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星形广场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星形广场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1-07 20:45: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星形广场读后感精选10篇

  《星形广场》是一本由[法]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4.00,页数:2015-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星形广场》读后感(一):回忆就是碎片的整合

  读的不是很懂,但是有几点印象深刻

  1,主角助纣为虐,让两个女的成了妓女

  2,以色列的劳教所的黑暗

  3,弗洛伊德客串治疗主角,是不是之前的一切都不过是主角的幻想,一场梦?还是只是后半部分? 4,第一部分没有读懂,各种人物,读他的书始终要有点相关的法国文化(文学历史知识,甚至是近代欧洲历史知识!里面出现了很多人物,好多我都不认识。正是因为不认识,不了解,所以读起来有时候不知所云,有些空茫的感觉

  5,记录了当时的世界情况,这让我想起多丽丝的(金色笔记)对那个年代的描述的写作手法,自然不能相提并论。但是我们读完可以感受到,当时的犹太人可谓是不伦不类。在欧洲他们时刻担心自己的犹太人的身份可能会给自己带来的伤害同时德国纳粹集中营残害犹太人的事实让那一代的犹太人无法走出痛苦悲伤的阴影,表面上欧洲人在接纳犹太人实际心理面还是有所排斥!而面对欧洲人的接纳,犹太人持怀疑的态度。部分犹太人由于之前的残酷的历史,过分的强调自身身份,同时内心扭曲,秉持报复的心里!

  另外一方面,回到祖国(犹太人聚集地)以色列,本以为同胞会热情接纳,其实不然。文中虽然没有明说,但是可以看得出,作者将当时以色列的劳教所比喻为德国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同胞的残害,恐怕比德国的集中营还令人寒心和残忍!

  这样的国际环境最终导致了什么结果呢?估计就是结尾处的主角!变成妄想症患者需要精神治疗——连弗洛伊德都束手无策

  当时的犹太人应该就是这样的,一直在寻找自己活在这个世上的合法身份!一方面怀疑否定,一方面又不得不肯定接纳!两种思想头脑对峙,这是当时“精神病医生”都无法医治的——我想弗洛伊德应该象征当时那些渴望从心里层面帮助犹太人的那些人,可能是政客,也可能就是医师。

  值得注意的另外一点是,印象中很多的纳粹都是德国人,通过本文,不难发现很多犹太人也参与了迫害自己同胞的盖世太保!有的是出于自保,有的是自己本性使然,有的是出于某种利益!最有趣的时是,这些人中有的不但战后没有受到相应的处罚,反而回到以色列后,成了新的势力,对那些曾经在欧洲/他国遇到过的回到以色列的犹太人毫无怜悯之心。回到以色列,有的甚至还高呼“德国万岁”,实在是令人难以置信。读到这一段的时候,不仅让我想起《朗读者》

  我想作者22岁时,就有如此深刻的明锐的洞察,实在令人佩服

  6,最后还要说的是,文中有几个人物反复提及,可见对当时的作者有着很大的影响。这些人是莫迪里阿尼,苏丁,普鲁斯特,卡夫卡,卓别林,斯特罗海姆,马克斯兄弟

  众观全文,和作者最有关系的,肯定是普鲁斯特,都是写回忆的。由于本人没有拜读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暂不发表任何评论。

  与此同时,反复的强调,不是也说明犹太人,在思想上,为世界的贡献很大。似乎作者还略带嘲弄的暗示,这些思想或许也是导致二战中犹太人不信的根源之一!——聪明遭人记恨!

  7,有人说回忆是一条不归路。过去都是虚妄的,不真实的。我想正因为如此,Modiano才能构建一个如梦一般的回忆录。文中写到,在一个万花筒里面的人脸!这大概就是要告诉大家,回忆就是将一个又一个的碎片组合起来。虽然可以组合成一张脸,但是这张脸是不完整的,是由各种碎片组合而成的。所以,阅读Modiano的作品,就是将这些碎片组合起来,但又午饭完全拼凑在一起!正因如此作者对过去不肯定的碎片的写法,增添了很多想象的空间,设置了很多悬念

  8,看这个书之前,正好才没有多久看了《族长的秋天》,本书和《族长的秋天》一样,对人称的使用很是灵活。一会儿是第一人称,一会儿是第二人称。相互的变化,读起来一会儿是主角,一会儿是旁观者!把握很有度

  《星形广场》读后感(二):《星形广场》读书笔记

  1.而且,尤其感到自己是一场围猎的对象,在黑市上购买自己的生命,偷取自己的每一下心跳,该有多快活呀!

  2。然而法兰西,她并不需要犹太人阿尔弗雷德.德雷福斯。于是,他背叛了她,就如同用百合花形马刺报复一个高傲的女人

  3.我那时是个真正的青年,有愤怒,也有激情——今天看来如此天真,让我不仅哑然失笑。当时我以为,犹太文学的未来落到我的双肩了。

  4.我刚认识一位波兰犹太女子,名叫达尼娅.阿西赛夫斯卡。这个女子在慢慢地自我毁灭,也不痉挛,也不叫喊,就仿佛在顺其自然

  5.这座城市,我们在这里出生,成为孩童,长为少年,唯独这座城市,我们不能评论。她同我们融为一体,她就是我们本身,我们身上负载着她。波尔多的历史,就是我们的肉体和灵魂的历史。

  《星形广场》读后感(三):虚构的虚构,和真实的欧洲犹太问题大百科

  初读莫迪亚诺,还是在零八年。在那个冬天的中午,在晾衣房改造成的自习间里,在一群努力用功的好的学生间,在温暖阳光里,读着还默默无闻的法国作家作品的高中生,一定是读不明白的吧。然而我却痴迷了,得知莫氏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我还记得一句“我飘飘无所适,不过幽幽一身影。”

  那时候着迷的,就是这样一种“无所适”的感觉。然而后来才读的《青春咖啡馆》写了什么,我是一点都记不得了,于是重读莫迪亚诺。

  阅读《星形广场》的困难似乎是在于,小说本身便是在虚构中,偏偏主人公又是一个感官功能症,偏执的妄想狂,在虚构的小说中,虚构他重重叠叠的虚构。作者便是要借主人公的虚构,去展现历史中关于犹太民族的种种问题。

  (作者同样是生于战后,然而通过这一次虚构的虚构,他一头扎进了二战的世界。)

  然而,虽然本作通篇都在讲民族问题,实质确是在反对民族主义,戏谑,嘲讽,充斥其间,不管是反犹太还是同情犹太,哪怕是否定民族性的观点,通通拉出来为我们展现其荒谬。

  民族是客观存在的文化、生理等等差异,然而即便是上帝也无法分出民族灵魂上的优劣高下。没有谁更善,没有谁更恶。对于那些别有用心地挑出问题者,莫迪阿诺打断他们要报仇的煽动:

  “好了,子爵先生。”

  这一本欧洲犹太问题的百科全书式小说,不禁让我想起了福楼拜的《布瓦尔和库佩歇》。那真是一本让人读来不胜其烦的大百科全书,幸好大师没有写完……那里关于名词的堆砌,比起莫迪亚诺,有过之而无不及。法国文学的词语堆砌癖,是否就是从福大师这一发而不可收拾的呢?

  《星形广场》读后感(四):有点儿贪多了

  因为先读了青春咖啡馆,所以再读星形广场有一点点失望。刚才看到别的书友的评论,知道这是作者的处女作,有点儿怪不得的想法。这本书想说的东西很多,但是太多了,面面俱到到了臃肿的地步。

  从中能窥到一些尚未成熟的青春咖啡馆的影子,一些人物很相似,但是不如青春咖啡馆中的饱满,有个性

  在书中你会经常看到一个犹太青年不断的自我表现,因为我是犹太人,所以我是第一名,很有一点儿愤青的味道由此可见,有些东西真的是没有国界的。在我们看到有些国内青年YY穿越到民国时期一样。

  作者书中的角色都是那个垮掉的一代的人物,嬉皮士范,面目纯洁,私生活开放,接受酒精和毒品的刺激。有意思的是他们被放到了二战时期,那个纳粹席卷欧洲的时候。

  为了面面俱到他想写出来的问题,他将主角变成一个精神分裂的患者。这样他就可以以不同的面目,不同的阶级,不同的身份去阐述他的所思所想。

  杀人者逍遥法外,什么也没做的人罪孽深重,前一秒马上要死,后一秒又惶然开朗。这种快速穿越式的讲述方式,也许很新鲜,但是他想说的实在是太多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