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不如去死》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不如去死》的读后感10篇

2018-01-08 20:3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不如去死》的读后感10篇

  《不如去死》是一本由[日] 京极夏彦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28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如去死》读后感(一):传递。想想吧,谁才是杀人犯,谁,才真的不如去死。

  偶然逛书店的时候,看到了京极夏彦的书,想也没想就买了(钱还是女朋友掏的)。花了三天看完,感触蛮多。

  上司,邻居恋人主人),母亲,警察,律师。活着,死去,所有人都在说着自己的事,所有人都在想着自己的事,所有人都那么的艰辛,所有人都充满怨恨。那,不如去死。为什么不去死呢?

  罪,就是罪。不如去死,我想死。谁才是杀人犯?谁真的不如去死?京极夏彦给我们提了一个问题生活如此的不如意,我们是如此的不幸福。别人总是那么优秀,活得有滋有味,而我们总是艰难苦困,艰难度日。那,为什么不去死?

  有着大房子的小公司领导,恨着自己碌碌无为的上级,恨着自己不懂事的下属,恨着自己游手好闲不知体谅的妻子,恨着自己不知道大人赚钱养家艰辛的儿子、、、但,享受着亚佐美肉体的你,有可曾为其留下一滴泪水?不如去死吧!

  还在还房贷的,野心勃勃的名牌大学大学生,当着小职员,随意生活的三十岁单身女人。把仅仅一次失败的面试当做人生最大的失利,当做人生中最大的滑铁卢。抱怨门卫的不作为,抱怨自己的没人爱,养着废物一样男人,认为人生简直就是失败。这样的你,自认为被亚佐美抢走男人,怨恨着亚佐美,用常人无法想象的污言秽语攻击亚佐美的你,在亚佐美死后,可曾放声大笑?不如去死吧!

  一个认为被废物老大挡住机会的混混,从自己老大手上花十万块买走亚佐美的混混,深爱亚佐美的混混。为什么不早早珍惜你爱的亚佐美?为什么不阻止他去和老男人睡?没什么从没有对她说过一句爱?抱怨着无能的老大,抱怨着无能的自己,死要面子的你,在亚佐美死后,可曾真心难过一回,而不是自怨自艾的认为自己没了晋升的道路?不如去死吧!

  花二十万卖了女儿的母亲,从没有尽母亲义务,把自己女儿当做竞争者,做尽荒唐事,在女儿死后甚至还高高兴兴拿着保险还债的母亲,还算人么?抱怨着自己和善的邻居,抱怨着自己拿自己青春当赌注的父母,抱怨着和自己共度良宵弄出孩子的男人,这些事难道不是你自己自找的么?恨着自己本没错的几任丈夫,怀疑亲生女儿勾引丈夫,大骂警察不是人的你,你真的是母亲么?把亚佐美当累赘负担的你,在亚佐美死后,有么有想过你那十月怀胎的女儿?不如去死吧!

  只为完成任务的警察,为了正义而付出的律师,建也真的有罪么?对自认为“幸福”的,说着“我想死”的女人,杀死她,真的是罪么?警察不管你是否有罪,仅仅看你是否做了。对那个你根本了解的冷冰冰的女人,你真的会有一丝的不忍和难过么?

  我们才是那些不如去死的人。生活总是那么的哭,真的不如去死。但,正因如此,我们才活着。我们将自己的负能量传递给了他人。

  将情绪传递给别人的我们,是杀人犯。不如去死。

  文中的上司的不满,传给了家人,下属。文中的下属把抱怨,不愿意做事心情传给了上司,门卫。文中的家属将不满传递给了亲人,丈夫。所有人都在传递着自己负面的情绪,愤怒,不满,最后都一股脑的压在了亚佐美的身上。而亚佐美还觉得自己很幸福

  “很幸福呦”

  “很幸福,幸福的以至于...我想死。”

  律师,建也真的有罪么?不如去死的人,真的是建也么?

  不。但——

  “你是个杀人犯”

  我们是杀人犯。

  《不如去死》读后感(二):不能小瞧的佳作(有剧透慎入)

  是社会派吧。如果让我来划分的话,这本推理小说应该归类为社会派,因为比起推理,全文更为关注人性和社会。

  这个社会到底怎么了?

  书里提到的人,都是社会的基层人士,有工作家庭双失意的中年上班族;失业加失恋虚伪女人;在黑社会组织甚至还算不上成员懦弱男人;还有警察。这些人分列各个篇章,全部都是以他们作为第一人称,他们的想法语言全部一目了然,无业青年每次问他们关于死者的事情的时候,他们都会自顾自地说自己,说生活多么困难,说别人怎么不他他们当人看,他们活得很辛苦诸如此类的。他们所说的都是很有道理,但在提问对象看来,这些比他更了不起的人——都有上完大学,有一份可以干下去的工作,这些人居然会搞不清楚状况,他们面对的那些所谓的辛苦,不被人体会的心情,其实都是自作自受,完全一根筋解决的问题,因为害怕别人的目光,而独自承受痛苦

  “部长给下属倒茶就不行了吗?”“你其实只是想人恭维你吧?只要明天回去有人给你倒茶,并且跟你说一句你好,你就高兴得不得了吧?”诸如此类的话语,听上去很违反我们平日对于社会的认知,但是,在这个自称不学无术、做着不稳定工作、很难与人相处的青年人口中,却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人其实只是在作茧自缚,其实活得累,也只是因为自己太在意别人的目光,太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了。

  如果从一开始就把自己的心态放平,那么谁还会过得难受了?

  《不如去死》读后感(三):“不如去死?”“不。”

  难以言说,这本书给我带来怎样的震撼

  渡来健也,一个打零工的普通青年,为了了解亚佐美为什么想死而踏上了追寻原因的道路。从她派遣单位的上司开始,邻居的女子,母亲,男友,负责案件的警察,所有的追问都引发了他们的抱怨——抱怨自己所处的位置、经受的生活、忍受的痛苦。而当健也问他们“不去去死”的时候,一一遭到了反驳。是啊,满腹牢骚,却从来没有想过去死,在原地怎么埋怨也好,就是不去做些事情来改变。我们都一样。

  只有亚佐美,不一样。她想死。她从不抱怨,说起自己被母亲抵押,被“主人”虐待,尊敬独立的邻居,委身于派遣单位的老男人……稀松平常。或许痛苦已经成为了生命,只好认为自己很幸福。健也或许感知到了她笑脸下的哭泣的、麻木的脸,才会帮她去死吧。

  可是杀人就是杀人。上司、母亲、邻居、男友对她的死不过是惊讶担心事情牵连他们而已;警察只想尽快结束责任;律师只想按照他的角度帮助健也。——每个人都活在自己构筑的世界里,没有人真正关心亚佐美,也没有人关心健也。某种意义上,健也和亚佐美,是一类人。

  不如去死?

  如果你的答案是不,那么你请好好活着。

  《不如去死》读后感(四):什么样的“人”不如去死?

  在渡来健也的逻辑中,究竟什么样的人不如去死?

  书中主要人物一共有八个,逐项分析。

  前五个人虽然和亚佐美有着不同关系,生活也不尽相同,但本质上来说却没有区别,他们都自认为陷在生活的泥沼中,没有出路,只剩下整日抱怨。而在健也看来,并不存在没有出路一说,当前的处境只能说自己不想改变罢了,与其这样,不如去死。

  亚佐美的经历非常悲惨,但自己却完全没有悲观厌世的情绪,反而感到别人并不曾给予的满足感,内心洋溢着幸福,担心幸福感不能持续。在健也看来,既然未来不可预测,不如把握当前,就这样死去才是最佳选择

  健也自己呢,生活无所谓悲惨抑或幸福,自己的感受也不重要,自己应该去死的原因是因为杀了人,无所谓被杀的人是好人还是坏人。

  第六个人是五条律师,只有对他健也没有说出那句“不如去死”,为什么呢?前五个人不如去死,在健也看来是因为不配为“人”;亚佐美不如去死,是因为已经超出了“人”的范畴;自己该死,是因为杀了人。虽然健也没有明确表明“人”究竟应该是什么定义,看起来,五条得以没有听到那句话,原因正在于健也认为他是“人”。

  那符合什么才是“人”,本质的属性又是什么?健也没有明说,但其实通过对话以及书中人物不同立场我们可以揣测一下,在前五个人,亚佐美和健也之间是否也存在着某种共性,而这种共性的反面是否就是“人”的本质属性?

  思考良久,我认为这个共性在于,他们对未来都已不抱任何希望。而希望正是五条先生具备的。

  《不如去死》读后感(五):一点都没有存在感的我不如去死吧

  我承认,我是被这本书的书名给吸引的。看到书名的时候,我有这种感觉——这本书是不是为我而写的,是不是讲述的是不满于现状的人怎么改变的。带着这种的好奇,我开始了这部讲述杀人案发后的奇幻之旅。对于书本故事内容,我就不作过多的剧透,我只谈谈我读完的感受。

  我对书本想表达的意思并没有很深刻体会,读完了以后我对于生活、工作态度也没有多大的改观,没有改变自己的接受方式,没有换个节目,也没有尽情享受游戏。 也许我原本就不是京极夏彦这本书送给的人群,所谓抱怨、绝望、悲观、厌世的人。然而,我对人与人相处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被害者与她周遭人的关系给我的触动很大,好像解开了一个总窝在心里的结。

  亚佐美可能是一个太过没有存在感的人,究其原因可能是她不擅长抱怨,她总是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别人。 很久以前,我经常扮演听众的角色,不少人有什么伤心、难过的事情经常会告诉我,那个时候我总感觉我能体会的了他们的心情,也会为止难过、愤慨。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我开始听不进去别人跟我讲诉的事情,他们也看出来了,我似乎不能理解他们的心境。久而久之,再也没人再经常跟我抱怨、倾诉,我有时候会在想,我是不是也失去自己作为社会里一份子的功能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开始觉得社会是很残酷的,每个人做的每一件事,好像都带有着自己的功力目的,无论是物质上或者是精神上的。我想跟亚佐美相处的那些人,在京极夏彦的笔下,也都是这样的,无论是为了情欲金钱、正义、秩序、爱情什么的 。而亚佐美很少向他们索取,是不是一个没有什么要求的人,在别人生命里会被看得很轻。我现在回想起来,那些跟我推心置腹讲诉他们的悲伤与痛苦的人,也都是我最看重的人。但是自从我所谓变了之后,他们也似乎开始跟我陌生起来,渐行渐远

  我从来没有反思过自己,现在想想,我以前也热衷于此类事情,大概是会觉得自己对于别人来说还是蛮重要的。可后来我渐渐发现,他们总是跟我分享着一些悲伤与难过,只有问遇到问题的时候才来找我,却很少跟我一起分享过快乐成就, 我自己的心境也不似从前那么淡定,开始喜怒哀乐,进而对这种现象开始渐渐不满起来,开始觉得不甚划算。当我开始付诸于行动,他们似乎也开始觉得没有用了,跟我开始疏远,这种感觉让我觉得很可怕,仿佛世界上的人与人之间,没有利益就无法相处。自己像一个孤岛,只能拼命擒着随时都会被海浪冲走的船。

  然而久而久之,我发现我自己也是这样的,很多时候也是有需要别人的时候才向别人开口,可能唯一的不同,只是我比较少有这种时候。 是我也退化了么,世界上真的没有换位思考的可能了么,我也没有一个正确的答案,之后我也不太可能再去深究这个问题。那些离开了我的人,到底会不会因为我的消失而明显感觉到我的存在,而或者那个时候,他们只会想到与我相处的那个时候的自己?

  《不如去死》读后感(六):神化了的亚佐美和健也

  不久前夜里失眠,不小心开始想着一个沉重话题,既然人终究会死,为什么还心甘情愿循规蹈矩的活在这世界上。至懵懂之初,到长大成人,不是早就知道结局了吗,会分离,会消失,会归一,可是还不是都这样谨小慎微的活着。

  学习结婚,生子,工作,退休,养生。就像是既定的程序,无论是自愿还是被迫着,仿佛都无法抽身,无法逃离。虽然知道到底是虚无,可还是无法不按部就班吧。可是这股无来由的驱动力量是什么,即便觉得万分的不幸,无法抑制的伤痛,不能呼吸的痛苦,当有人或脑海中说,那不如死了吧,还是会极力否定,努力抑制这种想法吧。因为人就是这样,无论如何,心里还不是总有希望这个词,因为想着还是有未来的,总归会有美好的事情发生吧。想起少年时某个伤春悲秋的年纪,有一夜不知为何想起自杀这件事,深更半夜把腿伸出窗子不到一半,就被那凌冽的寒风和骇人的黑暗吓得呆住,不仅埋怨自己怎么可能会想到死,还是不要拿这么严肃的事情开玩笑了吧。想着,关了窗户,进了暖暖的被窝,怀揣着昔日的美好和对未来的希望,沉沉的睡去。

  所以关于这本被人戏称以毒攻毒的书,合上KINDLE,真是吐出一口气,不得不说,果然是满满的诡异的负能量啊。

  而从第一人开始,我便一直想着,亚佐美和健也,他们到底是怎样的异类。

  对于被对话的六人,他们是可怜也好,可恨也罢,却是我们现实社会里的正常人。猥琐不被待见的中年男人喜欢猜忌善妒的女人,用暴力来掩盖恐惧的男人,无力抚养孩子的单

  亲母亲,想抓住每个立功机会的警官,和不想输案子的律师。看看周围,这些人,都在我们所能理解的范围之内,可能每天还与我们擦肩而过,或者就是其中的一份子吧。

  但是亚佐美和健也,他们到底是什么啊?

  关于亚佐美,我们从开始便是一点一点的拼凑。为了家族的利益莫名其妙的出生,随着年轻的母亲改嫁了三次,虽然极力讨好着继父们,却被母亲当做其他的女人一样,觉得她是在勾引。成年后只是借口而已被卖给讨好黑道,即便这样也被嫌弃再次卖给更低级的小弟。被邻居的前男友骚扰强奸,却引来女邻居的嫉妒甚至恶意邮件,去工作也被上司领导骚扰和玩弄。就是这样一个女生,居然说,她太幸福了。对母亲感恩,对女邻居崇拜,对黑道小弟感谢,她的脑子里想的到底是什么,让她对这个充满恶意的生活充满了感激和幸福?

  而健也,我们对他能得到的仅有信息,只是父母离异,高中毕业不再念书,打工经常被辞退。他说自己,头脑不好,笨,很多人情世故不了解。但是在和六人的对话中,他看得清楚明白,字字见血,在对方的歇斯底里中,给予其内心的致命一击。不是因为这世界怎样,也不是因为别人怎样,是你们太以自我为中心,执念太多了吧。

  想来想去,他们真真是完全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想象和找到的那一类人,被神化了一般被写在了故事里,只是用来指出对比和突出那些可悲扭曲诡异的黑暗现实吧。就连最后健也对亚佐美的杀害,也被描写的好似一场神圣的仪式呢,比其他的人都美好,比亚佐美曾经的任何瞬间都美好,因为她在笑啊,因为她觉得幸福,所以健也只是更加努力的想让她就这样感觉幸福下去,留在这样的幸福里而已啊。

  所以,亚佐美和健也这样的人并不真的存在着。只是有这样一个机缘,带迷茫的我们,回去深深的反思和探究自己内心最深处的人性吧。而那些所谓的负能量,只是心底某些不为人知甚至自己都已经遗忘的伤痛在作祟而已。

  《不如去死》读后感(七):终极剧透

  亚佐美死了。跟亚佐美只见过四次面的健也开始查访她生前的情况。他找到跟亚佐美相关的六个人,抛出一个个直接得近乎无礼的问题,激怒他们,甚至被暴打,但也拼出了亚佐美生前的图景——没有人关心亚佐美。

  六人根本不了解亚佐美,说的都是自己,痛苦自怜,迁怒他人,诅咒社会,毫无自省地痛诉为人之苦……健也只能都以一句“不如去死”结束谈话。六人的反应却无一例外的震惊、愤怒,又流露出强烈的苟活欲望,令健也费解。

  第一人:亚佐美的上司,猥琐窝囊的部长山崎。虽说是部长,在公司被所有人看不起。在家被老婆孩子看不起。亚佐美主动示好,两人睡过几次。和亚佐美睡是山崎满足存在感的唯一方式,又怕被人知道。口口声声与亚佐美是真爱,可亚佐美死后他却松了一口气。

  第二人:亚佐美的邻居,清高阴暗的筱宫小姐。和亚佐美同住女子公寓,一直很努力的高材生,却生活失意。男友被亚佐美抢去后,筱宫彻底崩溃,疯狂地发了数千封匿名诽谤信,毁了亚佐美在单位的名誉。实际上,却是筱宫的猥琐男友强行进入隔壁亚佐美处强奸了她,并多次纠缠骚扰。健也正是在一次骚扰中出手解救了亚佐美,两人才相识。筱宫对亚佐美鄙视又嫉妒,亚佐美却真心羡慕筱宫的独立自信。

  第三人:亚佐美的男友,小混混佐久间。亚佐美被母亲以二十万元抵给了黑帮小头高浪,高浪虐了一年之后又送给了自己的手下佐久间。对比高浪,亚佐美在佐久间身边深感幸福。亚佐美乖巧恭顺,佐久间内心爱着她,却由于面子和装酷从不承认。亚佐美因而与上司山崎睡觉,试探佐久间,佐久间竟也成全。筱宫男友强奸了亚佐美之后,佐久间出手摆平了他。

  第四人:亚佐美的母亲,落魄邋遢的鹿岛。鹿岛曾是白富美。毕业前,鹿岛怀了未婚夫的孩子。鹿岛的父母为了确保与未婚夫的家族企业连结,拯救自己的濒危产业,令鹿岛休学,十八岁便生下了女儿亚佐美。几年后,未婚夫毕业,早就与鹿岛没了感情,赔了一笔钱了事。最后,鹿岛父母的产业还是走向了破产,父母自杀身亡,留下一屁股债。鹿岛好吃懒做,痴迷赌博,带着亚佐美改嫁了三次,最后将亚佐美抵给了黑帮高浪。亚佐美懂得察言观色的乖巧性格也是在这种畸形家庭中形成。鹿岛将这一切怪罪给拖油瓶亚佐美,亚佐美却始终感激母亲的养育之恩。

  第五人:负责亚佐美一案的警察,教条苦闷,战战兢兢。健也向他自首,是自己杀了亚佐美。

  第六人:健也的辩护律师。人生曲折的亚佐美,在第四次见面时满足地说,她的人生此刻很幸福。她希望此后一直这么幸福下去。直来直去的健也又说了那句话“不如去死”,并作势掐她脖子,谁知亚佐美沉默安详地闭上了眼睛。连健也也感到害怕了。他不相信般越掐越紧,亚佐美就笑着被他掐死了。因此健也采访了之前的几位,并试探了同一句话“不如去死”,都与亚佐美的反应相反。辩护律师希望将健也辩为协同自杀,健也坚决不同意,一番辩论,终于令律师同意“你就是杀人犯”。没有任何欲望的他,也是个“不如去死”的人。

  《不如去死》读后感(八):没胆去死的话就再努力一次吧魂淡———有剧透

  翻开本书看到那黑漆漆的各章节扉页时,我的脑子里猛地钻出一个印象:EVA。对!就是EVA。很像EVA的TV版最后几集那样,不同的人并排坐着,第一人、第二人…第六人按序排列,讲到第几个人,那第“几”个人就如同暴露在聚光灯下,他就开始向人们坦露内心深处的东西。

  【第一人上司】

  虽是一个小干部但是对上不得赏识,对下又受尽白眼,存在的价值就是替人擦屁股的同时兼被人看不起。他的形象大概是:谢顶、发福,穿着廉价的灰色西服和皱巴巴的白色衬衣,谈吐间看不到一点自信,有的只是小人物常有的那种自卑。山崎这个人属于典型的日本中年男,工作生活压力大,上司看不起,下属看不起,老婆看不起,儿子看不起,自己也无法做出什么成绩,但也不愿意、也不敢放弃工作,总是感觉自己已经不知道还有什么好坚持的,这样的人一定已经无数次自暴自弃地称自己为“垃圾”,但却在听到健也的建议“不如去死”之后犹豫了。【不想。大概..】是他对这个建议内心的第一回应,或许比起去死,他更愿意抱着侥幸心里,有一天能得到上司、下属的认可,得到老婆、儿子的肯定,否则的话,这种了然无趣的苦逼日子不如马上就结束不是更好?

  至于亚佐美,我的理解是说到底,在山崎看来,亚佐美更像是“海洛因”一样的存在,他自己则是个瘾君子。难过的时候吸食一些,症状缓解了就不用了,等到下次又不舒服了,再吸食一些,亚佐美就是缓解和麻痹山崎【不被周围的人认同】这一事实的毒品。山崎说什么“我爱她”纯属放屁,谁没事会爱上麻醉剂——仅仅只有自己需要被麻醉的时候才会喜欢的吧!

  【第二人邻居】

  一个认为自己应该是精英的女性,但却被现实击垮。得不到想要的生活,却还不得不忍受那些她自认为不如自己的人过得比自己好,于是她彻底扭曲了,怨妇似地去看每一个人,对每一个人都抱有敌意,她把别人的任何言辞、行为都先入为主地标记上“敌意”的注解。筱宫佳织这个角色很容易被刻画出形象:学生时代开始就是一个一本正经的书虫,成绩好。但是除了成绩好之外一无是处,不会打扮,正儿八经,所以不怎么招人喜欢,在考上名牌大学后必然还是没有男友的。她一心在毕业后得到好的工作所以她从一开始就放弃了本来应该多彩的学生时代,可惜,她的付出没有为她换来她希望的回报。

  “亚佐美这种小骚蹄子肯定没少搞肮脏的交易来换钱用吧!”

  “她全款买的房子?最近肯定没少去搞援交吧!”

  “她居然勾引我的男友,居然能和我讨厌的那个老头说话,哼!贱货就知道媚惑男人!”

  “她一定暗地里嘲笑我是个没用的老女人吧!”

  “不可原谅…”

  “———绝对不可原谅!”

  我相信筱宫一定无数次擅自地这样,在心里平白无故地痛骂着、叫唤着,于是,在寄出那么多恶毒的邮件后,她的心里可能稍微舒服了一点点。打个不太准确的比方,就好像一些废柴家里蹲们在网络上喜欢痛骂那些现充、人生赢家,说他们“肯定就是靠拼爹、靠卖肉、靠秀下限才能过得那么好”之类酸溜溜的话,从一开始就否定了别人的价值,把别人的一切作为都看作是不正当竞争中的战利品———不解释!绝对是这样的!自己不再去努把力,却一味地把责任扔给客观条件,这么薄弱的内心要变得扭曲也算很容易,可是对于“不如去死”的建议她却马上表示了否定,因为不甘心,凭什么我要用死亡来表示我赢不了那些比我差的人?如果一个不工作,只知道啃老的家里蹲,听到有人让自己“不如去死”,会照做?当然不会!他宁可继续过着那种无聊的谩骂的日子也绝对不会去死的不是吗?那既然有这份毅力为何不敢再试试,再去努力地证明一次自己的价值?

  【第三人混混】

  出来混不容易,但是显然佐久间输在起跑线上——跟错老大不但没肉吃,还得当炮灰。这个角色的形象大概可以参考《热血高校》里的片桐拳(不过性格较阿拳要暴戾些)。总之,他就是满街到处都有的炮灰一枚,在组里已经没有可能咸鱼翻身了,得不到好的组内工作,只有做些恐吓老太婆,欺负残疾人,收收水电费之类的事——或许比这些还零碎的事。

  他一方面希望自己能从一只虫子成长为五尺男儿,因为这样就拥有更多的“魂”,就可以踩扁那个无耻的高浪;一方面又不得不妥协大哥高浪的要求,以十万日元把亚佐美扔给了自己——说到底就是在自己手上明抢十万,然后扔给自己一个已经腻味的道具,可即便如此,因为“规矩”他就算不愿意还是得妥协。

  对于亚佐美,佐久间是爱她的,可惜他和【第一人上司】山崎相同的地方是,自己没有被别人认可。不同的是,山崎在不被人认可的同时,自己也不认可自己;而佐久间则一直希望,或者说相信自己能强大起来,但又很纠结地迫于“道上规矩”这一现实而“心有余而力不足”。规矩、帮派和女人到底哪一个更重要?佐久间心里一定选择亚佐美,但他的嘴上却会坚定地说:当然是规矩!当然是帮派!这可以理解为执念道义的一种表现,也可以理解为拿着“道义”的盾牌来遮掩自己“胆小”这一事实的表现。

  对于健也的建议,佐久间表现出了迷惑,【去死?】我觉得他从一开始就没有考虑过“去死”这么一档子事,所以才很迷惑。没有抱着必死的决心去爱亚佐美或者是与高浪对抗,只是一直在用种种借口来逃避。表面上看,佐久间想要的结果是同时得到两样:亚佐美和组里的地位,可我的理解是:他真正想要的只是打败高浪,证明自己而已,没有真正考虑过亚佐美,因为如果他考虑过亚佐美的话,一定会横下心想到健也给他的一个办法,脱离组织,和心爱的女人一起逃亡。

  【第四人母亲】

  鹿岛女士这个角色我先入为主地将她想象为一个身材瘦弱、目光浑浊但慑人,有着怨妇气质的中年女人———再具体点请想象60多岁面色蜡黄,瘦得跟竹竿一样,正在骂骂咧咧抱怨的蒋雯丽(主要是《金婚》给我的印象太深刻,所以不由自主就联想过去了…)。就算年轻时她是个白富美,但现在就是一副潦倒相,事实就是如此。如同参加20年同学会,曾经自己暗恋的小菇凉软妹纸变成了老气横秋的黄脸婆,各位有什么想法?很惆怅,巨无奈的对吧,可岁月就是这样一把涂了毒药的杀猪刀,不仅捅死了青春,还污染了心灵,鹿岛女士就是这样的受害者。

  可以看出的是,鹿岛女士怨气相当重,并且她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得干干净净。在她看来,除了自己以外的任何人都必须对自己负责,如果自己有什么不好,那绝对是对方的错,自己只是无辜被牵连的受害者,十分幼稚的心态。可能因为她从小过着富足的生活,因此她就以为一切都得随自己的愿才合理,但是她没有慢慢成长直到清楚地认识到这个世界的真实面貌,有句话怎么说来着,“你以为四海之内皆你妈,所以都得让着你啊?”鹿岛女士显然没有听过这句话。

  而对于女儿亚佐美,当母亲的和【第二人邻居】也有类似的心结,就是嫉妒。筱宫嫉妒的是:我那么努力都得不到的,你他妈凭什么那么简单就得到了?而母亲嫉妒的是:我曾经也拥有的现在没有了,你他妈竟然有?很扭曲呢,母亲看着女儿受人欢迎,慢慢成长本应是一件高兴的事,认识到自己年华已过,青春不在也是理所应当的事,但鹿岛女士没一件事是认识到的,只是知道成天抱怨这个,抱怨那个。面对健也的建议“不如去死”,她表示不想死,因为幸福都没体验过,就去死不是太傻了吗?但是我觉得鹿岛女士已经傻到无以复加了:无数次可以抓到幸福的机会被你一次又一次狠狠地扔在地上,并吐上一口口水表示唾弃,这样的人还有什么资格谈论“幸福”?

  【第五人警察】

  第五人的故事里时不时地要冒出很长一段的内心独白和说给健也听的“预防针”,山科刑警之所以像个教导主任一样啰哩吧嗦,只是因为他时刻牢记自己有着“警察”这么一个特殊的身份,警察是法律的维系者,他完全清楚因为自己肩负着寻求“真相”的重责,所以就必须要不断探寻,在这个过程中受气、疑惑、愤怒等负面情绪是避免不了的,但即便如此也无论如何不能破坏身为警察所必须遵守的“规则”的运行,非要比喻的话,山科就像一个计算机程序一样——甚至像精密的钟表齿轮那样在对待自己的工作。

  如同一般推理小说里的侦探那样,山科应该是在发生案件之后的每一天都几乎紧绷着神经游走于资料库、现场或者相关人物附近,没日没夜地翻阅资料,思考案情。推理的过程就像拼图游戏,在拼凑之前必须要先把所有的碎片找齐才行,所以在寻觅的过程中,别人的不耐烦、困惑、悲伤都可能化为愤怒或者别的什么情绪强加在自己身上发泄;不仅如此,在收集的碎片当中,到底哪些才是属于本案的碎片这还必须由他们自己来判断。这个过程必然是很艰苦的,而更为艰苦——应该说让人痛苦到抓狂的情况是:碎片已经找齐,也可以确定都是与本案有关,真相即将浮出水面却发现自己无法将它们拼凑起来,所有的线索却无法串联成一根名为“真相”的线,那怎么办?这个时候经典的推理小说里作为探索一方的警察或者侦探都会自我暗示一句:一定还差一块拼图碎片。山科眼前这个吊儿郎当的小伙子可能就是最关键的那一块碎片,也就是说,有了这块碎片,所有问题都能迎刃而解。所以为了得到近在咫尺的真相,(也许山科确实如健也说的那样,想抢在别人之前得到第一手线索,但这么做的目的并非表功,而应该是为尽早破案,给死者一个交待——最重要的是同时也是为了让自己之前的调查和辛苦能存在有意义)于是山科之前所说的那些长篇大论将全部作废,“规则”在即将得到的“真相”面前不再存有价值。我理解为,实际上山科是一直在约束自己的行为,并且始终矛盾着。如果不是他实在太重视和在意“警察”这个身份,我相信他一定会动用一切手段去探索真相,警察不能发泄?警察不能发火?警察不能动用刑罚?其实或许在山科的内心里,追求真相的欲望完全可以无视那些所谓的规则,只要能得到真相,手段不是问题,这就足够了。

  面对“不如去死”这样的建议,山科也是一副从未想过的样子,不如说这才是正常人该有的反应,毕竟真相还未水落石出,我干嘛要去死?所以对于这样的刑警,【我觉得你是个好人,不过,已经够了。】健也直接给出答案,承认自己就是凶手,但刑警接下来根本无法从他口中得到杀人的理由——零散的拼图瞬间拼合成一幅完整的画,结果有了,过程却是不明的,健也给了山科一个让人不爽的正确答案,这对于一个一直寻求真相的人来说应该是最令人泄气不过的结果。

  【第六人律师】

  法庭上怎么判罪这是法官的事,但作为律师必须要做的就是弄明白被告到底是有罪还是无罪,有罪的话又是多大的罪。审判就像一个天平,经由“事实真相”这一唯一有说服力的砝码来决定它倾斜的方向;法官审判的结果也都基于这个结果来定夺,根据事实的不同,依据法律的规定都有不同的审判结果。从“法”的角度看,律师所要的应该是公平,而不是正义;但如果出现类似于【一个善良的好人为救人,失手杀死一个穷凶极恶的歹徒,这个好人该怎么被判刑】这种问题到底该怎么办?尽管公平大于一切,但从“情”的角度,要是宣判了好人这样的结果就是没有正义,这会让世人认为是非不分,明明是错误的却因为法律的规定而变为正确的,这样如何让人接受?那到底是法不容情还是情大于法,不仅是五条律师,对任何一个律师来说都实在是一件很纠结很闹心的事。

  另一方面,作为犯人在犯罪之后应该被判刑,然后是“赎罪”,这是理所应当,可实际哪又那么简单?比如杀人罪,因杀人动机的不同,判刑的结果也将不同:穷凶极恶必须以死赎罪,过失杀人可能就以劳动和监禁赎罪——甚至有可能无罪释放。问题是健也的观念是,杀了人就是杀了人,就算自己再怎么努力地赎罪也无法使死去的人复活;自己夺取了一个人的性命(不论有意无意),【杀人】这一事实不可改变,【被害人死亡】的事实不可改变,那么就理应以自己的性命来相抵才能完成“赎罪”。

  五条律师一心想做的就是了解健也杀人的真正原因,这决定着宣判的结果,但是他完全无法理解这个动机,太不可思议了。想到一起自己碰上的那宗案子,面对着眼前这个杀人犯,作为律师,到底是应该随其愿还是随己愿?

  不如去死…吗?

  ……

  对…

  【你是个杀人犯】

  天平什么的,

  公正什么的,

  正义什么的,

  正确与否什么的…

  根本不重要了,因为这是一个一心求得制裁的人,他杀人没有动机,只因为被害人希望死去,他不过是顺了他人的愿而已;而现在,五条律师也相当于慢慢掐住了健也的脖子,看着这个“犯人”心满意足地死去。

  高中时我的同桌是全区前10名级的尖子生,一次考试她考了141,满分150的卷子这样不是很好吗?她却很紧张也很不高兴,说自己如果考试低于145的话就没办法回去交差。如果当时有《不如去死》并且我看完了,我一定建议她不如去死算了。你考虑过坐你旁边这个只考了107分的傻逼的感受没魂淡?!这还是我擅长的科目啊魂淡!但即便那样建议,她肯定不会去死啊,那既然如此何必一脸阴霾,不甘心下次考回来就好了吧。

  年初元旦假期的一个中午,我逛到超市去,在选糖果的时候听到一个营业员在向同事抱怨:“现在才拿1200的工资还咋过啊,那些一个月几千几万拿的人好安逸。妈哟,过年过节的钱也不发点,日子简直不好过。”随后我还听到她抱怨孩子学习不认真,考试总是不及格;老公晚上天天打麻将,输多赢少,牌臭瘾大;而亲戚里有的却过得荣华富贵让她很是不平衡,人家出门在外宝马叉六,自己则是玫瑰之约,人家提着普拉达,自己是地摊货。然后升级抱怨自己命不好,嫁个没用的老公,没生在达官显贵的家庭…种种之类的言辞全出来了。而作为倾听一方的另一个营业员则面无表情地整理着货架,偶尔敷衍地附和一下以示礼貌,显然她是很烦那些罗里吧嗦的牢骚的。

  或许她和抱怨者的境况差不多,但是她没有那么多怨气,或许这得益于今天她心情好,或者许是她的女儿成绩很好,或许是她的老公努力踏实…尽管对现实有不满,但是自己总还有期盼的,但是现在旁边那个女人不断地抱怨,真烦啊,再好的、再平静的心情也会被影响,情绪这东西比流感、比呵欠还容易传染。

  假设健也在他们旁边搞不好会愣头青一样过去说【不如去死】之类惹人生气的话吧。但是不论同桌也好还是那个抱怨的营业员,真的会去跳府南河吗?绝对不可能的,所以干嘛说这些抱怨满满的话?如果说了现状就可以改变,那大家都去说嘛,然后世界和平?

  才怪!

  如同本书封底上的文字一样,希望那些有着抱怨、绝望、悲观、厌世情绪的人都认真看看本书,如果看完心里哪怕有一点点悟出什么的感觉都是好的。

  世界不是个人的,活着也好,去死也罢,地球照样转动;个人的情绪乃至生命无法改变世界演变的进程,或许今天的你和恋人分手了,你心痛得想死;或许今天你因为一个失误失去了重要的机会,你后悔得想死;或许今天你被人欺负、受人委屈了,你难过得想死,但不被重视的时候、难过的时候,光是自暴自弃有用吗———或许唯一的用途就是让自己身边的人被你传染,可惜这是损人不利己的不道德行为请马上禁止。

  ———实在不行的话,不如去死?

  做不到?

  那不如再努力一下试试吧。

  《不如去死》读后感(九):人类与怪物

  看完隔了一天冷静了点,我觉得还是一样的心情。

  京极的书,还真是一如既往地前面好难看,最后却总能厚积薄发出一个赞到透的结尾啊。

  (……不过真有可能是翻译问题= =。)

  但是可能是我实在不喜欢这种叙事方式,看完二人目的时候就开始打瞌睡了,到四人目更是一目十行地扫过去,结果到了五人目却陡然清醒了过来。

  看完第六人目后我决定先抛弃我的三观,把剧情再过一遍。

  然后我觉得以后看他书还是别带三观这种影响阅读感的东西了。

  算了先说前五人目。

  我本身也是个缺乏社会历练的人,说是话如果在我想知道啥事对方却一直叨逼自己的烦恼——而且还是这种根本无所谓的事情,我没当面讽刺回去纯粹是出于一种叫做礼貌的玩意。

  哦也有可能是怕对方会跳起来揍我。

  至于健也,大概就是比我更无所谓的类型吧。我简直可以想象他说话时的口气,毫无感情,甚至带点困惑。

  既然活得那么辛苦,为什么不去死呢?

  但是”去死“这句话不是诅咒也不是讥讽。

  而是出路。

  就好像看着一只困于瓶中的蜜蜂,嗡嗡嗡嗡嗡嗡地四处撞壁,看得人心累直想把它赶紧搞出来。

  然而它却不肯出来。继续嗡嗡嗡嗡。

  烦死了。

  你不过是害怕罢了。

  害怕得不敢去做任何一个选择。

  那么我告诉你分手辞职离婚去死,你爱选哪个选哪个。别烦人了行么。

  作出决定的是你。和别人无关。

  以上是我读到第五人目的想法。

  =====================================================

  那么突如其來第六人目。

  一个好的小说结尾必然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对于真凶是谁到没什么太大的意外。

  但是理由呢?杀人的理由呢?因为想杀而杀那是反社会会干的事情,但是显然杀人并未给予健也任何快感。

  他是因为恐惧才杀人。

  如果法律承认精神受到攻击也是一种危险的话,健也甚至可以算是正当防卫呢_(:3 」∠ )_

  在他说亚佐美的时候我突然莫名其妙地想起了阴摩罗鬼的故事。

  关于概念。

  亚佐美这个从未正面出场过的角色,她的概念体系,和健也所知的人类完全不一。她所谓的幸福,在常人眼中却是”不幸“。

  虽然我也搞不清健也这个见人就”没法忍就去死,不想死就忍“的嘴炮性格是哪里来的,不过可能就是纯粹缺乏社交能力的表现之一,但是他其实已经相当习惯说完这类话后对方震惊然后表示拒绝吧。

  然后亚佐美给了他完全脱离预料的回答。

  脱轨了。

  亚佐美和别人完全不一样。她是异类。

  她……是怪物。

  然后健也崩溃了。

  我真心觉得前面一大堆有的没的,其实就是为了塑造健也这样相当简单粗暴的形象。不管是跟谁说话都没遮没拦地表示”抱歉啊我不太懂礼貌“一类的话,随随便便就直指对方实际上不过是能力不足不甘心现状却要说都是时臣啊不社会的错,把”那就去死吧“挂在嘴边——但是始终很清醒地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同时,也很清楚别人在干什么。

  所以与别人不同的亚佐美让他魔障了。

  他惊慌了,恐惧了,然后试图摆脱。

  所以他杀了亚佐美。

  而健也问了那么多人,想知道的,其实是亚佐美是不是”人“。

  但是没有人告诉他。每个人都忙着顾虑自己的事情。没有人把亚佐美作为人类的部分透露给他。

  只有健也一个人近乎狂躁地重复着”她是人啊“。

  但是健也君真的觉得她是人吗?他拼命和相关者求证亚佐美是否活生生地存在过,是为了摆脱心里的惊恐吧?

  他惧怕着并非人类的亚佐美。

  因为最后他说自己不如去死的时候,却没有任何理由。

  纯粹是为了维护法律?

  还是如果被判定为杀人罪的话,就说明被杀死的亚佐美,还是人类?

  第六人目的律师是本故事中唯一和亚佐美毫无关系的人。

  却只有他亲口说出了亚佐美是人类。

  他说”你是个杀人犯“。

  然后,健也终于安心了。

  至此剧终。

  以上,为本人对本书剧情的个人妄自揣测。

  以及我才不相信京极的书怎么可能会有正能量。

  《不如去死》读后感(十):就在最后,作者想要说什么

  书读完了,读完的心情还是热乎的,但是很少遇到这样的感受,不知道是不是看不懂,还是过度的追求解读,都像在大雾的天气里走路一样。

  选书来读的原因很简单,我的生活也并不如意,被腰封的广告语俘虏了。想要看看,这本书是怎样劝人去感受幸福的。

  京极夏彦的书,我看过不止一本,也许许久没读的原因,错误估计了作者一向提供的故事环境。冷静的,细腻的,理性的,仔细的。

  从第一个人到第六个人,读到每一个在最终被获赠“不如去死”的时候,可以或多或少的看见自己的影子和周围熟悉人的影子。包含的抱怨、近乎偏执的自我独白,只有在自己内心才能够听见的坦白都很辛辣。

  小说钥匙一般存在的健也都遵循着样的方式,推动了与被访者的谈话:

  平铺直叙地介绍自己的目的---被被访者的负面情绪推动着,找寻他们身上或是谈话有关鹿岛小姐的只言片语---在一个类似谈话突破点的地方,一击击中被访者的内心,将每一个对话推向了段落性的小高潮---“不如去死”

  其实书中的六个人都是有具象形象的,唯独健也这个人物是模糊的,他总是强调自己的“废物”、“无知”,却也每每在谈话的关键时点把握住被访者的中心。

  其实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对这样一个模糊人物不断进行的探访感到迷惑,如果是我,面对这种会预设得不到什么结果的探访(基本每一个人都是脾气不好的硬骨头),会怎么办。至少我觉得,作者在处理健也“套话”的方式方面有挺有意思。

  当然,作为小说的男主人公,这样一个“模糊”的人物是不是还具有其他的设想呢?我觉得作者应该想的不止一点点。

  最后,回应一下这个书评的标题,在最后,作者想说什么?

  可以说,最后律师举出的例子是挺有意思的一个设置,在这种道德尴尬的案例中,律师对于自己案件的理解是由一定代表性的,律师提到了“猖狂的受害者”也反映了很多社会实物的复杂性。健也代表的一种犯罪推定和律师的观点也是很好的讨论,尤其是“平衡”的引出。

  但是这种讨论,大抵也不过是作者浮光掠影想要说一下的内容,并不重要。

  最重要的是,作者留下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幸福的人愿意去死,而总是高喊自己不幸的人却不敢尝试。”

  而健也这个人物的观点,又好像是一个滤清器和分辨器的作用,他所代表的是什么?

  健也对亚佐美感到“害怕”,仅仅是因为她与众不同的不讨厌死亡吗?

  最后律师又在退缩着什么呢?

  这是一本模糊的小说,但往往言语不多的小说却说了很多。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