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月亮和六便士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月亮和六便士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1-11 21:0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月亮和六便士经典读后感10篇

  《月亮和六便士》是一本由[英] 毛姆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元,页数:49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一):就是摘录下.

  1.同情体贴本是一种很难得的本领,但是却常常被那些知道自己有这种本领的人滥用了.他们一看到自己的朋友有什么不幸就恶狠狠地扑到人们身上,把自己的全部才能施展出来,这就未免太可怕了.同情心应该像一口油井一样喷薄自出;惯爱表同情的人让它纵情奔放,反而使那些受难者非常困窘.有的人胸膛上已经沾了那么多泪水,我不忍再把我的洒上.

  2.文明社会这样消磨自己的心智,把短促的生命浪费在无聊的应酬上实在令人莫解.拿一天的宴会来说,你不能不感到奇怪为什么女主人要请这些客人来,而为什么这些客人也会不嫌麻烦,接受邀请.当天一共有十位宾客.这人人见面时冷冷淡淡,分手时更有一种如释重负感觉.

  3.那时候我还不懂女人的一种无法摆脱的恶习---热衷于同任何一个愿意倾听的人讨论自己的私事.

  4.有人也说他不在乎别人对他的看法,但这多半是自欺欺人.一般说来,他们能够自行其是是因为相信别人都看不出来他们的怪异想法;最甚者也是因为有几个近邻知交表示支持,才敢违背大多数人的意见行事.

  5.如果一个人违反传统实际上是他这一阶层人的常规,那他在世人面前作出的违反传统的事倒也不困难.相反地,他还会为此洋洋自得.他既可以标榜自己的勇气又不致冒什么风险.

  6.那些告诉我他们毫不在乎别人对他们的看法的人,我是绝不相信的.这只不过是一种无知虚张声势.他们的意思是:他们相信别人根本不会发现自己的微疵小瑕,因此更不怕别人对这些小过失加以谴责了.

  7..感情理智所根本不能理解理由.

  8.有人说灾难不幸可以使人性高贵,这句话不对;叫人做出高尚行为的有时候反而是幸福得意,灾难不幸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能使人们变得心胸狭小、报复心更强.

  9.大自然在创造这个人的时候,在他身上揉捏了这么多相互矛盾特点,叫他面对着令他迷惑不解冷酷人世,这是一个多么残忍玩笑啊.

  10.人们动不动就谈美,实际上对这个词并不理解;这个词已经使用得太滥,失去原有的力量;因为成千上万的琐屑事物都分享了"美"的称号.这个词已经被剥夺掉它的崇高的含义了.一件衣服,一只狗,一篇布道词,什么东西人们都用美来形容,当他们面对面地遇到真正的美时,反而认不出它来了.他们用以遮饰自己毫无价值思想的虚假夸大使他们的感受力变得迟钝不堪.

  11.每个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铁塔里,只能靠一些符号同别人传达自己的思想;而这些符号并没有共同的价值.因此它们的意义模糊的、不确定的.我们非常可怜地想把自己心中的财富传送给别人,但是他们却没有接受这些财富的能力.因此我们只能孤独地行走,尽管身体互相依傍却并不在一起,既不了解别人也不能为别人所了解.

  12.我们好像住在异国的人,对于这个国家的语音懂得非常少,虽然我们有各种美妙的、深奥的事情要说,却只能局限于会话手册上那句陈腐、平庸的话.我们的脑子里充满了各种思想,而我们能说的只不过是像"园丁的姑母有一把伞在屋子里"这类话.

  13.小说之所以不真实正在这里.一般说来,爱情男人身上只不过是一个插曲,是日常生活中许多事务中的一件事,但是小说却把爱情夸大了,给予了它一个违反生活事实性的重要地位.尽管也有很少数男人把爱情当作世界上的头等大事,但这些人常常是一些索然寡味的人;即便对爱情感到无限兴趣的女人,对这类男人也不太看得起.女人会被这样的男人吸引,会被他们奉承得心花怒放,但是心里却免不了有一种不安的感觉---这些人是一种可怜的生物.男人们即使在恋爱短暂期间,也不停地干一些别的事情分散自己的心思:赖以维持生计的事务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他们沉湎于体育活动;他们还可能艺术感到兴趣.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把自己的不同活动分别安排在不同的间隔里,在进行一种活动时,可以暂时把另一种完全排除.他们有本领专心致志进行当时正在从事的活动;如果一种活动受到另一种侵犯,他们会非常恼火.作为坠入情网的人来说,男人同女人的区别是:女人能够整天整夜谈恋爱,而男人却只能有时有晌儿地干这种事.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二):评论月亮和六便士

  “良心是把个人拘系于整体的链条”,,可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不可能独自一个人去生活,我们还有家人,有朋友,我不能完全无视他们的感受,因为他们带给我那么多的快乐,那么多的记忆,或许是我没有那个可以让我奋不顾身梦想去追逐,,但我仍然很感激现在的生活。小说的思特里克兰德 离开了原本稳定富足的生活 宁愿在巴黎穷困潦倒的过着自由的生活,也没有什么对与错,只要我们心里是坦然的,清楚地知道自己当下在做什么,如果生命重来也绝不后悔还是会这样选择,那就忠于自己,大胆的去做,其他的又跟自己有什么关系呢!

  “他总是强烈意识到自己的存在” 因为他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所以无法忍受自己浑浑噩噩的生活,所以他不会为了别人委屈自己的想法,他要完全掌控的过自己的人生时间,,抓也抓不住,,还是过好每一个现在,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生活吧!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三):要月亮还是要六便士。

  用了两天时间把这本小说读完,算是快的了吧,所以情绪这个东西果然也是短暂没有深度的,在阅读时,各种代入而产生愤怒和无力,当小说读完的时候一切都消失了,就像听到别人的故事。听细节的时候各种感同身受,但是等事情有了最终结果,就回很快的把事情遗忘了。

  小说不长。行文的风格倒是未曾见过,看多了网络小说的我大概还以为“我”是文中的主人公,作者毛姆也确实称得上是个会讲故事的人,总体那根线牵着。不同人物在不同的时候出现,似乎并不妨碍,我和主人公之间发生一些故事,表面上我只是这个故事的见证者,却和作者一样,出于对一个奇怪的艺术家的好奇心而选择主动探寻,前半部分的故事中“我”还有所参与,因而对主人公多是不理解与愤怒。后半部分的“我”却完全变成了一个记者一般的人物,走他走的路,见他见见的人,听他的故事,而态度也就从一点点的认同变成了对其伟大肯定

  这其中变化之大,大概除了“我”性格成熟之外,还有我作为亲历者到见证者的变化,所以现实可能就是,我们尊重那些如同追赶月亮的人,而当我们真的过自己的生活的时候,我们可能也会计较那六便士。

  读书的方法当然有很多,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大概有几次脱离书本尝试着用完全旁观者的心思来看这个故事,突然发现自己其实也是一个不怎么相信理想的人,看到主人工抛弃家庭追求理想的时候也深深鄙视,是有点悲哀哈,但我承认我大概做不到为了理想去放弃家庭的事儿。这其中的道理主要有:我还没有寻找到一个什么事物可以让我放弃一切来追求人生价值的,另外我大概也被世俗道德规则绑架了,所以我无法做到像主人公那般的无情,虽然这在某种程度上显得高尚。因为很多感情是我这个简单个体所无法割舍的。

  当然我依然尊敬这些为人类单调世界增添颜色和创造美的人。只是说人与人的需求是不一样,没有什么高逼格之说,但认清自己的需要是重要的。

  再回到这本书。书中的“我”常有剖析心里,甚至做案例分析的样子,这其中有关于,理想,爱情,劳动,有值得赞扬,有值得鄙视,读书的人慢慢读,细细的读,捡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值得喜悦一天的了。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四):低情商善良的人就活该不能被人温柔以待吗?

  看《月亮与六便士》看到第四十二话的时候,我的内心满满都是愤怒啊!最近网上正好在流行“低情商的善良”这个词,各种知乎大牛,微博大v都在或谴责或笑话地谈论一些低情商善良的行为,书中的施特略也给我一种善良过度的感觉,可是,这样一个低情商善良的人,就不能得到温柔的对待了? 记得大一的时候,去某单位兼职,他们还给我上了几节营销课,第一节课里就说到,员工里分为四种人: 有才能有德行的人——上品 无才能有德行的人——中品 无才能无德行的人——下品 有才能无德行的人——毒品 书中的主人公——里特斯克兰德——先是为了自己的理想抛妻弃子;对帮助自己的施特略从未给过好脸色;对于勃郎什的倒贴欣然接受。他变相地夺走了恩人的妻子,占了恩人的房子,这已经不是家教问题了吧,这能忍?这已经上升到了德行问题了吧!就是这样一个没有什么羞耻感的男人,在其他人眼里,就是一个下品,可是偏偏遇上了,把他当作天才的施特略。这是不是告诉我,伯乐不好当啊~万一遇上毒品了呢? 而另一方面,施特略,有些画画的才能,可以以此过上舒适的生活了。他乐于帮助陷入困境的朋友,别人却利用这点来欺骗他;他不介意别人拿他寻开心,认为那样会给他们带来快乐,可是那些人却变本加厉,从开玩笑变成了嘲笑!看着我都心疼! 就德行上这一点,施特略在我看来简直就是个天使了,可是却没有得到我希望得到的待遇,他情商是低,可能智商也低,但是这样就可以不被人温柔对待了? 作者一直强调有才无德的里特斯克兰德是位天才,是伟大的人;将平庸有德的施特略称为蠢猪。我也不是很懂,可能因为还待在象牙塔里,想着这不是一个以德行为第一标准的社会吗。 在这本书里,我更希望,施特略才是那个闻名世界的画家,难道小白兔非要黑化过后,才能走向人生巅峰? 其实也是对这些天网上嘲笑或批评“低情商的善良”的现象感到不爽。低情商善良的人是有错,那么在进化成高情商善良的人之前,我们是否要变成低情商的恶毒呢?还有就是,低情商善良的人,不能得到高情商善良的人的温柔对待吗? 看完书的最后一部分,主人公来到了一座小岛上,这部分是以口述+片段的形式写的,所以一开始感觉有点违和。作者最终还是没把主人公的性格洗白,但是让他找到了理想的住处,过上了理想的生活,在临死前完成了自己一生的追求,他没有一点遗憾地死去了。看到这里我真是羡慕嫉妒啊!凭什么!凭什么!一个这样的人,凭什么给他美好结局啊!一生都在坚持不懈,专注于追求梦想的人,是有可能追上梦想的;可是专注到伤害了身边那么多人的程度,我还真不希望他能成功!愤愤然把书合上,看到六个大字——月亮和六便士。 哦,他就是一个,集月亮和六便士于一身的人啊!本来是打算,以待在象牙塔的身份安慰自己,认真你就输了。可是,现实就是这样吧,我还是要认真的。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五):做一个不被世界理解的“天才”

  世界上只有少数人能够最终达到自己的理想。

  ——毛姆

  看完了《月亮和六便士》,我还是很喜欢毛姆的。记得我看这本书的时候,一个同事说,他不喜欢书里的男主人公。看完之后,我理解他为什么不喜欢主人公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了。

  他觉得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太自私。站在90%的芸芸大众的角度来看,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不但自私,还无情,冷漠,就像书中一直在叙述着故事的“我”一样,一直觉得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简直是畜生,毫无人性。

  他抛家弃子,并且毫无愧疚。他的妻子孩子对他没有任何伤害,他对妻子和孩子也没有任何不满。他只是想做他自己的事情,去画画,为了这件事,他抛开一切。

  爱情、亲情、世俗、生活环境,对他来说,都不值一提

  我想着就是他成为天才的原因,因为我们大部分人做不到。我们大多数人,在背负家庭的责任、爱情的珍惜,我们大多数人,都或多或少拥有一些虚荣心,我们在意生活环境,被世俗所累。

  即便你抛弃了妻子和孩子,有一天你也会心存愧疚,即使你舍弃了原本安稳工作和优渥的居住条件,有一天也许你会暗自后悔。可是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没有,他穷困潦倒、饥寒交迫一无是处,可是他从不后悔。一直到他双目失明,得麻风病而死的最后,他对他的选择从未后悔。

  我想这也是毛姆虚构出来的一个完美的天才。

  只有虚构和天才,才能让一个人超越世俗,摒弃七情六欲,只是跟自己内心理想的魔障做斗争。一个人只为了内心所想,彻底的,纯粹的,去活着。

  这种纯粹,或许只存在小说里,只存在天才的世界里。

  “良心是我们每个人心头的岗哨,它在那里执勤站岗,监视着我们别做出违法的事情来,它是安插在自我的中心堡垒中的暗探。”这种良心,我们每个人都有,但它对“天才”来说,毫无作用

  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觉得女人是个麻烦,他觉得自己身为人有性欲的需要,非常可耻。为什么他会需要这些,不能完全追求自己的理想。他将一切都够控制的、做到的,都做到了,除了身为男人的本性。

  (“我不需要爱情。我没有时间搞恋爱。这是人性的一个弱点。我是个男人,有时候我需要一个女性。但是一旦我的情欲得到了满足,我就准备做别的事了。我无法克服自己的欲望,我恨它,它囚禁着我的精神。我希望将来能有一天,我会不再受欲望的支配,不再受任何阻碍地全心投到我的工作上去。因为女人除了谈情说爱不会干别的,所以她们把爱情看得非常重要,简直到了可笑的地步。她们还想说服我们,叫我们也相信人的全部生活就是爱情。实际上爱情是生活中无足轻重的一部分。我只懂得情欲。这是正常的,健康的。爱情是一种疾病。女人是我享乐的工具,我对她们提出什么事业的助手、生活的侣伴这些要求非常讨厌。”——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

  “既然让我拥有高贵的灵魂,为何又赐予我肮脏的躯体。”我想这不单是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所想,也是作者毛姆所想。在毛姆另一本书,《在中国屏风上》的自序,我看到了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的影子。他喜欢贴近自然,他对生活环境毫无挑剔,他喜欢走四方,结实各类人,猎奇世界。

  所以“肮脏的躯体”,困住了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和毛姆,困住了每一个有着高尚灵魂的人。

  书中有一段话,我印象深刻,是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回答“我”的逼问时,说得。

  因为当时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睡了他救命恩人的妻子勃朗什,又抛弃了她。勃朗什最终自杀了,他的救命恩人施特略夫的生活也从天堂跌到地狱。

  “我”对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感到恶心的憎恨,所以问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对于那个女人的死,还有救命恩人“施特略夫”有没有愧疚之心。

  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说, “要是一个女人爱上了你,除非连你的灵魂也叫她占有了,她是不会感到满足的。因为女人是软弱的,所以她们具有非常强烈的统治欲,不把你完全控制在手就不甘心。女人的心胸狭窄,对那些她理解不了的抽象东西非常反感。她们满脑子想的都是物质的东西,所以对于精神和理想非常妒忌。男人的灵魂在宇宙的最遥远的地方邀游,女人却想把它禁锢在家庭收支的账簿里。你还记得我的妻子吗?我发觉勃朗什一点一点地施展起我妻子的那些小把戏来。她以无限的耐心准备把我网罗住,捆住我的手脚。她要把我拉到她那个水平上;她对我这个人一点也不关心,唯一想的是叫我依附于她。为了我,世界上任何事情她都愿意做,只有一件事除外:不来打搅我。”

  这是他抛弃勃朗什的原因,这也是他丝毫不感到愧疚的原因,这是他离开自己的家庭,抛弃妻子的原因,这也是后来他会在塔希提岛与土著人结婚生活到死的原因。土著人爱塔是个原始的女人,但这种原始正合了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的心意。

  当他的红娘“ 蒂阿瑞”问他同爱塔一起生活幸福不幸福的时候,他回答,“她不打扰我,她给我做饭,照管孩子。我叫她做什么她就做什么。凡是我要求一个女人的,她都给我了。”这就是一个天才画家需要的女人,只是需要。

  写到这的时候,我甚至觉得这本书非常值得一看。

  尤其是关于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内心的描述,非常精彩。毛姆一定是受了同等的煎熬,所以他能把那种煎熬描述的淋漓尽致。

  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一生追求的,不过是干掉自己内心的那个魔鬼。那个魔鬼让他痛苦,不安,难受。画画只是一种他需要表达的形式,他要用这种形式去战胜内心的魔障。最终画能给他带来什么,名誉、金钱,都不重要。他只要活着的时候,减少折磨,寻求一个没有折磨的圣地。这个圣地一直到他死,他才得意完满。

  所以最终他那可以流芳千古,价值连城的一屋子的壁画,被他的土著妻子付之一炬。

  画完了,达到了,后来的那些东西,根本不再重要。

  事实证明,他同土著人爱塔生活是最好的选择。如果是他的原配妻子,他临终吩咐她烧掉自己价值连城的画,她未必会做。他原配妻子,在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死后,忘记了曾经对他离开自己的憎恨。装模作样的接受各个媒体的采访,以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在世妻子的身份,沽名钓誉。

  不得不佩服毛姆,他给一个混账的“天才”,塑造了一个完美的人生和完美的结局。

  因为他是“天才”,他离开妻子,抛弃孩子,祸害救命恩人的家庭,违背人性,远离尘嚣,都得以解释。

  对于男主人公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我并不讨厌他。我也知道,我无法成为他。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致敬毛姆。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六):THE MOON AND SIXPENCE

  对这本书也许在过十年等我真正走向设计对社会与内心艺术的了解更为深刻之后更能体会。但等十年之后,是真的更能感受到这样的炽热、狂躁、冲突与激荡,还是陷入安乐的死水等待着中年的漫长时光变得僵硬而麻木呢?

  毛姆探讨的问题无非就如题目所言,月亮还是六便士?摒弃所有的人的眼光,毫不在乎别人的评价 etc 月亮与六便士的矛盾对于所有开拓的人而言都是不可避免的。

  “有人也说他不在乎别人对他的看法,但这多半是自欺欺人。一般说来,他们能够自行其是是因为相信别人都看不出来他们的怪异的想法;最甚者也是因为有几个近邻知交表示支持,才敢违背大多数人的意见行事。如果一个人违反传统实际上是他这一阶层人的常规,那他在世人面前作出违反传统的事倒也不困难。相反地,他还会为此洋洋自得。他既可以标榜自己的勇气又不致冒什么风险。但是我总觉得事事要邀获别人批准,或许是文明人类最根深蒂固的一种天性。一个标新立异的女人一旦冒犯了礼规,招致了唇枪舌剑的物议,再没有谁会象她那样飞快地跑去寻找尊严体面的庇护了。那些告诉我他们毫不在乎别人对他们的看法的人,我是绝不相信的。这只不过是一种无知的虚张声势。他们的意思是:他们相信别人根本不会发现自己的微疵小瑕,因此更不怕别人对这些小过失加以谴责了。

  但是这里却有一个真正不计较别人如何看待他的人,因而传统礼规对他一点也奈何不得。他象是一个身上涂了油的角力者,你根本抓不住他。这就给了他一种自由,叫你感到火冒三丈。”

  如果说为什么真正的艺术家都是疯子,大概也是因为只有疯子或者被人看作疯子才能完全独立于世俗的眼光而生存吧。他们以长期而不懈的热情进行创作,对我们所看做的苦难视而不见,对于幸福的标准,显然是不同的。对于天才被魔鬼缚住般毁灭似的投入,这样热烈燃烧的生命是让人动容肃然起敬相形见绌的,我们平淡的生活所谓的幸福三分钟的热情显得俗不可耐。但另外想想,这也不得不说是被命运选中的啊,及时平常人鼓足舍弃的勇气如果没有魔鬼般的热情和欲望也是难以走上那样伟大的道路的,而对于被魔鬼缚住的天才舍弃也是顺理成章极其自然的这种对人情的冷漠就像拍死蚊子般简单不过了。如果有天身体里真的燃气了那样的烈火,再来看看《月亮与六便士》是再适合不过的了。

  如果我并没有被命运选中,也但愿不要变得俗不可耐才好。

  看了 六便士 再看高更的东西,觉得书中讲的确实在画里有很多相衬的地方,也可以说帮助我理解了不少,也许也明白了一些静物画的用意。看了高更晚期的作品,今天却觉得有一些日本浮世绘的感觉在里面。(也许是因为之前听到过这样的评论??) 对于绘画,我现在也只是停留在工匠的阶段吧,没有所谓自己想表达的探寻的“奥秘”,自然谈不上是什么精神的创作。

  不管是月亮的幸福还是六便士的幸福,总是希望以后不要俗气才好。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七):我的文学史(2)

  一口气买了十本毛姆的书,对,我就是这么任性。

  我只是觉得故事好读,这个年代能读到自己欣赏的故事是很难得的。莫言说他是讲故事的人,确实不错,但是他的故事多是发生在山东高密,我已经有些无法忍受了。所以看了莫言的《檀香刑》与《生死疲劳》,就决定暂时不看他了。我无法忍受一直以乡村为母题的小说,当然,只指现代的中国乡村。即使那里有比小说更离奇的故事,能被文学家们用“魔幻现实主义”或者“神实主义”的方式文学化的表现出来,即使我们从那里能够看到真正的中国,现实的中国,神实的中国。当现实比小说更加离奇与魔幻的时候,读这些中国的小说已经无法满足我的想象了。因为我想要一个理想的世界,这个理想的世界不是乡村的愚昧中国,而是现代的文明的城市中国。但是没有很好的作家在写都市的社会像,原因自然是我们的城市依旧是个大乡村。我突然发现我是一个极其西化的人。当外国的朋友来中国时,周围的人招待的方式,比如饭桌上谈论个人婚恋问题、劝酒等这种事,在我看来是极其不文明的。我就是个西方中心论者,我就是这么任性。鲁迅在《青年必读书》中写道:“我看中国书时,总觉得就沉静下去,与实人生离开;读外国书——但除了印度——时,往往就与人生接触,想做点事”。我觉得鲁迅的话放在今天是说错了。读今天的中国书,不是与实人生离开,而是贴的太近,近的让你无法思考人生;读外国书,反而觉得能稍微拉开与现实的距离,仰望那星夜,自由的呼吸。

  傅惟慈先生的译笔极好,有时甚至觉得书中人物的那些话都是中国人讲出来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把西方的语言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传神的表现出来,这才是“达”。才知道先生今年过世,读此小说并把它推荐给我的学生,该是对译者最好的纪念。傅惟慈先生心仪毛姆,我确是最先从董桥的书中发现了他。董桥说文字应该像齐白石笔下的白菜鲜菇,淡而不失味。所以文字的节制很重要,莫言的书慢慢读不下去也是因为写的太没节制。《月亮与六便士》就是一本有节制的长篇小说,正好发生,又正好结束。毛姆以法国后期印象派大师保罗.高更为原型塑造了这本小说的主人公,谈艺术的产生与本质,谈个性与天才的关系,谈艺术家与社会的矛盾也即“月亮”与“六便士”的矛盾。到底是要“月亮”那高贵的理想,还是要“六便士”那卑微的现实?有人说,能不能“站着把钱给挣了?”这真的是个难题呢。我身边到底有没有理查德.思特里克兰德这样为了追求理想与心灵自由而不顾一切的人?有的,肯定有的,只是极少。如果有这样的人,谁会像戴克尔.施特略夫那样慧眼识人,宽容这种即使会给自己带来厄运的天才呢?在施特略夫看来,容忍即自由,因为他无法更是心底里不忍这样一位天才消亡,这是追随着对艺术的忠诚。我在教书过程中也会经常遇到一些“奇葩”的学生,在常人看来他们行为怪异。他们在一个“正常”的学校接受“正常的规训”,这种“正常的规训”在多大程度上能“培养天才”,实在值得怀疑,因为“天才”大概都不是“培养”出来。我一直觉得这个社会的发展是要靠少数天才人物的,只是天才的出现,在现代社会变得难能可贵,因为这是个平庸的时代。这不仅是中国的问题,也是西方的问题。前一段时间去芬兰,我们问芬兰人,在我们看来,你们的社会看上去这么完美,但从你们的视角看是,不是也有一些问题呢?芬兰朋友回答说,这里的人没有野心,按照既定的生活该干嘛干嘛。没有野心社会,也很难出天才式的人物。我想这种美好的平庸生活不仅仅是北欧福利社会特定的“问题”(如果这是一个问题),也是每一个现代国家都会遇到的问题。所以有些人为什么愿意留在中国,因为中国有着不确定性,即使这里空气很差、河流污浊、食物有毒,这些有野心的人还是愿意留在中国创造可能。只是,这个极度不确定性的中国,存在社会等差的中国,为什么就没有天才的出现呢?

  南征骑士

  2014年12月3日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八):你迫切想做的事,正是你的天赋所在。

  月亮和六便士,看到这则书名,给我的理解是理想与现实。这本书放在枕边,久久都不敢去翻阅,我害怕被自己潜藏的梦想给勾了魂魄去,最近几天里还是忍不住通读了一遍。书中思特里克兰德一角儿,说的严厉点是冷酷无情的偏执狂,自私鬼;换种理解也可以说是超自然的局外人,顺从自身灵魂的指引,像耶稣这样的神,是大自然的选择也是别无他选的选择。就像毛姆描述的那样,他是被魔鬼钳制住了,逼得他必须采取行动,毫无反抗能力。

  谁还没有个梦想呢,或清晰的像是触手可及,或是棱模两可的某种感觉,我们却被他无形的召唤着,时不时地想要靠近他同时又惧怕他。回到现实,谁敢轻易摒弃世俗,去追寻飘渺未知的梦想呢。我常常想,人生短短数十载,就这样甘于温水煮青蛙的日子,放任逐流吗?现在我还没有能力给自己一个答案,说不定某一天,我就在路上了,但是那日的到来一定不是我半个小时里冲动的决定。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九):人性是变幻莫测的。

  第二遍读月亮和六便士,我的认知有了颠覆性的理解。身心灵共同构建成一个人的整体,毛姆描述说主人公的身体被魔鬼附了体,自己的灵魂却被驱逐了出去,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抓住了,正被利用来完成这种势力所追逐的目标,他一点也由不得自己。跟着故事的主线走,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本是一家证劵公司经纪人,有娴雅的贤内助,两个可爱的孩子,收入颇丰,地位受人尊重,可以说过的是中上阶层舒适的生活。然而有一天,他忽然留下一封家信离家出走了,一个解释也没有留下更别说留下一个便士了。他在巴黎一家破旧小旅馆里学习画画儿,后来沦落到马赛过着贫困潦倒的流浪生活,最终在塔希提与一位土著女人同居,在丛林小木屋里创作出了一幅幅令人惊诧的作品,并在此地,从自身灵魂的桎梏中得以涅槃与永生。

  故事并不复杂,复杂莫解的是人性。一个人的真挚与做作,怜悯与冷漠,善良与邪恶是可以并存于一颗心里的。思特里克兰德在社会环境里是个独行特立不善交际,行为处处受其他社会成员及道德标准指责的人;在远离文明社会的塔希提,他却是个普通的人,和周围环境融为一体不分你我的众人,处处受到同情与欢迎。故事的开始他被描述成残忍、自私、粗野的人,读到后来恍然一变却成了一个精神境界极高的伟人。 我也觉得惊讶不已,我想人们总是在各种抉择之后,自动修复选择所带来的后果,逐渐演绎成今日生活的样子;不是因为他性格变的温和了,而是所处环境与他匹配了,他虽然从未与这个地方寓目,可是他最终抵达到了可能连自己祖先在远古时代就已离开的栖息地了。如若拿一个人在社会上已获得的名望来说,与此相反地,做自己想做的事,追寻心灵的指引,随性过活的话会是一种罪过吗?我想这一切只与他对自己有什么要求,如何来理解生活的意义有关。毕竟对于他人来说,再无法忍受的悲痛也是会消逝的,就像泻在荷叶上的露水,不留一丝痕迹。

  鄙人的梦想与主人公一比,只能称得上是个华丽的梦,真是羞愧极了。实现梦想是要付出与魔鬼交换灵魂代价的,不是件舒舒服服等待着它叩响家门的事儿。人的一生短短数十载,不需抱怨,试着改变(改变自己或是环境)一下吧,是甘于平庸呢还是为了仰望月亮而摒弃脚边的六便士呢,还得由自己决定。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十):还是简介或许或有点小感想

  推荐所有买这本书的人都买这个版本,因为无论翻译多么精湛都比不上原文,实在是长句无法理解,再翻翻译。

  思特里克兰德是一个平凡的证券交易人,却在四十多岁时抛妻弃子只身来到巴黎,在绘画中求美。后来,他来到塔西提岛上同一位土著女人生活,在那里,他创造了惊世之作,然后死于麻风。思特里克兰德的一生从四十多岁开始,极度绚烂后结束。他的原型就是高更,那幅杰作或许是《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

  说实话,我还是无法看懂高更的画,但是我还是能够理解一点毛姆所要表达的。

  思特里克兰德从不在乎除了绘画之外的东西,他如同被一直魔鬼掌控了心灵,魔鬼那么贪婪,以至于他无法顾及其他。至最后,他终于摆脱魔鬼掌控,在破烂的墙壁上画出了心中的美,那种原始的、野性的、至情的、如神一般超然、又如恶魔一样充满罪恶的欲望。

  由衷敬佩那些将一生奉献给美的艺术家们。我爱你们如同爱那个永远无法到达的彼岸。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