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五十四种孤单》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五十四种孤单》读后感精选10篇

2017-12-24 20:0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五十四种孤单》读后感精选10篇

  《五十四种孤单》是一本由普玄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40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五十四种孤单》读后感(一):有一种孤单让我们泪涌

  有一种孤单让我们泪涌

  陈家胜

  在朋友的推介下,我打开了《五十四种孤单:中国孤宿人群口述实录》。一篇篇捧读,不觉泪眼婆娑。那些原本自己过去几乎没有在意的与书中主人公类似的身影,像一根皮鞭,抽打着我的冷漠。他们孤单的背后,其实有太多令我们尊重的东西。而在此之前,我们仅把他们当成了无亲无故无儿无女,与我们毫不相干老人

  他们是不幸的。在生命的最后旅程里,甚至只有了回忆中的亲情。但他们却是充实的,现实的孤单让他们更愿意、也更多地去回想起过去,现实的孤单越浓,回想的驱力就越足。所以,在他们浑浊的老眼身后,是一份纠结了自己一生牵挂思念

  《五十四种孤单》,他们中有退役士兵、有没有生育的妇女、有说书唱戏的人、有看病行医的郎中……立体的人群,组成了几何式的孤单,反映了阡陌人生,倒映着滚滚红尘

  《五十四种孤单》,让我们把之中正痛苦着的一类人,看得更全面了。我们看到了他们只有用心才能感知的东西,所以我们更愿意为他们流泪。同情的尊敬的真诚泪水

  好在是他们老有所依、老有所养的,党和政府给了他们至关重要温暖。如果不是这份温暖,他们的晚景该是如何凄凉。

  愿有更多的人打开《五十四种孤单》,这会让我们对那些并不爱在意的老人多一份尊重。

  《五十四种孤单》读后感(二):五十四种孤单里的百样人生

  当一本纯黑色封皮,没有一张插图的书放在眼前时,不免总有些压抑更何况书名还是《五十四种孤单----中国孤宿人群口述实录》,然而翻开书细细品读,透过每一份讲述,每一个故事,却发现其实一点也不单调乏味,反倒有酸甜苦辣咸的五味杂陈和感叹人生的透彻领悟。

  人生并不孤单

  五十四,一个同扑克牌一样的数字,而这本书则更同扑克牌一样有着形形色色的面孔,大大小小的角色,变化多端的组合。

  如果说讲述往事时的老人是孤单的,那他(她)此生必定不孤单,无论是年轻红极一时的角儿,还是生下来就被抛弃的孤儿,他们走过的这一生,都充满激荡、坎坷,包含痛苦幸福,有近入黄土时依旧勾出笑容美好,有夜半月明时暗自落泪的悲伤。而正在这种所谓起起落落的波折,让人生不至于平淡,虽谈不上精彩,但绝对的丰富

  如果说这书中的老人们是孤单的,那这变化百态的世间生活必定不孤单,或曾以为,有人如“有种”的王侯,有人似天生的草芥,人生早已注定富贵贫贱,逃不脱所谓命运的摆弄。读完此书却觉得,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每个生活的细节或许都是人生的转折,开启另一番全然不同的世间百态。而把握着转折的并非如神一般的命运,而是某个盛气凌人的傲娇,或是某个不敢面对的怯懦,又或是某次不以为然错过,每一件步履蹒跚时后悔的事,都是人生变化的关键点,让人生变化莫测

  悲观乐观

  唯物辩证法说,事物总有两面性,无论是看待这所谓孤单的人生,还是看待这本记录独单的书籍。

  一个从战场死人堆里爬出的老人,或许会感慨年迈体弱无依无靠的孤寂,对某些世事愤愤不平,但当回忆那些倒下的战友,却又觉得这一生的每一秒似乎都是赚大发了。一个伴随着孤单出生的乞丐,或许会埋怨老天对他一生的不公,总是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却从未降过大任,但想着如今虽不阔绰,却也能在养老院里颐养天年,想必也能感激不再乞讨的安稳

  心情沮丧时,阅读这本书会让人产生过多的感慨,亦或是联想到自身,会不会因为某个不经意的选择,最后沦落到年迈孤单的境地,毕竟他们之中,也有人年轻时衣食无忧,最后却孤单余生。心情平静时,阅读这本书就少了那些消极的感叹,更多是领悟这些故事中为人处世、把握机遇、不折不挠的道理,想到的是如何不会沦落于此,或者说,相比于他们,自己依然足够的幸福,好好珍惜此刻的幸福。

  痛苦的日子总感慨人生的漫长,幸福的岁月总叹息人生的短暂。但人生的收获正是痛苦与幸福的差距和对比,苦辣酸甜样样都尝过,反倒比平淡无味的度此一生来的精彩。而此刻,无论我们经历哪一种滋味,看看这本书,看看那些孤单的人们,想想自己的幸福,把握它,珍惜它,延续它。

  《五十四种孤单》读后感(三):生命需要关注——简评《五十四种孤单》 朱白丹(文)

  生命需要关注

  ——简评《五十四种孤单——中国孤宿人群口述实录》

  朱白丹

  这是一个精彩纷呈世界,它的变化万千、多姿多彩发展速度令人瞠目。这也是一个多极化、多元化的世界,各种观念、思潮乃至奇谈怪论层出不穷,让人真假难辨,无法洞悉事物的真面。一切的一切是那么炫目,那么新奇,让人目不暇接、感该万千。物欲横流价值错位,让我们的灵魂不在安宁,我们就在这变动和不安中,渐渐地迷失了,忘却了人类自身对生命、对灵魂的思索和拷问,这不能不说是种悲哀

  每个人从哇哇坠地便开始感知这个世界,从脱离母体的一刹那便体会着生命之苦,因感受肌肤与空气的刺激之痛而伸臂踢腿、哇哇大哭。从牙牙学语、蹒跚学步到健步如飞,从学业、职场到婚姻家庭,人生经历着不同的成长阶段,及至从中年、壮年到老年,每一步无不伴随着每一个个体生命的独特体验,个中酸甜苦辣、艰难困苦唯有自己知道。

  毋庸置疑,这个社会有一个特殊群体,他们身处社会的边沿不为人知,因家庭残缺而缺乏自信,因极少出现在公众视野而让人忘记了他们的存在。由于他们深居简出,生活品质卑微低下孤独寂寞地存在于社会的一角。

  这就是孤宿人群。在中国,这类人究竟有多少,恐怕难以统计,世界有多少更难以计数。在快节奏的生活里,人们往往爱关注那些功成名就阳光灿烂的得意者,而对那些生活在低层、底层的灰暗人生却不屑一顾。很多时候,他们仅仅被作为一种反面教材才从人们的记忆中唤醒,充当着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和谈资。但,毫无疑问他们是不幸和痛苦的。

  《五十四种孤单——中国孤宿人群口述实录》就是触及这一特殊群体的书。书中的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故事,每个人的故事都充满着曲折和艰辛,他们的人生经历丰富多样,也曾辉煌灿烂,也曾挫败失意,各有各的人生轨迹,正如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他们曾经和常人一样,是复员军人、民办教师、大队干部、乡村农民、工地民工;像普通人一样,吃肉、喝酒、唱歌、找女人、玩麻将。但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多数人拥有了幸福的家,他(她)们却成了孤寡老人,有的住进了福利院,有的独自在被人遗忘的角落虚度残生。

  纵观这些孤寡人群,既有值得同情的一面,也有值得反思的一面。在成为孤寡老人之前,他们大多是底层人士,居无定所。有的是算命先生、还俗道士,有的是江湖游医、乡村艺人,基本都与贫困、病魔、残疾相伴。有的甚至能说会道,技艺超群,堪比现今大型国有企业独当一面的技师。但由于历史原因,原本有的是机会成家立业生儿育女的,有的甚至也成家了,但因为性格使然,要么嫌别人成分不好,要么嫌别人品貌不佳,让他们错失良机,最终把自己嫌进了福利院,铸就了残缺人生,实在可悲,可叹,令人唏嘘不已。

  诚如《五十四种孤单——中国孤宿人群口述实录》开篇所云:“孤寡也是一种基因,它深深扎根在我们这个社会,融化在一个个家族,一个个院落,它像天上的陨石,不知什么时候落在你身上,砸中你。每个人生都是一段无法预料的旅程,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陨石中的一员。”这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真知灼见,分明窥见了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人生是苦相,生命需关注。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是孤独的,人的一生赤条条的来,赤条条的去,都有过心酸泪水、凄风冷雨。从人类的终极关怀来说,每一个人都有太多太多的故事,都将孤苦地别离这个世界。不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不论是富人还是乞丐,都需要关注。如此,关注便是一种美。当这个世界有太多太多的东西需要我们关注,且这个世界又失去了太多太多的关注时,这本关于孤单的书,便给了这个世界一个回响。它让人沉思,让人禅悟,尤可让人借鉴,善莫大焉

  如此,我想说,《五十四种孤单——中国孤宿人群口述实录》是一部好书,一部奇书,书中反应的问题应该引起全社会的思考和关注。

  《五十四种孤单》读后感(四):这个超漂亮的奶茶妹妹,看了《五十四种孤单》之后,专程去福利院做义工

  这个姑娘叫苏小糖,家住在厦门,半个月前看了《五十四种孤单》,昨天找到项目组成员咨询,看孤寡老人要买些什么。今天上午她就行动了,买了很多卫生用品,很多糕点零食,到当地福利院给老人洗头、捶捶背,像亲闺女一样聊天!她说,她不能写出老人的故事,但可以为老人做点什么。以后每个月都要坚持做一天义工!

  《五十四种孤单》读后感(五):活着本身就是意义,活着之外再无意义

  本书是对福利院中孤寡老人的采访手记,用老人的口吻讲述自己的故事。口述历史很迷人,但终究粗略,无法身临其境,体验当事人的感受。不过,至少可以了解,人生确实百态。

  这些老人孤寡,有的是因为政治原因,比如因为成分不好而终生未婚,或者被打成反革命而一生蹉跎;有的是因为身体原因,比如天生或者自幼落下残疾,影响了婚姻和生活;有的是因为个人际遇,比如遇人不淑,失去劳动能力后被多年的伴侣赶出家门,或者遭到亲戚朋友的欺骗。所谓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五十四位老人人生中的遭遇,很难不让人生出世事无常,众生皆苦之感。

  老人们对于自己人生的结论和态度也是大相径庭。虽然大多数都命途多舛,但有的人自觉问心无愧,这一生过得值;有的人满腔悔恨内心难安。这要归结为各人不同的性格。性格不能决定命运,但是可以决定对于命运的诠释。

  无论命运如何,对于命运的诠释如何,老人们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孤独感。他们遗憾没有老伴儿,后悔没有留住孩子,都是因为害怕孤单。很多老人愿意住到福利院来,就是因为觉得这里热闹些,有伴儿。可是「院友」终归不能替代家人。于是,有的老人在院方的撮合下找到老伴儿,有的老人偷偷溜出去找「小姐」,有的老人还惦记着将自己扫地出门的前伴侣。

  孤单是种可怕的东西。为了逃避孤单,年轻人忙着工作,忙着玩乐,忙着恋爱,就为了把空闲时间占满。孤寡老人呢,最不缺的就是空闲时间。他们的家庭,人生经历,乃至社会环境,又都不能赋予他们面对空闲,面对孤单的力量。五十四个人生,五十四种孤单,其实都是多变的时代中,个体的茫然无措

  最后的后记里,采访者说看到了老人们身上的力量云云。私以为有刻意拔高之嫌。还是主编普玄说的最实在:「承受」,除了少数有自我认同感的,多数老人的状态就是在承受,承受自己的命运,甚至承受生命本身。悲欢离合生老病死,能承受的承受,承受不了的咬住牙也一定要承受。只为了一个目的:活下去。活着本身就是意义,活着之外再无意义。党和政府说,生存权才是最大的人权,诚不余欺也。

  书中尽可能保留了口语叙述的原汁,但是文字终究无法重现口语的原味。人在交流时,语言本身传递的信息只占小部分,更多的是依靠身体语言、神态和语气。所以,文字只能还原讲述的小部分,大部分信息只留在讲述者和倾听者之间。

  微信公众号:小盆哟「littlebasinyo」

  《五十四种孤单》读后感(六):平等对待生命

  平等对待生命

  乐君

  朋友来访,临行丢下一罐新茶。次早沏茶,不加思索就泡了一大杯。新茶的口味略淡,茶叶多点,应是一杯香醇。

  早上事忙,待料理完手头琐务,茶已微温,端起来就是一大口,哇,唾之不及,苦不堪言!这是新茶么?

  连忙找来茶罐,才看到竟是苦丁茶。怪我自己粗心。

  啰嗦这一段话,是要引出我才看到的一本新书——《五十四种孤单》,就是一大杯浓酽的苦丁茶。

  多少年来我们的阅读习惯就像是冲泡一壶新茗,总是在慢慢品尝那一抹幽香、那一缕甘醇。哪里会像这样去泡一壶苦丁茶。微信的快餐文化且不说,就算我这样每年有几十本阅读量的嗜书人,也很少再去触及那些厚重的、艰涩的读本。我们的阅读被这个快捷时代裹挟了,我们回避了庞杂,但同时也屏蔽了悲凉、沧桑与深刻

  《五十四种孤单》就是一种浓缩了的沧桑,浓得化不开,浓得让你猝不及防

  翻开《五十四种孤单》这本书,乍一品读这些原汁原味的口述,就像是猛地喝下一大口浓酽的苦丁茶。书里面的人物,他们的宿命、他们的作派、他们的脾气秉性,都几乎让我不能接受。潜意识里,我几次都要站起身来,泼了这一杯“苦丁茶”。

  书里的人物有曾经的战士、建设者、能工巧匠,即便只是一介草民,也都曾有过短暂的光彩。但他们无一例外,都慢慢走向了孤单。他们的故事无疑是悲怆的,甚至是冤屈的、荒唐的,而有些人物的命运,又显然是性格使然,是所谓“自作孽、不可活”。这样的口述变成了文字,怎么能不是“苦丁茶”呢?所以我要在此提醒后读者,你一定要有事先的准备,这样你才能在喝进一大口苦丁茶时,不至于“猝不及防”。

  毋庸置疑,尘世中的每一个人都注定会走向“孤单”,只是过去我们大多讳言谈起这一话题。思量至此,我仿佛有些明白了策划并出版《五十四种孤单》的用意,组织撰写这样一本书籍,就是要通过毫不避讳地展现种种人生轨迹,来探讨怎样避免和适应孤单,并最终使人生的暮年,达到像《金色池塘》那样的和谐吧。

  《五十四种孤单》堪称形形色色,有的孤单令人肃然起敬,列在首篇的李廷山老人便是这样的实例。“他们死了,我还活着”,这位浴血疆场的战士,在朝鲜的冰天雪地里冻坏了身子,侥幸活着回来,还不忘去照顾阵亡战友的家人。李廷山本该拥有立功受奖的回报,却阴差阳错与幸运失之交臂。地方政府有愧于他,却还把他当作闹事者施了“刑拘”。老人面对冤屈没有选择抗争,而是服从于命运,毕竟,“我还活着”,而战友们早已埋骨异国他乡。

  而刘子书呢,他的“孤单”令人啼笑皆非。在他21岁的青春年华,经人介绍与一19岁女子相恋结婚。谁知在妻子怀身大肚将要临盆之际,却被人以“破坏军婚”的名义,把妻子掳回原籍。就算的确有过口头的婚约,又怎能剥夺别人另选他人结婚的权力。那个年代,法制的荒唐,个人的权益比蝼蚁都不如。

  还有一批像刘美昌这样的老人,仅仅是因为“成分”不好,就被打入另册,成了终身的孤寡老人。说到刘美昌,倒使我想起在我少年时曾经交往过的两位“地主子女”,于今想来还历历在目。少年时我在随州乡下,曾经结识过一位名叫谢成发的盲人,他那时约莫三十出头,他的哥哥成义,快要奔四十了。不用说,他们都是未婚人士。成发属于多才多艺的盲人,但“地主”成分且又是盲人,怎可能成亲呢。还有他的哥哥,因为地主的子女,屡试屡败,也早已打消娶妻的念头。好在,1970年代末给地主“摘帽”了,成发的哥哥成义才搭上了末班车,娶了一个丧夫的寡妇。这样的窘迫和命运今天听来浑如天方夜谭,可在当年却是千真万确的实情。

  如果《五十四种孤单》仅仅写了这几类孤单的老人,那就未免标签化,也显得浅薄与流俗了。

  我以为更好的,是《五十四种孤单》写出了另一类“孤单”的人,他们既不是因为政治原因,也不是因为残障,而是因为他们自身性格的缺陷,文化的愚昧,甚或是好逸恶劳、游手好闲而导致的老无所依。当然,也有的是家人不能尽责、遗弃,使他们一步步走向孤单。这一类“孤单”者不是个案,不是因为“天灾人祸”偶然的变故。因而,这一类人的“孤单”,则更具有警示的意义。

  列夫·托尔斯泰的经典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从《五十四种孤单》里我们读出了种种不幸,这些不幸带给我们长长的思考。近七十年前政权的更迭,在巨大的政治波澜面前,一己的命运渺小孤立,仿若芥子,稍稍的一朵浪花,就可以改变无数家庭的命运。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我们是不是应该思索:政治的变革,应尽量减少对人民的侵袭、损害;而所有有悖人伦的法制、权谋,也应该彻底退出历史舞台;最重要的是,平等对待生命,保障所有的人权,要高过一切政治权益。做到了这一切,也并不能保证这个社会会彻底消除“孤单”,因为人性的弱点永远都会存在,这里的“短板”,则需要社会,抑或说社会的管理机构来作最后的弥补。

  所幸的是,在《五十四种孤单》里我们看到了政府的这种弥补,《五十四种孤单》虽然没有刻意称颂这一弥补的机制(这一机制也还远没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但事实上,几乎所有的采访撰稿,都是在各地的“福利院”里进行的。这个社会尽管曾经酿造和孕育了种种过错,但它也最终行使了自己的职责——给这些“孤单”者以最后的归宿。

  今天,我又为自己沏上了一杯苦丁茶,但我汲取了最初的教训。我恰到好处地投入些许茶叶,看那碧绿的叶片在沸水里上下轻扬,我知道,这样冲泡的苦丁茶固然还会是清苦的,但那回甘的滋味一定会慢慢到来。就像此刻我已翻到了《五十四种孤单》的后半,我不再觉得那是沉重的“苦涩”,字里行间,倒仿佛有一缕回甘,正慢慢地沁上我的心头……

  《五十四种孤单》读后感(七):被世界遗忘的角落

  ——读《五十四种孤单》感悟

  朱可铮

  朋友送来了一本书《五十四种孤单》,书里面有朋友的文章。我从来没有如此细致地读一本非纯文学的书籍,但《五十四种孤单》以它独特的魅力和淳朴吸引了我。重要的是因为54位孤寡老人的现实生存状态让人唏嘘,让人心痛,让人沉思,让人动容。

  书中用采访纪实的手法,对两个省的700多位孤寡老人进行实地采访,重点选取了54位居住福利院老人的事例编印成册,让读者从中与之同喜同悲,更多的是让读者置身入一个陌生的世界里,感受人生的无常和生命的脆弱以及无以言表的刚强。

  “在福利院,我面对的就是这些不在乎屈辱,也不再微词时代的老人们,你只能选择从容,淡薄……”

  “在访问过程中,我们说起过去,我以为他们会是痛苦、谩骂、群情激愤,而现场,他们争先恐后将他的苦,他的无可奈何,脸上缺失一种述说的快乐,一种珍视的回味……”以上是作者们的采访手记,无一不表达着对老人们的敬意。

  这群已经步入暮年或者正在步入暮年的老人们退却了青春的幽怨,面对倒计时的生命时光,他们选择的是从容和平静。在采访中,大多数老人面对过往,不怨恨,不愤懑,只有一颗感恩平淡的心。

  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算起,人生开启的旅途可谓遥远而又漫长,每一位主人公的生活都充满了不可捉摸的变数和困苦,尽管他们最终是卑微地活着,尽管他们年轻的时候,生命曾鲜活生动,或驰骋沙场,或无限风光,当然也可能没有按照正常的生活轨迹或者秩序走下去,但是他们都用一种顽强的毅力承受着生命之重或生命之轻……

  譬如,抗美援朝老兵李廷山他在朝鲜战场上打死很多敌人,身边的战友也牺牲了很多,自己却因为身体原因不能正常结婚……他口述:“一颗炮弹飞过来,在我们不远处炸了,石块土块木头快到处飞……我说向七宝你是不是死了,他还是不说话,就睡在那里一动不动,他真的死了,……我就那么看着他,现在每天不早上睁开眼,我就觉得看见了他……”

  复员军人毛甲伟一生未娶,服侍了瘫痪在床的母亲整整16年,在汕头摆地摊时他收留一个无家可归的孕妇,半年后,花光他积蓄的娘俩弃他而去……

  还有唱戏人尹先华和刘书丰,用戏如人生来叙述他们戏里戏外都是泪的人生感悟……

  《五十四种孤单》全书共分四个部分,在历史变迁的大背景下,每一个个体命运显然是弱小而无助的。颓废,孤独,漠然,甚至冷酷,严重脱离社会等等世俗观念、世俗偏见使这群孤独的老人被世人所遗忘。他们躲在高楼里,躲在院墙内,无亲人探望,无子女关照,却平静地接受命运的摆布。正如作者何小飞在采访手记中所述“……或许与他们偶然相逢就是为了一个必然,孤寡老人的经历丰富了我们的人生视野,引起我们对他们的最后岁月如何度过的关注与关怀……”

  人都会有老的那一天,这句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哲理深刻,但好似我们最终都没有设想过自己老的那一天会是什么样子。当那一天真正来临时,我们是否会像他们一样释然,像他们一样理解生命的本质,从容面对日渐衰老的身心。这部书用真实的故事场景叙述惊醒了我们,他们波澜不惊的诉说让我们清醒地意识到,死亡和衰老应是一个全社会都值得关注的问题,这群被遗忘的人的世界需要我们走近。

  带有文人情怀和悲悯情绪的作者们更值得我们尊敬,是他们用不懈的努力和辛勤的汗水为我们书写了一部好书,一部不掺杂任何功利性和矫揉做作的好书,它显然突破了当下无病呻吟的羁绊,一路清新而来。跋涉,采访,面对面的对话,真诚的交流,现场亲临感受……对被采访者而言,所要承受的不仅是一场不堪回首的追忆,而且是一种尘封的撕裂;对每一位采访者来说是一场陌生甚至苦难的倾听,也是一种捡拾碎片的游离。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之间的契合再次证明,由于本能的爱而他们彼此体恤,微笑向暖。一些作者说,是通过采访“他们”改变了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何等的气魄。 是的,我们必须反思。当我们真的不知道该如何面临生活的艰辛时,我们都应该打开这本厚实的《五十四种孤单》,从中体味人生的喜怒哀乐,探寻与这个花花世界极不相符的生命暗角,感受这个时代留给他们的无尽孤独,聆听生命逐渐凋零的簌簌声。 当你有所触动的那一刻起,就向在黑暗角落里他们投入你一些温暖的瞩目吧……

  《五十四种孤单》读后感(八):存在,即胜利

  ——读《五十四种孤单》有感

  作者:晓月

  我打开书,扉页泌出墨香。在看似笨拙的文字背后,一个又一个老人走了出来,或叨着烟,或嘻笑着,或哼着小曲儿,或扛着锄头。他们坐在对面跟我对话,讲述着一段又一段或悲或苦的人生体验。此时的他们,是年轻的。我嗅到了青草香、泥巴的腥气、混着农药的汗味、刺鼻的机油味。他们逆着时光而来。泥瓦工、戏子、建筑工、村干部、民兵班长、道士、船工、裁缝、说书人、乞丐……几乎囊括了新中国成立前后各个时期的各行各业,他们象一座座富矿,在对往事的打涝中,我们仿佛看到一整部新中国劳动人民的辛酸史。

  在青壮年时期,他们有着强烈的存在感。时代的风云,由他们舞动。他们有过火热的青春、虔诚的信念和美妙的情爱。在偶然或是必然的悲剧面前,他们无一例外地抗争过,却终被卷入涡流,揉碎成一粒草末,被苦难悄无声息地吞噬。《那年修铁路,娃子在家病死了》、《石油大会战的民兵班长》、《他们死了,我还活着》、《冤枉坐牢影响一生》……这五十四个老人,假若没有调查者去记录,他们,以及身后的时代,终将随着年华老去而面容模糊。仿佛他们,只能留下呼吸的痕迹,却从未出现过。

  但他们存在过,并存在于现代生活的任何细节。他们是社会主义最基础的建设者,存在的价值,宏伟,壮阔。他们修建了一条条公路铁路,修建了一座天桥和大厦,修建了一条条河流和水库,参与过大大小小的战斗……他们是农民,是工人,是底层小人物。他们的足迹遍布神州大地。哪怕化作尘埃,那一条条奔涌的河流和恢宏的工程,无不记录着他们的青春和汗水。

  青春过后,是无尽的落寞,这是老人们的命运,也是人类共有的命运。孤独是痛苦的。为了抵抗孤单,五十四个老人想尽了办法:有人养猫养狗,半夜跟猫狗说话;有的几个老兄弟挤在一起,每天像孩子一样,形影不离;有个替别人养了几十年孩子被老婆扫地出门的老人,经常和那个凶狠的前妻联系。他认为,比恶妇更凶狠的,是无形的孤独。纵然寂寞如斯,他们仍坚强地活着。有个老人曾说,我每天在日历上画圈圈。过一天,画一个圈。每画一次,就开心。又多活了一天,蛮好。

  是啊,蛮好。画上的圈圈,是多存在一天的痕迹。人生,是由无数天的存在组成的。这就是我以为,《五十四种孤单》这本书最大的意义:存在,即胜利。

  《五十四种孤单》读后感(九):生下来,活下去

  福利院、孤宿人群,这不是一个可以轻易触碰的话题,我对这世界上的孤独,本来就有切身体会,内心总是有着或浓或淡的忧郁,自然本能地拒绝着去触摸那些伤痛和苦涩。可是,当我真正拿到这本书并开始读的时候,感觉和没拿到书时的猜测有很大不同。

  初步读了几篇之后,我便恍然觉得是在读余华的《活着》,书中那些福利院老人的叙述,总让我想起《活着》中的富贵。五十四种孤单,便是五十四个富贵,便是五十四部长篇小说的浓缩,便是大千世界中的百味生命。

  其实对于那些叙述者而言,我们唯一能做的,也许就是倾听。因为在他们的人世里,悲欢离合多风浪,爱恨情仇成过往,在命运的重重搅拌中,如今剩下的,或是煎熬或是淡然,已经不需要无关疼痒的评述。

  这个世界的故事太多,任何一个耄耋老人,哪个没有几个值得提及的细节,何况颠簸流离大半生的孤宿之人。唯一庆幸的,是他们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在无所寄托中,还有福利院这个归宿。

  于是这世界有五十四种孤单,却不是五十四中绝望。孤宿人群不再是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在命运的重重压榨之中依然可以看到心灵的挣扎与不屈,沉浮翻滚中人性中不灭的光芒。在他们身上,有时代的印记,也有着个体的浮沉;有着曾经的风流倜傥,也有着现今的孤苦无依;有独树一帜的卓然不群,也有着饱经风霜的恬淡安然……

  这些感触,都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油然而生的慨叹。剔除掉里面的悲苦和惆怅,我们还能够读出另外的味道。《身边的人没文化,所以很孤单》是对知音的苦苦寻觅,“你走的时候给我带走,或者拍成照片带走,看能不能找个报纸给我发表一下”结尾处的话让五味杂陈;《还想唱戏,没人看了》则是时代的绝唱,命运的捉弄,“没人理我,黑嘴的老鸹都看不到一只”浓缩了多少沧桑和无奈;《六指裁缝》、《命中注定是个瞎子》、《“烂命一条”的瘸子》是残疾人的血泪史;《养大留个侄儿》、《我服伺母亲整整十六年》、《代父亲撑起一个家》让人心生感佩;《爱喝酒的拖拉机手》、《做多了坏事会遭报应的》则让人哭笑不得;《晃荡了几十年的游民》、《跑了一辈子江湖的蛇医》、《漂泊半生当道士》则让人不知是应该钦佩还是唏嘘……

  这不是小说,这是活生生的命运,这是赤裸裸的现实。有人说,生活,就是生下来,活下去,在《五十四中孤单》中,你可以找到真实生动的注解。

  《五十四种孤单》读后感(十):读一本有意义的书

  每个人都是孤独地行走在这个世界上。因为害怕孤独,人们才会去拼命折腾,寻找忙碌、热闹来掩饰内心对孤独的恐惧。可是热闹过后,繁花落尽之时,孤独还是会如约而至。

  拿起《五十四种孤单》,那黑色的封底似乎已让读者内心凝重。也有一种想沉寂下来,认真阅读的冲动。书中五十四位孤宿老人,他们每个人都经历了只属于自己的不平凡的人生,却有着殊途同归的结局:住进福利院,回忆今生,等待来生。

  书中简洁明了甚至口语化的语言生动,准确又耐人回味,句句扣动人心。石油大会战中的民兵班长说:“福利院里一有人来看他们爹妈,我都远处看呢,眼睛红呢。”这简单的几句足以穿透老人孤苦无奈的内心。那个抗美援朝老兵总是重复:“他(们)死了,我还活着,他要不得”。朴实的话语读来心酸,泪催。残腿的刘文海道:“只要有这么两个儿子,看着他们打架都是一种幸福”。那该是有多少恨不能啊!

  当然这些孤宿老人并不都是在老无所依时住进福利院等待死亡的来临。他们都会在活着的同时也有心灵的追求,也想让自己的人生有意义。乡村货郎想死后把房子、钱财捐给社会。打了一辈子零工的李朝贤也还希望跟李雪清一起生活,也会偶尔偷偷去瞄一下她。读过书自认有文化的刘美昌还希望作者能找个报纸发表他的诗词。所有这些都表明他们心怀美好愿望地孤独着。

  书中每个孤宿老人的故事都可拍成一部经典大片。他们孤苦的命运或由某个时代造就,或由某种心性造就,或由某种身体的残缺造就,或某种责任造就。我们无法改变他们的过去,但我们或许可以对他们的未来投入更多的关注。至少让更多的人意识到还有这样一群生活在社会边缘的底层人。

  感谢《五十四种孤单》的所有工作者们!这个社会需要像你们这样的引领者,引领人们去关注、关爱、帮助需要关爱的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