工作迷茫症,之前零零总总的经验不算,在现在的技术岗位上也算接近两年了。由于工作性质的关系,工作内容技术占比差不多就60%,剩下的40%主要用来作协调沟通、流程梳理、杂务等等。技术上已经到了该掌握的常识都已掌握,要更进一步必须花很大功夫的地步;而其他事务上很多东西取决于领导同事,因此工作上也算到了一个瓶颈。一直在考虑要不要争取换到业务岗位,然后就看到了这本书。看这本书之前其实也看过胜间和代的《白骨精学习法》,两者有很多截然不同观点

  比如胜间和代的核心观点是自由,先有财务自由,然后才有精神的自由。她注重量的积累,多投入时间,多读书、多听讲座、勤动笔,用考证、泛读的方法使自己成为一个通才,从而在同类竞争中达到脱颖而出的效果。

  而杜书伍则以一篇篇独立的文章,来阐述自己的职场观。他讲求的是精。他把提升人的能力作为终极目标,注重的是形成自己的核心知识体系,对于资讯、书籍等,讲求去芜存菁,以扩充和重构核心知识体系为目的

  书中提到一种豆芽现象。豆芽生长快而质地脆,外表繁荣而根基浅薄。表现在员工能力方面,指员工大致掌握了专业的形,就得意忘形,急于投向其他专业或岗位,而不沉下心来深入研究;表现在部门主管身上,就是部门稍出成绩,就急于表现,不过问基层业务,以分层负责的名义,将大部分工作交给部属完成,久而久之对基础运作愈发生疏,与员工产生隔阂;表现在部门业务发展上,就是在还没有理顺部门运作规律,未建立基础流程制度和必要的技术、人员配备的情况下,就不断去发展新业务,而到最后总是后院失火。

  这三种现象很不幸的,我们部门占全了。所以当我看到文章篇后的思考引导时,就立刻心有所思。我们部门虽然是老部门,但长期以来只有两个常备人员,一个老领导一个科员。从新领导上任后,现在已拓展为10个人。人员多了,业务自然也跟着来了,现在领导急于求成,基层事务完全交给下属,却又不断对自己不熟悉的事务指指点点,工作任务又基本压在三四个人身上;偏又听不进意见,大家怨声载道而他不自知。很不幸的,我又是那个被工作压着的人。

  看了本书以后,心情总算舒畅,原来我一直以将才的标准在工作着。在能力的内涵方面,有足够的专业知识,有执行和处理的能力,有学习总结的能力;工作习惯上,重视流程,学会工作控管,善于总结整理;要以管理者的心态去工作,拥有独立人格,能够主动去做,能够拒绝,能够从全局出发去做。

  其实本书就一句话:你用什么身份去做事,决定了你成为什么样的人。

  《将才》读后感(三):不想成为厨子的司机不是好裁缝

  今天读完了杜书伍写的《将才》一书,难免会有一些感想,未防以后忘记,也为了加深自己的理解,故写下来,也算是对自己这么多天阅读此书的一个总结。

  一开始打算买这本书的时候,是因为公司让制定下个月的目标,而我又喜欢读书,因此,就上网买了这本书,希望能对自己对职场的认识能有个帮助。当然,名字也让我心动,“将才”,我一直以来就有一种感觉,就是感觉自己将来一定会有不错未来,成为“将”,也将是我的一个未来的结果。

  同时,最近一直以来,工作状态都不是很好,因此,希望能借由此书来让自己有个转变。不知此书能否担当起此重任。

  本书主要分为四个大部分,分别是:1,职场的基本态度信念;2,能力的正确认知;3,制度是专业的模式,还是束缚?3,将才的条件

  对于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一些在职场的一些常见的现象,像豆芽现象,对薪水的态度,年轻人的资产和负债、以及对自己的定位和认识、和能力成长的各个阶段及不同的状态;

  第二部分,能力的正确认知,主要讲了对能力的认识,以及如何培养能力,如,摄取知识的能力,能力范围、关切范围等;

  第三部分,主要介绍了工作中的一些误区,如接口,叛逆,避免思考惰性等;

  第四部分,成为将才的一些条件等,如对管理的一些正确认识,要有会计的观念,主管格局,独立人格和沟通,当然还有成熟的一些标志等等;

  掩面该书,对自己的一些认识,还有有一定的帮助的。

  现在此时此刻我主要给我的几点提醒有:

  1,养成思考的习惯,避免自己成为万年科员,就是自己在工作中要时时刻刻在思考。其中有句话给我的印象深刻,就是,若是感觉自己“很忙”,那就要静下心来,看看自己哪里出了问题了,之所以忙,肯定有问题所在,出了事情多本身之外,我们肯定有不合适地方,使我们没有将问题都尽快的完成,此时,就应该停下来,思考自己哪里做得不对,不合适。是自己的工作安排不紧密,还是先后顺序正确不正确,还是自己经常走小差,没有集中注意力等,这些思考完之后,就应该着手进行改正了;

  2,就是自己的定位问题;长期以后,我一直有一个心态,就是把自己定位一个普通的职员,就是完成自己的工作就行了,当部门有什么问题的时候,就抱着消极的态度,从来没有“主动、积极”的去参与,去思考,因此,也就一直没有所谓的成就感,这即打击了我的工作热情,也由于自己没有主动的思考,使自己的工作业绩没有很明显的提高;

  本书的一句话,给我印象深刻,那就是人人都是管理者,或者管理实务,或者管理人,作为一个普通的业务,就要在管理好自己的事物的基础上,学着去管理人,甚至管理自己的主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主动,而不是被动,而且,作为业务,做生意,基本的成长历程就是,业务---管理的方向发展,因此,现在做业务即使自己目前水平限制的要求,除了挣得薪资,更重要的是,从现在就要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领导管理习惯,不能仅仅局限在目前自己的业务上,心一定要往上看,让现在的行为,思考和习惯服务于1年后,2年后,甚至5年后的自己。 这也正像书中写的那样,不能单点思考,就是不能仅仅思考自己目前的工作,更应该多点思考,在考虑自己本职工作并做好的基础上,思考自己往后应该如何走。并从现在就开始为以后做准备,也就是成熟的其中一个标志就是思考的长度,不成熟的人考虑的仅仅是眼前的利益,而真正的成熟应该知道,将现在跟将来联系起来,进行系统的思考,甚至为了以后长远的利益,而舍弃现在的暂时的利益,这才是一种深刻的成熟;

  避免自己的肤浅的成熟,还要,学会深刻的思考,不能将眼光只放在看得见的事物上,要在自己的理性思考以后,去挖掘更加深层次的关键,而长远的利益就是需要独立、理性思考和安排的。

  3,一定要有企图心。

  我永远都记得拿破仑的那句“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既然选在了职场,那么就应该往职场的top去努力,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只要做的心安理得就可以了,也更不可以拿一份钱,干一份活的状态。长久以来的安于现状,不求上进的心态,让我成长缓慢, 自以为经验会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长,这是极其错位的,真正的经验的增加本质上得益于自己的思考和总结,而且,单纯依靠时间来获得经验,这本身就是一件成本很高的事情,因为,时间本身就是一种成本,而且是一种最昂贵的成本,这就是年轻人的资产。

  自己虽然工作了一年多了,但我成长却不多,总结其中的原因,最重要的就是自己没有去认真的思考和总结,也没有给自己树立正确的职场规划,因此,希望借由此书,成为我抛却过去不良习惯,和迎接接下来的真正的职场的开始。

  坚信我的成长,就如书中说的一样,一定会一步一步的走好,并且,最终成为“将才”,我坚信!

  我觉得十几块钱买一本书能让有几个思考,这是一件很划算的事情,这是我的又一个理性和正确的选择

  《将才》读后感(四):关于对“能力的内涵”这一章节的阅读与思考

  能力的内涵(杜书伍)

  当我们谈论到一个人的“能力”时,一般人通常认为这是指个人在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因此,在追求能力的成长时,也只专注于专业知识的不断吸收与提升。但是,我们常会发现,两个专业知识水平相当的人去处理、执行相同的事情,产生的结果与成效却往往并不一样;甚至有些专业知识相对较低的人,处理起事情来反而得到比较好的结果,为什么会如此呢?

  仔细分析“能力”的内涵,其实包含了三大部分,“专业知识”固然是其中之一,但除此之外,还包括执行、处理事物的方法与经验(即“执行能力”);以及学习、反省检讨的能力(即“学习能力”)。这三个部分共同构成了一个人是否有能力成事,并且不断提升进步的基本条件。

  ——能力的三大部分:专业知识(对于行业的了解和相关经验的积累,提升专业知识的方法可以是:a、阅读行业的相关书籍;b、与行业的相关高手沟通交流;c、自身经验的积累)、执行能力(执行能力的层面主要涵盖了三个方面的内容:a、沟通能力;b、完成任务的能力;c、管理能力)、学习能力。

  “执行能力”牵涉的层面相当广泛且细腻。首先,要能掌握不同事物间的轻重缓急,要懂得阶段性、循序渐进推展的道理;执行事情时,必然会产生与其他人沟通协调的需要,因此沟通技巧与方法不可或缺;事情的推展不可能靠一个人就能完成,必须懂得相应的技巧与方法,并且知道如何把一群人组织起来,分工合作将一件事情“做出来”;由于执行事情必然牵涉到“人”,所以对于人的行为模式与心理特质的认知也很重要,等等。诸如上述种种,都属于“执行能力”的范畴。

  ——执行能力主要涉及的两个层面是沟通能力和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在于能够有效的对他人进行说服,更高超的做法是能够影响他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形成典范的权利。执行能力的核心也就在于沟通能力,经常发现同样一件事情,换个方式进行沟通效果也就完全不一样了,再往下深入思考,会发现沟通能力的核心是自身的综合素养的提高,其本质也在于后面所讲的学习能力;管理能力则涵盖了两个方面:自我管理和对他人的管理,后者是都知道的层面,而前者往往是很多人容易忽视的。自我管理涉及到的是对自身的高的要求和标准,对于自身言行的不断反省。

  至于“学习能力”,则是专业知识、执行能力两方面能否进步的关键所在,可谓个人能力的基础源头。学习能力除了包含态度上是否有心要学,以及是否懂得正确的学习方法之外,一般人很容易忽略的一点是,持续地自我反省检讨也是个人学习能力不可或缺的一环,如果不能时时自我反省检讨,学习的成效便大打折扣。

  ——学习能力的提升,需要不断的自我否定,在态度上需要不断的谦虚进步,经常性的觉察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及需要努力的方向,这也是个人能力来源的核心所在。与毛泽东的矛盾论有异曲同工之妙,强调事物发展的主要矛盾是内因,而内因的核心在于不断的自我否定和自我反省检讨。

  个人能力的成长,必须要求上述三方面均衡发展,不可偏废。有些人专业知识非常丰富专精,谈起事来头头是道,但到了实际执行时,得到的结果却是奇差无比。事实上,只有专业知识而缺乏执行能力,并不足以成事,所有谈论的事情即使再理想,也都只是空中楼阁。没办法执行落实以得到最后结果的话,丝毫没有价值可言。

  反过来说,如果执行能力很强,但是缺乏专业知识的话,则因为无法正确地分辨、判断事物,而很容易导致把事情执行到错误的方向。虽然最后还是把事情做出来了,却没有把事情做“对”,这种情况同样无法产生好的结果。

  专业知识、执行能力、学习能力是能力的三大部分,一个人必须这三者兼具才可以称得上是“有能力”。学习能力是个人能力的基础;具有专业知识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与判断,避免走错方向;而执行能力强,才能让事物产生结果与价值。一个人也唯有三者同时注重、均衡发展,其能力才可真正地提升。

  问答:

  一、能力的内涵包括学习能力、执行能力与专业知识,对应到自己身上各是指什么?自己在这三方面的条件如何?

  ——具体到我自身的工作,我认为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执行能力都是较强的,这是我的优势所在,但是针对于专业知识这一块,我却是较为缺乏的,因此这个方面需要我持续性的增强。

  二、检视自己在能力三方面的条件,比对实际产出绩效是否能匹配?若否,是哪一方面的条件不足?为什么?

  三、深入检讨个人较为不足的地方之后,是否已有自我提升的方法?

  ——以下面的表格作为主要的提升方案图。

  《将才》读后感(五):不是每人都是将才

  从老纪的推荐中看到这本书,据说比杜拉拉高了几个段位。在我这个没有步入职场的人来看,没能有太深的体会和领悟。这本书里说的虽说有些干巴巴,但是诚恳、在理,是有可吸收之处的。

  没有读完这本书,原因在于没有实际经验的我看来很多东西没有体会,显得空大只摘取一点皮毛供现下使用。如果以后有需要或许会重读。

  1. 虚假的优越感

  表象的优势会让人产生优越感,从而忽略对自己能力的培养。

  内部优势:美人优势、强记优势、能言优势;外部优势:产品强势、企业制度完善。

  外在的优势反而成为前进的阻碍,能坚持自己的修养是难能可贵的。但是能分清内部和外部优势的差别,认识欠缺的所在更是深刻的分析。

  2. 职业生长曲线

  曲线告诉我们:每次升级的周期会越来越长;升级之前对应有漫长的平缓期。

  所以1要沉得住气,2要善于在熟练之后总结。熟练的操作造就的是万年科员,在熟练基础上的深层认识才是带来突破的利剑,不要让熟练操作蒙蔽双眼。

  3. 互联网时期的过多资讯

  身处互联网时代,信息多是最大的特点。在过去信息少的时代,掌握更多的信息能够让一个人脱颖而出。然而现在完全不是这样,现在需要的是经过分析有条理的掌握资讯,否则很容易变为资讯的奴仆。比如说微博控之类。

  书中将信息分为三类:核心资讯、辅助资讯、其他资讯。在职场中是很有效的办法,但是对于我现在对知识的吸收储备期来说,这样的划分无疑是固步自封。所以对于我来说,知识现在分为两类:接触过的和未涉及的领域,可以激励我拓宽视野。而对于接受信息的渠道进行等级的划分能有助于对知识的吸,可以参照书中对获取知识的途 径的划分:核心渠道、辅助渠道、其他渠道。

  核心渠道:学校的课堂、书籍、网络上名校的公开课程

  辅助渠道:网络上名家的视频、微信,以及其他言传身教

  其他渠道:网络平台(微博、百度、博客等等)

  粗略而理性的分类能够提高效率。

  4. 能力的内涵

  知识能力、执行能力、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top-down、bottom-up。前者即系统性的学习,然后分门别类的拆解开来具体掌握;后者是一点点积累然后形成系统。

  题外话:感受最深的可能是思想里已经想过的,有过认识的部分。所以说吸收知识变得越来越不容易。轻易就被已经形成的思维模式和已有的知识套牢。反反复复的琢磨的只是已有的几个点。对我来说读书时候缺乏的还有深刻的洞察力和敏锐的感知。

  《将才》读后感(六):书是抛出来的砖,自己的思考才是玉

  这大概是我近期看的最好的一本关于职场励志方面的书了,真的!尽管昨天晚上,有人说我老是去看这些大道理。

  但是有没有收获,有没有思考,有没有帮助,我自己清楚!

  好了,说说这一本书。和一般的励志类书的不同之处,是实在和深刻。不少见解也是很独到的。语言很简练,没有多余的赘述,但同时也灰常到位,很符合管理者的思维习惯。

  ❤本书对我来说,最大的启发就是重新审视自己以往的阅读方式。❤

  不瞒你说,我家有很多书,我也几乎是个买书狂人,而且爱好广泛,专业之内的书之外,我还看葡萄酒、茶叶、养生、保健、美容。

  可是,问题是,我真的不是一个知识广泛且见解独到的人。每每看到别人讲述自己的看法,那么宽的视野,那么深入的角度,我是发自内心的羡慕。

  于是,我又买书,希望自己的知识体系可以更上一层楼。但效果,真的不明显。

  书是一本一本多了起来,我的思考我的视野没开口,相反还有点混乱。

  “这么多书哦,真的要变成书呆子了。”有别人这么说过。

  读书,本想让自己成为知性,有文化的人,不想,却有成为书呆子的风险。

  为什么频繁的阅读,却无效。答案是,你只是在“填鸭式”阅读。

  而正如作者所言,这和我们从小受的教育有关。在应试教育之下,我们习惯了等着别人来告诉我们,而非自己来寻找。

  ❤连接阅读才能学以致用。“思考就是一个事情跟我脑海里的事情有什么关联。”❤

  作者提出阅读有三个层次:

  ①对知识的认知和理解。比如我们翻开书,然后看这样的过程,这也是粗浅的过程。

  ②“新知识确实扣连到大脑既有的细胞集团,一边读一边思考,这和我们工作有什么关系。”

  在这个阶段,知识可以出价值了。

  ③重组阶段。重组成新的知识架构,产生全新的认知。

  审视自己的阅读习惯,我很喜欢看一些肤浅的东西,比如时尚杂志,比如美容书籍,这些书的阅读,或许赏心悦目,但是没有思考,没有应用,看过就忘记了。❤难以联系自己的工作、生活的阅读,总是无效的。❤

  因为,很容易忘记。

  所以我打算改进一下自己的阅读:

  ❤❤❤1.首先是阅读的内容上:选择有一定营养的书。所谓的营养,就是可以引发你思考、联系实际、应用到实际的书。

  而那些“即使自己不看,也能靠自己总结出来的书”也就没必要看了,自己好好总结下就可以。比如很多日本人写的关于早起啊、收纳类的书。

  当然了,有时候为了放松,适当阅读一点,也并不坏。

  ❤2.阅读方式上:阅读的时候,思考是一定的,而思考包括两种,逻辑思考和直觉思考。逻辑思考,看看作者的逻辑顺不顺,水平思考,看看作者的假设前提是否正确。(一本书总是有很多的假设前提)。

  此外,还要想想这些内容,是否可以应用到自己的工作、生活中去。

  比如,这个观点,能否用来做稿子。这个句子写得很棒,能不能用到我的报道中去等。

  “我讀書很慢,可能為了兩句話就花了十分鐘。因為我在思考,我在對應我的經驗;他講的道理這樣通嗎?可以與我過去的經驗與遇到的問題契合嗎?這樣我才能內化。”本文作者曾经这么说。

  ❤阅读态度上: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生活本身远比书本丰富。

  《将才》读后感(七):浓缩了仍然满满的职场精炼

  这本书绝对值得每一个职场中人阅读,对于我们在职场中发展绝对大有脾益,即使是已经对书中知识有所了解,你也会折服于作者犀利的文风和深刻的见解。对本书核心要点的摘录也成了一件难事,只因为它就是一本浓缩到无法再浓缩的精炼之谈。

  【豆芽现象】

  - 迈入资讯科技时代,事物的变化极为快速,个人与组织为顺应外界环境,追求短期绩效而忽略实质内涵的“豆芽现象”,也俯拾可见,值得警惕。

  - 第一种豆芽现象,出现在个人能力的培养上。表面上看起来学了很多,其实都只学到该行业的“常识”,真正要用时便不堪一击。

  - 第二种豆芽现象,出现在主管对部门的管理上。不再过问基层业务,以分层负责的名义,将大部分的工作交由部属完成,久而久之对基础运作愈发生疏,也无法辅导员工。

  - 在业绩的拓展上,豆芽现象也十分普遍。

  - 扎实的实力是永续发展的不二法门。

  - 在讲求扎实、渐进的原则下,并不是要抹杀速度,而是两者要能拿捏得宜……维持一个“成长而不紊乱”的成长步调。

  【人两脚,钱四脚】

  - 让钱主动来追人的方法,便是努力不懈地提升自己的能力。

  - 一个人如果把很多时间都耗费在金钱的追逐上,则投注在提升自我经验、能力方面的时间也就相对较少,自然能力提升的速度就比别人慢。

  【年轻人的资产与负债】

  - 应该趁着自己年轻的时候,花同样的时间积累比别人更多的工作经验,而经验要积累得快,除了比别人更努力工作之外,似乎找不到其他的方法。

  【公车理论】

  - 从个人职业生涯或经营事业的角度来看,最终追求的应该是永续发展。

  - “培养实力、等待机会”是最基本的赢家法则。

  - 不能因为还看见机会,就磨蹭度日。

  - 努力不一定成功,但是不努力一定不会成功。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 现在所面临的问题(忧愁),是肇因于以前没有深思熟虑的作为。

  - 凡事必是自作自受,这是人人都要有的重要认知。

  - 增长决策判断的能力。

  - 由这种追本溯源的方式来认知所经历事物的因果关系。

  - 在“深谋远虑”的同时,须时时提醒自己不能过于自负,反而要戒慎而行,随时具有危机感。

  【大者恒大?】

  - 新经济之所以兴起,正是由于产业走向专业分工,整个产业的基础结构趋于完善,使得知识、创意落实为商业价值的门槛降低。

  【简单就是美】

  - 我们追求的往往不是复杂,而是简单。简单就是美!

  - 毕竟,是人在使用产品,而不是产品在操弄人。

  【自卑与超越】

  - 一个人的心智成长,相当于思维当中理性成分提高的过程。

  - 自卑心的存在可能是件好事,也可能是件坏事,就看个人如何去驾驭自卑与超越。

  - 自卑与超越的强弱相对不同,在不同的人身上,衍生出许多种不同的性格与行为来。

  - 每个人都应该以坦然的态度面对自我内心中的自卑情结。

  【职涯成长的认知与突破】

  - 辅导同仁并非只是告诉他一件事该如何做,而是要告诉他本身该去除的障碍是什么。

  - 阻碍一个人往更高层级提升的因素,最常见的有两种。认知与持续力方面的问题,以及基础不够扎实的问题。

  - 人的成长并非仅是知识的获取,还包括了心智的成熟与人生经验的积累,而这些都需要足够的时间。

  - 通过深度的思考以掌握各种现象的根源与共通性,是能否突破的关键。

  【过度依赖优势,让人疏忽能力培养】

  - 能力与优势的最大差别,在于能力是要经过努力、相当时间的磨炼,才能打造出来。它通常是因为遭遇了某个困难,才会激发人去思考解决方法,并经由尝试的过程,从中摸索、体会出一套真正能解决问题、困难的方法或技能。

  【资讯过多,让人肤浅】

  - 个人也应主动建立一套吸收资讯的模式与习惯,才不致陷入适得其反的窘境。

  - 首先要界定资讯的优先顺序,将资讯区分为“核心资讯”、“辅助资讯”与“其他资讯”。

  - 另一方面,则应养成一套习惯与原则,对资讯的吸收采取“宁可精,不要多”的原则。

  【聪明人,容易不务实】

  - 聪明人的优势,主要来自于逻辑推理能力高人一筹;然而,逻辑推理与实务运作间,却有很大的鸿沟。

  - 建立一个提醒机制。学习事物时,一旦出现“我懂了”的念头,就将其视为一个警讯,提醒自己,“应该没有那么容易”、“实际上可能还不够”。进而,刻意延长实务历练时间两三倍。

  【知识与常识】

  - 在某一项专业里,几乎有80%都属于常识。只有最后的20%,才是真正的知识。

  - 事实上,所有的知识都在不断地演变成常识。

  - 个人独立创造知识的难度很高。

  - 一旦无法融入好的团体,甚至脱离好的团体,吸收新知的机会便相对减少,很容易就丧失优势。

  【能力的内涵】

  - 能力的内涵,其实包含了三大部分,“专业知识”固然是其中之一,还包括执行、处理事物的方法与经验(即“执行能力”),以及学习、反省检讨的能力(即“学习能力”)。

  - 持续地自我反省检讨也是个人学习能力不可或缺的一环。

  - 没办法执行落实以得到最后结果的话,丝毫没有价值可言。

  - 虽然最后还是把事情做出来了,但没有把事情做“对”,这种情况同样无法产生好的结果。

  - 学习能力是个人能力的基础;具备专业知识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与判断,避免走错方向;而执行能力强,才能让事物产生结果与价值。

  【能力养成的五个等级】

  - 不会、会、熟、精、通

  -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基本的方法和步骤,于是学“会”了这件事。

  - 可以把这件事做得很有效率、做得很好,则能够称之为“熟”。

  - 经由对事物深度的了解,便能够主动、独立地改善事物,具有这样的能力才可称之为“精”。

  - 比较分析不同类型之间的差异,加以去异求同,而在面对这一行业内的其他新事物时,便能够驾轻就熟地应对,可称之为“通”,即融会贯“通”的意思。

  【学习能力】

  - 一般而言,学习新事物有三种方法。

  - 第一种是拆解法(top-down),面对既成的一套的知识系统,充分掌握事物的结构与层次,即能透彻了解整个事物的内涵。

  - 第二种是并整法(bottom-up),当面对的事物未经整理成套,或是资料取得有困难时,即须由搜集资料做起。

  - 第三种方法,则是拆解法与并整法的混合运用。

  【学习与应用】

  - 员工好,部门才会好,部门好,公司才会好。

  - 我们要潜移默化、不知不觉地持续学习,而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

  - 渐渐地世界变成两个,一个是真实世界,一个是读书的领域,两个世界是没有交流的。所以,有些人就僵化了,读书或是上课时他就将身心投入,上完后就回到真实的世界,不会把课堂所学带回真实的世界。

  - 要注重如何做好“学用合一”。

  - 能力的培养要现有一个“母”当作核心,而能力的扩大就像粉团……

  - 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重要的是要先从自己的能力范围开始,然后再去画出所谓的关切范围。关切范围就是要画出你要扩展的学习重点,因为学习有优先顺序。

  - 思考就是一个事情跟我脑海里的事情有什么关联。

  - 学习效果要好,养成联结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 必须学会转换跟模拟。

  - “学习”要能够扩大效果,必须要习惯不只是看东西的表象,而是看东西的本质(key)。

  - 所以主题应是问题,而并非所学到的知识。倘使陷入学到知识就要去用,但找不到主题,就会变成本末倒置。

  【系统习惯的养成】

  - 系统思考就是面对一项事物时,能先掌握整体,再进入分析组成部件以及其关联性。

  - 由于系统表达的背后,必然是一个先思考整体、再思考部件的思考习惯,而听者顺着表达的顺序,接收时也会先接收到整体、再接收到部件。

  - “系统能力”是所有能力的根源。

  【连结阅读才能学以致用】

  - 第一个层次的阅读:新知识与知识架构不扣连,只有八个点能被提取。

  - 第二个层次的阅读:新知识扣连到知识架构,所有点可被提取。

  - 第三个层次的阅读,重组成新的知识架构,产生全新的认知。

  - 建议大家干脆锁定与职场相关为唯一的连结标的……一则增加知识被利用的机会,二则加速你对职场工作的透彻了解,因而也让自己愈快获得丰厚的经济报偿。

  【整合阅读才能提高整合能力】

  - 主动式的整合阅读,即“一次读多篇文章”,并且要修枝剪叶理顺其关系,重新以一个逻辑组织起来,形成有结构、有层次、有轻重缓急的成套知识。

  - 这个动作需要搭配思考、系统、结构、整理、分析五大习惯中“整理”与“结构”的动作:一、提列重点,归纳分类;二、找出矛盾,充分理清;三、找出各分类的概括名词;四、理顺逻辑。

  - 整合阅读是做到全盘了解、系统思考的基础。

  【无能者的借口】

  - 只能用“公司规定”来搪塞的这一现象,反映了这类人“不求甚解”的处事态度:凡事不去推敲背后的缘由,只会“背制度”,而不是“理解制度”。

  - 组织中若是普遍存在这种现象,很容易造成“组织气候”的恶化。

  【横柴入灶】

  - “横柴入灶”是一句闽南谚语,用来形容“明知行不通却蛮干”。

  - 一个方法试了很多次毫无成效,还是很有“耐心”地再来一遍。这一现象的根源,就在于缺乏“时间也是一种成本”的意识。

  【本能叛逆与理性叛逆】

  - 本能叛逆是依据自己的感觉、好恶来作判断。

  - 理性叛逆就是依据理智思考、分析,作出理性判断。

  【要理解才去做,但无法理解也要去做】

  - 习惯“要理解才去做”的人,有时也会陷入另一种形态的僵化:“只做理解的事情”。

  - 理解能力与个人阅历的多寡及悟性的高低有关。

  - 所以,看待无法理解事物的正确观念,应是先接受,通过“做中学”,一边做一边理解。

  - 广义的“要理解才去做”,应是“要理解才去做,但无法理解也要去做”;更重要的是,个人切莫以“要理解才能做”来掩饰自己的本能叛逆的习惯。

  【不是制度僵硬,而是人僵硬】

  - 制度、办法的由来,是由有经验的人,针对某项作业可能发生的不同状况,加以整理、分类后,找出最好的处理方法。

  - 最常出现的三种状况,涵盖了90%的发生率;最常出现的五种状况,涵盖了98%的发生率;其他四十五种状况,合计可能仅有2%的发生率,一般称为“特例”或“异常”。

  - 制度、办法是设计来让人运用的,不能太复杂。

  - 大家应该理解设计制度的观念及方法,并应改变观念——“制度是活的”。当出现例外、异常时,应报请主管来判断、裁示,从中学习主管对特例、异常事物的判断思考逻辑,提升自己的判断力。

  【形期无形】

  - 学习的历程:先入门,从基本动作(具形)如何做得像、做得好练起。初具其“形”后,则要用心揣摩每个动作背后的精神。一直到融会贯通达到“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无形),才算真正出师。

  【生活中训练井水、河水分清楚】

  - 精致与粗糙最大的不同,在于能否精确地分辨出不同事物之间的细微差异,并借由这些差异而采取不同的应对方法,以产生不同的效果。

  - 精致与粗糙之间,可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 生活上的练习反映在工作上的效果,则是对于每一项事务,都能精确地判断出差异来,并采取最适合的方法去处理。

  【懒而美的文明】

  - 当你持续感觉自己很忙的时候,这就是需要改善效率的征兆。不要以“勤快”为借口逆来顺受。

  - 注意到细微的事情,提升效率,就是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关键。

  【每个人都是管理者】

  - 工作、生活中随时随地都需要应用到管理的功夫。认为自己不是主管,便不须学习管理、重视管理,着实是一大误解!

  - 人的管理是一连串沟通、协调与说服的过程。

  - 即使是下一道命令,主管也必须通过说服部属的过程,取得部门内的共识,才能有效地贯彻落实,达到想要的执行效果。

  【主管格局的自我培养】

  - “大将之才”的格局要大。

  - 大将之才具有几项基本条件:首先,客观、无私是非常重要的基本条件;其次,则是思考、判断事物时的平衡感,还要看得远。

  - 要培养自己成为大将之才,必须要面对问题,不畏困难的存在,进而苦思解决问题的方案。还必须能够忍受解决问题时的艰辛。

  - 除了具备正确的观念和态度之外,还必须提升思考事情的深度与广度,因此,用于思考的时间必须不断加长。

  - 另一方面,则是要培养阅读的习惯与正确的阅读方法,以使知识的吸收能不断持续。

  【独立人格的行为特质】

  - 人格的独立或依赖,反映在工作态度上有着极大的差异。

  - 具有独立人格特质的人,会考量其他配合单位的工作状况,甚至是该单位的特质、习惯,并且随时思考、注意周遭的相关事物,以预先防范问题的发生。

  - 具有独立人格特质者,会主动地把主管所交代的事项了解透彻,不清楚时也会主动再询问主管。

  - 具有独立人格的主管,会以经营一个部门的态度来带领、辅导部属,力求部属能力的提升。

  【沟通能力的基础】

  - 提升沟通力的根源并非在口才或演说技巧,而在于能力根源的“系统习惯”与“结构习惯”(事的了解),以及“对人深入了解的习惯”(人的了解)。

  【衡量个人成熟度的四个指标】

  - 综合上述四个指标,当我们在判断一个人的成熟度时,可以从他的行事作风来观察其思考、决断一件事物时,是否能经常兼顾到多个方面(单面向与多面向)、是否能看到无形的价值(有形与无形)、是否注重长远的利益(短期与长期),以及对事物的判断是否能用相对的逻辑(相对与绝对),借此来衡量。

  【改变观念是突破现状的关键】

  - 经营上的观念改变,会影响一家公司的发展控件爱你;而个人看待主管态度的不同,则关系到个人的工作绩效与自我成长。

  【压力管理】

  - 抗拒、逃避并不能真正解除压力,唯有思索压力产生的原因,从压力产生的根源着手,才能有效地缓解压力,不受压力所摆布。

  - 缓解压力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便是去了解、掌握状况,并且设法提升本身的能力。

  - 帮助成长才是真正的目的,以避免自己一味地设定过于高远的目标,陷入过大的压力而得到相反结果。

  【到底是“将”,还是“士”?】

  - 思考习惯与任事心态就是成为大将的先决条件,可称之为“将心”;而“将心”便是我们观察人才是否为“将才”或是潜力人才的重要指标。

  ==========

  徐毅:独立敏捷顾问,经验丰富的国内知名敏捷及精益教练,专注于敏捷软件开发、Scrum、敏捷转型、敏捷测试、测试自动化、robotframework等。

  《将才》读后感(八):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职业经理人一生的指引!

  第一次翻阅这本书,是我在面试的那段时间,一个人行走于国内的各个大城市,也见识了各种各样的公司。

  公司里的人,往往体现了公司的气质和档次。

  我面过一家刚刚拿到千万美金VC的公司,本来幻想着进去打拼几年,捞点期权股票之类的,如果运气好还可以碰上这家公司卖掉或者IPO。但是思忖再三,最终还是没有去,缘由诸多,但最重要的一点,便是我不喜欢里面的人。

  《将才》的作者我其实从未听说过,其企业我也不甚了解,但是翻开数页,我便被作者精准的文辞所折服。杜书伍先生对企业洞悉得竟如此透彻,对职业经理人的生涯之路领略得如此淋漓尽致。

  我每次拿起这本书,都只是随意地翻开一页遂开始甘之如饴地阅读,看到哪儿是哪儿,根本不去顾虑书的编排顺序,每一个小章节,都具有崇高的现实指导意义。看看书,想想自己,想想这个社会的企业大环境,不由自主地开始领悟,而无需绞尽脑汁地思考和辨析。

  书中不乏我反复浏览过三四次的章节,有时看得我心惊肉跳、冷汗淋淋,仿佛小学低年级时候,老师在班上说,你们谁上课开小差了,谁放学不按时回家了,我都知道,你们主动交检讨上来。

  我就这样一次又一次地给自己交检讨,同时也庆幸自己遇到了《将才》一书,不然天晓得我要到猴年马月,才有觉悟三省吾身。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即为赠书与我者在扉页上的题词,我想,这也是他对我最大的希冀和要求吧!

  《将才》读后感(九):个人核心能力是什么?

  没有实力,机会都不是你的。机会其实随时都有。我用公交车来比喻,尽早让自己站上公交车站台,机会来时你才上得去。但有时候你站在那里,机会还没来,你也要耐心等。

  【知识与常识 】

  在知识经济时代,对知识的追求成为个人、企业普遍的认知与渴望。“知识”之外,还有一个名词是“常识”,两者之间的差异仅在相对的普遍性不同而已。常识是大多数人都知道,是每个人必备的基础,知识却只有少数人才懂。因此,掌握知识的少数人得以凭借知识来产生差异,创造出个人难以被取代的价值;在一个行业当中营运的企业可能很多,却只有少数的企业能占有独特的市场地位,其原因也在于,能够运作的公司都拥有该行业内的常识,但只有少数公司拥有独具的知识,于是产生竞争力的差异。

  知识(因为他是以业外的角度来看)。事实上,在某一项专业里,几乎有80%都属于常识,该领域里的每个人都会,只有最后的20%,才是真正的知识。而一个刚入行的新人,很可能前两年所学到的都只是该行业的常识。但是,有些人在学到了业内的常识之后,却误把常识当知识,觉得自己已经懂很多了,已经是专家了,不知不觉中开始自满,停止了持续钻研成长的脚步,能力因此不再提升。这是许多人学习上常有的迷茫。

  对一般人而言,个人独立创造知识的难度很高,因此,融入好的文化环境,在集体激荡之下加速汲取知识,并且共同创造知识,成为个人维持竞争力的关键。一旦无法融入好的团体,甚至脱离好的团体,吸收新知的机会便相对减少,很容易就丧失优势,此为身处知识经济时代的每一位工作者容易忽略之处,值得格外注意。

  【个人能力=专业知识+执行能力+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则是专业知识、执行能力两方面能否进步的关键所在,可谓个人能力的基础源头。学习能力除了包含态度上是否有心要学,以及是否懂得正确的学习方法之外,一般人很容易忽略的一点是,持续地自我反省检讨也是个人学习能力不可或缺的一环,如果不能时时自我反省检讨,学习的成效便大打折扣。

  个人能力的成长,必须要求上述三方面均衡发展,不可偏废。有些人专业知识非常丰富专精,谈起事来头头是道,但到了实际执行时,得到的结果却是奇差无比。事实上,只有专业知识而缺乏执行能力,并不足以成事,所有谈论的事情即使再理想,也都只是空中楼阁。没办法执行落实以得到最后结果的话,丝毫没有价值可言。

  反过来说,如果执行能力很强,但是缺乏专业知识的话,则因为无法正确地分辨、判断事物,而很容易导致把事情执行到错误的方向。虽然最后还是把事情做出来了,却没有把事情做“对”,这种情况同样无法产生好的结果。

  专业知识、执行能力、学习能力是能力的三大部分,一个人必须这三者兼具才可以称得上是“有能力”。学习能力是个人能力的基础;具有专业知识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与判断,避免走错方向;而执行能力强,才能让事物产生结果与价值。一个人也唯有三者同时注重、均衡发展,其能力才可真正地提升。

  【题外话——豆芽现象】

  在业绩的拓展上,豆芽现象也十分普遍。比方说,为求短期内做出漂亮的业绩表现,在未建立产品或客户基础前,即以导入少数几样明星产品、服务少数几家重量级客户的方式,建立起亮丽的业绩。倘使未能及时建立有系统的经营方法,一旦明星产品需求骤减,或者是客户转移采购时,业绩即会大起大落,这岂不也是一种豆芽现象?

  观察大多数发展快速的事物,或多或少存在着豆芽现象,原因何在?豆芽的质地脆弱,内里纤维含量不高,之所以能够在短期内抽高,并非内里坚实,实为充斥大量水分,一弹即破。相对而言,一年才成长一两厘米的植物——桧木,质地十分坚韧,内里的纤维既粗壮又密实,长得虽慢,却以深耕密植之势,依序逐步成长。因此,即便是狂风大雨,也不易折损其枝干,且愈长根基愈显稳固,与豆芽的脆弱,恰成鲜明对比。

  《将才》读后感(十):人才、将才

  现在的时代都在共享,各方面都在涌现出共享的事或物。互联网也推出付费共享,而你只需要花一定的费用就可以分享到他人的知识。碎片化的知识整合听过一遍也许下次就毫无印象。愿意付费的原因也不过是暂时性的缓解焦虑。 书中提到一点:将知识内化,形成一个系统思考。写了一个小例子,那时学渣和学霸的故事。临近期末,学渣借学霸的宝典笔记看了好几遍,成绩出来后,两人的成绩相差一大截。原因也不过是没有时间深度思考,没有将知识内化成自己的一部分,对答卷上也是答非所问。学霸的笔记,记得是当时课堂上思考后的一个结果,分析其缘由,再结合以往的知识点,分门别类,组成一个体系。拥有一个体系,那思路就会清晰很多。 关于学习,我们努力学的,所掌握的以为这就是知识,但内行人看来这不过就是行业内的常识。 分不清常识与知识的概念,容易产生自负的心理。我们站在巨人的肩旁上看世界,也是需要不断的积累常识才能悟透里面的知识。这一知识点如果有60%的人都懂,那就是常识了。也有公司会以知识点作为核心价值,不断发展,不断变得更强。 书中的内容不算多,但每个名词都有新的认知,于我目前状况而言,足矣。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将才》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