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日本乱象》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日本乱象》的读后感10篇

2017-12-29 20:2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日本乱象》的读后感10篇

  《日本乱象》是一本由健吾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6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日本乱象》读后感(一):如此丰富、客观的“日本乱象”

  好吧,我承认是被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和《日本乱象》这两个颇具学术气息的词给迷惑了,认为此书是一本研究气氛浓厚,引经据典颇多的日本社会学研究著作,以至于在开全校大会选择何本书傍身的时候,我毅然决然的选择了这本应该能让自己学术气质猛然提升的书。

  然而当我端坐在礼堂里,边倾听着领导的讲话,边打开本书,准备细心研习的时候,映入眼帘的第一章便是华丽丽的“新一代性学报告”,我旁顾四周断定没人关注时,用颤抖的手继续往下翻,苍天啊!萌翻了的图图们集体上场了,妹妹们的脸蛋、胸脯和大腿被用漫画的方式画出来,作为性调查的选项之一,跃然纸上,然后还有涉谷俊男辣妹第一次性经验年龄等等深入的问卷,我只好慌不择路的合上书本,平复了下心情,将目光淡定的转向了主席台……

  其实换个场合细细阅读这本书,你会发现很多乐趣。首先,这不是一本严肃的社会学人类学著作,而只是一本简单的,把日本的风土人情介绍给大家的书籍轻松愉快的语言、大量的图示和问卷,带给读者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日本确实是一个接近却又陌生国家人们特别是中国人,对日本有着别样的情结,抛开政治历史因素不谈,日本人的行为处事也是被人褒贬不一。但我们还是应该看到这个国家在战后的迅速崛起,按照书中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需要常常回望的民族,不管是他们的国民还是我们这些旁观者。

  我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有很多没有去过日本,没有接触过日本民众的人,对于日本有着莫大的敌意和仇恨,由此导致理解的偏激和信任的缺失,而我身边去过日本或者与日本人合作过的朋友,却无一例外的对于日本的文化倍加推崇,哪怕之前是资深的抵日人士,那么到底是什么让日本在全世界范围脱颖而出,他们又在本土享受着怎么样的生活呢?《日本乱象》给了我们生动有趣答案

  作为一个香港人,作者健吾在本书的最后说,“我只是尽了身为人类学研究者的责任,找出访问者,尝试仔细观察,试着呈现一个合理(但绝对主观)的日本表象给读者”。而我从本书中,也领略到了如此丰富、客观的“日本乱象”

  。

  《日本乱象》读后感(二):作为编辑的一点感觉

  编这本书之前,说实话,我对日本或者说日本文化基本没什么兴趣。但一说这话,其实是搬了石头砸自己的脚,因为仔细想想,小的时候,除了连环画和一些童书,接触到的第一个系列漫画就是机器猫(现在都叫多啦A梦),应该是在1988年。

  之后就是上小学以后,跟班里男生一起看《圣斗士星矢》和《七龙珠》,《幽游白书》和《电影少女》是高年级的事儿了,好多孩子从中开始了解了两性的秘密,呵呵。

  后来还攒了全套的细川知荣子的《尼罗河女儿》、《伯爵千金》,再后来就是筱原千绘的《天是红河岸》、池田理代子的《凡尔赛玫瑰》(因此我法国史学的特好)。初中那会儿流行租书,其间我妈跟我基本把日本漫画看遍了。。。然后就跟我表妹开始听酒井法子的歌,高中以后开始知道SMAP和GACKT,视觉系什么的,然后就是宫崎骏的《龙猫》了,包括我大学以后交往的那个男朋友(70后),居然最爱干的事儿是看《蜡笔小新》。。。

  我个人非常喜欢伊藤二的漫画。。。如有共同癖好,请私信~当然,不能抹去的记忆还有《灌篮高手》和《名侦探柯南》。动漫的例子太多了,就不一一列举了,包括生活用品与吃穿这块儿,日本的东西相对来说,做的还是精致一些,包括儿时手工巨烂的我,现在偶尔也迷恋缝制一些东西,我也是在相关的店里,发现了日本进口的贴布,可以缝在破口处的那种(我极具贤妻良母的潜质。。。),很佩服日本人的心思,太细密了有时候。

  这本书的出炉,我必须感谢的是我的大学童鞋曹钦,你在不在豆瓣啊?如果大家上新浪的微博,可以找找她,她叫:2君很淡定。BTW,我叫:女巫小玖。哈哈。曹钦童鞋是一个非常神的人,她家有无数的日本漫画与来自日本的卡带、CD、杂志(据说都是她老爸友情支持赞助的),还有好几个做工精美的SD娃娃,她会为自己家的“娃”请专业的造型师到家里去化妆、做衣服。。。有了如此专业之人的指点迷津,我才对这本书从有了感觉到很有感觉,各位记得提醒我到时为曹钦多寄几本书啊~

  希望大家能尽快看到这本《日本乱象》,也希望抛砖和鸡蛋的人少一些,扔鲜花和送掌声的人多一些哈!谢啦!!

  《日本乱象》读后感(三):乱象,不仅存在在日本

  我记得以前看《绝望主妇》奥森因为布里的指责而感到不快,但是奥森是个表面永远要得体的绅士(要不他就不会因为以为麦克看到了前女友死在家里的场面把麦克撞得晕死半年了),那么心里的不快怎么发泄呢?他选择了偷窃——后来发展到偷窃任何对他有言语冲撞的人的东西。第七季中了奈特也选择了用滚开的水花生酱什么的来发泄心中对汤姆曾经出轨的愤怒

  我还以为这就是电视剧中的桥段或者是因为中西文化氛围的大不同出现的。不过,看到健吾书里也描写了一部分妻子用“用丈夫的牙刷刷马桶”这样啼笑皆非事情出现的时候,终于明白了,其实不管是在西方的场还是亚洲的场,夫妻双方,只要出现了不平衡早晚就是个问题,也许用这样的方法还是最健康的呢。

  我所认识的中国人,说不上是直接还是不直接,早期夫妇双方的关系开始紧张的时候,比如一个人总是嘲笑另一个人,一般来说都是男方笑话女方,被压抑方总是忍的,到了后期,忍方渐渐的变成了“祥林嫂”一样的人物,也许祥林的是自己的丈夫或者是自己的孩子,也有少数例外不管“面子”的,就逢人祥林起来。

  我一直对日本很好奇,也很喜欢这样的介绍日本的书。不是泛泛而谈也丝毫不媚俗,有的时候甚至会有种作者立场有些偏移的感觉,但是丝毫影响不了他用冷静眼睛审视我们这个邻国。很喜欢带点调侃意味的说一个国家的万象,一直很喜欢茂吕美耶侃庶民传奇,所不同的是,作者是个中国人,生于香港,成长在东西文化交融的港岛,也许看待日本的视角更为宽广。

  日本和中国最好是朋友还是敌手,这个真的不好说,不过,这并不影响我们欣赏这个国家的文化。也不影响我们通过健吾笔触去了解“团块世代”、“粘土上司”、“草食男”或者“型男经济学”,因为,其实,这种种的现象,在中国,也存在着。

  是不是我们也可以通过观看邻国的乱象的契机,来审视我们的“乱象”呢?

  《日本乱象》读后感(四):乱象的日本——《日本乱象》

  乱象的日本——《日本乱象》

  日本这个中国永远也躲不开的邻居,我们中国人却对他永远都充满了那么多的疑惑。在中国出版的书中,关于美国的是最多的,对于美国也研究得最深入,排在第二的就是日本,这不仅仅是因为经济的排名,也不仅仅是因为和中国的贸易量的大小,更重要的是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也是这样,美国第一,日本第二。

  可是关于美国的书,已经非常深入了,绝不再是停留在旅行见闻上,连美国南部的乡村都有中国人扎根,像林达那样的作家,把美国的历史现状写得那么清晰明白,让你感觉好像他就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就是美国的教材,从小学到大学在中国都可以买到,美国的宪政,美国的城市,美国的方方面面,都可以找到很多你想象不到的资料。可是对于日本,我们却仍然是一头雾水,甚至连一个共同认可的概念都找不到,无论你说一个什么观点,马上就有人有理有据地反驳你,让你感觉无所适从

  有人这么解释说,那是因为美国是一个开放的国家,能够包容各种文化,让中国人在美国安家,从而能够深入到美国社会的内部,成为美国的一部分,然后再把美国介绍给中国。可是日本是一个排外的民族,对移民很警惕,所以中国人很难加入日本国籍,而且即使成为了日本的公民,也很难真正融入日本社会,更难以接触到日本文化的核心,所以即便是那些在日本生活十年二十年甚至几十年的中国人,还是弄不清楚日本人,弄不清楚日本的文化。

  然而在日本人的眼睛里,中国却被看得清清楚楚,中国几乎所有有价值的文本,在日本都可以买到,在二战的时候,很多中国的县志都被他们收购,他们的汉学家,出版的研究中国文化的书,你如果不看作者的名字,都感觉不到是日本人写的。我家有很多关于汉字的书,其中有一本写得非常好的汉字的历史,竟然出自日本人。最大的一部汉语工具书,竟然不是中国12卷的《汉语大辞典》,而是解放前日本出版的《大汉和辞典》好像有四十多卷。二战以前,日本人对中国尤其是东北的研究远远超过了中国自己,对东北的测量、考察,对东北的历史地理的研究,让我们感觉到恐怖,在我们抚顺的矿务局档案馆中,珍藏着浩如烟海的档案资料,比抚顺市档案局同时期的档案丰富不止千万倍……对于这样一个藏在暗处,却把你看得一清二楚邻居,你不能不感觉到恐惧

  最近一年读的关于日本的书特别多《整形日本》《命名日本》《字解日本》还有日本人茂吕美耶写的《物语日本》,可是却总是感觉在隔靴搔痒,没写到痛处,到是张承志的《敬重与惜别——致日本》,和俞天任的《冰眼看日本》读了让人深思,让人更加深刻的了解了日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复杂性。

  这本书其实不是很打动我,在众多的介绍日本的书中,并不是很出众,也许八零后的作家,想要驾驭这么一个大主题,未免吃力。不过为我们呈现一个八零后视角中的日本,也让我们对日本的了解又增加了一个侧面。

  提到日本,一般都把性放到前面,日本是一个很奇怪的民族,AV明星可以成为年轻人的偶像,可是却又从法律上不允许色情业非罪化。一方面女中学生援助交际铺天盖地,性文化泛滥,可是却又几乎是世界上人均性生活次数最低的国家。日本真的很复杂,日本永远都不像你表明上看到的那样,你以为你了解了他,可是他却总是让你一次又一次感觉到惊讶

  就是这样一个谜一样的邻居,让你躲不开,也绕不过去,所以无论到什么时候,对这样一个一眼看不清楚,却时刻盯着你看的邻居,还是要小心一些才好。

  《日本乱象》读后感(五):秀一个现在时的日本

  关于日本的论述和著作,已经读过不少了,从文化、社会、地理、历史等各方面对日本人的剖析和阐释,也已经听过许多高见了。透过美国人、中国人、欧洲人乃至日本人自己的分析,我们得到了许多日本人的特性概括:知耻不知罪的、丑陋的、暧昧的、死不认错的、集体主义的、岛国根性的、注重细节的、缺乏超越哲学的……专家学者们说得都很有道理,但是我却仍有一些不明白:是不是日本人真的毫无个性,只知忠字当头?这样的日本,又为何能产生如此灿烂纷呈的流行文化呢?如今的日本,又和50年前有何不同?香港作家健吾的这本《日本乱象》给我提供了一个超近距离观察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邻邦的机会

  作者健吾身为香港人,在日本生活多年,号称“比日本人自己还了解日本人”,“日本文化观察代言人”。他笔下的日本,不似以往论述中如同组织标本一般刻板呆滞的日本印象,而是透着鲜活和当下感。健吾放弃了本尼迪克特那般以理性为根基的高屋建瓴,“全景俯瞰”的镜头处理,而是代之以一个个近身位的特写,为我们不厌其烦地呈现了当代日本社会的种种“色相”:“团块时代”的逐渐隐退,新一代职场“草莓族”、“尼特族”的出现;性开放洗礼下年轻人逐渐改变的性观念婚姻择偶观;“怪物父母”和“黏土上司”的出现及其危害;新时代的日本男女对于自我身材和品格的定位……在这种丰富多彩,活力十足,又足够平易亲近的视角下,我们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进行时”的日本印象,即使对未到过日本的人,也犹如现场实况转播,可谓令人耳目一新

  也是由于采用了这种独特的记录视角,使得健吾笔下的日本叙述少了一些归纳法和文化比较。他不会轻易说“日本人的特点是……”或是“中日文化的异同是……”之类的评价,而是更多叙述性的东西。期间虽然也常用自己成长的香港和日本做比一番,但也仅仅停留在表观层面。当然,这种叙述方式也带来一些缺陷,比如取材有些散漫,全书架构也比较琐碎,没有提纲挈领的感觉。恐怕有些读者会觉得这样的叙述太流于表面、太走马观花、太“乱”,事实也的确如此,难怪内地版的书名就叫“日本乱象”啊~不过,这也只能说是凡事皆有利弊了,既然选择做实况转播,那就不可能拍成条理细致的纪录片。其间得失,只能留待读者自己分辨。此外,本书的用语偏新潮,中英日混杂,各种“新词”不断。作为对日本流行文化有较多接触的人自然没有问题,不过一般对日本了解不多的读者是否能够跟上作者的思路,还是令人有些担心。我们常说做文章研究事物要“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健吾前一点做得很好,后一点则还有进步的余地。

  不过,虽然称不上完美无缺,本书对于我们还是有价值的。在我看来,至少有两方面的价值。首先,书中提供了一个更加有真实感的日本印象。中国人眼中的日本,因为历史等各种原因而蒙上层层迷雾。对日本人的嫌恶乃至仇恨情绪比比皆是。就在前些日子,日本发生9级海啸,受灾惨重。可消息传来,却有不少国人拍手称快,待到中国官方宣布支援日本万吨柴油,又有人出来大呼大闹,如丧考妣。种种怪象,形成原因固然不止一个,但长期以来对日本的“妖魔化”宣传也是一大因素。许多中国人既不认识日本人,又没去过日本,对日本文化的了解也兴趣缺缺,乏善可陈,可提到日本却总是咬牙切齿,恨不得食肉寝皮。对此,实在应该读读本书,听听作者“日本无毒”的呼吁。等到距离够近了,你会发现日本人也并非都是两撇胡子,挥舞军刀的“小日本”,其实大家都不过是普通的人而已,有追求,有烦恼,有优点,有缺陷,有崇高,有卑劣。日本年轻人的教科书里的确没有“南京大屠杀中屠杀了多少中国人”的记载,但这并不代表日本人都是军国主义者,其实对战争的憎恶,对和平的希望,哪里都是一样的。何况,我们的教科书就没有问题了吗?当然,“高尚的民族主义者和爱国愤怒青年”们是不会因为一本书改变他们“人尽敌国”的执着信念的(恐怕世界毁灭也不会改变吧),但对于普通人来说,多了解一些,无疑有助于我们更全面认识这个邻邦。

  本书的第二个意义,还在于日本其实也是我们的一面镜子。不说我们如今生活中越来越多的动漫卡通形象,几乎无处不在的日本流行文化的影响,也不说虽然自己不承认,但从日本回来的人都说“上海和东京越来越像了”,单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日本就有太多可以借鉴的东西。中国的经济发展,某种意义上是对日本上世纪“经济腾飞”的仿同。因此,日本社会所出现的许多问题,比如老龄化、比如年轻一代的“垮掉”,比如新旧两代人性观念的改变,比如职场之中的“尼特族”“草莓族”,都即将或是已经在我们的身边出现类似翻版。因此,对日本社会中各种现象的观察,也是一个认识我们自己所要面对的情况的机会。这一点,即使是对日本流行文化“不感兴趣”的,也应该有所了解。

  那么,这种了解是否就从本书开始呢?

  《日本乱象》读后感(六):生活中的日本现象

  生活中的日本现象

  评《日本乱象》

  最近日本确实很乱,先是地震,接着又是核辐射,这是大乱。大乱面前的日本人事实上还是比较规矩,人们没有争先恐后逃跑,车辆、人群还很有秩序地行走。《日本乱象》说的是小乱,即日本人生活中的一些比较琐碎细节,比如说日本人之间爱比较,特别是小孩也都沾染了这种习气;日本人的贞节观和中国人大相径庭,年轻人用攀比的心态和合群的想法早早完成了第一次;日本人的工作态度在经历一代人之后就开始转型了,团块一代的忠诚敬业已经消失殆尽(如果可以这么说的话)。这个小乱有的是我们不知道的,有的是我们有所耳闻但却没有这样详细的,而这个小乱,其实更多的是与我们的生活格格不入,或者与我们心目中的日本大不一样的原因。虽然日本和我们一衣带水,但是很多生活习惯、思维方式都迥然不同,作者在日本生活多年,以自己独特的角度去看待日本人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让我们能看到我们平常所看不到的日本,这应该是最大的看点了吧。

  日本人(主要是日本青少年)对性的看法,爱比较的日本父母,生活中的型男剩女,日本人办公室和家庭的生活……作者通过他的观察和分析,日本的“乱象”娓娓道来,不是那种严肃的权威发布,而是像日常生活中的家长里短,让我们看到了日本生活的乱。你可能会惊讶与日本青少年对性的理解,你也可能对日本全职太太作弄丈夫的行为感到荒唐,但是事实就是这样,不是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其实,乱在本书的意思就是“大不一样”,而不是刻意地去贬低日本人。就像作者在书中最后提及的,我们只是尽量地去了解日本人,而不是去赞扬或者否定这种社会现象。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更多是从香港人角度去看,将日本现象和香港现象相比较,更能发现其中的差别,认识日本现象的“小乱”,从而进行客观的社会反思。

  回到现实中的日本,现在应该他们在致力于灾后重建吧,或许更多的日本人在考虑他们的安全问题,而不会产生很多这种小乱,也许这种小乱更多是在太平盛世下自由主义滋长的社会现象,也许这只是日本文明进程的一个阶段,将来会怎么样?谁知道呢?

  2011-5-3

  :这本书应该是成稿于谢亚龙出事之前吧,要不然就不会引用前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司长的一些观点了,按照我的理解,至少名字要屏蔽掉。

  《日本乱象》读后感(七):可怜的日本人——评《日本乱象》

  日本人,这个名词前面可以加上很多的定语,可以是“可恨的”、“可畏的”、甚至也有人说他是“可敬的”,但是应该不会有人用“可怜”这个词来形容他,而且我今天说日本人“可怜”也会有很多人跳出来反对:“日本人可怜?他们曾经那么残忍地对待中国!现在还那么不负责任地把核废水排放到大海里!”“日本人可怜?那可是中国一个永远潜在的威胁!”“日本人可怜?他们那么厉害,拥有那么先进的科技,做起事来是那么地认真!”

  我得承认这些说法都对,日本人可恨、可畏、也可敬,但是,在我读完健吾的《日本乱象》之后,我得出的第一印象就是日本人很“可怜”。他们可恨、可畏、可敬,都是相对于中国人来说的,但是他们的可怜却和中国人没有什么关系,而完全是他们自己的事,是他们自身的性格决定的。而正是因为他们自身性格当中的可怜因素,才导致他们的残忍、认真,和虚伪。

  要说明的是,《日本乱象》一书的作者健吾并不是一个反日派或仇日派,他在《后记》中甚至为日本做了很多的辩护,这段辩护让我一度怀疑他是亲日派,这一点和前段时间那本著名的《暧昧的日本人》有本质上的不同,后者在字里行间偶尔会对日本人进行一些挖苦。但即使如此,我还是从《乱象》里读出了日本人的可怜,可见,这种感觉并不是由立场决定的。

  在读《暧昧的日本人》的时候,我就觉得日本人很自卑,他们永远都在叫嚷什么都是日本的好,日本的什么都好——这种性格如果放在一个人身上,如果一个人永远都是“我最好”,那么这个人肯定会让我们觉得他特别不自信;而奇怪的是,这种性格放在一个国家的身上,我们就觉得这是一种民族自信,这种逻辑岂不荒谬?日本人是自卑的,正是这种自卑,让他们在国外往往无所适从;正是这种自卑,他们才会一次又一次地改动侵略战争来证明自己;也正是这种自卑,才让他们特别残忍。于是,他们也就特别可怜。

  日本人极要面子,也极喜爱比较——不喜欢日本的《暧昧的日本人》和有些亲日的《日本乱象》里都这样说,可见这是一个共识。为什么爱面子爱比较?就是因为自卑,惶惶不可终日深怕自己不如别人,而且学深怕自己跌出群体被孤立。所以日本的小女孩看到周围的人都不再是处女,她们就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有魅力),又担心别人会瞧不起她而把她排斥出去,于是就匆匆忙忙地“脱处”。

  《日本乱象》关于日本的性状况的篇幅很多,而不管是“男色”还是“剩女”,给我的感觉都是这些人都那么爱面子——女性可能还好点。日本人爱面子真是达到了叹为观止的程度,一米八几的男人,居然就可以做到体重不足百斤,这可真不是简单的毅力就能够做到的。而促进他们能做到这一点的除了自卑之外,就是害怕,怕巨大的初会压力。从这一点上也可以看出,日本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同时日本人又是非常怕被群体孤立的。曾经有一种说法,说一个中国人是龙,三个中国人是虫,而日本人则刚好相反,一个日本人是虫,三个日本人是龙。

  但是,这种现象可能也在改变,在《日本乱象》一书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有很多的日本人正在“独立”,独自去二十多个国家旅行,独自开一家咖啡屋,甚至还有远离物质社会的“游人”,我想如果这样的日本人越来越多的话,日本也就不会那么“可怜”,进而也就不会那么“可恨”和“可畏”了。

  与之相应的是,这些“可怜”的特色,在中国人的身上却是越来越多,中国人的生活越来越假、越来越在意别人的看法、越来越累。也就是说,中国人也在变得越来越可怜。

  最后说一下《日本乱象》这本书本身。这本身写得很有意思,但是我不喜欢作者的文笔:英文中文交杂,而中文又不甚地道,基本上是“日式中文”,而且用词也太过女性化。看着不是很舒服。

  另,书中有一段文字:“日本传媒再一次深入研究:为什么中国战后的一代,生活丰足,明明在东瀛AV绮梦和多啦A梦中浸泡成长,提起日本却仍然睚眦欲裂?日本人觉得中国人是一个很难相处的邻居。”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很简单:当日本人知道——至少是愿意知道中国人为什么对日本人仍然睚眦欲裂的时候,中国人就不会是这种态度了。正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所以他们才可恨,他们才一直都会是中国人的潜在威胁。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