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鲁滨孙历险记》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鲁滨孙历险记》的读后感10篇

2018-01-05 21:4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鲁滨孙历险记》的读后感10篇

  《鲁滨孙历险记》是一本由笛福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0.00元,页数:29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鲁滨孙历险记》读后感(一):当一切回归到原始状态

  “《鲁滨逊漂流记》出版之时,英国正值工商业迅速发展,海外贸易和海外扩张积极进行,而社会上党派斗争激烈,宗教矛盾尖锐。在那个特殊时代作者作品里充斥着浓厚的资产阶级思想。书里有不少论述,影响着读者去追求经济价值。”

  以上这些是小说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所体现的价值及宣扬的思想。而以我现在所处的时间空间,即现在的社会,我从书中所得到的的启发却截然不同

  苏格拉底在看到摆卖的奢侈品时,说道:“我不需要东西可真不少啊!”

  鲁滨逊只身流落的荒岛上,除了从船上淘来的少许(用“少许”这个量词是将那样一些数量和种类的物品,与现代生活中人们所需要或不需要但都会用到的物品,相比较而显然甘拜下风;但在读这本小说时,当我们与书中人物一起进入到那种荒凉决绝的状况时,这些物品肯定是“许多的”、“丰富的”意外之喜了。)物品之外,再无他物。而他却可以像玩过家家似的越玩越大,玩出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王国。就先不论他本人那些积极优秀精神品格,只论,他做到了!也就是说,一个人靠自己双手智慧,在物质极其匮乏的环境下,生活了28年,而且活得很好。这让我想到了梭罗在瓦尔登湖畔所创造的自己的王国。虽然前者是被迫的,后者是自愿的,但他们同时证明了一件事,也就是苏格拉底所说的那句话:“我不需要的东西可真不少啊!”

  书中有一个小细节:鲁滨逊在船中找到了一些钱币,而这些钱币却在他所创造的人类的生产生活的过程中丝毫没有任何用处!这是对当今的物质社会多么大的一个嘲讽啊。

  星期五这个人物我很喜欢,不仅仅因为他“长相英俊、体格健硕”,更是因为他的单纯,他的忠诚。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我认为很有价值,把它摘抄了下来:“尽管英明的上帝以他对所掌管的万事万物安排,对他所创造的人有所区别,没能让其中很大一部分人潜在的才能和智力得到充分发挥,却还是赋予了他们同样的能力,同样的理性,同样的感情;对善意和恩惠有同样的感受;对凌辱和残忍抱有同样的愤慨;同样懂得知恩图报赤胆忠心;同样具有做出善举,接受善意的能力。”这一段似乎给人以希望与温暖,因为他写出了人类天性中共有的真善美,它不仅仅存在文明的社会人身上,同样存在在所有人类身上。说出这句话让我很是惭愧,因为像星期五这样的“野蛮人”远比我们这些“文明人”要做得好,好很多。真善美更多的存在在这些未被世俗所熏染的心灵上。

  以上两点是我读完此书最有感触的两点,即当一切回归到原始状态时,人类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是那么的单纯。

  《鲁滨孙历险记》读后感(二):由《鲁滨孙历险记》谈何为经典

  到底何为经典,我想最最重要的就是,它到底描写的像不像。

  没错,这绝对是最关键的一点,也是最为基本的一点,试想如果一本书描写的完全都不像那么一回事,那怎么会打动我们,吸引我们。如果你读过《鲁滨孙历险记》,我想你一定会猜丹尼尔·笛福是否真的经历了这一切,里面的故事情节简直就像真实发生过一般,尤其是对细节的处理,入木三分

  这里就要说经典与一般读物的区别了。这里举三个例子,记得看过一部美剧《犯罪心理》,也是一部广受好评的美剧,其受到如此赞誉的重要一点,就是对剧中FBI的心理分析师描写实在是太专业了,完全不会让我们感觉有何突兀之处,你完全可以把它当作教科书来看。

  再要说的就是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其中有一段让我印象极为深刻,我不得不在这里详细的重复这一段:

  “客店女掌柜却根本没在听他:她竖起耳朵在听远远传来的一阵阵辚辚声。可以听得出,马车行进声中还夹杂着松了的马蹄铁敲击地面的哒哒声,最后,燕子停在了客店门前。”

  本段摘自周克希的译本。这段之所以让我印象深刻,完全是因为福楼拜对细节的处理,由于客店女掌柜每天都能听到过客的马车声,所以她完全说的出这些细节(马车行进声中还夹杂着松了的马蹄铁敲击地面的哒哒声),甚至这么专业,这也是经典的特征之一,什么人说什么话,而且要说的漂亮(像那么回事)。而实际上,福楼拜并不是女掌柜,但他能描写到如此详细,如此专业,完全是大师级水准,也是《包法利夫人》经典的重要佐证。

  第三个例子,就是当前的网络修仙小说了。这些小说之所以永远成不了经典,甚至无法进入主流文学,重要的一点在于他们完全是建立在自己的想象之上,我们无法去体会作者描写的细节到底像不像,这也给这些作家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似乎任何人都可以写这些大家没有见过,不曾有的过东西而不怕写的不像。

  上面提到了细节,我又要举出《鲁滨孙历险记》的一处让我极为惊讶地方。早在鲁滨孙的船只失事后(书中比较靠前的地方),鲁宾逊曾重新登上船的残骸,收集对他有用的东西,其中一段如此的描写:

  “看到这些钱币,我不禁苦笑一下,大声说道,“都报废了!你们还有什么用?对我来说,真是啥也不值了,对,已不值得把你们带上岸去;你们这整整一堆,还抵不上一把餐刀;我是不会用上你们了;你们就留在船上,以后沉到海底去吧,因为你们同怪物一样,不值得拯救你们的命。””

  在遇难这种情况下,金钱确实毫无用途。但作者笔锋一转写道:

  “但后来转而一想,我还是用帆布把这些钱包了起来带走;”

  起初我还有所疑问,为什么前面说的那么好,最后还是要带上这些无用之物。其实,这段描写非常精妙,它完全体现了鲁滨孙矛盾的性格,他仍然希望重回文明世界,这样这笔“横财”便有了用途。

  其实这还不是最为让我惊讶,而是在非常非常多的情节发生之后(估计有些读者都忘了这些钱的事情了),鲁滨孙突然就提到了这些钱:

  “前面提到,我有一包钱,其中有银币也有金币,总共约三十六磅。唉!还不是一堆糟糕又肮脏的废物,空放在那儿,对我一点儿用处也没有!”

  这就一个优秀作家对细节的处理(包括又奚落了一番鲁滨孙的矛盾心理),在《伍尔夫读书随笔》中伍尔夫对此书的细节也做出了非常高的评价。

  光有好的故事,细节的描写还不够,也还要有好的写作技巧和手法。通读此书,你会发现此书竟整本都是叙述,包括对话在内,这还不算是最难的,可以想一想,整部书绝大多数的部分都是鲁滨孙一个人在岛上,基本上全是“我”的故事,同时,他在岛上经历了二十八年的生活,其中大部分都是生活的中的琐事,这些条件一定都给了笛福写作的挑战,但是你会发现,此书不仅仅不枯燥,反而非常有趣。其原因之一就是尽管绝大多数文字都是在写生活中的琐事,但却完全没有重复的部分,加上细节描写处理得当,让读者反而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我想,只有伟大的作家才能应付如此大的挑战。

  作者并没有在鲁滨孙回来之后就结束整个故事,反而又写了他们如何翻越雪山,礼拜五斗熊和智斗群狼的故事。我想笛福一定是想写这些故事,又不想单拿出一本作品来描写这些,只能草草加在《鲁滨孙历险记》的后面。而为了完美结局,鲁滨孙又回到了那个岛上,甚至打造了一个“世外桃源”。

  一般来说,好的作品都要有深邃的思想在里面,此书大概就是鲁滨孙自我救赎的部分了。鲁滨孙从一个不信仰上帝的人,到完全信仰上帝,再到传教给礼拜五,这一整个过程贯穿整部书始终。我想这也给那些处于困难阶段的人们提供了安慰:要相信有的时候就是上帝在为我们安排命运(安于当下),另外,你还会比鲁滨孙更惨么(玩笑话)?

  当然还有其他的地方可以体现此书的经典之处,在此不一一列举。最后要说:

  如果要出海,最好带上两本书——《少年pi的奇幻漂流》和《鲁滨孙历险记》,这两部作品都可以作为生存指南(我又赞美了细节的描写),前者适合在船上漂流,后者适合在荒岛上生存。

  《鲁滨孙历险记》读后感(三):那时大英帝国中产阶级白人男人的思想

  《鲁滨孙历险记》与《复活》一样,像一本入教指南,完全不信教的鲁滨孙在荒岛上靠自己的能力求生,最终却感谢上帝,成了忠实的教徒。不过,此书比《复活》好些,最后鲁滨孙到是有个好的结局,而《复活》结局男主未完成他的事情,就看了一本宗教书就“复活”了,当时看得我目瞪口呆

  鲁滨孙也比基督山伯爵幸运,28年被困在荒岛,所有人都以为他死了,待他回来后财产竟然没被瓜分,一讨就要回来了,立即又过上中产阶级的品质生活了。

  那时大英帝国认为异族都是天生的奴性,没有文明,不被教化。鲁滨孙在荒岛拯救了食人族——礼拜五,那个食人族就立即臣服为奴,鞍前马后效忠于他。学习他的语言,以他的信仰为信仰,立马摒弃自己的宗教。当礼拜五提出异议的时候,鲁滨孙从不寻求答案,只认为自己信仰不够——这大概就是忠实的教徒吧。

  女人奴隶一样,都是资本家的财产,可以随便送人。他最后为了展现他的仁慈,再去荒岛将这些送给被他困住的西班牙人。那些人在他走后,竟然没一个想逃出荒岛,回到文明世界的。鲁滨孙单人就能造出海的船,而他们那么多人,竟然造不出离开此处的船?

  《鲁滨孙历险记》读后感(四):一本絮絮叨叨的历险记

  首先,这本书是笛福根据他人的真实事迹想像出来的,因为不是自己的亲身经验,免不了有许多想当然的部分在里面。包括译者都说笛福前后称述矛盾的地方很多。

  其次,前面絮絮叨叨说的挺啰嗦,后面话锋一转又变成精彩战争小说,反差太大。其实前面可以更精炼一点。感觉很象人类早期的生活经历,但笛福也自认如果没有从大船上搬回的一些现代工具,生存都成问题。统看全书,觉得笛福不是特别会编故事,让人感到编的刻意编的勉强。

  最后,笛福在全书无时无刻不插入一些宗教方面教人行善的言论,大概是为迎合一些虔诚读者,也有一些是对自己不敬上帝,为所欲为的反思,但反思太多,太重复,又降低了本书的可读性。笛福还在书中加入自己的困惑“”上帝那么强,为何不先除去做恶的魔鬼”,这个问题直接动摇了鲁滨孙对上帝的信心。但实际这个问题很好解答,事物皆有善恶两面,上帝留下魔鬼,正是用恶来提醒人们需行善,只有行善并克服内心之恶,才是得救之道。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